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 南通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模拟试题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将李子柒置于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框架下,某种程度上将讨论引上了歧路。聚焦传播链条 的两端,李子柒现象并不复杂。 对传播者来说,不论是设计好的画面场景,还是出海 YouTube,都逃不过自有的商业逻 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是生存法则。 对视频的受众而言,第一位的始终是好看,不仅是种种形式感,镜头画面、服饰和举止, 还包括通过视频流淌而出的治愈人们心灵的那种安心妥帖的四时有序、自食其力。这与日本 导演森淳一的《小森林》系列、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流淌出来的力量并无二致。“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数百年前,荷尔德林就以此来反抗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对于 21 世 纪被钢筋水泥围困的观看者而言,李子柒的视频在某个瞬间还原了生活本身该有的样子,成 为诗意栖居的寄托。 “我们缺乏新的语言、观点、隐喻,用着古老的过时的叙事在形容新世界。”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说。在李子柒的叙事中,我们找到一种可能。 (摘编自肖涌刚《李子柒:不虞之誉,求全之毁》) 材料二: 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 秋收冬藏,一日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绘就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她凭借视频 在 YouTube 上收获 700 多万粉丝,影响力堪比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相较于外网的 齐声点赞,国内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 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参照系大概也是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在好莱坞大片中,在漫威构建的超级英雄世界里,出镜率颇高的元素无 外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炫酷拉风的豪车战机,或是未来感十足的“黑科技”,潜移默化 中影响着大家对“先进”一词的认知。 高一语文试卷 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 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 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 身污泥才是真实,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李子柒的故事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融,与其说迎合 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对田园诗意 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 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在李子柒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视频为窗 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 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村,新的时代也需要新的答案。 原生态,并非只有“土味喊麦”一种打开方式,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的农家日常, 倾注美感同样可以从中找寻到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表达。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 文化输出。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 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 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范荣《田园牧歌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 材料三: 有种看法认为,李子柒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其视频内容过于肤浅,过度娱乐, 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 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另外,把乡土 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 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明吗? 文化传播里有“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 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但李子柒的故事,何以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 融?其原因在于,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反映的是被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 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李子柒的视频能让外界产生兴趣,让人喜欢看、看得懂,这有利于破除外界对我们的刻 板印象。当然,李子柒视频中的场景代表不了整个中国,也有可能是偏颇的。但若有千千万 高一语文试卷 万个像李子柒这样的创作者,能够不流俗而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能够让外界广泛 而又准确地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有利于扶正外界的看法,达至“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也有一定启示。在传播环境的巨 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 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 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 有传播力。 (摘编自扶青《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子柒制作视频的初衷并非要承担输出中国文化的重任,其出发点是卖货,但把李子柒 视频作为文化输出的方式加以讨论,也未尝不可。 B.李子柒的成功说明,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人们虽然惬意于现代生活的方便,但内心却对 田园生活有着诗意的怀念与畅想。 C.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并不能因此说农业文明比工业文明落后, 二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展示了中国的“落后”的观点,并且作者 对此观点都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李子柒的视频中的生活就是生活在现代城市里 的人的诗和远方,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B.李子柒的视频受到外国网友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田园诗意有共同的向往,另一 方面是因为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好奇。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让不同文明实现了对话 和交融,使“文化折扣”完全失去了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李子柒的视频成功原因的分析有共同的观点,材料二也在一定程度上 解释了材料一中的“我们找到一种可能”。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艺术之真实使人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B.“在价值观层面与外界达成理解、沟通,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C.“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李子柒般的灵魂,不过被都市的灯红酒绿染灭了诗意!” 高一语文试卷 D.“诗与苟且,其实只在于自己的心态,你是什么样,你的世界便是什么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李子柒视频的走红在文化输出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同里之思 张抗抗 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 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 桥,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 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也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 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 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 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 何况,同里镇临河镑岸的小街上,没有那么多杂乱的店铺,便少了许多嘈杂的商业气味, 自然多了几分幽谧与清静,河边洗涤的农妇与屋前饮荼的男子,都有一种同里人才有的从容 与悠闲。 更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 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 “退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相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 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于是他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 座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 绝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 应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 国。慈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 花园取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 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 高一语文试卷 “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 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 味的别样庭园。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 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 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 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 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 一批批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 阁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 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 知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思”些什么? 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 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 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 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 “退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思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 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 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 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甲富一方,时有盗贼骚扰, 遂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 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绕弯的心思。 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尔的“退思园”,为 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 “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 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 的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辩色彩。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 从容 的独特气韵。 高一语文试卷 B. 文章第⑧段中加点词语“滴水不漏”,是指退思园主将退休生活安排得非常细致、周密, 无懈可击。 C. 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层层推进,为下文 写退思园蓄势。 D. 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 的壮怀作铺垫。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同里”比作“波浪中的小船”,形象地写出作者心中对于同 里的向往和挂念。 B. 文章开头将周庄古镇和同里小镇进行对比,写出了周庄虽然名气稍胜一筹,但实质上却 比不上同里的美。 C. 文章条理清晰,作者先是向往“退思园”,后来游览“退思园”,最后产生了关于“退 思” 诸多思考。 D. 文章结尾既是独创的,也是具有诗性的,同时也会引发游人的思考与想象,去感受这思 辨意味的小镇。 8. 说说同里“质朴而秀美”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请简要分析。(4 分) 9. 文章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 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 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 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代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 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 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 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 高一语文试卷 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 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贛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 南昌。”又为蜡书遣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 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给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玉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 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 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 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 仁天资异敏年十七竭上饶类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进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 二氐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 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 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诃(xiòng):刺探,侦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 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 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 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 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文中的“弱冠”指将要成年。 高一语文试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藏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4 分)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4 分) 1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 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5.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 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 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 涌起的壮观美景。 C.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 面而来,凛然生寒。 D. 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 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6. 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 高一语文试卷 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表达 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 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11 分)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 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 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 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 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 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 不仅谋取了创作者的权益, ① 。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 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 说, ② 。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 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 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 高一语文试卷 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划横线的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 分)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为了帮助您在这个关键时期给孩 子进行更有效的心理疏导,贵校定于本月 28 日上午 10 时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一次高三年级家 长会,找来全国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不得缺席。 22.请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 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字。(6 分) 要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国就有 6 项,包括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木拱桥传 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对于这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做好保护抢救工作。在保存方面,可以考虑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目前,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 3000 多人,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 人。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因此,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 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 大变化。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 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我们也会发现,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 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没 有变……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 高一语文试卷 比赛,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模拟试题 语 文 试 题 答 案 1.C【解析】“二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错,原文是“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 2.C【解析】“使‘文化折扣’完全失去了意义”说法绝对。 3.D【解析】D 项的观点是心态决定世界,材料二中没有这观点。 4.(4 分,每点 1 分)①首先由李子柒视频的火爆入题,引出国内网友对她的质疑;②然后 一一回应网友的质疑;③接着分析李子柒视频成功的两个原因;④最后指出李子柒现象带给 我们的启发,即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万花输出。 5.(6 分,每点 2 分,任意 3 点即可)①文化输出要关注受众的心灵需求,要能表达爱生 活、爱家乡等朴素的、共同的情感,要传播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②文化输 出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动的、富有亲和力的大众文化。③传播方法要与时俱进,要 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源在文化输出中的作用。④要以 倾注美感的、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将内容表达出来。 6. D 7. B 8. 自然环境: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城里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 这是“秀美”的体现. 人文环境: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无不力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 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这是“秀美” 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 ,没有多少商业世俗气,这是 “质朴”.(每点 2 分) 9. ①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②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③含蓄绕弯、以退 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 以 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任选三点给满分) 10. A【解析】“年十七”作“谒上饶娄谅”的时间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 C 两项;“讲”“读”是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其宾语是“《五经》”,故“讲”“读”中 高一语文试卷 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D 项。 11. D【解析】D 项,“指将要成年”错误,“弱冠”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 12. D【解析】D 项,“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错误,由后文“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可知,“阳明学派”不是凭借“当自 求诸心”而建立的,故“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理解错误。 13.(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 建造房子,来给守仁居住。 (2)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 就回去了。 14.(1)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面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 之围自解。(2 分) (2)围魏救赵。(1 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探访旅居,放眼观看, 山川壮美。二十岁参加乡试考中,学问大有长进。不过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 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授官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 二十多人。守仁上奏章营教,刘瑾发怒,打了他四十廷杖,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 带群山连绵,草木丛生,苗族人、僚族人杂居。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 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给守仁居住。刘瑾伏诛后,守仁酌情调任 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看重守仁的才能。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 赣。正当此时,南中地区盗贼蜂拥而起。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守仁先佯装撒 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连续攻破四十多座营寨,俘虏、杀伤七千多人。正德十四 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叛军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 么南都将无法防守。我想用计阻挠他们,至少十天内没有忧患。”于是他多方派出间谍,用 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 人,水陆并进。南贛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 打南昌。”又写了密信封在蜡丸中送交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说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 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有来到, 高一语文试卷 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初一,(朱宸濠)留下宜春王据守,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 然后出兵长江,逼近安庆。有人请救援安庆,中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 军占领,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对峙,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我们将会 腹背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一定可以攻破。叛军听到南昌被攻 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大家说“好”。宸濠果然 从安庆撤兵,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乘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 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活捉了他。总共三十五天叛乱就被平定了。 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 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 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他在阳明洞 中建造居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被贬官到龙场,荒僻之 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求 之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求学 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法。 15. D 16. 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觉 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 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 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④夸张.“百里闻雷震”写江潮涌来,声响巨大,惊心 动魄.(任选 3 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皆可) 17.(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8. B【解析】文段没有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19. ①原句用短句,语言风格灵动,改句是常式句,比较呆板。②原句“错字连篇、粗制滥 造”做谓语,否定意味更强烈,改句意味平淡。③ 原句“像石楠花一样”在“让人闻到一 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前一段的句字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答对任意两点得 4 分) 高一语文试卷 20.①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 ②你的气质里藏着那一缕缕书香 (4 分,每点 2 分) 21.①“犬子”改为“您的孩子”;②“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③“贵校”改为“本 校”;④“找来”改为“邀请”;⑤“不得缺席”改为“请准时参加” 22.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2 分),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 遗(2 分),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2 分 ) 23. 【命题意图】 作文题目命制锁定了 2020 年的最大实际情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以及最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线上学习”,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深远、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重大事件, 凸显对时事热点的观察思考,体现对学生生活体验的重点关注。这就对作文的写作起到了限 制作用。 针对新冠疫情,观察思考它的角度可以有很多,题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做出了引导,大致 圈定了考生同学作文立意的基本立场和情感倾向,重点突出考查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这虽 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立意选择上的空间,但也大大降低了立意的难度。 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 试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①材料部分: 材料共五句话。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创设了写作的实际情境。 第二三句交代疫情背景下的“变化”的一面:“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人们的眼 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在继续变化着。从“变”的角度看, 这本质上是一种面对困难时人们主动地、积极地谋求发展的一种表现,眼光、视野、思想观 念的转变,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 第四句写出生活中“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齐心协力、共 克时艰的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从“不变”的 角度看,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这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今天的 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不变中屹立于世界之林。 第五句总结二三四句,“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高一语文试卷 综合所给材料,写作时,必须兼顾“疫情背景”,辩证地看待变和不变的内容,处理好二者关 系。所谓“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所谓顽强、 团结、奉献、助人的精神品质,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作为新冠疫情亲身经历者,结合自 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品味,结合各种媒体报道,能够从中发现有价值、有内涵的“材料”,用具 体鲜活的生活内容让这些概念“活”起来。 ②提示语: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这句话直接地给学生写作以提示,又进一步设置了具体情境, 写作指令是写一篇“参加 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作文的文体类型和格式没有具体限制。 题目只是要求参加征文比赛,并未在文体上作具体规定,能够让考生发挥个人才智和写作特 长。 【评分细则】 评阅切入分 44 分。 一类卷 53 分以上,占比 20%,对不变之精神能从民族精神、个人品质、公众美德几个层面 扣住材料中关键词放在社会生活中阐释赞美;能分析疫情下具体改变了什么以及如何彰显科 技力量凝聚力自信力或思想观念转变等原因阐释。变与不变二者之间关系阐释清楚。结构清 晰,语言简洁有力。书写整洁。 二类卷 52—43 分,占比 60%,只从表面看变与不变,缺内在思考,未深思变与不变带给我 们怎样的生命体验怎样的民族情结怎样的精神力量。结构较清晰,散句多缺气势。书写较工 整。 三类卷 43 分以下,占比 20%脱离材料及任务,结构不清,语言松散,书写潦草。(仅供参考, 可根据考情适当调整。) 【参考立意】 【存在问题】 1.用立意定档次,尽量按照所给比例打分,不过分要保险分;要拉开差距,同类中要敢于打 高分,特别是二类卷。 2.全篇围绕“疫情”“变化”“不变”来写,但是格局太小,谈到疫情背景、变和不变三个要素, 变和不变只是罗列现象,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给起评分。 3.只写题目给 2 分,没有标题扣 2 分。 高一语文试卷 4.错别字 1 字 1 分,不累计,上限 3 分。 5.字数不足:600 字以上,每 50 字扣 1 分;600-400 字,35 分左右;400-200 字的,25 分左 右;200 字以下的,15 分以下。 6.抄袭:全篇抄,10 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 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 酌情赋分。 7.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 8.对于立意准确、思路清晰、语言有特色的文章要敢于打高分。 9.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 40 分。 优点: 1.大部分学生能够兼顾材料和任务要求,围绕“疫情”“变化”“不变”三个要素,并且在变化里 挖掘不变的东西,将变与不变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给 53 以上。 如:疫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从线下见面转移到了线上沟通。究其原因,还是人们情感 沟通的需求没有改变。 2.部分学生内容能够扣住中心,提纲挈领,层次清晰。谈到上述三个要素,同时谈到了变的 必须性和不变的必然性。 3.部分学生语言精炼,善用古诗文,让人眼前一亮。 不足: 1.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体现明确的思路,虽出现了 “疫情”“变化”“不变”等关键词,但段落之 间缺乏联系,层次混乱。 2.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文中有“变”和“不变”,但未能明二者辩证关系;或者脱离疫情背景, 空谈“变”和“不变”。 3. 一部分学生只谈到了疫情背景+变或疫情背景+不变的,也就是三个要素谈到两个,或者 三要素只谈其一。 4.少数学生只是材料的扩写,极个别的同学完全脱离材料。 5. 部分学生卷面混乱,书写极差,语言杂乱。 【教学建议】 1.注重对学生写作思路及思辨性的训练,以求论证分析材料全面深刻,层次清晰。 2.引导学生重视材料的分析,注重整体理解、综合分析。 3.注重分析与优秀范文的差距,寻找 45 分到 48 分,48 分到 52 分之间的提分技巧。 4.加强对标题和开头的针对性训练,力求找到突破口。 高一语文试卷 5.在立意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新、深。 6.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对事例的分析要到位,要深刻,与观点相吻合;有感染力和 号召力,避免空喊口号。 7.端正学生态度,认真对待写作训练。 8.继续加强学生卷面规范,书写训练。 【参考例文】 变与不变 殊途同归 邹城一中 某生 我们都变了,我们面戴口罩,保持距离,开口闭口都是“防疫”“消毒”。我们又都没变, 共克时艰的精神古今一体,家国天下的团结信念始终如一。变与不变,都是向着同一个信念, 为着同一个目标:打败新冠,护我河清海晏,家国平安。二者,殊途而同归。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举国上下都 为之做出牺牲。 2020 年春节前,除夕夜,数万医疗大军星夜驰援武汉。无数医疗工作者改变了原来陪 伴家人过节守岁的习惯,奔赴到抗疫一线。他们知道,为了祖国,这点必须变。14 亿人, 居家隔离,飞必需不得外出,这场人类史上规模最长最严的隔离,前后时长将近两个月。所 有人的生活习惯:晨练、夜跑、聚会、遛狗……都被改变。但我们心甘情愿,我们知道,为 了护佑生命,为了家国,这也必须得变。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尝试网上学习,网上 办公,自己做饭……每个人都在变。开学归来,身边的同学虽不能像从前那般亲密无间,但 对老师,对校内为同学们服务的人员,理解增加了许多——这也让我们一下子成长起来。 中国很幸运,她总是被中国人中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恒久的勇气、精神, 在基辛格笔下,在本次疫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因中流多砥柱,故能千古振英声。良知、感动、理性、正直,这样的品质从未改变。 正是这些材料和元素,构建了一个个“里厄”,不论是挂帅出征,挺身逆行的钟南山院士,直 言发声的李兰娟院士,抑或是护士、职员、记者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都是结实的生命 力量,以情义丰满的血肉之躯,构筑了武汉的精神城墙。 这是中国的不变。上至孔、孟,中述颜真卿、海瑞,下至陈天华、孙文,家国一体,荣 辱与共的精神不变;从“兼济天下”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 担当奉献的品质不变。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中国人是不畏艰险、勇克时艰的 高一语文试卷 龙的子孙。这事实,千年不变。 变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的是一种心性和信念。变与不变如鸟之双翼,车 之双轮,相辅相成。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变与不变,双管齐下,既灵活变通,又执 着坚守,方能正确回应疫情之下“觅渡觅渡觅何处”的嗟问,护我家国平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冬日里,不做逐波逐流者,不做 无谓坚守者。如此,方能在春回大地时叹一句:明媚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