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课后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英国著名的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过:“(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这里的“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含义是(  )‎ A.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德变为英德 B.欧洲大陆的争霸主角由法俄变为德俄 C.欧洲的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争霸的主要矛盾 D.一战爆发战争范围从一洲扩展到三洲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中的“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914年一战爆发,大战的范围扩大了,成为世界性的战争。‎ 答案:D ‎2.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是打着和平的幌子,企图插手欧洲,称霸世界,迎合了一战后欧洲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故答案为B。‎ 答案:B ‎3.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解析:概括材料中三位学者的共同点都是对欧洲前途的担忧,不涉及信仰或其他各洲的情况。‎ 答案:C ‎4.(2011·四川文综)下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 ④‎ 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②带有绝对化的倾向,如果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人类就不会兵戈相见。故选C项。‎ 答案:C ‎5.(2010·全国文综Ⅰ)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解析:注意图中的瓦胡岛,著名的珍珠港即在瓦胡岛上。‎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最终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D项为正确答案。美国改变“中立”政策,是在1941年3月,以《租借法》的出台为代表,B项指的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 答案:D ‎6.(2010·浙江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的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图中反映的是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结局,C、D两项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和原因。故B项正确。‎ 答案:B ‎7.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克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的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 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C.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D.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材料是借反共产主义来迷惑一战中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其次再现教材史实可知,德、意、日借《反共产国际协定》来建立三国轴心同盟。‎ 答案:B ‎8.(2011·绍兴模拟)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会议内容的辨析能力。可以回忆所学知识回答,A项为开罗会议的内容,B项为德黑兰会议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C项为加强联合,消灭德国法西斯势力,是雅尔塔会议的决议,D项为波茨坦会议决议,故答案为C。‎ 答案:C ‎9.美国在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时,提出:“‎ 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说明它建立该组织主要目的在于(  )‎ A.继续推行“冷战”政策 B.武装侵略东南亚国家 C.遏制“共产主义” D.支援东南亚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材料所反映的对共产主义的敌视等角度思考,当时两大阵营正处于对峙状态,而美国把中国视为其在亚洲扩张的最大障碍,可以看出它的目的就是要“遏制”共产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答案:C ‎10.《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解析:据材料含义,说明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国对抗的表现,虽然停战,但没有签署和平条约,使朝鲜面临“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造成南北朝鲜分裂加剧,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是50年代中期开始的,故排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2012·山东文综)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作者认为持久、有效的和平不是靠军事征服而是靠经济发展的观点。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来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注意要求即可。‎ 答案:略 ‎12.(2012·江西盟校二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空间缺乏的问题,或是不能为自己的工业打开国内市场,那他两千年的历史就付诸东流了。因为德国就会在世界舞台上消失,更有活力的人会来继承德国的遗产的……必须抢占并保有空间。那些懒惰的人种根本就没有权利占有土地。土地应归属于那些勤劳耕种它们并能保护它们的人们。如果一国国民丢掉了土地,他们同时也就丢弃了生命。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防卫他们的国土,他的每个国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没有更高的正义规则规定一国国民必须挨饿。惟一起作用的只有权力,它创造正义……问题是我们是希望生存,还是希望死亡。我们比全世界其他民族有更多的权利拥有更多的土地,因为我们的人口密度实在是太大了。我个人认为在这方面可以运用这个原则: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希特勒1930年 材料二 ‎ 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飞跃的速度赶上自己的竞争者并跑到前面去了;相反的,有些国家则踏步不前,并且逐渐落到后面去了。……结果从三十年代中期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法西斯国家集团和英、美、法三大国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这两个集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法西斯国家从西方国家得到的支持越多,它们就越是贪得无厌;它们越觉得自己的力量强大,就越轻视那些助它们为虐的人。‎ ‎——选自凌治彬主编:《世界现代史稿)‎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出台的背景有哪些?其实质又是什么?‎ ‎(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给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对二战的影响。‎ ‎(1)从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德国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从经济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的政策、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限制等角度回答“背景”。希特勒所谓的“空间理论”实质上是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2)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角度分析“启示”。‎ 答案:(1)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各国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德国工业市场受限;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或《凡尔赛体系》对德国海外市场的剥夺)影响德国工业发展空间。‎ 实质:抢占殖民地。‎ ‎(2)应和平崛起(或从反战和平的角度);及时警惕并制止导致战争的因素(或从大国责任的角度);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或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