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如东中学 2020 届高三语文热身练习 2020/6/27 第Ⅰ卷 注意事项: ⒈答卷前,考生在答题纸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座位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并能 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好的家 风如同一座宝藏,( ),让人终生受用。然而即使再美的宝藏也难敌岁月的侵蚀,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家风内涵的光泽也日渐黯淡,人们往往只注重家风的外在形式,而 忘记了它的内在价值。如同真金,家风还需时常入火 ,才能恢复它往日的光泽。家风 包含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 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的基因。 在当代,它的传承更需要人们 ,发扬光大。 1. 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濡目染 锤炼 演化 以身作则 B. 言传身教 淬炼 衍化 身体力行 C. 耳濡目染 锤炼 衍化 以身作则 D. 言传身教 淬炼 演化 身体力行 2. 下面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往往会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是物质,但它又影响着物质,是一家人精神财富的源 头 B. 往往会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它脱离物质,但它又左右着物质,是一家人精神财富的源 头 C. 是一家人独有的精神财富,它不是物质,但它又影响着物质,往往会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 响 D. 是一家人独有的精神财富,它脱离物质,但它又左右着物质,往往会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 响 - 2 - 【答案】1. B 2.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言 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第一处的使用对 象是“家风”,选择“言传身教”合适;锤炼:磨炼;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 纯熟:~艺术表现手法。淬炼:锤炼(多用于抽象事物)。第一空,语境表达都是“家风”对 人精神层面的影响,且金属入火“淬炼”,故选择“淬炼”合适;演化:演变(多指自然界 的变化)例:生物的~。衍化:发展变化。例:这个药方是综合几个秘方衍化而来的。第三 空,语境意指家风是一代代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故应选择“衍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 行动做出榜样。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第四空,根据语境,家风的传承需要人们 亲自去做,故应选择“身体力行”。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 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与前文“宝藏”承接得最紧的是“财富”,故 排除 A 和 B。而“精神”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但不代表它可以“脱离”物质,孤立存在。 这是不符合事理的。 故选 C。 3.下列诗句与“书画琴棋诗酒茶”等雅事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②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③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④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 酒 茶 书 棋 B. 茶 琴 画 棋 C. 茶 棋 画 琴 D. 酒 琴 书 画 - 3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识记传统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 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与‘书画琴棋诗酒茶’等雅事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需要抓住诗 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判断对应的雅事。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抓住关键词“黄蕊色”“碗”等分析,应该和茶有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 清心。应该与“琴”有关。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 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与“作画”有关。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对阵结束,下罢旗,就把棋子收了,只有黑白两色, 棋盘上又哪里去找什么胜败呢。与下围棋有关。 故选 B。 4.对下面这段文字语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一切善良的思想是作为燃料而存在于人心之中的。但是,只有当火焰或火种从外部、从 其他人那里扔入其中时,这些燃料才会燃烧起来,或真正燃烧起来。有时,我们的火也会熄 灭,但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经历重新燃起。从而,我们每个人都应深深感谢那些点燃其火焰的 人。 A.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的思想。 B. 善良的思想需要外界的激发。 C. 历练可以使人有善良的思想。 D. 人时刻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 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 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 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 谓句表达。 本题属于议论性文段,共分四个层次,一句话为一个层次。第一句话为第一个层次,意思是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的思想”,它只是作为了文段的一个引子,引出第二个层次,所以排 除 A 项;第二个层次意思是“燃料”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火焰或火种”,其实这是一个比喻 - 4 - 句,比喻“善良的思想需要外界的激发”,这也是整个文段的中心句,所以 B 正确;第三个 层次交代历练可以使人有善良的思想;然后引出第四个层次,强调感谢“点燃我们火焰的 人”,也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中心句的一个补充,回答我们应 该怎么做,不能作为文段的主旨句,所以排除 CD。 故选 B。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 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 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 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广信上饶人。少有志于圣学,尝求师于四方,夷然不屑曰:“率 举子学,非身心学也。”闻康斋在临川,乃往从之。康斋一见喜之,云:“老夫聪明性紧, 贤也聪明性紧。”一日,康斋治.地,召先生往视,云:“学者须亲细务。”先生素豪迈,由 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躬自为之,不责僮仆,遂为康斋入室。凡康斋不以语门人者,于先 生无所不尽。 康斋学规,来学者始见,其余则否。罗一峰未第时往访,康斋不出,先生谓康斋曰:“此 一有志知名之士也,如何不见?”康斋曰:“我那得工夫见此小后生耶!”一峰不悦,移书.. 四方,谓是名教中作怪,张东白从而和之,康斋若不闻。先生语两人曰:“君子小人不容并 立,使后世以康斋为小人,二兄为君子无疑,倘后世以君子康斋,不知二兄安顿何地?”两 人之议遂息。 景泰癸酉,举于乡,退而读书十余年,始上春官①,至杭复返。明年天顺甲申再上,登乙 榜,分教成都。寻告归,以著书造就后学为事。所著《日录》四十卷,词朴理纯,不苟悦人。 康斋之门,最著者陈石斋、胡敬斋与先生三人而已。敬斋之所訾.者,亦唯石斋与先生为 最,谓两人皆是儒者陷入异教去,谓先生“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石斋不读书,他却勤 读书。但其穷理读书,只是将圣贤言语来护己见耳。”先生之书散逸不可见,观此数言,则 非仅蹈袭..师门者也。 先生静久而明,灵山崩,曰:“其应在我矣!”急召子弟永诀,命门人蔡登查周、程子 卒之月日,曰:“元公、纯公皆暑月卒,予何憾!”时弘治辛亥五月二十七日也,年七十。 门人私谥文肃先生。子兵部郎中性,其女嫁为宁庶人妃,庶人反,先生子姓皆逮系,遗文散 - 5 - 失,而宗先生者,绌于石斋、敬斋矣。文成年十七,迎亲过信,从先生问学,相深契也。则 姚江之学,先生为发端也。子忱,字诚善,号冰溪,不下楼者十年,从游甚众,僧舍不能容, 其弟子有架木为巢而读书者。 (选自《明儒学案·教谕娄一斋先生谅》,有删节) 【注】①春官:古官名。上春官的意思是举人进京殿试。②文成,即王阳明,开创了阳明学 派,又名姚江学派。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斋治.地 治:耕种 B. 移书..四方 移书:发送公文 C. 敬斋之所訾.者 訾:毁谤,非议 D. 蹈袭..师门者也 蹈袭:沿袭,效法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斋认为娄谅和自己性情相似所以很喜欢他,不对其他门人说的,对他却言无不尽。 B. 康斋门规,只见饱学之士。他认为罗一峰年轻又未中举,学识不够,所以避而不见。 C. 灵山崩塌,娄谅预感到与自己相关,急招弟子诀别,并说自己死于暑月,无所遗憾。 D. 王文成迎亲路过广信,跟从娄谅学习,相交甚深,可以说娄谅是姚江之学的开端者。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素豪迈,由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躬自为之,不责僮仆,遂为康斋入窒。 (2)庶人反,先生子姓皆逮系,遗文散失,而宗先生者,绌于石斋、敬斋矣。 8. 请根据胡敬斋对娄谅的评价,概括娄谅治学的特点。 【答案】5. B 6. B 7. (1)娄谅向来豪迈,从此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即使是扫地这样的小事情,也一定亲自去 做,而不要求童仆去做,于是成为康斋的入室弟子。(2)(后来)宁庶人谋反,先生的后代都被 逮捕,流传下来的文章就散失了,而以娄先生为宗的人,又被陈石斋,胡敬斋贬退。 8. 有钻研精神;读书勤奋;博览群书,学以致用;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创见。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 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 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 - 6 - 出来。 B 项,“移书”,结合“一峰不悦,移书四方,谓是名教中作怪,张东白从而和之,康斋若不 闻”分析,应该译为致书,写信。句意:于是到处宣扬。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罗一峰年轻又未中举,学识不够,所以避而不见”错误。吴康斋定的规矩是来求学的 人才见,不是求学的不见,从文本中“谓是名教中作怪”可以推断出,吴认为罗不是诚心求 学,所以不见。并非认为罗未中举,学识不够才避而不见的。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素”,一向,向来,平素;“折节”,改变自己的行为;“虽”,即使;“躬自”,自 己,亲自,自己对自己;“责”,要求;“遂”,连词,于是。(2)“反”,谋反;“逮系”, 逮捕,拘囚;“遗文”,流传下来的文章;“宗”,意动,以……为宗;“绌”,同“黜”, 罢免,革除;“于”表被动,被;“绌于石斋、敬斋矣”(被动句)。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 求,如本题“请根据胡敬斋对娄谅的评价,概括娄谅治学的特点”,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 关信息,分析归纳。 结合“谓先生‘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石斋不读书,他却勤读书’”分析,“陆子不穷 理,他却肯穷理”体现他有钻研精神;“石斋不读书,他却勤读书”体现他读书勤奋。 结合“将圣贤言语来护己见”分析,反向推导出娄谅博览群书,学以致用;“观此数言,则 非仅蹈袭师门者也”体现他不因循守旧,有自己的创见。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7 -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是广信上饶人。少年时就有志于学习儒学,曾经到各处拜师, 最后不屑一顾地说;“都是应科考的学问,并不是修身的心学。”听说吴康斋在临川讲学, 娄谅就到他那里学习。吴康斋一见到娄凉就很喜欢他,说到;“我是聪明而又坚强的人,你 也是聪明又坚强的人。”一天,吴康斋与门人耕地,叫娄谅去看,他对娄谅说;“学者应该 亲近细微事务。”娄谅向来豪迈,从此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即使是扫地这样的小事情,也 一定亲自去做,而不要求童仆去做,于是成为康斋的入室弟子。大凡吴康斋不跟其他门人说 的,对娄谅却言无不尽。 吴康斋定下学规,只有来求学的人才会见,其他人就一概不见。罗一峰在科考木中时前 来造访,吴康斋没有接待他。娄谅对吴康斋说;“这是一个有志于出名的读书人,怎么不见 呢?”吴康斋说;“我哪有时间会见这个小后生啊!”罗一峰很不高兴,于是到处宣扬,说吴 康斋是名教中的怪人,张东白也随声附和,吴康斋对此置若周闻。娄凉对这两个人说;“君 子和小人不能并立于世,如果后人认为我是小人,两位无疑是君子,但如果后人认为我是君 子,不知道两位会被安置在什么地方呢?”两个人对吴康斋的非议就停止了。 景泰癸酉年,娄谅在乡里中举,然后回家读书十多年,才去参加殿试,走到杭州又返回。 次年是天顺甲中年,他再次去参加殿试,名字列在乙榜,被委派到成都做教育宫。不久告老 回乡,以著书立说和培育后学为业。他撰写的《日录》一书有四十卷,词语朴实,理念纯正, 不随便取悦于人。 在吴康斋的弟子中,最出名的当属陈石斋、胡敬斋与娄谅三人罢了。胡敬斋非议的人, 也只以陈石斋与娄谅为最多,他说两人都是儒者却陷到异教中去,说娄谅“陆九渊不穷究事 理,他却肯穷究事理;陈石斋不读书,他却勤于读书。但是他的穷究事理和勤于读书,只是 为了拿圣贤的言语来支持自己的见解罢了。”娄谅的著作已经散失不能见到,考察这些话, 就可以知道他并不是那种因袭师门的人了。 娄先生通过长时间的静修达到了澄明的境界,灵山崩坏,他说;“这是和我有关啊!”急 忙召子弟诀别,命令门人蔡登去查明周子、程子去世的时间,说;“元公(周敦颐)、纯公(程 颢)都是在暑月去世的。我又遣憾什么呢!”娄谅死在弘治辛亥五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岁。 - 8 - 他的门人赠谥给他,称为文肃先生。他的儿子娄性是兵部郎中,他的女儿嫁为宁王妃,(后来) 宁庶人谋反,先生的后代都被逮捕,流传下来的文章就散失了,而以娄先生为宗的人,又被 陈石斋、胡敬斋眨退。王阳明十七岁的时候,迎亲经过广信,到娄先生那里求学,两人交情 深厚。所以姚江之学,娄先生是开端者。儿子娄忱,字诚善,号冰溪,刻苦读书十多年不下 楼,和他交往的人特别多,僧舍里容纳不下,他的弟子有在附近搭木建房而读书的。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八① 李白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②。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③,岂思农扈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注]①此为李白的组诗作品,作本诗时玄宗皇帝正大力崇道。②“逐日”二句:晋·伏琛《三 齐略记》: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是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十一山,石尽起立, 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③“但求”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 年,徐福等诈秦始皇去蓬莱山求神药。 9. 结合诗歌中间六句,简要概括秦皇求仙问药带来的危害。 10. 请简要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9. 征卒劳民,十室九空;作桥伤人,荼毒性命;耽误农事,影响民生。 10. (1)“力尽”和“功不赡”形成对比(答“通过议论,直吐胸怀”亦可),讽刺秦始皇 竭尽全力,只落得个千古悲辛的结局;(2)通过“千载”的感慨,借古讽今,委婉警戒唐王 朝统治者不要求仙问道而误国。(3)“功不赡”“悲辛”的结局和开篇秦皇“震神威”形成 强烈反差,强化了讽喻效果。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诗,需要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把握。可以结合诗 中的“意象”、表示情感的词语、景物等来分析。本题题干“结合诗歌中间六句,简要概括 秦皇求仙问药带来的危害”,这六句的意思是:秦始皇为观日出处而东巡海边,传说海神为 - 9 - 之驱石架作桥梁。他征发了九州的士卒,仅为造桥就伤亡过万。他为的不过是求蓬莱仙岛之 药,哪里管老百姓的耕作与生活?不死之药。“逐日巡海右,驱石架沧津”,带有神话色彩。 接着,诗人指出,“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然而作桥的不是神人,而是海内的征卒, “空”,使九宇空,可见作桥的征卒十分多;再说,为了作桥,征卒死伤以万计。诗人活用 始皇见海神之事,既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又赋予浪漫的神话以积极意义。为始皇建石桥的是 天下的“征卒”而不是神;石桥半途坍塌,溺死于海者何止画者而已!多少“征卒”的生命也 随之葬身鱼腹。可见,秦皇求仙问药征卒劳民,使百姓十室九空;作桥伤人,荼毒性命。“但 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诗人认为始皇求不死药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直接影响了农耕, 影响了人民的生计。求仙求药,造成伤民伤农的恶劣后果。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然后结合诗句的艺术手法分析思 想内容,一定要根据要求作答。本题要求“请简要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本诗尾联“力 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意思是:但终于竭尽全力而其功未成,只落得个千古悲辛的结局。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力尽”和“功不赡”形成对比,讽刺了秦始皇竭尽全力,只落得个 千古悲辛的结局;“功不赡”“悲辛”的结局和开篇秦皇“震神威”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 冷峻、敏锐的洞察力,看到道教求仙求药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恶果;最后,伤古实则为了悲今, 咏古实则是为了讽今、戒今,秦始皇的悲剧,应该引起对求仙求药同样有着某种兴趣的唐代 最高统治者反省,诗人通过“千载”的感慨,委婉警戒唐王朝统治者不要求仙问道而误国。 【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___________;适百里者,宿舂粮。(庄子《逍遥游》) ⑵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⑶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⑷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⑸____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⑹可堪回首,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10 - 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___________,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⑻___________,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答案】 (1). 腹犹果然 (2). 日月忽其不淹兮 (3). 黄发垂髫 (4). 然后天 梯石栈相钩连 (5). 山肴野蔌 (6). 佛狸祠下 (7). 闻义不能徙 (8). 牢骚太 盛防肠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 (1)注意“腹”的书写;(2)注意“淹”的书写;(3)注意“髫”的书写;(4)注意“栈”“钩” 的书写;(5)注意“蔌”的书写;(6)注意“狸”的书写;(7)注意“徙”的书写;(8)注 意“骚”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种包谷的老人 何士光 一条隐约的山路,从山垭跌落下来,光是一些窄狭的、深深浅浅的石级,折回在长满刺 丛的岩石之间。后来就变成一条沙土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那些低矮茂密的青榈林。最后 来到坝子上,成为一条洁净的石板小路,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 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刘三老汉就住在这里。他七十多岁,脸、脖颈和手, 都是深褐色的。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 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上一 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媳妇们顺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 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一回凉水。 - 11 - 有好几次,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 有离开,像一棵坚韧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 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 处拥动。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 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 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过后他摸索着出来,在旁边的草埂上慢慢地坐下。 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队长刘诚喜笑眯眯地来到刘 三老汉跟前,问三伯要不要也分派一份土地。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 乡亲们先一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 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 男子汉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刘诚喜惊愕得好一阵也说不出话,他扳好一挑,就回到坝子上来 邀约人。临近黄昏,包谷全扳回来了,足足五十七挑。这并不算很多,五口之家大抵有这样 的收成。可是,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 可是,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 病得很厉害。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都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往昔的日 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没有死去?好容易到了今天,再说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 什么要别了大家而去呢? 他似乎已经不省人事了。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 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 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 动。 这时候,木匠刘诚贵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来到床跟前,俯下身去探望。等到他清楚了 事情确实是这样,就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 “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什!” “嗯?”乡亲们不明白,“做……家什?” “是呀,”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 板凳,是给翠娥的!” 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就是刘三老汉的幺女儿,六 0 年就嫁过去的,难道说,二十多 年了,他心里还一直挂记着这回事情?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 地方上不清静,连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 - 12 - 料才活下来,哪里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这一来,刘诚 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用社,那不 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 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 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 “三伯,三伯!” “三公,三公公!” 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刘诚喜连忙 要女人们递过来一碗水,请了人端到床前去,自己则挪出来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 上请医生。 不一会,在落溪坪的因为成熟而变得宽厚和深远的夜色里,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 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即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几位乡亲分头赶路程,朝西北的青 木桠,朝东南的青榈林。赶紧,赶紧,三伯辛苦一生,还能让他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 (节选自《人民文学》1982 年第 6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长满刺丛的岩石”表明此地的荒瘠,而“洁净的石板小路”“溪水潺潺的田 畴”又暗含了此地百姓的古朴和勤劳。 B. 刘三老汉给包谷浇水的情节,描写细腻,写出了他种包谷的艰难,为下文刘诚喜等人帮忙 等事件做了铺垫。 C. 小说运用多种物象来丰富内涵,“油灯的光亮”暗示刘三老汉生命垂危,流露出他对生命 的不舍,营构了凄凉哀伤的氛围。 D. 小说安排木匠刘诚贵这一人物出现, 意在通过他与别人的交流来解释刘三老汉种包谷的 原因,进一步丰富了刘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13. 请简要分析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 14. 小说结尾对刘三老汉的命运,设置了开放式结局,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答案】12. C 13. ①坚韧顽强:历经变故而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②和善体贴:与村民 相处和睦,分田地时只要荒坡;③勤劳能干:冒着酷暑种出大量包谷;④诚信守诺:有了包 谷收成后归还国家贷款;⑤重视亲情:为二十多年前的女儿补办嫁妆。 14. ①打破封闭结构,提供多种可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②设置悬念,激发同情,表现 对刘三老汉美好人性的赞颂;③契合时代,表达作者对善有善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 13 -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流露出他对生命的不舍”理解有误。文中描写“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额头 和眼角的那些皱纹不再牵动,凝结着一丝再不更改的笑意;可是一点也不像病了,仿佛他已 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 影,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从他脸上的笑意可以看出,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之后 内心安宁、恬静,没有对生命的不舍。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 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 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 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刘三老汉的品质特点要结合他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 都在二十多年前死去了,剩了一个幺女儿,嫁到了五十多里外的七星场”“有好几次,他病 了,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要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没有离开,像一棵坚韧 的草茎,在风雨袭来的时候弯下腰去,过后又依然伸直起来”,他历经变故、饱受生活的折 磨而依然坚强地生活下来,可见他坚韧顽强。 结合“人们逢到在近旁做活路,就常到他的土坝里来,卷上一匹叶子烟,坐上一阵。后生和 媳妇们顺手操起扁担来,为他把水缸挑满。过路的人知道他和气,也往往向他讨一个火吸烟, 或是借一只水瓢来喝一回凉水”“刘三老汉就要了这一处半荒的山坡来种包谷。乡亲们先一 诧异,跟着就明白了三伯忠厚的用心,是不耽误大家的熟田熟土”可见,他与大家相处很和 睦,分田地时只要荒坡,和善而体贴。 结合“农历六月的一个午后,刘三老汉躬着佝偻的脊背,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 深处拥动。泥土渴透了。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地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 刘三老汉把木瓢贴近一株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细根的空隙里。水刚沾着泥土,马上就被 - 14 - 吸干了,在周围留下一小圈浅浅的影子”“七月半,刘三老汉的包谷,是刘诚喜带人去帮忙 扳的。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三十个男子汉一次也未必能担完……这样好的庄稼却是三伯 做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他冒着大暑给包谷浇水,包谷产量惊人,可见他勤劳能 干。 结合“刘诚喜又才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的手交给他三十二块钱,托他还到乡场上的信 用社,那不知道是三伯哪一年欠国家的贷款”,有了包谷收成后归还国家贷款,可见他诚信 守诺。 结合“刘诚贵说,‘三伯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 给翠娥的!’”“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可是,那时地方上不清静,连 衣食也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女,连自己也病着,是靠了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里 顾得了这些事情呢?万分想不到,他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为二十多年前的女儿补办嫁妆, 可见他重视亲情。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结尾的好处。探究结尾的好处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不同角度分析。 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 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 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本题是“开放式”结尾,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结尾打破封闭结构,提供多种可能,为读 者留下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意愿来选择合适的结尾,反而能提高读者 的参与度与阅读兴趣。从情节和人物角度看,没有结尾的结尾留下了悬念,作者不愿意写刘 三老汉去世,是因为他人性的美好,他对亲人、对相邻是那么友好和善,为人又讲诚信,生 命也很顽强,这样留有悬念的结尾恰恰符合人们的期望,给读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希望,也更 彰显人物品格的美好,表现人们对他的赞颂。从主题角度看,本文歌颂刘三老汉美好的人性, 表达对善有善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样开放式结尾更契合时代要求,突显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 郝戎 建立我们自己的演剧体系,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几代戏剧人的夙愿。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向 - 15 - 传统戏曲学习,由此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土壤、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更具包容性的艺术规律。 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演员一旦对人物情感体验到了极致,自然就会产生心理外 化的强烈需要,与体验相适应的外部表现就产生了,即“通过心理技术达到舞台艺术”。而 在艺术“表现”上,在实现由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飞跃上,中国戏曲演员所掌握的手段就 丰富得多:凡是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精神世界的环节都予以强化,凡与刻画人物无关的 生活流水账一律削弱,利用程式一笔带过。 戏曲艺术创作所遵循的“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原则,是中国话剧超越僵化的自然 主义和写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有效手段。在中国戏曲中,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塑造人物 形象的手段,是“角儿”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台词和形体训练,让戏曲演员在运动状态下达 到对气息和声音的精准控制,在高强度训练下形成肌肉记忆,可以作为培养话剧演员的营养 加以吸收。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学为例,话剧演员的语言基本功应该向戏曲和曲艺学习, 应在表演系原有的声、台、形、表等话剧表演基础课之外,增加戏曲训练课程。实践证明, 在演员能力培养和基本功训练方面,民族传统方法可以有效发掘话剧演员潜力。生旦净末丑 等行当划分,是中国传统戏曲实现角色“性格化”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通过行当训练,话 剧演员更容易正确认识自身表演创作局限,进而“化局限为无限”,将局限转化为个性化特 点,形成极富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为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艺术需要融合,同时必须保持自我。中国话剧和中国戏曲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国演剧艺术, 二者之间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传统艺术是中国演剧艺术 的根基。话剧在向戏曲、曲艺等借鉴学习过程中,既要学到精髓,又要保持话剧艺术本体属 性,就是要“化过来,而非化过去”,这是不能逾越的原则问题。 创建我们自己的演剧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工作者进行的一次漫长而可贵的艺术实 践。实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正如谭霈生所言,要靠几代人的继 承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保持定力,坚持深度和广度并重:表现 人物要深刻,揭示思想有高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研究世界优秀的演剧方法,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中国演剧体系”属于民族文化演剧体系,民族文化底蕴是其丰富实践的依据和艺术修 养的源泉。向传统学习,不仅是向中国戏曲学习,而且要从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曲 艺等各类艺术中汲取营养。因此,对“中国演剧体系”的探索与完善,需要有文化的自觉, 并能把握其精神内涵,这也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艺术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展的必然趋势。 - 16 -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演剧体系要向传统戏曲学习,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土壤、体现中国传统美学、具备包容 性的艺术规律。 B. “通过心理技术达到舞台艺术”,就是要强化艺术真实的表现手段,削弱与刻画人物无关 的生活流水账。 C. 戏曲演员的台词和形体训练,可以作为课程学习项目运用到话剧演员身上,有效发掘话剧 演员潜力。 D. 中国演剧艺术包括中国话剧和中国戏曲,而传统艺术是中国话剧艺术“化过来,而非化过 去”的根基。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话剧演员要善于学习中国戏曲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唱、念、做、打等手段,从而有效提 升表演能力。 B. 通过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的训练,话剧演员能更容易正确认识到自身表演创作的局限,进而 “化局限为无限”。 C. 艺术的融合就是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在互相学习中学 到精髓。 D. 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国演剧体系丰富实践的依据和艺术修养的源泉,我们要有文化的自觉并 把握住其精神内涵。 17. “中国演剧体系”的创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C 17. ①原则上:遵循“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的原则,在融合中保持自我。②方法上: 话剧和戏曲互相学习,从各类艺术中汲取营养。③思想上:保持定力,坚持深度和广度并重。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 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 项,“‘通过心理技术达到舞台艺术’,就是要强化艺术真实的表现手段,削弱与刻画人物 无关的生活流水账”说法错误。对“通过心理技术达到舞台艺术”的解说错误。原文第二段: - 17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演员会产生心理外化的强烈需要,即“通过心理技术达到舞台艺 术”,可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精神世界的环节都予以强化。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 项,“艺术的融合就是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在互相学习 中学到精髓”说法错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是指保持自我,不是“融合”。原文第四 段:艺术需要融合,同时必须保持自我。中国话剧和中国戏曲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国演剧艺术, 二者之间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 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 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中国演剧体系’的创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结合“戏曲艺术创作所遵循的‘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原则,是中国话 剧超越僵化的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有效手段”“艺术需要融合,同时必须保持自 我”分析可知,原则上“中国演剧体系”的创建需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的原 则,在融合中保持自我。结合“话剧在向戏曲、曲艺等借鉴学习过程中,既要学到精髓,又 要保持话剧艺术本体属性,就是要‘化过来,而非化过去’,这是不能逾越的原则问题”分 析可知,方法上“中国演剧体系”的创建需要话剧和戏曲互相学习,从各类艺术中汲取营养。 结合“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保持定力,坚持深度和广度并重:表现人物要深刻,揭示思 想有高度”分析可知,思想上“中国演剧体系”的创建需要保持定力,坚持深度和广度并重。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 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 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 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 - 18 - 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运动,这是绘画中的一个难题。给马添加羽翼以表现马 的速度是一个办法。甘肃武威雷台墓出土的铜奔马雕像则另辟蹊径,它以一只飞隼暗示出广 阔无垠的苍穹,天马只有一足与飞隼相连,灵巧超逸,使人忘记了青铜的沉重。马蹄下的那 只飞隼既喻示着辽远的天空,又成为判断马的速度的“参照物”,骏马既然可以轻松地超越 鸟儿,其奔驰之迅疾也就可以想见了。不过这些都是间接的办法。 1979 年在陕西咸阳牛羊沟发现的秦国 3 号宫殿,它北部走廊残存的墙体上有大幅彩绘壁 画,走廊东侧第四间共绘有三组车马,每车驾四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马的姿势全部是两 前肢向前平伸,两后肢向后展开,肚皮与地面平行,凌空而起。每辆车前的四马取其侧俯视 的角度,上下略作叠压,四匹马一共只绘出了前面两条腿和后面四条腿。由于马匹前后重复 叠罗,在总体视觉感受上,并没有给人马腿数量缺失的不适。三组车马相互衔接,彼此重复, 由南向北一组高于一组,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和动感。 这一发现让我们联想到法国画家席里柯笔下的马。1820 年,席里柯根据他在英国爱普松 郊外参加赛马会的感受创作了《爱普松赛马》,马蹄同时伸向前后,就像在咸阳宫中壁画所见 的那样。半个世纪以后,照相技术成熟,有人对比照片中的马批评画家,指出马在飞奔的时 候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姿态,实际的情况是,马在四蹄腾空时,总是交替运动,以为下一步做 准备。雕塑家罗丹却为画家辩护,他说:“我深信席里柯反对照相是有理由的,因为他的马 确实像是在奔跑——这里由于观众从后面到前面注意这些马时,先看见后蹄做出普遍跃进的 努力,然后看见马身的伸展,最后是前腿往远处着地。若说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内,那么这样 的动作是虚假的;但是从各部分相继地去观察,那便是真实的了。” 通过照相机的观看,只是人类诸多观看方式的一种,人类除了拥有一双构造精确的眼睛 外,还有机械所不具备的心灵。艺术之神钟爱眼睛,更要向心灵致敬。回过头来再看中国艺 术中的马,就会发现咸阳宫壁画绝不是一个孤例,“爱普松式”的奔马在汉唐时期的艺术品 中比比皆是。这种四腿前后分开的马的形象在时间上要比席里柯的作品早得多,这也不意味 着后者必定来源于前者,更不是要强调中国人的祖宗比西方人更加伟大,而是要说明普天之 下的人类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观察自然、理解世界及表达情感时, 完全可以产生共同的感受,从中结出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果实。 - 19 - 2004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理工大学基建工地发掘了一座汉代墓葬,在东壁的射猎 图中,人物所骑的马儿全都是“爱普松式”的。在墓葬特殊的环境下,两千年后,画像底稿 的一些线条隐约显现了出来。在底稿中,有的马儿前腿本来是向后收起的,但在定稿时,画 者又将前腿改为平行前伸的样子。这些画在阴冷的墓室中的作品,本来只是为死者在地下的 “生活”预备的。一般情况下,生人无法看到这些画作,出钱的主人也未必对壁画的细节作 认真的检查,而这样的修改,又不会对绘画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观念有任何影响。那么,画 工为什么要费心劳神地对这些马腿进行修改呢?个中之谜令人回味不已。 (选自郑岩《中国马儿的爱普松跑法》,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铜奔马雕像有着高超的艺术构思,马蹄下的飞隼竟然飞不过奔驰的天马,可以想见天马运 动速度之快。 B. 马的两前肢向前平伸,两后肢向后展开,肚皮与地面平行,有人将画作与照片对比,认为 这样的动作是虚假的。 C. 席里柯《爱普松赛马》中画马的技法虽遭非议,但体现了艺术之神不仅钟爱眼睛,更会向 心灵致敬的观点。 D. “爱普松式”奔马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比比皆是,这证明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比西方人更早 懂得马的运动特征。 1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铜奔马雕像灵巧超逸,虽然不是画在纸上或绘在墙壁上,但其表现马的运动速度的技巧还 是属于绘画类别的,可以在平面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B. 陕西咸阳彩绘壁画中画马的技法不是孤例,这表明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在观察自然、理 解世界及表达情感时,画工完全可以产生共同的感受。 C. 雕塑家罗丹将马的连续运动与瞬间定格区别开来,认为照相机所表现的运动是错的,对席 里柯注重观察过程、更好地表现马的运动作了较好的解释。 D. 射猎图中画工对马腿的修改,可能的原因是他并不只是在被动地工作,而是沉浸在艺术创 作中,仔细推敲运动的马的细节,极力追求艺术美感。 20. 怎样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马的运动?请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C 20. ①给马添加羽翼或“参照物”;②着眼于马的肢体运动;③重复叠罗,强化画面的节奏 感和动感。 - 20 -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 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 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D 项,曲解文意,“这证明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比西方人更早懂得马的运动特征”错,原文的第 四段“而是要说明普天之下的人类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观察自然、 理解世界及表达情感时,完全可以产生共同的感受,从中结出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果实”, 说明的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C 项,“雕塑家罗丹将马的连续运动与瞬间定格区别开来,认为照相机所表现的运动是错的” 错,原文第三段中“我深信席里柯反对照相是有理由的……若说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内,那么 这样的动作是虚假的;但是从各部分相继地去观察,那便是真实的了”可知,罗丹没有否定 说照相机所表现的运动是错的。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 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 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开头“怎样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事物的运动,这是绘画中的一个难题。给马添加 羽翼以表现马的速度是一个办法”“马蹄下的那只飞隼既喻示着辽远的天空,又成为判断马 的速度的参照物”可知,方法之一是给马添加羽翼,或者是找一个相对的“参照物”;第二 自然段中“这些马的姿势全部是两前肢向前平伸,两后肢向后展开,肚皮与地面平行,凌空 而起。每辆车前的四马取其侧俯视的角度,上下略作叠压,四匹马一共只绘出了前面两条腿 - 21 - 和后面四条腿”可知,要在马的肢体运动上下功夫;第二自然段中“由于马匹前后重复叠罗, 在总体视觉感受上,并没有给人马腿数量缺失的不适。三组车马相互衔接,彼此重复,由南 向北一组高于一组,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和动感”可知,重复叠罗,强化画面的节奏 感和动感,也是方法之一。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 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八、作文(70 分)(在下列 3 题中任选 1 题完成作文) 【提醒:在自己的作文题目前面注明 选择下列题目的序号】 2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 自选。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 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 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答案】 教养的芬芳 - 22 - 在心灵的花园中,教养之于人犹如鲜花之于芳香。芬芳的花朵,不在艳丽的外表,虽然 朴实,也能让人着迷。教养是一个人心灵与品格的交汇,是人的涵养和境界的融合,教养的 芬芳弥撤在心间,飘散在世间,感动着人们。 幽默是教养之花的芬芳,弥合人与人的裂痕。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但丁,曾参加一次宴会。宴会的主人瞧不起他那寒酸之气,于是在 晚宴上,给每个贵宾一盘大鱼,而给但丁的只是一个大盘的小鱼。大家都嘲笑这位可怜的身 份悬殊的客人,而但丁神色不变,对着小鱼,双手合十。当主人问起但丁在做什么时,但丁 笑着说:“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发生意外死去,举行海葬,我问小鱼是否见到我的朋友。小 鱼说,它的年纪太小,要问这里的大鱼才知道。”一席话把主人说得哈哈大笑,将自己金盘 子的大鱼送给了但丁。 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界中,但丁用自己的幽默体现了他教养的力量,化解了自己的难堪, 让整个大厅弥漫着教养的芬芳。 谅解是教养之花的芬芳,沟通人与人的心灵。 美国的进步记者报道撒切尔夫人参加竞选时,曾自大地说:“如果她能够当上外交官, 那我将自己的鞋子吃下去。”几个月后,经过撒切尔的不断努力与奋斗,终于当上了外交官 员。然后她买了盒鞋形巧克力,送给那位美国记者。 撒切尔夫人就以这样的方式化解了美国记者的难堪,以她那特有的英国绅士风度,谅解 了那位记者的目中无人、虚骄自大。她的行为体现其内在的涵养,芬芳了他人。 良知是教养之花的芳香,他体现了一个人的高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这是对季羡林那教养人生的褒奖。他曾因文化大革 命而备受打击,也曾因此住过牛棚,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牛棚杂记》是他自己品格的最好证明。 季羡林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几乎伟大得平凡,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在人间正道,属于他 的教养之花,芳香四溢,感动中国。 中华文明,源长流远,自古以来崇尚人的品格。孟母择邻而居,孔融让梨,相如的大度 谦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身边的一幕幕传承着久远的芬芳。闵恩泽,以他的 爱国之心感动了我们;孟祥斌,以热爱人民之心感动了中国…… 教养之花之所以芬芳,是因为她维系着生活秩序,坚守着人间真理,引导着人们演绎着 人生的精彩。 让我们在心灵的花园,种上一朵朴实的教养之花,妆点自己,妆点世间。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几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 审题: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教养”,“教养”应指一个人的良好道德或文化品质。材料中的“芬芳” 即香气,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教养的芬芳”应当是要表现一种良好的道德或文化品质及 其对人的影响。比如题中所说的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等良 好品质,这里一个关键是要写出影响,写出一种美好品质对周围人的正面引导、激励作用, 联系现在的社会现实,最容易想到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构思就是精雕细刻几个能够体现教养的 芬芳的经典画面,最好这几个画面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人的不同方面的教养,因为教养本来 就不仅仅是指一种优良品质,而是具备多种良好品质的综合反映。而且一定要有议论抒情性 的语言来点题。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先说教养对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性,再联系现实指 出当今社会道德的沦丧、人的良好品质的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指出良好教养对当前改 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而呼吁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让教养的芬芳 弥漫于我们的周围,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世界。 立意: 教养是一种美好品质 教养是成功的基石 真诚善良是一种教养 好的教养会改善社会风气 素材: 1.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 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 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 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 24 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 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在俄罗斯旅游时,我发现无论在哪个场所都很安静。比如在餐厅用餐,几乎没有人大声说 活,要说话也非常小声。这种宁静使人感到非常舒适。相反,在我家的小区里,有一个人打 - 24 - 电话,声音大至全小区都可听见,让过往的人侧目相看。这些人这样做因为他们缺少教养,教 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小到反映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大到关系国家的荣誉,让我们一 起来捍卫祖国的荣誉! 3. 有教养的人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而不是翻阅文件,来回挪动什么 东西,或者摆弄铅笔、钢笔等,因为这些动作只会反映出不耐烦的情绪,使来访者发窘,以 至于打断人家的思路,占去谈话双方更多的时间。有教养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无论是工作还 是休息,从不强调自己的职位,从不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有教养的人遵守诺言,即使遇到 困难也从不食言。对他来说,自己说出来的话,就是应当遵守的法规。有教养的人善于分清 主次,权衡利弊,不会因为一点小的冲击或难言的心事而和朋友断绝友好关系。 4.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地方过于喧闹,或者在楼道里乱蹦乱跳的时候,要及时制止他,并且要 和他说清楚,这样做有什么坏影响。因为如果总是这样,孩子会不受欢迎,严重的还会被孤 立。教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所以如果帮他找个年龄相仿的朋友,孩子就会学会如 何与人相处,学会怎么去分享,学会承受一些委屈。当然如果有个兄妹就更好了,他还会学 会担当、忍让、友爱等等! 言传身教,重要的是身教这部分。这也表示,即使是嘴上说的再 好,也不如身体力行的教育影响力大。所以想要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父母本身就要有教养, 否则要怎么说服自己的孩子? 层次结构: 本文是一篇十分成功的议论文。文章从“幽默是教养之花的芬芳,弥合人与人的裂痕”、“谅 解是教养之花的芬芳,沟通人与人的心灵”、“良知是教养之花的芳香,他体现了一个人的 高尚”三个方面紧紧围绕“教养的芬芳”这个题目来写。因此,主题突出,结构清晰,意蕴 深厚。同时,全文语言精练,论点也十分鲜明,论据典型,论证合理。另外,文章开头自然, 结尾顺畅,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从文章整个内容来看,作者把握文章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比 较娴熟,能够灵活自如地把各个材料恰当地运用在合适的地方,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情与语 文功力。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 25 -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花会再盛开,草会再变绿,树会再发芽。经历过严冬的考验与磨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 会复苏。自然如此,生活如此,人性亦如此…… 【答案】例文: 磨砺中成长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漫步田野,一缕缕花香扰乱我的思绪,我闭上眼,感受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倏的,一只 调皮的蝴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在我的鼻翼上翩翩起舞,像在表演,又像在卖弄自己,那妖娆 的翅膀扑闪扑闪,撩动我无限遐想…… 绚丽的翅膀,无比美丽,这一刹那,一抹异样的感觉充斥着我的内心,我仿佛看见在茧 里的蛹,一次次的作茧自缚,把自己仅有的光亮一点一点封存,只为来日的一发冲天,在无 尽的黑夜中,它蠕动着,摆动着自己笨拙的身躯,用自己的方式在抗击着黑暗带来的恐惧, 寻找着一线生机,也许是天公垂怜它,忽然,那笨拙的牢壳一点一点开始裂开,“砰”的一 声,湛蓝的天空又占据它的眼帘。它绽开最美的姿态飞翔天空,破茧成蝶…… 有人于心不忍,它的挣扎,便一手把陷身水深火热中的它解救出来,未曾想不禁风雨又 怎能看见彩虹,未经缚茧的淬炼,又怎能有一飞冲天的资本,果不其然,那少了磨难的“幸 运儿”,却未能逃过生的考验。 蝴蝶那薄如蝉翼的翅膀只有经过茧的磨砺才坚如磐石,而凤凰只有浴火重生,在火的锤 炼中,变得璀璨夺目。 相传,古代有一种鸟,一诞生便拥有非凡的能力,五百年之后,它便会背负人间所有悲 痛,勇敢无畏的葬身火海,在火之中死去,在火中重生,在经过火的重塑,它变得愈发美丽, 拥有更傲人的资本。 动物浴火重生,人更视磨难为珍宝。 “既然磨难给了我超出常人的磨难,那就欣然接受吧,与其伤心流泪悲天悯人不如坦然 面对,勇敢超越。”海伦·凯勒是一位让我从心底敬佩的人,在她小时候,一场大病,带给 她的是生死的考验,她失去了听觉与视觉,这意味着她再也不能看着小鸟从天掠过,再也不 能在阳光下与小伙伴肆意奔跑,这无疑是在她小小生命中涂上一抹浓重的灰色,她坚信只要 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她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在磨砺中成长,终于成为哈佛大学世界 第一位聋哑人文学学士,她的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无与伦比的杰作。”苦难是一所谁也 - 26 - 不愿就读的学校,那里只培养生活的强者。“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便能接受多大的赞美。 “所以如果想要拥有成功者的傲人姿态,便要做好准备承受成功背后的辛酸。 磨砺是一位良师在你迷惑不解的时候,让你受益匪浅,磨砺是干涸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让你茅塞顿开,磨砺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味调料,把你的生活点亮。 人生是一段路程,走走停停,有风亦有雨,在磨砺中成长,用更好的姿态,走向前方。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 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分析材料要抓住关键词 句进行审题立意。 审题过程: 材料先以“花”“草”“树”为例,引出结论“经历过严冬的考验与磨砺,一切美好的事物 都会复苏”,进而推出“自然”“生活”“人性”也都是这样的。此处需要理解“严冬的考 验与磨砺”的比喻义,此处可以理解为经历磨砺和考验,才能实现蜕变。经历过风雨,才能 见彩虹;经历过磨练,才能变成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复苏”,“复”,指恢复;“苏”, 苏醒。美好的事物还会再来的,相信未来,对未来持有一颗乐观的心等。 参考立意: 磨砺,实现人生的蜕变; 乐观面对生活,期待美好; 相信未来; 成长道路中磨练必不可少; …… 行文结构: 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入,如“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 时代的伟人”,得出论点“经过磨砺的人生,更加出彩”。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 每个生命都要经历磨练,方能焕发自身的光彩;磨练自己,在磨练中造就自己,在磨练中重 塑自我,使人生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等。如可以结合毛毛虫的蜕变,野草的坚忍不拔等事 例分析。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不要再害怕生命给你带来的磨炼,去勇敢地迎 接生之磨炼吧,外面是一片光辉灿烂的天空”。 参考素材: - 27 - 1.面对心灵的考验,淡然以待。宋朝文学家苏轼怀才不遇,虽曾游历官场,但终被其腐败所 牵扯,在奸臣的惑众谣言之下被贬至黄州一带。他的一生都在贬谪流放中徘徊。初遇考验, 他满心愁苦,灵魂备受摧残,曾道“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但后来在自然之力的 净化与救赎之下,他渐渐学会了淡然处世,心境得到了不断升华,获取了质的飞跃。若换作 常人,碰到这等遭遇,早就颓废自卑,一生碌碌无为,可苏轼却利用这些煎熬转化为自己面 对人生的乐观,领略世界之真意。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经历了磨砺的人生,不论是物质匮乏的折磨,还是精神上 的摧残,并且有重振旗鼓跨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方能成就岁月中的无边光景。 3.自强不息,乃幸运之母。若说人生是一部戏,那么,磨练就是这部戏的灵魂所在。磨练就 是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学习中,工作中等等。对于一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来说,缺少生活的 磨练,遇到这些事只会束手无策,挫败不堪;反而对一个经常磨练自己,意志坚强的人来说, 会从逆境中站起来,顺境中闯出去! 4.“磨练自己,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磨练自己,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磨练自己,对生 活中的困境毫不畏惧。磨练自己,战胜自己的惰性与自私。”的确,哪怕是雄鹰也得经过暴 风雨的洗礼才会显得矫健;那怕是大树也得经过日晒雨淋,人们的曾经践踏才会茁壮成长。 试问当今世上,那位名人伟人没有经过磨练,没有经过困难,没有碰到过逆境?拿破仑曾经 说过: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 5.磨练,不会太轻易,也不会太痛苦。在磨练中决定放弃还是学会自强,看的还是自己。但 你要记住:一次成功虽不代表永远成功,但好的开始毕竟是成功的一半;但相反,如果你承 受不了打击,一次输给了自己,或许就永远的输给了自己。要知道:一帆风顺的人很难取得 超常的成绩;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 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 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 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 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 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 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 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28 - 社会犹如一条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需各显其能,各尽其责,船才能劈风斩浪,到达 既定的港湾。 【答案】例文: 你我皆是掌舵人 社会是一条船,既定港湾是我们的目标,在驶向港湾的过程中,有疾风骤雨、激流险滩, 你我皆在船上,你我皆是掌舵人。 社会这条船上,载着我们每个人,只有每个人都各尽己责,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船只平 稳航行。历史上,我们从来不缺优秀的掌舵人。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当代 中国一路跋山涉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英雄史、精神史。 做好掌舵人,需要我们有比铁还硬的精神。 2019 年 9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 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授予叶培建、程开甲等国家荣誉称号。 这是对共和国功臣的尊崇褒扬,这是在共和国史册上深深镌刻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他们 是优秀的掌舵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老英雄孟泰、铁人王进喜、劳动模范史来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时评选的“双百”人物,近日评选表彰的“最美奋斗者”,以及这此年涌 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他们用自己的拼搏奋斗汇聚起共和国奔腾 向前的历史潮流,用自己的执着坚守构筑成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他们是优秀的掌 舵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如铁的雄关、如铁的征程,终究会在如铁的意志、如铁的精 神面前变成坦途。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 国的历史,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掌舵人的责任推动中国这艘 巨轮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港湾。 新时代,无数掌舵人用责任和担当奏响着爱国、奋斗、奉献的昂扬旋律。无数乡村教师 坚守三尺讲台,用知识点亮孩子的梦想;无数工人和农民兄弟姐妹起早贪黑、挥洒汗水,擦 亮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荣光;无数快递小哥奔走在烈日下、风雨中,缔造了“世界第一快 递大国”的奇迹。新愚公李保国 35 年扎根太行,为荒山披上绿衣、为农民拔掉穷根;守岛英 雄王继才 32 年坚守孤岛,甘把生命献国防;种子使者钟扬 16 年踏遍西藏,采集 4000 万颗种 子充实“种子方舟”……爱我的国,为我的家,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掌舵人。 - 29 - 社会犹如一条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需各显其能,各尽其责,船才能劈风斩浪,到达 既定的港湾。让我们以优秀掌舵人为榜样,各司其职、各尽己责,同心同德,驾驶者“中华 号”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明天! 【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比喻性材料作文题,社会是本体,船是喻体;后面的风浪是喻体,既定的 港湾是喻体,劈风斩浪是喻体,到达港湾也是喻体;“风浪”即困难、艰难险阻,“劈风斩 浪”即与艰难险阻作斗争、克服困难,“既定的港湾”即既定的目标,“到达既定的港湾” 即 实现早先定下的目标。 整则材料是一个条件关系,主要围绕个人的表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来思考,强调社会整 体前进与社会中每个个体努力的正向关系。即“社会需要每个人各显其能,才能克服困难, 得到发展进步,实现既定的目标”,每个人都要各尽其才,守土有责,方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要实践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就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风浪,需要每 个人的付出才能战胜。 参考立意: 1.做社会大船的掌舵人; 2.众人划桨开大船; 3.搏击风浪,你我皆是掌舵人; 4.同心合力,才能抵达既定港湾。 参考素材: 1. 做自己人生的船长,你将带领你的船驶向成功的彼岸。没错,能带领你的船驶向彼岸的人 只能是你。你要对自己充满自信,要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要去编织自己的梦想。不要因 他人的一些话而轻言刚起你的梦想。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人给你的善意忠告。一个好的船长不 仅需要好的控船技术,同时他还需要船手们的通力合作来协助他。 2. 有人问王泽山,1996 年时你就已经 61 岁了,两次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似乎可以功成 身退了,为什么还一直坚持科学研究?王泽山说,国家交给你的事,你就要做好,这就是使 命。火炸药不仅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工作必须做好,否则没脸见人。经 过 20 多年的潜心钻研,他再度攻克世界性科研难题,在 81 岁那年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一 等奖的领奖台,成就了一段传奇。荣誉等身,王泽山却认为自己能力有限,“除了能做火炸 药研究,别的都不擅长”,一天不搞科研,一天不思考,一天不工作,就感觉好像失去了生 活的重心。“以身相许”火炸药,使命和热爱是他最大的动力。 - 30 - 3. 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 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 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 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这样的人往往是把 责任看作强加给他的负担,看作个人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4. 叔本华有言:“把分内之职做到极致者已然伟大。”每个人的能量有差异,然而时代的进 步正离不开点点滴滴能量如百川汇海般汇聚,因此,无论身处何职,面对何种职位,都应铭 记:尽一己之责,守好脚下三寸之土。 5. 尽一己之责,须有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完美的自我勉励与要求。做好分内之事,将平凡小事 做好便不平凡,然而,这做好于不同人又有着不同定义,极致完美当是每个人的自我追求。 军事测绘员张民历经几十载走遍全国大江南北,真实创作现实版中国千里江山图。为一己之 责,祖国千山万水都与他谋面,他踏遍河山历经数载将分内之职做到极致。尽己之责,守好 方寸,当有如此自我勉励与要求。 参考结构:题目“你我皆是掌舵人”。开头用到材料中的比喻,并亮出观点:你我皆在船上, 你我皆是掌舵人。主体部分,先列举优秀掌舵人,如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 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叶培建、程开甲;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老英雄孟泰、铁人 王进喜、劳动模范史来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指出,做好掌舵人,需要我们有比铁还硬 的精神,他们是优秀的掌舵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列举当代平凡掌舵人,教师、工人、 农民、快递小哥等,进一步阐述,爱我的国,为我的家,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掌舵人。 最后再引材料,发出号召,让我们以优秀掌舵人为榜样,各司其职、各尽己责,同心同德, 驾驶者“中华号”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明天!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