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考41题专题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历史高考41题专题训练

肥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训练(全国卷41题题型)‎ ‎1.(2015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5年高考卷Ⅱ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2014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2014年高考卷Ⅱ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 ‎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5.(2013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6.(2013年高考卷Ⅱ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7.(2012年高考卷新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外交政策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分别提取三项国民党与共产党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0、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有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 肥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训练(全国卷41题题型)参考答案 ‎1.一等(12-9分)论证:1.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论证:1.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2.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论证: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2.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2、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3、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5、从图10与图9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知汉唐间的历史变迁: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与汉代的“州”不同,而且唐朝在南方设置的行政区划增多,“道”的地区分布更趋向南北平衡,而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朝的“道”很多是依据山河等地势条件划分而设置;在唐朝南方的“道”的管辖范围大多比汉代的州缩小。这些变化反映了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提高,唐朝加强对南方的管辖。‎ ‎6、(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7、示例:1总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 ‎2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 ‎3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 ‎4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 ‎5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8、观点: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冷战后中国要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2分)‎ 评价:(1)亨廷顿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了“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分)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1分);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1分);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分);(2)但亨廷顿的“中国要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分)。冷战结束后,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推进新型国家关系(2分),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也促进了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1分),而不是要恢复我国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1分)(言之有理即可)‎ ‎9.【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关于欧洲发展推动力的观点。如 1914年欧洲已经成为世界的主人,吞并整个非洲,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其原因是现代化进程在继续和加速。其次,用欧洲 霸主地位确立的情况及其原因进行证明,要史论结合。‎ ‎①两党实力的变化:国共两党实力都大大增强。‎ ‎ ②两党的策略的变化:国民党由公开镇压策略转向“假和平、真内战”策略;共产党由妥协退让转向针锋相对。‎ ‎ ③两党的合作方式的变化:两党由党内合作转向党外合作。‎ ‎ ④两党核心领导人的变化:国民党由蒋介石、汪精卫领导转向蒋介石独裁,共产党由陈独秀领导转向毛泽东领导。‎ ‎ ⑤两党成熟情况的变化:国民党由朝气蓬勃转向腐败堕落;共产党由幼稚转向成熟。‎ ‎ ⑥两党主要国际支持者的变化:国民党由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持转向主要由美国支持;共产党主要由共产国际支持转向无明显国际支持。‎ ‎10、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2分)‎ 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2分)‎ ‎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2分)‎ 说明: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事故;工厂开办与旧风俗习惯相冲突;引进西学教育,引起责难。(2分)‎ SOLO分类法理论的各个层次及其具体内涵 层次 具体描述 特点 前 结 构 一种低于目标方式的反应,学生被情景中无关的方面及以前所学的无关知识所困扰或误导, 基本上没有解决问题。‎ 错误地理解问题;不了解相关知识;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或同义反复;没弄清问题是什么就收敛。‎ 单一 结构 学生关注题干中的相关内容,但只使用一个相关的线索或资料,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一是有快速回答问题的愿望;二是忽视了对反应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回答可能是非常不一致。‎ 多元 结构 学生使用两个或多个线索或资料,却不能觉察到这些线索或资料之间的联系,不能对线索或资料进行有机整合。‎ 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多个相关素材;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却缺乏有机整合的能力;常常给出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回答可能出现不一致。‎ 关联 结构 学生能够使用所有可获得的线索或资料,并将它们编入总体的联系框架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相关素材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概括归纳;能够检查错误和矛盾;能够重建算法中缺少的元素;能够进行反向操作。‎ 拓展抽象结构 学生超越资料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推理方式,并能概括一些抽象特征,表现出更强的钻研和创造意识。‎ 使用外部系统的资料和更抽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演绎和归纳;结论具有开放性且更抽象;能拓展问题本身的意义。‎ ‎ ‎ 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 层次 对于不同的问题,分类层次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即层次取决于问题的内容 前结构(毫无关系)‎ 点—单一结构(0-2分)(一方面一点)‎ 线—多点结构(3-5分)(一方面几点)‎ 面—关联结构(6-12分) (多方面,有关联)‎ 抽象扩展结构(13-14分)(围绕题目而非脱离拔高)‎ ‎ 区分层次的四个特征 回答的能力——记忆的量(已有知识)或注意的广度(新材料)‎ 回答的思维操作——把线索和回答联系起来的方式(论从史出)‎ 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如何达到某种结论(论证)‎ 整体的结构——取决于前面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 SOLO的原题:对一个历史事件作出价值判断 ‎ 诺曼底人对英格兰的征服 ‎1066年,诺曼底人威廉在黑廷斯抵御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侵略。一个诺曼底士兵写道:“那就像猎狼者和贪婪的人吞吃了这些英国人的肉体……。”但是,这样一种命运 对公爵来说似乎很残酷,而且他让所有希望这样做的人来收集尸体埋葬。‎ 诺曼底人很快就征服了英格兰剩余的地方,但是在1069年,北部的英国人得到了丹麦人的援助:丹麦人带着240艘船直航到亨伯。约克被占领了,而且诺曼底要塞被攻陷了。然后丹麦人撤回到丹麦,威廉重新征服英格兰的北部。他对英国人进行了一场惊人的报复。许多房屋和村舍都被烧毁了;畜牲被杀掉或者被驱逐;也许更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被杀掉了;一些英国人逃亡到英格兰的其他堆,但是这些地方还是大面积饥荒死亡的地方。一个生活在那时候的人写道:“男人、女人和小孩都由于饥饿而死;他们放弃了,死在路上和田野上,而且没有人去埋葬他们……”在约克和达拉谟之间的每座城市都空空如也,而且街道上潜伏着的只有强盗和野兽。‎ ‎ 问题:你认为威廉残酷吗?‎ 前结构 ‎“是的,他不应该杀害他们。”‎ ‎ “是的,你不应该那么残酷。”‎ ‎ 单点结构 ‎“我认为威廉是残酷的,因为据说男人、妇女和小孩尸横遍野。”‎ ‎“我们认为威廉是很残酷的,因为据说他制造了一项恐怖的报复。” “不,他实际上并不残酷,因为他让他们埋葬死去的人们。”‎ ‎ 多点结构 ‎ “是的,我认为威廉是残酷的,因为据说他实施了一项恐怖的报复,烧掉了房舍并杀死了人和畜牲。”‎ ‎“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无辜的人们,并且没有必要烧掉所有的东西。”‎ ‎ 关联结构 ‎“威廉是残酷的,因为他毁坏了并且导致了饥荒,但英国人和丹麦人已经摧毁了他的要塞。他也让人们收集他们想埋葬的人们的尸体。”(这又证明了什么呢?)“他在赢取一场战役时可能是残酷的,但是在战争之后他会允许人们有更多的一些活动范围。”‎ ‎ 抽象拓展结构 ‎“那取决于你所说的残酷是什么。如果残酷的定义是无论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杀戮、报复和烧毁,那么威廉是残酷的,另一方面,如果你准备接受这是政治上的必要的话,那么威廉的残酷是合理的。对比其他许多封建领主来说,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他们一般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得益而报复,而且一点也不顾及到普通大众及其土地。如果普通大众配合他的话,威廉公爵似乎已经准备保护他们不让他人报复。然而,如果他们反对他的话,他似乎就会把它视作蓄意违背忠诚并且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以他那时候的标准来说,他可能并不是一个残酷的人,而我们并不能以我们的标准来判断。”‎ ‎ 解决的问题种类(目标)‎ 从呈现的信息中得出结论 对一历史事件作出价值判断 协调不同来源的、相互冲突的信息 对不完整的数据材料建立起合理的解释 理解历史术语和社会概念 从历史材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其含意 ‎ 应对Solo的六大要点 ‎(1)前提:分析材料 ‎(2)提取:提取信息 ‎(3)归纳:求同存异 ‎(4)组织:多个角度 由浅入深 ‎(5)论述:论从史出 用足材料 ‎(6)深入:围绕主题 高考41题的题型 一种评分标准:SOLO分类法 题型:两种可能 ‎①评析历史观点类题(全国卷出现的概率大)‎ ‎②评价、认识、看待、理解某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上海卷常客,全国卷出现的概率不大,但不排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0分)。‎ 例一:第二次八校联考第41题 ‎ 有同学只看了材料的第一句话,就开始答题,结果论证的观点是“所谓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 而整个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明清时期到底具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例二:文综测试十六第41题 ‎ 90%的同学随便抓住材料中的一句话“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是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成功的先决条件”这句话,断章取义。结果论证的是思想变革的重要性。‎ ‎ 阅读41题材料的方法:材料的前后一定会围绕一个焦点问题针锋相对。‎ 例1.2011全国课改卷的41题,材料分两段,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是靠自身的因素,而第二段肯定是相反的(西方崛起不是靠自身,而是靠东方。)‎ 例2.文综测试十六41题,材料一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想其实借鉴了旧思想,言外之意就是新旧思想其实不是根本对立的,那么材料二的观点肯定是相反的。‎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一、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 ①同意或正确 ‎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注意:①如果该观点出自于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只能同意。‎ ‎ ②跟中共官方意识形态有出入的,辩证看待。(为啥不直接否定呢?)‎ 例:(2009年宁夏)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 ‎ ③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④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例如:¡°中国古代具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 你认为具备,但只能想到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想不到政治上的。而如果答不具备,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想到相应的史实。‎ 二、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 注意(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例一:2011全国课改卷 通过精读材料,可以提炼出两种观点:一是西方崛起主要是靠自身的因素,二是西方崛起主要是依赖东方。‎ 表态一:我认为西方崛起主要是靠自身因素 表态二:我认为西方崛起主要是靠依赖东方。‎ 表态三:我认为西方崛起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依赖东方的一面。(两种观点都不同意,所以综合两种观点,但论证费时,一般同学不要尝试)‎ 例二:近期测试题 观点一:肯定改革开放后30年,贬低改革前30年。‎ 观点二:肯定改革前30年,贬低改革后30年。‎ 表态一:同意观点一,我认为……‎ 表态二:同意观点二,我认为……‎ 表态三:我认为改革开放的前后30年,都很重要,都应肯定,不能贬低。‎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可能性不大,99年高考的事,但政治、地理学科会出现)‎ ‎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近期测试,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 多角度、史论结合 一、多角度 ‎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四按法¡±。‎ 例一:肯定改革开放后30年,贬低改革前30年。‎ 观点本身的层次:肯定后30年,贬低前30年 在此基础上前后30年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去论证。‎ 例二:西方崛起有自身的因素,也有东方的因素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 例一:新文化运动是思想基础的彻底改变。‎ 例二:知行关系 二、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 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例:经济或生产力发展了、思想进步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空洞抽象的)‎ ‎ 中国古代科技:飞天(偏门的)‎ ‎ 知行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 ‎ 清朝统治者认为……‎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 绝大多数高中生和老师都达不到SOLO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 ‎ 有哪些方法: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例:西方崛起既有自身因素,也有东方因素的。(全球化视野下看问题,如果认为全靠西方自己那就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是利大于弊。(“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然经济的解体所造成的各种灾难,相比较于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进步则要小得多”)‎ 传统思想是推动还是阻碍五四新文化运动(思路:可以跳出中国,站到世界;跳出近代,站到整个历史、跳出文化,站到各个层面,看传统与现代的接轨)‎ 中国明清时期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不能用文明发展的共性来否定个性,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形成了独有的文明类型,向近代社会转型是在西方列强侵略压力下被迫开始的,是后发外源型。)‎ 补充说明 ‎ 除了第41题,在第一个大题(37或40题)、后面的选做题的某一问也可能会出现评述历史观点类题,如果设问是“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上的(通常是12分),仍按刚才讲41题的方法去做。‎ 例1:2009全国卷二37题 ‎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 例2 2010宁夏第40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特别注意 如果是“简要评析(述)”,分值在10分以下的要区别对待。‎ ‎2009宁夏 ‎4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2011全国课改卷 ‎4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2009宁夏 ‎4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 ‎ 参考答案: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2009宁夏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2011全国课改卷 ‎4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参考答案: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 简要评述观点类的方法:‎ 观点在设问中没有明示的,要阅读材料把观点概括叙述出来(简要评述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即“是什么”‎ 观点归纳出来后,就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为什么),并分析该观点的意义、局限性即评价该观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