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闯关密训系列专题13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闯关密训系列专题13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含解析

考查知识点 试题难易分布 基础 中档 稍难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 ‎1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4、10、13‎ ‎27‎ 能量流动 ‎7、8、9、14、28‎ ‎11、15‎ 物质循环 ‎5‎ ‎6‎ 信息传递 ‎16、1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8、19‎ 人口与全球环境问题 ‎20、21‎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22、23、24、25‎ 综合题及实验探究 ‎30‎ ‎26‎ ‎29‎ 专题13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答案】C ‎【解析】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属于分解者;细菌有自养型的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异养型的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有的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生物成分,如猪吃草,猪属于消费者,而当猪以其他家禽粪便为食时,便充当分解者。‎ ‎3.下图表示对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人所含能量进行统计所得的数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甲只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B.甲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乙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 C.甲可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一定不是湖泊生态系统 D.甲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乙也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 ‎4.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目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答案】C ‎【解析】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H占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即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营养结构都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而相互制约,其数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本题中C种群减少,H可以从其他食物链获得物质和能量。C选项前者符合稳定型的概念,但后者却是增长型种群的发展结果,所以是不正确的。‎ ‎5.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答案】C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③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中耕松土对过程③有促进作用。‎ ‎6.下面的左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右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Ⅰ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右图中种群I、II、III依次属于左图中甲、乙、丙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 B.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左图中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C.左图中Y与丙中图示生物类群都是异养需氧型的,右图中的三个种群都是需氧型的 D.右图中三个种群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5至7年间的种群Ⅱ属于衰退型种群 ‎【答案】D ‎【解析】由右图分析可知,种群数量呈现“S”增长,在5-7年间,Ⅱ 的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 ‎7.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8.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生物摄入的能量=同化的总能量+没有吸收利用的能量(存在于该动物粪便、食物残渣等中的能量);生物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9.曾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人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所引起的,经检测,水俣湾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为0.017 mg/L(符合0.5 mg/L以下的安全标准),对海水中具营养关系的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体内残存甲基汞的含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生 物 甲 乙 丙 丁 戊 甲基汞浓度/(mg·L-1)‎ ‎0.05‎ ‎5‎ ‎0.51‎ ‎50‎ ‎0.48‎ 则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实现的 B.种群丁体内甲基汞含量是海水的3 000倍,对这个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甲基汞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此现象称生物放大 C.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是甲―→戊―→丙―→乙―→丁 D.该生态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生产者 ‎1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答案】D ‎【解析】c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在b或d中。‎ 答案:D ‎10.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下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 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11.下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B ‎【解析】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计算鹰至少要获得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 ‎12.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答案】D ‎【解析】群落由系统中所有生物组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光能、化能自养生物在内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13.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 ‎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14.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子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 ‎15.下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J·m-2·a-1)(  )‎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 ‎ 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 ‎ 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为7.3×107(J·m-2·a-1)未被消费者同化 ‎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图中所有GP之和 ‎16、在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还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灌溉、施肥、除草等),不是只需要输入光能即可维持稳定,所以A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才能为蔬菜和黄瓜提供养分,所以C错误;群落是指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不是只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所以D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做到的,所以B正确。‎ ‎1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18.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做到的是 ‎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 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A.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有能量来源,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符合能量流动规律;四种成分具备,瓶底放鹅卵石并不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1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 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物种更替较少,保持相对稳定。‎ ‎2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A ‎【解析】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所包含的化学能。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中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是一个种群在空间上分布的情况。绿藻、黑藻只能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盐、水等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1.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右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答案】D ‎【解析】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22.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3.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鹮与鱼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 D.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答案】D ‎【解析】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鹮与鱼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远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24.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选项不符合这种环保措施的是(  )。‎ A.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 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 D.禁止捕杀任何野生动物 ‎25.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C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答案】A ‎【解析】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方法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0分)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占第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 ‎(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________。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高于、低于)前两者。‎ ‎(5)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青蛙的数量________。‎ ‎(6)如果青蛙从蚱蜢和蛐蛐处同化的能量为1 000 kJ,蛇从青蛙处同化的能量为100 kJ,则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10%。‎ ‎27.(12分)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树林的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树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 (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解析】(1)分析图1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有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有5条,次级消费者有I、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和C,且D是A的猎物,因此,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同一营养级,当除去E时,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因则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3)分析图2知,除去A,C将大量繁殖,数量增加,会成为优势种。E和F数量急剧减少,可能的原因是: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28.(8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1)。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J·cm-2·a-1,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_。‎ ‎(4)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答两项)‎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3)110 12.7% (4)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5)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 A为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随营养级的升高所得的能量变少,所以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输入的有机物增多。(3)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 J·cm-2·a-1,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为0.5+2.5+4+9-2=14J·cm-2·a-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3+23+70+14=110 J·cm-2·a-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2.7% 。 (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29.(13分)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单位:×102 kJ·m-2·a-1)‎ Pg Pn R X ‎870.7‎ ‎369.4‎ ‎501.3‎ Y ‎211.5‎ ‎20.1‎ ‎191.4‎ Z ‎141.0‎ ‎61.9‎ ‎79.1‎ 乙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0.(7分)由于人类的活动,云南滇池多次在夏季出现由蓝藻爆发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滇池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来判断。如果比较滇池水体的pH,则早上比傍晚要________。‎ ‎(2)夏季气温偏高是滇池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滇池生态系统的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来影响蓝藻的生长的。‎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水样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A组(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添加)‎ ‎0.2‎ ‎0.2‎ ‎0.3‎ ‎1‎ ‎10‎ ‎9‎ ‎7‎ ‎7‎ ‎6.5‎ 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