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案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案全套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细心观察”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这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本单元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揭秘,拓宽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在教学内容时体现“细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4.《习作》要求学生连续观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难点 ‎1.《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2.《习作》要求学生连续观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 ‎《古诗三首》3课时 ‎《爬山虎的脚》2课时 ‎《蟋蟀的住宅》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3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 ‎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暮江吟 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题西林壁 第三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 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雪  梅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读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10 爬山虎的脚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 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教学这篇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这一想法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 蟋蟀的住宅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无穷的。‎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蟋蟀的住宅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里面有“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 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让我们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在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相互讨论蟋蟀的特点,然后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快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的,理清文章的思路。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动手实践这一环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画与说中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整堂课教学效果良好。‎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是让我们了解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分析影响视力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视力的方法。本次口语交际其目的是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孩子们所接触的高科技东西也越来越多,用眼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怎样让学生拥有一双明亮、美丽的眼睛,我们教师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但要教孩子们关于爱护眼睛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一种自我保养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预防眼病和近视。‎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角色去进行,角色体验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课堂中人人参与在“想、答、演、说”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到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 ‎3.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创设特定情境体现双向互动”和“角色模拟体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 重点 说说怎样保护眼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难点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学生想说、乐说、会说、敢说的氛围。 ‎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保护眼睛的资料,调查本班学生视力的情况。‎ ‎1课时 ‎ ‎ 一、导入新课 ‎ 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动物,你们喜欢吗?这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用眼睛看到的,你们想想,如果眼睛不好,还能看得清楚吗?所以,保护眼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的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 二、情境体验,引出主题 视频引出主题:灰太狼的眼睛怎么了?他都犯了什么错误呢? ‎ ‎(一)想一想 。‎ ‎1.提问题: ‎ ‎(1)保护眼睛重要吗?‎ ‎(2)怎样保护眼睛呢? ‎ 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 ‎2.总结:学习、生活、工作都需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远处物体,就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给生活带来不方便。所 以,我们从小就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吧! ‎ ‎(二)说一说 。‎ 通过图片指出几种不良的用眼习惯,从而让同学认识该怎样保护眼睛。 ‎ ‎(1)图中画的是谁?‎ ‎(2)他在做什么?‎ ‎(3)这样做的后果怎样?‎ ‎(三)议一议 。‎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什么?‎ ‎(2)保护视力要做到什么?‎ ‎(3)不应该怎么样? ‎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 “三不要”:‎ ‎ ①不要躺着看书;‎ ‎ ②不要走路乘车时看书; ‎ ‎③不要在昏暗的灯光下或强光下看书。 ‎ ‎“三注意”:‎ ‎ ①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市尺。 ‎ ‎②看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 ‎ ‎③字要写大些,要清楚整齐 。‎ 三、练一练 ‎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 (  )。‎ ‎ 2.看书看电视(  ) 分钟休息片刻 。 ‎ 四、交际范例 赵东莱:针对视力下降这一现象,我们应采取一些保护视力措施:1.避免在强烈的光线或昏暗地光线下看书或者写字;2.不要长时间地观看电视节目、玩电子游戏;3.不要在床上躺着看书,也不要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能歪着身在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少年儿童在读书期间,正是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就会使眼睛受到伤害,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要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 。小学生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身体要坐直,距离桌子一拳,眼要距离书本一尺);看书写字时间不要太长; 要认真做好眼睛保健操; 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 不要在行走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或玩游戏机)的时间不能过长;距离电视不要太近。此外,还要注意眼的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用自己的毛巾洗脸。 ‎ 六、布置作业 ‎ 预防近视,保护视力,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写姿。 ‎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三不要” “三注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画片是孩子们的最爱;四年级的学生对动画片也还是兴趣盎然,因此,我以看动画片为活动前奏,让孩子们在观看动画中亲自体验眼睛的作用,‎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我采用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方法,如“眼睛的作用”,简单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孩子们欣喜地发现本节课的内容竟是自己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经历,于是发言也就争先恐后,欲罢不能了。本堂课的最后我提醒学生善待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眼睛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明亮!‎ 习作:写观察日记 这次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学生学写观察日记。在习作提示中明确了本次训练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写完后,通过组织学生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并挖掘习作素材,为写好习作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往往能说出一些现象,但在表达时还存在困难。加之学生本身的积累不是很丰富,对记叙事情的条理不明白,要把自己的观察清楚的表述出来,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循序渐进,激发习作兴趣,逐渐培养习作能力。‎ 本次习作应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能进行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并通过指导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2.让学生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先说出来,再有条理地写出来。‎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学会写观察日记,并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师:确定观察对象,布置学生连续观察。(开学初就进行布置)‎ 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2课时 第一课时 ‎1.围绕主题,把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观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写下来。‎ ‎2.语言具体生动,观察要细致,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本组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把观察的经过和自己的发现写具体。‎ 一、新课导入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二、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样观察的?‎ ‎2.有什么新的发现?‎ ‎3.观察过程中,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根据内容取题目 ‎1.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2.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四、明确写作要求 讨论明确:‎ ‎1.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2.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要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3.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五、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学生动手开始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六、佳作引航 水仙花 ‎3月16日 星期五 晴 半个月前,爸爸从花市买回一盆植物,说是水仙,挺漂亮的,我决心认真观察它。‎ 我仔细端详,发现它与别的植物不同,不需要泥土,一盆清水加上一把雨花石就能养活它花。水仙花的底部比我的拳头大一点,像一个大蒜头,一层褐色的外皮裹着它洁白的“‎ 肚子”。“蒜头”下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白色根须,像老爷爷的白胡须。“蒜头”顶部分开五大个枝条,它们均匀地生长,枝条中间长出一枝筷子粗细的茎。‎ 为了养好它,我去网上查找养水仙花的方法。天晴时,我把它端出去晒太阳,每隔两三天就给它换一盆清水。‎ 今天下午,我惊喜地发现,水仙开花了。白色的花瓣围成小喇叭的形状,中间众星拱月般围着黄色的花蕊。凑上前去闻一闻,哇,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让人舒服极了!‎ 我看着眼前这水仙花,仿佛是从水中站立起来的仙女,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怪不得水仙花有“凌波仙子”的美称呢!‎ 点评:这篇日记采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水仙花。先写买来水仙花,认识它,再写它生长环境,详写了它的外形特点,接着写查找养花资料,最后写水仙花盛开的样子。本文描写生动,巧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写观察日记 明确习作要求 动笔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 ‎1.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鉴赏能力。‎ ‎2.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重点 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难点 组织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一、指导评议内容及方向 ‎1.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2.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3.优秀习作的赏析。‎ 二、自我修改文稿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2.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的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①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②意思表达是否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3.展示台。‎ 推选好的习作进行展示。‎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三、誊写评价 学生誊写作文,老师对本次作文进行总结评价。‎ 写观察日记 自我修改 认真誊写 在这节课中,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写观察日记时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明确解决的办法,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了学生一个阶梯,让学生知道了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一些描写手法才能把文章写好。“生活是作文之本。”在我看来,我们的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我想观察是首要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为了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我想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 总之,观察能力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如果学生一旦养成了习惯,把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并且用描写性的语言去写的话, 那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为动物找家,另一部分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 四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艰难的瓶颈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抓中心句、中心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这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 ‎“平台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是要学生养成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慢慢领悟消化。‎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 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 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5.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谚语。‎ 教学中只要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教学时,我利用最具感染力的音乐,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