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恩施州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面对高考恩施州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恩施州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州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工作,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州高中数学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我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实施,要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数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积极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同时,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是基础,又是语言和工具;是“思维的体操”,又是一门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它对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标》提出了10项基本理念,给高中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当具有基础性,一方面表现为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这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定位。高中数学课程应当“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课标》提出的“着眼发展,重视基础”等十项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及其教学实施的灵魂。在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中,课程理念既是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又是评价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因此必须认真领会并贯彻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课程设置 ‎1.课程框架 高中数学新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由若干模块和专题组成。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两个专题可组成一个模块。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注:上图中 代表模块(36学时), 代表专题(18学时)。‎ ‎2.课程设置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的安排,结合我州实际情况,提出我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方案如下:‎ ‎(1)必修课程的安排 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为五个模块: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 ‎,这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程应当在高一和高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完毕,以便于开设选修课程。为了便于新旧教材的衔接和新课程实验的质量监控,必修课程各个模块按数学1、数学4、数学5、数学2、数学3的顺序开设。‎ ‎(2)选修课程的开设 选修课程分为三类:“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其中“选修ⅠA”是分文、理科指定的统一选修模块;“选修ⅠB”是全省指定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专题,学生需按照所指定的两个专题修习;“选修ⅠC”是学校视条件在除去选修ⅠA的模块和选修ⅠB专题后,在其它专题中选择开设供学生修习的专题,专题内容和数量由学生、学校视实际情况确定。建议选修ⅠA、选修ⅠB课程开设方案如下:‎ 选修ⅠA模块:选修ⅠA模块的开设,应在必修课程完成后进行,其中文科学生选学课程为选修1-1、选修1-2,建议开设顺序为:选修1-2、选修1-1;理科学生选学课程为选修2-1、选修2-2、选修2-3,建议开设顺序为:选修2-3、选修2-1、选修2-2。‎ 选修ⅠB专题:文科指定开设选修3-1、选修4-5;理科指定开设选修3-1、选修4-1、选修4-4、选修4-5。各选修专题的开设,没有先后顺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为便于管理,按所提供的开设方案,各学校应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设置具体方案详见表1。‎ 科目 年级 课 程 安 排 表1 恩施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设置方案 ‎ ‎ 高一 高二 高三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必修模块 必修1、4、5、2‎ 必修3‎ 必修3‎ 选修ⅠA 选修1-2‎ 选修1-1‎ 选修2-3‎ 选修2-1‎ 选修2-2‎ 选修ⅠB 选修3-1‎ 选修4-5‎ 选修3-1‎ 选修4-1‎ 选修4-4‎ 选修4-5‎ 选修ⅠC 有条件的学校,可在除选修ⅠB外的选修专题中开设 学分 ‎8‎ ‎6‎ ‎8‎ ‎2+x ‎4+x 总学分 文科:16+x 理科:20+x ‎【说明】‎ ‎(1)表中“x”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在除选修ⅠB外的选修专题中开设了供学生修习的专题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2)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五个模块。‎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3)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由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等组成,其中选修ⅠA为高考内容;选修ⅠB不作高考要求,但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内容;选修ⅠC为学校自定内容。‎ ‎①选修ⅠA由五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②选修ⅠB由四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③选修ⅠC由十二个专题组成:‎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注:选修3-2,选修3-5,选修3-6;选修4-3,选修4-8,选修4-10,不再作为备选专题,只作课外读物出版)‎ ‎(3)课程安排方案 ‎①高一年级:完成四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每周安排4课时;安排义务教育与高中衔接内容的教学,并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 ‎②高二年级:高二上学期的上半学段完成必修模块数学3的教学后,文科学生选学选修Ⅰ A,课程顺序为选修1-2、选修1-1,每周4课时;理科学生选学选修ⅠA,课程顺序为选修2-3、选修2-1、选修2-2,每周4课时。文、理科同时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 ‎③高三年级:高三文、理科学生选学选修ⅠB、选修ⅠC与高三复习,文科选修课程为选修3-1、选修4-5,每周4课时;理科选修课程为选修3-1、选修4-1、选修4-4、选修4-5,每周4课时。课程安排具体方案详见表2。‎ ‎(4)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对于有选修要求的学生,学校应指导他们合理地选择课程。根据《课标》的建议,学生选课有以下几种组合:‎ 有人文社会科学(含体育、艺术)发展倾向的学生,应选择选修ⅠA中的选修1-1、选修1-2两个模块和选修ⅠB中的选修3-1、选修4-5两个专题。‎ 有理工科(含部分经济类)发展倾向的学生,应选择选修ⅠA中的选修2-1、选修2-2、选修2-3三个模块和选修ⅠB中的选修3-1、选修4-1、选修4-4、选修4-5四个专题。‎ 高中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必须修满五个必修模块。‎ 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合格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年级 学期 课 程 安 排 表2 恩施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安排方案 上学期 下学期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高 一 必修1‎ 必修4‎ 必修5‎ 必修2‎ 每周4课时 安排高中与义务教育衔接内容 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 高 二 文 科 必修3‎ ‎(4课时/周)‎ 选修1-2‎ ‎(4课时/周)‎ 选修1-1‎ ‎(2课时/周)‎ 理 科 必修3‎ 选修2-3‎ 选修2-1‎ 选修2-2‎ 每周4课时 安排一次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 高 三 文 科 选修3-1 选修4-5‎ ‎ (4课时/周) ‎ 总复习 理 科 选修3-1 选修4-5‎ ‎(4课时/周)‎ 选修4-1 选修4-4‎ ‎(4课时/周)‎ 总复习 五、教学建议 ‎(一)深入学习《课标》,切实贯彻课程理念与要求 ‎1.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应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活动,去发现或猜测数学概念或结论,进一步去证实或否定他们的发现或猜测,从而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应帮助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不断构建、完善和发展认知结构。‎ ‎2.转变教师角色,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 “执行者”向着集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为一身的目标转变。‎ 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和发展的愿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构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学过程。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而又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积极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益。‎ ‎3.弄清课程内容的变化,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明确高中数学内容的主线。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函数思想,几何思想(把握图形的能力),算法思想,统计和随机思想等,这些都是贯穿在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东西,构成高中数学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这些思想之间联系密切。它们像一张无形的网,把高中数学课程的所有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抓住了这张网,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课程,抓住实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也会提高解题能力,考试能力。学生学习高中课程应该这样,以后在大学学习、在工作中学习,也应该这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常常说“既要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厚,就是要把每一逻辑关系,每一个细节搞清楚,想清楚;读薄,就是能抓住课程的主线,基本脉络,抓住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识。这就是说既要重视细节,也要重视整体,这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 把握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变化。《课标》相对原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上有了不少变化,在知识体系上有增有删,在教学要求上有升有降,在内容结构组合上有分有合等,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内容弄清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使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步到位,逐步实现,防止教学要求上的“一刀切”和“一步到位”的做法。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补充;不要擅自调整内容顺序;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找好的问题;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等。‎ ‎⑴“双基”内涵的变化。以往“双基”主要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其实质是强调打好“基础”。重视“双基”是我们好的传统。但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双基”被异化了,解题能力变成衡量“双基”的唯一标准,教学围绕做题,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做题变成数学教育的唯一核心。对数学题目进行分类,分类总结解题套路和招数,成为数学教学的几乎全部内容。事实上,学习数学需要做题,但做题绝不等于学习数学。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还有一些“内容”或“思想”更重要,更基本,贯穿在数学课程的始终。例如,“函数”、“运算”、“图形”、“算法”等等,它们的作用不能等同于知识点,不能等同于技能,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方法,它们反映了数学中更为丰富的东西,是数学的灵魂。它们将伴随着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这些反映数学本质的东西需要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领会和掌握仅靠做题是难以实现的。‎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对“双基”‎ 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函数的角度看,函数思想、微积分思想成为“双基”的组成部分。从运算的角度看,向量由于其丰富的运算性质自然成为“双基”的组成部分。从图形的角度看,几何直观、对图形的把握也成为“双基”的组成部分。算法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成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双基”。高中数学课程中更加重视统计,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也成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双基”。另一方面,新课程从笼统地强调技能到强调通性通法,通性通法也成为“双基”的内容,而那些小技巧、小把戏将不再是“双基”的内容;从单纯强调演绎到强调归纳演绎并重,归纳(抽象概括)也成为“双基”的重要内容;从强调知识点到整体把握课程、挖掘贯穿数学课程始终的主线,整体把握数学课程也成为“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⑵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更多强调的是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基本能力,《课标》中提出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课标》增加了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这反映了对数学课程认识上的变化。我们知道,数学既是演绎的科学,又是归纳的科学。“演绎推理”和“归纳抽象”是认识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都是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忽视后者。抽象概括和数据处理都是一种归纳思维,因此,增加抽象概括内容和数据处理能力反映了数学课程从单纯的强调演绎到强调归纳与演绎并重。‎ ‎⑶教学内容的变化。《课标》中教学内容的变化情况如下列各表:‎ ‎①新增的部分数学内容 课 程 教学内容 课时数 数学3(必修)‎ 算法初步(含程序框图)‎ ‎12‎ 选修1-2‎ 推理与证明 ‎10‎ 选修1-2‎ 框图(流程图、结构图)‎ ‎6‎ 选修2-2‎ 推理与证明 ‎8‎ 选修3-1‎ 数学史选讲 ‎18‎ 选修3-4‎ 对称与群 ‎18‎ ‎……‎ ‎……‎ ‎……‎ 另外,新增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 ‎②删减的数学内容 原大纲的“极限”内容被删减,但该内容中的“数学归纳与数学归纳法举例”被安排在选修 2-2“推理与证明”、选修4-5“不等式选讲”中。‎ ‎③部分教学内容必修与选修的调整 教学内容在原大纲中的情况 教学内容在新课标中的情况 统计:选修(选修I、选修II)‎ 统计:必修(数学3)‎ 统计案例:选修(选修1-2,选修2-3)‎ 简易逻辑:必修 常用逻辑用语:选修(选修1-1,选修2-1)‎ 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 圆锥曲线与方程:选修(选修1-1、选修2-1)‎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必修 计数原理:选修(选修2-3)‎ ‎④部分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增减 课程 教学内容 增加知识点 删减知识点 数学1‎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 幂函数;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像;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数学2‎ 立体几何初步 三视图;台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作为向量应用实例)‎ 数学2‎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空间直角坐标系 数学3‎ 概率 几何概型 数学3‎ 统计 茎叶图 数学4‎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 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y=Asin(ωx+φ)的图像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数学4‎ 平面向量 线段定比分点、平移公式 数学5‎ 不等式 分式不等式 数学1-1‎ 数学2-1‎ 常用逻辑用语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数学2-2‎ 导数及其应用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数学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极坐标系、柱坐标系、球坐标系 ‎⑤部分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要求调整 课程 教学内容 提高要求 降低要求 数学1‎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1‎ 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 反函数的处理,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数学2‎ 立体几何初步 仅要求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对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由掌握降为不作要求 数学3‎ 统计 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选修1-1‎ 选修2-1‎ 常用逻辑 用语 不要求使用真值表 选修1-1‎ 选修2-1‎ 圆锥曲线 与方程 对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 选修1-1‎ 选修2-2‎ 导数及其应用 要求通过使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选修2-3‎ 计数原理 对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不作要求 选修4-4‎ 坐标与参 数方程 对原大纲未作要求的直线、双曲线、抛物线提出了同样的写出参数方程的要求。‎ 原大纲理解圆与椭圆的参数方程降为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二)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课程与内容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中的数学必修课程(五个模块)与指定的选修课程(选修ⅠA中文科2个模块,理科3个模块;选修Ⅰ B中文科2个专题,理科4个专题);另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在选修ⅠC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顺序。同时,各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开设选修Ⅱ的课程(如竞赛数学可作为一个专题安排),并指导学生做好相应的内容选择与学习安排。‎ ‎(三)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基本理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内容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模块、专题和学分管理机制与“分步到位”和“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上;课堂教学结构与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呈现程式、教与学的关系和方法上。这些变化要求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结构,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根据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课堂教学,以问题引导学习,尽量采用“归纳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是基本而重要的。要做到“讲逻辑又讲思想”,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思想方法;促进他们在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中领悟本质。 ‎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要抓好“三个基本点”(理解数学──对数学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理解学生──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理解教学──对数学教学规律和特点的理解)、“两个关键”(提好的问题──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有意义;设计自然的过程──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过程(再创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和“一个核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而理解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评价等。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如下程序:‎ 一是要做好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依据《课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分析──学习资源环境对教学影响的分析。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设计。‎ 二是要做好课堂教学结构、策略和方法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等,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新课程倡导的几种常见教学结构和策略方法有:自学辅导教学法(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自学──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合作学习教学法(选定课题──小组设计──课堂交流──呈现学习材料──提交学习结果);探究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界定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执行策略──‎ 结果评价);网络式教学法(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基于班级授课制下的网络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延伸,并丰富了已有的课程资源)。‎ 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各有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一定要基于《课标》,紧扣教材,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进行构思和设计。‎ ‎⑵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的空间。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活动式(相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接受式或发现式),只要学生有思维的自主,就是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体现。根据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做、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让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多听少讲,在关键点上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 ‎(四) 切实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能力 ‎1.强化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向量、导数、统计、算法、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随机观念等),需要在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螺旋上升,让学生多次接触,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注重内存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课标》规定的高中数学基本技能。‎ ‎3.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回顾反思等思维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4.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五)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课标》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这是因为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主要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呈现或难以呈现的内容。在教学中要贯彻“必要性”、“实践性”、“实效性”等原则,对教材中已经安排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内容,要尽可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要根据学习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充分运用科学型计算器;对有条件的学校,提倡使用各种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六)注重数学教学的衔接,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搞好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 内容存在不适当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的问题;高中也存在不顾学生基础,任意拔高要求、繁难的高难度的运算充斥课堂等问题。教学中,一方面可在高一新生入学初期集中补习必需的初中内容(也可以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进行);另一方面,在高一新课程内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恰当确定教学的起点、容量、节奏、难度与深度,并在学习方法与习惯上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提高高一数学入门教学的质量。‎ ‎2.搞好各模块教学的衔接。由于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着整体结构逻辑性差,知识连贯性不强,螺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各模块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和做好相关知识的衔接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揭示其内存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六、评价建议 ‎1.认真领会《课标》的评价理念,充分发挥评价的甄别、导向功能与反馈、调节、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能动地发展,构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具有我州特色的评价体系。‎ ‎2.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 ‎ ‎⑴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一是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二是要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三是要注重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四是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五是要注重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 ‎⑵正确评价学生数学“双基”的学习情况。一是对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掌握;二是对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理解方法本身,进而能否针对问题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并运用其有效地解决问题。‎ ‎⑶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一是对发现问题和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二是对有效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三是对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评价。‎ ‎⑷重视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一是评价标准要有开放性,通过测验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时,不断要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思考,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能力,关注学生不同方面的智能发展与个性;对于学生理解的多样性、结论的多样性,只要合理,就应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开阔思路、扩大视野,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二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提倡采用笔试、口试、报告、小论文、作品展示、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四是评价结果要多种化,改进只用单一的分数作为评价结果的做法。提倡教师点评学生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小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作为评价结果公布、而考试分数只反馈给学生个人的方法,使评价充分发挥导向、激励与促进发展等功能。‎ ‎3.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 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单一的以所教学生的成绩为标准转变为全面、多元的综合评价。一是要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关注为人师表的高尚人格品质;二是重视教师的专业基础,关注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达到了《课标》要求;三是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看他的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意,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重点是否明确突出,教学难点能否有效突破,教学进程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学过程是否明快流畅,核心知识内涵的揭示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是否充分,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恰当、有效,教学语言是否富有激情与感染力,教学态度是否亲切自然等。同时关注教师积极地参加各类培训与研讨活动,虚心地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等的行为表现。四是以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帮助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促使教师经常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评价,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勇于探索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倡教师利用报刊、网络、会议等多种途径与同行进行交流和研讨。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技能的评价,鼓励教师积极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辅助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4.建立学分认定的合理机制 当学生修完每一模块(或专题)后,学校应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与《恩施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的相应标准、形式和方法,详见《恩施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七、教学保障 ‎(一)抓好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立新课程数学教学需要的资源库 ‎1.充分用好教材配套资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有:教师教学用书、培训资料包(教材介绍、示范课课例);学生学习用书;同步解析与测评;新课程导学;新课程新学案;胜券在握(第一轮高考复习用书);信息技术支持系统;人教网交流系统等。除了充分学习、研究、用好人教A版教材资源外,各校还应将人教B版教材资源、北师大版、鄂教版、湘教版、苏教版、上海版等教材资源纳入学校资源库,以供选择参考。‎ ‎2.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除人教网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外,我省教育网与其他省市相应网站均提供有关资源,各校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下载收集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教学素材,应用于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或上传自己开发的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教育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进行信息交流,探究和解决问题。‎ ‎3.‎ 完善和配套现有教学资源。各校要对现有教具、学具等教学设备资源进行清理,查看是否满足新课程教学需要,没有的要添置,不足的要补充完善并配套。努力构建满足新课程教学需要的信息资源平台。‎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各校应根据本校实际,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研究与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数学课程资源。‎ ‎(二)加强课程培训,造就一支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参加高中新课程各种培训,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学习、教材分析、案例分析、高中数学新增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如相关软件的使用)等。运用方式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动、实践观摩等方式,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定期集中培训与平时自学、同伴研讨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功能作用,提高培训效益。通过培训,使我州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技术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三)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为全面提高新课程数学教学质量排障解难 ‎1.建立高中新课程数学教研网络,成立恩施州高中新课程数学教研中心组,由教研员与各校骨干教师组成。中心组一方面要保持与人教社、省教研室有关专家的联系,以获得上级专家的指导,另一方面广泛收集整理州内外相关信息和资料,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和研究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为各校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对策。‎ ‎2.开展专题研究,为解决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重大或疑难问题提供支持。参加研究的人员主要为恩施州高中新课程数学教研中心组成员。研究专题一方面从《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提出的研究专题中选择,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过程所发现的重大问题中选择确定。。‎ ‎3.加强校本研究。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学校应通过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发、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探索服务于数学新课程目标,适应数学新课程理念、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不仅保障高中数学新课程与教材在本校顺利实施,而且创造出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数学教学的新特色。‎ In the modern time, mainl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shan steel industry is the speed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upstream, but also face factors of production such as energy, raw material cost, continuously high indirectly lead to cost pressures in iron and stee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