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1课 鸿门宴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第11课 鸿门宴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第11课 鸿门宴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3.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美姬(  )        (2)鲰生(  )‎ ‎(3)飨士卒(  ) (4)按剑而跽(  )‎ ‎(5)樊哙(  ) (6)卮酒(  )‎ ‎(7)瞋目(  ) (8)目眦尽裂(  )‎ ‎(9)玉玦(  ) (10)参乘(  )‎ ‎(11)切而啗之(  ) (12)不胜杯杓(  )‎ ‎(13)刀俎(  ) (14)彘肩(  )‎ ‎(15)戮力而攻秦(  ) (16)欲王关中(  )‎ 答案 (1)jī (2)zōu (3)xiǎnɡ (4)jì (5)kuài (6)zhī (7)chēn (8)zì (9)jué (10)shènɡ (11)dàn (12)sháo (13)zǔ (14)zhì (15)lù (16)wànɡ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旦日飨士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居山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为龙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孰与君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公为我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答案 (1)明天,第二天 (2)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3)动词,是 (4)动词,去 (5)介词,替;动词,献出 (6)怎么;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 (7)表示比较,就两项的高下进行询问 (8)替 (9)才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令将军与臣有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秋豪不敢有所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距”通“拒”,据守;“内”通“纳”,使进入,允许进入 (2)“要”通“邀”,邀请 (3)“倍”通“背”,违背 (4)“蚤”通“早”,早些 (5)“卻”通“隙”,嫌隙,隔阂 (6)“坐”通“座”,座位 (7)“豪”通“毫”,毫毛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副词,十分,极。‎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现代的人;当代的人。‎ ‎(4)而听细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详细地说。‎ 答案 (1)亲家。(2)指意外变故。(3)现在别人。(4)小人之言。‎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军 ‎(2)言 ‎(3)幸 ‎(4)去 ‎(5)当 22‎ ‎(6)故 ‎(7)如 ‎(8)意 ‎(9)举 ‎(10)置 ‎(11)坐 ‎(12)谢 ‎(13)胜 答案 (1)动词,驻军,驻扎/名词,军营 (2)动词,说,告诉/名词,话 (3)动词,亲近,宠爱/副词,幸亏,幸而 (4)动词,离开/动词,距离 (5)介词,在……时候/动词,抵挡 (6)所以/交情 (7)及,比得上/往,去 (8)料想/意图 (9)动词,举起/动词,攻占/副词,全,尽 (10)动词,放开,舍弃/动词,安放,安置/动词,摆,设 (11)动词,坐下/名词,座位 (12)动词,感谢/动词,辞别/动词,赔罪 (13)副词,尽/动词,禁得住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籍吏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此其志不在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沛公今事有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秋豪不敢有所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臣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像侍奉兄长那样 (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 (4)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5)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6)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7)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8)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地方 (9)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的事 (10)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1)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随从 (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22‎ ‎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败沛公的军队!‎ ‎(2)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交好。‎ ‎(3)你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呢?‎ 三、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秋豪不敢有所近。‎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劳苦而功高如此。‎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课外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2)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史记·晋世家》‎ ‎(3)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史记·赵世家》‎ ‎(4)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5)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6)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二、背景展示 22‎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三、文学常识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后期,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四、文化常识 ‎1.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在今陕西一带。‎ ‎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4.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5.参乘:即骖乘。也称车右。多为勇武有力之人,乘车时负责侍卫尊者,保障车辆顺利行进。古制一车乘三人,平时尊者居左,御者居中,骖乘居右。‎ 文白对译 22‎ 22‎ 22‎ 22‎ 课堂导语 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都知道吗?(学生回答)对,它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下面是本文内容思想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小问题:‎ ‎(1)围绕“鸿门宴”的“宴”字,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并填写在图表的空缺处。‎ ‎(2)情节展开的精彩之处集中体现在“三起三落”中,请简要概括并填入图表的空缺处。‎ 22‎ 答案 (1)阶段一:宴前。阶段二:宴中。阶段三:宴后。‎ ‎(2)⑦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王默然。‎ ‎⑧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翼蔽。‎ ‎⑨三起:樊哙闯帐。三落:项王赐酒肉。‎ ‎1.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项羽自信又自负,根本没有把刘邦看作对手,认为刘邦不足为患,什么时候消灭他都很容易。‎ ‎(2)项羽重义气,把“义”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确实打动了他;而刘邦亲自登门谢罪,维护了他的尊严,杀之不武。‎ ‎(3)项羽优柔寡断。范增的建议他觉得有道理,刘邦的谢罪又使他动了恻隐之心,拿不定主意。‎ ‎(4)项羽自封为诸侯盟主,为未来着想,杀了刘邦,难免会引起诸侯震恐,担心天下纷纷反楚,出来更多的“刘邦”,给自己带来灾祸。‎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形象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②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啗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③神态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2)目的:浓墨重彩地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形象,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3.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项羽的形象特点:‎ 22‎ ‎(1)勇而少谋。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番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者姓名。‎ ‎(2)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后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3)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导致失败。‎ 刘邦的形象特点:‎ ‎(1)机变狡诈。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而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 ‎(2)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杀”。‎ ‎(3)虚心下问。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苏轼却认为这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对于项羽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是怎样认为的?你坚持哪种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他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 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22‎ ‎(观点二)项羽是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世界的国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也把项羽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爱的成分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之战中万夫莫当的雄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项羽从始至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观点三)项羽是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这里把项羽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 ‎(观点四)项羽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从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增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在项羽扭曲心理的急剧膨胀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可就《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结合其身份、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来谈论,要有理有据)‎ 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鸿门宴》中,作者共塑造了四对人物。刘邦与项羽都是主帅,但性格各异。张良和范增都是谋士,两人同中有异,张良从容不迫、冷静沉着,而范增急于求成、自作主张。樊哙与项庄都是勇士,各为主帅效命,樊哙粗中有细,项庄勇而寡谋。曹无伤和项伯都是内奸,由于二者在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下场也就不同。不同的人物形象互相照应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迁移运用 请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个场景或者表现一个人物,不少于3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答案 (示例)试卷发下来了。有的试卷上面写着鲜红的“100”,得这样卷子的人自然很高兴,其中有的人不免洋洋自得,腿不停地上下摆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人把头埋在桌子上,不用问就知道:一定没考好。他头下压着的试卷上露出了好几个红红的大叉,其醒目的程度不亚于别人的“100”。有的则拿着得分不高不低的卷子叽叽喳喳地谈着:“其实这道题我会做,就是马虎了。”“本来我都做对了,又改错了。”……‎ 话音最大的当数我的同桌。他一手拍着试卷,一手拍着大腿,不住地嚷嚷着:“只差一分,只差一分!为什么只差一分呢?”他的试卷上红蓝黑色俱全:黑色的试题、蓝色的回答、红色的勾勾叉叉。这些和别人的差不多。但是,在他的试卷的右上角,赫然写着一个红色的“59”,好像比别人试卷上的分数都要大,都要醒目。他的话音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围观,一时间教室里人声鼎沸。‎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项羽兴兵四十万,驻扎于新丰鸿门,威逼刘邦十万军众。刘邦隐忍以行,前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逃脱。‎ 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恩,连夜前往刘邦军营通知张良。鸿门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杀死刘邦的暗示。项庄舞剑意在刘邦,项伯舞剑保护刘邦。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项羽错失良机。‎ 运用示例 理智与情感战争,从亘古,到如今;情感与理智同行,由沧海,至桑田。每天每年,我们在这样的战争中整编记忆;每日每月,我们在这样的同行中梳理我们总也凌乱的灵性。辨着火的脚印,水的足迹……它们似乎不共戴天。凌云壮志中夹杂了儿女情长,就好像总也难逃西楚霸王的悲剧,四面楚歌仍时时在历史深处回响;纯粹的情感中掺入世俗实务的因素,终将使美珍碧玉粉身碎骨,坠入泥淖,红楼遗梦,终难掩那“原应叹息”之声。水,难与火同行……可是,沉睡多年的智慧偏要在水深火热之中诞生。在火热的情感中锤炼,在静如冰水般的理智中复苏——淬火后,它获得了爱与美的涅槃,情与理的新生。‎ 二、课外素材 孙权不用小人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策任用吕范主管财政。孙策的弟弟孙权当时还年轻,不甚懂事,经常背着哥哥向吕范要钱花。吕范虽有财权,却每次都请示孙策,从没自作主张给过孙权钱。为这事孙权曾对吕范表示过不满。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为花钱方便,私设了一个“小金库”。有时孙策查账,功曹周谷就夜以继日地赶做假账,每次都能顺利地蒙混过关,使孙权躲过哥哥的责罚。孙权很满意,拍着周谷的肩膀说:“以后我掌权,你还替我管钱。”‎ 22‎ 但等到孙权统管国事后,他却不得不面对信任的困惑。站在了新的岗位上,有了新的认识问题的视角,孙权发现:那个曾拒绝自己的吕范,讲原则,有责任心,更让自己感觉到忠诚和信任;而曾经表现得忠心耿耿且不惜造假的周谷,却是如此地让自己不放心。不失理智的孙权最终重用了吕范,辞退了周谷。‎ 选材感言 理智和情感是人生难解的一道方程式。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恣意放纵自己的情感,不用理智加以约束,结果酿成悲剧。欧里庇得斯说:“情感压倒理智,这就是人间产生罪恶的原因。”失去理智约束的情感,如洪水猛兽,易酿成灾祸。只有用理智驾驭好情感,才能突破“小我”的桎梏,成就事业。忆往昔,孙权也曾面对两难的选择,理智和情感仿佛两个小兽在他心里打架。情感说:“让周谷为你管钱吧,想当年,他对你可是忠心耿耿,为了让你花钱方便,他可是夜以继日地为你做假账。”理智说:“让吕范为你管钱吧,想当年,他虽然不能讨你喜欢,但讲原则,有责任心,值得你信赖。”一番权衡利弊后,孙权最终用理智驾驭了情感,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正是这种用理智驾驭情感的智慧,让孙权和他的吴国闪亮耀眼。用理智驾驭情感,能让我们时刻保持冷静、清醒,从而将错误的选择与决定关在门外。我们应该学会用理智驾驭情感。‎ 22‎ 有句话常挂嘴边 ‎——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 常常把“为之奈何”挂在嘴边的人,大概只有两种:没有思想的傻瓜和有思想却偏偏要装得像傻瓜的人。刘邦属于后者。‎ 显然,刘邦能紧紧攥住韩信等这一干良臣的忠心,可见他的驭人之术;楚汉相争时汉军阵营得以逐渐壮大,可见他的战略眼光;多次面对项羽的强势威胁而能次次化险为夷,可见他的灵活机变。刘邦能走到这一步,固然少不了一帮人的辅佐,但能够统率这帮能人的首领必有过人的智慧而绝非遇事就一筹莫展的“阿斗”。‎ 所以,“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不仅仅是在询问计策,更多的是在摆出一种姿态。其实刘邦也应该明白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无意或有意地向属下流露自己的笨拙与对他们的倚重,这自然成为君臣之间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信任”这一点上,刘邦的确比项羽强得多,虽然项羽也信任范增,但在关键时刻却常常固执己见,而刘邦对于自己的谋士则是用人不疑,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重金离间项羽阵营,在每次行动中刘邦都不曾因猜忌而怠慢自己的谋士。尽管现在许多人都质疑刘邦对于臣子的“信任”是不是在作秀,因为之后他杀韩信的做法确实令人寒心,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刘邦至少在君臣互信这一点上把握得非常好,即使对于疑人他也能巧妙地拉拢利用。‎ ‎“为之奈何”也是君臣关系的促融剂。对臣子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固然能增加天子的威仪,但这不利于君臣团结,更难以广开言路,尤其是在“打天下”的阶段,过分强调“君权”实际上是孤立自己。刘邦的口头禅,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减少了君臣隔膜,使言者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刘邦用自己的“笨拙”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许多能人甘愿在这个平台上为主子卖力。刘邦“为之奈何”的口头禅并不表示他真的无计可施,这是他处理君臣关系的艺术手腕。‎ ‎“为之奈何”还反映了刘邦处理事务的一贯原则,即知人善任而非事必躬亲。刘邦更像是一个战略家,他能把握住整体形势和一个阵营的步伐,他懂得向合适的人征求合适的意见,这样就可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尽管刘邦的治国能力未必强于诸葛亮,但在整体调度上他比孔明更胜一筹。“为之奈何”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宏观与微观事物的科学掌控,仅此一项,刘邦就有做帝王的潜质。‎ 22‎ 不论“为之奈何”是真的无计可施还是装傻作态,问这话的人一定是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人。倘若当初项羽也能学学刘邦,凡事多问个“为之奈何”,他也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吧?楚汉之争,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较量,刘邦关键就胜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与利用上,“为之奈何”既表现了一种管理手腕,更表现了一种平等姿态,刘邦的领导艺术对于今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为之奈何”常挂在嘴边,不知这个习惯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太史公的揣测,但无论如何,有这个口头禅的刘邦比冷冰冰的皇帝更为可爱。等他称帝之后,威严之中多了残酷与陌生,“为之奈何”这样的话似乎已成为了记忆。‎ 我总是在想,如果做了皇帝的刘邦仍能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他在诛杀韩信前应该会问问身边的人吧,若真是这样,历史上也许就会少一段“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伤;如果雄心未已的刘邦仍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在他与匈奴交战前应该也会反复思量这句话吧,若真是这样,大漠 里也许就会少一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苍凉。有人说刘邦从来都是小人,我却认为楚汉争霸时他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而贵为皇帝时却是一个冷酷的独裁者。“为之奈何”这样的口头禅既增添了刘邦几许平易谦逊的风采,亦表现了刘邦与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的创业情怀。‎ 大风起兮云飞扬,而那曾经的情怀已不复存在,奈何!奈何!‎ 读后启悟 这篇文章能够高屋建瓴地评价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全文充分地肯定了刘邦高超的领导才能和驭人之术,条分缕析地道出了这句话的作用,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使文章层次清晰。说理一分为二,全面中肯,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进行评析,结构严谨,文气荡漾,很好地体现出语言的厚度和张力。‎ ‎1.[名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文]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用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2.[名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文]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3.[名句]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文]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名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22‎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张良出,要项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答案 A 解析 A项“距”通“拒”,“内”通“纳”。B项“要”通“邀”。C项“倍”通“背”。D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者出,未辞也 A.近者奉辞伐罪 B.何辞为 C.卮酒安足辞 D.动以朝廷为辞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辞别”的意思。A项旨意。C项推辞。D项理由。‎ ‎3.下列句子中“为”字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答案 A 解析 ①动词,做;②介词,替、给;③⑧判断词,是;④动词,献出;⑤动词,结为;⑥动词,含有“祝”的意思;⑦介词,被。‎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B.籍何以至此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击沛公于坐 答案 A 解析 A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均为倒装句。‎ 22‎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对于他的死的评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以唐朝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的行为表示惋惜和失望。两千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答案 (示例)①项羽乌江自刎 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③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瞻前顾后”。根据“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及“对于他的死的评价”可知,①处应该填“项羽乌江自刎”之类的内容。根据“一种以……另一种以……”可知,②处应该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之类的内容。根据李清照词的内容及横线前面的内容可知,③处应该填对项羽的赞扬。‎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形容自己正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2‎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B.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嫌隙,隔阂 C.欲诛有功之人 诛:惩罚 D.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答案 C 解析 诛:诛杀。‎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⑥ 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②表现了项羽的率直粗犷。③是项羽看到樊哙后的反应。⑤是项羽看到樊哙后的动作和疑问。‎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之间有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君王”,显示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22‎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的智勇双全,对项羽的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答案 D 解析 “对项羽的指责中又满含尊重”错,从樊哙对项羽指责的话语中感受不到尊重的意味。‎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和将军协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2)(项伯)时时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得手。‎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22‎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 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答案 D 解析 原文标点为: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答案 D 解析 “褒扬”错,应为“褒贬”。‎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22‎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答案 C 解析 “没费一兵一卒”错。‎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参考译文 ‎(乙)‎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2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