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五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厦门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五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每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 26 -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起源于歌咏言谈的民歌是超越性的审美时尚活动,是纯粹的审美行为。 B. 现代生活与传统农耕生活情境差异巨大,已经不适合民歌的出现与生长。 C. 在欣赏民歌的时候,人们可以感受到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D. 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运用例证和引证,论证了民歌始终是古代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 B. 文章针对人们对当下民歌艺术与现代性融合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的问题进行立论。 C. 文章对民歌现代性的探讨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D. 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在当代民歌可以重新成为生活时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化普及程度不高的传统社会,民歌是文学最主要的来源与最重要的形式。 B. 社交平台上广泛流行的歌曲成为当代民歌的代表,是因为现代性是开放性的。 C. 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 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 26 - A项,“是纯粹的审美行为”错误,对应第一段中的“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以及第三段的“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两处,可见民歌并非纯粹的审美行为,它还具有实实在在的用处。 B项,“已经不适合民歌的出现与生长”错误,基于文本第二段来理解,现代性是开放的,对时间空间开放,所以回答了第二段开头提出的问题,虽然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但是民歌产生的土壤还是存在的。 D项,“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逻辑关系错误,对应最后一句话“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民歌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两者是从属关系而非条件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错误,文本先是论述民歌是时尚的,接着从现代性的角度分析民歌完全可以重新成为时尚,接着进一步阐述民歌成为时尚的当下意义,采用的是层进式的论述结构,而非总分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民歌是文学最主要的来源与最重要的形式”于文无据,原文情境在第一段,第一段论述了民歌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说明“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时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无法判断是否是中国文学最主要的来源与最重要的形式。 故选A。 - 26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智慧医疗是一种以患者数据为中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获取、知识发现和远程服务。数据获取由医疗物联网完成,知识发现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远程服务则由云端服务与轻便的智能医疗终端共同提供。 香港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倪明选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相比,智慧医疗具备多个优势。以产检为例,孕妇怀孕期间需要进行数次产检,通常需要反复从家里到医院检查。实际上,孕妇的大部分常规检查,如宫缩、胎心、胎动等都可以供助仪器完成,如果采用智慧医疗模式,该孕妇只需要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快生产时去医院产检即可,其余可以在家里通过终端设备自助完成,并将信息传输到医院,再由医生给出检查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电信运营商多在积极向这一领域扩张,将其视为全新的盈利增长点。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目前仍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政策及规范也有待完善。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不利于智慧医疗的发展,同时目前还存在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保护缺失的问题。 (摘编自戴小河《智慧医疗产业步入启动期,细分领域龙头初现》) 材料二 - 26 -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不久前,在孙逸仙纪念医院精准肿瘤外科治疗中心,医生利用三维可视化系统为一个7岁小女孩成功切除了一个巨大的肝母细胞瘤。 因肿瘤与周围脏器紧密纠缠,手术的难度非常大。“切多了,孩子很可能大出血,下不了手术台;切少了,短期内肿瘤就会复发。”中心副主任陈亚进说。现有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扫描技术,都只能表达某一界面的解剖信息,医生们只能凭经验由多幅二维图像去“构想”病灶与其周围组织的三维几何关系,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医生完整切除病灶。最后,陈亚进为这名女童切下了一个直径为15厘米、重达1.4公斤的肿瘤,出血少于200毫升,达到精准微创的效果。 (摘编自肖思思《未来大家会怎么看病?告诉你些医疗“黑科技”) 材料四: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影响、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人们甚至“傻傻分不清楚”打电话问诊的是人类医生还是机器人“医生”,提供诊疗意见的是人类专家还是“辅助诊疗系统”。 8月19日,在湖南某大学举办的第20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一款被称为“大超人”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惊艳“亮相”:100份病历的导入和批量诊断总共只需要4.8秒,单个病例仅需0.05秒,“大超人”利用“临床大数据+超级计算+人工智能技术”,通过I PAD和病人交互, 根据症状描述开具检查单。检查结果出来后, 系统自动出具诊断结论,给出最佳治疗方案,一线临床医生要做的只是对结论予以确认,最终人工智能和医生的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98%。 - 26 - 456分!11月6日晚,2017年度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的合格线一公布,某信息机器人“智医助理”以超出分数线9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甚至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评测的机器人。 (摘编自鲍晓菁《医疗界的“阿尔法狗”真的来了》) 4. 下列对“智慧医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慧医疗服务模式以患者数据为基础,数据获取由医疗物联网完成,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知识发现。 B. 相对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智慧医疗具备多方面的优势,足以解决长期困扰大众的“看病难”问题。 C. 三维可视化系统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弥补了以往医生只能凭经验构想病灶与其周围组织几何关系的不足。 D. 医疗界的阿尔法狗——“大超人”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诊察速度惊人,而且诊断结论和医生的几近一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这说明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模式目前仍没有成熟。 B. 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各年增长较为迅速,中国医疗信息化进入快速平稳的发展阶段。 C. 精准、微创一直是外科手术的追求,材料三说明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这一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D. 辅助诊疗系统及人工智能在医疗中能够广泛应用,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最近这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当前阻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答案】4. B 5. D 6. ①医药企业不积极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 ②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导致产业发展受阻; ③智慧医疗作为新生事物还未被大众所广泛认识接受。 【解析】 【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顶,“足以解决长期困扰大众的‘看病难’问题”文本是强调智慧医疗给医生患者带来种种便利,但智慧医疗与人工智能还无法代替人类医生,原文也未提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最根本的原因”错误,材料一中有“智慧医疗是一种以患者数据为中心,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医疗服务模式”的表述,材料四中“大超人”利用“临床大数据+超级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只是辅助诊疗系统及人工智能在医疗中能够广泛应用的一个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当前阻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进一步发展”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目前仍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政策及规范也有待完善”“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不利于智慧医疗的发展,同时目前还存在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保护缺失的问题”。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 26 - 头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这天傍晚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鼓鼓的,装着刚得的奖品。这个奖才设三年,老麦年年都得上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评选时大家觉着革命传统教育观太需要了,理当上选。最后一讨论,军事题材的就这一张,一下子名列前茅…… 礼堂门口还很拥挤,老麦骑上车,随手一拐,进了一条小马路,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不知不觉就拐到了老同学梅大厦所在的马驹胡同。这位姓梅的,是老麦学生时代的好哥们,学的是雕塑,虽然是同行,却有三年没有见面了。老麦是忙于三来: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是到处不露面,连逢年过节串个门吃顿饭都不作兴了,三年来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 “梅大厦,在吗?” “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走进屋,扫了梅大厦一眼,梅大厦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往哪一拍,都少不了粉尘飞扬。花白的乱蓬蓬的头发,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当他伸出两只手来,那是皮肤紧绷,肌肉鼓胀,伸缩灵活的年轻的手啊。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摆的全是陶瓷,有飞禽走兽,也有散花天女、扶锄老农、白衣战士。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摆的是石雕,有汉白玉的头像,大理石的热带鱼、北极熊,最多的是绿色、紫色、杂色斑驳的玉石,有的像牛,有的像鹰,有的连行家也一下子看不出来像什么。这些东西老麦多半没有见过,是这三年的作品吧,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那临时随手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人物,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的眼睛就在架子上来回溜着,忽然看见书架顶板上,不像是摆,倒像是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了…… “那是三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挂面已熟,梅大厦指着“女兵”高声说。 老麦心里“咕哧”往下一沉。 - 26 - 挂面吃完,梅大厦走到货架前,指点着那一排排玉石,他皮肤紧绷、肌肉鼓胀的年轻的手,落在一块黑紫黑紫的玉石上,那是一只鹰,振翅飞翔前的一刹那,合着翅膀伏着身子的鹰。 “这是去年做的。多好看的颜色,多漂亮的材料,你看这一块淡紫,这两根线条,多简单哪,写意画哪,多经看哪。” 梅大厦年轻的手,不住地抚摸着他的鹰。从无数舒展的毛孔里,发射着疼爱的电子,石头的鹰暖和了,生动了……年轻的手横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再也找不着这样的材料,就是再有这样的村料,我也做不出来第二个了。”那手灵活地迅速地摸摸侧面,摸摸正面。 老麦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 “管它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两腿,劳动布的工作服冒烟一般飞起粉尘。他也有要飞的意思,“现在是我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最自由。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 梅大厦的花白头发,有的倒立,有的披散在额角,那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年轻的手往那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眼睛是半闭的,这以下是写实的端正的鼻子、写实的紧闭的嘴唇。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这个少妇头像,是一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老麦这样想着的时候,感觉到有一道目光,盯在他的脑后。那是那个头像的长长的眼皮下边,那半闭的眼睛里射出来的。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和头像的目光仿佛。“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 26 - 老麦骑上车,因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没有人也没有车,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选自《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梅大厦蜗居破院,头发花白蓬乱,“细眼睛挂红丝”“―身劳动布工作服”,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表明他安于清贫,专注工作的品质。 B. 小说多次提到梅大厦那双“年轻的手”,这与他衰老的外表形成对比,突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特征,又让人感受到他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C. 小说以“头像”为题,意在通过那尊木雕头像讽刺老麦在艺术上的不思进取,也表现了梅大厦在追求现代表现方法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D. 小说叙述了两位老同学相见的故事,极为平常的场景和细节,却尺水兴波,小空间容纳大世界,展示了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8. 小说在情节发展中两次出现“女兵”作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老麦和梅大厦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有利于凸显人物。老麦因为作品获奖而高兴,而梅大厦却不满旧作,对艺术精益求精,两相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有利于深化主题。相同题材的作品,人物对待它们的态度不同,彰显了不为流俗所动,坚守艺术信念的主题。③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思考。两次出现“女兵”作品,其不同遭遇背后所反映的艺术与人生,耐人寻味。 9. 示例一: 梅大厦是小说的主人公。①故事讲述老麦去看望梅大厦,重新认识梅大厦,情节围绕梅大厦展开;②老麦在小说中和梅大厦形成对比,衬托梅大厦的艺术操守,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③小说中大量的笔墨是在直接描写梅大厦,展现了梅大厦的艺术造诣和精神品格;④塑造梅大厦焕发艺术青春,坚守艺术信仰的形象,主题意蕴更具有社会时代价值。 示例二: 老麦是小说的主人公。①小说叙述了老麦获奖后去看望老同学,以他的心态变化构成故事的主体,他的言行贯穿始终;②梅大厦的形象通过老麦引出,没有老麦就没有梅大厦,梅大厦起到了衬托老麦的作用:③老麦从梅大厦身上反观自身,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反思性的主题意蕴使小说更具有冲击力。 【解析】 【7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讽刺老麦在艺术上的不思进取”错误,主要是为了表现梅大厦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获了大奖,梅大厦的却被撂在一边,很明显二者形成对比,而凸显梅大厦的不同流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文中第一处提到女兵作品是老麦的这幅作品获奖了,老麦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第二次提到女兵作品是在梅大厦的家里,“忽然看见书架顶板上,不像是摆,倒像是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了”“那是三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那是三年前梅大厦已经完成的作品,竟然与老麦的获奖作品一样。文中两次提到女兵作品,在内容上,表现梅大厦超前的艺术眼光和日益精深的艺术造诣。二者形成对比,突显梅大厦的不同流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结构上,这个对比,为下文老麦的自我反思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观点看法,再进一步阐释观点,最后结合文本分析。切不可脱离原文,要抓住主要事件来探究人物的作用。 - 26 -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判定。分析作品的主人公主要看他对情节结构、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起的作用。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本来,小说主人公的确定,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如果认为梅大厦是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抓住作者在中间部分用了大量笔墨对梅大厦的形象、作品作了细致的描写与刻画,如“梅大厦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往哪一拍,都少不了粉尘飞扬。花白的乱蓬蓬的头发,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当他伸出两只手来,那是皮肤紧绷,肌肉鼓胀,伸缩灵活的年轻的手啊”“书架上摆的全是陶瓷,有飞禽走兽,……有的像牛,有的像鹰,有的连行家也一下子看不出来像什么”“梅大厦年轻的手,不住地抚摸着他的鹰”“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这个少妇头像,是一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塑造了一个坚守艺术信仰的有操守的艺术家形象,展现了梅大厦的艺术造诣和精神品格。如果认为老麦是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抓住“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老麦骑上车,随手一拐,进了一条小马路,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不知不觉就拐到了老同学梅大厦所在的马驹胡同”“老麦的眼睛就在架子上来回溜着”“老麦心里‘咕哧’往下一沉”“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开头和结尾部分以写老麦为主,中间部分是通过老麦的眼来观察审视梅大厦和他的作品,用心灵来感悟,表现老麦反观自身,反思自己的艺术创作的精神。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幼刻苦为学,邑人江文蔚善赋,江为能诗,徽之与之游从,遂与齐名。尝肆业于浔阳庐山,时李氏据有江表,乃潜服至汴、洛,以文投窦仪、王朴,深赏遇之。乾德初,与郑玘并出为天兴令,府帅王彦超素知其名,待以宾礼,复为著作佐郎、知金州,就迁左拾遗、右补阙。太宗素闻其诗名,因索所著。徽之以数百篇奏御,且献诗为谢。太宗览之称赏,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迁侍御史、权判刑部。尝属疾,遣尚医诊疗,赐钱三十万。端拱初,拜左谏议大夫。未几,改判集贤院。要诏预观灯乾元楼,上嘉其精力不表。时张泊方固宠,谓徽之构飞语中伤己,遂白上 - 26 - 。上怒,出徽之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真宗尹京,妙选僚佐,驿召为左谏议大夫,与毕士安并充开封府判官,召对便殿,谕以辅导意。东宫建属,以徽之兼左庶子。尝出巡田,真宗作诗言怀,因以寄之。迁给事中。即位,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俄兼秘书监。未几,以足疾请告,上取名药以赐。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及驻跸大名,特降手诏存谕。明年春正月,车驾还,又遣使临问。卒,年八十。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尝言:“温仲舒、寇准用搏击取贵位,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浸薄。”世谓其知言。徽之寡谐于俗,唯李昉、王祐深所推服。自为郎官、御史,朝廷即待以旧德。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缗帛赐其家 (节选自《宋史·杨徽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缗帛赐其家/ B. 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缗帛赐其家/ C. 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缗帛赐其家/ D. 既没/有集二十卷留于家/上令夏侯峤取之以进/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卒/及葬/复以缗帛赐其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表,古代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中原人看来,该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B. 乾德,年号名。年号是古代帝王为纪年或太庙奉祀所立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 C. 著作佐郎,古代官职名,宋时协助著作郎掌修日历及祭祀祝辞等,属中央文官。 D. 驻跸,古时候皇帝外出,途中暂停小住。跸,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徽之自幼好学,素有文名。他学习刻苦,多与文学之士交往,又前往庐山求学,他文才出众,出任天兴令时,就受到窦仪等人礼遇。 B. 杨徽之历仕多朝,深受赏识。太宗任其为左谏议大夫,并邀他一起在乾元楼观灯;真宗还在治理京畿和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经重用他。 C. 杨徽之博闻强识,尤擅诗词。他能清楚地记得唐以来的士族人物及典故;他曾经献诗给太宗,受到赞赏,太宗也另抄录自己的诗赐他。 - 26 - D. 杨徽之品性端正,庄静严肃。他崇尚务实进取,欣赏温仲舒、寇准靠拼搏获得晋升;他少与时俗之人相交,朝廷以德高望重之臣相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张泊方固宠,谓徽之构飞语中伤己,遂白上。 (2)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当时张泊正受宠,声称杨徽之造谣中伤自己,并告诉了皇帝。 (2)杨徽之性情纯厚清正耿直,遵守法度,崇尚名教,尤其痛恨通过非正常渠道谋求官职的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句子的翻译是:去世后,有作品二十卷留在家中,皇帝令夏侯峤取来保存在宫中。杨徽之没有儿子。后来徽之妻子王氏去世,等到下葬时,(皇帝)又把钱财赐给他的家人。“以进”与“取之”是顺承关系,行为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C;“卒”是动词作谓语,与“后徽之妻王”是一个句子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太庙奉祀”错,皇帝死后,在太庙里面立室奉祀所立的名号称为庙号。 故选B。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A项,“出任天兴令时,就受到窦仪等人礼遇”错误。受到窦仪等人礼遇是在他居汴、洛的时候。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方,正;构飞语,造谣;白,禀告。 (2)清介,清正耿直;尚,崇尚;疾,痛恨;干进,谋求官职。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 26 -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杨徽之从小刻苦学习,同一个城里的人中,江文蔚善写赋,江为会写诗,徽之跟从他们游历,逐渐与他们齐名。曾于浔阳庐山自修学业,其时,李氏据有长江以南地区,于是杨徽之就在衣内穿了铠甲来到汴、洛地区,用文章投窦仪、王朴,深得他们的礼遇。乾德初年,杨徽之与郑玘一起当上了天兴令,府帅王彦超早就听说过杨徽之,以宾礼相待。后又做了著作佐郎、全州知州,升迁为左拾遗、右补阙。宋太宗赵光义平素听说过他的诗名,因而向他索要诗集。徽之把数百篇诗作献上,并写诗表示答谢。太宗看后加以赞赏,从此,太宗自己写的诗词大多另外抄写一本赐给他。他后来迁升为侍御史、权判刑部。杨徽之曾生病,太宗派太医诊病治疗,并赐钱三十万。端拱初年,拜任左谏议大夫。不久,改任管理集贤院事务。太宗曾经下令让杨徽之一起在乾元楼观灯,并赞赏他精力没有因病而衰减。当时张自正受宠,声称杨徽之造谣中伤自己,并告诉了皇帝。皇帝很生气,于是将杨徽之调出京城,担任山南东道行军司马。真宗管理京畿事务时,精选官吏,以驿马传教导自己。真宗做太子时,建立东宫官署,让徽之兼任左庶子。真宗曾外出巡视田地,作诗言志,并把诗赠给杨徽之。升任给事中。真宗即位,任命他为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不久兼任秘书监。过了一段时间,(杨徽之)以脚痛为由请辞,皇帝取名药来赐给他。皇帝驱车北巡,杨徽之极力推辞留在苑中。等到在大名停留,皇帝特意降下手诏留下谕旨。第二年春正月,皇帝车驾返回,又派遣使者当面问候。去世时,年龄八十岁。杨徽之性情纯厚清正耿直,遵守法度,崇尚名教,尤其痛恨通过非正常渠道谋官的人。曾说:“温仲舒、寇准用拼搏奋进来获取高位,使后辈竞相学习这种趋竞的精神,旧的礼俗(通过关系升官)趋于淡薄。”世人说这是实话。徽之极少迎合世俗之人,唯受李昉、王祐等推崇敬服。自从任郎官、御史,朝廷把他当作德高望重的老臣来对待。(杨徽之)擅长谈古论今,记得很多典章旧事,唐朝以来的士族人物,他都能详细记得。十分喜欢吟咏诗词,每次和朋友谈论诗词,都要持续一整天,不知疲倦。去世后,有作品二十卷留在家中,皇帝令夏侯峤取来保存在宫中。杨徽之没有儿子。后来徽之妻子王氏去世,等到下葬时,(皇帝)又把钱财赐给他的家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㧐,同“耸”。②似愁胡:指鹰的眼珠像人的碧眼,③绦镟:指系鹰的绳子和绳端的金属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起句不写画鹰,却写白绢上腾起一股肃杀之气,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B. 颔联中“㧐身”和“侧目”表现了画中之鹰的神态,虽静犹动,栩栩如生。 C. 诗歌用素练、苍鹰、闪光的绦镟、殷红的毛血等意象表现了画作的色彩美。 D. 诗人的情感随欣赏画作而变化,有惊讶、赞叹、奋发,可见此画作之精妙。 15. 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答案】14. C 15. - 26 - 要点:①诗人既写出所见之鹰的英武,又写出所想象之鹰的勇猛,使鹰的形象更加丰满。②诗人既赞美了画作的精妙,又借所想之鹰表达不甘平庸的志向,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③诗人由眼前画中之鹰,联想鹰击凡鸟、血洒平芜的搏击场面,使诗歌意境更加开阔。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殷红的毛血等意象表现了画作的色彩美”错误,“毛血洒平芜”是作者的想象,并非画中的色彩。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主要把眼前所见的实景与作者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虚实结合,形象丰满,意境开阔。“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描写的是画中所见之鹰,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描绘的是作者心中所想之鹰,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运用想象手法,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点睛】诗歌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 26 -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描述自己在林中奋起而飞,遇树而止的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行人在蜀道中仰头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恐情状。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_”一句开始对梦回沙场的描写,以“_________”一句表达了梦醒后的悲愤之情。 【答案】(1)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而止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梦回吹角连营 可怜白发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决起、抢、榆枋、扪参历井、仰胁息、抚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然而,( ),这是怎么回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和 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但同理心也有限度的,而且能够被消耗。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 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拒人千里之外,也不要过分 ,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不应 ,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些人却被别人情绪带着走,导致自己身心俱疲,结果并没有获得快乐 - 26 - B. 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弄得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 C. 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 D. 有些人却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让自己身心俱疲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体谅 情不自禁 介入 越俎代庖 B. 体恤 情不自禁 掺和 越俎代庖 C. 体谅 不由自主 掺和 大包大揽 D. 体恤 不由自主 介入 大包大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盲目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B. 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C. 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D. 只要使用了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与上文“助人为乐……能收获满足”和“然而”衔接,补写的语句开头应选“非但没有获得快乐”,排除A、D两项;B项因果倒置,“身心俱疲”应是“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的结果;而且为引出下文的心理学现象“同理心耗竭”,补写的语句最后一个分句应是“身心俱疲”。 故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体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人以谅解。体恤: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能够感受和理解别人,应选“体谅”。 - 26 -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句中说同理心较强者受他人情绪影响,故选“情不自禁”。 介入:插进其中进行干预。掺和:参加进去(多指搅乱、麻烦)。句中说,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应选“介入”。 越姐代庖:比喻越权办事。大包大揽:把事情全部包揽过来。亦表示有把握,负得起责任。句中不指为人办事,而是比喻“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故选“越俎代庖”。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 原句存在不合逻辑和成分残缺的语病。A、C两项,“危害身心”仍然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D项,“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说法绝对,不合逻辑。 故选B。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20.下面是某区市政工程管理处的道路封闭施工通告初稿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做到语意明确,语言得体。 为解决路面破损、雨天积水严重的问题,我处将对至善路从头到尾实施路面修复及市政管网改造工程,谨定于4月10日开工,5月30日恢复通行。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期间至善路封闭,过往车辆请按交通指示牌绕行,工程车辆除外;过往大众请走临时人行便道。违反本通告硬要闯入者,后果自负。 【答案】(1)把“从头到尾”改为“全路段”;(2)把“谨定于”改为“定于”;(3)把“工程车辆”改为“本工程施工车辆”;(4)把“大众”改为“行人”(5)把“硬要”改为“强行”。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 本题是一则道路封闭施工通告,表达上属于书面语。“从头到尾”过于口语化,应改为更专业的书面用语;“谨定于”,“谨”表示一种礼貌、严肃的态度。多用于正式的通知、请柬等场合,此处是通告,不得体;“工程车辆”表意不明,容易造成歧义;“大众”不合语境,道路施工所面对的对象是行人;“硬要”过于口语化,应改为更专业的书面用语。 21.下面是某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①为防控疫情,学校实行晨午检制度。②检查结果正常的学生可入班学习;异常的需临时隔离。③学校通知家长接回就医,并追踪、确认学生情况,报告主管部门。④学生健康状况恢复正常后可入班学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形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形细节。 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考生要关注以下细节:流程图的题目是“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流程图”,首先找到话头;根据图示,即箭头所示,把握流程图的开端为“晨检”;注意分“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分别表述;经过“追踪确认”,健康情况回复正常后可以入班学习。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6 - 出生在贫困山村的韦忠先天残疾,但他不甘于命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数年后,韦忠带着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返乡,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又在亲友帮助下,在山脚建起黑山羊养殖场。养殖工作非常艰苦,最难熬的是寒冬,韦忠要顶着呼啸的寒风,拄着拐杖去养殖场守夜。晚上山路不好走,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靠着自身努力和当地政府帮扶,韦忠先后建起两个养殖场。后来他还成立合作社,带动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脱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奋斗的真谛,缺乏奋斗的动力。 为此,校团委拟开展“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征选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向本校同学推荐韦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致敬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 最近一个反鸡汤短片爆红网络,一女生在去面试公司的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面试时及面试后女生都猜想老人是高管,并渴望得到老人的报恩,谁知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与失望后,女生明白奇迹很难发生。的确如此,与其对奇迹抱有期望,不如一开始就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习总书记有言: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韦忠,出生在贫困山村,先天残疾,但他不甘于命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返乡后,靠着自身努力和当地政府帮扶,韦忠先后建起两个黑山羊养殖场。后来他还成立合作社,带动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脱贫。在韦忠身上,我们看到了青春年华里昂扬的斗志,听到了奋斗者永不停息的脚步声。 没有任何事情,是全部仰仗着奇迹的。著名的无臂钢琴家刘伟的一生就向我们诠释了有梦想有奋斗的青春的美丽。刘伟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由于一场电击事故让他的足球梦与他擦肩而过。他颓废过,但更多的是重新建立梦想。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他的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他生命的悲哀时,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不断奋斗不断飞翔的轨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幻想出来的。韦忠如果只靠幻想,不脚踏实地,付出艰辛努力,他永远也走不出命运的寒冬;韦忠如果甘于命运、自怨自艾,不自己奋斗,只是等着别人帮扶,他永远也建不起自己的事业高地。呼啸的寒风中拄着拐杖的身影就是奋斗者最美的姿态! - 26 - 只有坚信并抱有一颗奋斗心的人,我们这些追梦人才能最终圆梦。一时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一直失败,但如果一直怀有“坐享奇迹发生”的幻想,那么成功是很难的,正如冰心所说“人们只会羡慕她绽放时的娇艳,又有多少人关心她挥洒的汗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无奋斗,不成功。没有从脚下开始奋斗,怎么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没有对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怎么能攀上山的顶峰?我们都不是谁谁谁笔下的童话主人公,也不是谁谁谁笔下的幸运女神,我们只是平凡如沙尘的社会一员,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来证明一切,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干,才不会被时代潮流冲没,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干,才能实现人生的奇迹。 奋斗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永远的使命。伟大的梦想在那头,我们的时代在这头,中间连接着奋斗。奇迹的确很难发生,但幸福和美好生活只有奋斗,才可在转角遇见。 让我们向韦忠学习!致敬——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所给材料是一个关于“奋斗”的话题,讲述的是出生在贫困山村的先天残疾的韦忠,不甘于命运,考自己打拼、奋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事迹。对于奋斗,尽管个别人有消极的理解,但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不会变,考生应该有正确的理解,不管是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是新时代的建设,以及未来实现中国梦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奋斗,奋斗的脚步不会停,也不能停。尤其是青年人,唯有保持奋斗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保持奋斗才能让青春更亮丽。材料旨在提倡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精神,体现新时代对奋斗的思考。“新时代更需要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伟大事业需要接续奋斗”应该成为本次作文的主题。本次作文的任务驱动部分提供的情境是校团委征选活动,主题是“我心目中的奋斗楷模”,要求向本校同学推荐韦忠,旨在以韦忠为奋斗的榜样和楷模,号召大家向韦忠学习。考生写作时应充分运用韦忠创业的先进事迹,凸显其奋斗精神,引领青年人奋斗成就梦想。 参考立意:(1)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 ;(2)脚踏实地,方为始终 ;(3)奋斗成就梦想; (4)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参考素材: - 26 - (1)奋斗,始于心。在奋斗的开始,你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荒岛求生》中的杰克,在时机与风向经过苦心等待而终于到来之时,他依然没能逃出荒岛,原因就在于信念不够坚定,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肖申克,在历经重重困难后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信念之歌在他心中回荡,最终,肖申克摆脱了一切束缚,重获自由!如果当初杰克拥有坚定的信念那么他也会像肖申克那般冲破重重困难,获得幸福。正是因为杰克放弃了心中的信念,所以他未能逃生。由此看来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魄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在奋斗的开端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奋斗是信念的前提,我们应时刻坚定心中的信念。 (2)幸福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所有的幸福都需要靠双手去创造;幸福从来不会突如其来,所有的幸福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自己的幸福,当成绩榜首看见自己的名字是一种幸福,当回到多年离开的故乡拥抱父母是一种幸福,当和坚守爱情的她终于有一天步入婚姻殿堂是一种幸福。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种一颗松子,终有一日成长为苍天大树;种植一株玫瑰枝,总有一天看见硕大的玫瑰花;播撒一粒稻谷,秋末之时带来的是满满的收获。如果你想成为一位作家,今天开始就认真读书写作;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歌手,从今天开始努力学习唱歌;如果你想成为一位马拉松冠军,从今天开始锻炼跑步。其实,道理很简单。不下定决心,怎会有好的开始,没有好的开始,又怎会有好的结果。为什么有些人虽然不断得到物质帮助,但内心总是感觉空虚无力,“富”了今年明年“穷”,根本原因是“志穷”。如果一个人没有鼓起“扛枪上战”勇气,没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那么明天醒来依旧什么也没有改变,就像庄周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4)心态决定一切,积极的心态是美好的开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论在生过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怀着一颗积极心态做好每一件事情。心态好了,感觉做什么都有信心做什么都顺利;心态糟糕,做什么都感觉没有兴趣看什么都不顺眼。一位名人曾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心态决定每一个细节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心态不仅决定工作的进展,心态还影响着身体健康。很多人疾病缠身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另外方面是因心情不愉快心态不积极而引起的。古代医生常说“身疾易治,心病难医。”不论路行坎坷,还是狂风暴雨,心态良好的人心里永远没有过不了的桥行不通的路。不要去抱怨工资低,不要去职责他人,用心学习,认真工作。 - 26 - 结构示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议论文文体。开篇引入故事,明确自己的观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文部分首先采用例证法,重点抒写韦忠的奋斗事迹,再以刘伟的事例佐证;接着展开理论论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幻想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干,才能实现人生的奇迹。结尾总结扣题。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