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2020届高三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江苏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三) (150 分钟 160 分)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________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 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________,直至晚清民国。“家训”就像一位神情庄重严 肃的老祖父,________地训导后世子孙,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 A. 结合 绵延不绝 不厌其烦 B. 融合 络绎不绝 不厌其烦 C. 融合 绵延不绝 不胜其烦 D. 结合 络绎不绝 不胜其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 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 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 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第一组,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此处指“家风、 家训、家规关系密切”,故选“结合”。 第二组,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 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对象是“家训”,意思是家训得到继承,故选“绵延不绝”。 第三组,不厌其烦:不嫌麻烦,褒义词。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含贬义。语境是训 导后世子孙,应该用含褒义的成语,故选“不厌其烦”。 故选 A。 【点睛】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 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 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________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 作家的手不能抖。 ①“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 - 2 - ②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 ③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 ④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 ⑤鲁迅就是这样。 ⑥“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 A. ①④③②⑤⑥ B. ⑥③⑤②④① C. ①④⑤⑥③② D. ⑥②④③⑤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性。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 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等,主语一 致与否。语段介绍了中国学校教育的相关情况。 解答本题首先比较四个选项,确定首句不是①就是⑥,横线前的主语是“哪一种性格”,因 此,下文应承接上文表示选择关系的,故首句为⑥,排除 AC;②解释“‘手软’可以成就一 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的原因,故⑥②相连,据此排除 B。 故选 D。 【点睛】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 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 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 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 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 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 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答案。 3.下列有关天下名楼的对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②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③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④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A. ①滕王阁 ②太白楼 ③黄鹤楼 ④岳阳楼 B. ①黄鹤楼 ②滕王阁 ③岳阳楼 ④ 太白楼 - 3 - C. ①黄鹤楼 ②岳阳楼 ③滕王阁 ④太白楼 D. ①岳阳楼 ②太白楼 ③黄鹤楼 ① 滕王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需要学生平时识记积累,了解历史 上名楼的相关故事、传说和诗词。 ①由“三楚”(三楚一楼便是黄鹤楼),“云鹤俱空横笛在”这里的一“鹤”很容易联想到《黄 鹤楼》里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可知是黄鹤楼;由“万家忧乐” 可联想起《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是岳阳楼;③由 “水天一色”可知,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故为滕王阁;④由“诗境 满怀,酒杯在手”可联想到《将进酒》,再联系“青山”(两岸青山相对出)“明月”(床前 明月光)可知是太白楼。 故选 C。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 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 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 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 识,要综合运用。 4.阅读右图,对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 A. 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 B. 图中的“阅读”加引号,意在强调阅读并不等于拿着书,让印刷体的文字在眼前晃过这样 的活动。 C. “反应”指的是阅读感受,它可转化为一种阅读动力,引导阅读者不断阅读。 D. 位于图中心的“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表示这个理论仅适用于成年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力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 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 什么,仔细分析图中各个概念见的关系。 由上图可知,“阅读循环圈”理论包括选择、阅读和反应三个方面。其中, 选择。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 “阅读”。并不等于拿着书,让印刷体的文字在眼前晃过这样的活动。他的打着引号的阅读 是指,“把文字从书页中汲走”。如果用中文表述它的反面,大概是:死读。 反应。阅读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反应,文学阅读所引起的反应通常被描述为“高兴”、“厌倦”、 “激动”、“有趣”、“享受”、“狂喜”等等。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必 须关注这样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重新体验一遍快乐。第二种是,很 欣赏某本书,忍不住想找人聊一聊。 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阅读 学习者遇到的所有障碍都可以被克服。因此这个要素被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图只适用于“成年人”。故 D 不正确。 故选 D。 - 5 - 【点睛】图文转换题的做法: ①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 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 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有数据的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 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④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 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进行回答,归纳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 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予告还蜀。启行之前一月,从京师作书寄其弟 子袁枚曰:“蜀道大难,予偕汝衰,未必再见。即生死音耗,亦虑少通。予生平出处本末, 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枚闻命皇恐,疑从先生之言,则预凶非礼;以不敏辞, 又恐非先生所以命枚之意,而没先生可传之贤。敬考古人文集,为贤者立传,不妨及其生存 而为之,如司马君实之于范蜀公是也。先生蜀人,声望与范公相峙.。枚虽非君实,请引此例, 以质先生。 谨按:先生名时敏,字逊斋,四川广安人。父琳,以岁贡生任中江县训导。生六子,先 生其季也。雍正十年举于乡,乾隆元年登进士,入翰林。十年,迁大理寺正卿。丁父忧归里。 服阅,奏请养母。上许之。二十六年,太夫人薨。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原官。 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于道义所在,则凝然不可挠.。天子加恩边远之臣,锐 意用先生。先生年才三十馀,一岁数迁,旁观辟睨,以为稍从容即可宰辅。而先生勿顾也, 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再入长安,诸新贵少年望先生如过时古物,而先生亦不乐与昵.,退 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晨夕而已。大理,古皋陶所为,权甚重。元、明以来,一切 决于司寇。居此职者,相夸为识时务。而先生每秋鞫,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 今年以计典休,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枚独以为不然。先生以万里孤臣, 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此非遭际圣明,始终眷护,而能如是 乎?先生手札嗛嗛①以未报君恩为愧。枚又以为不然。夫建一议,理一事,此报恩之大者也; - 6 - 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此报恩之大者也。其所以不受他人之恩者,为报一人之恩故 也。无形之砥柱,可以扼中流、挽风气矣。而况古名臣有以七十起者,有以八九十起者,先 生之齿.犹未也。则将来之报称正无穷期,而枚幸旦暮毋死,终将濡笔以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嗛嗛:谦逊的样子。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望与范公相峙. 峙:并列 B. 则凝然不可挠. 挠:阻挠 C. 而先生亦不乐与昵. 昵:亲近 D. 先生之齿.犹未也 齿:年龄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逊斋先生告老还乡,临行前请袁枚为他写一篇墓志铭,袁枚援古人的先例而作。 B. 邓先生年轻时受到重用,后为父守丧及奉养母亲居家近二十年,后再入京师为官。 C. 邓逊斋因为例行的官员考核而退休,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 D. 作者认为邓先生从奉公与修身两方面报答君恩,虽然归蜀,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 (2)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 8. 请简要概括邓逊斋为人为官的特点。 【答案】5. B 6. C 7. (1)我生平事迹、出仕及退隐本末缘由,只有你详细知晓,为何不为我做好准备撰写《墓 志》呢?(2)先生万里为官坚持操守,没有其他依仗,却能应付九卿朝官,应时来去,最终 保全名声气节归乡。 8. 为人:孝顺父母,待人温和,坚持操守,不趋炎附势; 为官:忠诚朝廷,一心报恩,断案公平,直言进谏,顺应时势。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 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B项,句意为:立场坚定不屈服。挠:屈服。 故选 B。 【6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 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C项,“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错误,原文“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 而替于终”,应该是:论者认为先生最初受皇上到皇帝的恩遇,最终衰落(不再受皇上到皇 帝的恩遇)。 故选 C。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 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 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 (1)“知详”,详细知晓;“盍”,何不;“为”,替,给;以须,做好准备。 (2)“以”,凭借……身份;万里孤臣,只身一人处于万里远的地方; “委蛇”, 应付; “卿班”,朝廷官员;“适”,应时;“卒全”,最终保全。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为人:由“丁父忧归里。服阅,奏请养母”“而先生勿顾也,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可知 其孝顺父母;由“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可知其待人温和;由“于道义所在,则 凝然不可挠”可知其坚持操守;由“而先生亦不乐与昵,退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 晨夕而已”可知其不趋炎附势。 为官:由“先生手札嗛嗛以未报君恩为愧”可知其忠诚朝廷,一心报恩;由“而先生每秋鞫, 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可知其断案公平,直言进谏;由“先生以万里孤臣, 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可知其能够顺应时势。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 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 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 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 要猜测它的意思。(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 - 8 - 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 参考译文: 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告诉我要回到蜀地。启程前的一个月,从京城 写信寄给他的弟子袁枚说:“蜀道难行,我和你都已衰老,不一定能再次相见。即便是生死 的音讯,估计也难以通传。我生平事迹、出仕及退隐本末缘由,只有你详细知晓,为何不为 我做好准备撰写《墓志》呢?”我听到命令十分不安,害怕听从先生的话,就会预示凶兆, 不合礼节;以不聪敏为由推辞,又害怕不合先生用来命令我的心思,因而埋没了先生本可以 传颂的贤明。恭敬谨慎地考证古人的文集,给品行贤能的人写传记,不妨根据他的生平来做 传,如司马光为范蜀公立传就是这样。先生是蜀人,他的声名和威望与范公相同。我虽然不 是司马君实,请允许我援引此例,来表现先生的本性。 谨按(引用论据、史实开端的常用语,可以译为:认真查询到):先生名为时敏,字取逊 斋,是四川广安人。父亲邓琳,凭着岁贡生的身份担任中江县训导(教训开导,教育学名词)。 生育六个孩子,先生最小。雍正十年考中乡试,乾隆第一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乾隆十 年,升任大理寺正卿。遭逢父亲丧事回归故乡。守孝期满,上奏请求奉养母亲。皇上答应了 他。二十六年,太夫人去世。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任原官。 先生淳朴和蔼正直朴实,对待人从无傲慢不耐烦的脸色。对于道义所在,则立场坚定不 屈服。天子对边远大臣施行恩惠,一心想要任用先生。先生才三十多岁,一年之中多次升迁, 旁观之臣侧目关察,认为不久即可成为宰相治理国家大事。而先生并不眷恋顾惜,归依父母 膝下尽孝心,匆匆二十年。再入长安,各位新贵少年看待先生就像过时的古物,先生也不喜 欢与趋炎附势的人亲近,退朝之后就闭门不出,和一卷书、二三个年德高望重者共度时间罢 了。大理,是古皋陶所建,权利很大。元明以来,一切都取决于司寇(主管刑狱)。担任这一 职务的人,互相夸耀认为自己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而先生每次秋天审问,苦心为冤案平反, 能争取的一定争取,争取不到就一定上奏朝廷。 今年因为对官吏考绩的大计之典退休,评论的人认为先生最初受到皇帝的恩遇,最终衰 落(不再受皇上到皇帝的恩遇)。只有我认为不是这样。先生万里为官坚持操守,没有其他依 仗,却能应付九卿朝官,从来到去应时而为,最终保全名声气节归乡。这如果不是遇到圣明 的君主,始终眷念保护,能这样吗?先生亲笔信谦逊,因为没有报答皇上的大恩而惭愧。我 又不认为是这样。提一个建议,处理一件事情,这是最好的报恩;敬重自己,端正风范,以 礼仪为百官做出典范,这是最好的报恩啊。他不接受他人恩惠的原因,是报答一个人的恩惠 - 9 - 的缘故。无形的砥柱,可以阻遏流水、挽救风气啊。更何况古代名臣有的从七十岁开始,有 的从八九十岁开始,先生的年龄还未到啊。那么将来的报答称颂的时机正是我穷尽的,如果 我一时间侥幸不死,一定要蘸笔等待。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①画竹三首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②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其二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③,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注]①与可:即宋代画家兼诗人文同,字与可,苏轼表兄,善画竹。②嗒然:心境虚静的样 子。③春蚓笔: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喻书画笔法拙劣。 9. 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艺术见解。 10. 第二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9. 第一首诗侧重对文与可画竹技巧和心境的歌颂,第二首是侧重睹物思人,感叹世 上再无这样的画画人才。从中可见苏轼认为绘画应做到胸有成竹,心境虚静,全神贯注。 10. (1)借物寓情,首联正面描写文与可画作,曲笔写其艺术成就之高;直抒胸臆,尾联枨 触百端,悲喜交集,怀念故友,深感悲痛。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需要学生逐联分析所写内容,结合“情 语”“景语”“诗人生平”等比较两首诗的侧重点,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 第一首逆笔入题,撇开画面不写,先从作者落墨。一、二两句概述文与可画竹情形,“见竹 - 10 - 不见人”一句点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时的独特神态。三、四句承前续写“神与物游”的构 思状况,把画家凝神专注的创作情景逼真地再现出来。五、六两句,由叙转议,指出与陈腐 相对的清新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必须不断地观察和运思,不断地“其身与竹 化”,才能“无穷出清新”。 结尾二句发为感喟,既是对文与可的艺术成就的赞许,又对难 以找到知音者表示慨叹。 第二首正面写画,但又欲擒故纵,运笔曲折有致。“若人”指文同。此二句,是诗人臆断之 词:擅长画竹的人已经作古,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哪里还会有呢?可是远看画轴,画上似乎有 柳有石,于是估计为俗人所作的平庸之画,这便是三、四两句之意。接下去的二句,巧用乐 府句式,特以“君看”领起,音韵浏亮,气势恢宏,使诗脉为之一振:原来画的是宛如“瘦 节蛟蛇走”的断崖之竹。由揣测而远观,由远观而逼视,叙述的层次分明! “何时此霜竿” 二句,悲喜交集,诚然,作为多年挚友,东坡对文同过早去世不能不深感悲痛;不难想象苏子 此时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此画落入他所钟爱的诗品人品俱佳的晁补之手里,正是物得其所, 值得庆幸。这种深沉绵邈的慨叹,乃是苏轼爱重人才思想的自然流露。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 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 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 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 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诗前三句描写文与可画作,先想象文同已逝,那如何会有这般绝世风韵的竹子,于是认为 此画是俗人所作。接着描写画中竹子的气势“瘦节蛟蛇走”,这三联通过描写竹子表现诗人 对文与可高超艺术成就的赞叹;尾联“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文 同过早去世的悲痛,睹物思人的哀痛情怀。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 (4)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11 - (6)____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李贺《雁门太守行》) (7)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中庸》)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晁错论》)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吾尝终日而思矣 (3). 心远地自偏 (4). 未成曲调先有情 (5). 提携玉龙为君死 (6). 金戈铁马 (7). 故君子慎其独 也 (8).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直接默写,考生需要根据上下句提示 回顾诗句,写出正确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抟、携、慎、忍、拔。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 5到 10 遍,直到会背,用 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 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 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朗朗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 变成自身的力量。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为国瑞兄弟善后 尤凤伟 出门的时候国祥的女人问句:黑下回家吃饭吗?他想了想又说也许吧,女人说身上带那 么多钱,路上千万小心啊。 出了村头,满眼映进碧绿田野和青色山脉,春天的暖意阵阵扑面,国祥深深嘘了口气, 他觉得一直紧揪着的心有些放开了,自从兄弟国瑞死后他的心就一直紧揪着。 在殿后村后他碰见从前的学生苗家起骑车从村里出来,看见他苗家起忙不选地跳下车小 心翼翼问道:于老师……国瑞的案子……咋样了呢?他说国瑞死了。死了?苗家起瞪圆了眼, 说咋这么快,从抓到现在不是才两个来月吗?他说时候不好,从重从严从快。国祥适才刚放 松的心遇见苗家起又揪紧起来,他不由在心里骂道你个混账国瑞是自作自受哩,一向是鼠胆, 咋刚进城就作起了大孽呢。盗窃文物你不知道这是犯大罪的吗?自从兄弟犯事,这话他不知 在心里骂过多少回了。 - 12 - 快到高岗村头国祥跳下了车,舅舅家住在村头,进到屋里一会儿,表弟先锋就过来了, 他是农村里头一拨丢下锄头干实业的人。这遭为国瑞的事儿他很痛快地出借了一个大数。富 了还没忘亲戚情分,这一点让国祥感动。关于国瑞已死的消息,前几天他在城里已给先锋打 过电话国祥问过先锋几句生意上的事儿,便抠抠索索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双手递给 先锋,声音发颤地说:钱虽没用上也替国瑞谢你了先锋。先锋说国祥哥你得吃饭,不吃饭不 行啊。他没说什么。先锋和舅舅见他执意要走,只好作罢。到了院子推起自行车,这时先锋 问道:国祥哥,要不要我给国瑞兄弟扎点什么?舅舅说就叫先锋扎一点吧,国瑞他干混账事 儿不就是为置办结婚“大件”么?人死了打发他个满足吧。国祥不语,觉得眼前又升起一团 白雾。只听先锋说道:要不我扎台彩电再配上台ⅤCD 吧。国祥说那谢你了,说毕推起车子跌 跌撞撞地出了门。 从高岗去埠后是山路,从记事起每年正月都带着兄弟从这条路上走亲戚。成人后兄弟俩 就骑车走亲戚了,三蹬两蹬就从家到了舅舅家,再三蹬两蹬又从舅舅家到了二姨家。 进门看到二姨夫一家人在吃饭,他知道到晌午了。看见他手端酒盅的二姨夫即问:国祥 你吃饭了吗?他顺口说吃了。就问起国瑞的案子。他不想在人家吃饭的时候报出个凶信儿, 说等吃过饭再说吧。国祥一直对二姨夫的印象不佳。上次来借钱二姨夫说往案子里使钱是不 正之风,不能犯这个错误。当二姨坚持要借他又提出存折只差半个月到期,无奈只有等。兄 弟死后他对二姨夫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觉得就是为等这份钱才耽误了兄弟的命。好容易等到 吃完了饭,涨红着脸的二姨夫边剔牙边问案子的情况。他说国瑞死了。二姨夫稍微愣了一下, 说我说过使钱是没有用处的,这不人财两空了嘛!国祥说没使上钱。这期间二姨一直怔怔的, 好像没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后来“哇”的一声哭嚎起来,眼泪鼻涕一把一把抓,很伤心。 他劝了二姨几句,便从怀里掏出同样报纸包着的钱,搁在二姨夫的身前。同样是走到院子时 两眼红红的二姨提出要为国瑞扎几样“大件”。他说别的都有了,要扎就扎台洗衣机吧。走 出二姨家,国祥眼前又是白茫茫的一片。 出了埠后村他看出天阴得重了,整个春季都是坏天气,一般说来坏天气不会对他这个教 书匠有什么影响,但今年是个例外,为弟弟国瑞的事他一直在坏天气里奔波,包括为国瑞善 后的此刻。想到再过一会儿他就会把今天要还的最后一份钱送到大姑夫手里,就有一种如释 重负的感觉。大姑夫是个很厚道的人,家境不富裕,钱是闻知消息自己送上门的。尽管钱数 不多,但他是很感激的。此刻,轻松心情转而又让他往善后的事上想,他首先想到的是能否 为弟弟结门“冥亲”,让弟弟在冥世里不是孤身一人。想结冥亲也难哩。想到这一抹悲凉又 升上心头,他重重地叹了口气。 - 13 - 这一带的道路高低不平,他騎车下得一个大坡,便看到道路左侧赵家夼水库。水库阴沉 沉的水面与阴沉沉的天空在远处连成一片。这瞬间他感到自己是站在天涯海角,孤立无助。 他想。其实从兄弟死后他便告诉自己不能再教书了,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教育好,还有什么 脸面教别人家的孩子呢?书是一定不能教下去了。能养鱼最好。 国祥重新上路天色更加昏暗,他粗略计算还剩下七八里路,多加点腿劲儿天全黑前赶到 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今晚是非住下不可了。想到这他脑子里陡然跳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大 姑夫也提出要为国瑞扎点什么的话,那让他扎样什么呢?他觉得应该预先想一想,反正时间 充裕,可以好好想一想… (选自《人民文学》1998 年第 7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大量的景物描写,写天气,写路况,既是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更是为了烘托国祥 的心理,表现人物内心的惶恐不安与悲伤茫然。 B. 小说中多次写为国瑞“扎点什么”,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又巧妙补充了相关情节,还 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品的社会环境。 C. 小说中两次写二姨夫说往案子里使钱是不正之风,就是为了表明二姨夫见过世面,知法懂 法,而且有先见之明,与其他亲戚形成对比。 D. 小说包含了作者悲悯的人文情怀,通过纠结了亲情、道德、灵魂等复杂矛盾的人物行为细 致入微地剖解了其背后的隐痛。 13. 请简要分析于国祥这一人物形象。 14. 作为优秀农村题材小说,本文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请结合文中 的社会环境,探究其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2. C 13. 重视亲情,关心兄弟国瑞,为国瑞借钱善后,尽力操办国瑞后事;善 于反思人生,因为国瑞的事感到茫然,作为教师,自认没有教育好自己兄弟,打算今后养鱼 为生;知恩感恩,为先锋不忘记亲戚情分感动,为大姑父的厚道感动。 14. (1)社会变革对个体道德灵魂的冲击。改革开放,经济第一,人们更加趋利。女人无钱 不嫁,国瑞无钱难娶,放下道德,采取犯罪手段以达到目的。(2)欲望与法律的冲突。国瑞 为获利犯罪,被判死刑。(3)亲情与道德的纠结。国祥为国瑞犯罪蒙羞,又在亲情的作用下 面对和包容他。(4)社会变革对亲情伦理和世道人心的冲击。富起来的表弟和仍然贫穷的大 姑夫坚守厚道和亲情,二姨夫则亲情淡漠,更在意自己的利益。 【解析】 - 14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情节、结构思路、人物分析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就是为了表明二姨夫见过世面,知法懂法,而且有先见之明,与其他亲戚形成对比” 错误,结合文本可知,选项于文无据,舅舅、二姨、大姑父都伸出援助之手,二姨夫却一再 推脱,可以理解为二姨夫胆小怕事,自私等。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 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中叙 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由“为弟弟国瑞的事他一直在坏天气里奔波,包括为国瑞善后的此刻”,国瑞出事后他到处 借钱想用钱救国瑞的命,以及操心国瑞的丧事等可以看出“重视亲情”; 由“这瞬间他感到自己是站在天涯海角,孤立无助。他想。其实从兄弟死后他便告诉自己不 能再教书了,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教育好,还有什么脸面教别人家的孩子呢?书是一定不能 教下去了。能养鱼最好”可以看出他此时内心茫然,反思自己对国瑞的教育的失败; 由“这遭为国瑞的事儿他很痛快地出借了一个大数。富了还没忘亲戚情分,这一点让国祥感 动。关于国瑞已死的消息,前几天他在城里已给先锋打过电话国祥问过先锋几句生意上的事 儿,便抠抠索索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纸包,双手递给先锋,声音发颤地说:钱虽没用上也 替国瑞谢你了先锋”“想到再过一会儿他就会把今天要还的最后一份钱送到大姑夫手里,就 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大姑夫是个很厚道的人,家境不富裕,钱是闻知消息自己送上门的。 尽管钱数不多,但他是很感激的”可以看出,他知恩感恩。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不 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 本,深入理解作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 国瑞为了置办结婚用品,不惜铤而走险盗窃文物,女人无钱不嫁,国瑞无钱难娶,放下道德, 采取犯罪手段以达到目的,表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道德灵魂的冲击。 国瑞“国瑞他干混账事儿不就是为置办结婚‘大件’”,国祥“不由在心里骂道你个混账国 - 15 - 瑞是自作自受哩,一向是鼠胆,咋刚进城就作起了大孽呢。盗窃文物你不知道这是犯大罪的 吗?自从兄弟犯事,这话他不知在心里骂过多少回了”,最后却又尽心为国瑞办丧事,既表 现了国祥内心为国瑞犯罪蒙羞,又写出了国祥重视亲情。 先锋丢下锄头干实业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农民解放思想实干致富;富起来的表弟和仍然贫穷 的大姑夫坚守厚道和亲情,二姨和二姨夫的不同表现,写出改革开放后农民思想的变化,有 的依然在意亲情,有的更加注重个人利益。体现了社会变革对亲情伦理和世道人心的冲击。 【点睛】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 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 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 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 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 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许冰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 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 传统音乐有助于审美修养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 通相融,追求音响的虛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养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 相辅相成的。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 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 回顾我国百余年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展现出的是一条“西乐东渐”的发展脉络。总 - 16 - 体而言,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切音乐行为、 审美思想均由西方标准来评判,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传统音乐教育功 利性现象凸显。学校传统音乐教育近年来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追求奖项、等级等的 “锦标主义”思想驱动下,许多学习民乐的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技术,却缺乏神韵。传统 音乐教材建设有待完善。近年来,虽然音乐教材中已经加大了中国音乐部分的内容,但传统 音乐的总比例仍然偏低。 1995年12月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会议,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 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将 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 几千年来均始终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在近代则被学堂乐歌所取代,在 学校音乐教育中几已销声匿迹。但事实上,“口传心授”不仅并不落后,而且是一种富有创 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既强调直觉的整体把握,又强调传授者和继承者 双方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音乐的直接唱、奏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继承者能够直 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最终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教学方式 的选择和采用,应提倡将“口传心授”等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去。传统音 乐能否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建设一 支具有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命感、全面的传统音乐理论素养及较好的传统音乐技能技巧的高 素质音乐教师队伍,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品格,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传统音乐,兼容并蓄、借鉴并吸收外来音乐的形式技法,才能使中国音乐走上振兴和发展的 道路,更好地发挥美育作用。 (选自 2019 年 10 月 31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音乐虽属艺术与人文范畴,但其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 功能。 B. “西乐东渐”的发展脉络表明我国百余年来学校音乐教育阵地,最终完全被西方音乐占领。 C. “学堂乐歌”取代“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西方化的表现之一。 D.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应该具有包容性,不能排斥外来音乐,兼容并蓄才能更好发展。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的是好的音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性情, - 17 - 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B.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我们可以通过传统音乐作为象征物来界定自己,回答 “我们是谁”,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C. 提倡“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是要立足于作为母语的汉语教育,使传统音乐 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 “口传心授”的优势在于,教学双方交流手段与心灵沟通的直接性,使接受者能够直接感 受音乐、体验音乐、领悟音乐,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 17. 本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乐感”文化的传承的?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15. B 16. C 17. “乐感”文化价值;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最终完全被西方音乐占领”错误,由原文“总体而言,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切音乐行为、审美思想均由西方标准来评判,忽视了中 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可知,原文是“还存在诸多问题”“由西方标准来评 判”“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并不能证明“最终完全被西方音乐占 领”。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就是要立足于作为母语的汉语教育”错误,原文是“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选择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 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 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 - 18 - 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本文 1、2段论述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有助于审美修养的提升。 第 3 段论述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仍然存在;忽视了中国 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缺乏神韵。传统音乐教材建设有待完善。 第 4、5 段论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立足于文化视 角,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 化、课程化;建设一支具有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命感、全面的传统音乐理论素养及较好的传 统音乐技能技巧的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际旅行靠什么导航 苟利军 日前,我国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持续创造票房纪录。这部电彩里的很多情节让人 非常好奇比如为地球流浪领航的太空站如何导航。未来,人类进行更远的星际旅行时,还可 能用到什么样的导航系统? 一提到导航,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手机里的各种导航软件。它们都是利用导航卫星来 确定方位的。 手机软件导航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在地面之上约 2 万公里的空间,有几十个 处于不同轨道的导航卫星。每时每刻,这些卫星都会发送特有的位置和时间信号,手机中的 导航卫星信号接收器可以接收到 4 个不同导航卫星的信号,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差别, 就可以算出手机所在的空间位置信息。 未来,如果人类有机会跨入到离地面 2 万公里外的深空,就需要全新的导航系统。 空间导航的核心是在每一时刻,需要知道至少四个位置的参考源。根据众多观测结果, - 19 - 天文学家选用不同的天体源,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导航系统。 一种就是最近几年谈得比较多的脉冲星导航。 脉冲星就是我们极为熟悉的中子星,因为磁极方向能够产生射电或者Ⅹ射线辐射,当转 动轴和磁极不重合,而转动轴扫过地球的时候,就会产生人类所看到的脉冲,因此被称之为 脉冲星。 某一些脉冲星转动速度特别快,转动周期可以达到毫秒量级。这些脉冲星的转动稳定性 非常好,可以比拟于地球上最好的原子钟,所以脉冲星也时常被称为宇宙间的原子钟。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找到了几十个类似的脉冲星,如果人类可以接收到它们的信号, 并且已知它们位置的话,可以利用这些脉冲星进行星际航行。 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恒星来导航。在 2013 发射的欧洲盖亚卫星(GAIA)就计 划对银河系内的 10 顆恒星的位置、恒星特征、距离以及运动速度进行精确测量。 目前,科学家已经得到了第一批结果,等到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实现之后,人类就会有 一个很好的银河系内星图,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导航。 如果人类有机会迈出银河系,进入更远宇宙的时候,能用什么来导航呢? 有些天文学家就提出,或许可以以那些遥远的某些星系作为参考,这些被选出来的天体 就是天文学中常说的活动星系核。 这些天体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所产生的喷流,因为辐射非常明亮,往往比星系本 身的辐射还要强很多。因为中心体积非常小,从遥远的地方去看,就像一个小点很难分辨, 以至于在这类天体发现的最早期,最明亮的那一类被称为“类星体”。 尽管这类星系也在空间运动,然而因为这些天体至少距离地球几十亿光年之外,看起来 几乎不动,相比较上面提到的脉冲星位置上要稳定很多。 法国的天文学家 Charlot 和他的团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时候选取了一些最致密和最 稳定的活动星系核,建立了一个被称之为国际天球参照系统。 经过 20 余年发展和不断更新,这个系统当中从最早的包含了 212 个源,到现在遍布整个 天空的 300 多个。这个系统或许也能够成为人类以后进行宇宙旅行所使用的导航系统。 未来无论是地球附近的太空旅行,还是更远的星际旅行,都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只有这样,当地球真的面临“流浪”危险的时候,人类才真正能够坦然相对。 《光明日报》(2019 年 02 月 21 日 16 版,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中“脉冲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 - 20 - B. 脉冲星高速自转,其转动轴扫过地球,我们就接收到一次它辐射的电磁波,于是就形成断 一续的脉冲。 C. 脉冲星的数量虽然只有几十个,但如果能接收到它们的信号,并知道其位置,就可以利用 脉冲星进行星际航行。 D. 脉冲星是高速自转的中子星,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子星都是脉冲星。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手机软件导航的工作原理简单,所以到达 2万公里外的深空,就需要全新的导航系统。 B. 欧洲盖亚卫星(GAIA)试图利用恒星来导航,从而为银河系内的星际旅行提供帮助。 C. 活动星系核比脉冲星在位置上要稳定很多,是因为这些天体至少距离地球几十亿光年之 外。 D. 国际天球参照系统有可能成为人类在更远的星际旅行中所使用的导航系统。 20. 请结合全文,概括星际旅行导航系统构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18. B 19. A 20. 每一时刻,需要知道至少四个位置的参考源;接收到星际旅行导航系统的信号;位置稳 定,转动稳定性好。 【解析】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 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 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 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脉冲星高速自转”错误,原文是“某一些脉冲星转动速度特别快”,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 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项,“因为手机软件导航的工作原理简单,所以到达 2万公里外的深空,就需要全新的导航 系统”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手机软件导航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在地面之上 约 2 万公里的空间,有几十个处于不同轨道的导航卫星。每时每刻,这些卫星都会发送特有 的位置和时间信号,手机中的导航卫星信号接收器可以接收到 4 个不同导航卫星的信号,根 - 21 - 据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差别,就可以算出手机所在的空间位置信息。未来,如果人类有机会 跨入到离地面 2 万公里外的深空,就需要全新的导航系统”。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本题要求概括星际旅行导航系统构成的必要条件,由“空间导航的核心是在每一时刻,需要 知道至少四个位置的参考源”可知,需要四个以上位置的参考源;由“这些脉冲星的转动稳 定性非常好,可以比拟于地球上最好的原子钟”“法国的天文学家 Charlot 和他的团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时候选取了一些最致密和最稳定的活动星系核”可知,需要位置稳定,转动 稳定性好;由“如果人类可以接收到它们的信号,并且已知它们位置的话,可以利用这些脉 冲星进行星际航行”可知,需要在地球上接收到星际旅行导航系统的信号。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 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八、作文(7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二十一世纪快走完了它的五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产业与社会领域正在被人工智能与自动 化技术所“赋能”,人工智能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人工愚蠢”。 人类的未来的危险不在于人工智能,而是人类自由的丧失以及对自我的误解。 对于上面三段话,你有怎样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范文: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毋庸置疑,生活中,无人驾驶、智能车间、机器人医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正在 - 22 - 被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赋能”……可以说人工智能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科学是 一把双刃剑,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会使我们的心理和思维能力无形之中走低。因为 相信 GPS 说继续保持直行,司机会眼睁睁把车开进河里。殊不知机器虽然灵敏,它也有反应 不灵敏及不到位的地方。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安全全部交给机器来处理,未免有点神经大 条。依靠翻译团队,确实不必费力,但要知道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做没有创 造性的、重复率高的工作,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过分贪图人工智能的便利,可能会错失生活的种种美好,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人工愚 蠢”。 当人类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并与之对弈时,除了技术高低的比拼,哪里能找到“闲 敲棋子落灯花”的情怀呢?科技的发达,通讯的便捷,使我们难以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 的浪漫;农业的机械化,让我们少了“带月荷锄归”的悠闲,难以感受“汗滴禾下土”的劳 苦;社交平台的百花齐放,让我们很少能体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守。 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将原本质朴美好的生活稀释了许多。 “人工智能”是为了人类更智能,而不是让人类“娱乐至死”。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为人类的“赋能”,使人类得到极大解放,我们从繁重的低端劳 动中被解放出来,是为了做更加智能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刷抖音到凌晨五点。万事皆有度, 如果养尊处优、毫无节制,我们就将娱乐至死。人类发明了人工智能,难道又将死于人工智 能? 要真正运用好人工智能需要智慧,而人类就需要更智能。就好像有了“骐骥”,也要有 相应的御马之术,否则当马儿狂奔时,被掀翻在地的不就是可怜的人类吗?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给大家提一些建议: 首先,学会自我管理,适度娱乐,按时作息。 其次,面对“人工愚蠢”问题,保持理性,学会质疑。 再者,努力学习,保证自己有能力驾驭人工智能。 最后,希望人工智能让我们更智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属于给情境、定向引导类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沿袭 2019 全国卷Ⅰ的设题模式,侧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 所给的具体任务来立意成文,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阐述,精准完成任务指令。考生解析材 料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文时要有条理性、深刻性;分析论证时要注意联系材料,能够透 - 23 - 过现象看本质,要注重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也要注意角色意识,提出的希望与建议要联系 实际,不能空发议论。 【审题】限制性 1.具体情境的限制。材料为考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人工智能”优势,等。考生在审题 立意时,要围绕“人工愚蠢”即“人工智能”的局限来展开思考,在对具人们对待人工智能 的态度,和人类未来危险到底由何引起。考生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阐述个人的见解与思考, 不能只谈问题,无视解决问题的办法。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于上面三段话,你有怎样的看法”限定文体为议论文,考生思考的 应是怎样看待“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工愚蠢”的问题。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列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但重心却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 种种“人工愚蠢”的问题,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批判倾向。考生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 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并提出有社会价值的建议,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确保 较好地完成此次写作任务。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写思考或建议的选择空间较大。可以写“人工智能”的运用要有度, 也可以写不能因“人工智能”的便利而荒废人生、娱乐至死等。 2.联想思考开放。材料提供的写作空间很大,考生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分析,谈自己的 认识与理解。可写的内容很丰富,考生有话可说。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下的各类社会问 题,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写出对问题解决有益的建议,避免空泛虚无。 【立意】1.“人工智能”不意味着放弃“自我智能”。 2. 别让“人工智能”导致“人工愚蠢”。 3. 驾驭人工智能,人类需要更智能。 4. 让“人工智能”赋能,而不是“娱乐至死”。 【结构】本文首先联系现实指出科学是把“双刃剑”,不应过分依赖人工智能。然后分析原 因——过分贪图人工智能的便利,可能会错失生活的种种美好,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人工愚 蠢”。接着点明正确做法——“人工智能”是为了人类更智能,而不是让人类“娱乐至死”。 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素材】1.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加速之态,特别是基因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推进,这是本 次未来哲学论坛的一个重要背景。关于人工智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细胞生物学教 授裴钢认为,谈论人工智能与未来,首先要问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不可做什么,以及谁来 - 24 - 决定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 主任陈小平进一步区分了真实的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和流传的人工智能。流传的、由 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其实和真实的人工智能差别非常大,陈小平特别指出我 们应当有所区分。目前已经存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未来真正人工智能的一个阶段,更多的问题 还需要跨界探讨。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他的演讲《人类世中的愚蠢和人工智能》中,将人工智能问 题置于他对技术哲学的整体思考中。在他看来,如今是一个熵增的世纪,人类在其中面临的 根本问题是技术产物所构成的技术圈对人类所在生物圈的包围。而技术是毒药,也是解药,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人工愚蠢”,它也可以为世界的熵增最小化做出贡献。 2.首都师范大学特聘哲学教授陈嘉映在演讲《技术与人类经验》中谈到,笼统说技术给我们 带来灾难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始终和技术结伴生长,人就是由技术造成。从前的技术关乎经 验,而当代的技术依赖于科学发展,不再与经验积累相关,我们现在所体验到的世界是一个 结果的世界,他将其称为“终端感知”。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终端,所以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可 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进入了“风险社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从语言谈起,做了题为《语言、代码和创 新》的演讲。科斯塔斯认为,没有一种东西是新的,比如设计就是将已有的存在回忆起来。 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是我们逻辑与语法的一部分,所以计算机并不是一种工具,或者说不 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能力和潜力已经超过人类的理解范畴,人应当由此去认识自己的局限。 3.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做了题为《数码化革命》的演讲,他认为人工智 能问题的讨论需要正本清源,人工智能一直并且只能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型,而非思维。在 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原则性的界限,与人类智能无可区分的人工智能绝不 会出现。人类的未来的危险不在于人工智能,而是人类自由的丧失以及对自我的误解。 4.去年 10 月,特斯拉 CEO 伊隆·马斯克曾表示,人工智能是“对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而 开发能思考的机器就像是“召唤恶魔”。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指出,“全面的人工智 能将意味着人类这一种族的灭亡”。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表示,他“对超级智能感到担 忧”,而这样的超级智能只需几十年就会诞生。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 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 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 - 25 - 度来立意。 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 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 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 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 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 论证。 语文Ⅱ(附加题) 一、(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依次押韵,前后不差,此古所未有也。而 且 长 篇 累幅 多 至 百 韵 少 亦 数 十 韵 争 能 斗 巧 层 出 不 穷 此 又 古 所 未 有 也。他人和韵,不过一二首,元、白则多至十六卷,凡一千馀篇,此又古所未有也。以此另 成一格,推倒一世,自不能不传。盖元、白觑此一体,为历代所无,可从此出奇,自量才力, 又为之而有馀,故一往一来,彼此角胜,遂以之擅场。 (清·赵翼《瓯北诗话》)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文中的“元、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4. 根据材料,解释文中“次韵”的意思。 【答案】22. 而 且 长 篇 累幅/ 多 至 百 韵/ 少 亦 数 十 韵 /争 能 斗 巧 /层 出 不 穷/ 此 又 古 所 未 有 也 23. (1). 元稹 (2). 白居易 24.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 与被和的诗相同。 - 26 - 【解析】 【2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 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 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句意为:并且篇幅较长多达百韵,少的也有几十韵,争相表现才能技巧,层出不穷,这也是 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长篇累幅”是主谓短语,应单独成句;“韵”两次出现,做宾语,“多 至 百 韵/ 少 亦 数 十 韵 /”,递进关系的复句,故在“少”前断开;“争能斗巧”和“层出不穷”描述用韵的 特点,均为四字短语,动词性,可以独立成句,应分别断开;“此”做“又古所未有”的主 语,判断句,在其前断开。 故本句断句为:而 且 长 篇 累 幅/ 多 至 百 韵/ 少 亦 数 十 韵 /争 能 斗 巧 /层 出 不 穷/ 此 又 古 所 未 有 也。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由段中“盖元、白 觑此一体”可以推知元、白为元稹、白居易。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由“他人和韵,不过一二首,元、白则多至十六卷,凡一千馀篇”可知,次韵按照原诗的韵 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由“依次押韵,前后不差”可知,次韵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 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 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 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 - 27 - 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 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 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唐人有和韵,还没有次韵,;次韵其实是从元稹、白居易开始的。依次押韵,前后没有分 别,这是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并且篇幅较长,多达百韵,少的也有几十韵,争相表现才能 技巧,层出不穷,这也是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他人和韵,不过写一二首,元、白却多达十 六卷,共一千多篇,这又是自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因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超过了当世 之人,当然不能不做传。大概元、白从此成为一体,并且是历朝历代所无,可以从此出奇制 胜,自己估量才力,做此尚有余力,因此在一来一往中,互相较量胜负,于是就借此压倒全 场。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但董卓见刘备是平民, 并不答谢。关羽大怒,要斩董卓,被刘备劝住。 B. 《家》中,因高老太爷要抱重孙,父亲用拈阄的办法为觉新定了亲事,这断绝了他升学的 希望,也葬送了他与梅表妹之间的美好爱情。 C. 《边城》中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选择等待傩送归来,面对命运的磨难, 表现出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毅力。 D.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叫人将自己一直珍藏的金饰熔掉,加上夏尔还给她的八千 法郎,铸了一个圣体显供台,送给了她曾为夏尔祈祷过无数次的教堂。 E. 《老人与海》中狮子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又反映 他渴望从狮子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与命运抗争。 【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A项,“关羽大怒,要斩董卓”错误,是张飞要斩董卓。 E项,“既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错误,梦中不断梦见狮子,暗含老人与命 - 28 - 运做不懈的抗争,是激励老人奋斗的力量,象征勇敢、自信、坚强。 故选 AE。 【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 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6.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 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有哪些作用? (2)“假洋鬼子”是《阿 Q 正传》《头发的故事》中,人们对钱秀才、N先生的称呼,这个特 定的称谓反映了当时民众什么样的状态? 【答案】(1)通过呈现大观园众女子的诗意生活和精神追求,表现人物的才情和性格;传递 出对青春和生命或无奈或惆怅或忧戚或得意的种种感悟;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 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2)思想保守(落后);精神麻木;心理狭隘;生活无聊。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 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 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探春《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表现了其灵魂高雅和对爱情的向往;宝钗的诗写出其容颜美 丽,风韵淡雅;黛玉的诗表现其孤芳自赏,满腔心事无处诉说。这些诗体现了大观园众女子 各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各有自己的独特性格,也展示出她们对自己命运、青春年华的感悟, 如: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并且从诗中可见,这些女子才情过人,不输男子, 最终却只能远嫁的远嫁,逝世的逝世,这种强烈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2)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 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 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本题解答时需要: 一抓好当时的社会背景,一定要放置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来看;二找好时间的关键点:剪辫 子。由此进行判断概括。 《阿 Q 正传》 《头发的故事》反映的都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人们还生活在传统 的封建思想统治之下,他们看不惯剪掉辫子的行为,即使这些人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也把 - 29 - 这些人骂作“假洋鬼子”,表明当时民众不了解革命,而且排斥新思想,他们以落后为荣, 思想保守、精神麻木、心胸狭隘、生活无聊。 【点睛】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 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 名著阅读题常 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 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综艺是一个娱乐产品,但本质是一个文化产品。就在刚刚重回观众视野的一档热门 网络辩论综艺秀中,一段夺人眼球的危险发言被炒作成了流量热点,而这位辩论人也俨然被 包装成了节目最大亮点,接受包括现场多位嘉宾在内众多网友的掌声与喝彩。 辩题是这样的: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小猫,你救哪一个?这本是一个探讨艺 术价值与生命价值的辩题,但辩论者却另辟“蹊径”,三言两语就瓦解了艺术的价值,“比 《蒙娜丽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言语间,甚至否定追求崇高的生命意 义,讽刺其他辩手过于“理性”,“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维系这个世界靠的就是我这样自 私的人”。 试问,如果“燃烧的名画”更美,那么美术馆、博物馆又意义何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为 何让全球亿万人为之心碎流泪?承载“南美记忆”的巴西囯家博物馆毁于大火为何让历史学 家齐齐扼腕?更遑论,中国人记忆中难以释怀的“火烧圆明园”之痛。 救“燃烧的名画”,还不如救能“抱在怀里的小猫”,这番似是而非的“新奇”言论随 着节目组对“精彩片段”的反复强调而不断传播。其言论中的偏颇、乖戾之处,却被现场大 牌嘉宾的笑声与掌声所掩盖,在网络世界里搭乘“流量”快车肆意横行。 不可否认,网络综艺的大部分观众是年轻人,他们渴望以一种新鲜有趣的方式获得知识, 了解世界,帮助自我成长。几年前这档节目能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网综,很大程度上源于 不少辩题直面了当代青年生活中的“痛点”,而优秀的辩论确实能激发青年人思考与反省。 这一次,为了制造“笑”果、博取流量,而听任近于荒谬的言论堂而皇之地广泛传播,则着 实令人忧虑——让这样的辩论“高手”赢了,节目和观众却输了。 (《文汇报》2019-11-18 有删改) 27. 文中辩论人的“诡辩”表现在哪些方面? 28. 为什么“让这样的辩论‘高手’贏了,节目和观众却输了”? - 30 - 29. “诡辩”横行网络综艺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27. (1)偷换概念,将探讨艺术价值与生命价值的辩题,变为什么更美的辩题;(2) 讽刺理性,否定艺术价值,否定追求崇高的生命意义; 28. 辩论者赢得了流量,赢得了现场大牌嘉宾的笑声与掌声,近于荒谬的言论堂而皇之地广 泛传播,无助当代青年获得知识,只能歪曲观众三观 29. 幕后的炒作包装;节目组、辩论者为了制造“笑”果、博取流量;年轻人的新奇心理。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 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 作答。 “这本是一个探讨艺术价值与生命价值的辩题,但辩论者却另辟‘蹊径’,三言两语就瓦解 了艺术的价值,‘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可知,辩论者偷 换概念,将辩论的内容由“探讨艺术价值与生命价值”变为什么更美的辩题;由“言语间, 甚至否定追求崇高的生命意义,讽刺其他辩手过于‘理性’,‘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维系 这个世界靠的就是我这样自私的人’”可知,辩论者歪曲事实,讽刺理性,否定追求崇高的 生命意义,将“自私”奉为圭臬。 【2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这句话在文章结尾,是作者对上述事件的看法,“让这样的辩论‘高手’贏了”意思可由“这 番似是而非的‘新奇’言论随着节目组对‘精彩片段’的反复强调而不断传播。其言论中的 偏颇、乖戾之处,却被现场大牌嘉宾的笑声与掌声所掩盖”概括得出;“节目和观众却输了” 的意思可由“在网络世界里搭乘‘流量’快车肆意横行” “听任近于荒谬的言论堂而皇之地 广泛传播” 概括得出。可见这样的节目如果大肆流行,必将影响当代青年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的建立,对青年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却毫无帮助。 - 31 -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 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 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 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 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 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 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本题要求概括“诡辩”横行网络综艺的原因,可以从节目组、辩论者、观众等几个角度分析。 节目组:“就在刚刚重回观众视野的一档热门网络辩论综艺秀中,一段夺人眼球的危险发言 被炒作成了流量热点,而这位辩论人也俨然被包装成了节目最大亮点,接受包括现场多位嘉 宾在内众多网友的掌声与喝彩”“为了制造‘笑’果、博取流量”; 观众:“网络综艺的大部分观众是年轻人,他们渴望以一种新鲜有趣的方式获得知识,了解 世界,帮助自我成长”。 辩论者:博人眼球,获得流量。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 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 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答案中既要有归纳整合的概括内容,也要有结合文本 的分析。 -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