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单元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单元检测 某学生2019年暑期前往下图所示区域旅游考察,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河流①、②、③依次是( ) A. 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B. 澜沧江 金沙江 怒江 C. 黄河 金沙江 澜沧江 D. 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 2.照片中的景观分布在P地河谷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B. 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气候干热 C.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 D. 纬度较低,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碧塔海是位于滇西北中甸县境内的一个高原湖泊,其周围原始森林茂密,草甸丰美。流域内独特多样的生态景观及完美的空间组合是该地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轻微的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3.图中碧塔海湖泊盆地的形成过程是( ) A. 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 B. 地壳下沉和河流堆积 C. 地壳下沉和冰川侵蚀 D. 地壳抬升和风力堆积 4.试判断在局地小气候影响下,a地的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 山地暖干森林生态系统 阳坡 B. 山地冷湿森林生态系统 阴坡 C. 山地冷湿森林系统 迎风坡 D. 山地暖干森林生态系统 背风坡 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5.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 A. 纬度地带性规律 B. 经度地带性规律 C. 垂直地带性规律 D. 非地带性现象 6.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海陆分布 B. 地形 C. 人类活动 D. 岩石性质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回答以下两题。 7.图中25℃等温线向西弯向纬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 山脉的延伸 B. 稀疏的植被 C. 沿岸的寒流 D. 河流的流向 8.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 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读下图,完成以下三题。 9.造成甲大陆自然带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不同 B. 水分不同 C. 海拔不同 D. 纬度不同 10.甲大陆东、西两侧的③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 ) A. 均为地中海气候 B. 均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 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11.甲大陆①自然带与乙大陆⑤自然带类型相同,关于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形成的 B. 都是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形成的 C. ①自然带受西风带影响;⑤自然带受寒流影响 D. ①自然带深居内陆;⑤自然带地处山脉背风坡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2为“MN之间地形的变化过程示意图”(阶段一~阶段三为由早到晚)。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2.导致MN之间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化侵蚀 B. 岩浆活动 C. 流水沉积 D. 地壳运动 13.MN之间地形变化使C地 ( ) A. 气温的年较差逐渐变大 B. 全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C. 沿岸洋流影响逐渐增强 D. 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 读“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变化图”(下图),回答以下三题。 14.该大陆是( ) A. 南美大陆 B. 澳大利亚大陆 C. 非洲大陆 D. 亚欧大陆 15.中纬度10°~20°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蒸发旺盛 B. 终年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 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D.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16.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纬度10°~30°地区流水侵蚀地貌广布 B. 降水量空间变化主要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C. 纬度40°~60°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 纬度30°~40°地区冬季水循环更强烈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1~-4.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17.湿润系数可能指( ) A. 降水量 B.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 C.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D. 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18.题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19.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导致其自然植被的覆盖也有很大差异。图中A地、B地和C地的植被特征,反映了 ( )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下图是“非洲大陆≥10℃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0.下列现象符合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 ①地积温大于②地 B. ③、④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C. ②地积温小于④地 D. ①、③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21.影响20°S东西沿海地区积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纬度 D. 大气环流 下图是“非洲大陆≥10℃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2.下列现象符合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 ①地积温大于②地 B. ③、④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C. ②地积温小于④地 D. ①、③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23.影响20°S东西沿海地区积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纬度 D. 大气环流 24.毛泽东《沁园春·雪》的部分词句描写与其地理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形 B.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文 C.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气 D.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物 下图是“非洲大陆≥10℃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5.下列现象符合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 ①地积温大于②地 B. ③、④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C. ②地积温小于④地 D. ①、③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26.影响20°S东西沿海地区积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纬度 D. 大气环流 下图是“非洲大陆≥10℃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7.下列现象符合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 ①地积温大于②地 B. ③、④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C. ②地积温小于④地 D. ①、③两地积温大约相同 28.影响20°S东西沿海地区积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纬度 D. 大气环流 下图为“玉山植被垂直分布与北半球植被分布图”,其中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29.某登山者从海拔500米到1 900米刚好走过常绿阔叶林,水平陆地上要完全通过常绿阔叶林理论上至少要走约( ) A. 550千米 B. 1 000千米 C. 1 200千米 D. 1 400千米 30.对树线高度影响不大的因素是( ) A. 经度位置 B. 纬度位置 C. 海拔高度 D. 降水量 31.玉山树种丰富的原因不包括( ) A. 纬度低 B. 海拔高 C. 降水丰富 D. 红壤广布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以下两题。 32.该山地所处自然带的自然景观为( ) A. 森林带 B. 森林—草原带 C. 草原—荒漠带 D. 草原带 33.降水垂直变化最大处( ) A. 位于山地背风坡 B. 位于山坡最陡处 C. 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D. 高度范围是600~1200米 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阴影部分为终年积雪,甲、丁两地气温相同。据此完成以下三题。 34.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丙乙甲 D. 丙甲乙 35.该山地南坡属于( ) A. 阳坡和迎风坡 B. 阴坡和背风坡 C. 阳坡和背风坡 D. 阴坡和迎风坡 36.实际调查发现,该山地北坡植被生长状况优于南坡,可能是由于北坡( ) A. 降水丰富 B. 热量充足 C. 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好 D. 流水堆积,土层条件好 下图为亚欧大陆两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37.据图可知( ) A. 两地洪涝灾害都严重 B. 两地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C. ①地光照充足 D. ②地气温年较差大 38.从①地到②地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 经度地带性 B. 纬度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读“某地自然环境剖面图”,回答以下两题。 39.由图中显示的信息可知,该地区( ) A. 一月平均气温在 20℃以上 B. 全年各月降水均匀 C. 全年盛行西南风 D. 降水集中在夏半年 40.在该地区缓坡地适宜种植( ) A. 茶树 B. 油橄榄 C. 油棕 D. 天然橡胶 从2019年起,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制作了红叶观赏指数(黄栌等植物叶片变红的比例越大,指数越高,它是确定最佳观赏区的依据),每天向社会公布。下表是2019年依据红叶观赏指数预报的部分数据。读表,回答以下两题。 41.影响红叶观赏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 B. 地形 C. 风 D. 气温 42.当北京红叶进入观赏尾声时,将出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的是( ) A. 新疆喀纳斯 B. 吉林红叶谷 C. 南京栖霞山 D. 广东石门谷 读“某区域和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43.关于甲、丙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自然带相同 B. 冬季盛行风风向相同 C. 河流汛期相同 D.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44.关于三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甲到丙的变化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 从甲到丙的变化原因是水分因素 C. 丙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乙地垂直带谱的多少决定于当地的纬度 读“沿16°纬线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以下两题。 45.B处自然带名称为( ) A. 热带草原带 B. 热带雨林带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热带荒漠带 46.某人从A处先向南,后转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没有经过的自然带有(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亚寒带针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温带荒漠带 47.《2》风化壳厚度( ) A. 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 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 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 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48.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 )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分解作用 D. 化合作用 49.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 )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 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 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50.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以下两题。 5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气环流 B. 太阳辐射 C. 地理位置 D. 下垫面状况 5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 气候 B. 地形 C. 植被 D. 河流 下图是我国某地2019年8月份“气象资料图”,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53.该地位于我国( ) A. 黄土高原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54.有关该地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气温日较差小 B. 多沙漠戈壁 C. 雪山连绵 D. 水土流失严重 55.2019年8月份,该地晴天多达到19天,与其密切关联的是( ) A. 距海较远,水汽少 B. 受信风影响,降水少 C. 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 D.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较长,晴天多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以下两题。 56.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 57.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 差异性特征 D. 不稳定性特征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8.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A. 东、西、南、北——地形、水源 B. 北、南、西、东——热量、光照 C. 南、北、东、西——土壤、水源 D. 西、东、南、北——地形、光照 59.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 A. 水旱灾害频繁 B. 沙尘天气加重 C. 物种减少 D. 地震灾害 下图为我国某山3 000米高度气候资料,下表为该山不同海拔高度衫树的多年平均年轮宽度。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60.该山的雪线高度约为( ) A. 4 200米 B. 4 600米 C. 5 000米 D. 5 600米 61.影响该山杉树多年平均年轮宽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拔 B. 气温 C. 降水 D. 坡度 62.该山位于( ) A. 天山山脉 B. 大兴安岭 C. 横断山脉 D. 南岭 读“某自然景观在亚欧大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63.对图中自然景观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纬度 B. 距海远近 C. 地势高低 D. 洋流性质 64.②处景观与同纬度东部地区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纬度偏低 B. 受季风影响大 C. 海拔较高 D. 处于背风坡 下图中甲~丁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65.关于图中甲~丁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洋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北移有关 B. 乙洋流反映了该海域8月份洋流的流向 C. 丙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补偿流 D. 丁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为热带雨林带 66.图示洋流甲沿岸的景观为( )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热带荒漠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67.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十几万的浙江人,对沿线社会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材料完成下题。 (1)说出古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自然带。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图中虚线范围内各地理要素的特征。 68.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9.下面两图为模拟的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上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0.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甲图中a、b、c、d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及自a到d一线自然带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甲图中b自然带在赤道地区也有分布,分析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指出乙图中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的最主要原因。 71.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乌鞘岭的自然地理意义。 (3)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 72.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7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下图)。 材料二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乙,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图中陆地轮廓可知该地区位于云南省,结合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其流向可知河流①、②、③依次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故选项A正确。 2.【答案】B 【解析】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图中P地河谷的东侧有南北走向的山脉,因而P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图中P地河谷的西侧也有南北走向的山脉,因而P地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那么季风越过山脉,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产生焚风效应,气候干热,故选项B正确。 3.【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碧塔海是一个高原湖泊,所以湖盆形成过程先是该区域整体地壳的抬升,隆起形成高原区。从位置判断,该地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区,地壳抬升。该地地势相对周围较低洼,水流汇集,河流侵蚀下切,形成湖泊。A对。地壳下沉就不能形成高原区地形,纬度较低,冰川作用少,B、C错。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风力作用弱,D错。 4.【答案】B 【解析】读图,右图表示a地海拔较高,结合左图剖面线判断,A处是湖泊南面,山的北面,是阴坡,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 ,植被类型应是山地冷湿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因素主要是阴坡,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B对。 5.【答案】A 【解析】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6.【答案】B 【解析】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受落基山脉的影响,大陆西岸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 7.【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这是非洲西北部地区,该地沿岸有加那利寒流,受该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西岸等温线偏向低纬,大体与海岸线平行。 8.【答案】A 【解析】图中的①位于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发育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图中的②位于几内亚湾沿岸,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9.【答案】B 【解析】甲大陆的自然带是北半球沿某纬线的分布状况,读图可知,甲大陆东、西两侧的自然带呈对称分布,故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状况的不同。 10.【答案】C 【解析】甲大陆东、西两侧的自然带所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不同的,东侧为温带季风气候,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11.【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甲大陆的①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乙大陆的⑤自然带也为温带荒漠带,但它们的成因是不同的,①自然带主要因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气候干燥;⑤自然带主要是因为西部高大的山脉阻挡了从海洋上来的水汽,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 12.【答案】D 【解析】 图中经度为西经度,结合海陆轮廓,可判断为南美洲。观察右图可发现当地地壳隆起,形成山脉。故D正确。 13.【答案】A 【解析】山脉隆起,对气流运动形成阻碍,来自太平洋的西风越过山脉后影响C地,形成焚风效应和雨影效应,使C地气候干旱,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景观。受离岸西风影响,沿岸的巴西暖流上空的暖湿气团对沿岸陆地影响很小。故A正确。 14.【答案】A 【解析】根据纬度及降水量曲线的变化,30°~40°纬线大陆西岸在6月份降水较多,12月份降水较少,所以该大陆位于南半球,D错误;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在40°S以南没有陆地,B、C错误。只有南美洲大陆符合,D正确。 15.【答案】C 【解析】南美洲纬度10°~20°地区的大陆西岸,沿岸有势力很强的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导致沙漠延伸到南纬8°附近,所以降水少,C正确。纬度低,蒸发旺盛不是该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A错误。南半球不受东北信风影响,B错误。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错误。故选C。 16.【答案】D 【解析】纬度10°~30°地区降水较少,流水侵蚀地貌较少,A错误;降水量空间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B错误;纬度40°~60°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错误;纬度30°~40°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区,所以冬季水循环更强烈,D正确。故选D。 17.【答案】C 【解析】湿润系数,指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为降水-蒸发比,是综合性气候指标之一,用以表示某地气候的湿润程度。图中湿润系数均为小数,因此A、B错,西北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所以本题C正确。 18.【答案】B 【解析】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从题目所给材料即可知道生物多样性下降不属于土壤退化过程,所以本题选B。 19.【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A、B、C位置排列为由东西向,排除 A、C项,这三地植被特征的变化是由于降水差异导致的,而经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因素是水分条件,所以本题选D。 20.【答案】B 【解析】受地势影响,②地积温较低;③、④两地纬度相当,积温大约相同,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1.【答案】B 【解析】20°S东西沿海地区分别受暖流和寒流影响,东岸积温高于西部沿海。 22.【答案】B 【解析】受地势影响,②地积温较低;③、④两地纬度相当,积温大约相同,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3.【答案】B 【解析】20°S东西沿海地区分别受暖流和寒流影响,东岸积温高于西部沿海。 24.【答案】B 【解析】根据词句的描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别对应的地理要素是天气、水文、地形和地表环境。 25.【答案】B 【解析】受地势影响,②地积温较低;③、④两地纬度相当,积温大约相同,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6.【答案】B 【解析】20°S东西沿海地区分别受暖流和寒流影响,东岸积温高于西部沿海。 27.【答案】B 【解析】受地势影响,②地积温较低;③、④两地纬度相当,积温大约相同,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8.【答案】B 【解析】20°S东西沿海地区分别受暖流和寒流影响,东岸积温高于西部沿海。 29.【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常绿阔叶林在水平陆地上的纬度跨度大约10°,结合一个纬度距离111 km即可计算出至少要走1 000千米。 30.【答案】A 【解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降水和高度,经度位置对其影响不大。 31.【答案】D 【解析】山地的植被带谱主要取决于气候和海拔高度,土壤条件不是其主要原因。 32.【答案】C 【解析】 根据年降水量低于150mm,说明该山地位于干旱区,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选C正确;森林分布在降水高于400mm的湿润半湿润区,A错;草原带多分布在降水在200~400mm的地区,D错。 33.【答案】C 【解析】根据雨量变化曲线可知,降水多的为迎风坡,降水少的为背风坡;迎风坡海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降水减少,降水垂直变化最大处高度大致在800~1 600米,D错;在此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C正确;降水垂直变化最大处在迎风坡,但山坡不是最陡的,A、B错。 34.【答案】D 【解析】丙地海拔低于丁地,气温高于丁地;甲地和丁地气温相同;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气温高于乙地。 35.【答案】A 【解析】该山地南坡温度高于同高度北坡温度,说明南坡为阳坡;从终年积雪分布看,该山地南坡终年积雪分布海拔低于北坡,说明南坡为迎风坡,降雪量大。 36.【答案】C 【解析】该山地北坡为阴坡,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生长状况优于南坡。 37.【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①地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可知,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洪涝灾害不严重,河流径流量变化小,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根据②地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可知,②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洪涝灾害不严重,河流径流量变化大,夏季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大。 38.【答案】A 【解析】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②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大陆中部,故从①地到②地,降水量逐渐减少,体现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39.【答案】D 【解析】该地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降水集中在夏半年,一月均温小于15°C,故选D。 40.【答案】A 【解析】油橄榄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油棕和天然橡胶是热带地区的典型植被。而茶树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41.【答案】D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随着气温降低,红叶最佳观赏区逐渐向低海拔地区移动,说明影响红叶观赏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气温。 42.【答案】C 【解析】红叶现象出现逐渐由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地方推移,由纬度高的地方向纬度低的地方推移,所以当北京红叶进入观赏尾声时,南京栖霞山将出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而广东石门谷由于纬度更低,出现的时间会更晚一些,故选C。 43.【答案】B 【解析】根据乙地垂直自然带,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高,说明图示区位于北半球。读图,甲、丙分别在40°纬线南北两侧的大陆西岸,分别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所以自然带不同,A错。冬季都受西风带影响,盛行风向相同,B对。河流汛期不同,C错。农业地域类型不同,D错。 44.【答案】C 【解析】乙地位于大陆东岸,结合纬度判断是温带季风气候。从甲到丙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A错。从甲到丙的变化原因是热量因素,B错。丙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对。乙地垂直带谱的多少决定于当地的纬度,山脉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D错。 45.【答案】B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该大洲为南美洲,B处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附近有暖流经过,降水丰富,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46.【答案】B 【解析】从A处先向南,后转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经过的自然带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纬度不够高,没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B对。 47.【答案】C 【解析】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甲大于丁是因为气温较高,植物量大;乙大于丙是因为植物量大,气温较高;刚果盆地(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苔原带);伊朗高原(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热带森林带),故选C项。 48.【答案】A 【解析】若A为绿色植物,图中含义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49.【答案】D 【解析】图中反映了森林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50.【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它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51.【答案】C 【解析】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地理特征是由该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是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 52.【答案】C 【解析】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这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53.【答案】D 【解析】结合图示气温和天气特点可以判断该地应为塔里木盆地。 54.【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可以确定该地地理特征。 55.【答案】A 【解析】结合该地地理位置可以确定。 56.【答案】C 【解析】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57.【答案】A 【解析】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58.【答案】B 【解析】把图中树桩年轮密集和稀疏的两个方向连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就表示南北方向。其中稀疏的一方代表南方,因为南方向阳,气温较高,树木生长较快。相反,密集的一方代表北方。与该直线垂直的方向就表示东西方向。再根据方位的判断规律就可知:甲——北方,乙——南方,丙——西方,丁——东方,所以该题选B。 59.【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树桩的年轮可以看出,这些树木的年限是参差不齐的,全部砍伐光是不科学的,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但不可能引发地震灾害,所以该题选D。 60.【答案】C 【解析】该山地夏季3 000m最高温约12°C,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温带大约为0°C,结合气温递减率可计算出该山的雪线高度约为5 000m。 61.【答案】B 【解析】年轮宽度反映了树木的生长速度,树木的生长速度主要受气温影响。 62.【答案】C 【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可知该地为横断山脉。 63.【答案】B 【解析】从该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部,再结合自然带世界分布规律来看,该自然景观为草原,因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而形成,B正确。 64.【答案】C 【解析】②处景观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形成草原景观,因此C正确。 65.【答案】A 【解析】甲洋流是季风洋流,其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北移有关,A正确; 乙洋流是逆时针环流,所以反映了该海域冬季洋流的流向,B错误; 丙洋流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C错误;丁洋流流经的两岸地区为热带草原带,D错误。 66.【答案】C 【解析】甲是离岸风形成的洋流,洋流远离海岸,下层海水上泛,因水温较低,所以是寒流,而寒流是减温减湿的,所以形成荒漠景观,C正确。 67.【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该区域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气候干燥是其主要特征;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生物活动量小,土壤有机质积累少,肥力低;多大风天气,所以多风蚀风积地貌;河流较少,且流量小。 【解析】(1)古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气候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西亚的地中海式气候,所对应的陆地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图中虚线部分主要位于亚洲的中部地区,该地区距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气候比较干旱;由于气候比较干旱,降水量少,导致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和荒漠草原为主;气候干旱,地表植被少,导致腐殖质少,土壤有机质积累少,肥力较低;该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大风天气多,地表多风积地貌;该地区降水量少,河流少,流量小,一般为内流河。 68.【答案】(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因此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解析】第(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呈对称分布。第(2)题,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第(3)题,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69.【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或经度地带性) 水分条件 (3)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中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4)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第(1)题,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分布图,结合世界植被的分布可知,A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温带草原带。第(2)题,图中从C到D,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草原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发现,不少自然带的分布北界都向北推移了,具体而言,我国寒温带针叶林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第(4)题,我国寒温带针叶林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70.【答案】(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地势高,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3)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因而雪线低。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四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四自然带南北更替,反映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东非高原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受地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带,属于非地带性。第(3)题,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与降水多有关。 71.【答案】(1)特点: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大部分地区在35亿至60亿焦耳/平方米·年之间。原因:自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渐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逐渐减弱。 (2)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分界线;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暖温带与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3)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减弱,黄河含沙量减少;黄河河口流水堆积作用减弱,加之风浪和潮汐侵蚀作用较大,三角洲推进速度减缓,海岸线可能后退。 【解析】(1)示意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基本是由东南向西北增多,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2)从图中看乌鞘岭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的交汇处,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内外流域的分界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减少会使黄河三角洲沉积变慢、受海浪侵蚀海岸线后退。 72.【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多,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73.【答案】(1)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4°~40°之间,位于暖温带(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黄河中上游地区 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 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2)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土地沙化(沙漠侵吞)。 (3)地面变得千沟万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变得更贫瘠(或土壤侵蚀加剧);自然灾害更加频发。 【解析】(1)读图乙,根据经纬度分析,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4°~40°之间,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属于暖温带。根据自然地形区分析,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2)根据图例,比较两图的土地利用状况,可以看到,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出现土地沙化现象。 (3)由于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面变得千沟万壑。农业生产用水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多,河流含沙量增大。森林调节气候能力减弱,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表层肥沃土壤流失, 土壤变得更贫瘠。 自然灾害更加频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