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1高考语文复习十五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5) 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科技文解题技巧。 2.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评讲结合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6课时。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3节,讲评课1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文阅读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这道命题被一直保留下来。从文体上看,高考现代文阅读一般有科技说明文阅读、社科类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三类形式的文章。近年高考把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相关链接 ㈠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科学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㈡考试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 设题类型 2、对句意的把握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 4、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㈢选文特点 ⒈选文时代感强 ⑴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⑵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⒉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科技类说明文,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 ⒊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⑴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念及其关系)。 ⑵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三.解题方法探究 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㈠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㈡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㈢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㈣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社科类与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十大“雷区”: ⒈ 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例1】(湖南卷第8题)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例2】(2006四川卷)原文:“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例3】(2005年全国卷Ⅱ)“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解析] B [这道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中是“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A项却成了“植物的叶子”这个全称概念] ⒉混淆范围——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例1】(2006四川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D. 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分析: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例2】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全国卷I第10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⒊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先期:事物发展的前阶段时间或某一历史时期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情况。 后期:事物发展的后阶段时间或某一历史时期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情况。 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对应文段】(福建卷第9题)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⒋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对应文段】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全国卷第7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⒌选择与兼备——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湖北卷第8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⒍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 (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广东卷第10题)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⒎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l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⒏肯定与否定——划出肯定否定词 【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辽宁卷第7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⒐言多与言少——找出数量词 【对应文段】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试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⒑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忠实于原材料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湖北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⒒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⒓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其他雷区如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自相矛盾、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 小结: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1.审清题意和要求;2.看清文中有没有;3.弄清概念莫发;4.修饰词语勿遗漏;5.“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7.夸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9.意思相反最不该;10.推测结论有缘由。 专题演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运载火箭的发射与飞行 火箭是一种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前进的飞行器。火箭的飞行原理是它借助了物体的反作用力,就像一只充满气体的气球,当我们把它从手中放开后,气球内的气体便顺着气球的气嘴喷出,同时气球向前冲去。因自身携带氧化剂,用不着像飞机那样依靠大气中的氧气,所以火箭可以飞出大气层,在真空条件下飞行。 运载火箭发射是指从发射前准备到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全过程。火箭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预定程序进行。火箭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后,要先在技术区内对火箭进行检查,进行单元测试和全箭水平测试,严格检测和考核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情况。火箭无故障或排除故障后运往发射区,进行起竖、吊装、安装有效载荷、加注推进剂、垂直度精确瞄准等一系列作业。之后,进行射前总检查。各分系统工作全部完成后,发射控制中心向各部门和各测控站下达时间统一指令,最后由指挥人员下达点火起飞指令。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工作,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下一程序。如果故障一时无法排除,即使到了点火前最后一秒钟,也要中止或取消发射。 运载火箭发射后,一般包括垂直起飞段、程序转弯段和入轨段。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和载人飞船等,一般直接将其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过程比较复杂,一般是第一、二级火箭工作结束后,第三级火箭先完成第一次点火工作,使第三级火箭进入一条椭圆形的停泊轨道,然后依靠惯性滑行;当飞经赤道上空时,第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工作,将有效载荷送到同步转移轨道,此时火箭的发射任务全部完成,卫星最后的入轨工作将由远地点发动机完成。 目前,绝大多数运载火箭是从陆地发射场发射升空的,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箭的发射形式也在不断出新,相继出现了太空发射、空中发射和海上发射等形式。太空发射指航天飞机将火箭携带到太空轨道进行发射的方式。空中发射是用飞机将火箭携带到一定高度的空中发射。海上发射指利用位于海上的专用平台发射火箭。和陆地发射相比,这三种新发射方式具有设施简化、操作简单,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可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小等优点。目前中国还难以做到。 ——选自《奥秘》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运载火箭的发射错误的一项是( ) A.火箭之所以能飞出大气层,在真空条件下飞行,是因为它自身携带氧化剂,用不着像飞机那样依靠大气层的氧气。 B.火箭运到发射场后,要先对火箭进行检查,进行单元测试和全箭水平测试,严格检测和考核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情况。 C.火箭是一种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前进的飞行器,它的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遵循预定程序进行。 D.火箭经检查无故障或排除故障后运往发射区,进行起竖、吊装、安装有效载荷、加注推进剂、垂直度精确瞄准等一系列作业后就可以进行发射了。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火箭的飞行原理是它借助了物体的反作用力,犹如一只充满气体的气球向前冲去那样。 B.发射前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工作,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下一程序。 C.运载火箭发射后,一般包括垂直起飞段、程序转变段和入轨段。发射卫星的过程是一致的。 D.将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后,此时火箭的发射任务才算全部完成。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发射方式,如太空发射、空中发射和海上发射等。 B.我国已经掌握了运载火箭的发射与飞行的复杂原理,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是从陆地发射场发射升空的。 C.新发射方式可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具有安全和环保问题小等优点,但技术复杂,操作困难。 D.新的发射方式虽有诸多优点,但就目前而言,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才能做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猫影响了30亿人的性格 我们养宠物猫,希望猫能带给自己快乐。但殊不知宠物猫却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神经质:男士会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会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这样一来,养宠物猫不但不能带给自己快乐,反而使人性格大变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困扰。 养宠物猫究竟是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性格呢?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养宠物猫之所以会改变人们的性格,原来是寄生在猫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在作怪。 这种寄生虫最早发现在某种老鼠的体内,人们把它叫做“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人和动物都极易感染,尤其猫科动物是其感染源,因而养宠物猫的人就极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 假如老鼠感染了这种寄生虫会表现得很轻率,甚至会去侵占猫的领地从而轻易地断送性命。如果这种寄生虫感染了人,就会侵袭到人的大脑,破坏大脑里保护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这会使人们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性格就会变得猜疑、暴躁、过度敏感等等。 据估计,目前全球已经有30 亿人感染上了这种寄生虫,也就是说,全世界将近有一半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寄生虫的影响,改变了性格。 虽然对于个人来说,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科学家们却说,这种寄生虫对全球的多元文化也作出了莫大的贡献。因为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还影响到了人们对自我、金钱、物质享受和工作态度的看法,从而很可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则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而这种寄生虫对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贡献了一臂之力。 刚地弓形虫让人们的性格变得暴躁和过度敏感,给生活带来困扰;但同时却有利于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这真是个两难困境。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并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性格。这些反对者认为,大脑的神经元主要功能是用于传递和处理信息,而非是人们性格形成的机制所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够证实,大脑的神经元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影响。因此刚地弓形虫根本不可能改变人的性格。真相究竟如何,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猫影响人的性格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养宠物猫之所以会改变人们的性格,原来是寄生在猫身上的刚地弓形虫在作怪。 B.如果刚地弓形虫感染了人,就会侵袭到人的大脑,破坏大脑里保护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 C.大脑的神经元主要功能是用于传递和处理信息,而非是人们性格形成的机制所在。 D.宠物猫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性格,男士会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会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猫科动物是刚地弓形虫感染源,因而养宠物猫的人就极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 B.据估计,全世界将近有一半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寄生虫的影响,改变了性格。 C.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对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贡献了一臂之力。 D.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还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所以养宠物猫还是有利无害的。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士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是由于他们养宠物猫而引起的。 B.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但也给自己、给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乐趣。 C.有的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能够改变人们性格,也有科学家认为并不能改变人们性格,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知。 D.刚地弓形虫能影响人们对自我、金钱、享受等的看法,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以改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嗜血的生涯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名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否则全身血液就会凝结成冰。他因此得了绰号“青翼蝠王”,又被骂为“吸血蝙蝠”。这一描写犯了文化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视为福泽祥瑞的动物,并不令人恐怖。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蝙蝠才是邪恶的象征,而这一描写显然取材自西方的吸血鬼传说。 它也犯了时代错位的错误。在故事发生的时候(元末),不仅中国人,连西方人也不会把蝙蝠与吸血联系起来,因为以血为食的蝙蝠只生活在美洲。在新大陆被“发现” 之后,欧洲探险家们才发现竟然还有食血的蝙蝠。他们一度以为所有新大陆的蝙蝠都是食血的,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便用它来命名,以至有十几种以果实为食的美洲蝙蝠至今还背着“吸血鬼”的恶名。其实只有三种蝙蝠是以血为食的,其中白翅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数量很少,主要食鸟血,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而普通吸血蝠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主要食哺乳动物的血,一般说的吸血蝙蝠指的就是它。 在恐怖电影中,吸血蝠常常被表现为像狐蝠那样的大型蝙蝠从天而降,并凶猛地向动物或人发起攻击,从颈部直接吸血。实际上,吸血蝠并没有那么恐怖。它们是小型的蝙蝠,身体只有人的拇指大小。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为了避免被鹰等天敌捕食,它们只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时辰出行,悄悄地寻找熟睡的哺乳动物。 和许多种蝙蝠一样,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低空飞行时通过发射、回收声纳,以及靠嗅觉和听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和其他蝙蝠不同的是,吸血蝠的前肢有发达的拇指,这使得它不仅能飞,也能在地上快速奔跑、跳跃,速度能达到每秒2.2米。在发现猎物后,吸血蝠降落到地面,跑向猎物,然后爬到猎物身上毛发较少的部位。它们的鼻子里有热感受器,用来寻找猎物皮肤上的血管。在确定了下口的位置后,它们先用犬牙剪掉多余的皮毛,然后用刀片一样的门牙切开一个几毫米长的小口。刀口极为锋利,刀法又非常快速,猎物对此不会有任何知觉。吸血蝠并非直接从伤口吸血,而是在血从伤口流出后,用舌头吮吸。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蝙蝠吸血的认识理解,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一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被骂为“吸血蝙蝠”。 B.只有三种蝙蝠是以血为食的,其中白翅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数量很少,主要食鸟血;而普通吸血蝠分布广泛,主要食哺乳动物的血。 C.欧洲探险家们以为所有新大陆的蝙蝠都是食血的,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便用“吸血蝙蝠”来命名。 D.在恐怖电影中,吸血蝠常常被表现为像狐蝠那样的大型蝙蝠从天而降,并凶猛地向动物或人发起攻击,从颈部直接吸血。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吸血蝠是小型的蝙蝠,身体只有人的拇指大小,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 B.吸血蝠低空飞行时通过发射、回收声纳,以及靠嗅觉和听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C.和许多种蝙蝠一样,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前肢有发达的拇指。 D.吸血蝠只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时辰出行,悄悄地寻找熟睡的哺乳动物。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林高手吸血的情节描写借鉴了西方吸血鬼的传说。 B.因为以血为食的蝙蝠只生活在美洲,所以人们不会把蝙蝠与吸血联系起来。 C.吸血蝠不仅能飞,也能在地上快速奔跑、跳跃,速度能达到每秒2.2米。 D.吸血蝠用舌头吮吸猎物的血时,因刀法非常快速,猎物一般不会有任何知觉。 科学文阅读(答案) 【冲刺演练一】1.D(D项中最后一句“加注推进剂、垂直度精确瞄准等一系列作业后就可以进行发射了”错,根据材料第2段,完成一系列作业后,还要进行射前总检查,如果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2.C(C项中最后一句“发射卫星的过程是一致的”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第3段,“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和载人飞船等,一般直接将其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过程比较复杂”。)3.B(A项中“将会出现新的发射方式”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最后一段,这三种形式已经相继出现了。C项中“操作困难”错,应是“操作简单”。D项中目前中国还做不到。) 【冲刺演练二】1.C(C项为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并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性格的理由,不能说明猫影响人的性格的说明。)2.D(D项中“养宠物猫还是有利无害的”错,从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中“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这真是个两难困境”可以看出。)3.C(A中错在“是由于他们养宠物猫而引起的”,因果不当。B项中错在最后一句,从原文中第1自然段和倒数第2段可以看出给自己、“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困扰”。D项中错在“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以改变”,原文材料是“从而很可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 【冲刺演练三】1.B(B项所说内容结合材料第2段可知理解正确。A项、C项所说内容结合第二段有关内容可知是错误的,D项所说内容从第3段中“吸血蝠并没有那么恐怖”、“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等内容可知是错误的。)2.C(结合材料第4段,“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这是和许多种蝙蝠一样的,而“前肢有发达的拇指”这是和其他蝙蝠不同的。)3.B(依据材料第2段可知,有十几种以果实为食的美洲蝙蝠至今还背着“吸血鬼”的恶名,所以B项推断错误。) 各地高考大演练 四、本大题共4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洁净煤带来的错觉 煤炭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两倍,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经济体都依赖于煤炭:美国和德国能源的50%几乎都来自煤炭,印度是70%,中国80%。全球有数百万人口依靠挖煤谋生。当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石油天然气出口商减少出口的时候,国内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很难指望政府拒绝如此廉价、可靠的燃料。 在燃煤和气候保护之间,的确能够找到中和的办法,这就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或者叫碳截存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实现从发电厂和其它工厂的烟囱排放中吸出二氧化碳,并将其安全地封存在地下而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盐池和废弃的油田又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政治家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面安格拉.默克尔和巴拉克.奥巴马都很热衷于这个办法。 但是碳捕集和存贮技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地实施却很难。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发电厂使用该技术,公共服务部门拒绝在这上面做 更大规模的投资,因为建造并 运营使用碳捕存技术的发电厂要比普通的昂贵很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其它低碳量的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以及风能。与此同时,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正在努力创造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技术,比如可以用做生物燃料的微生物、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等,但是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使用碳捕存技术,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而不是从烟囱里抽出去。有一些环保压力集团,甚至一些能源公司老板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不通。 只有一些私营部门使用碳截存技术,西方政府在这项技术上挥霍不少的津贴。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34亿美元用来启动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欧盟也公布了对去年使用碳截存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的鼓励措施;英国、澳大利亚和其它一些国家也都许诺要资助相关的项目,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认为这些私营部门因碳截存发电厂的高成本而有后顾之忧,但也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成本定会下降。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煤炭虽然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但因为它储量最多、价廉且可靠,所以至今是世界上一些大的经济体依赖的能源。 B.煤炭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它的使用和气候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但人类已经找到了中和的办法,虽然其应用成本很高。 C.几乎所有大型发电厂都愿意投资于开发用微生物作燃料、使用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因为它们成本较低。 D.由于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尚缺少应用经验,所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对其应用给予扶植。 15.下列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废弃的盐池和油田为碳截存技术吸出的二氧化碳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碳截存技术付诸实施的可行性。 B.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抽出去”,却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抽取,费用昂贵是主要原因之一。 C.由于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核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的能源,因此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 D.政治家们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是因为它既可以让国家继续使用安全廉价的煤炭能源,又可以解决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16.题目为什么说“洁净煤”带来的是“错觉”?(4分)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3分)B(A项“储量最多”错,原文中无依据。C项“愿意投资”微生物燃料等新技术的,不是“大型发电厂”。D项“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错;全句错加因果。) 15.(3分)C(由“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的因,推出“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的果,不合逻辑。) 16.(4分)用碳截存技术可以清除燃烧造成的污染,(1分)但因其成本太高,(1分)政府虽大力倡导;(1分)但很难真正普遍实施。(1分)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长城富于强烈的生命节奏。它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这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长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宛如神奇巨笔在北国山河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而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它们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长城建基于大地之上,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 界,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东部的长城,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上,凭借高山深谷用条石和砖筑成屏障城垣,“用险制 塞”,城体顺山势盘腾于陡峭的山峦脊背。敌楼则虎踞制高点处,两翼曲直回环。关塞坐落 谷间峡口,扼险制要。在人们的视角中,起到了与塔相似的审美效果,并且更具有险峭峻拔 的气势。同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因山势不同,长城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致来。八达岭长城雄伟 壮丽,沉雄中见“阔大”。慕田峪长城建于悬崖峭壁之上,这里山峰嶙峋陡峭,长城沿山脊 忽而直上云天,忽而飞越深谷,真是奇险至极,令人不寒而栗。这段长城可谓雄伟中见“奇 险”。它摄魂动魄,使登临者身入险境,惊奇赞叹。而金山岭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沿 雾灵山伸展,山峦雄壮,而山势平缓。敌楼密集,设计巧妙,各不相同。由司马台水库西望 金山岭,长城恰似一件精工细笔的工艺品。它于雄伟之中见出“灵秀”。 与东部的崇山峻岭不一样,西部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 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筑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却与沙漠和戈壁的色 调融为一体。西出敦煌80公里的戈壁之中,留有玉门关遗址。还有距敦煌西70公里的阳关 遗址,仅残存一座烽火台。可是,在四周无垠的戈壁之中,这两座颗粒似的建筑,不但没有 因它们体积的微小而为大漠的苍茫所淹没,反而突兀地矗立在滚滚黄尘和砂石之上,宛如铁 骨凌空。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艰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历史 永恒感。 除了与不同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长城在四季时令,雨雪云雾,晦明晨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风姿。春华烂漫明丽,长城如展笑颜;夏日万绿葱茏,长城如腾碧浪;秋霜层林尽 染,长城如披盛妆;冬寒冰天雪地,长城如舞银蛇。月夜下之长城,孤峭冷峻;晨光中之长 城,新美壮丽。 (取材于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改) 14.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长城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体现着自然的节奏,宛如北国山河上一笔挥就的巨幅草书。 B.长城腾挪跌宕、气象万千、气势磅礴的特点,也是建筑美与自然美浑然融合的结果。 C.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金山岭长城因山借势、用险制塞,在崇山峻岭中各显风致。 20090507 D.东部长城盘腾于陡峭的山脊之上呈峭拔之势,西部长城色调与大漠融合则富永恒之感。 15.纵观全文,分条概括长城的美学特征。(4分) 16.下列描写长城的诗句与文中所介绍的长城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 A.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明末清初·顾炎武《八达岭长城古诗咏》) B.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清·丁澎《度岭见长城》) C.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清·康有为《登万里长城》) D.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唐·李益《登长城》)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3分)D(金山岭长城不呈峭拔之势,西部长城色调与大漠融合不能令人产生“永恒” 之感) 15.(4分)①长城具有强烈的生命节奏;②长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或建筑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③长城因天时不同具有丰富变幻的美感。(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6.(3分)D 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语文二模 第Ⅱ卷(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 ,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20090508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献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15.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16.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4分) 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语文二模参考答案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C(A。原文没有体现宗教神秘主义情绪和古老建筑之间具有必然联系。B西方建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D原文“超脱自然”是说超越了自然,是一种人工美) 15.A(本文的“集体美”是指建筑物格局的群体性,不是说“集体力量产生了美”) 16.①西方人以古老建筑为贵,中国以新建筑为贵。 ②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③西方人选用石材,中国选用木材。 (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北京市宣武区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 四、(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嫦娥“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下简称“嫦娥”)在科技人员的控制下整星成功撞月。至此,我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 “嫦娥”为什么要撞月呢? 首先是为了深入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这不但能发现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更能从中获得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在地球、金星、火星等有大气和火山活动的行星上已难觅踪迹。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降。此说主要依据阿波罗登月宇航员带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样本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感资料。 经过阿波罗探月的喧闹,直到20世纪90年人,探月热潮才又兴起。先后有日本“飞天”探月器的子卫星“羽衣号”、美国的“月球勘探者号”、欧洲的“SMART—1”、印度的“月船撞击探测器”等多台探测器受控撞月。它们多半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顾的区域,采取获取图像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搜集以前未曾得到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曾轰动一时的极地水冰的发现。 目前,通过撞击月球获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已成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国将发射名为“LRO”的母卫星以释放它的子卫星“LCROSS”来撞击月球极地,激起尘埃云;母卫星将在飞跃尘埃云时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而“嫦娥一号”的落月点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这里距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探月卫星“月球16号”及“月球20号”的着陆点不远,这两个探测器都曾把月球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嫦娥”撞月还为将来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进行了技术积累,即进行着陆轨道控制试验。在“软着陆阶段”要攻克着陆轨道设计与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尽管此次“嫦娥”整星撞月——在绕月轨道上没有其他探测器对撞月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但是这样获得的轨道控制经验也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与人分享的,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的清晰图像,为我国航天探月研究提供了民间常宝贵的资料。 1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为我国探测月球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B.月球“岩浆海演化假说”主要依据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土壤样本。 C.月球极地水冰的重大发现依赖于图像获取和光谱分析的结合。 D.卫星撞月以印证获得的数据是当今人类探月工程的主流做法。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耗费巨大、艰辛备尝的探月活动,在上世纪大约沉寂了20年。 B.上世纪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对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立有战功。 C.撞月探测器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涉足的区域,将使所获数据更全面。 D.“嫦娥”与前苏联“月球20号”着陆点相近,是为了论证前苏方的成果。 16.综观全文,此次“嫦娥”撞月留有的遗憾和取得的收获各是什么?(4分) 北京市宣武区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第Ⅱ卷(共120分) 四、(10分) 14.C。[A项“为我国探测月球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有误;B项“主要依据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土壤样本”有误;D项“以印证获得的数据”有误。] 15.D。[为了论证前苏方的成果”,推断无据。] 16.遗憾是没有获得月面和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因为在绕月轨道上没有其他探测器对撞月 过程进行跟踪监测。收获是获得了轨道控制经验、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的清晰图像,这些都是探月研究中异常宝贵的成果。 [评分标准:本题4分。“遗憾”,2分,答出“没有获得月面和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即可;“收获”,2分,“控制经验”和“传回图像”各1分。] 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 四、(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①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②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内。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③后来大家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也开宗明义地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运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收缩过程。 ④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令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揩定”一词是佛家用语,马先生说:“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揩定。” ⑤“六艺”亦称“六经”。我国学术的源头即在于此,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我们今天讲国学,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六经”。 20090505 ⑥至于“六艺”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发生的作用,《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有如下概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概括的固是“六艺”本身的精神旨趣,但也都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修养和品德。换言之,“温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远”是人的学识,“广博易良”是人的和乐,“絜静精微”是人的玄思,“恭俭庄敬”是人的礼敬,“属辞比事”是人的正见。《庄子·天下篇》解“六艺”又日:“《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马一浮先生认为上述孔、庄两家对“六艺”的解泽,简明而得其宗趣。 ⑦我们作为现代人,尽管为各z曲闻见的知识所包围,可是我们的精神血脉里亦不可没有“六艺之道”。而虽为现代人,又何妨也是受过“六艺”熏陶的“六艺之人”。在马先生看来,“六艺之教”应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如果条件具备,不排除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革除习气,变化气质,回归本然之善。 (取材于刘梦溪《到底什么是国学》)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胡适的国学定义错误在于没把国学和我国固有的学术联系起来。 B.在国学定义问题上,马一浮比胡适更符合确定概念的一般规则。 C.钱宾四给国学下的定义综合吸取了胡、马两人国学定义的长处。 D.马一浮认为“六艺之教”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血脉。 15.马一浮认为“六艺”对现代人类最重要的作用是(3分) ( ) A.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品德。 B.“六艺之教”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C.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资源。 D.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重新回归本然之善。 16.本文中的国学定义有几次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治学的什么特点?(4分) 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参考答案 四、(本题有3个题,共10分) 14.(3分)B 15.D(3分) 16.(4分) 答:(1)3次(1分)。(2)治学要有明确的范围;有独立创作性;要讲求精细化科学化(或:学术概念的内涵外延要明确清晰,要精细化科学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范围属性明确;独立性;独创性;精细化;科学化。只要答出意思符合的一个方面得1分,答对3个方面的要点,即可得这一问的满分3分) 北京市崇文区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说书”艺术:第七块醒木 杨 凯 从传统而言,没有醒木就谈不上说书,因为开场和收场都得拍上那一下。不但要拍,还得要说,围绕醒木说上一段词儿,在《江湖丛谈》里,评书大师连阔如就提到了一段“醒木词”: “一块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警儒教,天师一块警鬼神。僧家一块劝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 由此可见,这醒木是很了得的,对说书人来说,这是对自己身份的象征和提醒。醒木分7种,用的人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但是都有或统辖万民、或劝化世人的内涵。这其间的意味之悠长,用句现代话讲,大概要算是一种自我认同。 关于醒木的种类,另有一种讲法,较之连阔如的“醒木词”还要详细,共分了13类,竟然赋予每种以名字。比如第五块的名字叫“惊堂”,这是很为大家熟悉的,知县坐堂要用这个;第十二块名叫“如意”,知道的人不多,戏界人所用;学校的老师用第四块叫“醒误”;医生用第十一块叫“慎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十三块醒木中,只有第七块的名字是叫“醒木”,为评书人所用。 读到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目,让我这个现代人有很我感慨。其实无论何种名目,都只是一块四四方方的小木块,都只是要用它“啪”的一声提醒自己的“听众”——注意,下面我说的大家可要认真听好了——所不同的是,君王发布谕旨,将相宣示命令,法官处以判决,医生告以秘方,老师授以课业……这些名目,一方面让人感到古代中国等级制度已经深深印人民间叙述的语言当中,帝中将相用的木头要用“龙胆”、“虎威”,而市并生民用的木块只用“获苓”(糕点铺用)、“唤公”(当铺用),气象高下立现;但另一方面,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人对各种行业抱有的“神圣感“,它会让一个古代的说书先生或者糕点师傅感到,我手中的这一方木头不是没有来头的,我从事的这个职业不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神圣感,既来自对行业祖师、行业神的顶礼膜拜,也有对行业规矩的尊重和践行。比如《江湖丛谈》里谈到,如果是生意人去听评书,按照规矩,说书人是不收他钱的,彼此互道“辛苦“就OK了;但是这个生意人也要注意,不能坐在这个书场的”龙须凳“(桌子前面的两条长凳)上,只能坐桌子后面的凳子。这些就是行规。醒木拿在手中,就不能坏了规矩,如果说书人唯利是图,落座就要收钱,这个场子可就摆不长了。不过,现在都是大剧场小剧场,几乎都是凭票进场,不管你是不是生意人,都只有一个名字,叫“消费者”;所不变的是,今天的说书人,依然要把手中那第七块醒木往桌子上一拍,“啪”的一响,列位看官,请了——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说书艺人用的醒木,主要功能是供开场和收场时拍上那一下子,引起听者注意。 B.连阔如的“醒木词”,既押韵上口,又意味悠长,但在醒木的分类上显得粗浅。 C.“醒木词”中把醒木分为了7种,用的人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但内涵相同。 D.作者借介绍醒木对说书这类民间叙述语言中诸如等级制度的糟粕也予以了否定。 15.下列推断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 ( ) A.把醒木分成7类也好,分成3类也好,说书艺人的那块都排在第七位,这是说书人 的行业规矩。 B.从十三块醒木的位次看,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比知县高,知县比评书人高,评书人 比医生、戏子高。 C.古代人对行业的“神圣感”,既有对行业祖师、行业神的尊崇,也有对行规的尊重和20090508 践行,还有一份自我认同感。 D.和古代不同,现在人们听评书几乎都是购票入场,对号入座,即使生意人也不例外, 这是因为等级制度已经没有了。 16.从全文看,“醒木”的提醒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北京市崇文区届高三二模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答案:D 评分:3分 15.答案:C 评分:3分 16.答案:提醒自己的身份,提醒自己的职业价值,提醒自己尊重和践行行业规矩,提醒自己的“听众”要认真听好。 评分:共4分。共4个要点,每个1分。 北京市朝阳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简体字在我国普及将近50年,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使用则已超过了60年。近来,部分文化人士提出废除简体字,全面恢复繁体字;同时,另一部分学者则主张汉字继续简化,认为应积极向世界推广简体字。汉字“繁简之争”愈演愈烈。 其实汉字本没有繁体和简体的区别。“繁体字”和“简体字”严格意义上不是准确的概论,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这些都是字体的名称,因文字的结构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汉字简化改革。人们习惯上将没有经过简化的汉字称为“繁体字”,简化后的汉字称为“简体字”。简体字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不是新创造出来的文字形式。汉字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繁体字也是一种发展演变的结果。例如,繁体字“雲”,是在古老的字形“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简体字其实采用的就是这种更古老的字形。 汉字简化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汉字文化圈的普遍现象。日本、韩国、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等地区也普遍使用汉字。由于大部汉字笔画繁琐,书写麻烦,造成了推广、交流的障碍。最早由官方推行汉字简化改革的是日本和韩国。20世纪80年代末,泰国允许华人中小学使用简体字。在新加坡,政府提倡在汉语交流中写简体字。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美国开设中文教育课的高中,选择简体字教材的学校占50%。可见,海外华人对简体字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陌生。 当然,目前在海外华人中,使用繁体字还是主流。为了更好地和全球华人沟通,认识繁体字是非常必要的。文字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中,相当一部分是繁体字版本,“识繁”可以阅读这些典籍,从而能够接受书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书法艺术中仍保留着写繁体字的传统,认识繁体字对于欣赏领会书法之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提出了“用简识繁”的建议。即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简体字,以便于沟通;在有限范围、有限阶段内识繁体字,以便更好地传承文化。要在教育中增加“识繁”的内容,比如,可以在书法课或者高考试题中增加辩认繁体字的内容,加强对繁体字辩认的重视。 文化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发展过程,繁体字和简体字并存的局面就是这种演变的结果。从全球文化环境后,提倡多样性文化、反对一元文化的观念被普遍认同。因此,政府对汉字的“繁简之争”应该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 (取材于裴钰《17个角度看汉字繁简之争》) 14.下列对文意的正确,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简体字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经在全球汉字文化圈中得到广泛使用。 B.汉字简化最早是由日本和韩国发起,60多年来已逐步推广到亚洲和世界范围。 C.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不少繁体字版本,“识繁”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D.书法作品都是用繁体字书写的,不认识繁体字就无法欣赏领会书法艺术之美。 15.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繁体字是从古老的字形演变而来,简体字是繁体字简化而成,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由简互繁、再到简的过程。 B.简体字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以及一半美国华人中普遍使用,海外华人对简体字并不陌生。 C.为了更好地促进与世界的沟通交流,传承推广中华文化,中国必须向世界积极推行“用简识繁”的策略。 D.繁体字和简体字在汉字文化圈内并存的局面,是漫长的文化演变的结果,有利于多样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16.为什么说“繁体字”和“简体字”严格意义上不是准确的概论?请简要说明。(4分) 北京市朝阳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参考答案 四、(共10分) 14.(3分)C 选错不得分。 15.(3分)D 选错不得分。 16.(4分)字体是指文字不同的结构形式(1分),简体字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而成(1分),不是新创字体(1分);“繁体字”和“简体字”只是一种习惯上的称呼(1分)。意思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