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

培养学生审题意识与技能的初步探索 ‎ ‎ 一、审题的重要性 ‎“审题错误是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陈君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审题意识与技能的薄弱。如何改变?从规范方法着手,进行系统训练。‎ 二、审题的关键环节 ‎1.审中心项 中心项是试题的核心概念,命题者围绕核心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确立核心概念,可以帮助答题者确立答题方向,迅速建立试题与所学知识、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使答题有了知识依托。有三种方法有利于确立试题的核心概念:‎ ‎⑴读导语。‎ 例1:(2010,浙江,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核心概念:科举制 例2:(2010,浙江,39)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核心概念: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⑵问题联读 例3:(2010,浙江,38)‎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图8(1) 图8(2)‎ ‎ 核心概念:民族工业 ‎⑶材料与问题联读 例4: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 C.西汉 D.东汉 ‎ ‎ ‎ 根据导语、图片的信息,可以确定试题的核心概念:一牛挽犁 ‎2.审求答项 求答项是要求围绕试题核心概念回答的具体要素。‎ ‎⑴一般求答内容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什么”。‎ 例3的“状况、态势、怎样的境地”属于“是什么”的要素;“原因”属于“为什么”的要素;“影响”属于“怎么样”的要素。‎ 例5:(2010,浙江,39(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题中的“评价”属于“说明什么”的要素。‎ ‎⑵有的小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内容。‎ 例6:(2010,浙江,自选模块10(2))图2所示建筑和图1所示建筑相比,在建筑风格方面主要有怎样的继承和创新。‎ 试题实际上要求答题者回答“继承”、“创新”两个小问题。‎ ‎⑶结合上下文正确把握“其”、“之”、“此”、“这”、“该”等代词的具体含义。‎ 例3,(3)(1945—‎ ‎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例7:(2010,浙江,39(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3.审限定项 限定项是对回答内容的限制。“时间、空间、角度、程度、数量、肯定与否定”构成了试题要求回答的范围、方向。非选择题主要有简述、分析、概括、比较、说明、评价等类型的能力考查,不同类型的能力考查各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例3(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答题者回答民族工业处于困境的原因,须紧扣“1945—1949年、中国”时空,从“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以“简述”的方式作答。‎ 例8:(2009,浙江,39(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答题者作答时,要注意到“三项”的数量限定,前问要求概括“三项因素”,后问要求分析“三项因素”‎ 如何满足,要求从三个方面作答,学生容易遗漏。‎ 例9:(2010,浙江,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题者作答时,要注意到“理解最恰当的”的程度限定。‎ 例10:(2010,浙江,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题者作答时,要注意到“错误的”的程度限定。‎ ‎4.审提示项 提示项是对答题知识依托的提示。‎ 一般用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回答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前三种设问实际上已指出了答题依据,第四种要自己根据问题和材料分析,一般也是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5.审分值项 分值项是试题的“分值分布”。非选择题每小问分值的多少基本体现着该题的难易和答题量的比重,留意它有助于我们把握答题的分寸。‎ 三、审题的符号规范 在审题过程中,要求使用习惯的、规范的符号,例如,“ ”为中心项的符号;“ ”为求答项的符号;“( )”为限定项的符号;“ ”为提示项的符号。规范使用、持之以恒,形成一种习惯。‎ 四、审题的技能训练 ‎ 审题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技能。重视审题的示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审题五个环节的内涵,形成审题的规范符号;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审题与否的对比实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实践的成功体验中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规范审题;教师通过同学的成功范例展示,激发其它学生规范审题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测验考试等多种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促使学生达到审题自动化水平 ‎。这样,审题的意识、技能、效率得到强化与提高,从而促使答题质量的提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