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 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 ‎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 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 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 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 ‎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 解读课题: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 ‎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 (板书:负荆请罪) ‎ ‎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 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