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中语文《第二课 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 1、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 2、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 讨论鉴赏法。‎ ‎ 一、导语: ‎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 二:人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笔名云中鹤。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亲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12月起,在《学灯》《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成立“新月社”。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1927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序)。此后他写的诗,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同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9月,第二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出版。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8月,诗集《志摩的诗》删订再版。9月至11月,他再度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30年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并在1931年3月成立的笔会中国分会中被推选为理事。1930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8月,第三本诗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 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 杂的情感。徐志摩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诗 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言 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 丽的情致。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的束缚,‎ 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 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徐志摩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诗集外,有散文集《落 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片》(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等。‎ 三:朗诵全诗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四:整体感悟 ‎1、全诗感情线索: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节: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呼应开头,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 去的哀愁。‎ ‎2、本诗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和暗喻,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宁静、清新、明艳、澄澈的自然景象和留下了浪漫、自由记忆的康桥的热爱眷恋的情怀,也表达了别离的伤感和寻梦不得的怅惘落寞,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本诗的情感流变:别离感伤—欢喜眷恋—物我悦纳—忘我迷醉—惆怅苦涩—抑 郁低沉。‎ 五:赏析诗歌:‎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 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 (河,指流过剑桥大学的康河。徐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迭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 ‎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节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幺?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 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 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 六:写作特色:修辞与想象 比喻 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赋予寻常事物以眩目的美丽,更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寄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 叠字 诗首节写久违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像是怕惊醒了一个美好的梦,诗人刻意连用三个“轻轻”作叠字,为晚照下的康桥铺垫宁静美的基调,也突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惜别深情。‎ ‎ 反复 诗人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悄悄”等词语,情感有了呼应,音律上形成回环。诗人惜别时细腻的情感得以表现,同时也有一种唯美的效果。‎ 顶针 第6节两处“沉默”,形成首尾联珠的效果。由夏虫的沉默扩展到整个康桥的沉默,这种蝉联,让人有无边的遐思。最为沉默的或者就是惜别的诗人自己。‎ ‎ 想像 面对康河,在诗人驰骋的想象里,他甘心做柔波里的水草,甚至要泛舟寻梦去满载一船星辉,这些无不是想象的极致,也是是诗人自在生命的热烈追求。此时,诗人如庄周梦蝶,完全物我两忘了。‎ 七、作业 ‎ 背诵全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