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备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备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导学案 编号: 32 使用时间: ‎ 编制人: 核心组 审核人: 审核领导: ‎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固定结构)‎ ‎【学习目标】‎ 掌握固定句式的意义并学会翻译。‎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1.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2.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3.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4.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5.(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固定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5.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固定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如:‎ ‎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4.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5.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未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2.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3.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例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例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固定结构,这一固定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例如:‎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例如:‎ ‎3.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例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固定结构,叙述某个特定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2.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3.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例如:‎ 1.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2.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例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例如:‎ 6.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7.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注:“孰与”这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固定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例如:‎ 1.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2.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掉这个孩子,不如卖掉他;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 ‎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例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例如:‎ 6.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别人杀我,(不如)我自己杀自己。‎ 十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十四、“……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十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2.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固定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固定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来定酌。‎ ‎【课堂练习】‎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并翻译。‎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又能拿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认为廉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 ‎⑤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到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就像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就像是鱼和肉,还辞谢什么呢?)‎ ‎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喜悦,很高兴吗?)‎ ‎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⑨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这画莫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⑩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向天发誓,斩断头发,泪水粘满衣襟,多么的悲惨啊!)‎ ‎⑾秋毫不敢有所近。(我进入关中,一丝一毫都不敢取。)‎ ‎⑿是故败吴于囿。(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 ‎⒀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没有思索什么,也没有回忆什么。)‎ ‎⒁项王未有以应。(项王没有什么来回答他。)‎ ‎⒂唯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⒃其孰能讥之乎?(在我自己看来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谁能鄙视我呢?)‎ ‎⒄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⒅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回忆什么。)‎ ‎⒆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⒇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病吧?)‎ ‎(21)此夫子之谓乎?(说的就是夫子您啊。)‎ ‎(2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他主持东蒙的祭祀的。)‎ ‎(23)梅以曲为美。(梅以枝干弯曲为美。)‎ ‎(2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所以先帝选拔提升我来留给辅佐陛下阿斗。)‎ ‎(25)相与枕藉乎舟中。(一起在船上睡着了。)‎ ‎(2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的呵斥是多么愤怒,妇人的啼哭是多么凄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