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升初阅读:分析句子的作用(解析版)部编版
第三讲 分析句子的作用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句子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句子或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难点】 分析句子或段落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方法】 问答教学法 范例演示法 练习教学法 【教具准备】 教学PPT 【课时安排】 2小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交流 与学生交流讨论最新时事热点,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教师根据当时的最新时事热点,自行准备) 二、题型讲解 1.复习导入 【问】上一讲,我们学习了理解句子含义的部分技巧,同学们梳理一下。 【练】学生回答: 方法一:解释关键词语 方法二:分析深层含义 方法三:追问陈述理由 【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析句子作用的部分内容。 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作用——这种考题一直都是现代文阅读中需要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答题时不仅要熟读文章,读懂题意,更要透彻了解阅读的公式,做到活学活用,才能在紧张的考场上获得好成绩。 【问】你们说说本考点有哪些常见的题目类型吗?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 【收】常见的题目类型有: (1)某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2)这篇小小说在结构和内容上很有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4)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公式解说 如何分析句子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答题公式? (1)真题展示一 请看下面的阅读题。 老头子的固定电话 (1)爸爸喜欢我叫他老头子。他经常搬出纪晓岚的名言: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经纶满腹之谓子。其实,他169cm的身高只能算是立地,万寿无疆不过是个愿望。至于满腹经纶,还是换成“满腹唠叨”比较好。 (2)那天,我和我先生一起去看望他。老头子自己做了一桌菜,烫了一壶老酒。两杯酒下肚,话就来了。他先抱怨了水果越来越难吃,又评价说当前的国际局势真乱,而后谈到了家里的固定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是谁把咱们家的号码给卖了,天天有人打骚扰电话,什么地产公司啊,旅游公司啊,有时候早晨五点钟就打过来!” (3)我说:“那就把固定电话断了吧。”老头子瞥了眼放在沙发旁的电话机,咂了咂嘴巴说:“还是留着吧,家里有个电话,才像一个家。” (4)先生说:“老爸真是个念旧的人呢。” (5)我先生是台南人,在上海做生意。老头子还算比较宽容地接纳了他。结婚前,老头子嘱咐他说:“我女儿在家很受爱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嫁过去,你不要欺负她。家务么摆个样子就好了,不要让她真做。”先生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也舍不得的。” (6)婚礼之后回到上海,我给老头子放结婚录像,他看到我按台南的风俗跪拜给公婆奉茶那一段,眼泪忽然就下来了。我说:“这么大年纪了,哭什么呀?”没想到老头子跺着脚,抹着泪说:“我女儿哪里遭过这样的罪哦,那天我等了一夜都等不到你电话,就知道你嫁人后肯定受委屈了。” (7)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原来我出嫁那天,父亲竟然一夜未眠。 (8)后来,我给老头子买了部有答录功能的电话机,老头子很是喜欢。他的自动回答,好像只录给我一个人。他说:“囡囡啊,是你伐?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9)每次听到,我都会笑。 (10)我怀孕后,老头子要接我回家养胎。他喜滋滋地整理出客房,买了新被褥。不过,第一胎,婆婆还是希望生在台南老家。为此,我和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我给老头子打了电话,听着他的声音,满心委屈涌出来。可是讲给他有什么用呢?他也只能是一个人陪着乱操心。于是我说台南的空气很好,水果味道香甜,这里一切都好。 (11)我们聊了很久,直到无话可聊。要挂电话时,他问:“那个……你还有什么话没说吧?”我说:“没。” (12)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13)“哪有什么烦闷啊。”我连忙说。“没有更好。”老头子在电话那边笑了。但在电话挂断时,我听到话筒里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息。 (14)女儿一岁的时候,我带着她回到上海。那天老头子一直在笑。喝了酒,话就多了。他拉着我先生说:“我跟你讲,你不要以为你在台湾,我就没办法了。你要再敢欺负我女儿,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当时先生听了哈哈大笑,回程的路上却有些不悦,诘问道:“咱们吵架的事,你和他说干什么?” (15)“我从来没说过。”“那他为什么对我说这种话?”我靠在车窗上,有点懒得回答。我说:“等女儿长大,你或许会懂吧。” (16)一年后,老头子突发急性肺栓塞去世。人走得很快,没什么痛苦,我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先生帮我办的后事,十分风光。老头子的那套房子,先生建议我把它卖掉,我没同意。先生说:“那把固定电话拆了吧,又没有人用。”我说:“先留着吧。” (17)去年年底,因为种种积蓄已久的矛盾,我和先生的感情终于走到尽头。痛苦之余,我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离开他;我更舍不得的是女儿,不忍心让她吃苦;然而留在这个家里一直委屈自己,我又怎能甘心?…… (18)除夕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拨了那串熟悉的号码。铃声响了几声,就听到了老头子的声音传过来:“囡囡啊,是你伐?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儿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19)这声音给我慰藉,让我冰冷的心一下子暖和起来。 (20)老头子说得没错。家里有个固定电话,你至少还有一个家。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3分) 【问】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 【问】本题已经给我们作了提示。 【练】学生回答:应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问】那么,什么是文章的结构?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如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简单地讲就是文章是怎样开头的,中间写的什么,是怎样结尾的。 【问】开头、中间、结尾的相关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开头: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 (如果是总括性的句子,一般作用就是总领全文;如果是普通的句子,作用就是引出下文;如果句子或段落能够让人有往下读的欲望时,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答“吸引读者兴趣”。) 中间:承上启下、伏笔、作铺垫 (句子在中间,其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也叫过渡;伏笔和铺垫有时候可以看做是启下的另一种形式。) 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文(如果是小说,应答为:使情节完整)、照应开头(题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如果是概括性结论的句子,其作用是“总结全文”;不是概括性句子,只表明文章结束,其作用是“收束全文”。小说的结尾往往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这个结尾对文本具有巨大的意义,其作用就是“使情节完整”。如果结尾是问句,一般是为了让读者思考,其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强调一下:“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两个词连用为最好。) 【问】开头、中间、结尾的相关句子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开头:奠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意、渲染气氛 (以上术语在运用时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谈,要答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点明了什么题意,渲染了什么气氛,一定不要单纯地记几个枯燥的术语。) 中间:点明主旨 (中间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相比较,如果显得“鹤立鸡群”,往往和中心主旨相关。提醒一下:“升华”和“深化”是有区别的;如果句子读起来情感充沛、语意激动用“升华”,读起来心理平静或者沉重用“深化”。) 结尾: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 (点明主旨的作用与中间相同。) 《老头子的固定电话》这篇文章通过围绕“固定电话”写的几件事,赞美了细腻而深沉的父爱,表达了“我”对家的珍惜和对父亲的思念、感激之情。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一定要关注这个句子或段落出现的位置,先做前期预判;然后仔细品读文字,读出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 【问】先从结构上进行判断。 【引】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大家说说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结构的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首先想到的就是“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通过观察文本发现:这句话不是概括性结论的句子,应该用“收束全文”回答。“家里有个固定电话,你至少还有一个家”,看到这样的话马上就联系到标题“老头子的固定电话”,因此它具有“照应题目”的作用;另外,相关的内容在第③段也出现过,也可以答“与第③段相呼应”。 【问】我们再从内容上来分析其作用。 【引】结尾在内容上的作用是什么?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句子出现在结尾,就应该联想到“主旨”方面的内容,可回答“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深化中心”。通过仔细分析,句子没有直接点明主旨,读起来也没有情感充沛语意激动的语势,心理反而显得平静或者沉重,所以,我们应该用“深化中心”来作答。 【收】无论是什么文章,无论是运用了行文技巧或语音技巧,从本质上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往“主旨”的方向想,只有这样才能贴近文本,贴近命题者的本意。 【问】纵观全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赞美了细腻而深沉的父爱,表达了“我”对家的珍惜和对父亲的思念、感激之情。 【问】下面,我们就按照刚才分析的思路把答案整理出来。 【问】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参考答案: 结构上:(1)收束全文;(2)照应了题目;(3)与第③段相呼应。 内容上:深化中心,赞美了细腻而深沉的父爱,表达了“我”对家的珍惜和对父亲的思念、感激之情。 【收】通过训练,我们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答题公式: 结构+内容+具体内容 公式中的“内容”并不是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义,而仅仅是指解答有关“内容”方面的试题的专业术语。公式的前两部分只是给具体内容指明了一条道路。具体内容则是根据前两部分的思路结合文本内容具体整理出来的答案。至于具体解读,每篇文章都是不同的,一定要注意相关细节。 (2)真题展示二 我们再看一道阅读题: 找回颤动的感觉 林夕 (1)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童老师说了许多祝福和叮咛的话,然后发给每人一张稿纸,让他们写出自己认为未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算是高中最后一篇作文。 (2)童老师话音刚落,他就在稿纸上写出答案: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 (3)二十年过去了,已成为京城富商的他,又回到故乡,参加母校五十年庆典。他为老师准备了一份贵重的礼物——LV皮包。 (4)他的礼物,好像并没让老师感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小镇、奔走于校园的中学女教师,似乎对来自法国的著名品牌并无多少印象。相反,他自己,却被老师的礼物深深地感动了!那是二十年前他离开学校时完成的最后一篇作文。 (5)他看着那有些发黄的纸上写着: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他百感交集,眼泪一瞬间涌了出来。 (6)他早已实现这些梦想。实现之后,并不觉得它们重要。 (7)“如果现在,让你写下过去二十年,对你影响最重要的三件事,你会写什么?”老师问。 (8)他思考片刻,拿出笔,在稿纸背面写下:母亲的饺子、朋友的存折、妻子的字条。 (9)老师看了,微笑着道:“给我讲讲吧。我相信,每件事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 (10)那一年,他二十九岁,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忙的晕头转向,春节也没回家。除夕夜,他往家打电话,母亲问:“有没有吃饺子?”他说:“吃了,在超市买的速冻水饺,一点儿也不好吃。真想吃你包的三鲜馅饺子。”初一晚上,他刚刚上床睡觉,就被门铃声叫醒,开门一看:是母亲。她坐了十二个小时的火车,给儿子送饺子来了! (11)他对老师道:“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饺子!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香味。” (12)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倒闭了。当初创办公司,他欠下几万元债,心灰意冷,萌发轻生念头。这时,一位平时并不十分亲近的朋友找到他,给他一本存折,告诉他密码,转身走了。 (13)“存折上 有6500元钱,是他的所有积蓄。他是一名公务员,每月薪水不到一千,每次发薪就存一二百,每次存钱的记录都在上面。其实这点儿钱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我起作用的是存折主人的真诚和信任。就算是为了报答他,我也一定要收拾残局,东山再起!” (14)说到这,他停住了,陷入深思,仿佛又回到那充满艰辛的拼搏岁月。 (15)老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道:“那第三件事呢?一定是个浪漫的故事吧!”。 (16)“不,一点儿也不浪漫。那字条上没有写‘我爱你’,‘我想你’这些甜蜜的话。当时那种情况,我们根本没有心情。” (17)“发生了什么事?” (18)“两年前,我由于长期劳累和工作紧张,患上了耳疾,医学上叫乳突炎。我先是左耳感染,后来右耳也染上了。那段时间,妻子一直陪着我,每天帮我热敷、清洗耳道。病情越来越重,我需要动手术。手术前夜,我担心手术失败会失聪。她就给我写下那张字条:亲爱的,别担心,我愿意永远做你的耳朵!” (19)老师被他的故事打动了,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伸手在他的背上拍打几下,意味深长地道:“二十年前,你们写在纸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很虚幻,有的很物质。二十年后,你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读来读去,我只读出两个字—— 感动。其实想想也对,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 (20)是啊,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它只轻轻一下,就拨动了心的弦律,荡起的涟漪久久挥之不去!无论何时何地,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总有一种颤动的感觉。那些感动里包含着岁月老人无法带走、死亡之神无法摧毁的真情。 ●小说第(6)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说出理由。(3分) 【问】能不能删去第6段,必须搞清楚这一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是什么。 【引】先看这一段在什么位置,再根据位置想想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 位置:在中间; 作用:承上启下、伏笔、作铺垫 【问】能起过渡作用吗?为什么?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整理: 可以。“他早已实现这些梦想”是回答“他”中学时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做了没有,是对上文的总结;“实现之后,并不觉得它们重要”则引出了“他”认为未来人生最重要的是另外三件事:母亲的饺子、朋友的存折、妻子的字条。 【收】很显然,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大家试着把这段删去读读,然后想想删去这段话行吗。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整理: 删去后文意不连贯,情节不够完整。 【收】文章对结构的要求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周严缜密,自然和谐。脉络清晰指行文要有一条能够体现作者思路的线索,一贯到底,使零散的材料系统化,使所描述的事件、景物、人物有次序地呈现出来;层次分明,指每一段、每一层次要合乎逻辑的安排;周严缜密,指文章的内容表现得充分完整,无遗漏现象,各个环节俱全,无疏忽之处;自然和谐,指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各个环节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本文如果没有这一段来过渡,文意就不连贯,情节就不够完整。 【问】请大家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答案完整地整理出来。 【练】学生答题: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第6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删去后文意不连贯,情节不够完整。 (3)真题展示三 我们再看一道阅读题: 继 父 张亚凌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 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皮包骨头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给他说话直接带味儿。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硬拉扯到那事上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前去?给他们姓李的养活娃娃,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给母亲和起脾气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孙子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带,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爸,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他? 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爸,您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 倘若他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他多少?!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3分) 【引】看题目我们就知道是从结构、内容方面考查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你准备如何套用公式作答? 【问】首先想想开头和结尾在结构方面各有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开头: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 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题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问】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开头写“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其作用是“总领全文”还是“引出下文”,只要稍作分析和比较,就很清楚,是“引出下文”,除此外,还能吸引读者兴趣。结尾不是问句,没有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的作用,明显,它的作用就是与开头相呼应。 【问】大家再想想开头和结尾在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开头:奠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意、渲染气氛 结尾: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 【问】结合文章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方面有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开头写“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目的不是渲染气氛,而是点明题意。结尾的语言不是那么激昂,不能说是“升华主题”,也不是非常沉重,不能说“深化中心”,明显的作用是点明主旨。根据全文的内容来看,开头和结尾都是在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 【问】请大家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答案完整地整理出来。 【练】学生回答后小结: 结构上,开头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并能吸引读者兴趣;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开头点题,结尾点明主旨,这样写强调了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了我们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3分,结构1分,内容2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结】 【问】通过学习,大家说说,某句或某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内容略) 【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结构+内容(术语)+具体内容”的公式答题?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答题步骤为:第一步,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什么位置;第二步,根据位置想想句子或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哪些作用,有哪些术语;第三步,根据文章内容判断该句子或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第四步,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句子或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并整理出规范的答案。 三.考点演练(教材提供了10道练习题,老师可根据时间取舍) (1)练习一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1)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2)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3)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4)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5)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6)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x.JL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7)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8)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9)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10)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11)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12)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13)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14)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15)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问】本题和真题展示一《老头子的固定电话》的题目完全一样,你准备如何套用公式作答呢? 【问】先想想结尾一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练】学生回答: 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题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问】根据文章内容判断该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照应题目,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问】再想想结尾一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练】学生回答: 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 【问】根据文章内容判断该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再次点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 【问】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是“最美的人”。 【问】请大家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答案完整地整理出来。 【练】学生回答后小结: 结构上,照应题目,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再次点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是“最美的人”。 (2)练习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树枝与名片 【日】西村寿行 (1)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2)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 (3)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4)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5)小船摇荡于波涛中,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6)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7)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8)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装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印象。 (9)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10)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11)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12)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13)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 居住了下来,我当上了作家。 (14)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15)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16)当我惊异于冷风的肆虐时,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17)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 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18)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分析第⒂段“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在文中的作用。(4分) 方法同前 【问】你准备怎样套用公式作答? 【练】学生回答: 先看位置,再根据位置想想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问】这段话在文章的中间,中间部分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有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结构:承上启下、伏笔、作铺垫 内容:点明主旨 【问】联系全文,具体说说该段的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这是一段描写的句子,文章在第④段也有相关的句子,自然有照应的作用,且营造了一种与20年前相似的故事氛围;另外,还为下文“我”向少年扔名片作铺垫,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不过这段话不具备点明主旨的作用。 【问】回答得很好,下面请根据刚才的分析,把答案整理出来。 【练】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 照应第④段内容,营造与20年前相似的故事氛围,为下文“我”向少年扔名片作铺垫。 (3)练习三 义重情深的恩赐 从维熙 (1)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2)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愕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 (3)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打开水龙头洗脸时,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许多。因而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倾吐出初识襄阳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缘分很深,去过武汉等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曾给我人文启迪——但让我一见钟情的,却是大美的襄阳。当天晚上,我和文友们登上一叶小舟在汉江上夜游,两岸灯火映照下的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相辉映的画面,让我当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4)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在内心的穿梭,一种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来襄阳之前,我读到过如是一条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生活来说,已然是个负面信号。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自残之举吗? (5)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却避开众人,想找个地方尝上一口水库的水。 (6)无计可施之际,只好向讲解员求救。她问我喝过“农夫山泉”没有,我说喝过。她说部分瓶装水就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我十分惊愕,讲解员为我压惊说:“经过专家检验,库边之水因与堤岸相接,属二类净水;库心的水,仍为一类最佳水质——这种优良水质,已经连续保持六年了。”接着,她对我谈起襄阳和当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从2003年起,在总干渠两侧先后关停并转了三百多家冶炼和造纸企业,现在水源保护圈高达三千多平方公里。 (7)归来途中,赵丽宏等几个年轻的文友,正在讲述着他们的汉水情话:他们居然穿上泳装,表演了一场泅渡汉水之举。我想参与到车上的欢声笑语之中——但到底年纪老了,没有高声说话的底气,因而只能对身旁的文友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我不会游泳,但也尝到了汉水之美味,在南湖宾馆我尝了几口自来水,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风团只有我喝到了汉江的圣水。” (8)“圣水?你不是说梦话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询问我。 (9)我诙谐而幽默地说:“ 汉江圣水偏爱老人。为了照顾采风团里年纪最大的我,当地专门开来一辆车,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门寺。这儿是唐朝诗翁孟浩然少年读书之地,曾给后人留下《春晓》名诗。能到他的故土,寻觅他的形影,内心十分激动……” (10)“你喝了那儿的水了?”文友问我。 (11)“让你猜着了,我喝了鹿门寺的水!” (12)他说:“那也不能称其水为圣水呀?” (13)“你听我说下去么。进了这个寺院,正好碰上一位僧人,用一只水桶在岩洞口提水。我向那位老僧说想喝上一口你打上来的水。老僧绽露出一丝笑意,但并没答应我的要求,而是用手指了指岩洞旁悬挂的另一只小小水罐,让我自己动手舀水。我拿起水罐从岩洞里舀上水来,一扬脖子喝了下去:“你想,千年前的诗圣孟浩然,在这儿耕读挥墨多年,一定喝过这洞中之水;现在寺院的僧侣们,又用其水制其禅食,称其为圣水,不是挺合适的吗!” (14)友人笑了,说了一句文学行话:“你真富有文人的想象力……” (15)水——又是水。不管是南湖宾馆还是鹿门寺的水,其根脉都离不开浩浩荡荡的汉水,因而我深感不虚此行。我深知水对中华民族的分量,它是流淌于一个国家体内的血液。作为一个国人理应关注水情,如今许多省份都在闹水荒,没有想到的是,汉水是这么义重情深,将远行一千多公里,向贫血北方输血。 (16)直到两天后,长途行车返回襄阳——我可是一个抚摸过整条汉江的文化水痴。因而在与襄阳的告别晚餐上,八十一岁的我连连高歌,以抒发一个文人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 ●请分析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方法同前 【问】这道题的考点定位是:分析段落的作用。你准备怎样套用公式? 【练】学生回答: 先看位置,再根据位置想想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问】这两段在文章的开头,那么,开头部分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有什么作用? 【练】学生回答: 结构: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 内容:奠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意、渲染气氛 【问】联系全文,具体说说开头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既总领全文,又引出下文对一周行程的记叙。 【问】这两段开头有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吗?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有。文中说汉江之水使“我”有黑黄斑痕的牙齿一下子变白了,自然会让人提出“为什么”的想法,具有读下去探其究竟的欲望,所以有能够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问】再联系全文,具体说说开头两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开篇点题,点明我将开启汉水寻访之旅及恩赐之意。 【问】下面请根据刚才的阐述,把答案整理出来。 【练】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 在结构上:既总领全文,又引出下文对一周行程的记叙。另外,文中说汉江之水使“我”有黑黄斑痕的牙齿一下子变白了,能够吸引读者兴趣。在内容上:开篇点题,点明我将开启汉水寻访之旅及恩赐之意。 (4)练习四 阅读《陪着母亲坐火车》一文后回答问题。 ●这篇小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①与文章开头“想坐一次火车”“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照应,有首尾呼应之妙;②最后点明母亲坐车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画龙点睛,篇末揭示小说的主旨;③突出文章的主题,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④塑造了一个用心良苦,教育巧妙,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评分意见: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意思相近即可。) (5)练习五 阅读《原来你离我那样近》一文后回答问题。 ●1.第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3分) 作用: 分析: 2.从文找出与第⑨段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结合文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句子: 作用: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1.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她以为没有机会见到父亲,引出下文她与父亲意外相见一事。 2.呼应句子: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就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 作用:前文写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6)练习六 阅读《格布上的花》一文后回答问题。 ●1.第③段单独成段好在哪里?试分析。 (2分) 2.分析选文结尾句“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的作用。 (2分)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1.①起强调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②承上启下,引出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2.①内容上:深化主题,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爱,人生就会如花一样绚烂多彩。② 结构上:照应题目,收束全文。 (7)练习七 阅读《爱在身后二十米》一文后回答问题。 ●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好在哪里?(答出两点即可)( 2分)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表明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深化主题。 ②结构上篇末点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③语言上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的关爱,生动感人。 (8)练习八 阅读朱成玉一文后回答问题。 ●第④段划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内容上交代了索马里难民饱尝生活苦难,缺医少药,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情况;(2分)结构上为后文小姑娘的死埋下了伏笔。(1分) 四、综合训练 阅读《守山人》,按要求完成题目。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4分) (1)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2)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3) (4) 2. 14和19 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2分)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15段中的画线句。(3分)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 答: 4.第16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5.文章17-19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讲解略 参考答案: 1.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本题是梳理情节概括内容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经历,从陈遗志殉职后谁又怎样、他们离开后还有人来吗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详细叙述,语言要简洁通顺。 2.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根据题中老康两次“哭了”的提示,阅读全文,梳理与之有关的内容,找到老康为什么哭的内容进行概括。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中的两个“像”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比喻的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答。 4.环境描写。(1分)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1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1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本题是环境描写题。根据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5.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2分)②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1分)③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1分)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篇末结构的作用,然后根据全文具体分析内容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