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篇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材知识梳理篇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练习

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知识脉络 ‎【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我国历史在第一次大统一后的首次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斗争不断。虽然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在生产生活及反抗各民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联系更加密切,也促进了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统一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青海中考考点突破 ‎ 三国鼎立的形成(识记)‎ 重大战役 战争 背景 概况 影响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混战,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成为北方势力最大的军事集团 ‎200年,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曹操同袁绍大军在官渡大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曹操随后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时,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江东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刘备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地盘 ‎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企图占领南方,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利用火攻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国鼎立,‎ 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 魏,220年,曹丕,洛阳,265年 蜀,221年,刘备,成都,263年 吴,222年称王(229年称帝),孙权,建业,280年,,三国鼎立形势图 ‎ 两晋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理解)‎ 两晋的 更替 西晋 ‎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仍以洛阳为都城,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东晋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少数民 族内迁 ‎(1)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 ‎(2)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3)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淝水 之战 概况 前秦王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前秦军队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最终东晋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多万前秦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了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南 地区 的开发 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技术经验;(2)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壤肥沃;(3)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表现 ‎(1)农业: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②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③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2)手工业:①纺织技术进步明显,蜀锦全国有名;②冶铸业的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瓷器在这时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生活用具,制瓷业中青瓷的制造水平高;③造船技术进步明显 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 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 北魏的建立 ‎386年,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魏国,‎ 历史上叫作北魏 孝文帝改革 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目的 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人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措施 ‎(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颁布均田令;‎ ‎(3)494年,迁都洛阳;‎ ‎(4)革除鲜卑习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 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认识,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皇帝,也是有胆识、有魄力、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家 启示,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友好往来,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异同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背景 内容 作用 商鞅 变法 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地主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 改革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进行改革 ‎(1)使用汉语 ‎(2)穿戴汉服 ‎(3)改用汉姓 ‎(4)奖励与汉族联姻 ‎(5)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6)学习汉族的礼法 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最新中考真题及模拟演练 ‎          ‎ ‎1.(2016烟台中考)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D )‎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16德州中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B )‎ ‎3.(2016徐州中考)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C )‎ A.蜀 东晋 金 B.东汉 南宋 隋 C.蜀 东晋 隋 D.蜀 西夏 元 ‎4.(2016聊城中考)“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5.(2016齐齐哈尔中考)《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B )‎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6.(2016十堰中考)“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C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进藏 ‎7.(2016烟台中考)“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A )‎ A.民族融合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政权的建立 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 ‎8.(2016青岛中考)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C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9.(2016济宁中考)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C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