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小升初语文拓展素材-古诗词解读:采莲曲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小升初语文拓展素材-古诗词解读:采莲曲 部编版

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罗裙与荷叶是一样的颜色,‎ 美丽的脸庞令荷花也面向着她们开放。‎ 她们袅娜的身影纷纷消失在荷花池中,‎ 只有在听到歌声后才察觉她们回来了。‎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人称“七绝圣手”。就是说,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太妙了。‎ 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8年,字少伯,汉族,可能是山西太原人,也可能是陕西西安人。‎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家里很穷,在家耕田,年近三十岁的时候,通过了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进政府部门当了官。‎ 王昌龄跟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是好朋友。这些人都是知名的诗人,可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说法的确不差。要想写好诗,多跟喜欢诗歌的朋友在一起。‎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做官之前在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著名。王昌龄的诗思维缜密,思路清晰,跟高适、王之涣齐名。他的诗集有六卷,今编诗四卷。‎ 创作背景:‎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 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赏析:‎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赏一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 首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这一句诗,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与荷叶的颜色都是绿色的,一样的青翠欲滴。‎ 这个比喻不算新奇,但是用在这里却非常美妙。既描绘了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又写出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诗中的那个“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本来是用布裁出的嘛,可是此处却让人误以为那罗群是用荷叶来剪裁的。你想,那颜色自然是一样的碧绿了。‎ 这句诗还让我们想到了贺知章的《咏柳》,诗中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为什么呢?原来呀,荷花都觉得采莲女很美丽,禁不住都要看看她们。当我们看人的时候,不是要把脸调过来冲着那人吗?所以,荷花们被采莲女的美貌打动了,不自觉地调转了姿态,向着采莲女开放。‎ 哎呀,这个写法,真是太夸张了。那采莲女得多美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大家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之后,也忍不住想穿越回王昌龄那个唐朝,去看看采莲女们了。 ‎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这句诗的关键之处是一个“乱”字。这个“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进入采莲池中嬉笑欢闹的场面,也能让人体会到身穿绿裙的采莲女们一进入池中就与荷叶融为一体,还能让人感到荷塘里花叶繁茂,人在其中都被遮挡住了。‎ 美丽的采莲女进入荷花池中被荷叶遮挡住了,观看她们的人可是还想看看她们美丽的容貌,可是看不到了。是不是很着急呢?可是着急又有什么用呢?只能在岸上老老实实地等待呀!可是,那等待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到头呢?诗人仿佛了解我们的心情,把我们引到了第四句诗里。‎ 第四句,“闻歌始觉有人来“。在这里,有了一个交代。否则,怅然若失的心情不得结束,那种感觉是很难受的。就好像,早上,父母把我们送到了学校,到了放学的时候,怎么也看不到他们来迎接我们的身影,我们站在校门口,哎呀,父母什么时候才回来呢?真是着急呀!‎ 我这个比喻可能不是特别得当,但是,通过这个比喻,你是不是能体会到观看采莲女采莲的诗人当时的心境了呢?‎ 当父母唱着歌来接期盼已久的小同学时,那种快乐的心情是不是溢于言表呀。这种心情,也就是诗人当时听到了采莲女的歌声,看到人回来时的感受。‎ ‎“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突出写了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两个字给人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让人觉得诗人已经伫立良久,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莲花池里,可能都站呆了,这个时候,他听到了歌声,啊,忽然从呆立的状态里舒醒了过来。‎ 我们现在也醒一醒吧?‎ 诵读:‎ 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诵一遍这首美丽的诗吧!‎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