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厦门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段语文科 期中试卷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 A. 蕴藉(jiè) 舂粮(chōng) 数数然(shuò) 深恶痛绝(è) 灼灼其华(zhuó) B. 棨戟(qǐ) 招徕(lǎn) 岑寂(cěn) 茅塞顿开(sè) 翩翩起舞(piān) C. 媲美(pì) 告馨(qìng) 憎恐(zēng) 亡矢遗镞(zú) 除臣洗马(xiǎn) D. 狡黠(xiá) 衣袂(què) 文绉绉(zhōu) 自怨自艾(yì) 数见不鲜(xiā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本题: A项“深恶痛绝(è)”的“恶”应读作“wù”; B项“招徕(lǎn)”的“徕”应读作“ lái”; C项,全对; D项“衣袂(què)”的“袂”应读作“ mèi”; 故选C。 【点睛】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尺椟 鲁莽 眉眼颦蹙 锱铢必较 焚膏继晷 轻鸢剪掠 B. 怒容 赝品 敷衍塞责 酩酊大醉 得鱼忘筌 佳言懿行 - 32 - C. 流弊 干燥 柳岸灞桥 无路请璎 殒身不恤 毁誉参半 D. 付梓 征戍 拔木转石 自鸣得意 一蹴而至 秋风袅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本题: A项“尺椟”中的“椟”,应改为“牍”; B项,正确; C项“无路请璎”中的“璎”,应改为“缨”; D项“一蹴而至”中的“至”,应改为“就”; 故选B。 3.下列句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听臣微志(成全) ②逮奉圣朝(到) ③彩彻区明(天空) B. ①而征一国(取信) ②穷且益坚(贫困) ③控蛮荆而引瓯越(连接) C. ①今兹捧袂(结伴) ②路出名区(过) ③时矫首而遐观(抬) D. ①恭疏短引(撰写) ②庶刘侥幸(饶恕) ③所赖君子见机(征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本题: A项“听臣微志”译为:准许臣下完成(这)小小的心愿。“听”应为“准许”的意思。 B项,正确。 C项“今兹捧袂”译为:今天举起衣袖作揖。“袂”译为“衣袖”。 D项“庶刘侥幸”译为:或许刘氏侥幸。“庶”应为“或许”。 故选B。 - 32 -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夙愿得偿 ②夙遭闵凶 ③夙兴夜寐 B. ①慈父见背 ②见陵之耻 ③君既若见录 C. ①绝云气 ②而绝江河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①各具情态 ②具以表闻 ③具告以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辨析一词多义的现象设题,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本题: A项“夙愿得偿”译为:满足了早有的愿望。夙,早。“夙遭闵凶”译为:早早地遭遇到了不幸。夙,早。“夙兴夜寐”译为:早起晚睡。夙,早。所以①②③均为早; B项“慈父见背”译为:慈父背弃我。见,被。“见陵之耻”译为:被欺侮的耻辱。见,被。“君既若见录”译为:既然你是这么的思念我。见,被。所以①②③均为被; C项“绝云气”译为:穿过白云。绝,直上穿过;“而绝江河”译为: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横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为: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绝,与世隔绝的; D项“各具情态”译为:各有各自的全部姿态。具,全部。“具以表闻”译为:我将以上全部苦衷上表陈述。具,全部。“具告以事”译为:把这件事全部都告诉他。具,全部。所以①②③均为全部; 故选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彼其于世 ②其正色耶 ③其广数千里 B. ①复驾言兮焉求 ②置杯焉则胶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①毕礼而归之 ②泉涓涓而始流 ③酌贪泉而觉爽 D. ①臣以奉养无主 ②家叔以余贫苦 ③臣以险衅 - 32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本题: A项①代词,他;②表选择的连词,是;③代词,它; B项①代词,哪里;②兼词,于此;③兼词,于此; C项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然后;②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③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D项①②③均为连词,因为; 故选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①九岁不行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 ①臣之辛苦 ②阮籍猖狂 ③则告诉不许 C. ①至于成立 ②孟学士之词宗 ③孟尝高洁 D. ①千里逢迎 ②庶刘侥幸 ③腹犹果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本题: A项“不行”的古义是不能行走,今义是不能;“亲戚”的古义是亲人,包括父母在内的,今义是亲人,不包括父母在内;“狼狈”古义今义一样,是困顿窘迫的意思; B项“辛苦”的古义是辛酸苦楚,今义是艰难困苦,疲倦的样子;“猖狂”的古义是狂放不羁,今义是嚣张;“告诉”的古义是报告申诉,今义是申告; C项“至于”的古义是到,今义是另提一事,或程度的延伸;“学士”的古义是学者的尊称,今义是大学毕业后获得的学位;“高洁”的古义今义一样,是高尚纯洁的意思; D项“逢迎”的古义是迎接,今义是曲意迎合;“侥幸”的古义今义一样,是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果然”的古义是吃饱的样子,今义是结果与所说情况相符合; 故选B。 - 32 - 【点睛】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词义扩大就是某些词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发展了。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词义转移就是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新词产生后,旧词就不存在了。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感情色彩变化指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差别。或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7.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雄州雾列 ②谨拜表以闻 ③襟三江而带五湖 ④徐孺下陈蕃之福 ⑤宾主尽东南之美 ⑥愿陛下矜悯愚诚 ⑦屈贾谊长沙 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⑨吾从而师之 ⑩萍水相逢 ⑪谁悲失路之人 ⑫且臣少仕伪朝 A. ①⑧⑩/②④⑦/③⑨/⑤⑥/⑪/⑫ B. ①④⑧/②⑦/③⑨/⑤/⑥⑫/⑩/⑪ C. ①④⑧⑩/②⑦/③⑨/⑤⑥/⑪/⑫ D. ①⑧⑩/②④⑦/③⑨/⑤/⑥⑫/⑪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本题: ①雾,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②闻,使动用法,让……知道。③襟,意动用法,把……当作衣襟。④下,使动用法,使……降下。⑤美,形容词用作名词,英才。⑥诚,形容词用作名词,诚心。⑦屈,使动用法,让……受委屈。⑧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那样。⑨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⑩萍水,名词作状语,像水中的浮萍那样。⑪悲,为动用法,为……悲伤。⑫仕,名词作动词,做官。由此分析,①⑧⑩是名词作状语;②④⑦是使动用法;③⑨是意动用法;⑤⑥是形容词作名词;⑪是为动用法;⑫是名词作动词。 故选C。 8.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2 - ①目吴会于云间 ②童子何知 ③为众所服 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⑤臣亡国贱俘⑥急于星火⑦而刘夙婴疾病 ⑧既自以心为形役 ⑨彼且奚适也 ⑩而莫之夭阏者 ⑪宁许以负秦曲 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A. ①⑥⑦/②⑨⑪/④⑩/⑤⑫/③⑧ B. ①⑥/②⑨/④⑪/⑤⑦⑩⑫/③⑧ C. ①⑥/②⑨⑩/④⑪/⑤⑫/③⑦⑧ D. ①⑥/②⑨⑩/④⑤/③⑦⑧⑪/⑫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本题: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云间目吴会”。译文: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童子知何”。译文:我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呢? ③被动句,“为”与“所”构成被动。译文:被部下信服; ④省略句,省略了“而不加劝”的主语“宋荣子”。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 ⑤判断句,意义判断句。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亡了国的低贱的俘虏;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星火急”。译文: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⑦被动句,意义被动句。译文:而祖母刘常常被疾病缠身; ⑧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既然是自己愿意让心灵(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被身体(为生计委身世俗)左右; ⑨宾语前置句,“奚适”正常语序为“适奚”。译文:你将要到哪里去呢? ⑩状语后置句,“莫之夭阙” 正常语序为“莫夭阙之”。译文:那么久没有什么能阻止它了; ⑪省略句,在“许”后省略了“之”。译文:宁可答应给秦国城池让它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⑫判断句,意义判断句。译文: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由以上判断正确分类为:①⑥/②⑨⑩/④⑪/⑤⑫/③⑦⑧ 故选C。 9.下列有关《滕王阁序》中所用的典故,解说有误的一项是分) A. - 32 - “奉宜室以何年”,化用贾谊之典,表达王勃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问事。 B. “气凌彭泽之樽”,以“彭泽”代指陶渊明,意是说参加此次盛会的文人雅士豪爽畅饮的气概。陶渊明“性嗜酒”,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C. “邺水朱华”,以曾在《公宴诗》中写到“朱华冒绿池”的曹植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具有很高文才,邺下是曹魏兴起之地,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 D. “梓泽丘墟”,以梁孝王所建的昔日繁华的金谷园已成为荒丘废墟,来说名胜之地终难兔于荒芜。梓泽是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别墅——金谷园的别称。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D项“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别墅”错误,梓泽是晋代石崇的别墅----金谷园的别称。《孟津县志》第三章《苑囿、梓泽》载:“梓泽是晋石崇别墅,遗址在横水乡会瀍村(古称辉嶂沟)。 故选D。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 “木叶”的形象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 ,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 ,却 ,因此也就 :而且 ,也显然是 。 ①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 ②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 ③变得太黄了 ④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 ⑤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 ⑥缺少那飘零之意 A. ②①④⑥⑤③ B. ②①⑥④⑤③ C. ②①④⑥③⑤ D. ②①⑥④③⑤ 【答案】A 【解析】 - 32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本题: 首先明确这段文字的话题是区别“黄叶”和“木叶”。“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是黄叶与有飘零意的木叶不同的原因,因此第一空填②,第二三空的前面有个大前提“在蒙蒙细雨中”,而且第二三空之间存在转折关系,重心落在第三空,与细雨相对的即为④“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第二空应填“木叶”有飘零意的另一个条件即①“具有木叶的微黄的颜色”。第四空因此得出⑥“缺少飘零之意义”。前面四空都要填没有主语的句子,而第五空需要一个有主语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⑤,同时它也是第③句叶子“变得太黄了”的原因。 故选A。 11.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以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即将死亡或事物即将没落的成语是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连用“_______,_______”两个成语,形容自己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3)在庄子看来,只有______,______。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 (4)深秋初冬,去湿地看鸟看日落,或许仍可感受“_______,______。”的胜景。 (5)“不要为错过太阳哭泣,天空依然有闪烁的群星”,和这句话类似的诗句,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的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6)《庄子·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日薄西山 (2). 茕茕孑立 (3). 形影相吊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落霞与孤鹜齐飞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8). 悟已往之不谏 (9). 知来者之可追 (10).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1). 众人匹之 (12). 不亦悲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薄”“茕茕”“孑”“吊”“沮”“誉”“鹜”“谏”“彭”“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 32 -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2.课内句子翻译。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译为: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奔驰,古今异义,古义指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病重;苟,姑且;告诉,古今异义,古义指申诉;则告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允许。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中国建筑特征》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 32 - ②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③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旁《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13. 第①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作比较 B. 打比方 C. 举例子 D. 分类别 14.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13. BC 14.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的说明方法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大约有10种,解答此类题时,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基本特点,抓住被分析语段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准确判断所考查的说明文文段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需要结合文中的一些语句辨别。 本题: - 32 -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是打比方;“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是举例子。 故选B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 “可译性”这一词语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因此要结合着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可以结合“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这一句来理解,要将喻体“语言和文学”换成“建筑”。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可总结出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32 -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5.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1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2 - A.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1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 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答案】15. D 16. C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生活的具体事件,而本文论述的悲剧是“文学作品”。选项混淆范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选项C“这样人们就不会获得悲剧感”错误,曲解文意。“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的原因是“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选项强拉因果。 - 32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以悲为美”的解释错误,这是一道涉及文章中心的题目,“以悲为美”应该是“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选项“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应该是“悲剧感”,在这种“悲剧感”的基础上“欣赏”才能陶冶情操,获得美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课外古诗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 32 -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恤典”,是指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B. “除”和“擢”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提升。 C. “杖”,是中国古代用大竹板、大荆条等拷打犯人脊背、臀或腿部的刑罚,与笞、徒、流、死一起被定为“五刑”。 D. “刑部”,是中国古代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束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 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最终在家去世,没有子嗣。 21.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答案】18. B 19. B 20. A 21. (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2)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 【解析】 - 32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译为“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此句中,“父”为名词,作“卒”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项;“束”为人名,在句中都是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项;“嗣位”是“继位”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排除C项;正确断句为: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B项“‘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错误。根据文化常识看,“除”为“任命、授予官职”的意思。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A项“祭祀董旸、江瀚”错误。按照原文“虽已庙祀,宜赐祭”来看, - 32 - 已经立庙祀了,此时应该赐祭。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译为: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当事,当权;予,给与;夺,剥夺;忠勤,忠诚勤勉;反,却;捐弃,被抛弃;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用什么;鼓,名词作动词,鼓舞;激,激励。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译为: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深,非常;疾,痛恨;以,用;遏,遏止;乃,于是,就;长系,长期拘囚;以,目的连词,来;困,困住;之,代词,他们。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侭,做邠州知州。沈束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于徽州推官。被提升礼科给事中。 - 32 - 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下了诏狱。之后,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这时沈束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沈束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为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沈束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沈束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稀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法司也为沈束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做监帖。有时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沈束的面前鼓噪,沈束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营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沈束释放回家。 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终老在家。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① 柳宗元 - 32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此时柳已被贬为柳州刺史。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2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既是铺叙又是情语,有很大的感染力。 B. 颔联以“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等词极言被贬谪的地域之远、时间之长,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 C. 颈联连用两处比喻,“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水如天”则以洞庭水阔天长,预示舍弟有一个美好前程。 D. 本诗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悲情无限。 23. 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22. B 23. 不同意这种观点。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 32 - B项“这是诗人对自己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错,颔联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表达心中的愤慨。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中“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炼字题型答题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题: 解答时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要结合两个字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说明,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具体特点。如认为“烟”好,可以结合自然的照应了“梦”,使得诗歌内容浑然一体,使得诗歌充满淋漓之感;如认为“边”好,可以结合“边”突出了其具体的特点,也使得诗歌浅显易懂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认为“烟”字好,诗的最后一联“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古往今来,这“郢树烟”似的幻象使失意的迁客骚人趋之若鹜,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让所有的失意者无一例外地大失所望。这“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戏 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 32 -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 32 -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B. 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吐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 C. 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D. 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25. 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 32 - 26.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4. C 25. 执着。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仗义。余五惜才爱才,仗义疏财。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乐观。余五乐而忘忧,心怀坦荡。他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 26. 示例一:赞同。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 示例二: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题中,A项,“只要是被他棒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错误,这一说法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B项,“这把其父气得吐血”错误,文中说的是“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错误,这一分析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余五晚年悲剧命运”这一说法错误,在常人看来是如此、但在余五看来,却未必是悲剧命运。故选C。 【25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考生可以针对余五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如余五虽然不事营生,但是痴迷戏曲,“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这表现出余五的执着;如余五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这说明他爱才仗义;如晚年的余五虽然孤苦无依,但仍然“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而且他认为“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这表现出人物的乐观。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然后要明确观点,即 “赞同”或“不赞同”,接着就要理解“责任感”是指什么,再看余五在文中扮演哪些角色,在这些角色方面他有没有“责任感”。所谓“责任感”就是自觉做好分内事情,从文中来看,余五既为人子,又是戏痴,考生就要思考如下内容,为人子,余五有没有自觉做好分内之事?作为“戏痴”,余五有没有自觉做好“分内”之事?这些事情是什么,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语言文字运用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 ,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携手,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 32 - 2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拍案叫绝 张冠李戴 B. 有目共睹 精美绝伦 拍案叫绝 南辕北辙 C. 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赞不绝口 张冠李戴 D. 有目共睹 美轮美奂 赞不绝口 南辕北辙 2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B. 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C. 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D. 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2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 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答案】27. C 28. D 29. D 【解析】 【27题详解】 - 32 - 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可以用排除法。“耳熟能详”:听得熟悉,乃至能够详细地复述出来。“有目共睹”: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语境说的是陶瓷艺术作为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全世界都很熟悉它,所以此处选用“耳熟能详”。排除BD项。“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的,而且一般多用于赞美新屋。“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绝伦: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此处说的对象是瓷器,所以应选用“精美绝伦”。“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语境说“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赏得不停。应选用“赞不绝口”。排除A项。“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此处选用“张冠李戴”,排除A项。综上分析,本题选C项。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容易被理解”是指“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的“这些故事”,而不是“话本小说”,所以应排除BC项。比较AD两项,A项中的“内容”和“故事”有重复的嫌疑,且D项中“又”承接上文。所以应排除A项。本题应选D项。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作句首状语,缺少介词“在”所以AB项错误。C项“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缺少主语,应在该句前添加主语“古丝绸之路”。所以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写作 3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32 -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大家并不陌生,过生日,一种仪式。成人节仪礼,是一种仪式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莴”,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不少年轻人注重仪式,追求仪式感的生活。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更是然费苦心各种节日礼盒,被赋予重要老义的纪念版套装,包装精美的限量版商品……这一切,都被打上“仪式感”的标签。有人认为,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多么可怕。也有人却嗤之以鼻,认为仪式感是“伪精致”对生活的渗透,会导致对表面化、形式化的追求,甚至是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还有人认为…… 对当代年轻人追求仪式感,学生会拟开辟一专栏进行讨论,请你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向学生会专栏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是什么?“这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是某一刻不同于其他时刻。”这是经典电影《小王子》里面的对话。已经不记得自己不断重复这样的日子有多久了,想要改变,仪式感,或许就是逼着你将生活的假象生生的撕开一个口子,逼着自己,珍惜那来自内心的光亮。于是,你开始为细小的每一处感动留心,让每一丝满足被持续放大,开始热爱生活。 有多少人的生活是过得充满仪式感的?也许很少,也许很多。 仪式感,或许只是看似与日常的生活格格不入。海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仪式感不一定带来昂贵,但一定可以让人尊贵。”就像农历二月十二的花朝节,人们约定集会赏花的着装要端庄素雅而不隆重艳丽,即能显现对花神的尊重又不夺走花朵的光彩。年年如此,人人恪守,这是一种多么优秀的仪式感。正如《小王子》一书中写道的,仪式感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仪式感,是行为负担背后的心灵放松。我的母亲,是一个仪式感的奉行者。家中,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一定要摆上一瓶鲜花,时常浇水换新,或是剪掉枯萎的花瓣。我问母亲每天这样累是为什么。她答道:每天看到这些花儿都有好心情。我想也许这些花儿有神奇魔力,可以让工作了一天的母亲舒心放松,也许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 - 32 - 可现在的人啊!简省了一切他们以为的“繁杂”,却同时遗失了生活的滋味,而未曾知觉。当人人必备的手机代替了书页泛黄、略带墨香的纸质书,人们对于知识的敬佩也少了一分。当瞬时即发的消息代替了字字深情、亲笔书写的一封信,人们对与好友的诚挚也少了一分。现在人们所缺少的仪式感,也许是在越来越追求便利简省的浪潮中,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回来的。 所以,请在生存中一点点拾起生活吧!生活需要仪式感,再小的仪式感中其实都蕴含着最为真实的爱意,每天十分钟的临帖,时而一篇文章的抒发,都能为心田撒下一片美好的星光! 只是朴素的我们,忘却了本不该忘记的东西。如今的我细想,我还是愿意认同我的母亲,因为仪式感可能就是一份坚持,坚持在冗杂万事中抽身留一片静谧给自己,坚持在沉郁夜幕中洒下星星点点的微光,再汇成灿亮的星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现实性很强的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主要是结合材料的理解,对材料进行精准的审题和立意。 审题: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事实上,仪式感就是用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几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仪式。出生后会过“百日”、“抓周”,一年中有春节、端午、中秋,恋爱后要过情人节,结婚时会闹洞房,人过世了还有追悼仪式……传统礼节中,还有很多尊老爱幼的细节仪式。这些“仪式感”给我们的心里装进了感恩、敬畏和责任,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庄严感和精神的安慰。平常生活中的“仪式感”也会给我们带来愉悦。表现家庭生活中,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可以是情人节时,精心为爱人准备一份简单的小礼物……平常的小事带点“仪式感”去做,便充满了精致的情怀,并且可以对抗我们的消极情绪,诸如散乱、无序、慵懒、沮丧……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家庭长大的小孩,未来一定是充满幸福感的。 参考立意: 1.认真对待生活; 2.重视平凡事情的仪式感; 3.仪式感体现了感恩、敬畏、责任; 4.仪式感是尊重生活、热爱生活; 5.仪式感是端正生活的态度、是摆脱懒惰慵懒的; 素材积累: 1.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 32 -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2.“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3.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4.生活中需要仪式感,有了仪式感才会使平淡无趣的生活丰富起来。仪式感虽然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金钱、时间,但我们乐意去做。 每到放假日,爸爸总会与以前的同学们一起开个同学会。当时我最痛恨的就是跟着爸爸去参加这种酒会了,但没办法,我只好跟着爸爸去聚会。一开始,他们便举杯喝酒,我最受不了这样的场景,马上就退到一旁的沙发上……当酒会结束,我细心地发现爸爸全程一直都是笑着的,平日里被工作压力压出的皱纹也没了,虽然我不想爸爸喝个大醉,但我却无法否认这种仪式感带给了爸爸快乐。 - 32 - 十二周岁生日时,妈妈花了大价钱为我包下了一个专门开生日派对的场地,还为我邀请了许多同学和朋友。当时,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包这样一个场地,还不如去一个酒店吃呢?”妈妈答道:“只要你玩得开心,生日过得开心,我花这么多钱就是值得的!”那一晚,我过得很开心,这种仪式感带给我了温暖和快乐,我永远忘不了那场生日和心中的那份快乐。 妈妈总是抽出周末的时间去拍摄个人写真,在摄影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总要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去整理服装,第二天早上还要花时间去化妆,有时会因拍照时间太久累倒、受冻,但妈妈还是乐此不疲。可能这种拍照留念的仪式感,让妈妈感到留住了青春,将最美好的记忆留在了相片上。 我认为生活中需要仪式感,它可能需要投入很多金钱和时间,但我们觉得值。这是一种能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快乐的仪式,当我们将时间和金钱花在这种感觉上时,你会获得一份你永生难忘的温暖。 5.每年,他都要带着一百名最有价值的员工进行一次外出集思会议,讨论公司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在一次的会议上,他会站在白板前提问:“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十件事情是什么?”大家争相提出意见。几轮辩论之后,他们就得出了十件“最应该做的事”。但是,乔布斯会把其中的七件全部划掉,然后果断地宣布:我们只做三件。集思广益后,他只选择做最有用的事。苹果的产品设计,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删减的流程。他做出的产品,往往拥有最简洁的设计。 可见,做减法,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活法简单,是典型的具有仪式感诉求的生活主张,旨在让自己特别肯定的生活方式反复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 6.还有就是,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要学会拒绝,学会向他人说不。太过于轻易得到的东西,最初让人欣喜,然后他们就会将你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这就是人的劣根性。总是考虑他人,但是大家都以为你做的事是举手之劳,谁还会估计你?而对于那些自诩聪明在背后嘲笑你傻,自以为占了很大便宜的人,以后你也无须顾及。 这本书虽然叫《仪式感》,但是只有开篇时候提到,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很多的鸡汤,大量例子。这本更偏向现代生活的书中,也有好多经典语录,例如:据说,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掩盖不住的,咳嗽、贫穷和爱。想要隐藏,却会欲盖弥彰;她跟你在一起,但不想结婚,是对你没信心,对未来没信心。作者以更具现代化的视角,从各个角度,生活的各个方面,朋友之间,亲情,伴侣充分论证生活需要仪式感。 行文结构: - 32 - 第一部分:由经典电影《小王子》里面的对话引出观点; 第二部分:“仪式感,或许只是看似与日常的生活格格不入”引用“海子”的话;“仪式感,是行为负担背后的心灵放松”,列举“我的母亲”的事例;“可现在的人啊!简省了一切他们以为的‘繁杂’”从反面论证; 第三部分:倡议大家在生存中一点点拾起生活吧!因为生活需要仪式感。 - 32 - -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