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物理选修35专练
专练20 选考3-5模块 题型40 原子结构和能级跃迁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当显微镜在A、B、C、D中的A位置时荧光屏上接收到的α粒子数最多 B.图乙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时产生的光子的频率属于可见光范畴 C.图丙是光电效应实验示意图,当光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将发生偏转,此时验电器的金属杆带的是正电荷 D.图丁是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该实验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E.图戊是风力发电的国际通用标志 答案 ACD 解析 图甲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当显微镜在A、B、C、D中的A位置时荧光屏上接收到的α粒子数最多.故A正确;图乙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结合氢原子光谱可知,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时产生的光子的频率属于紫外线范畴.故B错误;当光照射锌板时,锌板失去电子,将带正电,所以与之相连的验电器的指针将发生偏转,此时验电器的金属杆带的是正电荷.故C正确;图丁是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由于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所以该实验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D正确;图戊是国际通用的放射性标志,不是风力发电的国际通用标志.故E错误. 2.关于近代物理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是三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 B.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C.重核裂变过程生成中等质量的核,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一定减少 D.10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经过一个半衰期后,一定有5个原子核发生衰变 E.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都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答案 BCE 解析 γ射线是电磁波,而α射线、β射线不是电磁波,故A错误;C=6,故B正确;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一定有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故C正确;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显现出来的统计规律,对少量的原子核没有意义,故D错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故E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在辐射光子的同时,轨道也在连续地减小 B.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则半衰期减小 C.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氘核,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D.某放射性原子核经过2次α衰变和一次β衰变,核内质子数减少3个 E.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 答案 CDE 解析 玻尔理论认为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半径也是量子化的,故氢原子在辐射光子的同时,轨道不是连续地减小,故A错误;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原子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故B错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与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是逆过程,质量的变化相等,能量变化也相等,故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氘核,还要另给它们分离时所需要的足够的动能(光子方向有动量),所以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故C正确;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某放射性原子核经过2次α衰变质子数减少4,一次β衰变质子数增加1,故核内质子数减少3个,D正确;能级跃迁时,由于高能级轨道半径较大,速度较小,电势能较大,故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故E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关于物质波的表达式ε=hν和p=中,能量ε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 B.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 C.Th(钍)核衰变为Pa(镤)核时,衰变前Th核质量等于衰变后Pa核与β粒子的总质量 D.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 E.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于某种金属,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答案 ADE 解析 表达式ε=hν和p=中,能量ε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A正确;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B错误;Th(钍)核衰变为Pa(镤)核时,衰变前后存在质量亏损,故C错误;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库仑力对电子做正功,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故D正确;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则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故E正确. 5.19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理论,使得光电效应现象得以完美解释,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也是在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提出的.关于光电效应和氢原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实验中,只要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B.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W0,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 C.保持入射光强度不变,增大入射光频率,金属在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将减小 D.一群处于第四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将向外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E.氢原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吸收光子的能量可以稍大于两能级间能量差 答案 BCD 6.如图1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用光子能量为13.06 eV的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氢原子可以辐射出连续的各种波长的光 B.氢原子可以辐射出10种不同波长的光 C.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3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光的波长最短 D.辐射光中,光子能量为0.31 eV的光波长最长 E.用光子能量为14.2 eV的光照射基态的氢原子,能够使其电离 答案 BDE 7.如图2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结构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辐射出光子,辐射出的光子中最长波长为________________(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光速为c);用这些光子照射逸出功为W0的金属钠,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______________. 图2 答案 E3-E1-W0 解析 根据辐射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可知,从n=3向n=2跃迁的光子频率最小,波长最长. E=E3-E2=h,λ=,用这些光子照射逸出功为W0的金属钠,从n=3跃迁到n=1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发生光电效应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最大,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km=hν-W0=E3-E1-W0. 题型41 核反应和核能的计算 1.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核力做正功,将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等于原子核的结合能 B.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分解为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C.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 D.结合能是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而具有的能量 E.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大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答案 AB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 B.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 C.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 D.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E.由图1可知,铯原子核Cs的比结合能大于铅原子核Pb的比结合能 答案 ACDE 解析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故A正确;α射线、β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γ射线是光子,不带电,B错误;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C正确;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D正确;由图可知,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最大,铯原子核Cs的比结合能大于铅原子核Pb的比结合能,故E正确.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能发生光电效应,若仅使入射光的强度减弱,那么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变小 B.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粒子性 C.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再分,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D.放射性同位素Th232经α、β衰变会生成Rn220,其衰变方程为Th→Rn+xα+yβ,其中x=3,y=1 E.原子核的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与其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 答案 BCE 解析 一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能发生光电效应,由于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所以仅使入射光强度减弱,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故A错误;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大量的光子波动性比较明显,个别光子粒子性比较明显.故B正确;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再分,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故C正确;在衰变方程中,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则90=86+2x-y,232=220+4x,解得x=3,y=2.故D 错误;原子核的半衰期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与其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故E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5.2天有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该元素的半衰期为3.8天 B.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是:U→Ba+Kr+2n C.原子核Th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成为原子核Pb D.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原波长的成分 E.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答案 ACD 解析 根据半衰期的定义,某放射性元素经过15.2天有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是经过4个半衰期,故A选项正确;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是用一个中子轰击铀核得到三个中子,但是方程式中中子不能约去,故B错误;根据核反应方程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得:Th→xHe+y 0-1e+Pb,x=6,y=4,选项C正确;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原波长λ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故D正确;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能够很好解释氢原子发光现象,但是不能解释所有原子的发光现象,故E错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U在中子轰击下生成Ba和Kr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 C.太阳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E.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减小 答案 BCD 解析 β衰变放出的电子是由中子转变成质子而产生的,不是原子核内的,故A错误;此过程是裂变反应,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有质量亏损,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故B正确;太阳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轻核的聚变反应,故C正确;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绝大多数不偏转,从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 正确;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且原子总能量增大,故E错误. 6.关于核衰变和核反应的类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H+H→He+n是α衰变 B.P→Si+e是β衰变 C.4H→He+2e是轻核聚变 D.U+n→Ba+Kr+3n是重核裂变 答案 CD 解析 H+H→He+n是轻核聚变中的一种方式.故A错误;P→Si+e的过程中产生的正电子,不是β衰变.故B错误;4H→He+2e是轻核聚变.故C正确;U+n→Ba+Kr+3n的过程中, U吸收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和3个中子,是重核裂变.故D正确. 7.已知氘核的比结合能是1.09 MeV,氚核的比结合能是2.78 MeV,氦核的比结合能是7.03 MeV.在某次核反应中,1个氘核和1个氚核结合生成1个氦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裂变反应 B.核反应方程式为H+H→He+n C.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是17.6 MeV D.目前核电站都采用上述核反应发电 答案 BC 解析 1个氘核和1个氚核结合生成1个氦核,这是聚变反应.故A错误;1个氘核和1个氚核结合生成1个氦核,根据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知同时有一个中子生成,反应方程为H+H→He+n.故B正确;根据质能方程ΔE=Δmc2得一次聚变释放出的能量:ΔE=E2-E1=7.03×4 MeV-(2.78×3+1.29×2) MeV=17.6 MeV,故C正确;目前核电站都采用核裂变发电.故D错误. 8.放射性同位素C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以用来判定古生物体的年代.宇宙射线中高能量中子碰撞空气中的氮原子后,就会形成很不稳定的C,它很容易发生β衰变,变成一个新核,其半衰期为5 730年.该衰变的核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C的生成和衰变通常是平衡的,即生物机体中C的含量是不变的.当生物体死亡后,机体内C的含量将会不断减少.若测得一具古生物遗骸中C含量只有活体中的25%,则这具遗骸距今约有________年. 答案 C→N+e 11 460 解析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得,C→N+e.经过一个半衰期,有半数发生衰变,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的C含量只有活体中的25%,根据()n=得,n=2,即经过2个半衰期,所以t=2×5 730=11 460年. 9.电子俘获是指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一种理论认为地热是镍58(Ni)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 下发生电子俘获核反应生成钴57(Co)时产生的.则镍58电子俘获的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核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与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能量相等,已知真空中光速和普朗克常量分别是c和h,则该核反应中质量亏损Δm为________. 答案 Ni+e→Co+n 解析 核反应方程为:Ni+e→Co+n,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hν=Δmc2,则质量亏损:Δm=. 题型42 动量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1.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甲向右运动.以速率v0和静止于前方A点处的、质量为m2的小球乙碰撞,如图1所示.甲与乙发生正碰后均向右运动.乙被墙壁C弹回后与甲均静止在B点,=4.已知小球间的碰撞及小球与墙壁之间的碰撞均无机械能损失,求甲、乙两球的质量之比. 图1 答案 3 解析 两球发生弹性碰撞,设碰后甲、乙两球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 m1v0=m1v1+m2v2① m1v=m1v+m2v② 碰撞后甲、乙均做匀减速运动到B停止,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均为:a=μg,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对甲:v-0=2a③ 对乙:v-0=2a(+2)④ 而=4⑤ 联立③④⑤解得:v1∶v2=1∶3(另一解舍)⑥ 联立①②⑥解得:=3. 2.如图2所示,粗糙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三个质量均为m的小木箱,相邻两小木箱的距离均为 l.工人用沿水平方向的力推最左边的小木箱使之向右滑动,逐一与其他小木箱碰撞.每次碰撞后小木箱都粘在一起运动.整个过程中工人的推力不变,最后恰好能推着三个木箱匀速运动.已知小木箱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重力加速度为g.设碰撞时间极短,小木箱可视为质点.求第一次碰撞和第二次碰撞中木箱损失的机械能之比. 图2 答案 3∶2 解析 最后三个木箱匀速运动,则有F=3μmg 水平力推最左边的木箱时,根据动能定理有 (F-μmg)l=mv 木箱发生第一次碰撞,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v1=2mv2 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为ΔE1=mv-×2m·v 第一次碰后,水平力推两木箱向右运动,根据动能定理有 (F-2μmg)l=×2m·v-×2m·v 木箱发生第二次碰撞,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2mv3=3mv4 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为ΔE2=×2mv-×3m·v 联立解得木箱两次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之比为 =. 3.如图3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θ=的轨道底端有与之垂直的挡板,材质和粗糙程度都相同的小物块A、B质量分别为m和2m,它们之间夹有少量炸药并一起以v0=2 m/s的速度沿轨道匀速下滑,当A、B与挡板距离为L=0.4 m时炸药爆炸,炸药爆炸后A的速度恰好变为零,随后物块B与挡板发生弹性碰撞,碰后物块B沿轨道上滑与A碰撞并连成一体.取g=10 m/s2,求: 图3 (1)物块B与挡板刚碰撞后B、A的速度大小; (2)物块B与A刚碰撞后的共同速度大小v. 答案 (1)3 m/s 0 (2) m/s 解析 (1)设沿轨道向下为正方向,炸药爆炸过程中对物块A、B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2m)v0=2mv1① 解得:v1=3 m/s② 物块B下滑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与挡板碰撞无能量损失,故碰后物块B的速度大小为vB=3 m/s,物块A在炸药爆炸后至与物块B碰前一直处于静止,故vA=0 (2)设物块B与A碰前速度为v2,对物块B与挡板碰撞后至与A碰前由动能定理得: -4mgsin θL=×2mv-×2mv③ 对物块B、A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2=(2m+m)v④ 由②③④式并代入数据可得:v= m/s. 4.如图4所示,上端固定着弹射装置的小车静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小车和弹射装置的总质量为M,弹射装置中放有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已知M=3m,小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为使小车到达距车右端L=2 m的目标位置,小车分两次向左水平弹射小球,每个小球被弹出时的对地速度均为v.若每次弹射都在小车静止的情况下进行,且忽略小球的弹射时间,g取10 m/s2,求小球弹射速度v的最小值. 图4 答案 4.8 m/s 解析 小球第一次被弹射时,规定小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0=(m+M)v1-mv 小车向右滑行过程-μ(m+M)gx1=-(m+M)v 第二次弹射时,0=Mv2-mv 小车向右滑行过程-μMgx2=-Mv x1+x2=L 由以上各式可得v=4.8 m/s. 5.如图5所示,一质量为M的平板车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