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四篇课文分别是《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其中《古诗词三首》编排了《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和诗词通过描绘绮丽的风光和奇妙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丰富的情感表达。《草原》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丁香结》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看到丁香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并由此开始了人生的体悟。作者由花想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发出了生命需要“结”,否则人生就平淡无味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通过描写夜宿江边沙洲,旷野里孤月相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对故乡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赞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作者围绕“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抒发了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花之歌》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独特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清新的笔调描绘花的独特之美,同时借物喻人,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习作”部分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自然段及古诗。‎ ‎4.习作时能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变形后的世界,同时掌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的写作方法。‎ ‎5.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习使用排比句。‎ ‎6.学习使用分号。‎ 重点 ‎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草原》2课时 ‎《丁香结》2课时 ‎《古诗词三首》2课时 ‎《花之歌》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1 草 原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宾客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到过内蒙古大草原的学生不多甚至没有,但是通过很多草原歌曲、北朝民歌《敕勒歌》以及影视作品等,学生会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定的了解,也会产生兴趣。因而,本课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草原的美,在自主创设的情境表演中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朗读指导。‎ ‎4.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陈列”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2.通过朗读与摘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重点 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天堂》,关于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草原的相关信息。‎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陈列”等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谁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草原或将自己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交流一下?‎ ‎2.播放歌曲《天堂》。‎ ‎3.出示课题,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生字词):绿毯、陈列、衣裳、彩虹、马蹄、豆腐、稍微、微笑。‎ 指导书写:“毯、腐”是半包围结构,“微”是左中右结构。‎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多音字):勾勒、蒙古包、好客、同行、似乎。‎ 指导读准词语中的多音字:勾勒(lè)、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景物美 人情美)‎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美”‎ ‎1.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找一找,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A.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草原,说说你能看到什么。‎ 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A.反复读这个句子,哪个词用得最巧妙?(绣)‎ B.出示课件,让学生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情境还可以比作什么?‎ C.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美丽的草原之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B.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C.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既是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又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草原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景物美——人情美 第二课时 ‎1.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团结民族的教育。‎ 重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试背第1自然段。‎ ‎2.导入: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人民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 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草原人民?(一是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色的衣裳,二是比喻草原人民的热情。)‎ 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热闹的场面,热情的草原人民。)‎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理解“会心”, 知道“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的含义。‎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深情 激越的赛马、香醇的奶酒、嘹亮的民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分别呢?所以尽管夕阳已经西落,大家仍然谈兴正浓。‎ ‎3.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草原人民的热爱。)‎ ‎3.师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短短的一次访问,不但增进了我们两族人民的情谊,更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2 丁香结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人生的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人生就太平淡无味的认识,‎ 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 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出作者由花及人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并能够获得自己对人生情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朗读抒情散文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研读、精读、品读,品味文中传神、优美的语句。‎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缀、幽、笨拙、伏案”等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缀、幽”等生字,会写“缀满、幽雅”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重点 ‎1.会写“缀、幽”等生字,会写“缀满、幽雅”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难点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回答)‎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的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喜欢的段落。‎ 丁香结第二课时 ‎1.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两句话写了丁香花的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6.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分别指哪种感觉?(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7.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纱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用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讨论交流。‎ ‎(2)师指导明确。‎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纱》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生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 ‎1.师总结: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四、布置作业 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我在《丁香结》这篇课文中设定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描写景物的小文章。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其次,通过展示古文中的丁香形象,并与课文中的丁香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通过描写夜宿江边沙洲,旷野里孤月相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对故乡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赞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围绕“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抒发了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高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诗词内容。但是,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力不是很强,怎样让学生走近作者,感受诗词中的深刻内涵,使其与诗词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在“用情感悟”上下功夫。‎ 学习古诗词,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课文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看图,感悟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理解,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评读、悟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了解诗词的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积极主动积累诗句。‎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词的意思。‎ 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史上的许多诗人、词人,触景感怀,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怀吧!(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宿建德江》‎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孟浩然图片,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事件:宿;地点:建德江。朗读节奏:宿/建德江。)‎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合作探究,领悟诗意。‎ 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2)交流自己独到的见解,说说从诗词中看到了哪些美妙的画面,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体会到了哪些特别的情感。‎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谁能描述一下自 己闭目看到的事物。(生自由说)‎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沧桑、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受读到诗的字里行间。(生齐读)‎ ‎(4)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5)“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6)“日暮”是日落黄昏时分,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7)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这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师小结: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6.配乐朗读,指导背诵。‎ 宿建德江 烟渚 日暮 野旷→愁←天低树 江清 月近人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宿建德江》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江暮色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诗词,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苏轼图片,学生交流关于苏轼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市西湖畔;心情: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合作探究,领悟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 ‎4.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生自由说,师适当点拨)‎ 写的是西湖雨前、雨中及雨后之景。‎ ‎①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 ‎②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跳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点大而猛。倾盆大雨、狂风骤雨……)‎ ‎③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2)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说说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可以看出。)‎ ‎(3)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比喻的好处在哪儿?‎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4)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5.师小结:醉于酒,更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6.再读古诗,感悟诗情。(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等)‎ ‎7.指导背诵。‎ 三、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辛弃疾图片,学生交流关于辛弃疾的资料。‎ ‎(2)同学们,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词牌名:西江月;时间:夜;事情:行;地点: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合作探究,领悟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 ‎4.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品读上阕。‎ ‎①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②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 ‎③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描述,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切。)‎ ‎(明亮的月光惊醒正在休息的鹊儿,在微微的凉风下,可以听到蝉儿的鸣叫声。闻着清新的稻花香,人们开心地谈论着丰收年,耳边还传来阵阵的蛙鸣。)‎ ‎④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他急切想找到避雨的地方。)‎ ‎②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 ‎③从“路转溪头忽见”可以体会到词人什么样的心情?(找到避雨处喜出望外的心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指导背诵、默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由于以往教学一直都在渗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放手让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抓住相应的字眼或关键词,品味到了古诗词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异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境,并且当堂就完成了背诵。‎ ‎4* 花之歌 ‎《花之歌》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本文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写人,诗人通过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出了对花的欣赏与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对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结合词句展开想象的能力。本课想象奇特,画面感强,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文字想象画面,然后品读,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体会花的美好。‎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花独特的美,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2.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3.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相关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赏析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有阅读相关美文的兴趣。‎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花独特的美,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难点 继续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纪伯伦的相关资料,找一些纪伯伦的作品读。‎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明了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描写花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并随机板书。(课文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花比作什么?又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花干什么?)‎ 三、赏析语句,品味花韵 ‎1.导语:让我们静下心来品读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 师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找一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你阅读后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还可以把它记在自己的心里。‎ ‎(3)学生自读自悟,找出重点语句做标记。‎ ‎2.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重点交流“花是什么”。‎ ‎(1)是大自然的话语。“说出来”“收回去”“藏在心间”“又说一遍”指的是什么?‎ ‎(2)是星星。坠落的星星是什么样的?谁能为大家描绘出来?‎ ‎(3)是诸元素之女。四季有什么寄语?‎ ‎(4)是礼品,是冠冕,是祭献。人们用它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情谊?‎ 除此之外,你还想象到花是什么?试用同样的方式表达。‎ 四、体会情感,释题 ‎1.“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歌》?‎ ‎3.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五、自学阅读链接 节选文章写了什么?哪些句子感动了你?请读一读,说一说。‎ 花之歌 ‎ 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诗中花的形象是伟大的、积极乐观的,既给人以审美愉悦,又启迪生活理趣。这篇散文诗借花的品格写出了一种神韵和品格,为学生们树立了高尚的人格理想。此外,诗中排比句式的连续运用,使本文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呈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这一点是学生可以学习借鉴的。‎ 习作:变形记 这次习作是想象作文,要求我们结合《花之歌》这篇课文,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可以变成另一种东西,然后把在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学生选择变成的东西可以是自己所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比如蚂蚁、路灯、星球等。这次习作,旨在让学生学习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学生在学习《花之歌》一文时已学习了一些激发想象的方法,如配乐朗读时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教师在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事物的生活经历,充分发挥想象,对于本次习作“变形记”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1.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角色,抓住相关的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叙述想象的事物。‎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记叙要具体,将想象的事物的特点写详细。‎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口头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乐于表达、倾听的能力。‎ ‎ 2.围绕变形后的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积累、感受,再尽情表达,最后尝试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情感。‎ 重点 想象自己变形后的情景,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难点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想象类作文,并做好摘录笔记。‎ ‎2课时 ‎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变成的东西,活跃学生思维。‎ ‎2.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领悟写想象类作文的方法。‎ 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一说自己想变成的东西,活跃学生思维。‎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领悟写想象类作文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学习了《花之歌》一课后,一定对作者的丰富想象感到赞叹不已,对自然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随意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会变成什么呢?(指名回答)‎ 二、指导阅读,小组交流 ‎1.教师检查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作文的摘录笔记。‎ ‎2.就检查情况开展课堂讨论,激活学生的记忆表象。‎ ‎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想象类作文,想一想:在你读过的这类文章中,哪些人或物或现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象类作文与一般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 ‎3.想想:我变成了什么东西,我在变形后的世界里会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 师:请4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听。听清之后,你也可以向他提问题,来帮助他丰富变形后所做事情的过程。‎ 教师相机点拨:变的东西可以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主题可以涉及自然,也可以涉及环境等。‎ ‎4.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们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分享?‎ ‎5.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 三、归纳小结,揭示写法规律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要写好这次作文,必须把握哪几点?在组织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并揭示以下写法规律:‎ ‎1.确定自己想变成的东西,选择变成的东西 是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 ‎2.想象要大胆、合理,想象的世界、经历要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3.注意角色的转换,变形后的体验要符合角色身份。‎ ‎4.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变形后对世界的感受。‎ 变形记 第二课时 ‎1.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2.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美好心愿。‎ 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难点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美好心愿。‎ 一、启发谈话,指导选材 ‎ 同学们,写想象类作文,发生什么都是可以的。如果你学习感到困倦,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老鹰……如果你看到病人在饱受病痛的折磨,可以想象自己是一盒药;如果你看到晚归的人,可以变成一盏灯为他们带去光明;也可以变成一棵树,静静地听人们在树下乘凉的时候讲述过去的历史……每个人的关注点、兴趣爱好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想变成的东西也是各式各样的。现在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题目补充完整。‎ ‎1.我想变成________ ‎ ‎2.引导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自己选择变成这个东西的理由。‎ ‎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从教材列举的四个话题中任选一个,或者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确定写作材料。‎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师生以“地球的自述”为例探讨习作的构思:‎ ‎(1)地球上有些什么?(江河湖海、高山、田野等。)‎ ‎(2)这些常见的事物地球会怎样表述,选用什么方式表述?(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3)地球通过自述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环境保护,热爱自然。)‎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回顾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 ‎4.课堂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如何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5.对修改后习作有明显进步的予以表扬,进一步调动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 四、指导评赏,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师生进行示范性评赏。‎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体现出的“独特感受”。‎ ‎4.将班级优秀习作汇编成册,在班内或校内传阅,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 再次修改习作,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 变形记 ‎ 地球的自述 我在教学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让他们发挥想象自己要变成的东西,然后说出与变形后相关联的事物,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并进行大胆地表述。充分发挥交流的功效,让学生相互启发,想象出奇特的画面,将这次的习作写得形象、生动。‎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分别从交流、表达、积累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强化。“交流平台”通过课文《草原》《丁香结》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阅读文章的方法: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生活经验、运用联想法帮助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词句段运用”则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好处和学习使用分号,通过学习路牌地名的拼写方法,知道用拼音规范地拼写自己的名字。“日积月累”则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本单元的文章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大胆,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此前,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语文园地比较容易。‎ ‎1.借助教材提供的语段,读品结合,讲练结合。‎ ‎2.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联想的方法读书,培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习惯。‎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运用排比的好处。‎ ‎3.学习使用分号。‎ ‎4.学会用拼音规范地书写名字。‎ ‎5.读背并积累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在运用中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喜爱读书的兴趣,养成善于联想、乐于积累的习惯。‎ 重点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学习使用分号,规范地使用拼音。‎ 难点 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掌握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关注路牌的书写,搜集排比句和自己喜爱的古诗词。‎ ‎2课时 第一课时 ‎1.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阅读习惯。‎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运用排比的好处。‎ 重点 ‎1.掌握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运用排比的好处。‎ 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带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姿。或徜徉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上,或流连于清香扑鼻的丁香花丛中,或摇曳在无限苍穹之下……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画面生动,但我们怎样读懂这些课文呢?(生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说说“交流平台”主要讲了什么? ‎ ‎ 2.“交流平台”主要侧重于指导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活跃思维,激活创造力。‎ ‎ 3.小组交流教材提供的例话内容。‎ ‎ 4.提供范例《厄运中的海伦》,指导学生思考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想。‎ ‎5.全班交流:怎样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想开去。‎ ‎(2)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6.小练笔:指导学生选择一篇课外读过的文章,把读后想到的写下来。‎ 三、词句段运用 ‎1.师:大屏幕上展示的是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句子,并说一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 ‎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母亲对“我”的爱,而且运用排比句后感情更强烈。 ‎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 师:很好,你们能发现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以后就可以在我们的作文中多用排比句。‎ ‎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上的排比句。并仿照下面这个句子,说出更多的句子。‎ ‎ ‎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自主归纳:‎ ‎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 ‎(2)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词句段运用:排比句第二课时 ‎1.积累本单元好的词句和段落。‎ ‎2.学会用拼音规范地书写名字。‎ ‎3.认识分号,学会使用分号。‎ ‎4.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重点 ‎1.积累本单元好的词句和段落。‎ ‎2.学会用拼音规范地书写名字。‎ 难点 ‎1.认识分号,学会使用分号。‎ ‎2.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是什么符号?(课件出示分号)你们认识它吗?对了,它就是分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使用方法。 ‎ 二、词句段运用 ‎(一)走近分号,了解运用 ‎1.分号不同于顿号、逗号,它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2.那么,什么是并列分句呢?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分句。‎ ‎3.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例1: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这段话描写了女孩两种不同的动作,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我们再看——‎ 例2: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这段话是由几个小句子组合而成,为我们列举了几种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里开放的现象。这几个小句子就是并列分句。‎ ‎4.请再读一读上面的句子,想想:这些并列分句所描述的对象有什么不同。‎ ‎5.例1描写的都是女孩的捡槐米的不同动态,例2描述的是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同。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 ‎(1)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句1。‎ 句1描述的是“我”在不同空间和时间的表现与状态。两个分句里,逗号前面的文字表示空间或时间,逗号后面的文字表示行为与状态,句式相似,非常有意思!‎ ‎(2)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描述时,可以用分号。请同学们快速朗读教材中的句2。‎ 句2主要写的是太阳的热量被吸收的不同情况,属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使用了分号。‎ ‎ 6.教师小结:关于分号的学问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慢慢体会,逐渐学会运用。‎ ‎(二)认识路牌,掌握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1.老师带来了一段马路的视频,里面有很多马路的标记,我们一起来找找有哪些路牌。‎ ‎2.路牌上有些字我们还没有学习,大家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认识?(借助路牌上的拼音。)‎ ‎3.大家注意到路牌上的拼音书写有什么特点吗?(生发言)‎ ‎4.对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路牌上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字母,且专名与通名要用空格隔开。大家还观察到哪些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的现象?(广告、标题、书名。)‎ ‎5.大家掌握了地名的书写规则,那你们知道怎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 ‎6.学生学习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教师巡视察看。‎ ‎7.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指导:名字的拼写,姓和名要分开写,每个部分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王芳 Wánɡ Fānɡ”“司马相如 Sīmǎ Xiànɡrú”。‎ ‎8.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照自己拼写的方式,检查修正。‎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在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众多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 ‎2.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过故人庄》。‎ ‎3.学生自由吟诵,并尝试理解。‎ ‎4.交流反馈。‎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3)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才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 ‎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 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论家常事。)‎ ‎5.欣赏美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体会诗歌对仗的美丽。‎ ‎(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合”对“斜”。“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斜”,写出城外青翠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 ‎6.“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8.背诵默写这首诗。‎ 语文园地 过故人庄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在日积月累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开始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越读越有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及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韵。引导学生抓住“邀”“还来”体会故人间的情谊,引导学生抓住场景想象故人庄的美好。教学效果良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