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文档 104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专业文档 1042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课时作业29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时间:2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解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者参与的中枢不相同,前者只需要脊髓或脑干的中枢参与,后者必须有大脑皮层的中枢参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答案:D ‎2.突触传递中递质一旦释放,无论是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都会迅速地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使(  )‎ A.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B.突触得以为下次传递做好准备 C.另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D.反射过程完成 解析:递质的快速分解或被重吸收或扩散转移,可以为下次兴奋的传递做好准备。‎ 答案:B ‎3.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下列对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B.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 C.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解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突触能将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即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出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然后再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故递质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D ‎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各部分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仔细分析各选项的具体叙述,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A 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中的传递过程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刺激一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和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 感受器和效应器二者不一定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 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递到神经中枢,而不会反向传递 D 神经中枢可位于脊髓和脑 答案:A ‎5.如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仔细分析各图示中的膜内外电荷的分布和变化,以及膜内外电荷的移动方向,然后再作出选择。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该点兴奋,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使该点与两侧相邻部位之间在膜内和膜外都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发生电荷移动,其移动方向是: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且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故C项正确。‎ 答案:C ‎6.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解析:据题意可推知,“杜冷丁”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使乙酰胆碱失去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会。‎ 答案:A ‎7.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发生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 解析:图中a、b、c、d分别是轴突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阻塞“离子通道”,而“离子通道”在神经元细胞膜上,故应该作用在轴突膜或突触后膜上。‎ 答案:D ‎8.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简图如下),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ch浓度 ‎(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 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 的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图中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明显影响,但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促进作用。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答案:B ‎9.如下图甲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分裂时DNA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神经递质的释放与②无关 解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早期胚胎不进行图乙所示的减数分裂;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②线粒体提供能量。‎ 答案:C ‎10.(2011·泰安模拟)下列关于反射弧和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受刺激的部位膜外先变为正电位,接着又恢复负电位,形成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 C.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决定于神经递质的存在、释放和作用的部位 D.经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特定情况下也能直接激活肌肉和腺体 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当受到刺激时,电位反转,变为外负内正,故A错误。‎ 答案:A ‎11.(2011·广东韶关调研)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一种情况是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结合;也有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答案:D ‎12.(2011·浙江宁波期末)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右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解析: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电荷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为a→b。‎ 答案:A 二、简答题(共40分)‎ ‎13.(10分)(2009·安徽理综)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此时Na+________(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的结合。‎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是静息电位。受刺激后,受刺激的部位膜外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此时Na+内流。如果药物影响了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将影响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答案:(1)静息 0 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14.(14分)(2009·宁夏、辽宁理综)右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 ‎(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_______进入_____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 解析:(1)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小体内的递质通过外排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神经元兴奋。‎ ‎(2)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A处不能记录膜电位变化。‎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可通过③→①→C,所以能记录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15.(16分)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胞吐 (2)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 ‎(3)第三步: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装置1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2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