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
1 第六课 积雨辋川庄作 旅夜书怀 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 长相思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 1.《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701—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731 年,王维状元及第。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 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 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现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旅夜书怀》 杜甫(见《蜀相》相关介绍)。 3.《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 枯木等。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4.《扬州慢》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对诗词、散文、 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 人歌曲》等书传世。代表作品:《暗香》《疏影》《扬州慢》等 。 5.《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他的词 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代表 作品:《长相思》《蝶恋花》《木兰词》《浣溪沙》《采桑子》等。 [知背景] 1.《积雨辋川庄作》 2 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始 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对现实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 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这首诗就是作于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2.《旅夜书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 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四川乐山、重庆至四川忠县。此诗约为 途中所作。 3.《新城道中》(其一)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 登镇)时,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4.《扬州慢》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 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 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 抒发了“黍离”之悲。 5.《长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 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 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知常识] 填词:人们依照音乐或格律,填写能依声诵唱的词。由于“词”在古今有所不同,因此 “填”亦可以按所填的“词”是古或今而分类。但不论是哪种词,填词都是依声填写字句的 文学创作。 要注意粤语“填词”可同时解作现代标准汉语的“填词”和“作词”。现代标 准汉语的“填词”指“旧曲填新词”,作词指“新曲作新词”。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 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而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长短句,因此我们 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 律诗的体裁。 3 1.蒸藜.(lí) 2.东菑.(zī) 3.黄鹂.(lí) 4.朝槿.(jǐn) 5.危樯.(qiáng) 6.铜钲.(zhēnɡ) 7.西崦.(yān) 8.饷.春耕(xiǎnɡ) 9.初霁.(jì) 10.荠.麦(jì) 11.怆.然(chuànɡ) 12.清角.(jiǎo) 13.豆蔻.(kòu) 14.聒.碎(guō) 二、词语释义 1.蒸藜.炊黍饷东菑.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菑: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2.漠漠..水田飞白鹭 漠漠:形容广漠无际 3.阴阴..夏木啭黄鹂 阴阴:幽暗的样子 4.危樯..独夜舟 危樯:高高的桅杆 5.官应.老病休 应:认为是、是 6.西崦..人家应最乐 西崦:西山地区 7.煮芹烧笋饷.春耕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8.尽荠麦..青青 荠麦:野生的麦子 9.杜郎俊赏.. 俊赏:眼光很高的鉴赏 10.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料想 11.青楼..梦好 青楼:歌伎居住之处 12.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13.故园..无此声 故园:家乡,这里指北京 4 三、名句默写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3.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4.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7.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8.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9.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10.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1.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12.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14.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5.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6.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7.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18.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1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0.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2 . 风 一 更 , 雪 一 更 , 聒 碎 乡 心 梦 不 成 , 故 园 无 此 声 。 5 一、了解行文脉络 1.《积雨辋川庄作》 2.《旅夜书怀》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 尾联—以沙鸥自况,自伤漂泊 3.《新城道中》(其一) 4.《扬州慢》 6 5.《长相思》 二、把握文章主旨 1.《积雨辋川庄作》 这首诗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紧密结合,创造了一个物我相 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2.《旅夜书怀》 这首诗通过描写孤舟夜泊、星垂野阔、月涌江流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绝望、生活 无着、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的感受。 3.《新城道中》(其一) 这首诗描写诗人出巡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平和的劳动生活,表 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扬州慢》 这首词抚今追昔,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5.《长相思》 本词通过描写出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一、阅读《积雨辋川庄作》,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为例,简要分析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答: 7 提示:这两句写自然景色,是诗人静观所得。 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白鹭、黄鹂,联系着它们各自 的背景加以描绘:①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②白鹭飞行, 黄鹂鸣转,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③“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 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色互相映衬,互相配合,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 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 很好的例证。 2.尾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 提示:尾联运用“野老争席”和“海鸥相疑”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写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早已去除机心,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呢?可 以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二、阅读《旅夜书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旅夜”所见,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 提示:(1)首联写孤弱的细草在风中飘摇,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营造了凄冷的氛 围,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2)颔联写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月空下江水汹涌奔流,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阔大 8 之景反衬出孤苦伶仃的自我形象,表达出凄冷之情。 4.这首诗的后两联“抒怀”,分别是如何抒情的? 答: 提示:(1)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陈述句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 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言外之意: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 而被辞。委婉地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尾联采用设问、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 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三、阅读《新城道中》(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 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答: 提示:(1)诗人正打算去山里,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 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 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2)诗人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 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6.二、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答: 9 提示:(1)第二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 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沐浴了 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2)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翻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桃花、 竹篱等,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四、阅读《扬州慢》,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7.词的正文写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找出这 些意象,并分析其效果。 提示: 意象 意蕴 效果 青青 荠麦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 华形成对比 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 凉、寂寞,渲染了郁闷 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 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 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 情 废池 乔木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 民的痛苦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给人物是人非、凄清冷落之感 桥边 红药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 人怜之叹 凄清的 号角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五、阅读《长相思》,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8.这首词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10 提示:(1)反复。“山一程,水一程”反复使用“一程”突出路程的艰难曲折、漫长悠 远。“风一更,雪一更”反复使用“一更”突出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 篷的情况。 (2)对比。“故园无此声”由塞外风雪声联想起故园,将故园与塞外对比,表达思乡之 情。 (3)白描。写景选取典型景物,简洁勾勒出军旅生涯的样貌,凸现行军的艰苦和塞外军 营的壮观。 9.试分析这首词“一”字和“身”字的表达效果。 答: 提示:(1)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而 且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 作者心系故园。 《积雨辋川庄作》 1.意境淡雅超逸 全诗将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相结合,抒写出一种物我相惬、 11 悠然于山林的超逸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烦扰世俗的厌恶及对田园风光的陶然自适。 2.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之中 诗人常在山中静观朝槿,领悟人生无常、奉佛有乐;又在松下采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以实践清心寡欲的佛教教义。 3.运用典故 尾联连用了杨朱和《列子》中的故事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 《旅夜书怀》 1.寓情于景,烘托渲染 前两联写景,诗眼是“独夜舟”。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独”,数量 极少;“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自己内心的孤独于景。第 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月光下,江 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此情此景,难免使诗人感到一叶小舟的孤单、渺小,它的命运只能 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 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2.直抒胸臆,反而用之 颈联反其意而写,表明了自己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名因文章而著,官非因病而休。 《新城道中》(其一) 1.情景互生 这是一首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花 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 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互生。 2.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诗中之景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 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岭上的云像顶绵帽, 枝头的太阳像只铜钲,大自然的面目居然有些幽默;野桃含笑,柳条摇曳,草木也是那样欢 快自得;田头春耕正忙,山村人家飘出芹笋的香味,人间犹如桃源。 《扬州慢》 1.今昔对比的写作手法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首词的上片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 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其一)》]来反衬今 12 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 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难赋深情”。以昔时“二十 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2.“移情”的表现手法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 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 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如下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词人却借助“通感”的手法,“使 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 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 “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 感染力。 《长相思》 1.重章叠句,情味隽永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 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的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 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在 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2.音韵优美,含蓄深沉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 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 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于一体,融合成中华词坛上 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 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13 素材主题 个 性 [课内·提炼] 不愿随俗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22 岁考中进士,成为康熙皇帝的侍卫。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 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帝唱和诗词,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 年少英才,是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是前途无量的达官贵人。但作为诗文奇才,他在内心深 处厌倦官场的庸俗和侍从的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然“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究其原因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欲望,而有着自身远大理想和高尚人 格。 [课外·延伸] 1.个性创造成功 名人似乎总有与众不同之处,盖茨之所以会成为当今电脑世界的显赫人物,其独特的性 格特征也许早已注定了他的非同寻常。对小时候的盖茨来说,在课堂上睡觉是常有的事。他 的生活极其紧张,三天不睡觉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据一位朋友说,他通常 36 个小时不 睡觉,然后倒头便睡上十来个小时。盖茨睡觉的习惯很独特,他从不在床单上睡觉。累了的 时候,他就躺在他那张乱糟糟的床上,拉过一条电热毯盖在头上,不管何时,也不管环境如 何喧闹,他总能马上进入甜甜的梦乡。盖茨至今仍保持着这个习惯,当他坐飞机时,他常用 一条毯子盖在头上,然后整个航程中酣睡不止。在同学眼中,盖茨极有个性。他在谈话、阅 读或沉思时,总习惯把头置于双手之间,身体前后猛烈地摇摆。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甚至还会疯狂地挥舞手臂。 2.名言警句 (1)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 (2)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爱迪生 (3)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建筑在它上面。——屠格涅 夫 14 (4)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个性却为我所独有。——歌德 (5)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运用·点拨] 有个性才有魅力,有个性才有创造。个性就像一个标志,个性张扬才能使你鹤立鸡群。 个性就像是一张强大的磁场,使你具有无穷的吸引力。纳兰性德正是凭着自己的个性,才在 艺术与人生上得到了世人的称颂;比尔·盖茨也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才获得了别人不能 企及的成功。个性的色彩如此斑驳,个性的色彩鲜艳,才会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个性的 多姿多彩,才知道你我之间除了外表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只有个性的张 扬才能体现出社会的鲜艳多彩。 (时间:40 分钟 分值:52 分) 一、基础巩固(15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辋.川(wǎnɡ) 木槿.(jǐn) 黍.米(sǔ) 涟漪.(yī) B.停泊.(pō) 旷.远(kuànɡ) 清斋.(zhāi) 河畔.(pàn) C.粮饷.(xiǎnɡ) 竹笋.(sǔn) 聒.噪(ɡuō) 吹拂. (fó) D.悲吟.(yín) 荠.麦(jì) 怆.然(chuànɡ) 危樯.(qiánɡ) 解析:选 D A 项,“黍”应读 shǔ;B 项,“泊”应读 bó;C 项,“拂”应读 f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危樯独夜舟 形容词,高 奉命于危难之间 形容词,危险 B. 犹厌言兵 动词,厌恶 夫晋,何厌之有 形容词,丑恶 C. 纵豆蔻词工 连词,即使,纵使 白日放歌须纵酒 动词,放纵 15 D. 山中习静观朝槿 动词,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象 解析:选 B “何厌之有”的“厌”,意为“动词,满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夜雪.初霁 雪:名词作动词,下雪 B.聒碎.乡心梦不成 碎:使动用法,使……碎 C.中原北.望气如山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D.隔叶黄鹂空.好音 空:形容词作名词,空的 解析:选 D 形容词作动词,空有。 4.名句默写。(6 分)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积雨辋川庄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2)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新城道中(其一)》]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 二、阅读鉴赏(27 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汉 江 临 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6 (1)颈联中的“浮”和“动”,用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意赏析。(4 分) 答: (2)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江汉的自然景色,诗人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回 答出两种并结合诗的内容具体说明。(4 分) 答: 答案:(1)“浮”字准确地写出了江水的壮阔,给人一种将“郡邑”漂浮起来的错觉。 “动”字生动地写出了江水的气势,波涛激荡翻腾,震动远空。诗人生动地写出了江汉壮丽 浩渺的自然景观。 (2)①白描。诗人不着色彩,只用粗线条勾勒,构成了一幅简约闳深的水墨画。②夸张。 “江流天地外”“波澜动远空”夸张地写出了江汉的流长以及壮阔气势。③虚实结合。“江 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目下流注长江的汉水,是实写;江汉之水在天地之外奔流,是虚 写;两岸青山伴着江汉的波涛,看上去若有若无,此乃虚实合用,写出了浩浩江流奔腾不羁 的气势。④化静为动。“郡邑浮前浦”,利用动静的错觉,将静止的“郡邑”动态化。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 分) 答: 17 (2)“转过回廊叩玉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效果?(6 分) 答: 答案:(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又欲 言又止的少女形象。 (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 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第一问要抓住描写少女情态的词语来 体会,如“不语”“恐人见”等。第二问考查表达技巧,此处为细节描写)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倦 夜 苏 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 [注] ,虚织竟何成。 [注] 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4 分) 答: (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 答: 18 答案:(1)所写环境的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 法。“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 以凄清之感;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 (2)诗歌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诗人想到自己常年 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对自己年华已去、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语言运用(10 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每个人都是天 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 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但在我们心底深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 ②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 ③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 烂的花朵来 9.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徽,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 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70 个字。(4 分) 答: 答案: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徽的主体是一双手,双手之间是一条小溪,背景是地球的图形。 寓意是人们用双手呵护着地球和大自然。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19 一、基础巩固(18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英俊杰出的) B.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C.吴楚东南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D.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惜) 解析:选 D 可怜:可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言不美 B.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C. 水澹澹兮生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解析:选 A 副词,的确,实在;形容词,真实的。B 项,超过。C 项,水波荡漾的样子。 D 项,弯腰,引申为卑躬屈膝。 3.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B.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C.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D.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解析:选 D 运用了比喻,A、B、C 三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吴越文士名扬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 士”。 B.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诗坛并称“王孟”。 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近诗体。 D.除“长相思”外,“菩萨蛮”和“扬州慢”等都是词牌名。 20 解析:选 D “长相思”也是词牌名。 5.名句默写。(6 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的失意和深沉的感慨的诗句是:世间行乐亦 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表现词人矛盾情感的句子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之景的句子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诗人凄惨 处境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二、阅读鉴赏(6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9 分) 王维的“名大家” ①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 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②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 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 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 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 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理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 “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 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些《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 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 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 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 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③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 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 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因为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 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 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 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④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 21 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 “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 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 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 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 家”月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 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 (有删改) 6.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C.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 品。 D.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解析:选 C 根据文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和“‘伟大’不仅取决 于文学艺术作品……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可知,选项曲解原意。 7.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B.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后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C.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D.代表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解析:选 B “后人”范围太广,文中说宋人因为“陷贼”事件指摘王维,而排斥王维 于“大家”之外的是主流诗学。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 家”之间。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 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神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 容有区别。 22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 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解析:选 A “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有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11 分)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9.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 分) 答: 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 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 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10.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6 分) 答: 答案:示例 1:“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 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 2:“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 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 23 落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11 分) 留别王维[注]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1.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5 分) 答: 答案: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 1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 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 中归隐的态度。(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14 题。(11 分) 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 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24 13.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5 分) 答: 答案: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 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14.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全词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 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清晰地刻画出来。全诗表达 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18 分) 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 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晴空黯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旧时权倾朝 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 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 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 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尚武,在马背上打 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纳兰性 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 25 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 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 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 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 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 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 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 纳兰性德的号。 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技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 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 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累”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 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 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 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去江南游历时 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购楝亭,亭在金 陵蜀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 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虽说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 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 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 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 《饮水词》中多次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他的居处潇湘馆安 排了“凤尾森森,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 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流香,三百年都不曾 26 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边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 偿地回归到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纳兰性德不仅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而且还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但纳兰性德 生前过得并不快乐,而他的《纳兰词》却流传后世。 B.纳兰性德二十出头就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令人羡慕的少年英才,但“斗鸡 人拨佛前灯”的诗句却反映了他常人所不理解的心境。 C.纳兰性德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 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便徒增“胸中块垒”。 D.文章为了表明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词句尽显多愁善感,列举了数字和“愁 恨”“断肠”“伤心”“惆怅”等字句。 E.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 吟诗填词。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纳兰性德对文学的挚爱。 解析:选 CE C 项,纳兰性德“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是性情所致; E 项,为了表现纳兰性德的无奈。 1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纳兰性德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3 分) 答: 答案:①家庭出身。纳兰性德家世显赫,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②外表。人长 得帅,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③文才。诗才俊逸,是世人皆知的大词人。④武功。从小练就 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是康熙的御前侍卫。⑤性格。性情率真,多愁善感。在内心 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⑥影响。传世的纳兰词享有盛誉,曹雪芹的 《红楼梦》深受其影响。17.“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 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依据。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 分) 答: 27 答案:①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康熙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② 纳兰性德也有一段伤心的爱情经历,和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③曹雪芹的 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关系密切,曹雪芹熟知纳兰性德的遭际,对他深感同情。④曹雪芹的《红 楼梦》中有许多纳兰性德的词的影子。(答出四点中的任三点即可) 18.本文采用多种手法塑造纳兰形象,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说说 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 分) 答: 答案:①对比手法。纳兰传奇的一生充满纠结:他出身名门,却厌恶功名富贵;少年得 志,前途无量,却并不快乐;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为人率真,然而现实浑浊,只能徒增 胸中块垒。对比手法使纳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②衬托手法。文章多处提及康熙,借富有雄韬伟略的康熙大帝对纳兰的极其赏识宠信, 侧面烘托纳兰非凡的才华。(也可答正侧结合或侧面烘托) ③评传结合。文章有很多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如开头和结尾,不但突出了纳兰的形象特 征,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答出其中一点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12 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4 个字。(4 分)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眼睛 不会受到伤害。父母的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 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昏暗 光线有关,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③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答案:①这样做会损害你的视力 ②暂时看不清远处物品 ③短暂休息即可恢复(意思对 即可) 28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 分) 三八妇女节前后,不少人认为“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个名称老气横秋,土得掉渣,纷纷 建议把名称改为“女神节”“丽人节”“女士节”等。 对于改名一事,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简要说明理由,不超过 80 字。 (1)观点: (2)理由: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关键就是对理由的阐述要合乎情理。如赞成的 话,可以从时代发展、原来的称谓缺乏感情色彩等入手;如果反对,可从通用性、历史渊源 和内涵等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 1:反对。①节日的全称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全世界通用,不是可以随 便修改的;②这个称谓有它的历史渊源,体现出对妇女权利的尊重,改为“女神节”等就失 了它的厚重内涵。(意思对即可) 示例 2:赞成。①时代在前进,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在与时俱进,改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原来的称谓缺乏感情色彩,换成“女神节”等更能体现对妇女的赞美和尊重。(只答观点 没有理由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21.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 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4 分) 答: 29 解析:根据所给图表,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普查,一个是改造;而普查和改造又 分别包含三个方面。结合题干要求,把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注意先后顺序。 答案: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 查,再通过制订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 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 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 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寓意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注意紧扣材料,准确审题:善于捕捉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 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有的材 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 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1)概括内容——老僧救蝎子反被蝎子咬,但仍不改救蝎子的初衷,路人不解,老僧道 出缘由——救人(物)是人的本性。由此明确对象——材料陈述对象分别是老僧、蝎子、路人。 (2)选取角度——材料重点写老僧,可以从老僧这个角度入手,当然也可以从蝎子和路 人的角度入手。抓关键——抓材料的关键句或关键点。找出有关陈述老僧的关键句:老僧曰: 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 佛也! (3)分析原因,由此及彼(寓意)——老僧为什么被刺伤还救蝎子?(从老僧讲的话中可以 找到原因)蝎子为什么蜇人?路人为什么不解?进而由此及彼,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 料陈述对象老僧、蝎子和路人的寓意。本则“老僧救蝎子”的故事,表面上与当前的政治热 点、社会时事并无关联,实际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命题者关注的是“善良本性与知恩图报” 30 这一核心问题,倡导坚守善良本性,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其内涵深刻,而且可供发 挥的空间很大。 [例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黄林希 一老僧见蝎子在水中挣扎,多次将蝎子救起,也多次被刺伤,我想说“蝎子被救却反刺 老僧”,这种恩将仇报,实在是不应该啊,人应该知恩图报,决不能忘恩负义!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相互搀扶。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同事、朋友……以 至山山水水、花鸟鱼虫等世间万物都对我们有恩情,我们都应该知恩图报! 我们感恩父母,因为父母带给我们生命,给我们一个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我们感恩老 师,因为老师用知识的蜡距点亮我们理想的火距;我们感恩同事,因为,如果没有同事们的 相互帮助与支撑,你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孤掌难鸣;我们感恩朋友,因为朋友带给我们真挚 的友情,在生活学习中给予我们真诚的关心和鼓舞……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平凡的人给我们无限感动。 管敏正,暴走好心人,小时候,因家庭的贫困,吃不饱穿不暖。在最苦的时候,他只能 喝水充饥,直到有一天,一个好心人给他们家送来衣服和一些补助金,这才使他的生活改善 了。这么多年,他从未忘记这份恩情。现在,他为了使贫困地区孩子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 几十公里地暴走,筹集资金。当年的滴水之恩,如今他涌泉相报。 还有羊肉串慈善家阿里木。在他最困难时,一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施以援手,借了一 百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他在异乡站住了脚跟,摆起了羊肉串摊,帮助无数孩子 重返校园。 管敏正,阿里木,虽不同人但同心,当年的滴水恩情,他们努力涌泉相报,为社会增添 了缕缕温情。 恩将仇报,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一篇报道,一个留学生留学回国后,在机场面对前来接机的妈妈,竟挥刀刺向她。当 被问及原因时,得知竟是由于妈妈事忙没有及时给儿子汇钱而导致今天的结局。父母之恩大 于天,而如今却换来儿子挥刀相向,怎叫人不心寒? 还有一位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五个孩子,而孩子长大成材后,却无人主动照顾年迈的 母亲,母亲一直以拾荒维持生活,直到无力再出去劳作,而孩子们却推卸着不愿照顾母亲。 当年的恩情换来他们如今的冷漠,叫年迈的老人情何以堪? 31 曾经的倾心相待,儿女却恩将仇报,使多少天下的父母寒心呐! 中国《诗经》里的珍珠般的言辞“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及诸多的“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等,都是中华民族儿女发自肺腑的知恩图报之声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点评] 本文从蝎子的角度入手,抓住“蝎子被救却反刺老僧,结果受到路人指责”这 一文字信息切入,提炼出观点:做人要知恩图报,决不能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全文先总 说,后分说,分说部分选用典型事例,运用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一 篇较好的考场作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