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0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25课-人教部编版(共27张PPT)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五年级下册 第 25 课 内容一 周易 · 系辞上 ( 四 ) 内容二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内容一 周易·系辞上(四)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周易 · 系辞上(三)》。 二、尝试初读 (一)初读《周易·系辞上(四)》,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天下之赜( zé )、谓之爻( yáo )、不可恶( yà )也、其子和( hè )之、见( xiàn )乎远、其臭( xiù )如兰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四)师生拍手齐读。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文白对读。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翻译: 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纷杂,便用《易》的 卦爻来比拟事物的形态,象征事物的内义,所以叫作象。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化,观察变化中的合会贯通之理,用来推行典章制度,在卦爻上附上卦辞爻辞来判断事物的吉凶,所以叫作爻。易象言说天下事物的纷杂而不可小看,爻言说天下事物的终极变化而不可混乱。用卦爻比拟事物而后言说,议论它而后行动,经过比拟议论来确定事物的变化。 2. 素解文意。 释义: ①关于“象”的解释:象,是《周易》中特别重要的概念之一。《周易·系辞》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行。”象,就是以“象”类物,是古人分类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类”或“形”,可以为实,也可以为虚。比如说,钱包和地窖都属于土,为什么?因为二者的特性是储藏东西,所以是坤卦,坤卦五行为土,所以就属土,这就是用象中的“类”来划分。电线与生育同属于木,因为二者都是巽卦,生孩子是往下生,电线又是长条形状,这就是以象中的“形”来划分。总而言之,象包含看得见的“形”(外貌),和看不见的“类”(功用)。 ②关于 “爻”的解释:爻是《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为阳爻,“--”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称为别卦。“爻”有交错、变化之意。以《中孚》卦为例: 如《中孚》卦所示:这六道长短横就是“爻”,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比如中孚卦,从下向上数,第五长横就是一个爻,由于没有断开,所以是阳爻,阳爻用“九”,两条断开的短横是阴爻,阴爻用“六”。其后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就是《中孚》九五爻辞。 点拨: “六艺”之中,《乐》已经失传。因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很多古籍都已经被销毁了,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却逃过了此劫,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周易》在当时被认作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实际上,占卜只是它的作用之一,《周易》里博大精深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可从两千多年前开始,民间多数人都将《周易》当成卜筮之书,其中神秘玄妙的隐喻或推测都让我们望而却步。在《周易》面前,国人的心态就是“谈易恐惧,说易玄乎”,这就造成了我们对《周易》的陌生。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文白对读。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翻译: “鹤在树荫里鸣叫,小鹤声声应和。我有美酒,愿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在家里说出美善的话,千里外的人都会应和他,何况他身边的人呢?在家里说的话不善,千里外的人都会反对他,何况他身边的人呢?话从自己口中说出,影响到百姓;近处行动,影响到远处。言行,是君子德行的关键所在。关键的动向,决定着荣辱。君子的言行,影响到天地自然,怎么能不谨慎!” 2. 素解文意。 点拨: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出自《中孚》九五爻辞,是众多爻辞中画面最美的句子。我们首先需要对以下几个词语进行理解: 这句话是说鹤在隐蔽的树荫中叫了一声,它的孩子就回应一声。我有好酒,就和你一起分享。孔子从中得到了启示:君子说一句话,千里外都有人应和或反对,更别说身边的事情了,所以一言一行是君子做人做事的根本。其实这句话和《中庸》第二十九章中的“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讲的是一个道理。《中庸》和《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中庸》可处处感知到易理的存在。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文白对读。 “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翻译: “和同于人,开始号哭,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的出来做官,有的在家隐退;有的静默不语,有的广发议论。两个人同心合力,金属都可以被割断。同心的话语,像兰花那样幽香。” 2. 素解文意 点拨: 《同人》卦 《同人》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三卦,其六爻和爻辞如图所示。《同人》卦辞是“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其中“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出自该卦九五爻辞。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的意思是说“和同于人,开始号哭,而后笑”。“出”“处”“语”“默”也可理解为是孔子对于“同人”的认识。当你处于困境的时候,伸出了援手的人是谁?“处”相对于“出”,就是坐视不管了,能不能站出来帮你,决定了对方是不是你的“同人”。“语”“默”也是两种对立的表现,即说话的和保持沉默的。能和你站在一起,能帮你说话的人,就是“同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同仁”。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小 池 一、温故揭题 用自己的话复述上一节课《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 二、解诗题 《小池》是一首清新的七言绝句。诗歌通过描写泉水、细流、树荫、刚露出水面的小荷、静立的蜻蜓,描绘出一幅可爱、自然的初夏风光。 三、正诗音 (一)初读《小池》,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才露(lù)尖尖角 (三)标注入声字: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 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原句: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无声息像是十分爱惜那流出的涓涓细流, 映照水面的树荫喜爱这晴天里的柔和风光。 鲜嫩的荷叶才刚从水面露出尖尖一角, 就有调皮的蜻蜓落在了它的上头。 (二)字词释义。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吝惜。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晴,晴天。柔,柔和的光。 五、品诗味 (一)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点拨: 诗词创作依赖于题材,有的题材重大,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的一个细节,但需富有趣味。杨万里的《小池》描绘的只是一幅小池风物图,但却写得如此有幽情逸趣。正如王国维所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中积极践行着感情要真挚的创作宗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万相毕来,生擒活捉”,自然万物经他精细地观察,逼真地描写,化成诗歌。姜夔称赞他:“处处山川怕见君。” 拓展: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启思: 如何理解“才”字?字典中有四种解释。你认为哪种解释最恰当? 六、背诗句 (一)复沓式读诗。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七、想诗境 (一)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八、悟诗情 杨万里写诗毫不做作,一字一句皆从肺腑流出。正是因为这份天真、真诚与坦荡的襟怀,他的诗歌总能在不经意间唤起读者童年的记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解诗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净慈寺是西湖畔一座著名佛寺,诗人清晨在此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出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感情。 二、正诗音 (一)初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映( yìng )日荷花 (三)标注入声字: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生自由发言) 三、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 此时的风光与四季都不同。 无边的莲叶好像与天相接, 阳光下的荷花显得格外鲜红。 (二)字词释义 ①净慈寺: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因寺内钟声洪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②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③毕竟:到底。 ④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四、品诗味 (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链接: 《杨万里送林子方》 (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拓展一: 按照下列顺序读这两句诗,并说说你的感受。 拓展二: 古时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如木心在他的诗歌《从前慢》中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重要主题之一。 五、背诗句 (一)复沓式读诗。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六、想诗境 (一)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七、悟诗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遣词造句流露出他送别友人时的心境,传达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祝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