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下册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
《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 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 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 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 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 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 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 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 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 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 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 “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 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 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 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 2 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 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 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 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 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 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 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 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 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 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 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 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 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 “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 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 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 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 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 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 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 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 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 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 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 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 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 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 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 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 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 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 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 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 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 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 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 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 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 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 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 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 “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 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 “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 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 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 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 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 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 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 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 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 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 同桌互读互评。 3、 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 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 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 “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 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 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 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 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 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 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