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1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A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C 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3.(2010·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3.B 此题考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D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1.B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2.(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2.B 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3.(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3.A 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4.(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 C.南北朝                                    D.唐朝 ‎4.B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5.(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6.(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6.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7.(2010·全国Ⅱ卷文综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7.B ‎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8.(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 B和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9.(2010·北京文综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 C.汉朝                                     D.唐朝 ‎9.C 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10.C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海南单科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 A.秦朝                                      B.隋朝        ‎ C.宋朝                                      D.明朝 ‎1.D 考查基本的史实,秦朝是诸侯秦国发展而来,隋朝是北周贵族杨坚所建立,宋朝是后周大将军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只有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 ‎ 二、 主观题 ‎1.(2010·上海单科34)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 ‎ ‎ ‎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 ‎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 ‎ ‎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天津文综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 ‎1.D 可从梭伦改革的影响(最大受益者)考虑。‎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2.B 题目的条件是给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两种平等——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定义,题目的要求是运用亚氏的两种平等的理论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实(历史)现象。故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平等的含义:根据题干材料,数量平等意味着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律按人头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价值,包括能力),根据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有一个分配标准,故选B。当然学生完全可以直接从常识出发,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能根据自己的成绩(分数),被录取到相应的高等院校或不被录取,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成绩是考生实际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根据这一标准在上百万考生之间分配相应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与“比值平等相”近的。如果按照“数量平等”来分配,则意味着人人都上大学,甚至人人都上同一所大学(如北大),前者目前还无法实现,后者显然荒谬,故选B。‎ ‎3.(2010·海南单科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3.B 梭伦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出任最高执政官。其改革的具有很强的折中色彩,因此选B.‎ 二、主观题 ‎1.(2010·上海单科32)             苏格拉底案 ‎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于自己呢?”‎ 问题:(8分)‎ ‎(1)苏格拉底案发生于雅典的什么时代?(1分)‎ ‎(2)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1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1.D 此题如果单纯从画面去考虑,倒是很容易选择:双方把武器放下相互拥抱:流浪的女儿(左)箭头朝下,双臂紧握武器,仍具有防卫意识;“不列颠娜”(右)把盾牌放下,箭头向上,主动伸出双臂拥抱“美利坚”。如此画意不是很明显吗?C对于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干扰,问题出在对漫画所反映的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关于美国独立的战争的过程,新课程教材无论是人教和岳麓版,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很模糊。所以此题实际上只涉及初中历史知识。美国独立战争:1775(6)—1783,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由此可以排除C。A、B容易排除。当然漫画实际上反映的是1782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两国正式结束战争状态。‎ ‎2.(2010·海南单科10)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 A.代议制                                    B.分权制      ‎ C.共和制                                    D.联邦制 ‎2.D 代议制,分权制,共和制的出现都早于美国宪法的颁布,美国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为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广东文综20)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1.A 依据材料,不难看出,法国共和制确立面临复杂的政治形势,也说明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道路曲折艰难。C. 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1873年,巴黎公社起义已失败,B项也排除。‎ ‎2.(2010·安徽文综18)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它(    )‎ 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C.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D.对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D 本题考查选修内容,题目强调树立国际威望方面,A.B是与其他文件对比,无法体现国际威望,C仅仅是对法国的意义,因此排除。D强调其国际影响,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 ‎3.(2010·全国Ⅰ卷文综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 ‎3.B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三次王朝战争的目的。德意志统一之前,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可以结合长期分裂的政治状态,进而可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B项正确。‎ ‎4.(2010·上海单科17)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 A.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            D.普法战争爆发 ‎4.B 清廷忙于抗击沙俄是在康熙皇帝时期,普法战争史1870年,中英签订通商协议在1840鸦片战争后。法国大革命1789年,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1735-1795年在位。‎ ‎5.(2010·海南单科11)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5.A 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 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亚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因此材料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6.(2010·海南单科19)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6.A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总统职权由宪法赋予受宪法制约,排除B,美国共和政体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两党制,法国不是两大政党轮流组阁,排除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总统,排除D,答案A,内阁没有形成对议会的权利制衡,参议院与众议院的联席会议产生总统,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 ‎ ‎ ‎ ‎ 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 ‎1.(2010·四川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A 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2.(2010·上海文综10)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2.D 根据题干信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可知条约是《南京条约》,故选D。‎ ‎3.(2010·海南单科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B 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 ‎ ‎ ‎ ‎ ‎ ‎ ‎ ‎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A 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 ‎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A 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 ‎ ‎ ‎ ‎ ‎ ‎ ‎ ‎ ‎ ‎ ‎ ‎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1.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2.(2010·浙江文综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C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是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时提出的。“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提出于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 ‎3.(2010·全国Ⅰ卷文综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C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4.(2010·上海单科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4.D 根据题干又杀宋教仁,可知宋教仁案引发了二次革命。故选D。‎ ‎5.(2010·海南单科1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5.B 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 ‎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名题分解 ‎1.(2010·安徽文综16)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 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2.(2010·全国Ⅱ卷文综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D 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 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 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重庆文综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第16课  抗日战争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北京文综17)“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1.D 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2.(2010·天津文综8)《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C 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3.C “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故选C。‎ ‎4.(2010·重庆文综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4.C 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故选D。‎ ‎5.(2010·江苏单科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5.A 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进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伏击战,故应排除;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6.(2010·上海单科26)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6.A “中共七大”确立毛择东思想为指导思想,选A。‎ ‎ ‎ 第17课    解放战争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安徽文综16)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2.(2010·北京文综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 ‎ ‎ ‎ 必修一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广东文综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1.C 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2.(2010·福建文综21)《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 C.①②③                                    D.①③④‎ ‎2.D 此题考查对巴黎公社概念的全面把握。从背景看①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③④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从材料中萌芽一词也反映了这点,故选D。‎ ‎ ‎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名题分解 ‎(备注:无。)‎ ‎ ‎ ‎ ‎ ‎ ‎ 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北京文综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A 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2.(2010·江苏单科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B 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A和D项内容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故排除;C项内容是在1956年,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 ‎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单科28)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1.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选B。‎ ‎ ‎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    名题分解 ‎1.(2010·海南单科23)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A 时间是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打破两岸隔绝的迫切愿望。‎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名题分解 ‎1.(2010·广东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D 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2.(2010·福建文综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 ‎ 图7                                 图8‎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2.D 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3.(2010·全国Ⅰ卷文综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7.B 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名题分解 ‎1.(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1.D 两国缔结什么性质的条约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决定,故此题不难。新人教教科书没有“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一知识的明确表述。‎ ‎2.(2010·浙江文综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 ‎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2.A 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3.(2010·上海单科30)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 ‎3.A 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4.(2010·安徽文综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A 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y)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二、主观题 ‎1.(2010·安徽文综3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解析: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 ‎ ‎ ‎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1.D 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 ‎2.(2010·全国Ⅱ卷文综23)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2.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B。‎ ‎3.(2010·江苏单科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3.D 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此题应该选择D。‎ ‎4.(2010·海南单科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4.C 从材料中都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 ‎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文综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B 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相对比较容易选出B。‎ ‎2.(2010·全国Ⅱ卷文综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2.D ‎ 首先我们明白煤钢共同体表面上看是能源组织,但实质上是经济组织,排除B;再通过题干中“不接受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以看出该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排除A;再分析该组织是欧洲六国在煤钢方面共同签订的组织,可以分析出不属于企业之间简单的联合,排除C;正确答案为D。‎ ‎3.(2010·安徽文综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3.A 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y)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4.(2010·北京文综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 C.③④                                    D.①④‎ ‎4.A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根据材料反映的1990年世界杯,这年意大利之夏不可能看到的是以后才发生的事:①是在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和④是在1999年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5.(2010·上海文综11)一位旅行者携带德国马克前往柏林。根据欧元启动进程的有关规定,该旅行者持德国马克最迟到柏林消费的时间应该在(    )‎ A.1998年6月                            B.2002年6月  ‎ C.2008年6月                              D.2010年6月 ‎5.B 欧元正式启用的时间是2002年,选B。‎ ‎6.(2010·海南单科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6.A 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 名题分解 ‎(备注: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