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 (2)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 ‎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明确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观念并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直观判断。‎ ‎4、结合操作活动,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刻度的直尺、羊城通、学生卡、光盘、铅笔、硬币、贴纸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 1、引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请用手势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你们的记忆真棒!)‎ 知道了长度单位,那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我要知道数学书的长,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 怎么样测量?尺子应该怎样放比较准确?(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测量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入,动手比一比的环节,唤起学生对1米、1厘米长度的回忆,为探索新知识做了较好的衔接准备。】‎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毫米产生的意义。‎ 引入:同学们真棒,现在就请你们帮麦老师一个忙,示数学书,老师要包装 数学书,刚才我们已经一起量出了数学书的长是26厘米,现在请你们同桌两人合作帮我量一量数学书的宽是多少? ‎ 量一量:请同学们同桌合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书实际的宽是多少? 在本 子上把数学书宽的长度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巡视,提醒测量的方法)‎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如:比19厘米少6个小格,比18厘米多4个小格、18.4厘米、18厘米4毫米等。‎ 师评:哇,你还会用小数来表示,你能说说为什么是18.4厘米,而不是18厘米吗?哇,你还知道毫米,为什么不直接写成18厘米或19厘米呢?比18厘米多4个小格,这4个小格够不够1厘米?不能写成19厘米,但是又比18厘米多。‎ 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而又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毫米的认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观察,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发现问题,从而引出新的测量单位毫米,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 2、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设疑引入: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现在,就请大家按照屏幕的要求把你知道的关于毫米的认识介绍给你们组的同学,请组长做好记录,等会在分享给全班。‎ 分小组按学案探究对“1毫米”的认识。‎ 学生活动 教师点评 ‎“我来介绍1毫米”‎ 第一步:我能找到直尺上的“1毫米”。‎ 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1、教师巡视。‎ 提示:引导用铅笔尖点着数,数的时候要从0刻度开始,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即 6‎ 我发现:1、尺子上有( )刻度线,,把直尺分成许多1厘米。‎ ‎2、尺子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还有很多个( )。 ‎ ‎3、每个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 我知道: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请在图上标出来)‎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 ‎ ‎(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这个小组真棒,每人将一颗小星星。)‎ ‎(引入语:现在我们认识了1毫米,那现在请大家动手量一量1角硬币、学生卡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并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第二步:我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 量:动手量一量1角硬币、学生卡的厚度大约是 。‎ 比: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介绍:1毫米大约有这么长。)‎ ‎ (小组展示,评:怎样检验他们比的对不对?刚才我们已经量过学生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我们可以把学生卡插回去,看能不能捏住,能,说明我们比对了。)‎ ‎ ‎ 第三步:我能找到身边的“1毫米”。‎ 生活中 这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一毫米一毫米地数)。‎ 小结时师课件展示直尺上的“1毫米”‎ ‎2、课件出示讨论要求: ‎ ‎ 1、每个组员负责观察与数数,组长负责记录。 ‎ ‎ 2、一起讨论,得出结果。 ‎ ‎ 3、共同展示,推选一人负责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3、操作要求: ‎ ‎ 1、每人拿出准备好的硬币及学生卡,用尺量一量,组长负责记录。 ‎ ‎2、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给同组的同学看。 ‎ ‎3、共同展示,推选一人负责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4、生展示时师用卡片引领学生操作,加深对1毫米长度的感受。‎ 分小组展示汇报。‎ ‎3、数一数:看来我们13班的孩子已经与1毫米成为了好朋友,那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指导:让学生翻开书,数出1页、2页、3页……并用手捏一捏,再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6‎ 说明:向我们的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因为纸太薄,因此相差1、2张纸也正常。‎ ‎4、填一填: ‎ ‎3小格是( )毫米 7小格是( )毫米 比1厘米多2小格是( )厘米( )毫米 ‎1厘米2毫米是( )毫米 24毫米= ( )厘米( )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找、比、举例,数、填等多次的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找生活中长1毫米的物体,不但加强对1毫米长度的认识,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引入:刚才我们认识了毫米,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新认识的朋友去开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摘星之旅。大家准备好吗?(课件)‎ ‎1、课本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用铅笔尖指着1毫米1毫米地数。‎ 评:你怎么可以数得这么快?成功过关的给个大拇指麦老师看看,哇,你们真棒,那现在我们准备闯第二关。(课件)‎ ‎2、课本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估算,再测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以及读数。‎ 评:成功过关的表扬自己,哇,你们真棒,那现在我们准备闯第三关。(课件)‎ ‎3、画一条长4厘米5毫米的线段。‎ 提示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规定长度,最后标上长度。‎ 评:成功过关的给个胜利的手势麦老师看看,哇,你们真棒!‎ ‎【通过数、量、画三个层次的训练,先直观地数物体的长度,到独自量线段的长度,再到自己画一条规定长度的线段,让学生逐步掌握毫米是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巩固1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手势)‎ 6‎ ‎,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其实呀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  ‎ 五、课外作业。‎ 请记录下种子发芽生长的高度。‎ 种 子 生 长 观 察 记 录 表 姓名:‎ 单位:mm 第一个星期 ‎ 第二个星期 第三个星期 星期一 星期一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二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四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五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六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日 星期日 ‎【种下几粒种子,种下一份快乐,收获一份惊喜。通过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既延续学习的希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 毫 米 的 认 识 ‎ 100 10‎ 米————厘米————毫米 ‎ m cm mm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 1厘米 6‎ 课外作业:‎ 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记录下种子发芽生长的高度。‎ 种 子 生 长 观 察 记 录 表 姓名:‎ 单位:mm 第一个星期 ‎ 第二个星期 第三个星期 星期一 星期一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二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四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五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六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日 星期日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