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大练习(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 24 -‎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夸耀。‎ B. 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天山上的剑客是侠,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 D. 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 - 24 -‎ ‎ 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D.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对比,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侠与它们没有共同之处。‎ B. 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C. 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让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可能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市场份额。‎ D. 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在韩非子看来”错误,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C项,“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错误,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错误,过于绝对,原文信息为“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只是“很少”。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错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只是文章的一个内容,不能以此推断这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 - 24 -‎ 项,两者“没有共同之处”的推断有误。第二自然段中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断他们之间应有共同之处。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壶水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魂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 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 来,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 24 -‎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 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 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 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 来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4 -‎ A. 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B. 小说的心理描写言简意深,“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既是对他放弃除狼计划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老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 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肖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 D. 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5. 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 ‎【答案】4. B 5. ①坚韧勇敢。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②沉着机敏。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③善良仁慈。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 ‎ ‎6. 示例一:不能删去,‎ 理由:①情节有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 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②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 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③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 示例二:可以删去。‎ 理由:①删去后小说情节仍然完整。陆归林喝水的细节,与主体情节相照应,可为小说作结。相反,最后一段 写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这在小说中缺乏交代,显得突兀。②删去后小说主题更集中。小说主要写陆归林 和老狼从紧张对峙到相依相存,表现出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而结尾一段写人与狼的紧张关系,就会冲淡这一主题。③删去后在审美效果上使人愉悦。皆大欢喜的结局,能让读者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表现对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 ‎【4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分析错误,此时的他并不知后来被狼带到了绿洲,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①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可见其勇敢坚韧。如:“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②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可见其沉着机敏。如:“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③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可见其善良仁慈。如:“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②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③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④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小说最后一段,狼把陆归林带到了绿洲,使他获得了新生,却遭到了另一群人的追杀,追回沙漠。根据全文的理解,判断结尾段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两种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不能删除。理由:(1)从情节发展来看,这一结局使情节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2)从表现主题来看,使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3)从表达技巧来看,这一结尾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如果回答可以删除,只要理由充足也行。‎ - 24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 - 24 -‎ ‎,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竟免深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殿下、圣驾、天子、寡人等。‎ B.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C. 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江表”。‎ D. 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区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夷、戎、狄。‎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三教珠英》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编写完成,徐坚也升任司封员外郎。‎ - 24 -‎ B. 徐坚为人宽厚,敢于进谏。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以有违《月令》为由,上表劝阻皇上。皇上最终接受劝谏,韦月将被无罪释放。‎ C. 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在姚州西贰河蛮归降后,向朝廷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提出反对建议,后来蛮人果然发生了叛乱。‎ D. 徐坚主动避嫌,辞去要职。他的妻子是当时的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凭借这一有利条件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没有被过深连累。‎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答案】7. D 8. A 9. B ‎ ‎10. (1)(王方庆)时常去向徐坚询问,徐坚一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细明了,王方庆很欣赏他。‎ ‎(2)(蛮众)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姚、嶲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呢!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将怎样训导后人?‎ ‎“诞膺”,大受,是谓语,“灵命”,为上天或神灵的意志,即天命,是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项;“岂可非时行戮”中,“岂可”表反问语气,“非时”,违背时令,做“杀戮”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 24 -‎ A项,“尊称有陛下、殿下、圣驾、天子、寡人等”错误,殿下是对诸侯或皇太子的尊称,寡人是谦称。‎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B项,“韦月将被无罪释放”错,原文为“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中,“质问”,询问;“累”,多次,屡次;“征”,征引;“训释”,解释;“详明”,详细明了;“深善之”,很欣赏他。‎ ‎(2)中,“相率”,相继;“役徒”,服劳役的人;“奔溃”,奔逃溃散;“历年”,多年。‎ ‎【点睛】1、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如盖追先帝之殊遇。‎ ‎(2)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如: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注意其中的“乎”,有时通介词“于”,往往居于句中,如《醉翁亭记》中有“颓然乎其间者”;“焉”有时也居于句中,如《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3)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4)复音虚词有:且夫、若夫、乃父,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复音虚词大多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之前一般要断句。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向使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找名代,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和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 - 24 -‎ 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再次出现是只提名不提姓。如:“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为“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3、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然后进行断句。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就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为“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依总分,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宴乐损矣。”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是一个总分关系。‎ ‎5、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互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断句。‎ ‎(1)顶真断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2)对偶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愿不期深浅/其于伤心。(《战国策》)‎ ‎(3)反复断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孰与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话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6、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判断句式:“……者,……也”及其变式 ‎(2)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3)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4)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其……耶”‎ 参考译文:‎ 徐坚,是西台舍人齐聃的儿子。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自尊。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荐徐坚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时常去向徐坚询问,徐坚一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细明了,王方庆很欣赏他。又赏识他的文章典雅充实,常称赞说:“徐坚是撰写诏令的最佳人选。”杨再思也说:“他是做凤阁舍人的材料,有这样的才识,是逃避不了的。”徐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众人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撰修成书,(徐坚)升任司封员外郎。‎ - 24 -‎ 神龙初年,徐坚两次升迁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徐坚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善良的人,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责罚。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使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就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呢!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将怎样训导后人?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徐坚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表。‎ 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附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徐坚认为蛮夷生性粗陋,可以笼络统管他们,却不能使他们与华夏的制度相同;如果劳累军队长途跋涉,只会损失的多而获取的少。因此(徐坚)独自建议认为不便。睿宗不听从,令李知古调发剑南军队前往筑城,准备分置州县。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姚、嶲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徐坚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徐坚因与岑羲是近亲,坚决辞去机要职务,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对人说:“我不敢求取高官,是为了躲避灾难。”等到岑羲被诛杀以后,徐坚竟没有被过深连累。徐坚通晓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一共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开元十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叫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采 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4 -‎ ‎ 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昐望着尽快回家,内心充满着忧伤。‎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明出征时是春天,以随风飘扬的柳丝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C. “今我思,雨雪霏霏”表明归时是冬天,用雪花纷飞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D. 本诗后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使情感在回旋中递进加强,主题更突出,增加了诗歌的音韵。‎ ‎12. 【小题2】概括第四、五章的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 ‎【答案】11. D 12. 内容:描写征人戍边的战斗生活,重点写了战车的高大、装备的精良、战斗的胜利等。(2分)情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痛恨,对自己阵营和多次大捷的自豪。‎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D运用了重章叠唱手法的是前三章。重章叠唱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作者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引出下句“戎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描写的是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对自己阵营和多次大捷的自豪。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表达了对入侵者的痛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氓》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地展示出女主人公随岁月流逝而容颜老去的现象。‎ ‎(2)《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诗人宁可突然死去也绝不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 24 -‎ ‎(3)《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成句,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从自然界取意象作喻,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表达了自己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 ‎【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青青子衿 (6). 悠悠我心 (7). 羁鸟恋旧林 (8).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陨”“溘”“衿胥”“羁”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一战成名。‎ - 24 -‎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蒸蒸日上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D.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B. 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C.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D. 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答案】14. B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核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第一处,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更为恰当。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第二处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快,用“日新月异”更为恰当。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第三处,文中陈述对象是“张小明记者”,结合后文“一战成名”可知,应是说“张小明记者”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用“不负众望”更为恰当。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第四处,是说专家认为这些担忧没有必要,用“杞人忧天”更为恰当。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由此可知,括号内的陈述对象是“九歌”,应从“九歌”的角度陈述,据此可排出A项;分析其他三个选项的内容,应是“学习”在先,“摸索规律”在后,排除B、D两项。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错误,前一句还没有说完,后一句就另起话头,应将“在”提前,排除CD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错,应为“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排除B项。故选A。‎ ‎【点睛】辨析病句,要有程序:先找主谓宾,看搭配;接着查定状补,看修饰;再品味语意,看逻辑;其次要抓关键:抓关联词,看逻辑和位置;抓并列短语,看类别和搭配;抓否定词,看正反;抓双面词,看对应。解题规律总结如下: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检查是否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检查是否有语序不当。3、出现了数量短语,检查是否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4、出现了介词,检查是否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5、出现了关联词(连词),检查是否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6、出现了代词,检查是否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长宾语,检查是否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8、出现了多个谓语,检查是否有搭配不当、偷换主语。9、出现了疑问旬、否定词,检查是否有肯否不当。‎ ‎17.下列各句对相关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24 -‎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颂”是统治者祭祀时配有舞乐的歌辞。‎ B. 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多清新婉转,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多质朴刚健。南朝的《木兰辞》和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 C. 巴金的《家》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讲述了高家三兄弟觉慧、觉新、觉民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 D.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小说集中体现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比如穷诗人甘果瓦英俊潇洒的外表和卑鄙龌龊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B项,“南朝的《木兰辞》和北朝的《孔雀东南飞》”错误,应为北朝的《木兰辞》和南朝的《孔雀东南飞》。‎ C项,“主人公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错误,“叛逆者的典型”是觉慧。‎ D项,“比如穷诗人甘果瓦英俊潇洒的外表”错误,“英俊潇洒”的是弓箭队队长弗比斯。‎ 故选A。‎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18.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字形、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 24 -‎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答案】(1)“敝报”改为“本报”(2)“反应”改为“反映”(3)“务必”改为“敬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侧重得体的考查。做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明要求,确定分析方向。其次,通读材料,大致了解语段的意思,对语句的语体风格进行明辨和认识。再次,对应要求,先找后改,对应作答。开栏语,是报刊、杂志或者是博客专栏的卷首语,是对该栏目的整体定位。根据特征,看哪些词语有可能存在问题,要利用旧知对之认真推敲;“字形”和“语言得体”是寻找和修改的又一提示,要注意审查词语所在的语境特征、涉及的对象、词语本身的褒贬、谦敬色彩以及表意的轻重程度等。从材料中,比较特别的用词有“敝报”“务必”。“敝”,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所给文段,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自称“敝报”,语意是对的,但原文是简明如话的语言,“敝报”语言风格不符合语境特征,直接用“本报”即可。“务必”,是“必须,一定要”的意思,表意生硬,给人命令或要求的感觉,不适合恳请人关注自己报纸的语境,改成“敬请”贴切妥当。关于易错字,可根据经验筛选,也要对应语境排除。“反应”,是容易用错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是名词性词语。文中说“ 全面反应……的变化”,搭配不当,需换成“反映”。“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合乎语境需要。回顾可知,有误的三处分别是“敝报”“务必”“反应”不当。按分析将结论逐一作答即可。表达格式:将“某某”改为“某某”。‎ ‎19.请描述漫画《父与子》的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并写出它的寓意(不超过40字)。‎ - 24 -‎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画面内容:漫画中一男子手拿一支笔,在景区石柱上写着“到此……”,他的儿子看见后,也拿出笔来在父亲的背上写下“到此一游”几个字。 (2). (2)寓意:漫画批评了某些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同时告诫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根据题干的要求先描绘内容:一男子手拿一支笔,在景区石柱上写着“到此……”,他的儿子看见后,也拿出笔来在父亲的背上写下“到此一游”几个字。寓意家长的言传身教和遵守公德的角度概括即可。‎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又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角度 - 24 -‎ 螃蟹问青蛙如何到河边,青蛙告诉它只要-直往前走就能走到,可螃蟹走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就责备是青蛙的错,可青蛙却认为是螃蟹没有直走而是横着爬,螃蟹为什么找不到河呢?是青蛙走错路了吗?没有,河确实在前面。是螃蟹走错路了吗?没有,对于它确实是往前走,只是青蛙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些人就像青蛙一样,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正如一束白光照射在人生的多棱镜上,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斑斓。‎ 蛙的世界里,每一次跳跃都是一次逆风的前进;在螃蟹的世界里,每一次迈步都是一次目光的平移。当两个不同的世界相遇,便有了无法重叠的部分。青蛙无法为螃蟹指路,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于是误会徒生。‎ 思考的角度不同,就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的需要,因此施以的援助就无法解决对方的之急,有时候援助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于是满腔的热情在误会中便无奈地被冷却。‎ 而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一切都将释然。当一颗求救的心在设身处地中得到理解与关怀时,所有不必要的误会都将不会产生。螃蟹不会寻不到河边,青蛙不会受到责备。被施以帮助的人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伸出援手的人能感受到心灵的喜悦。‎ 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一切才不会成为徒劳。由于领悟到国人需要的不是身体上的强壮,而是心灵上的爱国热忱,鲁迅先生断然弃医从文,以犀利的文笔在文坛上耕耘不息,驱赶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正是他的洞察入微,心系民众,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思考,让他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他的文字,激励着年轻人为祖国前赴后继。鲁迅先生变换了角度,从心灵上拯救了世人。‎ 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有时候,为对方解决困难无异于为他内心依赖的苗儿浇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项自然的法则在社会中同样适用,没有人能通过一辈子的依赖求得生存,以来的尽头时毁灭。因此当你伸出援手,请把他人引向独立,引向生存。‎ 当“自我被放下,当两个思考的角度逐渐靠近,趋于相同,两颗心才会相通,伸出的援手才能紧紧握住对方,而不会迷失方向,关怀才有了意义,才温暖人心。让青蛙以螃蟹的目光为螃蟹之路。让我们以不同角度看这束穿透人生多棱镜的白光,感受他的温暖,欣赏它的斑斓。‎ ‎【解析】‎ - 24 -‎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立意】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结构】本文一开始便提出了“思考的角度不同,于是误会徒生”,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进一步提出了消除误会要“站在别人角度思考这一观点,然后通过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一切才不会成为徒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两个分论点建构全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文字通顺,稍有文采,不足在于举例略嫌单薄,分论点的构建还可以更加清晰,整体而言,本文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素材】学会思考,切勿“照搬”‎ 盲目套用别人的而不结合自身特点,不假思索,最终会落的可笑可悲的下场。“东施效蹙”的成语中,美丽的西施按住作痛的心口,显得更加楚楚动人,而丑陋的东施也模仿她的动作,却显得更加丑态百出。邯郸学步的故事中寿陵少年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邯郸人的步姿,最终落得爬回寿陵的可笑下场。这些就告诉我们不要像螃蟹那样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而不假思索,这只会事半功倍,徒劳无功的。‎ - 24 -‎ 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学习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但最终失败,原因是它没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上升发展阶段,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理论,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当然要注定失败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便是一个历史见证。中国的社会制度根据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根据自身的国情 ,通过了一系列学习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解体,变革的变革之时,中国人能生机勃勃地走着自己的路。究其原因正是她并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而是自主开创,并且根据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善,这样才可永立不败。‎ ‎【点睛】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