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青冈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学与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他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著《史记》,“不虚襄,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 - 27 -‎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笔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辩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1. 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 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C. 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D. 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 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 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C. 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 D. 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B. 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 C. “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 《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史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 27 -‎ C项,“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叫做‘起居注’”错误,时间范围扩大,原文第一段为“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B项,“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不代表“尊重事实,秉笔直书”,秉笔直书意思是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所以“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不能证明就“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的历史典籍”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信息,文章中提到《左传》只是引用相关句子。‎ 故选D。‎ ‎【点睛】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文学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 27 -‎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4. 在渴望团聚的日子里,小说的三位主人公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等待,概括说来分别是:‎ 狗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5. “爹忽然记起什么似的,……抽空去看一下。”文章在写“我”的一家人故事的时候,插入了这部分关于瓦匠的文字,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 ‎6. 文章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7. 小说没有跃宕起伏的情节,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一段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也刻画了“我”的一家三口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一位并结合文章分析其人物形象。‎ ‎【答案】4. (1). 狗娃:捏小狗,数小狗 (2). 母亲:喂鸡,数鸡蛋 (3). 父亲:每天攒半个馒头 ‎ ‎5. (1)为下文用瓦匠家的泥捏狗计算归期的情节作了铺垫;(2)突出“我”一家人的朴实热情、乐于助人。 ‎ ‎6. 两次“笑了”,都包含有娘对儿子的宽容。第一次“笑了”,侧重于娘对儿子的理解,笑是母子情感产生共鸣的体现,娘以此对儿子的感受表示默认和赞同。第二次“笑了”,侧重于娘对爹、对家庭温情的回应,笑是娘内心惬意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娘在明了儿子淘气、自己“疏忽”之后的忍俊不禁。 ‎ ‎7. 细节描写。“狗娃”:天真、幼稚、调皮、可爱、诚实、爱父母等。“娘”:善良、勤俭、朴实等。“爹”:充满亲情、乐于助人、朴实厚道、勤劳爱家等。结合文章,叙述通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筛选信息,狗娃“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可知狗娃“捏小狗,数小狗”;母亲“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可知母亲“喂鸡,数鸡蛋”;父亲“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可知父亲“每天攒半个馒”,分条概括即可。‎ ‎【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首先是要看描写和议论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来看描写和议论的内容和文章的标题、和下文、和人物、和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关联。前一步做法是基础,后一步做法是关键。本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表现出父亲对乡亲的关心;“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表现出我和娘对泥瓦匠的关心;结构上为下文“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作铺垫,引出“我”捏泥狗盼父亲回来的情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最后理解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首先要找到涉及的句子,然后从鉴赏的角度分析,最后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娘的两次“笑了”,都包含有娘对儿子的宽容。“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这是第一次写娘“笑”,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这话之后娘“笑”了,体现了娘对儿子的宽容,以此对儿子的感受表示默认和赞同。娘第二次“笑”,“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虽然发现“我”偷吃了鸡蛋,但因为父亲已经回来,所以原谅了“我”的顽皮,体现出娘的温情,对家庭温暖的满足。‎ ‎【7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手法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本题,从“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用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孩子热切期盼父亲回家的心情;而娘和父亲也都有计算日子的办法,体现出一家人的温情。“我”以为多捏几个泥狗父亲就可以早些回来,可见天真幼稚可爱;每天盼父亲回来,可见“我”爱父母;偷吃鸡蛋而写出偷吃细节,可见“我”的诚实。娘的形象从“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可见,她勤劳,朴实,爱家人;要“我”把泥给瓦匠送回去,可见她善良淳朴;父亲“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病,抽空去看一下”可见他乐于助人;每天计算回家日子,可见他爱家人,到很远的地方工作,可见他勤劳朴实。‎ ‎【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实用类文本(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考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 27 -‎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 27 -‎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B. 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C.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D.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10.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7 -‎ ‎【答案】8. C 9. B ‎ ‎10. 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项,“不会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错误,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 C项,“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错误,材料三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可知,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 D项,“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错误,原文为“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故选B。‎ ‎【10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根据材料一“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可知,2018年全国各省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同学们要了解本省的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根据材料二“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材料四“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可知,各高校专业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比例是有所限制的,各科目考生比例也受高校的要求影响,高校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同学们要及早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根据材料三“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可知,全国多省份高考改革开始注重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应该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53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11~19题(22分)‎ ‎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素善留侯张良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B. 如今人方为刀俎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C. 故幸来告良 妇女无所幸 D.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愿举国为内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A项,前句句意为: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善:与……交好。‎ 后句句意为: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善:愿意。‎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B项,前句句意为: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方:正。‎ - 27 -‎ 后句句意为: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方:正。‎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幸亏他来告诉我。幸:幸亏。‎ 后句句意为:妇女没有谁被临幸。幸:临幸。‎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D项,前句句意为:不要接纳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内:通“纳”,接纳。‎ 后句句意为: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国内的臣民。内:国内。‎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故选B。‎ ‎【点睛】文言文一词多义,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2.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是考查把握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的能力。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例句,句意为:我派人观察他的气势,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势。判断句。‎ A项,句意为: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无特殊句式。‎ - 27 -‎ B项,句意为: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判断句。 ‎ C项,句意为: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判断句。 ‎ D项,句意为: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判断句。‎ ‎​故选A。‎ ‎【点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13.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沛公安在 A.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不然,籍何以至此 D.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是考查把握文言文中文言句式能力。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例句,句意为:沛公在哪儿。宾语前置句。‎ A项,句意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判断句。‎ B项,句意为: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主谓倒装,即“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 C项,句意为:如果不这样,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宾语前置。‎ D项,句意为: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状语后置。‎ 故选C。‎ ‎【点睛】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14.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沛公军霸上。 D. 今日之事何如?‎ ‎【答案】B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判断文言文句式的能力。文言文句式分为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四大类。要抓住各种句式的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判断。‎ 例句,句意为:你们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 A项,句意为: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判断句。‎ B项,句意为: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被动句。 ‎ C项,句意:刘邦在霸上驻军。状语后置。‎ D项,句意为: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宾语前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特殊句式结构。要注意每种句式的特殊标志。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15.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 良曰:“长于臣” B. 得复见将军于此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例句,句意为: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定语后置。‎ A项,句意为:张良说:“比我大。”状语后置。‎ B项,句意为: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状语后置。‎ C项,句意为:今天去了却没有回来复命的,是没出息的人。判断句。‎ D项,句意为:按照秦国的法律,在大殿上的群臣都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定语后置。‎ 故选D。‎ ‎【点睛】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 一、“中心词+之+定语+者” ‎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 - 27 -‎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 二、“中心词+定语+者” ‎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 三、“中心词+之+定语” ‎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 四、“中心词+定语” ‎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曾经选进过中学教材的《西门豹治邺》中有一句:“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如果辨识不清,学生可能理解成“堂弟的子女十来个人……”或“跟着弟弟、儿子、女儿大约十来个人”。 ‎ 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1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 B. 沛公安在 君安与项伯有故 C. 吾属今为之虏矣!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 使工以药淬之 而乃以手共搏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副词,于是/副词,趁机;‎ B项,代词,哪里/代词,怎么;‎ C项,介词,被/介词,替;‎ - 27 -‎ D项,介词,用。‎ 故选D。‎ ‎1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战国策》的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曹刿论战》就选自此书。‎ C. 《史记》中本纪记述帝王,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败秦军主力,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司马迁把他列入了本纪。‎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B项,“《曹刿论战》就选自此书”错误,《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故选B。‎ ‎【点睛】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 27 -‎ ‎1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将军战河北 D. 约为婚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项,宗族:同一父系的家族。古今同义。‎ B项,非常,古义:超乎寻常、不寻常;今义:表示程度,十分。古今异义不同。‎ C项,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古今异义不同。‎ D项,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今异义不同。‎ 故选A。‎ ‎【点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3)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4)还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比如褒义词变成贬义词,或者贬义词变成褒义词等。‎ ‎19.翻译下列句子。‎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秦朝时与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以外的变故。‎ ‎【解析】‎ - 27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游”,交往;“活”,使动用法,使……活。(2)中“所以”,固定词组,……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点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7分)‎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之,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20.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 籍:抄没 B. 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直:通“值”,价钱 C. 吏亦不之惮 惮:考虑 D. 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或:有人 ‎21. 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 ②③⑤ B. ①⑤⑥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2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 27 -‎ B. 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C. 董文炳冒着死罪,采用并居老百姓的办法减少户数,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 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23. 翻译下列句子。‎ ‎(1)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2)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答案】20. C 21. A 22. B ‎ ‎23. (1)县里贫穷,又因为旱灾、蝗灾严重,而赋税日益增多,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 ‎(2)因此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A项,句意为:让敢隐瞒实际情况的杀了,没收他们的家产。籍:抄没。加点字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直:通“值”,价钱。加点字解释正确。‎ C项,句意为:连小官吏都不怕他。惮:害怕。加点字解释错误。‎ D项,句意为:有人向州府说他坏话。或:有人。加点字解释正确。‎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①反映其会做官;④是他爱民的结果;⑥是其表明自己爱民的言语,不是举动。‎ 故选A。‎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 27 -‎ B项,“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错误,原文“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可见“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是前任县令而不是他。‎ 故选B。‎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以”,因为;“征敛”,赋税;“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的。(2)中“由是”,固定词组,因此;“皆”,都;“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下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7 -‎ 董文炳,字彦明,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的父亲死时他才十六岁,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李夫人有贤德,治家严格,教子有方。董文炳把母亲当成先生对待,他聪明机灵,善于记忆和背诵,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乙未年,他凭父亲的职务接任藁城县令。官府中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都不怕他。董文炳兼听明断,以恩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没过多久,与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干事,小官吏拿着文书让他签署时,也不敢抬头看他,内部人们都很佩服他。县里很贫穷,又遇到旱灾、蝗灾,但赋税日益增多,民不聊生。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交赋税,官府才得以放过老百姓。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而贷款的那家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董文炳说:“百姓都很困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我应当替百姓偿还。”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又登记县里的闲置田地分给贫民耕种。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时间后老百姓都比较富裕了。朝廷起初统计人口,下诏说有敢于隐瞒实情的将被处死,并抄没家产。董文炳让老百姓聚在一起居住,户数便减少了。县府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不妥。董文炳说:“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愿的。”老百姓也有不愿这样做的,董文炳说:“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于是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邻近县中有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上书给董文炳,求他裁决。董文炳曾经拜见上级官员,邻县的人都聚在那儿观看,说:“董县令看起来也是人啊,为什么他这样明断如神!”当时官府不停地搜刮百姓,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有人向州府说他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诬蔑陷害他,董文炳说:“我最终也不可能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弃官而去。‎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①‎ 赵 嘏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③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④。‎ ‎[注] 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鲈鱼正美”:《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④“南冠”“楚囚”:出自《左传》,为囚徒的代称。“南冠”即楚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锺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2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C. 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D. 颈联运用了比喻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25. 颔联和颈联用了哪些意象?诗人借用这些意象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24. D 25.‎ - 27 -‎ ‎ 意象:残星、归雁、长笛声、人,篱菊、渚莲情感:①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长笛声、一个倚楼吹笛的人,组成了一幅黯然神伤的秋景图。而笛声那样哀婉,吹笛人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使得听笛的诗人那羁旅思乡之情更加强烈。②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诗人见此,归隐之思油然而起;江渚边上的残荷,失了满塘红艳,只留憔悴忧愁,诗人移情于物,更寄托了好景无常、思乡归隐的愁苦伤感。‎ ‎【解析】‎ ‎【2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颈联运用了比喻手法”错误,这里是把物“篱菊”“渚莲”当作人来写,具有的情感“静”“愁”,应为拟人手法。‎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意象,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情感题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颔联写仰观。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 27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篇名句默写(5分)‎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广阔的宇宙,诗人发出慨叹,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 ‎⑵《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怅寥廓 (2). 问苍茫大地 (3). 谁主沉浮 (4). 风萧萧兮易水寒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试题分析: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面对广阔的宇宙,诗人发出慨叹”“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寥廓”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7~28题(66分)‎ ‎(一)仿写(6分)‎ ‎27.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 橘子洲 洞庭湖 易水河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易水河边豪侠刺客高唱壮士悲歌 ‎【解析】‎ - 27 -‎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这是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把握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作为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讲究平仄,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先看例句,“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康河桥边”是地点,可以与“橘子洲头”相对;“多情游子”是偏正结构,可以与“热血青年”相对;“作别”是动词,可以对应“指点”;“西天云彩”是偏正结构,可以与“苍茫江山”相对。再看所给的名词,“橘子洲”可以联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塑造了一帮热血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洞庭湖”可以联系《岳阳楼记》,这篇文中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员形象;“易水河”可以联系《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位豪侠之士高唱壮士悲歌的形象。‎ ‎(二)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庄稼而言,“最好的肥料是农夫的影子”。嗅闻幸福的芳香、采撷幸福的果实,非付出一番艰辛不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奋斗、持续奋斗。事实证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奋斗,幸福之源 俗语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不管是个人的幸福还是人民的幸福,都不会凭空而来,都必须靠奋斗得来,靠努力得来。奋斗,幸福之源也。 ‎ - 27 -‎ 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高歌猛进的魂。女娲补天,补,是抗击灾难的奋斗;大禹治水,治,是争取幸福的奋斗;夸父逐日,逐,是追寻理想的奋斗。从屈原的上下而求索,到司马迁的忍辱著述;从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座右铭“勤能补拙,勤俭立业”……奋斗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这种奋斗精神传承至今:君不见,罗阳呕心沥血,方有那长空利剑的搏空一刺;君不见,粱建英不懈研究,方有中国高铁的笑傲世界;君不见,黄大发埋头苦干,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他们是千千万万奋斗者的代表。正是奋斗精神,让他们实现梦想,走向成功;也正是奋斗精神,让我们的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绘出了最美的蓝图。由贫穷而富裕,从弱小到强大,综合国力日渐提升,人民生活愈来愈好,这种幸福真的源于奋斗。 ‎ 然而,诸揆现实,并非每个人都把奋斗当作人生的指南。有的人吃不了苦,太看重物质待遇;有的人精神不振,沉迷于玩乐享受。譬如有些干部作风漂浮,下基层也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譬如有些青年不事生产,只管啃老,整日懒洋洋地蜷缩于沙发上,徜徉于游戏之中;譬如有些学生“有心无力”,只眼红别人优异的成绩,却不肯付出努力,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凡此种种,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奋斗精神作为人生的根柢。没有奋斗精神的人,是缺乏目标、没有希望的人,他们终将一事无成,碌绿无为。这样的人,怎堪为我华夏社稷支柱? ‎ 究其怠惰之因,或者是生活太安逸,或者是意志过于消沉,或者是太看重享受。缺乏奋斗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有弊而无益。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树远大理想,求人生意义,把猪一样地生活看作可耻可鄙之事。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创造未来,我们才会感到奋斗的快乐。 ‎ 奋斗,并非空白虚泛的口号,它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让我们读读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名言吧-----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在综合分析材料基础上表达、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 27 -‎ ‎【审题】材料主要四个句子,“最好的肥料是农夫的影子”,农夫的影子就是农夫的奋斗;“闻幸福的芳香、采撷幸福的果实,非付出一番艰辛不可”,如意的结果需要过程的艰辛;“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比喻人要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也是讲奋斗。几句话都是讲奋斗的重要性。如果以“幸福来自奋斗”来立论,就要论述奋斗的意义、追求幸福就要奋斗、奋斗开启美好人生等。立意深刻,或内容丰富,或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或在构思上有创意,不要求面面俱到。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立意】幸福源自人们的不懈奋斗;生活需要幸福;幸福是自信的源泉;奋斗,幸福之源。等等。‎ ‎【结构】题目切题,《奋斗,幸福之源》,第一段联提出观点,“奋斗,幸福之源也”。第二段围绕“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高歌猛进的魂”论述;第三段联系现实“然而,诸揆现实,并非每个人都把奋斗当作人生的指南”;第四段分析原因“究其怠惰之因,或者是生活太安逸,或者是意志过于消沉,或者是太看重享受”。最后一段强调“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素材】1.“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的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冠军荣光背后,是一群中国技术工人在赛场外的反复操作;世乒赛男团九连冠的历史纪录,源自国手们日常的“魔鬼训练”。事实证明,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2.然而,在奋斗的征途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诱惑。现实中,一些人没有真正领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常因汗水太过咸苦、耐不住拼搏的寂寞,转而寻找“终南捷径”,结果念歪了经、跑偏了路。有的人违背公序良俗,以出格之举博取眼球;有的人无视市场规则,凡事唯利是图;甚至有人不顾党纪国法,恣意谋取不法利益。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岂能换来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 ‎3.马克思曾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奋斗是艰辛的,但没有艰辛就难言真正的奋斗,也无法收获真正的幸福;奋斗是长期的,但丈量幸福的单位不只是时间,也可以是奋斗自身。“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越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奋斗、接续奋斗。奋斗之旅往往荆棘丛生,而要领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应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做好奋斗到底的准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收获因奋斗带来的快乐。‎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 - 27 -‎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 ‎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