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2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总及答案宁夏陕西海南黑龙江等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7-2012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总及答案宁夏陕西海南黑龙江等省

‎2007-----2012海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分类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07年)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 ‎(2008年)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2009年)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者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2010年)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 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2011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 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 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2012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 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 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敬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珠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滋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 ‎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千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2007年)(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3分)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 ‎(2008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2009年)(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 朱昭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 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 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叱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 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2010年)(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2011年)(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 都 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 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 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 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 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 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2012年)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 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07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2008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009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2010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 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2011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012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 ‎(2007年)(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 ‎(2)连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______。 飞湍瀑流争喧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骄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4)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右擎苍。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2008年)(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3)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4)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009年)(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诸葛亮《出师表》)‎ ‎(2)无丝竹之乱耳, 。 ,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 。(李煜《虞美人》)‎ ‎(2010年)(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 (2)千里马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杂说(四)》)‎ ‎ (3)莫笑农家腊酒浑,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011年)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2012年)(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2)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乙 选考题 ‎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2007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 林冲见差拨 ‎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 ‎(2008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2009年)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此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的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 (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 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 C. 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 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兴奋而轻松。‎ E. 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2) 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3) 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 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2010年)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 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 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 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 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 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 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 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 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 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 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 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 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 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 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 都主动 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 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 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 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2011年)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血的故事 ‎ ‎ 林海音 ‎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 “结果认识了没有?”‎ ‎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 ‎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 ‎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2012年)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 茶房刚走开两步。   ‎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 ‎“拿枕头,”‎ ‎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 ‎“拿茶!”   ‎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 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地快步走开。   ‎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 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 ‎“你呢?”我问。   ‎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 ‎“我没有行李。”   ‎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 ‎“茶房!拿毛巾把!”   ‎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 到了丰台,车还没站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 ‎“干吗?先——生——”   ‎ ‎“拿茶!”‎ ‎ “好吧!”‎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 ‎“好啦!”   ‎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 有趣!   ‎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醒了,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普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今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 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007年)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 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 ‎(2008年)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 “办大事,作高官”‎ 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 ‎,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 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 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 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 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说明。‎ ‎(6分)‎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2009年)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那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得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的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 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 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 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 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 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6分)‎ (4)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2010年)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 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 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 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 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 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 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 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 ‎“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 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 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1年)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2年)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并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看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诱?是什么起到抗腐性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性而才民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 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 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呜.”在这里,教师对 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盆传深入人心.‎ ‎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嘉喜欢多彩的生活.她 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 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任,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 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 成了比孩于更雷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戏酷的现实。尽心屨行着妻子的职责,‎ 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 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问至诚.‎ ‎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像生动,用“指甲大小“未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天同一个人,大姆指和小姆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宜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 ‎(2007年)五、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 D、为了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 ‎2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 ‎22、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6分) ‎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 ‎23、阳光社区准备推荐董劲松为市报“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拟写了下面的推荐材料,请在横线处用赞扬的语言概括董劲松的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个字。(5分) ‎ 董劲松,男,阳光社区保洁员。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我社区连续5年获得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他主动帮助居民解决遇到的困难,长年义务照料3位孤寡老人。他还担任业余治安巡逻员,多次勇敢地与歹徒搏斗,5次负伤,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董劲松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认为,“十大公德人物“这一称号,他应是当之无愧的。 ‎ ‎(2008年)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各名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鸽子能利用地球磁场来导向,相映成趣的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一种细菌也能感应地球磁场,这种细菌在磁场中的行动方向就像是一个罗盘针。 B.‎ ‎ 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 C. 专家指出,只要采取“绿色生活方式”,使家里的每件物品都物尽其用,就可将家庭产生的垃圾量降低25%,化学洗涤用品的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 D. 这些优秀作品并没有在获奖后被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丰富文化市场,让本地群众享受到原法原味的本土文化。 ‎ ‎20.下列各名中,没有语病的一名是(3分) A. 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 B. 馨园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C. 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环节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可以零库存周转,因而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重要。 D. 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高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 ‎2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 , , ,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 , , 。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天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 ‎22.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现成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 ‎23.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 例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2009年)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个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C.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D.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 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的融入其中 ② 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 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 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 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 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16.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 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与2009年6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654321。‎ 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 ‎2009年6月7日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6分)‎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010年)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 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 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 C.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 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 , , , ,,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16.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 的质疑: 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使我们的传统美德。 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③ ,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2011年)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 ‎ 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 ‎ 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 ‎ 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 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2012年)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放语使用恰当的下项是((3分)‎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吞’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掘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百,把自己心中的债怒发泄勤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良的人遭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早的记载见乏《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构空里面的籽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昨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⑧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l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而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愈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钢,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光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早在传说中的达古时期, ① 。从传世文献记裁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铜器时代,但是 ②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③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贡地的季节吐备,意在教导我们:学会竖任:‎ 昙花于万级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写作 ‎(2007年)六、 写作(60分) ‎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已经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相像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008年)六.写作(60分) 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年)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大家都说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 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 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 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年)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 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 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船主诱一位修船工蛤自乙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别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 枕顺手给补了。‎ ‎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 修船工说:“峨.那只足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惫,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2007年答案)‎ ‎1,【答案】 D ‎ ‎【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这句话可知,D 项应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内在原因的一项。‎ ‎2,【答案】 C ‎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A项中“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表述有误,不是“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应为“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B项中“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表述有误,并不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而是“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D项中“作品中有油盐酱 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述有误,应该是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3,【答案】B ‎ 解析:原文第二段说“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而B 项中却说“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夸大了它的作用。‎ ‎4,【答案】C ‎ 解析:“济”是“救”的意思 ,“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5,【答案】 D ‎ 解析:运用排除法,“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6,【答案】C ‎ 解析: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 ‎7,译文:(1) 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解析:(1)句中应准确翻译“复、 为为 、畀(给与)”几个关键词。‎ 译文:(2) 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解析:(2)句中应准确翻译“告、实、治状、明”等关键词语。‎ ‎8,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10,(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3)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4)左牵黄 千骑卷平冈 解析:默写没有难度,都是课本上要求识记的名句,关键是要写准确,不要出现错别字。‎ ‎11,【答】 BC ‎ ‎【解析】B项根据原文可知,强加因果关系,说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是由于他被高太尉陷害,原文中并没有这层意思;差拨对林冲辱骂和恐吓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C 项根据原文“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可知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12,【答】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13,【答】第一问: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第二问: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析:此题第一问很好答,第二问既要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原文举例简析。‎ ‎14,【答】第一问: 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 第二问: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解析】这两个问题不难,但回答要全面,不遗漏要点。‎ ‎15,【答】AC ‎ ‎【解析】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 ‎16,【答】第一问 ‎     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解析】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 ‎【答案】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17,【答】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解析】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 “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解析】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18,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 ‎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19,【答案】B ‎ ‎【解析】B“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也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使用合乎语境; A“耳提面命”是褒义词,形容恳切地教导,一般用于师长对学生或晚辈恳切地教导,故不合本句中语境;C“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而本句中既不是给小王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他自己对比联系起来,又不是大家把小王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所以成语用错了;D“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是褒义词,而不是宽宏大量、心胸宽广的意思。‎ ‎20,【答案】A ‎ ‎【解析】B项成分赘余,“练就”就有“练成功、练出来”的义项,所以后边再用“出来”就显得累赘;C项句式杂糅,“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应改为“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D 不合逻辑,用词不当,“夷为平地”一般指把高出来的、凸出来的建筑物铲平、消除,使成为平地,不能用于“深坑”。‎ ‎21,【答案】 ④ ① ③ ②‎ ‎【解析】这个排序题其实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连贯。根据划线前一句“身体禁锢在轮椅中”找出紧跟在它后面的对应句式“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然后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寻求→发现→震动”,依次排出后边三句的顺序为① ③ ②。‎ ‎22,【答案示例】 _没有蓝天的深邃博大,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悠然;没有牡丹的富丽典雅,可以有小草的清秀刚毅。‎ ‎【解析】要求所仿句形神兼备。仿写的两个句子,既要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与开头一句话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式,又要使文段语意完整,也就是都能表现一种坦然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无法伟大辉煌,也不惧怕平凡普通,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3,【答案示例】心系社区,保洁保安出成果;德被邻里,关怀帮助暖人心 ‎【解析】要求用赞扬的语言来概括董劲松的主要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个字。‎ ‎24,解析:今年宁夏的高考作文仍然是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故事,故事的核心与创造有关,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 材料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大。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固定的话题,不过考生只要注意故事后面的提示,就不难作答。在构思方面,既可以从“抢抓机遇”方面切入,亦可以从“执著”精神方面入手。不过对考生而言,从“创造并不难,创造其实离我们很近”这方面立意可能会更好操作一些。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描述一次创造的经历、可以叙写关于创造的情怀、可以编写故事等。如果能在文章中彰显“生活中人人都有着一种潜在的创造力”或“要让潜在的创造力量发挥出来,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自身力量毫无了解、缺乏信心,不思创造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等稍深刻的主题,再加上准确而又形象的表达,相信会得高分的。 ‎ 附文言文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宫内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来筹集费用,这种官员叫“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能有卖官得钱的呢?”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拨给了他。他回来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开始兴建州械,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他被任命为晋慈隰州观察使,封为武阳郡公。过了一年,韦丹自己上疏陈说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区,不值得专设观察使,给国家增加了开支,不如把这三州划归河东管辖,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盖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烧了。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盖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百姓自己能盖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盖屋;贫穷盖不起屋的,送给他材料。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盖屋。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大和年间,裴谊观察江西,上书要为韦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朝廷没有答复。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于是下诏给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 ‎2008年答案 ‎1【B.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2【C. 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3【A. 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 ‎4【D.认为或表扬,注意下句】‎ ‎5【D. ①时人的看法②获封的原因⑥与直言谏劝无关】‎ ‎6【C.不是嵇绍不以为然,而是以书谏】‎ ‎7 (1)【(4分)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大名”两外,每译对一外给1分。】 (2)‎ ‎【(6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译出大意给3分:“寻而”、“蒙尘”、“承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0【(1)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2)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3)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4)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做了四题,按前三题评分。】‎ ‎11【AC, A. 应是紧张心情 C. 重情守信】‎ ‎12【○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13【○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 ‎14【1○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15【BC, B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不是不给外国人插手,而是认为不便与外人久其事。C重视动手能力而已】‎ ‎16【答: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17【答:(1)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2)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 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 办学目的:培养与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培养能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的人才。】‎ ‎18略 ‎19【B.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20【C, A不搭配,弥补不足,超越局限 B “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应为”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D去掉成为;在高墙体前加个动词或者把没有移到高墙体前。】‎ ‎21【②④③①⑤⑥】‎ ‎22【①总要 夹上  ②却是 白字  ③更 应该 ④但 某些人 ⑤随着 中国 】 ‎ ‎23【机遇对于天才是一双翅膀,对于强者是一把火种,对于弱者是一堆灰烬。】‎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恭敬。因为父亲而获罪,清闲地退居家里。山涛担任选拔人才的职务时,禀告武帝说:“《康诰》说‘父子即使有罪但互不牵连’,嵇绍的贤能可比郤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应该加以表扬并征召为官,请让他担任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果真如你所说,就可以胜任秘书丞,为何仅让他担任秘书郎呢。”于是发出诏书征召嵇绍,重新出家担任秘书丞。嵇绍进入洛阳,多次立功升迁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 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日渐骄横奢靡,嵇绍上书劝谏说:“昔日夏禹因为寝宫简陋而被称赞有美德,唐虞因住在茅草屋顶的房子而显现德行,应该省去那些兴建的烦役,并且好好思考一下谦逊的道理。” 齐王冏虽然顺着嵇绍的意思答复了他,然而终究还是没有采纳。嵇绍曾经造访齐王冏并同他商量事宜,恰巧碰上齐王冏举行宴会,并召董艾等共同谈论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听闻嵇侍中善于弹琴,您可以让他弹奏一曲。”左右递上琴,然而嵇绍坚决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日大家欢聚一起,你为何舍不得弹奏呢?”嵇绍回答说:“你担当挽救并复兴国家的重任,应当遵守法度与礼制并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典范。我虽是虚伪卑鄙之人,愧列于高官之列,身穿显贵的官服,在朝廷谨慎为官,怎可随意弹奏琴瑟,做一些伶人做的事情!若脱去官服参与家宴,一定不敢推辞。” 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自讨没趣地退下去了。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 ‎ ‎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解读分析 试卷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材料“严格”按照“考试说明”“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文体规定,摘选陈鹏举的《诗与歌词》作为考试文本。由于对唐诗和流行歌词考生比较熟悉,因此阅读这段文字难度不是很大。‎ ‎1.命题点密  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唐诗”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试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命题人在这道题上设的陷阱是将或然变为已然。‎ 解题指津  ‎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准确找出各选项所处的区域范围,然后一一对应原文看转述有没有改变原意,无改变就是正确项将其排除,不正确看错在哪里。仔细分辨,A、B、C三项都是文章中的原观点,自然是正确的,只有D项犯两个错误,一是将原文的或然推测“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变成了已然“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同时犯了无中生有之病,说法在文中找不出相关信息根据。因此可以判定,D项是错误项。这道题难度不大,阅读能力强的考生用直选法,能力一般的用排除法,只要细心,大多都能做正确。‎ 参考答案  D ‎2. 命题点密  这道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在这道题上命题人设计陷阱的方式很多,如强加因果、条件,增加、缩减或偷换词语等。‎ 解题指津   这道题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对照原文反复审读就会发现, A项“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推断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宋词元曲是新出现的新诗体,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取代唐诗,B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流行歌词和唐诗都是各种生活感动在心、用心唱出来的东西。C项与原文内容一致,没错误;D项夸大其词,原文说“不见逊色”,选项说成了“更为出色”。‎ 参考答案  C ‎3. 命题点密  第三小题考查对内容分析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   这道题要求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既然是不正确,就要对照原文在句子中找出不正确的地方。A项对应的区域是原文第一节中间,推断与原文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选项是正确的;B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仔细研读原文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矛盾的结论,明显错误;C项推断就是原文的意思,没有错误;D项是一个类比推理,有唐三彩的事例,推断结果自然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题解读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题分析:‎ 今年文言文阅读文本选的是《宋史·朱昭传》,继续考人物传记,仍然通过设置3道客观单项选择题和1道主观文言句子翻译题来考查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命题点密  第4小题考查对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能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关键在能否正确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因此,这几年一直在这方面设题。‎ 解题指津  将加点词语的意义“代入”原句之中,就会发现, A、B、D中加点词的意义 “代入”后意思畅通连贯,只有C项意思不通。“薄”是一个常用词,虽有“削弱”的义项,但大多是“迫近、靠近”之意,若考生联系“日薄西山”这个成语,就可作出这是错误项的准确判断:“薄”应为“迫近、逼近、靠近”之意。‎ 参考答案:C ‎5.命题点密  第5‎ 小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将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甄别筛选出最恰当项。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  做这道题,要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理解分析,① ②与朱昭主张抗敌无关。⑥写朱昭的战斗行为,不是主张。排除①②⑥句,A、B、C三项就全排除。‎ 参考答案:D ‎6.命题点密  第6小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  做这道题,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读准题干,逐项对照检查”,发现D项“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敌人“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 参考答案:D。‎ ‎7.命题点密  第7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题指津   翻译文言句子要按照“信、达、雅”的原则,找准“翻译点”(也是得分点),准确无误地对照直译,再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调整好顺序,做到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第一个句子“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中有三个“翻译点”:“凡”(“总共”的意思)、“以”(介词“凭借”)、“合法”(合乎规矩)‎ 参考答案:(震威城)总共被围困了四日,城墙大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防御敌兵(的进攻),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译出大意得2分;三个翻译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 第二个句子“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的翻译点是:“勒”(率领)、“通衢”(大街要道)、“旦”(第二天天亮)三个。‎ 参考答案: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译出大意得2分;三个翻译点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分析 今年的古诗词鉴赏文本,没有重走去年选“寻常百姓家”的路子,而是回归名家选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鹧鸪天  代人赋》。由于这首词有些考生比较熟悉,有些考生不熟悉,对考生答题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好在这首词内容浅近,不管熟悉不熟悉,考生在内容理解和感情把握上没有多大障碍,答题差距不会拉得太大。‎ ‎8.命题点密  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题指津   这道题设题简单而范围小,就让考生回答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考生只要认真读两遍词作是不难答出的。‎ 参考答案   词的上阙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命题点密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词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鉴赏、对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对题目的作用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题指津   ‎ 这道题设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问得很具体,范围也很小:一问写作手法,一问感情思想,内容形式一起考查;第三问是对词题的作用的考查(设题跳跃太大,设题也多了些,考生会有顾此忘彼即回答一问或两问而忘记第三问的现象发生),考生一定要看清设题,逐一清楚回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运用了对照(对比)的写作手法。‎ 第二问: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第三问: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三)名句名篇默写分析 ‎10.命题点密  本考题考查名篇名句诵记默写能力,能力层级为A。2009年的名句名篇默写,打破前年去年“四题任选三题”的形式,只给了三个句子让考生准确无误地“硬”填,不给考生任何选择的权利,要求考生对古诗词曲名句名篇的背诵积淀,必须下真功夫。但考查初中背诵内容多了写,高中内容考查太少。这毕竟是高考,检查考生高中文化积淀情况。‎ ‎2.解题指津   2009年的背诵默写题考查的内容仍都出自教科书,且都是考试说明指定背诵的篇目,但考查的重点放在了初中教科书,即第1小题考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句子,第2小题考查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句子,都考查文言文。只有第3小题考查高中教科书中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句子。‎ 参考答案:‎ ‎(1)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 ‎(2)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乙  选考题部分 三、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出现在选考题部分。2007、2008年文学类阅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各设四道小题,而2009年各只设一道,在这一道里,又各设了四道小问题,从表面看是减少了题量,但试题的“内核”并没发生变化。‎ 第11题文学类阅读文本仍然选小说,选的是我国新任作协主席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第(1)小题命题点密   这道题仍采用多项选择形式即要求考生在下列5项中选出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但这道题舍得不够严谨,正误区分度不是很明显,给学生做题造成一定障碍,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   做这道题,首先要求考生对命题人设置陷阱的几种形式了然于胸,如常用的望文生义、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然后对照原文进行一一排查,作出准确判断。A项把原文将原文句子“这石碑…‎ 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和“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改成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和“也算是发挥了他的作用”,改变了愿意和感情。B句中说“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事的孩子见面”,把描画字说成与孩子见面的的必要条件,过于绝对又不合情理。D项中孕妇嘟囔,不是因“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而是在向母牛诉说她此时的幸福心理,主人公此时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情不自禁地嘟囔,是让同样怀孕的母牛与她一同分享这种做母亲的幸福感。‎ 参考答案:选A项给1分,选C项给2分,选E项给3分。‎ 第(2)小题命题点密  这一小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主人公性格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题指津   小说的人物性格是隐含在作家对人物的描写之中的,需要从整篇作品的多种描写中加以分析概括。细读小说,从主人公的行动中(不骑牛、描字等)可看出她的善良、做事认真的性格,从人物的简洁的语言(唤牛“黑呀”等)中可体会出她温婉的性格,从她的心理(描字时想到肚子里的孩子等)、细节(吃力地描字等)描写中可发现主人公有责任心、对人生怀有期待和向往的性格。‎ 参考答案: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3)小题命题点密  这道小题考查理解和概括“牛”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题指津   “牛”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描写的一个形象,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牛体现出来的:“牛”是主人公“同病相怜”的“知音”和“亲昵伙伴”。同时,作者借助“牛”,揭示多层面的主题。‎ 参考答案:  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写,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③的参考答案有些别扭且不能让考生完全明白)。‎ 第(4)小题命题点密   2009年的这道高考设题继续保持2007年、2008年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常模”。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或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试题中的两个“有人认为”的提示语,给考生提供了解答问题的两个角度,考查考生能否选准角度自圆其说并说得丰满的阅读鉴赏能力。‎ 解题指津   解答探究题,首先必须看清设题要求探究的内容及其所给的角度。既然题干已提示“有人认为”,那就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赞同的说法,并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其次,回答的时候为了对应设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就要写上“我认为”或“我觉得”的字样以表明立场。这道题抓住小说中的一个细节,给了考生两个答题的角度,要求选择认同的一种进行探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答这道题不能因为是完全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而离开文本架空分析,要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他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现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轻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他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三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第12题,选考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 ‎2009年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仍选人物传记文体,材料摘编自周毅、向明所著《爱满天下》。‎ 第(1)小题命题点密   这道题要求考生选出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   人物传记主要考查的是阅读的准确度和概括能力,所以只要读出所写人、事以及人物的奋斗历程,所做的突出贡献、把握个性特点、人生态度、审美追求、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等,内容就基本掌握。答题时看清问题,找准区域,准确勾出相关信息,就能选对答案。对应相关区域内容认真对照就会发现B项、C项和D项错误。B项曲解内容,不合事实,原文是“一个……设想,开始……播下壮实的种子”,设题说成“更坚定了……”;C项原文说“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设题改变原意,“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设题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地方变为乐趣主谓不搭配’,造成了一个病句)”,也可以说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D项改变原意,原文中操震球的原话是“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这里说成“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示范学校”。‎ 这道题设置也不严谨,问的是最恰当的两项,可答案中只有一项“最恰当”,区分度不明确,有莫能两可之嫌。‎ 参考答案:A2分,B1分,E3分   ‎ 第(2)小题命题点密   这道题考查对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   答这道题,关键是读懂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提炼整合,基本都能做出来。‎ 参考答案:‎ ‎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第(3)小题命题点密   这道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   这道题设置的区域是“回信”部分,属半照抄式试题,考生只要把回信中的“甘”和“苦”一一梳理,便可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秀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 ‎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第(4)小题命题点密   这道题考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但设题打破了前两年“有人说”、“也有人说”的设题模式,让考生谈读了这句话“感受最深的一点”的启示,鼓励考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F。‎ 解题指津   答这道题与答第11题第(4)题的思路完全不同。上题只是选好角度谈个人的看法,这道题则是“读后感”,说出读了这句话后所获得的启示,“启示”当然很多,但设题只让考生谈感受最深的一点就行。看清了设题要求和答题指向,应该说考生都有话可说,关键是不能离开文本架空分析,一定要“结合全文”,这或许是许多考生忽略的地方,当然可能也是导致失分的原因。‎ 参考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现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念之间”,显得过于简单;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分析 ‎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保持前两年的结构形式,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辨析病句,语言的连贯、准确得体,词语的选用,仿用和正确使用修辞等几个能力点。‎ ‎13.命题点密   这道题要求判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题指津   该题实际考查学生平时的语文积淀。这道题的难度不是很大,答这道题可用直选法和语感排除法(当然还要对成语意思理解)。如果一下难以确定或排除,就动用成语误用的几种常见类型知识进行分辨判断。A句中的“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形。在句境中使用贴切恰当。B句中的“言不及义”意思是“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符合语境。C句中“乐此不疲”意思乐于做某方面的事情不知道疲倦劳累。符合语境。D句中“匪夷所思”指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夷:平常。句子所述,既无言谈,也是农民们千百年的一贯生活状态,没有超出常情。“真有点令人”‎ 自相矛盾,与“匪夷所思”搭配不恰当。‎ 参考答案:D ‎14.命题点密  第14小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题指津   答这道题,可用语感排除法直接选定,但要不出错,还要根据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一一排查,作出准确判断。严格地说,这是一道无答案题,仔细审读就会发现,A句犯搭配不当的错误,“问题一直没有改善”主谓不能搭配不能。B句是个缺介词的句子“北大、清华等高校”与“国防生的培养”之间少了介词“对”,句子就不通常。C句犯缺少成分(主语)、修饰不当、词序错乱等毛病。“珍贵的原材料”应为“原材料珍贵”,“繁琐的身产工艺”应为“生产工艺繁琐”,“是”之前加主语“锦”,或者删除“是”,加上“锦成为”三字。D句中的“做好”缺宾语,在“教学成绩”之后应加上“工作”。相比较而言,B项的错误相对“轻”点。‎ 参考答案:B ‎15. 命题点密   这道题从语意衔接连贯角度设题,要求根据所给几个句子的表达顺序,只填写序号,考查语言感知和判断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题指津   做这道题,要读懂语段表达的意思,紧扣句子间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进行顺序排列。从所给的六个句子看,⑤句与横线前“造型”衔接自然紧密,④与⑤句意连贯,⑥紧接④说造型的另一特点,①与⑥并列,说造型的第三个特点,③点明①的意义功能,②是下一个分句的开头,说色彩。‎ 答案顺序是:⑤④⑥①③②‎ 每答对两处给1分,答对一处不给分,以此类推。‎ ‎16. 命题点密   第16小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要求将“表达上不妥当的五处”指出并改正,能力层级为E。‎ 解题指津   要准确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文字材料,透彻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完整意思。其次,根据文体的用语风格特征,根据日常生活用语习惯,准确判断找出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诊断出病因;第三,反复推敲修改;第四,通读修改后的文句,仔细体味修改后的词语是不是通常合乎逻辑,看是否还有没修改的地方,是否有修改错的地方。‎ 参考答案:“宣布”改为“通告”;“敝”改为“本”;“提出”改为“垂询”;“贵用户”改为“您”;“不安”改为“歉意”。‎ ‎17. 命题点密   这道题从仿用和修辞两个方面考查仿用能力和正确使用修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题指津   做这道题,首先要看清例句描写的是什么事物(桃花)。其次,看对这种事物是怎样描写的,即看清句子结构和使用的手法(以“桃花”为话题,描写它盛开的情状;使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第三,仔细审清设题要求:写一组句子,使用三种修辞方法(注意使用顺序),按要求仿写句子。‎ 参考答案:这道题完全是个性主观题,因此没有给相应的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是:三种修辞方法每个给1分,共三分;对象特征把握准确,情状描写合乎事例,修辞使用正确,语言通顺,给3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一、(9分)‎ ‎1. C(“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一句错误,文中只“书”说了“影响深远”,别的没说) ‎ ‎2. A(“是用汉隶笔法”应为“”是用真书笔法) ‎ ‎3. D(“只是……才为世人所推崇”一句错误,无名书法家作品是因为不为人知而不著名,并不是因为他们地位低)‎ 二、(36分)‎ ‎(一)(19分)‎ ‎4.C(趣:赶快) ‎ ‎5. B(②是贼寇的话,是侧面反映花云勇猛,④⑥表现花云被俘时的忠贞气节) 6. A(“元帅朱文逊战死”一句不符合文意,朱文逊是破城前战死的,而不是城破时战死的)‎ ‎7.(10分)‎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没有死去。‎ ‎(二)(11分)‎ ‎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思乡之情。‎ ‎(三)(6分)‎ ‎(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而伯乐不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25分)‎ ‎11. (25分)‎ ‎(1)C给3分,D给2分,E给1分,A,B不给分 ‎(2)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意思答对即可 ‎(3)①补充叙事,集中提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 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② 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 ‎③ 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 抓住“保护人”时刻都想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 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③ 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 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蔓不枝 ‎② 以“保护”与“不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③ 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适合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四、(25分)‎ ‎12.(1)B给3分,E给2分,C给1分,A,D不给分 ‎(2)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3)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4)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 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 ‎② 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 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 ‎② 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 ‎③ 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 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 ‎② 竞争对手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适合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五、(20分)‎ ‎13.B(错误的是B项,因为“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众多。A项“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样子。C项“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D项“讳莫如深”:原指事情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 ‎14. D(A项属于句式杂糅,“最主要的原因”和“……造成的”重复;B项属于动宾搭配不当“提出”和“精神损害抚慰金”不搭配;C项属于成分赘余,“道路”和“交通”属于同一概念) ‎ ‎15. C(①③句说得是地理具体位置,⑤句说得是大致的地理区域,②说得标志特点,④说得是海拔特点,⑥说得是气候特点,根据逻辑关系,介绍一个地方应先介绍地理位置,然后是各方面特点,所以应该选C项)‎ ‎16.(5分)‎ ‎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么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④ 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7. 略 作文 略 参考译文:‎ 花云,怀远人。面貌奇伟且皮肤黝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宝剑在临潼拜见明太祖,太祖认为他很有才能,于是派遣他率领军队攻打城池,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率领数名将士前行,花云跟随在后。突然遇到数千个山贼,花云在太祖身边保护,拔出剑来骑马冲入敌营。山贼惊呼:“这个黑将军太勇猛了,我们抵挡不住他的锐气。”太祖的军队一到达就攻克了滁州。太祖渡江,花云先渡。没多久就攻克了太平。花云凭借他的忠贞和勇猛在太祖的宫禁中担任警卫。后来又升任禁军总管,巡行镇江、丹阳、丹徒、金坛都攻克了。在经过马驮沙德时候,在路上遇见了数百名山贼拦路挑战。花云一边走一边打了三天三夜,就把这些全部活捉或者杀死了。太祖在太平马上设立了枢密院。让花云做院判。命令他去攻打宁国。大军陷入乱山泥泽之中八天,寇军相互在要塞栈道上结集。花云手持长矛击鼓出战,杀死敌军成百上千,身上却没有中一箭,回到太平。陈友谅率领水师来犯,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寇军攻城三天也没攻下。后来凭借大船趁涨水的机会沿船尾爬上城墙,太平陷落。寇军俘虏花云,花云用尽全力大喊,绳子被他挣断,他起身抢过护卫的刀,杀了五六个人,大骂道:“你们根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不赶快投降。”寇军大怒,打破了他的头。把他绑在船的桅杆上乱箭射死。花云仍然大骂,直到死骂声依然雄壮。年仅三十九岁。太祖即位吴王,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设立忠臣祠祭祀他。在前线战势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祀祖宗,拉着三岁儿子的手,一边哭一边对家人说:“太平城破,我丈夫必死,我也不会在这个世上独活,但是不能让花家无后,你们应当好好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花云被俘后,郜氏跳水而死。她的侍女孙氏把她埋葬后,抱着孩子还是逃亡,被劫掠到了九江。孙氏半夜投宿到了一个渔家,摘下发簪和耳环嘱托他们要把孩子抚养长大。等到汉军大败之时,孙氏又偷偷地把小孩接走渡江而行,途中遇到了溃败的军队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他们靠着断木漂浮进入了芦苇洲中,采集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没死。过了一年到达了太祖所管制的地方。孙氏抱儿痛哭拜见,太祖也跟着哭了起来,把小儿放在膝盖上说:“名将的后代。”赐名字花炜,他的五世子孙拜见世宗。封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设立祠堂拜祭。‎ 赞同 ‎16‎ ‎2011年答案 ‎ 1, 答案: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 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答案: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答案:B 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答案: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答案: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2)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7(1)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 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8,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9,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10,答案:(1)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可以横绝峨眉颠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3)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 11,(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对话风趣而又细腻。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 ‎(2)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主题的关系。‎ ‎ (3)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12(1),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13,答案:D 解析: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14,答案:A 解析:B并列词语搭配不当,应为“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C介词错误,“经过”改为“通过”;主谓搭配不当,在“80%”后加“的患者”‎ ‎;D、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15,解析: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②⑥由“因此”连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 ‎16, 答: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17,解析:要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具体做法:①看清题干列出的几点要求,化仿写为填空。②分析仿写句:包括分析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思想内容、修辞手法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搜索仿写材料。③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做到内容符合要求,尽量写得新颖,有深意,带文采。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总之,句式仿写要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9分)‎ ‎ 1.C 2.B 3.D 二、(36分)‎ ‎ 4.D 5.C 6.A ‎ 7.(10分)‎ ‎ (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 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 ‎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0.‎ ‎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望中犹记 佛狸祠下 三、(25分)‎ ‎11.‎ ‎ (2)‎ ‎ ①匀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 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 ‎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 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 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 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四、(25分)‎ ‎ 12.‎ ‎ 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性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 作为科学家,解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 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 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 生动。‎ ‎(4)‎ 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 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不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 设:②为国家建设雷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时事业充满热诚.‎ ① 作为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 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 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 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五、(20分)‎ ‎ 13. B ‎ 14. C ‎ 15. D ‎ 16.‎ ①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