-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以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摘 要:联合国教科组织早在70年代和80年代末就把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作为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主题,这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向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实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渗透 人文教育 联合国教科组织早在70年代和80年代末就把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作为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主题,这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向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在当今世界,我们高举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可是校园里到处充斥着暴力行径,其本质上就是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为了阻止这类的恶性事件再次发生,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实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2]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发展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人文及人文教育 针对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首先要从 人文入手。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出现。[3]其中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 人文一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其基本内涵则是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核心,以修身、治心、睦人、亲亲、尊尊为目的,强调教化、修养(内圣修己)。[5]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主要表现在儒家教育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用人的道德来诠释人性;它通过修身养性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6]因此,在我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中道德教育成为了它的主要教育目的。西方的人文教育是一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教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就主要针对封建神学而出现的,为了避免出现泯灭人性、压制人性的情况出现,人文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恢复并确定人的地位属性,强调个性自由发展,强调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性并开发启迪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人文教育的理解上还是有一定上的区别的,但是它们的内在精神上又有其一致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方人文教育的理论,可以为人文教育下一个定论:人文教育是人们通过对人文知识情感的传授、交流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它目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和倡导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7]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倡导人文精神。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则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道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还要准确的理解和使用汉语,在培养语感的同时利用并学会发散思维,使学生们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同时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以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首先,紧扣教材,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实施人文教育。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忽视语文教材中作品本身的内涵,把语文课文当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8]语文教学中我们所提倡的和培养的人文精神的本身在于还原文章的本来面目,它强调的是科学的本真。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说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利用作品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队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应试填鸭化教育的影响下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 其次,写作教学中,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实施人文教育。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常常缺乏人文精神,特别是在立意和主题升华上。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教导学生拓展思路,而拓展思路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我、凸显个性,突破写作过程中的固有框架,将以往追求的如集体荣誉、爱国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陈旧性主题向追求自我、个性舒展、自由民主等淳朴、求真、求善的平民化主体发展,向人们内心存在的忧患意识和实事求是的角度转变。另外在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说心里话,这就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彻底的解放自我从而才能写出富有真性情、真情感的好文章。 语文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通过渗透人文精神,实施人文教育的时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对学生最好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中它应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它要求在人性的基础上要彻底做到关心、同情、宽容和赞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真正的做到一视同仁不轻视弱小者和落后者,要对每一位同学保持一种欣赏的态度,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可造之材,深切体悟学生的潜能、感悟、智慧和体验,即便在这过程当中会出现过失或错误教师都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宽容每一位学生。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语文教学是庞大的教育体系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奠基石,是全面实行人文教育的最深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实施人文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4.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国家新闻出版社.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72. [4]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0,37. [5]教育大辞典编写委员会.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 [6] 刘复兴,刘长城.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2. [7] 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与比较研究.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199-200. [8]张德伟,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8-109. 作者简介:白兰(1982.3~),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单位:沈阳汽车工业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多元的价值。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片面追求科学化、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知识的系统化、能力训练的科学化,执着于评价的客观化、数量化、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微言大义,肢离破碎,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学科间的杂交与借鉴,本无可厚非,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特点,刻意追求效率,却依然少慢差费;本来要举一反三,却伤害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片面工具论的观点,急功近利的追求,忽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大大降低削弱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育的严重异化,必须彻底加以纠正。 语文课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才是语文课程育人意义之所在。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指的就是教学内容。课程价值是通过教学内容实现的,因此,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尤为关键。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并不是说随随便便什么材料都可以拿来作例子的,这例子必须是文质兼美的、积极向上的、富有启发意义和创新精神的。语文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校本教材的生成,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非常广泛的空间,但是必须注意数字化的时代,图书、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各种信息浩若烟海,鱼龙混杂,优劣参半。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有益的作品,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相比,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思想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是作家提供的一个审美文本,审美创造活动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即读者的阅读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文本既是审美创造的产物,又是审美创造的起点和提示物。所以说,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哈姆莱特到了读者那里就变成了无数个哈姆莱特。高尔基说:形象大于思想。就是说文学形象的意义远远超过作家创造形象之初赋予他的思想内涵。因此,对于一部作品,一个形象,允许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艺术欣赏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面对生活,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心理、家庭影响、社区环境、个人阅历等千差万别,所以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也就形形色色。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珍惜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为此,师生必须平等。教师主宰课堂,教参一语定乾坤的局面必须改变。平等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对话不是训话,是对等的交流,是平等的讨论,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教师是对话的一方,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训导而是引导,不再是灌输而是启发,不再是斥责而是激励,不再是监视而是保障。教师的观点或教参的解释都是一家之言,不再是标准答案,更不是最终的唯一的结论。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观点、教参的解释,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独特的体验。教师要克服求全责备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允许学生暂时片面的个性化的见解。依据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幼稚是儿童的天性,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在平等对话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心灵才是自由的,学生的个性才是张扬的,学生创造的潜能才能淋沥尽致的发挥。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第一,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贯穿情商教育。高情商表现为以下特点:自信而不自满,很乐观,很幽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做事不怕难,心理承受能力强,能应对大多数的问题。高情商是一位语文教师能尽心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能够感受他人、理解他人,能从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问题。课本当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与灵魂的展现,要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抓住作者的思想灵魂,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首先得用教师的高情商来感染学生,因此老师要钻研教材,深刻领悟作者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憎恨,教授一篇课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写作意图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与作者进行对话,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老师创设的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感受学习内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用一段抒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当中,并结合配乐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文字当中的情感读出来,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以境入情,触境生情,最后通过课文回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情商的目的。而在讲授课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例如教师通过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体态语言、板书、甚至多媒体呈现方式综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体会教师情感变化的同时引起自己情感的变化,从而使自己受到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情商的目的。 第二,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应试的工具,语文学习也不能一味地以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启迪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美化。语文教学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内容,更要注意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更在于让学生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完善个性。审美需要是人生命的需要,语言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学就是美的传播者,语文学科具有丰厚积淀的审美魅力,语言教学最容易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语文教育要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素质和品格升华,让学生乐于发现美、亲近美、创造美,从而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美美的人生。 第三,要在语言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历经坎坷发展至今,其精神文化大部分凝结在文学这种形式上,语文在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保存和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人文精神。要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语)的面对各种不利遭际坚持骨气、泰然自若的精神,要学习日日参省、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学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语》)的超然、旷达、淡泊、宁静、虚融的精神;更要学习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欧阳修《伶官传序》等,让学生接触古典诗词,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并受到思想的熏陶。 第四,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从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教师要让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懂得爱、憎,从而远离低俗与丑恶。 第五,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感悟教育。语文是生活的艺术体现,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素材,养成观察习惯、写作习惯,提高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