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A4整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物理复习导学案A4整理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种类 有关。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 大于 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在气体中的 传播速度。即: V 固>V 液>V 气 。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音色 、 响度 和 音调 。 名 称 概 念 影 响 因 素 相 关 关 系 音 调 声音的 高低 。 发声体的频率。 频率大,则音调 高 ; 频率小,则音调 低 。 响 度 声音的 大小(强弱), 常用分贝(dB)表示。 发声体的振幅及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大,则响度 大; 振幅小,则响度 小。 音 色 声音的品质。 由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和发声体的 发声方式决定。 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 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不同 。 考点三 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看,噪声是指 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 作用的声音 。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在人耳处减弱 。 考点四 声的利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 20 000Hz 的声音) 适时总结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 20Hz~20000Hz 之间; 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响度要足够大,声源距人耳不能太远; 3.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 20 Hz 的声音) (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3.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如:回声定位,B 超。 (2)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如:超声波碎石。 基础检测 1.在敲响大钟时,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D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 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产生这种声音的振动物体是( B)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B.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 D.在月球上宇航员相距很近也要借助无线电话才能交谈,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 4.人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传播这个声音的是(D) A. 空气 B. 水 C. 说话的人 D. 空气和水 5.“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B ) A. 音调 B.音色 C. 响度 D. 振幅 6.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A) A. 增大声音的响度 B. 增大声音的音调 C. 改善声音的音色 D. 减小噪声 7.对于一般人来说,有利于学习、休息的理想环境是(B ) A.0dB 完全没有噪声的环境 B. 30~40dB 的较安静的环境 C. 80~90dB 的环境 D. 100dB 以上的环境 8.下列措施中,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是(D ) A.在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在嘈杂的车间里,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 D.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 9.下列事例中, 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B)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仪器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10.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响声,第一次是由 铁管 传来的;第二次是由 水 传来的;第三次是由 空气 传来的。 11.把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捂紧耳朵,你会听到滴答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固 体能够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1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 (2)引吭高歌; (3)她是唱高音的歌唱家; (4)请勿高声喧哗。 其中“高” 字指音调的是(1)和(3);“高” 字指响度的是(2)和(4)。 图 2 备考满分挑战 1.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能分辨出它们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 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C)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传播速度不同 2.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 1 所示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 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边设置隔音墙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3.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4.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你能区分出是钢琴还 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C ) A.频率 B.振幅 C.音色 D.节奏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 B.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6.如图 2 所示,主要体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B ) 7.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叫喊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和是指声音的(C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8.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B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选项 D 是回声加强了原声的结果) 9.为了减少噪声污染,人们进行多方努力,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D) A.把高噪声的工厂迁移往远郊区 B.给噪声大的机器装上隔音罩 C.在公路和住宅之间植树绿化 D.关闭所有声源,彻底消灭噪声 10.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 琴弦的振动 ,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钓鱼时,鱼会被岸上的叫喊声吓跑,说明水(或液 体)能传声。 12.声音是物体_振动_产生的。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 声,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大于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小于”、“大于” 或“等于”)。 13. 利用超声波可测海洋的深度,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若船上发出信号 6 秒钟后在海面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底的深度是多少? 解:h=s=vt/2=1500m/s×6s÷2=4500m 14.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竖直向下发射一超声波,经过 4s 收到回波。 已知此处海底深 2000m,则超声波在此海水中的速度是多大? 解:V=s/t=2000m×2÷4s=1000m/s 15.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 700 m 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 40 m 后,司机刚 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根据题意可知:t 车=t 声 , t 声=s/v=(700 m×2—40 m)÷340 m/s=4s V 车=S 车/ t 车=40 m/4s=10 m/s 16.反坦克炮瞄准一敌人的坦克,开炮后 0.6 s 看到炮弹在敌坦克上爆炸,再经 2.1 s 才听到爆 声,若当时的声速为 340 m/s,则此反坦克炮距离敌坦克有多远?炮弹飞行的速度为多大? 解:根据题意可知:0.6 s 是炮弹用的时间,2.1 s 是声用的时间。 S=v 声 t 声=340 m/s×(2.1 s-0.6 s) =510m V 炮=S/t 炮=510m÷0.6 s=850m/s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二章 光现象 ☆复习目标 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空气中)的速度为 3×108m/s。 2、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重点: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及其运用等基础知识的复习。 ☆难点: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 发光 的物体叫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 均匀 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为 3×10 8 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速度。 4.用 光的直线传播 可解释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等。 考点二 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 反射 。 2.光的反射定律 (1)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 (2)异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 的两侧。 (3)等角: 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 3.光的反射类型 (1)镜面反射: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 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 。 (2)漫反射: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 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 4.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考点三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 。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虚实:成的像为 虚像 。 (2)大小: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 。 (3)距离: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4)对称:像和物关于 平面镜 对称。 考点四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定律 (1)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内。 (2)异侧: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法线 的两侧。 (3)角不相 等 ①定性: 空气其他透明介质。 ②变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 2.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第二章 光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考点五 光的色散 物体的颜色 1.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 做光的 色散 。 2.光的三基色是 红 、 蓝 、 绿 ;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 、 黄 、 蓝 。 3.透明体的颜色由 它透过的色光 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 它反射的色光 决定。 考点六 看不见的光 1.光谱:把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 谱。 2.人眼看不见的光:在红光之外是 红外线 ,在紫光之外是 紫外线 。 基础检测 1.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C) A.汽车上的反光镜 B.月亮 C.蜡烛的火焰 D. 钻石 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 A.阳光下,树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B.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D.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3.下列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C) A.激光准直挖掘隧道 B.夏日浓密的树荫下可见圆形的光斑 C.打雷时,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D.日食、月食 4.《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海市蜃楼的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中也描述 过海市蜃楼的奇观。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是由于(A)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5.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B) 6.图 1 所示现象中,应该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的是(C)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A. 雨后天空的彩虹 B. 水中的月亮 C. 黑板“反光” D. 小孔成像 8.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 甚至会引起皮肤癌, 这是由于太阳光含有以下哪几种光线造成 的(B) A. 红外线 B. 紫外线 C. X 射线 D. γ(加玛)射线 第二章 光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9.如图 2 所示,在地面上竖直立一长杆 AB ,图中带箭头的线是一条照到地面的太阳光线, 请你作出长杆在地面上的影长。 图 2 图 3 图 410.画出图 3 中放置平面镜的位置。 11.如图 4 所示,太阳光线与地面成 60°角,要用一平面镜将太阳光垂直反射倒井底,平面 镜与水平面所成的锐角为 75° 。 12.红领巾只能反射 红 色光, 绿叶只能反射 绿 色光, 所有色光都不能反射的物体 是 黑 色的 备考满分挑战 1.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 ) A.阳光下,树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B.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 C.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D.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2.下列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C) A.激光准直挖掘隧道 B.夏日浓密的树荫下可见圆形的光斑 C.打雷时,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D.日食、月食 3.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以下发光体通常为人造光源的是( D ) A.太阳 B.闪电 C.水母 D.蜡焰 4.通常所说颜料呈绿色,是指观察该颜料时所用的照射光源是( A ) A.白色光 B.红色光 C.绿色光 D.蓝色光 5.生活中与光有关的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B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 C.湖面倒影 D.潭清水浅 6.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 A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光的传播速度总是 3x108m/s B.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8.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C ) A.逐渐减小 B.不变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 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9.若水中的鱼能看到岸边的人,它看到的人其实是( D) A.变矮了的人的实像 B.变高了的人的实像 C.变矮了的人的虚像 D.变高了的人的虚像 10.生活中常用的与平面镜类似的光学工具是( A ) A.穿衣镜 B.放大镜 C.后视镜 D.哈哈镜 11.人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原因是不发光的物体能( B ) A.吸收照射的光线 B.反射光进入人眼 C.使人的眼睛发光 D.物体发出红外线 第二章 光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12.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3m 处,他在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__3__m,人若以 0.5m/s 的速 度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__1___m/s。 13.如图 1 表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在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的 情况。试从图中判断 A、B、C 三束光线中,入射光线是_BO__,反射光 线是 __OA__ ,折射光线是__OC__。 图 5 14.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如“捞不到的水中月,摘不到的镜中花”这是描述光的 ___光的反射___现象。 15.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 45 度角照射。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在图 2 中画出这束光线射到水面 后的传播路 径。 16.如图 3 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 S,S 发出一束光射到平面镜,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点 A,请作出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17.小明做“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4 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 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 A 和 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 (1)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移动蜡烛 B。从玻璃板的前面进行 观察,B 始终不能与 A 的像重合,原因是 __玻璃板与平面镜不垂直______ 。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_ 距离____ 的关系。 (3)两段相同的蜡烛用于比较物与像 __大小____ 的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不 能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 (5)实验表明,平面镜成像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8.小豪用如图 5 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完 成下列问题: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 明亮的”或“较黑暗的”) (2)实验中观察到蜡烛 A 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 由于玻璃板较厚造成的。 (3)如果将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第二章 光现象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复习目标 1.能通过实例或实验,认识和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会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透镜及其原理;了解透镜的其他应用。 ☆重点: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复 习 过 程 图 1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透镜及透镜作图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有关透镜的科学术语: 主光轴,光心,焦点(F),焦距(f),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三条特殊光线:(如图 1 所示,比较两透镜的异同) (1)凸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侧虚焦点; B.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考点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表(将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物 距(u) 像 距(v) 像 的 性 质 应 用 大 小 正 倒 虚 实 无限远 v=f 极小 光斑 测焦距 u>2f 2f>v>f 缩小 倒立 实像 照相机 u=2f v=2f 等大 倒立 实像 测焦距 2f>u>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幻灯机 (投影仪) u=f 无限远 获 取 平 行 光 源和测焦距 u<f 同侧 放大 正立 虚像 放大镜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考点三 眼睛和眼镜 1.构造 人眼的主要构造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 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视物原理 适时总结 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分居两侧倒,虚像则是同侧正, 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光线由所观看的物体发出,外界的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经过角膜及晶状体 的折射,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将这个信号传给大脑, 人就看到了物体。 3.近视眼、远视眼的比较 基础检测 1.探究烛焰通过焦距是 10cm 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 1 所示,此 时(C) A.a 为物距 B.b 为焦距 C.凸透镜成放大的烛焰像 D.若蜡烛、透镜不动,仅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 15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 放在此透镜 20cm 处,可得到一个(A)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图 2 是物体 A 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 生图中所成的像 A’( C ) 图 2 A.a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从图可知成倒立缩小实像,故像距小于物距应放置于 C 点。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4. 晶状体本身就是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它的形状是通过什么来改变的(B) A.角膜 B.睫(jie)状体 C. 瞳孔 D. 虹膜 5.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物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非常类似 于(C) A.放大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潜望镜 6.对于远视眼患者而言,近处物体成像的位置和应采取的矫正方式是(C) 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 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 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 7.如图 3 所描述的是 远视(或老化) 眼的形成情况,请在方框内...画 出可以矫正视力的透镜。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 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同一高度.如果凸透镜焦距为 10cm,物 图 4 距为 25cm,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 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照相机 9.如图 4 所示是一个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物体经过物镜成 一个倒立、 缩小 的实像,此像落在目镜的 一倍焦距以内 位置,目镜 的作用是把这个像放大。 10.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 像落在 视网膜前,这眼就是近视 眼。用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 眼。近视患者需佩戴 由凹透镜制成的眼镜,是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备考满分挑战 1.如图 1 所示,是小华用相机拍摄的桂林市杉湖上的双塔相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 A.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实像 B.要使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向塔靠近些 C.要使塔的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远些 D.要使塔的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近些 2.下列光学仪器中,成放大实像的是( C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D.平面镜 3.如图 2 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 25cm 处,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个等大清晰的 像.当物体放在离凸透镜 15cm 时,成像的规律与下列哪种光学元件成像规律相同(B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近视跟镜 4.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这个凸 透镜 25cm 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 像是( B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5.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光路图如图 3 所示,下列有关小强眼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眼睛正常,无需配戴眼镜 6.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 20cm 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 6cm 处的光屏上出现 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B) A.3cm B.5cm C.7cm D.9cm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7.一些同学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不幸患上了近视眼。他们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凹透镜,它 对光有发散作用。 8.想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 在图 4 中的焦点(或 F 点)位置。若将一物体放在 d 点,可在 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9.如图 5 所示,小丽同学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 张 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出 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10.请在 图 6 中画出两条入 射光线经过 凸 透 镜 后的折射光线。 图 6 图 7 11..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 20cm 的凸透镜 A 固定在光具座上 35cm 刻度线 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5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如图 7 甲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 A 换为凸透镜 B 并保持位置不变,移 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如图 7 乙所示。 (1)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凸透镜 A 的焦距大于凸透镜 B 的焦距(选填“大 于” 、“小于”或“等于”) 。 (2)图 7 甲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幻灯机的成像特点(选填 “照相机” 、“幻灯机”或“放 大镜”) 。 (3)为了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大(选填 “大” 或“小” ) 。 物距 u/cm 实验序号 焦距 f/cm 像距 v/cm 15 1 8 17 2 10 30 3 12 60 (4)若小磊将物距调整为 20cm,并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他应在上表给出的三个透 镜中选用焦距为 8cm 的凸透镜。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四章 物态变化 ☆复习目标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 3.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以及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能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重点: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 ☆难点:用物态变化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温度及其测量 1.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2.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⑥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考点二 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2.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体凝固时需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 体 非 晶 体 熔点和 凝固点 有 没有 熔 化 过 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 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 最后成为液体。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出热量 熔 化 图 像 凝 固 图 像 举 例 海波、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第四章 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汽化需要吸热。 (1)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不 同 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缓慢的汽化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1.都是汽化现象 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 3.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会大大地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或二者兼用。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 冰、樟脑丸、钨等。如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就是由于灯丝升华的缘故。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自然界中的霜的形成,就是由于空 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第四章 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基础检测 1.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B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2.如图 1 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C ) 3.图 2 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B ) A 海波的沸点是 48℃ B.海波在 BC 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 CD 段是气态 D.6min 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适时总结适时总结 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时可以相互转化的,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通 常几个过程交织在一起,在分析问题时要依据具体情景合理分析。如:用久的白炽 灯玻璃泡内会发黑。其原因是电灯通电发光时,在高温下灯丝发生升华成为钨蒸 汽;灯灭时温度降低,钨蒸汽遇冷凝华为钨粉附在玻璃泡的内表壁。故发生的物 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具体情况见下面的物态变化循环图: 适时总结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通常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都随气 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液体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并且还要继 续吸热。 图 2 图 3 图 1 图 2 图 3 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 把口扎紧,然后放入 80℃以上 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 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D )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5.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D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6.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C)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凝固点低 D.比热大 7.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D) A.雾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的形成 D.霜的形成 8.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C)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10.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图 3 所示的“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B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11.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12.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__液化__形成的, 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汽化(蒸发)__的缘故。 第四章 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13.霜是由水蒸气凝华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放出 热量(选 填“吸收”或“放出”). 备考满分挑战 1.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C ) A.30℃ B.33℃ C.37℃ D.39℃ 2.如图 1 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C ) A 甲 B 乙 C.丙 D.丁 3. 在加油站常看到一条标语“请熄火加油,这一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事故,因 为在常温下汽油很容易(B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4. 如图 2 所示是表示某一物质熔化时温度(T)随时间(t) 变化 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B ) A.AB 段物质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物质的熔点不断升高 B.BC 段物质的温度不变,说明物质有一定的熔点 图 3 图 4 C.BC 段物质的温度不变,说明该段时间内物质不吸热 D.物质熔化过程的时间为 30min 5.我们烧水,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C ) A.先熔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升华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6.将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洒在地板上的水变干汽化(蒸发); (2)初春的早晨大雾弥漫液化; (3)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消失升华; (4)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凝华。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白 炽灯用久了会变黑,是由于灯丝钨先升华后凝华(选填“升化”或“凝华”)的结果。 8.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 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 到水沸腾 5min 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 3 所示,请将漏填的 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8℃;由水的沸点,可判 断出当 时的大气压 低于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 标准 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 图 4 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B ) (4)在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图 6(a)、(b)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哪一种是水沸腾时的 情景?(a) 第四章 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复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电路的基本组成。 2.初步认识串、并联电路。会连接串、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会分析串、并联电路。 4.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为以后的欧姆定律和电功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认识和分析串、并联。 ☆难点:理解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3.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考点二 导体绝缘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1.导体:导电能力强的物体:如:铜、铁等常见金属等。 2.绝缘体:导电能力弱的物体:如:陶瓷、玻璃、橡胶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三 电路 1.电路的组成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等元件组成。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①电源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 ②用电器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两端的电路。 3.串联、并联电路 电路名称 串 联 电 路 并 联 电 路 电 路 图 元件连接 首尾连接 用电器两端并列连接 电流路径 一条电流路径(无分支)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电流路径(无分支) 用电器工作情况 同时工作相互影响 可单独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控制作用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其控 制作用于位置无关。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 制其所在支路。 考点四 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单位及换算:1μA= 610 A, 1A= 310 mA.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4.电流表 (1)认识:一般是双量程,分别是 0~3A , 0~0.6A 。 (2)使用 遵循“两个必须”,“两个不能”,“三先三后”原则 两个必须 必须将电流表串联接入被测电路中。 必须使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两个不能 所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不能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先调零后使用。 三先三后 先画图后连接。 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5.串联、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即 I=I1=I2=……=In;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 I= I1+I2+……+In。 考点五 半导体与超导体 1.半导体定义:导体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材料。 2.超导体定义:在足够低的温度和足够弱的磁场下,其电阻率为零的物质。 基础检测 1.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一定( C ) A.带正电 B. 带负电 C. 带同种电荷 D.带异种电荷 2. 把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吸引,则这个小球(C) A.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可能不带电 D. 一定不带电 3.如图 1 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正确的是 (B) 4.关于电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B.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C.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D.用电器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5.如图 2 所示为甲、乙、丙三个小球间的作用情况,试判断它们的带电情况有哪几种可能? 有四种可能: (1)甲带正电,乙带正电,丙带负电; (2)甲带负电,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3)甲带正电,乙带正电,丙不带电; (4)甲带负电,乙带负电,丙不带电。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6.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的发光和熄灭,这两盏灯(C) A.只能串联 B.只能并联 C. 可能串联,也可能并联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 如图 3 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灯泡始终完好,当开关 S 断开时,三个灯泡都发光,则开关 S 闭合时(B) A. L1、L2 亮,L3 不亮 B. L1 亮, L2 、L3 不亮 C. L1、L2 、L3 都不亮 D. L1、L2 、L3 都亮 8.某同学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时,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指针 来回晃动,灯泡时亮时暗,则可能发生的故障是 (C) A.导线开路 B.开关断开 C.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 D.电流表损坏 9.在如图 4 甲所示的电路图中,开关 S 闭合后,A1 的示数为 1.2A,A2 的示数如图 4 乙所示, 下列判断准确的是(B) A.通过 L1 的电流为 0.7A B.通过 L1 的电流为 1.3A C.通过 L1 的电流为 0.2A D.通过 L1 的电流为 2.5A 10.在如图 5 所示的电路中,通过 L1 的电流为 3A,电流表 A2、A3 的示数之比为 1﹕2,那么 图 4 电流表 A2 的示数为(C) A.1A B.0.75A C.3A D.1.5A 11.在手电筒的完整电路中,干电池是电源,金属外壳是导线,金属外壳上的按钮是开关,小 灯泡是用电器。 12.如图 6 所示,按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电路,位置不动、连线不交叉,并画出电 路图。要求: (1)三灯并联; (2)S1 控制 L1、L2; (3)S 控制三盏灯; (4)电流表测 L1 的电流。 备考满分挑战 1.绝缘丝吊着的两个轻质小球,静止后如图 1 所示。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 ) A.带同种电荷 B.带异种电荷 C.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都不带电 2.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时,电路如图 2 所示。闭 合开关, 用电流表测出 A,B,C 三处的电流分别为 IA、IB、IC。关于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D ) A. IAIc D..IA=IC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3.小轿车上都装有一个用来提醒司机是否关好车门的指示灯,四个车门中只要有一个门没关 好(相当于—个开关断开),该指示灯就会发光。如图 3 所示的模拟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 ( B ) 4.某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大量程为 0~9A,小量程模糊不清。为了确定小量程是多少,先将大 量程接入电路,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改 用小量程接入同一电路,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 则该电流表的小量程是(C ) A.0~0.6A B.0~2A C.0~3A D.0~6A 5.在图 3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由于 电阻 R、灯 L 可能出现 了故障,电键 S 闭合前后,电流表指针所在的位置不变,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图 9 是( B ) A.若灯 L 不发光,则只有电阻 R 短路 B.若灯 L 发光,则只有电阻 R 短路 C.若灯 L 不发光,则只有电阻 R 断路 D.若灯 L 发光,则只有电阻 R 断路 6.某种电脑键盘清洁器有两个开关,开关 S1 只控制照明用的小灯泡 L,开关 S2 只控制吸尘用 的电动机 M。在图 6 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D ) 7.街道的路灯是并联在一起的;圣诞树上使用“满天星”彩灯之间是串联的。 8.小丽同学进行探究实验的电路图如图 7 所示,她用电流表分别在 A、B、C 三处测得电流如 下表。请帮她完成如下几项工作: (1)比较上表数据,可以得出 结 论是: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 (2)小丽把电流表接入 A 点,当闭 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 8 所 示,出现这故障的原因是电流表的正负极接线柱接反了。 (3)要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 L1 的电流,3 位同学分别连接了如图 9 中的电路 A、B、C。他们 连接正确吗?请说出理由。 A 正确,串联电路电流处处 相等,因 此电流表接在哪里都可以; B 错误,电流表正负极接线 柱接反了; C 错误,电流表与 L2 并联, 造成 L2 短 路。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复习目标 1.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2.会使用电压表. 3.知道电阻和滑动变阻器,并能在实验中正确使用。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电压 电阻解决电路中的相关问题。 ☆难点: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和对电阻的理解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电压 1.定义:电压就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通常用字母“U”表示。 2.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常用的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 伏(μV)。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1 KV=10 3 V,1 mV=10 3 V,1μV =10 6 V。 3.电压表 (1)双量程:分别是 0~3V , 0~15V 。(2)分度值分别是 0.1V,0.5V。 A B C D图 6 M L S2 S1 S1 M S2 L S2 M S1 L M S2 S1 L (3)使用规则 遵循“两个必须”,“一个不能”,“三先三后”原则 两个必须 必须将电压表并联接入被测电路的两端。 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一个不能——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先调零后使用。 三先三后 先画图后连接。 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5.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电路名称 串 联 电 路 并 联 电 路 电 压 规 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 各支路电压之和,即: U=U1+ U2+……+ Un 。 各并联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即:U=U1=U2=……=Un。 考点二 电阻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比欧大的单位还有 千欧(KΩ)、兆欧(M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Ω=10 3 KΩ=10 6 MΩ。 3.决定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考点三 滑动变阻器 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2.作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接法:串联在要改变的电路中,两接线头要“一上一下”。 4.注意:使用前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弄清它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闭合开关前,滑片应处于阻值最大位置(远离下端接线柱)。 第六章 电压 电阻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基础检测 1.关于电压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任何导体两端都会有电压 B.只有电源两端才有电压 C.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如图 1 所示,开关 S 闭合时,能用电压表测出灯泡 L2 两端电压的是(D) 3. 在图 2 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 S,能用电压表测量 L1 两端电压的正确电路是(D ) 图 1 4.下列关于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导体中的电流越大,电阻越大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电阻越大 C.导体不接入电路中时,电阻为零 D.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无关 5.有一根铜导线, 电阻为 4Ω,把它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则它的电阻变为(D ) A.2Ω B.4Ω C.8Ω D.16Ω 6.如图 3 所示电路中,当滑片 P 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A)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7.如图 4 所示,是一种调节收音机音量兼开关的调节器, 若使音量最小,滑片 P 应位于图中的(B) A.a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8.如图 5 所示,电压表表盘上的指针示数是 5 V。 9.一根粗细均匀、约为 1m 长的导线电阻是 4Ω,若在中 点截断成为两根导线,每根导线的电阻是 2 Ω,若再将这两根导线拧成一股新导线,则新导 线的电阻是 1 Ω. 10.一滑动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50Ω 1A”的字样,其中“50Ω”的意义是:变阻器接入电 路的最大电阻值是 50Ω,“1A”的意义是: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1A。 11.如图 6 所示电压表 V1 测量 L1 两端的电压;V2 测量 L2 两端 的 电压;V3 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透明的读数分别用 U1、U2、U3 表示。 (1)当 U1=2V,U2=1V 时,U3= 3 V (2)当 U3=5.4V,U2=0.8V 时,U3= 4.6 V 第六章 电压 电阻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备考满分挑战 1.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是(A ) A.1.5 V B.15 V C.36 V D.220 V 2. 如图 1 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 S 闭合时,电压表能直接测出灯泡 L1 两端电压的是(D ) 3. 在如图 2 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灯 L1 的电阻比灯 L2 的电阻大,开关闭合后,关于电路的说 法正确的是( C ) A.通过灯 L1 的电流大于通过灯 L2 的电流 B. 电路是并联电路 C.两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 D.L2 灯丝烧断了,灯 L1 还亮着 4.下列各项与导体电阻大小无关的是( D ) A.导体的材料 B.导体的长度 C.导体的横截面积 D.导体中的电流 5.有一段镍铬合金丝,下列措施中能减小它电阻的是( B ) A.减小它的横截面积 B.减小它的长度 C.减小它的两端电压 D.增大通过它的电流 6.如图 3 所示的电路中,各个元件均能正常工作。当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两表指针有明显偏转 B.两表指针几乎不动 C.电流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压表指针几乎不动 D.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 7.如图 4 所示电路,当开关 S 闭合后,L1、L2 均能 发光,电流表、电压表 均有示数。过一会儿,灯都不发光,电流表、 电压表的示数均为零,可能发生的故障是( A ) A.L1 灯丝断了 B.L1 短路 C.L2 灯丝断了 D.L2 短路 8.一根粗细均匀的铜导线,电阻为 R,如果把它截为长度相同的两端,每段的电阻为 R1,则 R1<R;如果原来的导线对折拧成一条使用,其电阻为 R2,则 R2<R(选填“>”、“<”或“=”) 9. 根据图 5 所示的实物电路,在虚方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第六章 电压 电阻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10. 海洋中有一种会放电的鱼叫电鳐,它放电时最高电压可高达 200V,即为__0.2_kV,游近 电鳐的鱼会被电死或电晕,因为海水是__导体______。 11.某同学将完好仪器连接成如图 6 所示的电路(其中滑动变阻器的连线没有画出),用来探 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合上开关进行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 P,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不为零,但 始终没有变化.则该同学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方式可能是 b (填写代号) a.G 与 C 相连,F 与 H 相连 b.G 与 C 相连,D 与 H 相连 c.G 与 E 相连,F 与 H 相连 d.G 与 E 相连,D 与 H 相连 U/V I/A 0.5 0.1 1.0 0.2 1.5 0.3 2.0 0.4 2.5 0.5 0.5 1.0 1.5 2.0 2.5 0.1 0.2 0.50.3 0.40 U/V I/A 图 7 图 7 (2)该同学发现了(1)中的问题并作了改正。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滑动变阻器正确接入电 路中,要求:滑片 P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 增大. (3)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这些数据在 坐标图中描点并作出 U—I 图线. 12.如图 7 所示的是插入式电阻箱的结构示意图。 它的最大电阻值是 15 Ω,图中 A、B 两个接线 柱之间的电阻值是 7 Ω。 12.蓝兰在探究"串联电路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已选用的器材是:电 源一个,电压恒定为 6V;开关一个;小灯泡 L1、L2,分别标有"2.5V 0.5A"和"3.8V0.5A";电 压表一个;导线若干。 (1)蓝兰按图 8 甲连好电路,闭合开关 S,电压表的示数如图 8 乙所示,则此时 L1 两端的电压 是 2.5 V。 (2)蓝兰测量 L2 两端的电压时,只把电压表与 A 点连接的接线柱改接到 C 点。这样做不能(选 填"能"或"不能")测量 L2 两端的电压,原因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 (3)测量 AC 间的电压 UAC 时,电压表量程应选用 15 V 。 (4)为了方便进行多次实验,还必须添加的一种器 材是 ,其作用是: 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 流(电压)。 第六章 电压 电阻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七章 欧姆定律 ☆复习目标 1.回顾复习本章知识点,并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出本章知识网络图。 2.通过例题的分析完成,初步总结出电学题目的解题方法规律。 ☆重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方法。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考点二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表达式: ,R UI  其中 I 与 R、U 属于同一段纯电阻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反 应了某时刻三个物理量在同一部分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公式中 I、R、U 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分 别为:安培、欧姆、伏特。 欧姆定律表达式变形:R=U/I;U=IR。 考点三 串联、玻璃电路的电阻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阻值之和,即 R=R1+R2+……+Rn。n 个相同的电阻 R1 串联 时,总电阻 R=n R1。 2.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阻值倒数之和,即 nRRRR 1111 21   。n 个相 同的电阻 R1 串联时,总电阻 R= n R1 。 考点四 伏安法测电阻 1.实验原理:利用 R=U/I(即: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 电流,最后算出电阻 R)。 2.实验电路图与实物图如图 1、2 所示 3.实验器材:待测电阻 xR 、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和导线若干。 第七章 欧姆定律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4.实验步骤: a.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 b.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全部接入电路,然后闭合开关,在移动滑片,记下对应的 电压值和电流值若干组; c.根据伏安法的原理,算出这几组电阻的大小,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值,这是多次测量求平 均值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基础检测 1.在“探究电阻上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分别用 R1、R2 两个电阻进行了探究,并根 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 1 所示的 I—U 关系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 R1、R2 的大小关系 为(B) A. R1>R2 B. R1<R2 C. R1=R2 D.不能确定 2.如图 2 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 12V,闭合开关 S 后,电压表的示 数为 4V,电流表的示数为 0.5A,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分别 为(C ) A.12v 0.5A B.4V 0.5A C.8V 0.5A D.8V 1.5A 3.某同学在做实验时,需要一个 10Ω的电阻,但手边只有 5Ω,20Ω的电阻各若干个,则应 该( B ) A.取两个 5Ω电阻并联 B.取两个 20Ω电阻并联 C.取 20Ω和 5Ω电阻各一个串联 D.取 20Ω和 5Ω电阻各一个并联 4.通过定值电阻甲、乙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关系图像如图 3 所示。现将 甲和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 3V 的电源两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R 甲: R 乙=2:1 B. U 甲: U 乙=2:1 C.I 甲: I 乙=2:1 D. I 甲: I 乙=2:1 5.如果某人身体的电阻约为 1KΩ,假设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 30mA 就会发 生危险,为了安全,此时加在此人身体的电压不能大于( C ) A.3V B.15V C.30V D.36V 6.在图 4的电路中,R1=10Ω,R2=20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 0.3A。 ①电阻 R1 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由 I=U/R 得 U1=I1R1=0.3A×10Ω=3V ②通过 R2 的电流是多少? 因为与并联,所以 U1= U2=3V I2= U2/R2=3V/20Ω=0.15A 7.如图 5 甲所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要求滑动变阻器必须接 a 接线柱。 ①画出电路图;②连接实物图;③连接电路时,开关 S 应 断开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 于 D 端;④由图乙可知电流表的示数是 0.28A ,电压表的示数是 1.7V ,测出小灯 泡的电阻 R= 6.1 Ω。 第七章 欧姆定律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8.某同学在做探究“电阻上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得出如下表格,请将表格填写完整,并 归纳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但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 正比。 备考满分挑战 1.两电阻的阻值分别为 2Ω和 3Ω,它们串联后的总电阻为( D ) A. 2Ω B. 1Ω C. 3Ω D. 5Ω 2.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 1 所示的图象, 下列结论与图象相符的是(C ) A.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图 4 C.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3.某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4V 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1A;如果 将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减少到 2V 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B ) A.0.25A B.0.5A C.2A D.3A 4.酒后驾车危害极大,为此,2011 年 5月以来,南宁市交通警察重点查处酒后驾车。 酒精 测试仪是交警用来检测机动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仪器,它的原理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图中酒精气体传感器的电阻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R0 为定值电阻。如果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则( D ) A.传感器的电阻越大,电流表的示数越小 B.传感器的电阻越大,电流表的示数越小 C.传感器的电阻越小,电流表的示数越小 D.传感器的电阻越小,电流示数越大 5.在图 3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由于电阻 R、灯 L 可能出现了故障,电键 S 闭 合前后,电流表指针所在的位置不变,下 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C ) A.若灯 L 不发光,则只有电阻 R 短路 B.若灯 L 不发光,则只有电阻 R 断路 C.若灯 L 发光,则只有电阻 R 短路 D.若灯 L 发光,则只有电阻 R 断路 6.如图 4 所示,电阻 Rl 标着“10Ω l A”,R2 标着“5Ω 1.2 A”, 电流表 Al、A2 量程均为 0~3 A,电压表量程 0~l5 V,在 a、b 之间 接入电压可调的电源。 闭合开关 S 后,为保证 R1、R2 均不损坏,则允许加的电源电压和通过电流表 A1 的电流不得 超过(D ) A.16 V、 1 A B.l0 V、 2.2 A C.6 V 、2.2 A D. 6 V 1.8 A 7.如图 5 所示为 AB 两个导体的 I-U 图线,由图线可知(A ) A.RARB C.RA=RB D.无法确定 第七章 欧姆定律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8.如图 6 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从最大变化到 最小,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如图 7 所示。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电源电压为 10V B.定值电阻 R1 的阻值为 20Ω C.滑动变阻器 R2 的阻值变化范围为 0~10Ω D.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 0.3A 9.从欧姆定律可以导出公式 R= U/I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当电压 U 增大为原来的 2 倍时,电阻 R 也增大为原来的 2 倍 B.当电流 I 增大为原来的 2 倍时,电阻 R 减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C.通过导体的电流若为零,电阻也为零 D.即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电阻也不为零 10.如图 8 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10Ω。当闭合 开关 S,滑动变阻器滑片 P 在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3A; 当把滑片 P 移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2A。则电源电 压为 6 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20 Ω。 11. 小华和小海为了探究通过导体电流跟它两端电压的关系,设计了如图 l9 甲所示电路图。 小华同学连接了如图 19 乙所示实物电路(电源电压 3V 恒定),其中有一处连接错误或不妥 (1)请你在连接错误或不妥处打“×”,并画出正确的连线(导线不能交叉);答:如图所示。 (2)小海纠正电路连接后,在闭合开关之前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这是为了 保护 电表 ; (3)小海用 A 导体进行实验,调节滑片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 表中。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a.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跟加在导体两端电压大小 成正比;b. A 导体的电阻为 5 Ω。 (4)如果电流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不能忽略,而实验操作规范正确,则 A 导体的电阻测量值 比真实值 偏大 (选填“偏小”或“偏大”). 第七章 欧姆定律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八章 电功率 ☆复习目标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千瓦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4.培养根据理论知识和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的能力。 ☆重点: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难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能力。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电能 1.定义:电流所具有的能量称为电能。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 J。电能的另一个单位是千 瓦时,又称“度”,符号是 kw·h。1kw·h= 6106.3  J,1kw·h=1 度。 3.测量工具:电能表。 (1)读数方法:电能表计数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用户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千瓦时,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V 电流/A A 1 1.0 0.2 2 2.0 0.4 3 3.0 0.6 图 9 即用电度数。 (2)铭牌上通常所表参数的含义。 A.220V——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压。 B.10(20)A——表示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 10A,在短时间内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20A。 C.3000r/(kw·h)——表示用电 1kw·h 电能表转盘转 3000 转。 考点二 电功 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符号 W 表示。 2.公式:W=UIt。即电流在一段电路上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 电时间成正比。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 J。常用的电功单位是“度”也叫“千 瓦时”,符号 kw·h。 考点三 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符号“P”表示。 2.公式 (1)定义式 P=W/t,其中 W——电流做的功(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单位:焦(J); t——做功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P——用电器的功率,单位:瓦(W)。 (2)计算式:P=UI,即一段电路上的电功率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成正比。 (3)推导式: R URIP 2 2  3.物理意义: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瓦,千瓦,且 1KW=10 3 W 第八章 电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考点四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1.额定电压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一般都标在用电器的铭牌上) 2.额定功率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标在用电器的铭牌上) 3.实际功率 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下的电功率。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可以等于额定功率,也可以不等于 额定功率。 考点五 电流的热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使导体发热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举例:电流通过电炉丝时,炉丝会热 得发红;电流通过灯泡内的钨丝时,钨丝会发热至白炽状态等。 考点六 焦耳定律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 适时总结 公式 W=UIt,适用于任何电路,而公式的变形式 W=I 2 Rt 和 tR UW 2  只适用于 纯电阻电路,即将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电路。 适时总结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 U>U 额时,则 P>P 额,灯很亮,易烧坏。 当 U<U 额时,则 P<P 额,灯很暗或不发光。 当 U=U 额时,则 P=P 额,灯正常发光。 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2.数学表达式:Q=IRt,式中热量 Q、电流 I、电阻 R、时间 t 的单位分别是 J、A、Ω、s,且 1J=1A 2 ·Ω·s 第八章 电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基础检测 1.电能表是用来测量下列物理量中的(D) A.电流 B.电压 C.电阻 D.电功 2.一只电能表标有“3000R/kw· h”字样,现观察转盘转了 45 圈,那么用电器共消耗电能 是(D) A.1.35×10 5 J B.1.35KW· h C.0.15 KW· h D.5.4×10 4 J 3.下列不是电功率单位的是(D) A.KW B.J/s C.VA D. KW· h 4.一只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 2.5V,把它接在 2V 的电源上时,流过的电流是 0.4A。这只灯 泡的额定功率是(A) A.1.25W B.0.8W C.1.0W D.12.5W 5.消耗同样多的电能,下列用电器中产生的热量最多的是(D) A.电冰箱 B.空调 C.洗衣机 D.电饭煲 6.一只灯泡接在 4V 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 0.4A,通电 10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灯泡此时的电阻为 15Ω B.灯泡此时的功率为 2.6W C.电流对灯泡做的功为 16J D.灯丝放出的热量为 40J 7.原来室内的电灯均正常发光,当把台灯的插座插入插座时,室内电灯全部熄灭,保险丝 熔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B) A.台灯灯丝断了 B.台灯插头内部短路 C.开关短路 D.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8.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如图 1 所示。闭合开关后,发现灯较亮,灯较暗,其原因是(C) A.灯 L1 额定功率较大 B. 灯 L2 两端电压较大 C. 灯 L1 的电阻较大 D. 通过灯 L1 的电流较大 9.只将一个“220V 500W”的电熨斗接入示数为 0 5 8 2 6 的电能表所在的电路中,正常工作 10h,消耗电能 5 KW·h, 此时电能表示数变为 0587.6 。 10.小明家中的电能表如图 2 所示,从表盘信息可知,小明家接入的用电 器总功率不能超过 2200W。当家里只有微波炉工作时,电能表在 1min 内 转 60 转,则微波炉消耗的电能为 6×104J。 适时总结 电功与电热的对比 电 功 电 热 区 别 概 念 电流通过导体时做的功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 本 质 消耗电能的多少 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多少 公 式 W=UIt Q=I 2 Rt 单 位 J J 联 系 纯电阻电路:Q=W 非纯电阻电路:Q<W 11.小华家买了一个家用电吹风,如图 3 甲所示。其简化电路如图 3 乙所示,主要技术参数如 右表。 请解答如下问题: (1)当电吹风吹冷风时,正常工作 5min 消耗的电能是 多少? (2)当选择开关旋至何处时,电吹风正常工作的功率 最大?此时电路中的总电流是多大? (3)当电路供电电压为 200V 时,电吹风电热丝的实际电功率为多大?(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第八章 电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12.一个标有“220V 40W”的灯泡接在照明电路中 ①求灯泡正常工作时,灯丝的电阻; R=U 2 /P=220V 2 /40W=1210Ω。 ②求正常工作 5h,电流做的功; W=Pt=0.04KW×5h=0.2 KW· h ③若甲在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只有 110V,求灯泡的实际功率。 P 实=U 实/R= (110V) 2 /1210Ω=10W 备考满分挑战 1.下列家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D ) A.笔记本电脑 B.电冰箱 C.电风扇 D.电暖器 2.某阻值为 4Ω的定值电阻,通过的电流为 0.5A,则 1min 产生的热量是( C ) A.2J B.30J C.60J D.120J 3.两盏白炽灯,甲标有“PZ220V 40W”,乙标有“PZ220V 25W”,比较它们的亮度,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一定比乙亮 B.乙一定比甲亮 C.都正常工作时,甲比乙亮 D. 都正常工作时,乙比甲亮 4.如图 1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开关 S 闭合后,( A ) A.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B.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C.电路的总电阻变大 D.电路的总功率变小 5.标有“PZ220V 60W”的白炽灯正常工作电压为 220 V,额定功率 为 11W 的节能灯与该灯泡均正常发光时亮度相当,它们各自正常工作 10h,节能灯消耗 0.49 kW·h 的电能。 10.某同学利用图 7 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已知小灯泡 L 的额定电压为 2.5V, 定值电阻 R0 的阻值为 20Ω,电源电压 U 保持不变。 (1)请根据图 7 甲将图 7 乙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开关 S 连接触点“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移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的指针在图 7 丙所示的位置,则电源电压 U= V。 (3)开关 S 仍连接触点“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15A, 则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Ω;再将开关 S 连接触点“2”,电流表的示数为 0.2A,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W;为了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 滑动。 第八章 电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九章 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丝→用电器。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 作的开关与用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各部分的作用 (1)低压供电线:家庭电路有两条进户线,是从低压输电线上引下来的,一根叫火线,另 一根叫零线,它们之间有 220V 的电压。 测电笔——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 (2)电能表:安装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测量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的仪表,电路使用时 P 实应不大于电能表额定功率 P 额。即 P 实≤U 额 I 额。 (3)闸刀(空气开关):总闸刀开关装在干路上,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和 更换设备。 (4)保险丝: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当过大的电流通过时,保险 丝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于是保险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 作用。 (5)插 座:并联在家庭电路中,如图 1 所 示,具体 接线情况: 适时总结 不能用较粗的保险丝或铁丝、铜丝、铝丝等代替。因为这些导线的电阻小,产 生的热量少,而且铜丝的熔点高,不易熔断。 适时总结 测电笔接触火线时,如果观察不到氖管发光,则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①测电笔氖管已坏;②手没有接触笔尾金属体;③火线断了,若在检修电路时,发现灯 泡不亮,火线、零线都能使测电笔发光,可能的原因是:火线完好,零线处有开路,被 测段的零线通过用电器和火线构成通路。 1 接火线; 2 接零线 3 接地线; 4 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5 接用电部分的线路。 把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在把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 大地连接起来,防止了外壳带电引起的触电事故。 (6)用电器、开关 开关和用电器串联,控制用电器,如果开关短路,用电器会一直工作,开关不能控制, 但不会烧断干路上的保险丝。根据安全用电原则连接电路,每个开关都可以单独控制灯。 第九章 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4.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1)原因:发生短路或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家庭电路保险丝烧断的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 丝。 考点二 安全用电 1.触电事故: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动力电路电压 380V,家庭电路电压 220V,它们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2.触电形式: (1)家庭电路(低压触电)a.单线触电;b.双线触电。 (2)高压触电 a.高压电弧触电;b.跨步电压触电。 3.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常见电压值划分 (1)不高于 36V 的电压是安全电压; (2)1000V 以下的电压叫低压; (3)1000V 以上的电压叫高压。 5.生活中安全用电常识 (1)对于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 36V; (2)不接触火线,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要将金属外壳接地; (3)高大筑要安装避雷针,防止雷击; (4)不靠近高压线路,防止发生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5)有人一旦触电或家庭电路发生火灾都要立即切断电源,绝对不能用水来扑灭电器火灾。 基础检测 1.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D ) A.可以用铜线代替保险丝 B.可以在电线上晾晒衣服 C.用湿布擦拭插座 D.换灯泡时,要先切断电源 2.下面列出白炽灯不亮的常见故障与对应的检修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灯头接线松动——检查加固 B.灯泡的灯丝断了——换新灯泡 C.灯头内的电线断了——换新线并接好 D.连接灯泡的两条导线短路——换新灯泡 3.图 1 甲所示为一个“一开三孔”开关(即一个开关和一个三孔插座连在一起),它连入电路 如图 1 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灯和插座是串联的 B.灯和插座是并联的 C.开关只控制插座 D.开关同时控制灯和插 4.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 220 V;如图 2 所示,人们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的两种使 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乙 。 5.家庭电路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一条是火线,另一条是零线,可以用 测电笔 来判断。 触电事故是因为人体、导线和电网中的供电设备构成了闭合电路,从而有 电流 通 过人体而发生的。 第九章 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6. 图 3 所示为家庭电路中的一部分,有金属外壳的洗衣机应使用图中的_____插座(填写序号 即可),电能表安装在位置__2___ (填写序号即可).灯 5 是安装在天花板上的灯。但闭合开 关 6 时 灯 不 亮 , 将 台 灯 插 入 7 时 灯 亮 , 说 明 灯 5 不 亮 的 原 因 可 能 是 _ 灯 丝 断 了 _________________。 7.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 36 V;家里的电灯、电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连 接方式是 并联 的(填“串联”或“并联”). 8.导线不通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这样状态的电路叫做_____短路__________。 电能表应连接在家庭电路的____干路______上(选填“干路”或“支路”)。 9.如图 4 甲所示,是小明常用的一个插线板。他在使用中发现:插线板上的指示灯在开关闭 时会发光,插孔正常通电;如果指示灯损坏,开关闭合时插孔也能正常通电。根据上述现象, 在图 4 乙中画出插线板中开关、指示灯和插孔的连接方式,并与电源线接通。 10.如用 5 所示是家庭电路的一部分,请从用电安全的角度分别连接好插座和电灯(要求开关 控制电灯) 11.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但由于很多村民缺乏必要的用电常识 和安全防范意识,用电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为农村安全用电提出四条相 关的建议。 ①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②不要在输电线上晾衣服;③电器的金属外壳要接地; 图 2 ④不要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接触零线;⑤电线老化要及时更换; ⑥家庭电路要装漏电保护器;⑦打雷时不要开电视机;⑧使用电器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 ⑨同时使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要过大;⑩不要触摸低压电;○11 不要靠近高压电…… 12. 据报道:有许多重大火灾都是因输电线老化,绝缘性能降低出现短路所造成的,教训十 分深刻。 (1)请你分析因电线短路而产生火灾的原因。 (2)请你就电线老化发生火灾的问题,向用户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答:(1)当电线发生路短路时,电路的总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由焦耳定律可知,短时间内会 产生很多热量,使电线的温度急剧上升,引燃附近易燃物品。 (2)例:及时更换老化的电线。在电线附近不要堆放易燃物品。 第九章 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备考满分挑战 1.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规范的是( A ) A.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的金属电极 B.家庭电路中用铜丝代替熔丝 C,控制电灯的开关接在零线上 D.家用电器金属外壳不要接地 2.图 1 所示的电路中,正常发光的三盏灯突然全部熄灭,经检查保险丝完好,用试电笔插进 插座的两孔,氖管均发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 A.插座发生短路了 B.进户的火线断了 C.进户的零线断了 D.某盏电灯的灯丝断了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控制电灯的开关与该电灯是并联的 B、能够使试电笔氖管发光的是零线 C、使用电冰箱时必须使用两孔插座 D、电饭锅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4. 在如图 2 的几种情况中,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D ) 5.如下图所示,使用试电笔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B ) 6.下列四幅图中,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D ) 火线 零线 保险丝 图 1 7.现在家庭电路中一般不再使用保险丝,而是使用一种叫做空气开关的新型保险装置。这 种装置被附加在总开关上,通过电磁原理来实现断开。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保险装置 就会自动脱扣,切断电路,俗称“跳闸”。 ①空气开关与保险丝相比较,好处是:不需要更换保险丝,操作安全。 ②如果你家的空气开关老是跳闸,你应该:先查清原因,排除故障后在合上开关。 8.引起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是用电器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经验证明只 有不高于 36V 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第九章 家庭电路 安全用电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章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 ☆复习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知道地磁的南北极。 ☆重点:电和磁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难点: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磁现象 1.磁体:具有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的物体。 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体有两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 极)和北极(N 极)。 3.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如果让磁体在水平位置上自由转动,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极 (S 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 极)。 考点二 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磁场是真实存在的。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方向判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放入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即为该点的磁场 方向。 4.磁感线:用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曲线。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考点三 电流的磁效应 1.奥斯特实验 (1)该现象在 1820 年被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2)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电流周围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2)它两端的磁极跟电流方向有关,可以用安培定则判定。 3.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使四指弯曲与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 端是通电螺线管的 N 极。 4.电磁铁 (1)构成:通电螺线管和里面的铁芯。 (2)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 a.同一个电磁铁,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b.当电流相同螺线管外形一样时,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c.通电螺线管中有铁芯比无铁芯时磁性强。 (3)优点: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强弱及磁场的方向可分别由电流的有无、大小及方向来控制。 (4)应用:电磁继电器。 考点四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2.力的方向:跟磁感线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第十章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3.说明:若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或磁感线的方向有一个改变,则导体的受力方向也随之改变;若 上述两个方向同时改变,则导体的受力方向不变。 4.能的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5.应用:直流电动机 (1)构造:由磁极、线圈、换向器和电刷组成。 (2)工作原理: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工作的。 考点五 电磁感应 1.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电流产生,这种现 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3.能的转化: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应用:发电机 (1)构造:主要由线圈、磁极、换向器和电刷组成。 (2)工作原理:利用了电磁感应来工作的。 考点六 电磁波 1.产生:由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它是传递各种信息的载体。 2.分类:电磁波家族按波长由大到小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 外线、X 射线、γ射线。 3.传播:(1)传播不需要介质。 (2)c=λf 4.作用:广播、电视及移动通信,都是靠电磁波传递声音、图像信息。 基础检测 1.如图 1 所示,两枚铁质大头针的针尖吸引在条形磁铁的下端,发现两枚大头针的针帽一端 相互排斥,这是因为(A) A.磁化后两枚大头针的针帽都是 S 极 B. 磁化后两枚大头针的针帽都是 N 极 C. 磁化后两枚大头针的针帽一个是 S 极,一个是 N 极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如图 2 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铁球,从一条形磁铁的 S 极逐渐移到它的 N 极,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将(D) A.不变 B.逐渐变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3.如图 3 所示,通电螺旋管周围的小磁针静止时,小磁针 N 极指向不正确的是(B) A.a B.b C.c D.d 4.下列不属于电磁铁应用的是(D) A.电磁起重机 B.电磁继电器 C.电铃 D.电灯 5. 下面几位同学关于电话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B) A.电话能将声音沿着导线传至对方 B.电话是通过导线将携带信息的电流传给对方 C.话筒中变化的电流使膜片在磁场中振动,发出声音 D.听筒把声音变成变化的电流 第十章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6.如图 4 所示是研究电磁现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装置是( C ) 7. 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而发生转动,下列装置中哪一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A) A.电动机 B.发电机 C.电磁铁 D.电磁继电器 8.数字信号就是(B ) A.由 1、2……9 这 10 个数字组合而成的信号 B.由“·”和“—”的不同组合所表示的信号 C.由 1、2……9 这 10 个数字和 ABC……Z 字母混合组合而成的信号 D.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 9.如图 5 所示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该系统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主要 依靠(A) A.电磁波 B.超声波 C.次声波 D.光导纤维 10.如图 6 所示是一台收音机的选台屏板,当向右调指针(图中黑块)时,所接收的电磁波(C) A.频率变小,波长变小 B. 频率变大,波长变大 C. 频率变大,波长变小 D. 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11.如图 7 所示为两个条形磁体及它们之间的磁感线,请在图中标出条形磁体的 N、S 极以及 磁感线的方向 12.如图 8 所示,给螺旋管绕线。 图 4 A.司南指示方向 B.蝙蝠捕食 C.验钞机验钞 D.卫星通信 图 1 图 4 13.2009 年,我国正式进入移动通信的 3G 时代,移动通信 实际上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 用户用 3G 手机拨打可视电话时,图像信号在空中传递的速度约为 3×10 8 m/s。 14.如图 9 所示是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装置中的直铜线 ab 通过导线接在电流表的 两接线柱上,当让 ab 迅速向上运动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将 ab 改 为向左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偏转(选填“不偏转”或“偏转”)。实验 时开关应该闭合,实验结果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 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 第十章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备考满分挑战 1. 下列设备中,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 ) A.电吹风 B.白炽灯泡 C.发电机 D.电风扇 2. 如图 1 所示情景中,利用无线电波工作的是( D ) 3.如图 7 所示,是利用一枚铁钉和导线自制的电磁铁。关于该电磁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 ) A.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是否有铁芯有关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绕线的匝数有关 C.调换电池极性,可以改变电磁铁吸引曲别针的数量 D.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通过的电流大小有关 4.如图 3 是电磁继电器的构造和工作电路永意图。要使电磁 铁对衔铁的吸引力变大,以下做法可行的是( C ) A.去掉电磁铁线圈中的铁芯 B 减少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C.增大电源 A 的电压 D.增大电源 B 的电压 5.根据图 4 中通电螺线管的 N 极,标出磁感线方向、 小磁针的 N 极,并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6.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曼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 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 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 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曼所在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表 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如图 10 所示的 a、b、c、 d 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曼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 ,可判断它磁性的强弱。 (2)通过比较 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 A 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 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 B 是正确的. (4)通过比较 d 中甲、乙两电磁铁,发现猜想 C 不全面,应补充 . (5)小曼做完实验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若将 d 中甲的铁钉去掉,那么甲、乙吸引大头针 数目是否还是甲多乙少呢?于是进一步猜想:D、甲多乙少 E、甲少乙多 F、甲一个 也不吸引 G、无法判定你认为她的猜想最有理由成立的是 ;(填字母) 并 陈 述 你 的 理 由: 。 第十章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 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可以再分,但再 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有的性质了。 3.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4.纳米(nm)是长度单位,1nm= 910 m 考点二 质量 1.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跟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 关。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要单位是 kg,1t=1000kg= g610 = mg910 考点三 质量的测量 1.常用工具:杆称、台秤、电子称等。 2.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托盘。 3.天平的使用 (1)调平 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调: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处,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 线上或左右摆动幅度一样是,天平平衡。 (2)称量 放:左物右码,用镊子加减砝码,加砝码顺序时从大到小,砝码不能调平时,调节标尺上的游 码直到调平平衡。 (3)读数 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示数。 注意: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循“左物右码’原则,称量物体 时,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考点四 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 2.单位:kg/m 3 或 g/cm 3 ;1g/cm 3 = 310 kg/m 3 3.公式: v m 注意: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考点五 密度的测量 1.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 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为 V1。 (3)把固体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出二者的体积为 V2。 (4)固体的密度 12 VV m V m  第十一章 多彩的世界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 m1。 (2)把烧杯中适量液体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2。 (3)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V。 (4)液体的密度 V mm V m 21  基础检测 1.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并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的是(D) A.质子 B.原子 C. 夸克 D.分子 2.某物理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固、液、气态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 类比物质的状态,如图 1 所示,图中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A) A.固态、液态、气态 B. 固态、气态、液态 C. 液态、固态、气态 D. 气态、液态、固态 3.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 a 粒子散射实验后,指出原子核结构模型,以氢原子为例,图 2 的四个图中能正确表示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C) 4.5.0×10 7 mg 可能是(B) A.一头大象的质量 B.一名初中生的质量 C.一只鸡的质量 D.一只燕子的质量 5.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D) A.铁块熔化成铁水 B.一块铜压成铜片 C.一块木头带到月球上 D.粗糙的铝锭被摩成光滑的圆柱体 6.若游码归零前就调节横梁使天平平衡,则测得物体质量的值将(A)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7.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小心把被测的物体放右盘,砝码放左盘,天平平衡 时,左盘的砝码为 50g 一个,10g 一个,游码移到 2g 的刻度处,则该物体的质量是(C) A.62g B.60g C.58g D.52g 8.某托盘天平的砝码由于使用不当,不注意保养,砝码沾上污垢,并且生锈了。用它来测量 物体的质量时,所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第十一章 多彩的世界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9.如图 3 甲所示是使用托盘天平时的实验情景。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两处错误,请你指出 (1)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而砝码放在左盘 ; (2) 用手直接拿砝码 ; (3)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 3 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52.4g。 10.亲爱的同学,您会使用下面基本实验仪器吗?为了测量物体的质量,小菲同学从实验室取 来一架天平和一盒标准砝码,如图 4 所示,实验前她突发奇想:天平准确吗?请您帮助她设 计验证天平是否准确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天平放在 水平桌面上 ; 步骤二. 将游码移至 0 刻度,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 步骤三. 取出两个相同的砝码,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托盘中; 步骤四.观察天平是否继续保持平衡,确认天平是否准确。 11.小丽同学用天平测一铁块的质量,当她把 天平放在水平桌面并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 刻线处后,发现指针如图 5 甲所示,她应把 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右___调;调好 后,测得结果如图 5 乙所示,则铁块质量为 _38.4______g,合__0.384_____kg. 备考满分挑战 1.你在使用水性笔解答中考试题时,水性笔中的墨水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 B ) A.质量 B.密度 C.重力 D.体积 2. 感受身边的物理——质量为 1.5kg 的物体可能是( B ) A.一个兵乓球 B.一只母鸡 C.一张桌子 D.一头牛 3. 如图 1 所示,氢原子结构的各种模型图,其中正确的是( A ) 4. 如图 2 所示为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C ) 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B.不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C.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 D.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5.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 A ) A.被“飞船”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 B.密闭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 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 D.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 第十一章 多彩的世界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6.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小佳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通过多 次增、减砝码后,指针还稍微偏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如图 3 所示,这时应该( D ) A.把横梁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出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7.如图 4 所示是 A、B 两种物质的质量 m 与体积 V 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A、B 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 和水的密度ρ水(ρ水=0.1g/cm3 )之间的正确关系是( A ) A. ρA>ρ水>ρB B. ρB>ρA>ρ水 C.ρB>ρ水>ρA D. ρ水>ρA>ρB 8.已知ρ水=1.0×103 ㎏/m3,ρ冰=0.9×103 ㎏/m3。体积为 l m3 的水全部凝固成冰后,冰的质 量为__1.0×103__㎏。水凝固成冰后体积___变大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使用天平之前,应使游码停留在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用调节好 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 位置如图 5 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47.4 g。 10.如图 6 所示,实验室所用的托盘天平是测量 质量 的工具;水的密 度为 :ρ =1.0×103 kg /m3,将一杯水倒出一半以后,剩余水的密度 为 1.0×103 kg/m3。 11.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 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 某次的操作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 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 置如图 6 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 质量 m 为 49.2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 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 6 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 V 为 30 mL。 图 7 图 6 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 它的实际值要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 图像,如图 7 所示。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0.8 g/cm3;通过查表对照知该液体 可 能是煤油(可能是酒精;可能是煤油或酒精) 。 第十一章 多彩的世界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二章 物体的运动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 1h= 60 min= 360 s. (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 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位置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 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 v=s/t,国际单位是米每 秒(m/s)。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区 别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特 点 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 求 速 度 用 v=s/t 求速度 用v =s/t 求路程 s 内的平均速度 图 2 图 1 基础检测 1.妈妈用电动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 是( A ) A.电动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2.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它的速度最接近( B ) A.3m/s B.30m/s C.300m/s D.3000m/s 3.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B ) A.航模飞行器以 11m/s 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 50km/h 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 10s 时间跑完全程 D.从 30m 高出竖直下落到地面的物体用了 2.5s 第十二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4. 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 A.车窗 B.铁轨 C.路边的树 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5.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以行人为参照 物汽车( B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6.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 D ) A.以地面我参照物,鸟的速度非常大 B.以机场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非常大 C.以机场内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7.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 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 1 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 运动路程 s、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图像,正确的是( B ) 8.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D ) A.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改进测量方法 C.更换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D.测量数据不合适时,可做适当的修改 9.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种物体为参照物的( C ) A.河岸上的树 B.迎面驶来的船 C.船舱 D.河 水 10.空中加油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水平方向以相 同的速度飞行,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 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11.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时间图 像如图 2 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 15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 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12.如图 3 所示,量筒的直径 d 为 1.20 cm。 13.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静止的;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是运动的。 1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如图 4 甲、乙所示, 其中甲是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乙是相同路程比较 所用的时间。 第十二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15.“五·一”假期,小明一家乘汽车前往钦州探望爷爷,在经过如图 11—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时,汽车行驶速度如图 5—乙所示,若汽车继续以该速度匀速行 使,再经过 0.5 h 才能到达钦州;一路上他看到公路两旁的 树木飞快地向后退,这是以 汽车 为参照物。 16.如图 6 所示,是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时的频闪摄影照片。 照相机拍照时每隔 0.02s 曝光一次。由照片可知,小球从 A 位 置下落到 F 位置时所用的时间是 0.1s,此过程中,小球下落的平均速度大约是 4 m/s。 17.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50m 跑项目中,取得 7s 的成绩。求: (1)小明的平均速度;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才计时,则小明的成绩比他的实际成绩快多少 秒?( 已知声速为 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解:(1)v=s/t=50m/s≈7.14m/s (2)由 v=s/t 得 t 声=s 声/v 声=50m/340m/s≈0.15s 备考满分挑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A ) A.米 B.秒 C.摄氏度 D.安培 2.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 ) A.车窗 B.铁轨 C.路边的树 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3.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 A ) A. 教室里的黑板 B. 教室地面上滚动的篮球 C. 教室外走过的同学 D. 教室外飞过的小鸟 4.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广大师生的安全,交警部门在校园和校园附近 安放了图 l 所示的四个标志,其中表示“限速 5 公里”的是( A )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5. 如图 2 所示是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 6.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取决于( D ) A.测量工具的分度值 B.测量工具的种类 C.测量工具的量程 D.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二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7.如图 3 所示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钦州驶向南宁,若钦州至南宁的路程 约为 1.2×10 5 m,则( D )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km/s D.该汽车只要 1.5 小时就可到达南宁 8.夜晚,我们观察到乌云穿月。如果说月亮是运动的,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参照物是( C ) A.太阳 B.月亮 C.乌云 D.观察者 9.张大爷说:“昨晚的那阵大风可厉害了,把我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吹到篱笆墙外了。”张大 爷说这句话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 A.篱笆墙 B.大树 C.房子 D.围墙 10.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 B.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是不遵守测量操作规则所引起的 C.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难以避免 11.如图 4—甲所示,物体长度为 2.50cm。如图 4—乙所示,秒 表的读数为 337.5s。 12.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公路上沿着风的方向骑自行车,结果甲感到顺风,乙感到无风,丙 感到逆风,则甲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 乙运动的速度等于风速,丙运动的速度大于风速。(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13.传说孙悟空具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一个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 折合 5.4×10Km ),我 国高铁的安全运行速度可达 300Km/h。已知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 3.78×10Km。请根据 这些数据估算孙悟空从花果山约需翻 7 个筋斗云即可到达月球;若建一条“地月高铁”,以 300Km/h 的速度从地球运行到月球约需 1260h。 14.如图 5 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铅笔的长度为 5.20cm。 图 3 图 2 图 4—甲 图 4—乙 15.如图 6 所示,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相同 时间(路程) 比 较 路程(时间) 的方法。 16.一座大桥长 1.6Km,一列长 200m 的火车以 15m/s 的速度通过此桥,火车完全通过此桥所 需的时间为多少? 解:S=S 桥+S 车 t=s/v=(1600m+200m)/15m/s=120s 第十二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三章 力 力与运动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 N。 6.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 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考点二 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外力后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和形变量有关。 注意:有些形变非常微小,肉眼是看不见的。如:压桌子时,桌子发生的形变等。 2.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测量前指针要归零,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 应在测量范围之内;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伸长的方向和所测的力的方向在同 一直线上。 考点三 重力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球上及附近的所有物体, 都受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大小: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3.计算公式:G=mg, g=9.8N/kg(粗略计算时一般取 g=10 N/kg)。g 的意义是在地球附近,质 适时总结 1.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离开物体或只有一 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或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都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3.一个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 体,在指明该物体是施力物体环是受力物体的,必须指明对哪一个力而言。 图 6 量为 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为 9.8N。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不规 则的薄板形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考点四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 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第十三章 力 力与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3.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压力的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粗糙(光滑); (3)变滚动(滑动)为滑动(滚动);(4)使接触面分离,即加润滑油或形成气垫。 考点五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或者受力平衡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条件:没有受到力或受力平衡。 考点六 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2.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3.惯性与牛 顿 第 一 定 律的比较 区 别 牛 顿 第 一 定 律 惯 性 条 件 物 体 不 受 外 力 作 用 时 任 何 条 件下 本 质 描述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遵循的运动规律 物 体 本 身 的 属 性 考点七 二力平衡 1.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或二力平衡。 2.条件:(1)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基础检测 1.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2.小明在使用一个测力计测量力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指针指在 0.1N 处,他用这个测力计测量 一个力为 4.5N,则这个力的实际大小为( A ) A.4.4N B.4.5N C.4.6N D.无法判断 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会慢慢停下来 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司机开车时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危害 D.运动员起跑时用力蹬地,是为了利用惯性提高 4.关于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粉笔与黑板间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B.在机器的转动部分装滚动轴承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C.在站台上候车的旅客要站在安全线以外,是防止摩擦力过小带来危害 图 1 图 5 甲 乙 图 4 图 3 D.鞋底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摩擦力 5.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6.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运动物体的惯性比静止时大 C.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失去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十三章 力 力与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7.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 60N 的力推乙,如 图 1 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D ) A.甲对乙的推力为 60N,乙对甲的推力小于 60N B.甲对乙的推力与乙对甲的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C.乙向后退,且始终受到 60N 推力的作用 D.乙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8.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只有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9.如图 2 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地方向用力拉 动绳子。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等) 10.如图 3 所示,用手指快速地把小卡片向前弹出,小卡片 的 运动状态 发生了改变,但夹子由于具有惯性 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落入杯中。请你写出这一物理 知识在生活或生产中的应用泼水 (扔东西;合理也给分)。 11.端午节,在进行赛龙舟时,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的 向后划水,龙舟快速前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龙舟 到达终点后,虽然桨手停止划水,但是由于惯性,龙舟仍会继续向 前运动。 12.在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 1Kg 的单位长方体。用 4N 的水平拉力向右拉, 长方体静止不动,此时它所受的摩擦力为 4 N;拉力增大至 6N 时长方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拉力增大至 8N 时,长方体所受的摩擦力为 6 N。 13.如图 4 所示,是物理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甲图表示小球受磁铁的吸 引情况,说明力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乙图是坐在船中的人用手推另外一只船时,自己坐的船同时后退,说 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4.如图所示,是篮球投出后在空中飞行时的情景。请在图中作出篮球 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图 2 图 1 图 3 图 5 图 4 备考满分挑战 1.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不相同,它是( A ) A.拉力把弹簧拉长 B.推力把铅球推出 C.重力使苹果从树上掉下 D.阻力使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来 2.下列现象中利用惯性的是( A ) A.跳远运动员助跑可以跳得更远 B.在地面滚动的足球会停下来 C.脱离树枝的苹果总是落向地面 D.船上的人用力向后划水,船会向前运动 第十三章 力 力与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3.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下列做法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D ) A.在矿泉水瓶盖侧面刻上条纹 B.举重运动员比赛前在手上涂抹镁粉 C.在拔河比赛中用力握紧绳子 D.在旅行箱上安装小轮子 4.如图 1 所示,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 A ) A.汽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B.汽车所受的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 C.汽车所受的重力和汽车的牵引力 D.汽车所受的摩擦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 5.打篮球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 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 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 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在如图 3 所示的物理情景中,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B ) 11.如图 4 所示,汽车里的乘客突然前倾。由此可以判断这辆汽车的 运动状态可能是( D ) A.静止 B.突然开动 C.匀速行驶 D.突然刹车 7.“五一”假期,李静一家开车去旅游,汽车匀速行驶在平直公路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汽车底盘质量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 B.汽车紧急刹车时,李静身体将向后倾 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D.关闭发动机后,汽车不受力的作用,最终将停下来 8.在冬奥会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用力撑雪杖使自己从山上由静 止加速滑下,这表明力能使物体的 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 如图 5 所示,是某运动员在滑下过程中碰撞标志杆时的情景, 它说明力还能使物体的 形 变 发生改变。 9.在水平地面上,某人沿水平方向用 40N 的力推一辆重为 100N 的车匀速向西运动,车受到的 图 2 阻力大小是 40N,方向向东。 10.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重___力。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 保持___静止_____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 乘客会向前倾倒,这是因为乘客具有____惯性_______。 12.惯性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请分别列举一个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实例。 利用惯性:锤头松了,在地上向下磕磕锤柄即可(在跳远时的助跑、子弹能飞出枪膛、抡胳膊时能 将手上的水珠甩掉等) ; 防止惯性:在乘坐汽车时系上安全带(保持车距、控制车速、雨雪雾冰减速慢性等) 。 第十三章 力 力与运动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四章 简单机械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杠杆 1.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要具备两个条件: 有力的作用;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 的,但必须是硬的,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上的其它位置处。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固定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2)动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2”表示。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字母“L1”表示。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字母“L2”表示。 考点二 杠杆分类 考点三 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又称杠杆原理,其表达式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L1= F2 L2) 或        1 2 2 1 L L F F 动力臂 阻力臂 阻力 动力 3.从杠杆的平衡可知,力和力臂的大小成反比,即力臂越长,力就越小,计算时,单位要统 一,即动力和阻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单位也要统一。 考点四 定滑轮和动滑轮 物理量 杠 杆 力 臂 力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L1> L2 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 费力杠杆 L1< L2 F1> F2 费力省距离 船桨 等臂杠杆 L1 = L2 F1 = F2 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天平 物理量 滑 轮 定 义 实 质 特 点 动滑轮 滑轮可以和重物一 起动 动力臂是阻力臂二 倍的杠杆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 定滑轮 滑轮固定不动 等臂杠杆 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图 2 图 4 图 5 考点五 滑轮组 1.定义: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的叫滑轮组。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要费距离。 3.省力特点: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股)绳子吊着物体,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 之一,即 F= n 1 G,其中 F 为提起重物所用的力,G 为物重,n 为承受物重的绳子段(股)数, 即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股)数。 第十四章 简单机械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基础检测 1.图 1 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D ) 2. 使用如图 2 所示的工具时,费力的是( D ) 3.如图 3 所示,是一种指甲刀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ABC 是一个省力杠杆 B.D 处刀刃较薄,可以增大压力 C.杠杆 ABC 上有粗糙的花纹,可以减小摩擦 D.指甲刀只有两个杠杆,一个省力杠杆,一个费力杠杆 4.借助如图 4 所示简单机械将重物提升,若不计滑轮重量及摩擦,以下装置最省力的是:( D ) 5.如图 5 所示,起瓶器开启瓶盖时,可看作是( D ) A.以 B 点为支点的费力杠杆 B.以 B 点为支点的省力杠杆 C.以 A 点为支点的费力杠杆 D.以 A 点为支点的省力杠杆 6.小李的质量为 50 千克,可以举起 80 千克的杠铃;小胖的质量 图 1A 撬 棒 C 核桃夹 B 羊角锤 D 食品夹 A B C D 图 6 图 8 图 9 图 10 图 3 70 千克,可以举起 60 千克的杠铃。他们两人通过如图 6 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歇尽全力, 看谁能把对方来起来,比赛结果应是( B ) A.小李把小胖拉起 B.小胖把小李拉起 C.两个都拉不起 D.两个都拉起 第十四章 简单机械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7.如图 7 所示的两把剪刀,如果想用来裁剪厚铁皮,应选择剪刀 B(选填“A”或“B” )更 省力。 8.如图 8 所示,A、B 两个滑轮中,A 是 定 滑轮,B 是 动 滑轮,在 不考虑滑轮重和摩擦时,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是 90N,匀速移动物体, 水平拉力 F 为 30 N。 9.如图 9 所示,轻质杠杆 OA 中点悬挂重为 60N 的物体,在 A 端施加一竖直向 上的力 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力 F 的大小是 30 N,保持 F 的方向不变, 将杠杆从 A 位置匀速升到 B 位置的过程中,力 F 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 10.如图 10 所示,用一个动滑轮把重 500N 的物体匀速提起 2m 时,不计摩擦和 动滑轮重,人对绳子的拉力为 250N,绳子自由端移动 4m,动滑轮的挂钩受到 的拉力为 500N。 备考满分挑战 1.某人用力 F 抬起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匀质杠杆 AB 的 B 端,F 方 向始终竖直向上,如图 1 所示,则在抬起过程中( C ) A.F 逐渐变大 B.F 逐渐减小 C.F 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2.如图 2 是用羊角锤撬起钉子的示意图。为了撬起钉子,分别用四个力作 用在锤柄的末端,其中最小的力是 ( B ) A.F1 B. F2 C.F3 D.F4 3.在日常生活中,用 10N 的拉力不能..提起重 15N 的物体的简单机械是 ( A ) A.一个定滑轮 B.一个动滑轮 C.杠杆 D.斜面 4.如图 3 所示,利用四种机械分别提起同一个重物,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c) A B 图 7 图 1 图 2 图 5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5.如图 4 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 F 甲、F 乙、F 丙、 F 丁,比较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的是( B ) A.F 甲>F 乙 B. F 乙=F 丙 C.F 丙<F 丁 D.一样大 第十四章 简单机械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6.如图 5 所示,分别用力 F1、F2、F3 匀速拉起钩码( 绳和滑轮 的摩擦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F1、F2、F3 一样大 B. F1 较大 C. F2 较大 D . F3 较大 7.用的手摇晾衣架如图 6 所示,它实际是由定滑轮和动滑 轮组成的滑轮组。假设衣服和晾衣架的总重为 100N,则静 止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 C ) A、100N B、50N C、25N D、20N 8.如图 7 所示,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 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D ) A. F 甲>F 乙,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 B. F 甲<F 乙,因为乙方法的动力臂长 C. F 甲>F 乙,因为乙方法的阻力臂短 D. F 甲=F 乙,因为的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 2 倍 9.如图 8 所示是使用羊角锤来拔钉子的情景,这时支点在 处(选 填“a”、“b”或“c”),羊角锤是一个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 或“等臂”)。 10.如图 9 所示是用一动滑轮提升重物的情景。请在图中画出动力臂并用 l 表 示. 11.如图 10 所示,是自行车脚踏板的示意图,作用在脚踏板上的力为 F。请在图中画出该力 的力臂。 12.如图 11 所示是某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他的质量为 56kg。 身体可视为杠杆,O 点为支点.A 点为重心。( g 10N/ kg) (1) 该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 图 6 图 4 图 11G=mg=56㎏×10N/ kg=560N (2) 在图中画出该同学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出重力的力臂L1 (3)若0B=1.0m,BC=0.4m,求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 0C=0B+ BC=1.0m+0.4m=1.4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G● OB=F ● OC F= G● OB/OC =560N×1.0m/1.4m=400N 第十四章 简单机械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五章 压强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垂直接触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3.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考点二 压强 1.压强的物理意义: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字母 P 表示,公式: S FP  3.单位:帕斯卡,1Pa= 11  mN 4.增大压强的三种方法:(1)当压力 F 一定时,需减小受力面积 S;(2)当受力面积 S 一定 时,需增大压力 F;(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S,增大压力 F。 5.减小压强的三种方法:(1)当压力 F 一定时,需增大受力面积 S;(2)当受力面积 S 一定 时,需减小压力 F;(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S,减小压力 F。 考点三 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 2.测量仪器:压强计。使用压强计可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 gh 3.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 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液体内部压强跟 液体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处,液体越大,压强越大。 4.应用——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原理:如果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部分液面总是相平的。 考点四 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气体具有流动性,受重力作用。 2.变化特点:(1)随高度增加而减小。(2)同一位置大气压随天气变化而不断变化。 3.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同种 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通常说的沸点是指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 4.大气压的测量(1)测量实验:托里拆利实验。(2)测量仪器:气压计。(3)标准大气压值: P=1.013×10 5 Pa,相当于 76cm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考点五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我们把能够流动的物体叫做流体。例如空气。 2.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升力:当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上方气流经过的路程大于下方气流的路程, 因此上方气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小;下方气流流速较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 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注意:如果机翼的前缘稍向上仰,跟气流的方向成一个小的仰角,则机翼上、下方的压 强差比机翼跟气流方向平行时还要大,因此产生的升力也较大。例如,飞机起飞时,将机翼 的前缘稍向上仰。 第十五章 压强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基础检测 1.在一些公共汽车上配备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为了 更容易打破玻璃,逃生锤外形应选择图 1 中的( C ) 2. 如图 2 所示,液体压强使坝底的水喷射而出,那么决定坝底水的压强大小的是( C ) A.坝的宽度 B.水的体积 C.水的深度 D.坝的高度 3.如图 3 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 A 和 B 分别盛有甲、 乙两种液体,两液面相平且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若在两 容器中分别加入原有液体后,液面仍保持相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 pA、pB 和 压力 FA、FB 的关系是( D ) A.pAFB C.pA>pB、FA=FB D.pA>pB、FA>FB 4.图 4 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C ) 5.下列现象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D ) A.骆驼长着宽大的脚掌 B.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轮子 C.坦克车装有宽宽的履带 D.压路机装有质量很大的碾子 6.小华想用空易拉罐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D ) 玻 璃 玻 璃 玻 璃 A B C D 图 1 玻 璃 C 斧刃磨得很锋利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在铁轨下面铺枕木 DA B 图 4 图 7 图 5 A.用手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瘪 B.将易拉罐密封后置于深水中,易拉罐变瘪 C.让空易拉罐从高处下落撞击地面, 易拉罐变瘪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易拉罐变瘪 7.如图 5 所示,用两食指同时压铅笔两端,左手指受到的压力为 F1, 压强为 P1,右手指受到的压力为 F2,压强为 P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C ) A. F1<F2 B. F1>F2 C. P1 <P2 D. P1>P2 第十五章 压强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8.李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做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知识,揭示物 理规律。下面图 6 的实验中不是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是( C ) 9.如图 7 所示,同样的木块在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保持静止,四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 面的距离相同,则容器底面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的是( A ) 10.如图 8 所示,在倒置的透明漏斗里放置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 乓球,松手后,乒乓球受重力作用将下落;若向倒置的漏斗用力吹气再 松手时,乒乓球不但没有被吹下去,反而被“吸”住了。这是因为乒乓 球上方空气的流速___大于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下 方空气的流速,依据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小____的原理,乒乓球 受压强差的作用而不下落。 备考满分挑战 1. 如图 1 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C ) 2. 如图 2 所示,当试管从倾斜放置到竖直放置的过程中,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A )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确定 图 6 图 6 图 7 3.图 3 所示,完全相同的两块砖分别平放和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砖的长:宽:高为 4:2: 1,若砖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P1;,立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P2,则 P1:P2 等于( C ) A.8:l B.4:1 C.1:4 D.l:8 第十五章 压强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4.高度、材料相同的实心长方体 A 和 B 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大小如图 4 所示。它们对桌 面的压力分别为 FA,FB;压强分别为 PA、PB。关于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 A.FAFB PA=PB C.FA>FB PA>PB D. FA>FB PAFB>Fc B.FAFB=Fc D.FA < FB=Fc 4.小明在课外活动中用三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 往小船内放入不同重量的物体,它们均能漂浮在水面上,如图3所示。针对此现象,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C ) A.三只小船受到的浮力相等 B.三只小船底面受到的压力相等 C.小船所装物体越重,受到的浮力越大 D.小船所装物体越轻,受到的浮力越大 5.下列四个情景中,浮力增大的物体是( A ) A.从河岸沙滩走入深水处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艇 D.在码头卸载货物的货轮 6.将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铝球没入水中,比较它们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已知ρ铁>ρ铝)( ) A.铁球受到的浮力较小 B.铝球受到的浮力较小 C.铁球、铝球受到的浮力相同 D.在水中较深的球受到的浮力较大 7.渔民捕鱼归来,卸鱼的过程中,船受到的浮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浮力一定大于船受到的重力 B.浮力保持不变 C .浮力不断地增大 D .浮力不断地减小 8.小红在家帮妈妈洗菜,她把茄子没入水中,松手时发现茄子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关 于茄子受到的浮力 F 浮与重力 G 的关系正确的是 图 4 图 5 图 6 A.茄子上浮过程中,F 浮 > G B.茄子上浮过程中,F 浮 < G C.茄子漂浮在水面时,F 浮 > G D.茄子漂浮在水面时,F 浮 < G 9.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小___。一艘轮船停泊在平静的海里,突然发现不远处 有一危险漂浮物,为不触碰危险物,使用消防水管喷水(不便 于直接喷危险物)使它近离轮船,在图 4 所示中水管应沿着__ P1P2____喷水 (选填“01O2”或“P1P2”) 第十六章 浮力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10.把一小球放入盛满酒精(密度为 0.8×103 ㎏/m3)深度为 20 cm 的溢水杯中,它沉入容器 底部,从杯中溢出 8 g 酒精,杯底受到酒精的压强为___1.6×103___Pa;若将该小球放入盛满 水的溢水杯中,它漂浮在水面上,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___大于__8 g(选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取 g=10 N/㎏。) 11.如图 5 所示,潜水艇能够上浮和下沉是通过改变 自身的重力 来实 现的;潜水艇在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的浮力将 不变(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如图 6 所示,盛热水的茶杯中有一片茶叶,茶叶上附有两个球形气泡,此时它恰好处于悬 浮状态,茶叶与两个气泡的总体积为 1×10-8 m3,则这片茶叶的重力 为 1×10-4 N。若在茶杯上盖紧盖子,会发现这片茶叶将 下沉 (选 填“上浮”、“下沉”或“悬浮”)。(g=10 N/㎏) 13.刚倒入玻璃杯中的雪碧会产生很多小气泡。此时,将一些葡萄干 加入杯中,有些葡萄干会沉入杯底,这些葡萄干表面因吸附足够的小气泡,受到的浮力 大于 重力,从而上浮;上浮到液面后,由于小气泡破裂, 导致它们受到的浮力 小于 重力,于是又沉入杯底(选填“大于”或“小于”)。 14.在某次抗洪救灾中,武警某部官兵利用冲锋舟为人民群众开辟了水上生命线,该冲锋舟自 重为 0.6×104N,满载时排开水的体积为 1.5m3,吃水深度为 0.5m。(已知ρ水=1.0×103kg/m3, 取 g=10N/kg),求: (1)冲锋舟满载时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多大? 解:冲锋舟底部 0.5m 深处所受水的压强为: (2)冲锋舟满载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 解:冲锋舟满载时所受的浮力为: (3)假设每人的平均质量为 60kg,为保证安全,冲锋舟最多能 承载多少人? 解:冲锋舟满载时,设人的总重为 G 人, 有 即: 求得:G 人=0.9×104N 由题意可知: 所以冲锋舟最多能承载的人数为:n= 每人 人 G G = N N 600 109.0 4 =15(人) 第十六章 浮力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七章 功 功率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功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3.计算公式:W=Fs 4.单位:焦(J),1J=1N·m。 考点二 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计算公式:P=W/t。另一个公式:P=Fv。 4.单位:瓦(W)、千瓦(KW) 1KW=1000W。 考点三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W 有用):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的必须要做的功。 2.额外功(W 额):利用机械时不想需要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W 总):外力所做的功,即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 W 总= W 有用+ W 额。 4.定义: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分析判定一个机械的机械效率高低要分析两个因 素:有用功与总功。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 1. 5.计算公式: η= 总 有用 W W ×100%。 6.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尽可能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减轻机械的自身重量;合理地减少部 件间的有害摩擦。 7.特点:机械效率总是小于 1. 基础检测 1. 在图 1 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B )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2.小均用动滑轮将质量为 40kg 的货物匀速提高了 5m ,他用 250N 的拉力拉了 10s,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g 取 10N/kg) ( B ) A、有用功为 200J B、额外功为 500J C、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75% D、小均的功率为 200W 第十七章 功 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3.如图 2 所示,用力 F 使物体竖直匀速上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对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 B.拉力 F 做的功是有用功 C.拉力 F 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 2 倍 D.增加物体重力可以增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如图 3 所示,用水平力 F 拉着重为 100N 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 向右匀速移动了5m,物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20N,则( D ) A.重力做的功是 500J B.拉力大小为 100N C.拉力大小为 120N D.拉力做的功为 100J 5.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机械的效率越高,做功越多 B.机械的效率越高,做功越快 C.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D.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6.如图 4 所示,一瀑布的落差(瀑布顶端和底端的高度差)约为 100m。在 0.1s 内有 18kg 的水流过瀑布顶端,经过 4.5s 落到瀑布 底端。质量为 18kg 的这些水从顶端落到底端的过程中,重力的功 率约为( B ) A.4×102W B.4×103W C.1.8×104W D.1.8×105W 7.如图 5 所示,用 20 牛的拉力 F 匀速提起物体 A,不计摩擦,A 的重力为 20 牛.若 物体 A 在 10 秒内上升 4 米,此过程中拉力 F 做的功为 80 焦,功率为 8 瓦. 【解析】:滑轮重力和摩擦不计时,由图可知,吊 A 滑轮的是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 所以 FA=GA=20N;拉力 F 做的功 W=F×S=20N×4m=80J;功率 P= = =8W; 8.如图 6 所示,建筑工人用 250N 的拉力沿竖直方向匀速拉起 400N 的重物,重 物上升 4m 所用的时间为 25s,此过程中拉力的功率为 80W,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80%。 9.如图 7 所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匀速提升质量相等的 物 体。且物体质量大于滑轮质量,不计绳重和摩擦。比较甲 乙两种方式可知甲更省力,乙机械效率更高( 选填“甲”或 “乙” ) 10.某物体在5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10s 内前进了 6m。在此过程中拉力做的功是 300J,拉力的 功率是 30W。 11.如图 8 所示,用平行于斜面、大小为 1.25N 的拉力 F,将重为 1.8N 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 速拉至顶端,则有用功是 0.36J,机械效率是 72%。 13.如图 9 所示,在研究滑轮组时,测得 A 物体重 3N,当拉动 甲测力计,使 A 以 0.1m/s 的速度匀速向右移动时,甲乙测力 计的示数分别为 0.5N 和 1.2N。则拉动甲测力计的功率大约是 0.15W,在匀速拉动 4s 时间内所做的额外功约为 0.12J。 图 9 图 10 图 11 图 12 14.建筑工人用如图 10 所示的装置把重 4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 3m。所用的手拉力为 300N。则 该工人所做的有用功为 1200J,总功为 1800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66.7%。若用该装置提 升 500N 的重物,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第十七章 功 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15.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 G=100 N 的重物提升到高处。小明同学设计 了图 11 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当小明用如图 12(甲)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 拉力 F 拉绳时,重物的速度υ和上升的高度 h 随时间 t 变化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 12(乙)和(丙)所示。若重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S=5×10-2 m2,不计摩擦, 绳 对滑轮的拉力 方 向均可看成在 竖 直方向。求: (1)在 2~3s 内,拉力 F 的功率 P 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解:(1)在 2~3s 内,重物做匀速运动,v3=2.50 m/s,拉力 F3=40 N,因为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有三根,所以 拉力 F 的作用点下降的距离是重物上升高度 h3 的三倍。P= F3v3=100W η=(W 有用/W 总)×100%=[Gh3/(3F3h3)] ×100% =83.33% (2)在 1~2s 内,拉力 F 做的功 W。 在 1~2s 内,拉力 F2=50N,重物上升高度 h2=1.25m , W=3F2h2 。 代入数据解得 W=187.5J (3)在 0~1s 内,重物对地面的压强 p。 设动滑轮重为 G 动 G 动=3F3-G=20 N 在 0~1s 内,拉力 F1=30 N。把动滑轮和重物看成整体,则这个整体受到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支持力以及三根 绳向上的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支持力 F 支=G+G 动-3 F1=30 N 图 1 图 3 图 4 重物对地面的压力 F 压= F 支=30 N 第十七章 功 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备考满分挑战 1.要测量小明通过楼梯上楼时的功率,不需要测量的是( C ) A.身体质量 B.通过的楼梯高度 C.通过的路程 D.上楼所用的时间 2.如图 1 所示,工人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为 180N 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 200N,在 5s 内物体 升高的高度为 2m。此过程中,有用功和总功的功率分别为( B ) A.360J 72W B.360J 80W C.400J 72W D.400J 80W 3.下列过程,哪个情况小明对桶做了功( D ) A.小明提着桶站立不动 B.小明提着桶水平移动 C.小明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D.小明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 4.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用 100N 的水平推力使一个重为 500N 的物体前进了 10m,在此过程中 ( B ) A.推力做了 5000J 的功 B.推力做了 1000J 的功 C.重力做了 5000J 的功 D.重力做了 1000J 的功 5.如图2 所示的滑轮组中,在绳子末端用110 N 的拉力,5s 内把重为200 N 的物体匀速提高2m,则 ( D ) A. 滑轮组的有用功为200 J B.滑轮组的有用功率是44 W C.拉力做的总功为220 J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91% 6.如图 3 所示,用滑轮组将重为 5 N 的物体匀速提升 0.2 m,则 绳端受到的拉力为 N,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m.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7.如图 4 所示,用 20N 的水平推力 F,使重为 100N 的物体在水 平桌面 上移动了 1m,所用时间为 5s。在此过程中,重力对物体 做的功为 J,推力做功的功率为 W。 8.如图 5 所示,是某大楼内电梯的结构示意图。钢链的一端固定 在 A 点, 然后绕过电梯厢下的滑轮,另一端连接在电动控制装置上. 若用拉力 F 将重为 2×104N 的电梯和乘客从一楼匀速提升到 15m 高的六楼, 则拉力 F 的大小是 104 N,拉力 F 所做的功是 3×105 J(不计摩 擦和钢链的重). 9.一辆电动自行车以 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运动了 30 s,牵引 力为 20 N。求电动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 (1) 通过的距离是多少? 图 5通过的距离 s=vt=10m/s×30s=300m (2) 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牵引力做的功 W=Fs=20N×300m=6000J (3) 牵引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P=W/t=6000J/30s=200W 第十七章 功 功率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八章 机械能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动能 1.物质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动能的大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相同,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质量相同,物 体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考点二 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被举高的 高度有关,高度相同,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质量相同,物体被举得越高,重 力势能越大。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 越大。 考点三 机械能及其转化 1.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 2.规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存在阻力,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减小,反 之机械能总量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基础检测 1.小明同学站在匀速上行的启动扶梯上由一楼升到二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小明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小明的动能大小保持不变 C.小明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D.自动扶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滑雪运动员从山顶加速下滑的过程中,他的( D ) 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 D.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 3.跳远运动的几个阶段如图 1 所示,则运动员( D ) A.助跑阶段机械能不变 B.起跳时机械能为零 C.经过最高点时动能最大 D.经过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4.某同学家住高层住宅,当他乘坐电梯从一 层匀速上升至十五层的过程中,他的( A )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5.某同学骑自行车下坡滑行时,速度越来越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车和人的动能变大 B.车和人的重力势能变小 图 1 助跑 最 高 点 起跳 图 2 A.火箭升空 B.小朋友玩滑梯 C.弹弓弹射子弹 D.上升的滚摆 图 3 C.车和人的机械能变小 D.车和人的机械能不变 6.重力较大的鸽子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如果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A ) A.燕子比鸽子飞得快 B.鸽子比燕子飞得快 C.燕子与鸽子飞得一样 D.两者速度大小无法比较 7.在学校组织的登山比赛中,小杨同学第一个登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小杨同学做的功最多 B.小杨同学做功最慢 C.小杨同学的动能增大 D.小杨同学的重力势能增大了 第十八章 机械能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8.如图 2 所示,“套圈”出手后,从 a 点到 c 点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套圈”由 a 到 b 过程中,动能逐渐增大 B.“套圈”在 b 点的机械能大于 a 点的机械能 C.“套圈”由 b 到 c 过程中,机械能逐渐变小 D.“套圈”由 a 到 b 再到 c 过程中,重力势能先变大后变小 9.下列属于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情景是( C ) 10.下面的四幅图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C ) 11.跳伞运动员在跳下飞机一段时间后降落伞打开,降落至地面时速度为零,运动员从开伞到 降至地面的过程中动能 减小 ,重力势能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2.如图 3 所示从运动员腾空跳起向上运动后再向下落入水中,若不 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先 增大 ,后 减小 。运动 员的机械能 不变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3.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 上册的封面图片是热气球升空的情形。当热气球匀速升空时,它的 动能 不变 ,重力势能 增大 。(两空均选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14.如图 4 所示,质量为 40g 的金属小球从导轨的 a 处自由滑下,依 次经过 b 处、c 处,到达 d 处时恰好停下。在从 a 到 b 的过程中, 重力做功为 0.2 J;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球克服导轨摩擦消 耗的机械能为 0.12 J。 A.小刚用弹弓上形变的橡 皮条将“子弹”弹射出去 C.上海“明珠线”上的 轻轨车无动力滑上站台 B.小明脚踩滑板 从高处滑下 D.子弹水平穿过 苹果的瞬间 图 6 图 1 图 2 图 4 图 5 备考满分挑战 1.图 1 是小明在体育考试中测试“引体向上”时的示意图。关于“引体向上”,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身体悬挂不动时,势能为零 B.身体上升时,重力做功,势能减少 C.身体下降时,重力做功,势能增加 D.身体上升时,克服重力做功,势能增加 第十八章 机械能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2.小明去商场购物,自动扶梯把他从一楼匀速送到二楼的过程中,关于他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 化,正确的是 ( C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B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 3.投掷实心球是我市今年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之一,小佳投掷的实心球的运动路径如图 2 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从 a 到 c 的过程中实心球不受力的作用 B.从 a 到 c 的过程中实心球的动能保持不变 C.在最高点 b,实心球的动能最大 D.在最高点 b,实心球的重力势能最大 4.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是世界有名的风景,流水从高处落下形成瀑布的过程中,流水的( C ) A.重力势能增加 B.重力势能不变 C.动能增加 D.动能减少 5.如图 3 所示,小孩从滑梯上自由滑下的过程中,臀部有灼热的感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机械能一定变小 B.机械能一定保持不变 C.重力势能一定变大 D.动能一定变小 6.蹦床运动是一种深受青年人喜爱的运动。如图 4 所示,当运动员 从蹦床弹起后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 A )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 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增大 C.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D.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7.如图 5 所示的实例中,物体重力势能在增大的是( B ) 8.在“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时,“想想做做”栏目提供了如图 6 所示 的情景:用绳子把一个铁锁悬挂起来,把铁锁拿近自己的鼻子,稳定后 松开手。头保持不动,锁向前摆去又摆回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铁锁在摆动的过程中机械能保持不变 B.铁锁摆动到最低点时动能最小 图 6 图 9 图 7 图 10 图 8 C.铁锁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铁锁在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9.图 7 所示,小球由静止从轨道最高处的 A 点滚下到最低处 B 点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小球在 A 点时只有动能,没有重力势能 B.小球在 A 点时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C.小球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小球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加 第十八章 机械能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10.如图 8 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的示意图。小球从 a 处滚下, 在 c 处与小木块碰撞,并与小木块共同运动到 d 处停下。下面的一些判断正确的是( ) A.从 a 到 b,小球的势能不变,动能增大 B.从 b 到 c,小球的势能增大,动能增大 C.到达 c 处,小球的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D.到达 d 处,小球的动能为零,小木块的动能最大 11.我们在乘坐观光电梯匀速下降过程中,感觉到周围建筑物在“上升”,是以 电梯(自己、 电梯内的人等 ) 为参照物的。在匀速下降过程中,人的机械能 减小 (选填“增大”、“减 小”或“不变”)。 12.图 8 表示撑杆跳高运动的几个阶段: 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从运动员 撑杆起跳到越横杆的过程中,有关机 械能变化的情况是:运动员的重力势 能 增大 ,杆的弹性势能 先增大后减小。 13.滑雪运动员脚踩滑雪板从高处滑下,在此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选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 14.请分析以下两个有关能量形式的问题。 (1)“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透薄薄 的丝绸,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它的 速度 有关。 (2)旋转图 9 中的吸管后,将可乐罐放在桌面上,罐就会运动起来, 这是因为罐中的橡皮筋积蓄(xu)了 势(弹性势)能。 15.如图 10 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装置,让一铁球从斜面不同的高 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铁球动能的大小与 速度 的 关系;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图 8 16.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电动车使用前要先对车上的蓄电池充电,这时是电 能转化为 化学能 能;骑车时,电动机对车提供动力,是电能转化为 机械能 。 17.节日里,当燃放烟花时,我们总是先看到火光后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光速快于声速 , 焰火在上升过程中 动能 转化为 重力势能 。(选填“动能”或“重力势能”)。 18. 2011 年 3 月 11 日在日本发生的海啸灾难让人们再次感受了海啸的汹猛,从能量的角度 看,形成海啸时迅速地增大了海水的 动 _____能和___ 重力势_______能。 第十八章 机械能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十九章 热和能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分子热运动 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影响因素: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1)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相互渗透的现象叫扩散。 (2)扩散在气体、液体和固体间都能发生,但扩散的程度不同。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不停地 运动的;还表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考点二 内能 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由于分子的动能与温度有关,分子 的势能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有关。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用做功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 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少。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能的转化。 (2)用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 减少。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能的转移。 考点三 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单位:焦耳(J)。热量是反映在热传递的 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因此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一个物体温度很高,不能说它的热量多,如 果没有发生热传递,就没有热量可言。 考点四 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 (放出)的热量。 2.单位:J/(kg·℃)。 3.水的比热容 (1) 数值:C 水=4.2×10 3 J/(kg·℃) (2) 意义:1kg 水温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是 4.2×103J。 (3) 应用:“暖气”取暖用水作介质,机器中的冷却水循环系统等。 4.热量的计算 (1) 吸热公式:Q 吸=cm(t-t0) (2) 放热公式:Q 放=cm(t0- t) 考点五 热值 1.定义:1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对于气体燃料,在生活中多以体积来计量,所以气体燃 料热值的单位是 J/m 3 。 3.燃烧效率:燃料燃烧时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燃料的燃 烧效率。多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4.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地充分燃烧;加大受热面积,使放出的 热量得到充分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各种热损失等。 第十九章 热和能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考点六 热机 1.定义: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使燃料在热机气缸内燃烧而获得动力的机器叫 内燃机,常见的内燃机油汽油机和柴油机。 2.工作过程: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一个工作循 环曲轴转两周,活塞往复运动各两次,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其余的三个冲程叫辅助冲程, 是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3.热机效率 (1) 概念: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2)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a.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b.减少摩擦,保持良好的润滑; c.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考点七 能源的分类 分 类 标 准 类 型 区 别 标 准 实 例 产生方式 一次能源 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 风能、地热能、核能、 太阳能等。 二次能源 不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 取 电能等。 是否可再生 可再生能源 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 地得到。 风能、太阳能、生物 质能等。 不可再生能源 消耗后不可在短期内从 自然界补充。 化石能源、核能等。 构 成 化石能源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 成。 煤、石油、天然气等。 生物质能 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动植物体内存储的 化学能等。 考点八 新能源 1.核能 (1)概念:原子核分裂聚合时,释放出的大量能量。 (2) 获得核能的途径:裂变和聚变。 2.太阳能 (1)优点: a.巨大的“核能火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歇。b.人类能源的宝库。c.清洁无污染。 d.易获得 图 1 图 2 (2)利用 a.用集热器把物质加热。b.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考点九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 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第十九章 热和能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考点十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节约能源:由于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正逐渐 被消耗,所以节约能源,已成为紧迫的问题。 解决办法:(1) 形成前民节能意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2) 注重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 特别是开发利用核能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1)环境污染: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污染大气,危害 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2)环境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3)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改进燃烧设备,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加装消烟装置,减少烟尘排 放量;普及使用煤气和天然气,以代替家用煤炉;集中供热,以减少烟囱数目,即提高了燃 料的利用率又减少了污染;开发利用污染小的新能源。 基础检测 1.“不能与烟共舞,吸烟有害健康”,图 1 是禁止吸烟的标志。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 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都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 B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 2.下述哪种现象不能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来解释( D ) A.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 B.暖水袋的取暖剂是水 C.长期运行在盘山公路的汽车要在底部舔加一个附加水箱.以便不断向刹车片浇水降温 D.水力发电 3.在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B ) A.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B.烧水时,水逐渐变热 C.流星在大气层中高速下落,发出光和热 D.小孩从滑梯滑下,臀部有灼热感 4.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 水面,然后稍稍用力拉玻璃板,如图 2 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D ) 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 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5.夏天,海边的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现象中不能.. 反映水的这一特性的是( C ) 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做工作物质 B.春天的夜晚,农民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冻坏 图 2 图 1 C.炎热的夏天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 D.城区建造人工湖以降低“热岛效应”造成的夏季高温 6.热机是一种把内能转化为 机械 能的机器,请你举出一种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热机: 内燃机 。 7.快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由于 惯性 汽车还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此过程 中,车轮会发热,这是因为 做功 增加了车轮的内能。 8.寒冷的冬天,对两手呵气,手会感到暖和,这是通过 热传递 增加手的内能;两手互相 搓搓,手也会感到暖和,这是通过 做功 增加手的内能。 第十九章 热和能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备考满分挑战 1.下列现象中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shi)的是( C ) A.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B.醉酒驾驶员使驾驶室充满酒精味 C.汽车在泥路上驶过,尘土飞扬 D.把白糖放入一杯水中,正杯水都变甜 2.在如图 1 所示的情景中,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 ) A.晒太阳 B.擦火柴 C.冬天搓手 D.滑滑梯 3.当今社会,能源问题是个重要的问题,而目本福岛核电站危机,使能源的安全问题更受关 注。下列哪种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D ) A.核能 B.石油 C.煤 D.太阳能 4.2011 年 3 月 11 日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 9 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核危机,给 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以下是对核电站及核能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A.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B.核能是二次能源 C.核泄漏对人类有害 D.核电站中的核反应不可控制 5.下列关于“能源”和“节能减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B.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 C.提倡城市亮丽工程,通宵亮灯,美化城市 D.提倡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少开家庭轿车 6. 在图 2 的漫画中,老人和小孩的感觉虽然不同,但 从科学的角度看,两幅图都说明了 做功 可以 改变物体的内能.图中的小孩从滑梯上滑下,他的重力 势能 减少 (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7.今天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正面临枯竭,它们属于 不可 (选填“可”或“不可”) 再生能源;开发核能主要是利用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获得能源,其中当今的核电站是通过原子 核的 裂 变来释放核能。 8.汽油的热值为 4.6×107J/Kg,现有汽油 2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4.6×107 J,剩余汽油的热值是 4.6×107 J/Kg。 9.“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太阳能热水 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图 3 所示的太阳能热水器,它在晴天利用太阳能集热,在阴雨连绵 的天气,则用标有“220V 2000W”字样的电热管对水进行加热。求: 图 3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1)该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容积为 0.12m3,当水箱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 多少?[水的密度是:1.0×103 kg / m3] (2)利用太阳能将满箱水的温度从 25℃加热到 75℃,水吸收的热量是多 少?[水的 比热容是:4.2×103J/(kg·℃)] (3)如果用电热管来给水加热,加热的效率为 84%,则电热管把满箱水 的温度从 25℃加 热到 75℃需要消耗多少电能?这些电能可供“220V 40W”电灯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解:(1)m=ρV=1.0×103 kg / m3×0.12m3=120Kg (2)Q=cm(t-t0)=4.2×103J/(kg·℃) ×120Kg×(75℃—25℃)=2.52×107J (3)由 Q=Wη得 W=Q/η=2.52×107J/84%=3×107J t=W/P=3×107J/40W=7.5×105s 第十九章 热和能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第二部分 热点题型突破 题型一 作图题 一 光学作图题 (一)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作图 1.如图 1 所示,在地面上竖直立一长杆 AB,图中带箭头的线是一条照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请 你作出长杆在地面上的影长。 2.如图 2 所示,某人站在路灯下,请画出此人在地面上形成影子的光路,并标出影子的位置。 (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1.根据给定的反射光线,在图 3 画出由空气斜射到水面的入射光线。 2.画出图 4 中放置平面镜的位置。 3.如图 5 所示,一束与水平面成 60°角的太阳光,要想把这束光线射到井底,请你通过作图 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和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 (三)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1.如图 6 所示,A′O′是 AO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图 9 图 10 图 14 图 15 图 11 图 12 图 16 图 13 图 6 图 7 图 8 2.如图 7 所示,从光源 S 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 MN 反射后,经过点 A,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 3.在图 4 中画出发光点 S 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图中 P 点的光路图。 作图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4 页) (三)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作图 1.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请在图 9 中画出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2.如图 10 所示,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的光路情况。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 该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3.请在图 11 中画出光线进入玻璃和穿过玻璃后的光路图。 4.请在图 12 中画出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5.请在如图 13 方框中画出合适的透镜。 图 17 图 1 图 2 6.图 14 所示为 远视(或老化)眼的成因光路图,请在图中方框内...画出可以矫正视力的透镜。 7.点燃的蜡烛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成实像,如图 15 所示,请画出 A、B、C 三条光线经凸透 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8.如图 16 所示,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 大致光路 9.图 17 中 L 为凸透镜,MN 为其主光轴,O 为光心。若物体 AB 经凸透镜成的实像为 A′B′,试用作图的方法确定凸透镜的一 个焦点 F,并在图中标出 F 的位置。 作图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4 页) 二 电学作图题 三类基本题型:①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②根据电路图画实物图; ③根据文字描述电路的连接和控制情况,画电路图或连接实物图。 1.为节约电能,在居民楼的楼道中,装有由声控开关盒光控开关共同控制的楼道灯。夜晚, 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电路接通,灯亮;经过一两分钟后,开关内部的延时装置就把电路 断开,灯灭。白天,开关内光控开关自动断开,无论发出多大的声音,灯也不亮。请将图 1 中 的 器 材 连 成 符 合 楼 道 灯 要 求 的 电 路。 2.按照图 2 左边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右边的电路元件连接成完整电路(导线不交 叉) 3.如图 3 所示,它是“测量小灯泡电阻”实验的电路连接实物图,请在右边画出它的电路图。 4.在某电路(如图 4)中,灯 L1、L2 并联,开关 S 控制整个电路,开关 S1 控制 L1 灯,电流表 测 L2 灯的电流,请你根据上述文字描述连接下面的实物图,并在右边画出它的电路图。 图 5 图 6 图 8 图 9 图 7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5.如图 5 所示,请将图中元件连接成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家庭电路。 6.标出图 6 中通电螺线管和小磁针的南北极(用“S”和“N”表示) 7.如图 7 所示,请画出通电螺线管的 N、S 极,并用箭头画出图中磁感线的方向。 8.请根据图 8 中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标出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 作图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4 页) 9.如图 9 所示,是“自动水位显示器”的电路图。当水位未达到金属块 A 时,绿灯亮;当水 位达到金属块 A 时,红灯亮。请根据以上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工作电路的连接。 三 力学作图题 1.在图 1 中画出小球对水平面压力 F 的示意图。 2.图 2 中,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请画出茶杯的受力示意图。 3.在图 3 中,重为 4N 的物体保持静止。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线对物体的拉力。 4.如图 4,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右运动.画出该物体所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5.在图 5 中画出斜面上“不倒翁”所受力的示意图,并画 出重力相对于O点的力臂 L1.(黑点表示“不倒翁”的重心) 6.图 6 是用“瓶起子”起瓶盖的示意图。请画出动力 F1 对 支点 0 的力臂,并画出阻力的示意图。 7.如图所示的是汽车液压刹车装置的一部分。该装置中 AOB 实为一个杠杆,O 是杠杆的支点, 请画出刹车时它所受的动力 F1、阻力 F2 和动力臂 L1。 图 1 图 7 图 8 图 9 图 10 8.画出图 8 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9.图 9 中是一种常见的活塞式抽水机示意图,在图中画出手柄所受动力 F1 的力臂及阻力. 10.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将图 10 中的两个滑轮组成滑轮组,要求: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作图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4 页) 题型二 实验探究题 一 光学实验探究题 实验一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本实验在中考中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查 考查点 1.实验数据分析; 考查点 2.实验结论的总结和应用,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 入射角; 考查点 3.反射光路的可逆性的理解与运用。 例题:为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小李进行如图 1 所示 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 角 等于 入射角。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A 沿 EO 射到 0 点,若将纸板 B 向前 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同一平面内 内,此时,在纸板 B 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B 沿 F0 射到 O 点,光将沿图中的 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 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4)实验中,小明无意中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那么,镜中的像是正立、等大 的 虚 像。 实验二 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规律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数据分析; 考查点 2.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和变化关系; 考查点 3.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查点 4.实验拓展:全反射现象。 例题: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 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李猜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时有 什么规律呢?即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 图 2 图 3 图 5 图 4 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水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依次斜射入冰、空 气中,其光路图如图 2 所示。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 试回答: (1) 针对小李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图中的光路,对照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 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传播速度 小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在图 3 中画出光由玻璃斜射入酒精时,折射 光线的大致位置。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1 页(共 12 页) 实验三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在中考试题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环境:选择较暗的环境下、玻璃板应垂直于桌面; 考查点 2.实验仪器的作用:较薄的玻璃板、两根相同的蜡烛、白纸和刻度尺; 考查点 3.实验结论的总结和应用: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大 小相等、虚像。 例题: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垂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 两支相同的蜡烛 A 和 B 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移动蜡烛 B,直到 看上去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如图 4 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大小 的关系;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 明亮的”或“较黑暗的”) (3)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 (选填“A” 或 “B”)这一侧观察。 (4)移去蜡烛 B,在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 A 的像,这说明平面镜 所成的像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 实验四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本实验在中考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基本操作:如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多次实验使结 果具有普遍性; 考查点 2.不能成像或成像位置不在光屏中央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考查点 3.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 考查点 4.实验结论: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 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例题: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5 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 是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若固定蜡烛和光屏不动,向 左 (选填“右”或“左”)移动凸透镜到另一位置, 还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时所成的像是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 放大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图 1 图 2 二 电学实验探究题 实验一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电流表的使用、读数; 考查点 2.实验基本操作,如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考查点 3.实验数据分析、电路故障分析; 考查点 4.实验结论的总结,即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 流之和; 考查点 5.实验的纠错及改进。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2 页(共 12 页) 例题 1: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时,小明设计实验如下。 把两个灯泡L1、L2串联起来接到图1所示电路中,分别 把 图中 A、B、C 各点断开,把_电流表_______接入,测量 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换上另外两个小 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__电流_____,看看是否还有同样 的关系。下表是两次测量的记录数据. 分 析 和论证: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 S 必须处于___断开_____状态。 (2)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_ 电流_________相等。 例题 2: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图 2 甲是实验电路图。 (1)电流表应串联(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 电流表应接在图甲中的 C 点。 (2)小刘在测量 A 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电流表正、 负极接反了 ;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0.24 A。 (3)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小灯泡测得的实验数据。由实验数据小亮得 出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 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①没有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论不具备普遍性;②没有更 换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实验结论不具备普遍性。 实验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电压表的使用、读数; 图 3 图 4 考查点 2.实验基本操作,如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考查点 3.实验数据分析、电路故障判断及分析; 考查点 4.实验结论的总结,即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 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考查点 5.实验的纠错及改进。 例题: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时,有多个灯泡可供选 择,小张把两只灯泡 L1、L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如图 3 所示: (1)当分别把电压表连在图中 AB 两点、BC 两点及 AC 两点时, 闭合开关后测得的数据是:UAB=0V,UBC=12V,UAC=12V,则故 障可能是:L1 短路,或 L2 断路,或 L1 短路同时 L2 断路。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3 页(共 12 页) (2)故障排除后,实验正常进行,通过测量得到了两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AB 间的电压 U1 /V BC 间的电压 U2 /V AC 间的电压 U3 /V 1 4 8 12 2 6 6 12 分析两组数据,可得出: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 (3)本实验设计有什么不合理或可以改进的地方吗?若有,请加以说明(若是电路改进则填 写在虚线框内) 有,实验次数太少,可能引起较大的误差;也可以用下图所示电路图进行实验。 实验三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本实验在中考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在探 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时,需控制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在探究电阻与导体的横截 面积关系时,需控制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在探究电阻与导体的材料关系时,需控制导体 的横截面积、长度相同; 考查点 2.实验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例题:在探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时,如图 4 是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的实验装置。演 示板上固定了四条合金电阻线,a、b、c 的长度均是 lm,d 的长度是 0.5m;a、b、d 的横截面积相同,c 的横截面积比 a、b 的小;a、c 是镍铬合金线,b、d 是锰铜合金线。 (1)依次把 M、N 跟 b 和 d 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 记下___电流表____示数,分析比较 b、d 两根合金 线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跟__导体长度_____的关 系,其结论是:______在导体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___。 (2)类似步骤(1),依次把 M、N 跟____ a 和 b ___的两端连接,可探究电阻跟材料的关系。 (3)以上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称为控制变量法。试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再列 出一个用这种方法研究的例子:__探究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关系;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 些因素有关等__。 实验四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两表一器的使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考查点 2.实物的连接、画电路图、电路故障分析; 考查点 3.实验数据及图像的分析; 考查点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4 页(共 12 页) 考查点 5.实验结论的总结,即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 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例题:在用电压表、电流表探究电流和电压关系的实验中,电阻 R=10Ω,电源电压 U=3V。 (1)小刚根据电路图连接了如图 5 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小军检查后发现有一根导线连接 有误,请你在这根导线上把“×”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连线。 (2)电路改正后,小刚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电压值,取下电阻, 两表的示数仍然不变,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电阻断路 。 (3)故障排除后,开始进行实验,小刚根据测出的数据,画出了通过电阻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 关系图像,如图 5 乙所示,由图像可以得出结论: 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 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为了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刚还应 更换电阻,进行多次实验 。 实验五 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原理:R=U/I; 考查点 1.两表一器的使用; 考查点 2.实物的连接、画电路图、电路故障分析; 考查点 3.U—I 图像的分析并计算电阻。 例题:在测量定值电阻 R0 的阻值实验中: 图 7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 6 甲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应移至__ B __端(选填“A”或“B”). (3)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保护电表(改变 R 两端的电压,保护电路_)___。 (4)小明同学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2A,电压表的示数 如图 6 乙所示,则 R0 的的电阻值为____9Ω_____Ω。 (5)小明把这一次实验测得的阻值作为最后结果,你认为合适吗?答:____不合适_____, 理由是__因为一次测得的结果误差较大,必须经过多次实验得到的结果才可信____。 (6)如果电流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不能忽略,而实验操作规范正确,则 A 导体的电阻测量值 比真实值 偏大 (选填“偏小”或“偏大”).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5 页(共 12 页) 实验六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两表一器的使用; 考查点 2.实物的连接、画电路图、电路故障分析; 考查点 3.实验数据的分析及电功率的计算。 例题:小明做“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被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3.8V,电阻约为 10 Ω。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流表(0~0.6A 0~3A)、电压表(0~3V 0~15V)、滑动变 阻器(10Ω 0.5A)、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1)如图 7 是小明连接的不完整的实验电路,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未连接部分连接 好。要求:电流表和电压表选择最合适的量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连入电路的阻 值增大。 (2)在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3.8V,电流表 的示数如图 7 所示,则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1.4 W,灯泡的工作电阻是 10.6 Ω。(保留一 位小数) (3)在实验中,突然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变为零,电流表的示数增大,电路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小 灯泡短路 。 实验七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在中考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控制线圈匝数不变,探究电流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 ②控制电流不变,探究线圈匝数的多少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 考查点 2.转化法的应用: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 考查点 3.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考查点 4.实验结论: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线圈匝数一定时,电 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例题:小明用图 8 所示的装置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图 1 图 8 (1)下表是小明的实验记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通过比较第____3____和第____6____两次实验,可知电磁铁的磁隆强弱跟线圈匝数有关。 ②电磁铁的磁性强弱除了跟线圈匝数有关外,还跟__电流大小__________有关。 (2)实验中,小明通过观察__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____________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 弱。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6 页(共 12 页) 三 力学实验探究题 实验一 密度的测量 密度的测量在中考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考查点 2.实验步骤的正确填写、排序; 考查点 3.实验中误差、常见问题的分析处理; 考查点 4.运用ρ=m/v 计算密度; 考查点 5.实验的评估及改进; 考查点 6.运用特殊方法侧密度,如助沉法、累积法、饱和溶液法等。 例题: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小刘取了一小块陶器样品,通过实验来测定坭兴陶 的密度,过程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 1 所示, 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样品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 22 乙所示,则样品质量为 52 g。 (3)用量筒测量样品体积时,样品放 在量筒前后的水位情况如图 22 丙所 示,则样品体积为 20 cm 3 (4)样品的密度: 2.6 g/cm 3 。 实验二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本实验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基本操作,如在水平方向上沿直线匀速拉动木块; 考查点 2.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考查点 3.实验数据的分析; 考查点 4.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例题:如图 2 所示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图 2 图 4 图 5 图 3 (1)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 匀速直线 拉动木块; 实验数据如下: (2)分析 1、3 (选填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在第一次实验中如果用 0.5N 的力水平拉动木块,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0.4 N.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7 页(共 12 页) 实验三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例题:实验装置如图 3 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 F1、F2 的关系。 (1)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 静止 状态。 (2) 实验中,通过调整 钩码个数 来改变 F1 和 F2 的大小。 (3) 实验中,保持 F1 与 F2 大小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 角 度,松手后,小车将 转动 _。 实验四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调节杠杆平衡; 考查点 2.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考查点 3.实验结论的总结及应用,即:F1L1= F2L2; 考查点 4.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例题: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小丽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 母,使杠杆在 水平 位置平衡。 (2)如图 4 所示,在杠杆右边 B 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 杆左边 A 处挂 三 个相同的钩码。 (3)如图 5 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 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杠杆仍 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 变大 (填“变大” 、“不变” 或“变小”),原因是 拉力 F 的 力臂变小 。 实验五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转换法的应用:受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考查点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考查点 3.实验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考查点 4.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 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例题: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周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 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 6 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 6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 凹陷 程度来确定的。 (2)分析比较图乙和图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 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 (3)分析比较图 乙、丁 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 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 6 中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 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8 页(共 12 页) 实验六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液体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 考查点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考查点 3.实验中故障的分析及实验过程的评估; 考查点 4.实验结论: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 强都相等;③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的压强越大;④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在深度相 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例题:张雨同学用压强计做了如图 9 所示的实验。你能从这个实验中总结出哪些结论?请写 出其中两个: (1) 液体内部有压强 ; (2) 液体的压强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 实验七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浮力的大小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基本步骤; 考查点 2.量筒、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考查点 3.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 考查点 4.实验结论的总结: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例题: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 了如图 10 所示的实验: 图 9 (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丁甲乙丙(或甲丁乙丙) 。 (2)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等于它 排开液体的重力 。 (3)图乙中,浸没在水中的合金块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合金块所受的浮力 不变 (填 “变大”、“不变”或“变小”)。 (4)合金块的密度是 4×10 3 Kg/m3 。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9 页(共 12 页) 实验八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轮组的机械效率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基本操作,如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物体; 考查点 2.对于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实验的探究目的; 考查点 3.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 考查点 4.运用功、机械效率的计算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题:如图 11 所示,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物体 重为 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且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若物体上升 高度为 10cm,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 11 所示,是 2.4 N,则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83.3% 。 (2)若增加物体的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增大 (选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 (不计摩擦)。 实验九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基本操作,如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体; 考查点 2.对于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 考查点 3.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 考查点 4.运用功、机械效率的计算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题:小佳用三块材质相同、长度相不同的木板,组装成三个 高度相同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特点”。实验中,他用弹簧测力 计拉着同一块木块沿斜面向上运动,如图 12 所示。下表是他记 录的有关实验数据。 实验 次数 斜面倾斜 程度 木块重力 G/N 斜面高度 h/m 有用功 W 有用/J 沿斜面拉力 F/N 斜面长 S/m 总 功 W 总/J 机械效率 η 1 较 平 1.5 0.3 0.45 0.8 1.0 0.8 56% 2 较 陡 1.5 0.3 0.45 0.9 0.8 0.72 63% 3 最 陡 1.5 0.3 0.45 1.0 0.6 (1)实验过程中,应拉动木块做 匀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由上表可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长,越 省力 (选填“省力”或“费力”)。 图 11 图 12 图 13 (3)在第 3 次实验中,拉力所做的总功是 0.6 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75 %。 (4)实验中,有用功与总功不相等的原因是 额外功存在 。 (5)请举一个生产、生活中利用斜面的实例: 盘山公路 。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10 页(共 12 页) 实验十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本实验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转换法的应用:通过观察木块被撞的距离,判断动能的大小; 考查点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控制物体以同一高度,探究质量的大小对动能的影响;②控 制质量的大小,探究速度的大小对动能的影响。 考查点 3.实验结论: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例题:如图 13 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1)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 速度和质量 的关系。 (2)该实验物体动能是指物体 A (选填“A”或“B”)。 (3)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B 被撞的远近 来反映的。 (4)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 A 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 B 碰撞时 碰前 A (选填“碰 前 A”、“碰前 B”或“碰后 B”)的速度,它通过 高度 (选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 的。 (5)实验中多次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上静止滚下时,应改变 物体 A (选填“物体 A” 或“物体 B”)的质量,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四 热学实验探究题 实验一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本实验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水浴法加热的作用,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考查点 2.实验数据、图像的分析; 考查点 3.通过实验现象区分晶体、非晶体,确定熔点; 考查点 4.实验结论: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不断吸(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非 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上升(下降)。 例题:小丽用如图 1 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1)在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 2 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是 68 ℃;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烧杯的上方有少量的“白气”生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烧 杯中的水先汽化为水蒸气,然后液化形成的;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11 页(共 12 页) (3)小丽根据记录的数据描绘出如图 3 所示的图像,由图可知:①该物质是晶体(选填 “晶 体”或“非晶体”);②该物质在第 4 分钟开始熔化;③在第 4~9 分钟的时间内,该物质内能 的变化情况是增大(选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 (4)在实验过程中,小丽不对试管直接加热,而是采用隔水加热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 固体温度上升过快,使固体受热均匀。 实验二 探究水的沸腾 探究水的沸腾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考查点 2.水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判断; 考查点 3.实验数据、图像分析、绘制熔化曲线图; 考查点 4.沸点的确定、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例题: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 4 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 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 5 所示。 (1)实验中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 制成的。 (2)从图 15 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97 ℃,说明 此 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 小于 (选填 “小于”、 “大于”或“等于”)1 标准大气压。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 不变 (选填 “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 “白气” 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液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 产生的。 实验三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 本实验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 1.实验器材:选用质量相同的酒精灯、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必要时还要使用搅拌棒 使物质均匀受热,温度计的使用。 考查点 2.实验中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考查点 3.实验结论:本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比较两种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例题: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 6 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相同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 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高___(选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永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 时间,此时, 水吸收的热量___大于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_____水__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实验探究题专项复习导学案·第 12 页(共 12 页) 题型三 思想方法总结 1、类比法:类比法是将不好理解的物理概念,用和它具有相似特点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 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应用举例: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原子结构类比太阳系的结构;固态、液 态、气态分子排列类比学生的位置活动情况。 例题: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核运动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D.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2、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研究一个物理量和多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当一个 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通过固定其它他因素不变,使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来研究该物理 量的变化情况,从而逐一探究出该物理梁与所有因素的关系。 应用举例: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二节: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影响因素;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三节: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第十四章《压 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节:影响液体的压强大小的因 素有哪些,第五节: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例题:某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如图 1 所示的实验。 (1)请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重 G/N 4.0 3.65 3.60 3.50 浮力 F/N 0 0.35 0.40 0.50 图 1 (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 液体的密度 有关。 (3)实验中他采用了 控制变量法 的研究方法。 3、等效法:所谓等效法,是指从事物间的等同效果出发,通过联想把陌生的、困难的、复 杂的,用常规手段将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熟悉的、简单的问题的方法。 应用举例: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六节:二力平衡可 等效为物体不受力;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第五节: 可用曹冲称象研究物体漂浮时所受浮力。 例题:如图 2 展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曹冲 称象。曹冲利用图中的方法,巧妙测出了大象的体重。 请你写出他运用的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物体漂浮时 , 重力等于浮力 ; 另外,他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 思想方法总结·第 1 页(共 3 页) 4、模型法:在研究问题时,会遇到有些抽象的不易直接思考解答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在我 们的头脑中建立其特定的物理模型、研究对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就会围绕这些模 型、对象、方法进行思考、探究,帮助解决问题。 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 结构时,建立原子行星模型; 第十三章《力与机械》,第五节:滑轮可看成是杠杆模型;第十四 章《压强和浮力》,第二节:船、锅炉水位计等可看成连通器模型。 例题:如图 3 所示,茶壶的设计者应用到两个物理知识,请写出它所用原理的关键词: 连通器 、 大气压 。 5、图象法:在物理学中,经常利用图像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 理量的变化情况,它 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人们往往通过分析图象中所提供的信息,得 出相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三节:用图象法研究有关 密度的习题;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二节:用图象法研究有 关匀速直线运动的习题;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用图象法研究有关压强 的习题;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运动,其路程 s 与时间 t 的关系图像如图 4 所示。仔细观察图像,你能获得什 么信息? 答: 乙的速度比甲的大 ; 乙出发时刻比甲晩 15s;甲乙出发后在 60m 处相遇 。 6、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将两个相近,但是具有不同特点的物理量或物理原理进行比较,列 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应用举例: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六节:平衡力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力和重力的比较。 例题:人们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物理量。下列几幅图给出的 图 2 图 3 图 4 比较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进行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物理量 B.进行大小的比较,引入“质量”物理量 C.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物理量 D.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物理量 思想方法总结·第 2 页(共 3 页) 7、转换法:转换法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事实,通过它所表现出的现象或效果来研究 它们的方法。或者说,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 转换法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四节:在测定固体的密度时, 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三节: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 线上的长度,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圆锥的 高度等。 例题:如图 6 所示,茶杯口的直径为 8.40~8.70 cm。 8、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是人们在理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过程和理论 研究的重要方法。 应用举例: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 推理得出的。 例题:用图 7 所示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图 5 图 6 图 7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 重 力和 支 持 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同一 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 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 ,小车运动的越 远 。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 思想方法总结·第 3 页(共 3 页) 初中物理公式 1.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 总=I1=I2=… …=In 2. 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 总=I1+I2+… …+In 3.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 总=U1+ U 2+… …+ U n 4. 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且等于电源电压。 即:U 总=U1=U2=… …=Un 5.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R 总=R 1+ R 2+… …+ R n 6. 并联电路中的 总电阻: 7.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I= R U (推导公式:U=IR 或 R=U/I) 8. 电功率公式:P= t W 或 P=UI; 电功率与欧姆定律相结合有如下公式: 9. 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 正比。Q=I 2 Rt,当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时,就有:Q=W=UIt 10. 电磁波波速(C)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 11.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即:ρ=m/v(1g/cm 3 =1×10kg/m 3 ) 12.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v=s/t (s=vt 或 t=s/v) 13.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即:G=mg(g=10N/kg) 14.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15.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P=F/S 16. 液体的压强:P=ρ液 gh 17.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F 浮=G 排=ρ液 gV 排 18. 浮力的应用。 浮 沉 条 件 两种物体的密度关系 1 上 浮 F 浮<G 物 ρ物<ρ液 2 悬 浮 F 浮=G 物 ρ物=ρ液 3 漂 浮 F 浮=G 物 ρ物<ρ液 4 下 沉 F 浮>G 物 ρ物>ρ液 19. 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F·S 20. 机械效率η=W 有用/W 总×100% 21.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P=W/t 22. Q 吸=Cm(t0-t) 或 Q 放=Cm(t-t0) (其中 C 为物质的比热容,m 为物质的质量,t0 为物质的初温,t 为物质的末温) 23.完全燃烧 1 千克的物质放出的热量叫热值。Q 放= qm (其中 q 为物质的热值,m 为物质的质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