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铁人中学2019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在文化拯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误区。‎ 第一是生吞活剥,比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那些被简单复制的汉服,就像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演员。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族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量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而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其次是文化造伪。浙江某商人要重建圆明园,这个消息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你不可能使用原来的建材,也无法还原传统的工艺,结果势必弄出一堆低劣的赝品。还有就是民族节日,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不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吗?‎ 道德过度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问题。一方面道德匮乏,一方面却又道德过剩,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在社会正义方面,比如说对贪官的追踪方面,它扮演过非常正面的角色。有些贪官被摘掉乌纱帽,就是缘于网民的人肉搜索,它是民间政治监督的有效手段。但是对普通公民的搜索和道德围剿,我认为还是过度了。搜索权力的边界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尽快加以界定的。‎ 篡义阐释往往也是灾难性的。我们今天阐释古代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原典的初始语义,当然你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发挥,但不能严重脱离原义。《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是儒学现代化的价值瓶颈,今天很多人要继承儒家传统,却从这句话里发现它是愚昧落后的东西。为了完成儒学的现代化,必须对这句话开刀,加以全新阐释。于是就有人说,这句话表明孔夫子对妇女和儿童的尊重,因为“小人”可以解释为儿童,“难养”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他们,好好地伺候着他们,这不是非常符合现代价值观吗?但是“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有时是指底层百姓,但更多是跟“君子”相对,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你怎么能把“小人”随意阐释为“儿童”呢?‎ 对历史器物的胡乱开发,常常会制造出新的文化笑柄。奥运开幕式上“击缶而歌”,就是一个典型的礼制错误。这个缶从先秦以来就是专用的丧器,庄周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敲的就是这种玩意儿。秦国也流行过击缶作乐,那是因为它虽然军事上很强大,音乐和文学却很低级,六国都瞧不起它。汉灭秦之后,缶就只剩下丧器的含义了。到现在湖北民间还有丧歌队的传统,正在申请文化遗产,也就是集体击缶,专门给死者唱挽歌。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让几千个士兵在那里奋力击缶,在下请问导演先生,你到底想说什么?‎ ‎(摘编自朱大可《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复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想要恢复汉服,使之融入日常,就要依据所测量的人体的18个尺寸来进行改造。‎ B. 商人重建古迹以及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大肆推销食品都属于文化造伪的行为。‎ C. “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不能随意阐释为“儿童”。‎ D. 庄周妻子去世时,庄周“鼓盆而歌”,把生活中使用的盆临时当做丧器使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为总分结构,条理清晰、论析精当,体现了逻辑思辨性和社会干预性。‎ B. 文章辩证分析了人肉搜索问题,认为应该尽快界定搜索权力的边界。‎ C. 文章针对文化拯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举例论证,所举实例古今兼顾。‎ D. 文章对中国文化拯救过程中的误区从两个方面做了分析和论证,见解深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活因素和现代审美观念,不能完全照搬。‎ B. 当前社会道德匮乏,但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又是道德过剩的表现。‎ C. 今人阐释古代文献时,要注意原典的初始语义,可以有所发挥,但不能脱离原义。‎ D. 对历史器物开发要严肃谨慎,应当充分了解其文化内涵,否则容易沦为文化笑柄。‎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想要恢复汉服,使之融入日常,就要依据所测量的人体的18个尺寸来进行改造”错误,选项条件关系不成立。文章第二段只是以旗袍为例说明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但并非说都要和旗袍似的要“测量人体的18个尺寸”进行改造。C项,“‘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错误,选项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是‘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有时是指底层百姓,但更多是跟‘君子’‎ 相对,指那些道德卑下的人”,可见,“小人”在孔子的语典里还指底层百姓。D项,“把生活中使用的盆临时当做丧器使用”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文中认为“盆”是专用祭器。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从两个方面做了分析和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如“第一是生吞活剥”“其次是文化造伪”“道德过度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问题”“篡义阐释往往也是灾难性的”“对历史器物的胡乱开发,常常会制造出新的文化笑柄”。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但不能脱离原义”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我们今天阐释古代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原典的初始语义,当然你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发挥,但不能严重脱离原义”,文中是“但不能严重脱离原意”,而选项变成“不能脱离原义”。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笛 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喜悦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从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魔笛”中的“魔”形象生动,既点出梁老师、朗风师徒二人吹奏技巧的出神入化,隐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痴迷,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的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他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 C. 小说中老师们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这些细节描写既丰富了朗风的形象,又表现了老师们对考生的尊重、对朗风的喜爱。‎ D. 小说结尾部分用老师们传看笛子的举动和梁老师的话暗示朗风能够考取音乐学院,突出了优秀音乐家梁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培育人才、传承艺术的形象。‎ ‎5. 朗风吹《乌苏里船歌》段写得精彩,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就画线句子作简要分析。‎ ‎6. 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比喻。将反复吹奏船歌段比作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形象生动突出吹奏者技艺高超。②联想。朗风听梁老师吹奏《乌苏里船歌》时,联想到“大河在初春破冰”和“渔民开心的心情”,突显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③拟人。写旋律跳跃着,富有人的情态,突出欢快的心情。④通感。“曲子很甜”,听觉与味觉相通,形象生动。 ‎ ‎6. ①丰富小说情节。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写出朗风的考试经历和梁老师对他的悉心教导,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②突出人物形象。既突出了梁老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又塑造了他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深化了小说主题。表达了朗风对梁老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B项,“因为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错误,“ ‘不太守规矩’、未经允许就吹奏、演奏《无言曲》时即兴发挥”是他的个性表现,与“他想成为梁老师希望的‘风一样自由自在’的人”无关,强加因果。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手法,然后结合考查手法的特点从文本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分析要全面、具体。“这曲子很甜”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由“甜”字将味觉与听觉沟通起来;“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喜悦的心情”运用了联想的手法,“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渔民喜悦的心情”是朗风的想象;“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音符的演奏比拟成人跳跃的动作,借音乐的欢快突出人的心情;“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反复吹奏船歌比喻成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突出歌曲的美妙以及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注意结合各种手法特点和作用加以分析,此题中通感、联想、比拟和比喻的手法都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作用。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分析段落的作用时,需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结构安排等几个方面来梳理小说文脉,再概括作答。从情节、人物上看,由“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第二乐章叫作《年儿》,……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的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 “第三部分《农忙》,……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可以看出,写他考试的过程再加入对梁老师的回忆,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塑造了梁老师认真负责和对音乐孜孜以求的可亲可敬的形象;从主题上看,由“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可以看出,朗风时时刻刻都不忘老师的教诲,尊敬、爱戴并怀念自己的老师,借以深化主旨。‎ 二、古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18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郑人盟 范增数目项王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 越国以鄙远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盟:结盟;目,看,视。两字都为名词作动词。‎ B项,怪:认为……奇怪;迟,认为.……迟。两字都为意动用法。‎ C项,远:远地,形容词作名词;活,使……活下来,形容词使动用法。‎ D项,兄:像兄长一样;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两字都为名词作状语。‎ 故选C。‎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②以其无礼于晋 B. 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C. ①樊哙覆其盾于地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连词,来;连词,因为。‎ B项,介词,替,给;介词,被。‎ C项,都是介词,在。‎ 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故选C。‎ ‎9.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卒起不意 ③进兵北略地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⑪因击沛公于坐 A. ①②③④⑥ B. ②⑤⑦⑧⑪ C. ①②④⑥⑧ D. ①②③④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注意通假字的积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 ‎①“振”通“震”,震慑;②“卒” 通“猝”,突然,仓猝;④倍,通“背”,背弃,背叛;⑥郤,通“隙”,隔阂、嫌怨;⑧要,通“邀”,邀请;⑨蚤,通“早”;⑪坐,通“座”,座位。‎ 故选C。‎ ‎1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往 B.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对等,比得上 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置 C. 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一类人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B项,置:放弃、留下的意思。句子翻译为: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故选B。‎ ‎11.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群臣侍殿上者 ⑥沛公安在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大王来何操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此天子气也 ⑪ 将军战河北 ⑫ 毋从俱死也 A. ①⑥⑧/②/③⑤/④⑨/⑦⑩/⑪⑫ B. ①⑥⑧/②⑪ /③⑤/④⑦⑨/⑩/⑫‎ C. ①⑨/②⑪ /③⑩⑫/④⑦/⑤/⑥⑧ D. ①⑨⑩/②⑪ /③⑤/④⑦⑫/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①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哪里有什么满足呢?‎ ‎②状语后置。“有益于君”应为“于君有益”,对您有好处。‎ ‎③定语后置。“知其事”做“宾客”的定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朋友。‎ ‎④被动句。“为”表示被动,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⑤定于后置。“侍殿上者”是定语,修饰“群臣”。“群臣侍殿上者”应为“侍殿上者群臣”,在殿上服侍(面圣)的大臣们。‎ ‎⑥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应为“沛公在安”,沛公在哪里。‎ ‎⑦判断句。是“为”表判断,翻译:是。方:表比喻,像。 刀俎:切肉用的刀和板。 鱼肉:鱼和肉。人家就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就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 ‎⑧宾语前置。“何”作“操”的宾语,放在了“操”的前面。应为“大王来何操”,大王带来了什么。‎ ‎⑨被动句。“为”是“被”的意思,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⑩判断句。“此……”,表示判断。这是天子的气象。‎ ‎⑪省略句。省略“于”,“将军战于河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 ‎⑫省略句。省略宾语“其或之”。“毋从其/之惧死也”,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死。‎ 故选A。‎ ‎【点睛】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B.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 “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错误。《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故选C。‎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3.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 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者宠妃死称“薨”。‎ C. 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D.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级叫左迁、迁谪、迁削。‎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 B. 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答案】13. D 14. B 15. A ‎ ‎16. (1)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2)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注意“可与为善”和“亦可与为恶”“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结构的对称。‎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诸侯死称“薨”。‎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不符文意,原文“次其行事为《孝义传》”。‎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嘉:嘉奖;事有不便于时者:定语后置句,有不利于时政的事;巨细:无论大小;请托:托付;不之许:宾语前置句,没有答应他;衔:记恨。‎ 参考译文:‎ 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清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梁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婢),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梁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国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于虎口。‎ 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当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滍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 ‎17.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 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 “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 ‎ 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18. 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7. D 18. 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错误。不是凄楚之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学、不想学乃至不学。抒写王维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前四句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四句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全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 ”,都下定“忘身 ”、“报国”的决心 ‎ ‎。“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 。“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2). 謇朝谇而夕替 (3). 女也不爽 (4). 士贰其行 (5). 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 (6).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情景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姱、鞿、羁、謇、谇、贰、兀。‎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拓展‘智能+’”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未来的重要基础性技术,人工智能已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入应用,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是 。‎ 人们在拥抱人工智能、迈向数字社会的同时,( )。只有 ,研判和防范潜在风险,才能安享“智能+”的时代红利。‎ 人工智能应用 ,同时也带来安全风险隐患。根据一项调研显示,当前无节制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场景下 的数据收集、专业化多样化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得信息主体难以了解、控制其信息是如何被收集和利用的。信息安全保护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课题。‎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势所趋 未雨绸缪 方兴未艾 无所不在 B. 势如破竹 未雨绸缪 如火如荼 无所不在 C. 大势所趋 防患未然 方兴未艾 无所不至 D. 势如破竹 防患未然 如火如荼 无所不至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一项调研,当前无节制乱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B. 根据一项调研显示,当前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C. 一项调研显示,当前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D. 一项调研显示,当前胡乱滥用个人信息现象较为普遍。‎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也需要被正视。‎ B. 也需要正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C. 也需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挑战。‎ D. 在安全、伦理、法律法规、社会治理等方面挑战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也需要被正视。‎ ‎【答案】20. A 21. C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语境是说“人工智能、大数据进入人们的生活是趋势”,故应选“大势所趋”。‎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语境是说对“风险”有所预见,故应选“未雨绸缪”。‎ 如火如荼:现用来形容大规模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语境强调的是人工智能正在发展,没有停止,故应选“方兴未艾”。‎ 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语境强调的是“到处都存在”,故应选“无所不在”。‎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该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根据……显示”句式杂糅;一是“无节制滥用”语意重复。‎ A项,“无节制”与“乱用”语意重复;‎ B项,结构混乱,“根据……显示”句式杂糅,未修改;‎ D项,“胡乱”“滥用”语意重复。‎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被动句,与前一句主语不一致;‎ C项,从原文来看,上下文表达的意思是正视挑战,而不是需要“挑战”;‎ D项,被动句,与前一句主语不一致。‎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3.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2019年10月9日至11日在银川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答案】(1)将“拨冗”改为“隆重”(2)将“忝列”改为“亲临”(3)将“拜读”改为“阅读”(4)将“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5)将“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属敬辞。结合“组委会”分析,改为“隆重”。“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结合“知名专家”分析,改为“亲临”。“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或授某某人指点。敬词,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结合“此函”“您”分析,改为“阅读”。“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改为“全力”或“大力”。“垂爱”,意思是关怀,俯爱。一般指上级对下级赏识爱护,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改为“喜爱”或“青睐”。‎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月18日,2018苏州(太湖)马拉松在细雨中开跑。在比赛最后阶段,中国选手何引丽正拼尽全力与非洲选手争夺冠军。此时,有志愿者在赛道旁边给她递了一面湿透的国旗,未交接成功后,又堵截完成。画面显示,何引丽拿到国旗后“手足无措”,跑了几步后还是“扔了”。但原有比赛节奏已被打乱,最终她遗憾获得亚军。一面是代表国家的国旗,一面是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比赛,对运动员在瞬间做出的“取”“舍”选择及“事件”本身,各类媒体热评如潮。‎ 你有何见解?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看法。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涵和意义,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答案】你若爱国,请理性评价爱国行为 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何引丽原本很有希望夺冠,却因冲刺时志愿者硬塞给她国旗乱了节奏,终以五秒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事后有网友大放厥词,指责何引丽扔掉国旗的行为是不爱国的表现。对此我不敢苟同:‎ 你若爱国,请理性评价何引丽的爱国行为。‎ 志愿者硬塞给何引丽国旗实属不当,严重干扰了她冲刺时摆臂助力,打乱了她的冲刺节奏。国旗是国家象征,确实比比赛成绩重要。何引丽丢掉国旗的行为确实不妥,绝对不能提倡。但我认为这是她的无心之过、情急之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我们应对此多一分理解,而不是无限放大,过分指责。古代行军打仗,尚可以“将在外,君民命有所不受,以有利于国家”,更何况何引丽是面对志愿者的无知行为?‎ 你若爱国,请理性评价何引丽的爱国行为。‎ 竞速体育分秒必争,无辜受到干扰错失冠军本就无比伤心,赛后被指责不爱国,就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评判者可否想过:为什么会有人站在赛道中硬塞给她一面国旗?有谁允许志愿者进入赛场跑道?比赛时是否有非洲志愿站在赛道中硬塞给非洲选手一面国旗?非洲志愿者尚知道这一常识,何以中国的志愿者上演如此无知的闹剧?何以中国的爱国网友比无知志愿者更脑残?而且说错话、做错事不自知竟如此理直气壮?有谁规定运动员要身披国旗冲过终点?如果没有,等她冲过终点,战胜对手,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再塞给她国旗,不是更振奋人心?‎ 你若爱国,请理性评价何引丽的爱国行为。‎ 何引丽代表国家参加这场国际性比赛,她的终极任务就是奋力拼搏、成功夺冠。尤其是最后冲刺阶段,更应心无旁骛,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冲向终点。即使何引丽没有夺冠的希望,都不能否定他的爱国初心,更何况她已竭尽全力,接近冠军。有谁能够理解一个在风雨中奋力奔跑了42公里的运动员对冠军的渴望。对于她的的无心之过、情急之错是否应多一分宽容和理性评判。‎ 你若爱国,请理性反思自己的言行。‎ ‎《晏子春秋》载:景公欲杀丢了爱鸟的烛邹,晏子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是罪三也。”‎ 同理,也可数何引丽“以其罪”,其错有三:为了夺冠,志愿者拦在跑道上硬塞国旗都不接,其错一也;让国际上都知道,中国的志愿者无知到还不如非洲的志愿者懂常识,其错二也;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爱国网友爱护无知的志愿者而口诛笔伐国家优秀运动员,其错三也。‎ 是这样么?‎ 你若爱国,请理性评价何引丽的爱国行为,请理性反思自己的言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一面是代表国家的国旗,一面是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比赛,对运动员在瞬间做出的“取”“舍”选择及“事件”本身,各类媒体热评如潮,你有何见解?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是一则时事性新闻。新闻讲述2018年苏州马拉松比赛的冲击阶段,中国选手何引丽拼尽全力与非洲选手争夺冠军。此时一命志愿者在赛道旁递给她一面国旗,没有交接成功,又堵截何引丽,把国旗交给何引丽。何引丽拿到国旗后“手足无措”,跑了几步还是“扔了”国旗。但是何引丽原有的比赛节奏已被打乱,最后她遗憾以五秒只差获得了亚军。材料最后指出:一面是代表国家的国旗,一面是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比赛,对运动员在瞬间做出的“取”“舍”选择及“事件”本身,各类媒体热评如潮。“一面是代表国家的国旗,一面是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比赛,对运动员在瞬间做出的‘取’‘舍’”‎ ‎,也就是何引丽在接到国旗的瞬间做出选择,丢掉代表国家的国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夺得冠军为国家争得荣誉。但是在日常行为中,像何引丽一样丢掉国旗行为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因为国旗代表着国家,丢掉代表国家的国旗,代表着丢国家的失望,不爱国。材料中何引丽丢掉国旗,能不能被认为是不爱国呢?显然不是,何引丽丢掉国旗是为了拼尽全力去和非洲选手争夺冠军,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国际大赛中为国家争得荣誉。所以就有媒体针对何引丽这一行为谴责何引丽不爱国。作为时可以从何引丽角度入手进行作文,以参考以下立意:①何引丽“扔掉的”不是国旗,而是比赛中的干扰;②扔旗排除干扰,夺冠为国争光;③扔旗固有错,不可否定爱国心;等等。也可以从各类评论角度入手作文,参考以下立意:①爱国夺冠本初心,扔旗并非损国旗不爱国;②夺冠是爱国行为,扔国旗当理解;③“爱国”不是破坏法律和规矩的借口和手段;④用国旗道德绑架爱国者,你不配谈爱国;⑤夺冠后再披国旗更爱国;等等。再来看“事件”本身:何引丽在拼尽全力与非洲选手争夺冠军,为国家争得荣誉,可以说此时是非常关键之时,而志愿者却道旁递给何引丽一面国旗!分散何引丽的注意力,打乱何引丽的比赛节奏。更领人不解的是,第一次交接国旗没有成功,竟然“又堵截完成”,难道志愿者没有看见何引丽在全力与非洲选手争夺冠军吗?从这一角度,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①你若爱国,请不要阻挡她夺冠的路;②爱国不错当理性,拦路无知须反思;③加强志愿者监管,避免错误爱国行为;④志愿者递国旗违反规则,递国旗是对“爱国”的误解;等等。还有志愿者向冠军递送国旗,一定是主办方安排,如果没有主办方的安排,志愿者不可能进入比赛的赛道,也不会这么执着地给运动员递国旗。大家都知道,竞速体育分秒必争,在冲击阶段,运动员更要心无旁骛,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冲向终点。这时给运动员递国旗,会打乱运动员的冲击节奏,影响成绩。更何况何引丽是在非洲选手争夺冠军呢,难道主办方没有这样的常识吗?所以作文时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参考一下立意:①违规干扰比赛秩序,赛事方难辞其咎;②志愿者无常识,组织者先反思;③加强监管,保证赛事顺利进行;④强化志愿者教育,为爱国者开路;⑤维护好比赛秩序,为爱国者开路也是爱国;等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