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4‎ 一、选择题 ‎1.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解答】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可以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族体的瓦解,故D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问题,A错误。‎ 材料做法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B错误。‎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2. 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后来刘贺墓出土了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 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 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渐废除了“郡国并行制”,研究材料“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可知A正确。‎ B项说法绝对,排除。‎ C项在汉武帝时期出现,排除。‎ ‎《论语》一直是儒家经典,故排除D。‎ 故选:A。‎ ‎3. “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解答】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和政事堂制度,都是为了迎合皇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不冲突。‎ B.三省六部的设立是为了制约宰相权力,加强皇权,而宋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与唐朝的政事堂相冲突,因为它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政事堂和中书门下体现不出谁的行政效率高。‎ D.宋朝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宰相权力实际上是削弱了。‎ 故选:B。‎ ‎4. 通过对康熙年间至清末宣统年间的915份朱墨卷中的履历资料进行分析,有学者发现,只有占总数约八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这说明当时(  )‎ A.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B.科举事实上完全排斥了平民 C.家世是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 D.上层社会入仕明显 ‎【解答】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的;‎ B错在“完全”的表述;‎ C考试成绩是官员选拔的主要依据;‎ D根据关键信息“只有占总数约八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可知体现了当时上层社会入仕明显。‎ 故选:D。‎ ‎5. 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 ‎【解答】题干表格只反映了朱其昂是轮船招商局会办,其他人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不能说明洋务运动影响深远,故A项错误。‎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后,故B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 表格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这说明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故D项正确。‎ 故选:D。‎ ‎6. 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中写道:(民国政府成立后的新交通)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和风力;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和以前专为军事政治上的便利而设的交通事业不同。这实际上反映了(  )‎ A.交通之近代化及其管理之规范化 B.交通之机械化及其组织之商业化 C.交通之工业化及其适用之军政化 D.交通之机械化及其受众之官僚化 ‎【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管理的规范化,排除A项;‎ B.根据材料中“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和风力”,说明实现了交通的机械化;“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说明交通运输组织的商业化。故答案为B项。‎ C.从“和以前专为军事政治上的便利而设的交通事业不同”来看,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D.从“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来看,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7. 如图是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影响1960-1965年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经济建设“左”倾错误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解答】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 B.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主要是从1959年到1961年,材料要求分析的是从1960年到1965年城市人口的变化,这一时期是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 C.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教育,这使得城市人口逐渐下降。‎ D.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是三大改造时期,不符合材料的时间特征。‎ 故选:C。‎ ‎8. 1979年3月,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邓小平的言论(  )‎ A.加快了我国迈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步伐 B.表明我国正式确立了现代化发展蓝图 C.坚定了中央全面推行城市改革的决心 D.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 ‎【解答】“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表明邓小平的言论对我国的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加快了我国迈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步伐,故A正确;‎ 正式确立了现代化发展蓝图、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9. 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 A.抛弃传统习俗 B.忽视公平公正 C.强调等级秩序 D.尊重家庭伦理 ‎【解答】“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体现了罗马法尊重家庭伦理,故D正确;‎ 抛弃传统习俗、忽视公平公正、等级秩序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D。‎ ‎10.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  )‎ A.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B.前后具有继承性 C.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D.本身具有阶段性 ‎【解答】A.资产阶级既支持贸易保护主义,又支持自由贸易,所以主旨不是强调资产阶级的支持。‎ B.自由主义不是对重商主义的继承。‎ C.保护主义政策不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D.从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在选择经济贸易政策的同时,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工业革命之前支持贸易保护主义,在工业革命以后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 故选:D。‎ ‎11. 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 A.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解答】A.选项的主张与苏俄的社会性质不符。‎ B.材料反映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改变苏俄小农国家的现状,即要发展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国家,B符合题意;‎ C.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苏俄建设方向的指引,不是信心不足的表现,C不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问题,D不正确。‎ 故选:B。‎ ‎12. 英国当地时间2016年6月23日,经15小时的公投,决定英国脱离欧盟,此举震惊了欧盟,欧盟及各成员国对此表示遗憾,但也表示理解与尊重,世界对英国脱欧予以了高度关注。关于英国脱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脱欧反映了英国全体人民的意志 B.英国脱欧说明欧盟损害了英国利益 C.英国脱欧体现了欧盟对成员国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 D.英国脱欧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缺陷 ‎【解答】A.投票是由少数服从多数,并不能代表所有英国人的意志。‎ B.英国的脱欧公投,反映了英国国民对英国加入欧盟的态度,不能够体现出欧盟是否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C.英国能够启动脱欧程序,说明欧盟对成员国在制度上允许有退出机制,体现了欧盟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D.材料不能体现出,英国脱证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缺陷。‎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虽无功而返,但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至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摘编自《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 材料二:葡萄牙和西班牙探险家的行动与郑和的短暂访问不同,他们象征着承担改变该大陆政治和经济平衡的使命。他们用舰载大炮和带滑膛枪的士兵所做的正是这件事。回顾历史时,有时似乎很难理解:一个像葡萄牙这样人口和资源都很有限的国家,怎么能航行如此之远并取得如此之多……这一步一经迈出,帝国的丰厚利润以及获取更多利润的愿望更加快了扩张的过程。‎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丝绸之路得以开通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方到达欧洲的商路被“阻塞”带来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远洋探险目的差异,分析中西方远洋探险对各自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 ‎【解答】(1)本题从西汉的国力强大、经济的发展水平高、政府的政策开明,张骞出使西域等方面考虑;商路被“阻塞”结果是商业危机,新航路的开辟;‎ ‎(2)中国进行远洋航行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因素,宣扬国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满足统治者的奢侈需求;而西方主要是经济因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影响的结果也不同,对西方主要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是导致中国的落后。‎ 故答案为:‎ ‎(1)条件:西汉国力强大;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的促进;西汉政府开明的政策;中西交往的内在需求及各社会阶层的努力。‎ 后果:引起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和商业危机;促使西欧国家绕过传统商路开辟了新航路。‎ ‎(2)差异:郑和远航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即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西欧远洋探险主要出于经济目的,即掠夺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影响:对西欧,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损耗了国力,致使统治者“闭关锁国”,中断了中外联系,逐渐导致国家的落后。‎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 ‎(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答】本小问解读,需要找到解读角度,然后用史实说明,如角度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据材料“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可知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可知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如角度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可知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1644年,清军入关。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据材料“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和“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据材料“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和“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故答案为:‎ 示例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15. 材料:清军入关后,中国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服饰变革。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洲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并扬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廷完成对全国的征服后,发梳辫便成为清代成年男子的头饰,典型的服装搭配是瓜皮帽和马。瓜皮帽又称“西瓜帽”,形制像半个西瓜。清代的马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彩之外,便于骑射。清代最高的是黄马,非特赐不得服。根据规定,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满族妇女则着旗装。旗袍有单、夹、棉、皮多种,省工省料,一件可抵汉族的衣、裙、裤多种,又能展现女性的自然体态,故清朝灭亡后许多满族服饰被淘汰,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成为上层女士流行的服饰。清代官服继承明代的蟒袍、玉带、补服,废除明代的冠服,代之以暖帽、凉帽和顶花。‎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服饰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服饰变革的影响。‎ ‎【解答】(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洲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并扬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以得出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带有强制性和血腥性;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清廷完成对全国的征服后,发梳辩便成为清代成年男子的头饰,典型的服搭配是瓜皮帽和马”、“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彩之外,便于骑射”‎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対象以成年男子和官吏为主;“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可以得出汉族女性、儿童仍着明装;“清代最高的是黄马,非特赐不得服”可以得出服饰的颜色有等级之分;“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满族妇女则着旗装”可以得出满汉服饰混杂等。‎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清朝灭亡后许多满族服饰被淘汰,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成为上层女士流行的服饰”,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以得出满足了满族统治的需要:冲击和改变了汉族的传統习俗:改良后的旗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代表;推行之初激化了満汉矛盾等。‎ 故答案为:‎ ‎(1)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带有强制性和血腥性;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対象以成年男子和官吏为主;汉族女性、儿童仍着明装;服饰的颜色有等级之分;满汉服饰混杂等。‎ ‎(2)满足了满族统治的需要:冲击和改变了汉族的传統习俗:改良后的旗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代表;推行之初激化了満汉矛盾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