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大姚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十二月语文月考卷 Word版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省大姚县实验中学 2021 届高三十二月语文月考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 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 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 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 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 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 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 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 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 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 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 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 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 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 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 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 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 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 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 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 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 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 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 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 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 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 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 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 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 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 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 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 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 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 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 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 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 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 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 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 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 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 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 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 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 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 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五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 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 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 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 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 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 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所谓“夜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 18 点至次日凌晨 6 点,以本地市民和外地 游客为消费主体,以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健身、文化、餐饮等为 主要形式的现代消费经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数据显示,2019 年国民 60% 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夜间销售额超全天总额的 50%,餐饮夜间营业额甚 至达到全天总额的 60%。夜间休闲成为压力大的城市人的“充电站”,在某种程 度上是城市人可以精力充沛、有创造性地投入第二天工作的关键。 我国的夜间经济经历了由单一化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最初,夜间经济 是餐饮、购物等消费活动由白天向夜晚的延伸,通过增加营业时间来实现流量增 加,北京的簋街、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等就是夜间经济在这一阶段的代表。随 后,夜间经济业态逐渐丰富,开始出现以夜晚营业为主的服务行业,比如北京的 三里屯、后海等商圈汇聚了大部分的酒吧,成为夜间经济的标签。随着消费需求 的不断升级,夜间旅游、演艺体验等新服务业态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南京的“夜 泊秦淮”、桂林的“夜游两江”等均是依托于政府打造的灯光夜景的夜间游船项 目;三亚市政府主持修建的海滨大道更是让市民蜂拥而至,看似并未直接产生消 费,但是拉动了游客流量,间接增加了城市收入;夜游博物馆、“动物园奇妙夜” 夏令营等项目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夜经济”崛起的背后,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人民论坛网,2019 年 10 月 27 日)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夜间消费占比逐年提升,“80 后” “90 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7 月 15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 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60%,“夜间经济”则成为消费领城的一个新 增长点。 “夜经济”带来的一个典型变化,就是“深夜食堂”的兴起。有调查显示, 上海双职工家庭 7 点后才能吃上晚餐者达到近 42%,这意味着餐饮、休闲、娱乐 都要推迟,也推动了城市消费格局的变迁。尤其是当 80 后、90 后年轻人成为消 费主力军,他们对夜市、夜场电影等有着更强烈需求。24 小时便利店,是租房 时的重要参考;24 小时不打烊书店,也是年轻人夜间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事物,推动消费时空悄然变化。 (摘编自《昆明“夜经济”潮起》,《昆明日报》,2019 年 08 月 22 日) 材料三 作为承载“夜经济”的重要依托,有的步行街往往以购物和饮食为主,缺乏 真正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元素。再者,在这些地方呈现的业态不少是“夜 宵”,通过“千城一面”的冷饮、烤串等满足市民、游客舌尖上的需求,只饱了 大家的“口福”,却没有满足“耳福和眼福”。因为没有自身特色,缺乏文化感召 力,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没有辨识度。吃喝并非文化的唯一内涵,更不是束缚 夜经济发展的桎梏,“夜经济”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概念,但文化底蕴应 是其不变基因。 而且,这种文化应呈现不同层次的文化序列,不只有时尚大气的高端文化, 还要有独具特色的市井文化。时尚气息或许是年轻人的专属,是一座城市具有现 代感的文化标记,而市井气息是城市原住居民的美好记忆,也是对一座城市有感 情的游客的重要“打卡”标的。这些文化气息的营造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内容供给 作支撑,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更不是形而上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准确把握城 市定位与“夜经济”文化品位的契合点,让文化气息与城市夜经济无缝街接。如 西安主推“夜游西安”,力争将“大唐文化”打造成古都旅游名片,“不倒翁”表 演火遍全网,就是找准了文化定位、发展夜经济的优秀范例。 (摘编自蔺炳正《点亮城市“夜经济”,期待城市文化“赋能”》) 4.下列对“夜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面临巨大压力的城市人,非常需要通过夜间的休闲来缓解压力,这是他们第二 天精力充沛的关键。 B.“夜经济”不是一个新概念,在近年崛起之前,主要是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增 加流量,拉动消费。 C.“夜经济”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增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 部分城市的形象。 D.80 后、90 后作为夜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不仅对夜间物质生活有要求,对夜 间精神生活也有要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城市修建休闲娱乐场所,看似没有直接拉动个人消费,但有利于聚集人气,对经 济也有间接推动。 B.近年来异常火爆的“深夜食堂”,为许多市民提供了方便,更推动了“夜经济” 在各地的发展。 C.夜间经济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亮点,在吃穿用行方面,夜间消费额都分别占全 天总额的一半以上。 D.不管是南京、桂林的游船夜游,还是西安的古都夜游,都抓住了当地的文化特 色,吸引着大批游客。 6.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夜经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太阳土 宁新路 ①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②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 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 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 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 ③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 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 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 ④“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 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 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 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⑤“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 入口喉咙发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 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 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 墙的土来。 ⑥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 不简单。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 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⑦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 墙,是来自村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 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 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 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 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 说不清的味道。 ⑧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 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 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 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 亲对它的偏爱。 ⑨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 阳土”水,不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⑩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 素?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 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 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⑾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 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 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 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 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 ⑿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时不要忘了放点“太阳土”。 ⒀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 哪会“服”?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 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 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 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 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⒁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 想老家墙上的“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 4 月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 会感爱到“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 对太阳土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 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D.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 表现出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8.请简要概括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6 分) 9.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通诸子极严,黼百 计承顺,求宁亲心。初补国学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经..魁多士,投翰林修撰。明 年,代祠西岳,省臣谓黼曰:“敕使每后我,今可易邪?” 黼曰:“王人虽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省臣不敢对。迁礼部主事,拜监 察御史。首言:“論祠烝尝,古今大祭,今太庙唯二祭,非礼也,宜据经行之。” 不报。俄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今河底填淤,高出地 面,秋霖一至,横溃为灾,宜按故迹修浚。”亦不报。已而投黼江州路总管。至 正十一年夏五月,盗起河南,焚掠数千里,造船北岸,锐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实 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 屯江北不报黼乃独椎牛飨士,激忠义以作士气。十二年正月己未..,贼渡江,陷武 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贼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遁。 时黄梅县主薄也孙帖木儿,愿出击贼, 黼大喜。贼游兵至境,急檄诸乡落聚木 石于险塞处,遏贼归路。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也孙帖木儿继进,贼大败。黼 还,乃以长木数千,冒铁锥于耖,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贼舟。会西南风急,贼果 扬帆顺流而至,舟遇桩不得动,余舟散走。行省上黼功,请拜江西行省参政。二 月甲中,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充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引兵,布战具,贼已 至,焚西门,乃张弩箭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东门,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 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自巷背来,刺黼堕马, 黼与从子..俱骂 贼而死。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 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B. 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 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C. 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 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 D. 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 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屯田、百工、水利、交通等职事,长官为 工部尚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明经,亦称“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义、策向取士,出身与进 土科同。 C. 己未,为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千同十二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 时的次序。 D. 从子,“从”指堂房亲属,“从子”指兄弟之子,也可以指血缘关系隔得更远 的子侄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黼孝敬恭顺,虽然他的父亲性格急躁,但李黼为了父亲身心安宁,尽 力顺从父亲。 B. 李黼积极进言,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及河果填淤之患提出建议,得到皇上 的认可。 C. 李黼智勇兼备,他命令在险要之处聚集木石,阻止贼军退路,且身先士卒、 冲锋陷阵。 D. 李忠于职守,为保一方平安,多次打败乱军,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不屈 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5 分) (2)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秋兴(其二)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 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 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 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 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 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 所失。 15.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 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l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庄子·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 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 子是: , 。 ⑶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 , 。”两句抒写全 体将士心愿,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 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 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 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 平台,每出现 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 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 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历史悠久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 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 ,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很难找到 “接班人”……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 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 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二者定 能 ,携手向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层见叠出 交相辉映 B.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举不胜举 交相辉映 C.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层见叠出 相映成趣 D.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举不胜举 相映成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 智。 B.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 智。 C.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 群。 D.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甚至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 群。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几乎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柿饼上有一层白霜,有人认为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确实如此吗?吃之前要不 要洗掉呢?收获的柿子削皮后进行晾晒,柿子内部的糖结晶就会积累到表面,这 就形成了白霜。而白霜的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 ① 。含糖量高的柿子肯定容 易出霜,而自然形成的白霜是需要足够的晾晒时间的,晾晒不足的话,柿子的水 分未完全蒸发,糖分较难结晶,白霜就会较少。再者, ② ,这是因为温度 低时会“出霜”,而夏季则会少一些,这层白霜可能因为温度高而融化。所以, 柿饼上的白霜是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 ③ 。 21.根据下面的情景,续写内容,不超过 80 字。(5 分) 2020 年,一场疫情影响了全中国,一时间几乎所有人紧闭门窗,停住步伐, 但也有人选择逆流而上,这就是英雄的模样。但英雄,从不只一个模样……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我不认为人类历史上有过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对于应该做什么确定无疑,没有 任何惊奇,没有任何意外的发展。新奇的不是不确定性,而是我们意识到,不确 定性不走了。我想,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如何发展出一种艺术,与不 确定性永久共存。” ——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答 案 1.D 解析:A.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疫文化” 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B.不是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是深 化“抗疫文艺”书写。C.“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太 过绝对。 2.B 解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和 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3.D 解析:“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 事”表述错误,以偏概全。 4.(3 分)A(A 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夜间休闲“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人可以精力 充沛、有创造性地投入第二天工作的关键”) 5.(3 分)C(C 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提到用、行两方面。) 6.(6 分)①政府的支持。完善公共设施,做好科学规划,提升配套服务。②多 元化发展。打破单一的产品结构模式,避免盲目跟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③增加文化底蕴。把握城市定位,发展独具文化特色的“夜经济”。 (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7. 【答案】C 感情表述错误。 8. 【答案】 (1)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太阳土是晒了很多年的老土,包含着太多消亡生 命的秘密,它的生成是复杂的。(2)太阳土是神奇的有灵性的。太阳土能安慰肠 胃,是乡上的根,是乡土与生命的链接。(3)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太阳土是 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上,是水土里积淀的祖先的根。(每点 2 分) 9. 【答案】 (1)对母亲殷殷关爱的感恩(2)对乡土的深沉的依恋(3)对乡土里所包含的 根文化的追寻与反思。(每点 2 分) 10、C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 译是:九江位于下游,但实际上是长江东西的咽喉要地。李黼整治城外的壕沟, 修理作战器械,招募壮丁,分头把守要害,并且还向江西行省上陈攻守的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求将部队驻扎在江北,可是没有得到回复。“下流”是下游的意思,作“居” 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 BD;“东西”是“襟喉之地”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AD;“于江西行省”是“上攻守之策”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故选 C。 11、A 本题中, A 项,“工部……掌管土地”错误,户部掌全国土地 、户籍、 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 等事务。故选 A。 12. B 本题中,B 项,“得到皇上的认可”错误,李黼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 及河渠填淤之患提出建议,都未得到答复。故选 B。 13、(1)使臣即使地位卑微,《春秋》都把他排列在诸侯之上,这是对君王的尊 重,怎么能排在后面呢! (2)盗贼渡江攻陷武昌,威顺王逃跑,大量战船沿江而下,江西的官民非常震 惊。 参考译文: 李黼字子威,是颍州人。工部尚书李守中的儿子,李守中性格急躁,对待几 个儿子极严。李黼想方设法敬奉恭顺,以求父亲的心情安宁。李黼初入国子监为 国学生。泰定四年(1323)在明经一科中名列第一,被授予翰林修撰。第二年, 李黼代表皇上祭祀西岳。省臣对李黼说:“皇上的使者每次都把我排在后面,这 次可以更换一下吗?”李黼说:“使臣即使地位卑微,《春秋》都把他排列在诸侯 之上,这是对君王的尊重,怎么能排在后面呢!”省 臣不敢答对。迁升礼部主事, 又拜为监察御史。李黼首次进言:“春祠、夏禴、秋尝、冬烝,这是古今一年中 四次大的祭祀。而今太庙只有两次祭祀,这不符合礼仪,应该根据礼经办事。” 但没有得到答复。不久中书命李黼巡视河渠,黼视察后进言:“蔡河发源于京西, 现今河底沉积淤塞,高出地面,秋天的大雨一到,河水决堤横流成灾,应该按照 旧道修整疏浚。”这一建议也未得答复。不久朝廷任命李黼为江州路总管。至正 十一年(1351)夏五月,盗贼在河南起兵,焚烧劫掠数千里,并在长 江北岸造 船,准备向南进攻。九江位于下游,实际上是长江东西的咽喉要地。李黼整治城 外的壕沟,修理作战器械,招募壮丁,分头把守要害,并且还向江西行省上陈攻 守的策略,请求将部队驻扎在江北,可是没有得到回复。于是李黼独自杀牛犒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兵,用忠义激励士兵,振作士气。十二年正月己未(九日),盗贼渡江,攻陷 武昌,威顺王逃跑,大量战船沿江而下,江西的官民非常震惊。贼军乘胜攻破瑞 昌,右丞孛罗帖木儿逃走了。此时黄梅县主簿也孙帖木儿愿意出兵攻打贼军,李 黼非常高兴。贼军的流动部队已到达境内,李黼急忙传檄各个乡村,命令在险要 的地方聚集木头和石块,阻断盗贼的退路。李黼身先士卒,大声呼叫着攻入敌阵, 也孙帖木儿也跟着攻入, 贼军大败。李黼返回, 用几千根长木头,在树梢上装 上铁椎,暗藏在沿岸的水中,迎刺贼船。恰好当时西南风刮得很急,贼船扬帆顺 流来到,船遇到木桩不能移动,剩下的船只四散逃走。行省上报李黼的战功,请 求朝廷任命他为江西行省参政。二月甲申(五日),贼军迫近城下,行省平章政 事秃坚 不花从北门逃跑。李黼领兵登上城墙,布置作战器具,盗贼已经到达, 焚烧西门,李黼安设弩箭射击。贼军转攻东门。李黼救援东门,但贼军已经攻入, 李黼和他们展开巷战,自知力不能敌,挥着剑叱骂盗贼道:“杀我吧!不要杀老 百姓啊!”盗贼从巷子后面进来,把李黼刺落马下,李黼和侄子都骂着贼人 而战 死。郡中的老百姓 听说李黼战死了,哭声震天,大家一起备办棺木,把他安葬 在东门外。 14.【答案】D【解析】诗的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 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15.【答案】(1)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 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 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 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三联分析, 给出两联即可,每联分析 2 分) (2)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2 分)(意思答对即可) 16.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B 解析:寂寂无闻:无声无息,不为人知,常指没有名气。鲜为人知:很少 有人知道。语境说的是故宫深处很少有人知道,应选“鲜为人知”。推陈出新: 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根据继承发展传统 文化的语境,应选“推陈出新”。举不胜举:举也举不完,形容极多。层见叠出: 屡次出现。语境强调的是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多,没有“屡次出现”的意思,故 应选“举不胜举”。相映成趣:指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有趣味,有意思。交 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语境中没有“有趣味,有意思”的意思, 故应选“交相辉映”。 18.C 解析:A 项,根据上下文,应该将“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与“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互换位置。B 项,语序不当,且“观看 传统文化”搭配不当。D 项,“甚至”表示强调突出的事例,用在语境中不恰当。 19.C 解析:A 项,“破坏”一词不符合下文意思。B 项,下文强调的是传统文化 的保护传承告急,重点不在于“几乎没有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呼吁……”。D 项, “缺少创新”的说法与下文在语意上不连贯。 20(6 分)①包括柿子的含糖量、晾晒的时间和温度;②冬天的柿饼白霜会多一 些; ③吃前不必洗掉(前两句各 2 分,最后一句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1.(5 分)(参考答案)有国士无双,更有铁甲万千,他们深知前路凶险,仍不 问归途,他们是英雄。每一个奔波在路上,转运指挥的人,他们是英雄。坚守平 凡岗位,他们默默奉献,责无旁贷,他们是英雄。隔离在家,听从指挥,他们顾 全大局,不怀侥幸心理,他们是英雄。即便身染病毒,仍坚持和病魔斗争的人, 他们是英雄……此诚危急,万千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主 角,英雄,从不只一种模样。(对“但英雄,从不只一个模样”有明确解释即可 得 4 分,在此基础上语言表达连贯通顺即可得满分) 22.作文(60 分) 参考立意:围绕”不确定性”展开联想和思考。可联想、思考“不确定性”的具 体表现、特点等——是什么;可思考、分析“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等——为什 么;可思考、分析面对“不确定性”的策略——怎么办。最重要的是结合现实— —新冠疫情,联想、思考“我们”当如何自处、社会当如何应对,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