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编版《沁园春·长沙》pptx课件(42页)
语文 (统编版) 上册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 长沙 / 毛泽东 一 新课导入 1. 导入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诗能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沁园春 · 长沙》 。 2.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这首词,把握节奏和情感 。 2 、围绕意象揣摩作品的情感 。 3 、思考 如今的我们应该如何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责任感 。 3. 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 年 12 月 26 日 —1976 年 9 月 9 日 )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1914 至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1920 年 11 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4 年 1 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 1927 年领导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4 年 10 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 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 ( 即遵义会议 )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3. 作者简介 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1946 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 1976 年 9 月 9 日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3. 作者简介 文章有 《 实践论 》《 矛盾论 》《 论持久战 》《 新民主主义论 》 等。诗词有 《 七律 · 长征 》《 沁园春 · 长沙 》《 沁园春 · 雪 》《 念奴娇 · 昆仑 》《 清平乐 · 六盘山 》《 采桑子 · 重阳 》《 水调歌头 · 重上井冈山 》 等。 4.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 文学常识 词 1.概念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2.分类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含91字)为长调。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5. 文学常识 3.词牌与词题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的词牌是“沁园春”,词题是“长沙”。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6. 字音 ( 1 ) 沁 园春( ) ( 2 ) 峥嵘 岁月( ) ( 3 )百 舸 争流( ) ( 4 )怅 寥廓 ( )( ) ( 5 )沉 浮 ( ) ( 6 )挥斥方 遒 ( ) ( 7 )浪 遏 飞舟( ) qì n zhēng róng gě li á o ku ò fú qiú è 二 课堂活动 1. 整体感知 ( 1 )听朗诵 ,把握节奏 。 ( 2 )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提示: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 。 沁园春 长沙 独立 / 寒秋,湘江 / 北去,橘子洲 / 头。 看 / 万山 / 红遍,层林 / 尽染;漫江 / 碧透,百舸( gě ) / 争流。鹰 / 击 / 长空,鱼 / 翔 / 浅底,万类 / 霜天 / 竞 / 自由。怅 / 寥( liáo ) 廓,问 / 苍茫 / 大地,谁 / 主 / 沉浮? 携 ( xié ) 来 / 百侣 / 曾游。 忆 / 往昔 / 峥嵘 ( zhēng róng ) / 岁月稠 ( chóu ) 。恰 / 同学 / 少年,风华 / 正茂;书生 / 意气, 挥斥 ( chì )/ 方遒 ( qiú ) 。 指点 / 江山, 激扬 / 文字, 粪土 / 当年 / 万户侯。 曾 / 记否,到 / 中流 / 击水, 浪遏 ( è ) / 飞舟? 1. 整体感知 1. 整体感知 ( 2 ) 把握感情基调 ( 3 ) 结合注释,正音、理解词意 感情基调: 深沉豪迈、慷慨激昂 节奏:时而舒缓从容,时而轻快急促 2. 赏析探究 ( 1 )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 写景 下阕: 抒情 2. 赏析探究 ( 2 ) 上阙诗人通过哪些 意象 来写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 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 3 ) 上阙诗人通过哪些 意象 来写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 意象 绚丽多彩 红 染 碧 争 击 翔 生机盎然 壮丽、辽阔的秋景 特点 2. 赏析探究 万山红遍 2. 赏析探究 层林尽染 2. 赏析探究 2. 赏析探究 百舸争流 2. 赏析探究 鹰击长空 ( 4 ) “自古逢秋悲寂寥”, 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惨,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没有? “诗言志”,人的情怀抱负不同,作品的情感自然有异。 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 2. 赏析探究 ( 5 ) 面对眼前壮丽的秋景,“突然”“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兀吗? (联系背景)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问题。 2. 赏析探究 2. 赏析探究 ( 6 )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表现出诗人的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2. 赏析探究 ( 7 )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 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的同学少年。 即: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斗争的青年革命者来主宰。 2. 赏析探究 ( 8 )诗人为什么要追忆这样的青年革命者? 借此 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表达 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凌云壮志。 2. 赏析探究 ( 9 ) 我们正处在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年,与毛泽东他们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相比, 如今的我们应该如何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请在整体理解把握词作内容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 课堂小结 小结全词 上阙 借景抒情 ,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并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 着重抒情 ,抒发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着、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 素养提升 1. 名人轶事 以天下为己任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钱,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1. 名人轶事 交替阅读,等于休息 人们都说要刻苦读书。不管怎么说,读书学习本身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容易使人疲倦。但是,毛泽东在长期的读书生涯当中,也找到了一些克服疲倦的特殊方法,那就是不同内容的书籍交替着阅读。 有人问毛泽东:“成天看书,不觉着疲劳吗?”毛泽东说:“一样东西看多了,也实在累。我的休息方法是,一本书看久了,觉得疲倦了,就放下来,换上另一本再看。兴趣一来,疲倦就打消了。换着看书,就等于休息。” 1. 名人轶事 毛泽东是诗词大家,他在谈到自己对不同流派古典诗词的欣赏趣味时,曾写过一段很著名的评论:“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段话既说明了毛泽东欣赏古典诗词的一个特点,也道出了他读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那就是通过交替阅读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变换口味,增加兴趣,克服疲倦。 2. 类文阅读 从“学不成名誓不还”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从一介书生到指点江山的热血青年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借此向父亲表达一定好好读书、学有所成的决心,同时表达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人生追求。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群情激愤,集资刊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书刊《明耻篇》。毛泽东在其封面上奋笔题写了《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2. 类文阅读 1925年秋,毛泽东从长沙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前,重游橘子洲头,写下豪情满怀的《沁园春·长沙》。追溯了湖南一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毛泽东已经是坚定的革命者,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2. 类文阅读 从“管却自家身与心”到“拒腐蚀,永不沾” ——从注重修身到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和伟岸人格。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秀品格。 毛泽东的崇高品质内容丰富。 第一,深厚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他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他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把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2. 类文阅读 第二,深沉的忧患意识。 中国革命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吟成苍凉沉郁的《菩萨蛮·黄鹤楼》。诗中的“茫茫”“沉沉”“苍苍”笔调压抑,毛泽东内心也不免充满忧虑和苦闷,表达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苍凉心情。 1934年夏天,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受挫,毛泽东写下《清平乐·会昌》,他解释“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时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2. 类文阅读 第三,勇敢的责任担当。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了《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犹如长剑刺破青天,自身完好无损。一旦天塌下来,山会一柱擎天。山,俨然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格化身,所向披靡。 第四,顽强的奋斗精神。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少年时期豪气冲天,青年时期踌躇满志,壮年时期执着豪迈,晚年时期壮心不已。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已经69岁高龄的毛泽东依然激情澎湃、斗志昂扬。 2. 类文阅读 第五,积极的乐观心态。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倒海翻江卷巨澜”“要将宇宙看稊米”“乌蒙磅礴走泥丸”,面对种种困难,毛泽东傲视万物,藐视敌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面对崇高理想,毛泽东矢志不渝,百折不挠。 2. 类文阅读 第六,崇高的大同理想。 毛泽东放眼全球,胸怀天下。《念奴娇·昆仑》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毛泽东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1963年8月1日,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题写了《杂言诗·八连颂》:“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毛泽东的崇高思想在《杂言诗·八连颂》当中体现得最直接、最全面。这首诗对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如何继续保持革命本色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全体共产党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只有做到不忘初心、永不变色、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战无不胜。 谢谢观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