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作文:命题作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作文: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材料运用 备考有方 ‎ 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 清晨,一个破落小院的柴门咯吱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小厮,只见他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牵着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毛驴上坐着一个同样瘦瘦弱弱的少年书生。这一主一仆,就这样悠闲地踱向了村外的世界。‎ 一路上,流连于青山秀水,徜徉在繁华街市,穿行过闾巷人家,那少年书生时而悲愁,时而欢愉,时而激昂,还不时地从小厮处取过纸笔,嚓嚓写下几行诗句或片言只语,然后把纸条往锦囊一扔,就又继续前行了。‎ 等到日暮西山,他们才催赶着毛驴,蹬蹬地转回那个破落的小院。这时,一位端庄的妇人迎上来,取过小厮背上的锦囊,看见里面满满的一大堆纸条,她不赞叹反而心疼地说:“孩儿,你真要写到呕心沥血才罢休吗?”‎ 少年只是笑笑,没有言语,他开始坐下来吃饭。刚放下饭碗,他又跑进书斋,叫小厮拿出锦囊,研好磨,然后就对着那些纸条沉吟琢磨,把白天的奇思妙想、断语残句写成完整的诗篇。写完后,他把诗篇整理好,投进另外一个锦囊里。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少年一直坚持着四处游历,采诗写诗,从不间断。他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淳朴的风土民情,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投注到了笔端,化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一个锦囊到另一个锦囊,他的诗越写越妙,越积越多,美名渐渐传开,越传越广,当时的文章巨公韩愈闻听了他的大名,亲自登门来拜访他,这个少年,就是唐朝杰出的诗人——李贺。‎ ‎       ‎ 李贺的锦囊也是我们大家的锦囊,他苦吟疾写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地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养料,才能葆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素材积累、材料运用 知识回顾 ‎【认识写作】‎ 有人编了顺口溜:“作文分值大,学生都害怕,老师没处下爪、、、、、、”其实,作文教也好、写也罢,都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寻准病因,找出治疗方法,对症下药,就能逐步解决好这个难题。 ‎ 作文的难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 第一是作文本身难。‎ 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初中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 第二是教师指导难。‎ 作文教学环节纷繁,缺乏系统性 、针对性,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 ‎ 第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学生作文越学越难。‎ 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写作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写作教学模仿阅读教学的路子,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解作文技巧,而对于写作体验不多的初中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派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只好胡编乱造、被动应付,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觉得很难。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材料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陈旧做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逐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写作材料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和体验,二是来自于读或听等间接的渠道。前者为源,后者为流。源头枯竭,没有写作材料,就谈不到写作。谁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作文材料蓄积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就不再头疼了。‎ 例题精讲 ‎【素材积累】‎ 材料积累,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俄国著名的犹太人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的小说《美纳汉·孟德尔》曾在俄国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高尔基曾赞誉它是“一本绝妙的好书”。据说他那犀利 、幽默 、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很多是从他后妈那里学来的。他的后妈骂他们时,既尖酸刻薄,又富有特色,每一个字都要带出一句咒骂:‎ ‎“缝——给你缝寿衣!”‎ ‎“吃——让蛆虫把你吃掉!”‎ ‎“写——给你写张药方!”‎ 每当这时,肖洛姆·阿莱汉姆不仅不顶嘴还专心地将这些话记录下来,逐渐形成了他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草时,用一个“钻”字,就把小草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情态形象地刻画出来了;用一个“偷偷地”就把小草感知春天的来临,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它已萌发的特点写活了。而以“嫩嫩的” “绿绿的”两个形容词,便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令人回味无穷;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写水不结冰的景物时用拟人手法的描写,也叫人拍案叫绝:“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的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不仅写出了柳枝的妩媚可爱,还赋予水以思想,仿佛它也有怜爱之心似的,读来很有感染力。‎ 为什么作家们能把景色写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他们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些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自觉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心去理解、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自己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并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记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要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在阅读中汲取精华 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要提倡多阅读多借鉴。诗圣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曰:“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学习写作的先导。‎ 三.在背诵中迁移运用 背诵,可以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贮存在大脑里,真正形成“作文的材料库”。那些只记在本子,没有背诵下来的语句,就像只耕种不收获一样,最终落得两手空空。我们应该将自己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语句,熟读成诵,在脑子里形成词语体系,结成网络,那么写作时就不会为无词而抓耳挠腮,束手无策了。‎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从教科书上学,从课外书报当中学,从名著中学,勤记录,常整理,时时翻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牢记在头脑中,这样写作文时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不会再望“题”兴叹,害怕写作文了。‎ ‎【素材选择】‎ 选材要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避俗取新精选材,应遵循以下原则:‎ 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生活,坚持只选新的,不选旧的。‎ 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 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 只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 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 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 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 ‎(一).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二).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 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三).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四).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 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五).把想象的情景写下来。‎ 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六).把合适的材料配起来。‎ 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组合,可以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取得上佳的表达效果。比如,可以是主辅搭配,展示面广;可以是同类列举,凸现主旨;可以是正反对比,强调差异;等等。注意:搭配时,要考虑各自不同的代表性。‎ ‎(七).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 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素材运用】‎ 素材,指的是作者根据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书本上搜集到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包括印象、事实、人物、数据、名言警句等。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文章主题需要恰当、充实、生动、典型、新鲜的材料去表现、突出。那么,在写作时,我们该怎样处理好“素材”这一块的问题呢?   一.时新素材,用出新鲜效果。   我们的周围每天都会有新闻趣事,这些新近发生的小事就成了我们作文中的时新素材了。其实,人们在读文章时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为了让文章出新,我们可以把那些从生活中、报纸上、新闻中捕捉到的富有时效性的素材,巧妙地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   “我们这个社会从不缺思想家,但更需要行动家,需要一个个向着目标,踏实奋斗的行者。   科技的发展需要踏实的行者:中国的航天事业一飞冲天,“神七”升空,如果没有一个个航天工作者的踏实行动,又怎会有今天中国宇宙飞船的遨游太空?   ……   道德的进步需要踏实的行者: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三位大学生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用行动把这个社会沉沦迷惘的道德引领到正途。”   这篇文章里运用许多时新素材,如“神七”升空,大学生救落水儿童,等等,这些事刚刚发生,动人的镜头还在我们心中澎湃,运用这样的素材必定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二.传统素材,找出新颖角度。   传统素材是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精华,但因为使用的人多,常常给人陈旧之感。其实,对于这类传统素材,我们常常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容易找出其区别我们平常认识的新鲜角度。例如:   “为自己喝彩,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自信的源泉。还记得那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吗?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让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在半年的时间里给他找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助手却没有找到,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对着病榻上奄奄一息的老师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苏格拉底说:‘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才把自己给忽略……’”     ‎ ‎ 选文中用到了苏格拉底找关门弟子的故事,这是一则很多人都会在作文中用到的传统素材。这则素材大家都用来表现“自信”的主题,而本文作者却从“为自己喝彩”的角度来使用,巧妙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再比如“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也是同学们喜爱使用的传统素材,我们用它表现司马光聪明机智、临危不乱,还可以解读为司马光珍视生命、重视友情等多重内涵。这样一来,看似大众化的素材也能用出新意来了。   三.畸形素材,进行合理加工。   很多素材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如太长、不完整等,我们不妨称之为畸形素材。对于此类素材,使用时要根据表现主题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如对大篇幅的社会新闻进行压缩。有时我们还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改变故事开头、结尾、替换故事人物等手段,将一些素材改头换面,使之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另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些古诗词、名言警句等通过替换部分词语,使之更能表?主题,这样的加工会给人新鲜之感。‎ 精选精练 ‎ ‎ ‎【选材训练】‎ 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 ‎ 一.明确选材要求 ‎1.围绕主题 ‎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也不能选用。如论点是"天才出于勤奋",就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勤奋二字成就事业的。如果挑选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论据,那扣题就不是很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 ‎ ‎2.真实典型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要求写自己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灵感知,用大脑思考的材料。不能凭空捏造,天马行空;不能脱离自己的真实生活;更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会给人虚假的感觉。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真实,是写文章的重要前提。‎ ‎“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最能突出文章主题。可以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可以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地再现,表现真实的生活。记叙文的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 ‎3.新颖生动 ‎“新颖”就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或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 ‎ 对于记叙文的选材,同样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请看下面一篇优秀文章: ‎ 月若有情月长吟 ‎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 ‎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我循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 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触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轰起一腔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 ‎ ‎ "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我心里想着,脚下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凄厉的声音狠狠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 ‎ 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家的门。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只是快速地离开,我想我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多呆一刻。 ‎ 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气。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人情的气息。‎ ‎ 当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的母亲。妈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医德。"‎ ‎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 ‎ 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 ‎ 这是一篇编故事写法的应试文。这位考生,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选择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故事内容丰富,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 ‎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回头再回味文章的标题,不更令人觉得意境深远吗? ‎ ‎4.材料要具体 ‎ 要善于让具体事实、不要笼统地概述材料,要多一些人物描写、环境烘托,让你笔下的人或事物自己去说、去做、去哭、去笑、去想,去表现,而不是你取而代之去叙述,或仅空发议论和抒情 二.学习组材方法 ‎“组材”是文章构思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形式和写作技巧的运用。这里只说一些常见的组材技法。 1.点面结合法 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只要交代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可以了。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 有一位同学在写《父辈》这个题目时,对父亲送"我"去上大学、帮"我"办入学手续及整理床铺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而对其他同学的父亲的言行举止等作为一个整体略写,穿插其中,点面结合,有力地表现了父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厚望的主题。 ‎ 再如下面一篇习作:‎ 跛足·拳击·掌声·雪耻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惜他从小是个跛足,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天,他在操场上看打球,健壮而顽皮的印司为了戏弄他,故意拉他去打球。拜伦只好一再推托。印司便找来了只竹篮,硬要“穿"上,在操场上走一圈。面对挑衅,拜伦屈于体弱,不得不含泪忍辱从命。然而,这难以容忍的侮辱,却使他暗暗下定决心:锻炼!用强健的体魄来雪耻。面对重重困难,拜伦毫不气馁。他坚持不懈地锻炼,终于达到了目的。在一次学校的拳击赛上,拜伦犹如一头小狮,一拳将印司打倒,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拜伦胜利了! ‎ 虽然拜伦只是为个人争气、雪耻,但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我不禁想起我国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练字的一则小故事。沈尹默25岁时,在杭州遇见了他的安徽朋友--陈独秀。一见面陈独秀就对沈尹默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这不加丝毫掩饰的当众批评,使沈尹默满脸羞愧。过后,他决心从头学起,从最基本的执笔开始,每天取一刀纸,用大笔蘸浓墨临写汉碑,墨迹干后,翻转再练行草,写满方止。如此几十年不间断。他广采博征,勤学苦练,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 我反复玩味这两件事,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受了难堪的批评和侮辱,如果心灰意懒,从此一蹶不振,那只能蹉跎一生,一事无成,最终被时间所吞噬;如果变批评、侮辱为动力,自强不息,那就有成功的可能。古人司马迁,受了宫刑,发愤著书,这是众人皆知的。今人孙冶方,是个经济学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不白之冤,被投入狱中达八年之久,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却以惊人毅力,坚持构思,完成了三万多字的《我与经济界某些人的争论》一书的腹稿。‎ 此文所选材料,以拜伦、沈尹默的事例为"点",详写,其余为"面",略写。主次分明,点面结合。 ‎ ‎2.类型多样法 同一声音听得太多,会使人感到单调;同一色彩看得太多,眼睛容易疲劳。要在表现技巧上采用多种形式。‎ ‎3.变换角度法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或选择论据,再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是使文章全面充实、显出层次的有效办法。如唐弢的《琐忆》就是从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两个方面来体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 ‎ 下面是一篇考场作文,从不同角度选材,论证有力。‎ 选择中华魂 翻开昔日的历史,寻找心灵的选择。‎ ‎1.英雄的选择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知道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知道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2.王者的选择 乌江旁,战马的悲嘶响彻云霄,你高举长矛,以横扫千军之势奋力拼杀,江上飘来一叶小舟,你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从容地自刎。你败了,彻底地败了。然而,你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不败的,鸿门宴上,你可以杀掉刘邦,你可以不相信刘邦的承诺,而你却没有这样做。你虽然失败,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们心中,刘邦虽然胜了,可他永远被人们称为小人。乌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却选择血染乌江,当鲜血从你身上喷出的那一刻,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仁爱,选择无悔。‎ ‎3.科学家的选择 你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回来的,美国人曾扬言"宁可毙了你,也不让你回中国"。而你却拿生命作赌注,毅然踏上了回国路。‎ 你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呢?要知道在美国你可以生活得很好,你可以不必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工作,不必忍受劳苦,而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你会心地笑了。‎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爱国,选择一颗爱国心。‎ 中国之所以能够以文明著称于世,正是由于华夏儿女有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选择我们的优良传统,选择龙的精神,选择中华魂。 ‎ ‎4.并列组合法 几个材料相互并列,从不同的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或证明论点,可达到内容丰富、说理充分的效果。‎ ‎   五颗红红的心 故事甲 风雨中,三位老人正挤在一把伞里冻得脸色苍白。尽管他们坐在屋檐下,可是雨还是不停地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此时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然而他们并没有在意自己,三双眼睛正盯着前面的广场,那儿停着两辆自行车,上面盖着他们仅有的两件雨衣。车子的主人到现在还没有来取?也许是被雨困住了吧。"他们说,可谁都不愿意先走。‎ 冷风一阵阵地吹来,雨点一次次地打来,然而他们谁也没有起身,三双眼睛仍然盯着不远处的两辆自行车 ‎ 故事乙 他,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两张彩票。这是他今天下午买的,不过其中的一张是替他们科长买的,他已经做好了记号。‎ 开奖时间到了,他全神贯注地看着手里的彩票:"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啊,一个号码都不差!"他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可是顷刻间他又沉默了,因为,中奖的那张是做过记号的那张。‎ 他低下头,脸深深地埋在了双手里。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妻子下岗,儿子正在读高三,手头并不宽裕,甚至可以用贫困来形容;他又想到了科长,他们家可谓是富丽堂皇;他还想到了自己如果有了这笔钱该怎么花……‎ 然而最终,他拿起彩票,坚定地走出了家门……‎ 故事丙 到了批发站,他熟练地停好摩托车,进了大门。‎ 来到烟酒柜,迎着批发商的笑脸,他笑了笑:"老规矩,给我拿一批货吧。"批发商仍然笑着:"不是我说你,老李,上次那批货一到就被抢购一空,我特意留了些给你,你却偏不要。唉,不过是加了些水,你怕什么呢?现在我这儿又新到了一批,你要不要?"‎ ‎"谢了,我还是不要吧。"他声音不大却很坚定,批发商摇摇头,一副无奈状。三个故事,五颗诚信的心,不感人,情却很真。人活着不就是要讲究这么个理儿吗? ‎ 这篇作文将三个互不关联的故事,用三个小标题串在一起,从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要诚信待人的朴素道理。简练的语言,有机的组材,与内容相得益彰,平中见奇。 ‎ 采用这种并列式组织材料,要注意顺序的合理:或按时间(从古至今),或按空间(从中国到外国或从外国到中国),或按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或从现象到实质),或按事物的主次、类别等排列,使之井然有序。‎ 运用并列组合法写议论性散文时,一定要防止堆砌的毛病,这是许多同学作文的一个通病。要克服这个毛病,除了要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外(如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还要阐发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对材料有所分析。‎ 注意:‎ 一是运用典型事例后可进行分析。 二是如果运用多个事例,则要注意综合分析。如果不进行综合分析,论据便是散的,文章就缺少整体感。‎ ‎【考题回放】‎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满分点: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二是材料的情感美。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 ‎ 课堂检测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香味让我们难以忘怀。它们有的淡雅,有的幽芳;有的清新,有的浓郁;有的让你陶醉不已,有的让你思绪万千……闻着那一缕缕的香味,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许就浮现在你眼前。‎ ‎  请结合自我经历或感受,以“难忘那一缕芳香”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内容必须在提示范围之内;(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3)表达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 ‎  思路导引:‎ ‎  这种香味可能源于自然,如荷花的飘逸,桂花的浓郁,兰花的清幽:这种香味也可能来自生活,如书本里蕴含着的墨香,甚至是父亲劳累一天后身上散发出的汗香。不管是描写景物,还是记叙生活,香味均是文章的核心。如写荷花,重点就不能是状荷花之美丽,而应该是绘荷香之动人:写生活故事,则要透过香味挖掘生活的真挚情感。‎ 难忘那一缕芳香 最爱那一缕芳香,最亲那水乡里的农家。‎ 我爱这一片风情,我爱这样一个家,乡下的院子里处处是花,处处是树,花香草绿常常引得路人驻足。水乡里的孩子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也就习惯于花的生活。花是江南人家生活中有别于其它地域人民的特色。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是当地的风俗。‎ 我们这个小家也不例外,爸爸酷爱君子兰,奶奶偏爱菊花和牡丹,爷爷喜欢高大的白玉兰和广玉兰,而我最爱那香飘万里的桂花和香蕉味道的含笑花。‎ 花儿的种植离不开园丁辛勤的照料。对于生活的环境,有时它就如同那娇弱的娃娃一般挑剔。不过再苦再累,想着那百花齐放的美景,再大的付出都是甜美的前奏。可不是,每当有花快开放的时候,奶奶总要兴奋地通知我们去看,爸爸总会拿起相机拍下美丽的瞬间,而我和妹妹数着花骨朵儿想像着春色满园的景致。各色的花朵如娇似艳,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也装点了别人的生活。‎ 还记得小的时候,在桂花和木香花开放的时候,我会让大人精心采摘一大束,赶明儿上学送给咱敬爱的老师,爱花的同时不忘把花香传递给自己最尊敬的人。木香树长在我们家的河中央,花儿开放的时候,常常引来调皮的娃娃拿着剪刀来偷采,结果小狗一叫,受惊吓,不是人翻到了河里引来大家一阵笑,就是剪刀掉进了河里,等着回家一顿揍。‎ 曾经的老墙角边种有好多的凤仙花,大人说那是防蛇的。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它是我们最天然的指甲油。看着大孩子们用它碾碎了涂指甲,小时候的我爱美着呢,采来凤仙花,天天缠着姐姐们给我染指甲。记得还有段时间,小姐姐们流行用花朵自制香水,她们把香水装进妈妈们用弃的化妆瓶子里,倒出一点点,抹在我身上。嗯,好香!赶忙跑回家,自己也动手做。我采了各色好闻的花儿,捣碎了放在空瓶子里,加入水,日日看,夜夜瞧。可是,我做出的香水却不香,不但不香,还是臭的,花叶腐烂的味道。这个疑惑曾经困扰了那个小小的我很久。 ‎ 长大以后,到过很多地方,嗅过很多花香,只是后来的我再不曾嗅到童年里自家种出的那股芳香。美艳的花带给我温馨与欣喜,而那份感动却已不再,儿童对花的功效的开发动力也随着时间永远地留在了过去,留在了那片养育我的地儿。 ‎ ‎ 呵呵……难忘的花儿,难忘的童年!‎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这优美的自然风景。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  ‎ ‎ 1.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 100‎ ‎ 200‎ ‎ ‎ ‎ ‎ ‎ ‎ ‎ ‎ ‎ ‎ ‎ ‎ ‎【作文展台】‎ ‎ 心灵深处的风景(三类文)‎ 想到那个洪灾泛滥的季节,我感动的泪水便会夺眶而出。(开篇简洁,下笔有情。) ‎ 由于家乡地处近湖区,洪魔早早地把爪牙伸进了它的心脏。(比喻形象,形势危急。)我们一家四口在解放军战士的援助下,上了山上的避洪区。父亲很倔强,在楼房顶上死活不肯上船。母亲用生命威胁,他才慢吞吞地上了船。此时父亲的脸色煞白,眼睛痴痴地望着那已成汪洋的远方,我们清楚,水里淹没的是他一辈子的家产。(透过人物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到洪水给村民带来的灾难。)‎ 在山上避洪的日子里,父亲辗转不安,我和哥哥夜里时常听到父亲和母亲的低语:“他娘,这水不久就该退了吧,他哥俩还要到外地去读书,学费可高着哩!”不久,便听到父亲低低的带着试探性的话语:“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好,家里又没有多少积蓄,本想靠那几亩地……我身子骨还可以,你看——”“不行,你都五十多了,能出去干什么:不如我回娘家看看,我哥也许能帮上忙。”母亲把话抢了过去。“那哪行啊,你哥刚能糊口过日子,能帮上什么忙?”父亲说,“就这么定了,我明天动身,干万别让孩子们知道。”(抓住一个细节,突出父爱的深沉。)‎ 次日清晨,父亲提着那破旧的旅行包走了,那微驼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不久后的一天,突然传来噩耗:父亲被砸断了一条腿。从此,全家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父亲则躺在病榻上整日整夜地责怪自己。(这类材料出现在文幸中,显得不真实。)我很想帮家里解决一些困难,可出去了几次,都没有找到工作,反而还花去了几百元钱。(这个材料作用不大。)‎ ‎ 洪水退下去了,全家人却没有一点笑容。就在我极度失望的时候,村长带着一个人进来了,原来是前来慰问灾民的客人。家里不但领到了粮食,还拿到了1000元慰问金。那一天,母亲感动得眼泪直流,父亲也早已泣不成声。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和哥哥又重返了校园。(写政府对家庭的关照不是不行,不过由于材料角度太大,难以写出真情实感。)  ‎ ‎【失分会诊】失分点:(1)主要失分点:本文写“洪水发生”,无新意可言;写“面临失学”,是平常之事;写“得到帮助”,也是普普通通。这种不假思索、随意取材的做法,容易让材料“撞”到一块。选材上的失误,是本文最大的问题。(2)次要失分点:切入角度太大,情感做作,显得不真实,更谈不上感人。‎ 提升点:先是在材料的取舍上下工夫,建议删去“我外出打工”‎ 的情节,修改“爸爸断腿”和“政府慰问”两个情节。“爸爸断腿”这一情节,不妨改一下,改成“受伤”或者“无助”等内容,这是文章的重点,应该重点写,只有将生活的“苦”写得淋漓尽致,后面的情感才会“真挚感人”。结尾的内容,可以用抒情的笔调,借助肖像、景物等描写手段,增添语言的魅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