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全册

人教版美术第二册教案 ‎ ‎ 课题:影子的游戏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节课通过手影游戏,让每个同学展现自己的“艺术之手”、“灵巧之手”、“勤奋之手”等,从中了解了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教学目标:‎ ‎1、 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2、 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对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 ‎3、 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进行添加和组合。‎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理的构图使影子图形作为主体鲜明、饱满的反映在画纸上。产生对事物外形变化的观察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皮影、剪影作品、录像,准备投影仪。‎ 学生:收集剪影作品,在大自然中寻找影子。准备手电筒、彩色纸、画板、作业纸、铅笔。‎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看影子 ‎ ‎ 放有关皮影戏表演的录像,体会其中的乐趣。利用投影仪做类似的表演。带领学生来到校园里,在阳光下观察自己和大树及其它事物的影子,感受影子的奇特造型。试着在阳光下做手影游戏。‎ 活动二:再现影子 以游戏的形式与学生一起通过阳光的照射画影子。学生们自由组合,一人在灯光下做手影游戏,另一人将投影在作业纸上的手影描画下来。‎ 活动三:再造影子 ‎ 通过对物体的旋转,观察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影子变化,了解物体外形结构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创作影子 学生在阳光下做出各种形体姿态,互相描画。创作出美丽的影子。‎ 活动四:美化影子:‎ 在描画影子的画中进行联想与添加,使它成为一张完整的创作画。‎ 第二课时 活动一:看剪影 ‎ 欣赏民间剪影作品,体会其简洁图形的艺术美。‎ 活动二:把影子留住 师生一起以游戏的形式,在投影仪的帮助下将一位小朋友的影子轮廓画在一张彩色纸上,然后用撕或剪的方法作成剪影。‎ 活动三:我来抓住你的影子 ‎ 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手电筒将同学的侧影投射到彩卡纸上画下来并用撕或剪的方法使其 变成剪影。‎ 活动四:我们一起演皮影 将作好的剪影放到投影仪上动一动,请大家猜猜表现的是哪位同学。‎ 教学评价:‎ ‎1、 合理的构图使的影子图形作为主体鲜明而饱满的反映在画纸上。‎ ‎2、 描画的影子清晰并准确的造型。‎ ‎3、 是否有助于学生产生对事物外形变化的观察。‎ 札记:通过“玩影子”、“画影子”,一年级一班的李嘉宝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深灰色的纸剪出了“老鼠音乐会”,造型憨态可掬,充满了童趣。其他学生也基本能够运用画或者剪的方法来表现影子的外形了,本节课的目的已达到。‎ ‎ ‎ 课题:妈妈的节日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要引导学生会议“三八妇女节”或妈妈的生日的情景,用绘画或其他形式、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2、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描绘、制作,在妈妈的节日中为妈妈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出自己的愿望,并敢于在一幅画中使用多种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同龄人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学生:在课前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并收集妈妈工作时的照片等。水彩笔、蜡笔、彩色纸、图画本、及时贴、彩色塑料纸、手工纸、剪刀、胶水,橡皮泥。‎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听《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歌曲进教室。‎ 分小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妈妈的辛苦与喜好、妈妈工作时的照片”的资料,感受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活动二:‎ 集体交流:“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 分小组讨论:在妈妈的节日里,自己可以为妈妈送上一份怎样的心意?‎ 活动三:‎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鼓励学生用绘画方式把自己想为妈妈做的一件事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注意构图、色彩搭配、材料与形式等。‎ 活动四:‎ 以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将自己组要表现的情景表演出来,同学们讨论这样构图是否合适,再添加哪些道具会更好。‎ 活动五:‎ 小组为单位画一幅表现“妈妈的节日”的画,可以用拼贴加画的方法。‎ 可先让学生将“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给妈妈过节的礼物”放在显著的位置上,再添加当 时的环境(以家为主,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家具、家用电器等的图片资料)提示学生注意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彩搭配。‎ 活动六:‎ 在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表现的基础上,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收拾整理。‎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向学生展示一幅表现妈妈的画,向学生展现这幅画是怎样“变”成一幅贺卡的。启发学生回忆自己还见过哪种贺卡形式。‎ 活动二:‎ 欣赏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的粘贴作品,体会其画面的构成。‎ 活动三:‎ 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如何为妈妈制作一幅贺卡?用何种形式、哪些材料、表现什么主题及贺卡的打开方式等。‎ 集体交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活动四:‎ 分组合作送给妈妈的贺卡。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包括废旧物品,并尽量做到色彩搭配和谐。‎ 活动五:‎ 欣赏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妈妈。还可以独立的再做一份。‎ 收拾与整理。‎ 教学评价:‎ ‎1、 是否通过绘画表现了自己的愿望。‎ ‎2、 是否认同自己的作品。‎ ‎3、 是否敢于在一张画上使用多种表现方法。‎ 札记:‎ 在第二课时中,我教了学生一种心形的镂空贺卡的做法,没想到学生们自己由此进行发散思维,制作出了各种半镂空、半立体、各种图形的贺卡。孩子们长大了,真不能小瞧他们了。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的提高教学要求了。‎ ‎ ‎ ‎ ‎ ‎ ‎ ‎ ‎ ‎ ‎ 课题:走近大自然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与上学期所学的“大家一起做”有些相似,但本课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进行造型。‎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 走进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 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是否能与学生团结合作。‎ ‎2、 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幅欣赏图片、有关录像资料、电教设备。‎ 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瓶子、彩色纸、绳子、竹竿等,带小碗或小盘子。。‎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通过录像、实物投影设备观看岩画、沙雕等装饰大自然的造型活动的录像。欣赏大地艺术作品的图片。‎ 请学生谈一下观看的感受,说一说这种艺术形式与自己以前接触过的艺术形式有何不同。‎ 活动二:‎ 出示教师制作的小冰花,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引起学生兴趣。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它是怎样做成的。‎ 活动三:‎ 看看自己带的材料哪一些直接就可以用来制作小冰花,哪一些还需要进行改造再做。‎ ‎2-3人一组,制作小冰花的胚子。‎ 活动四:‎ ‎ 将冰花胚放到小碗或小盘里,拿到操场上使其上冻。‎ ‎ 在等待冰花上冻的时间里,学生观察自己学校的校院里哪一个地方、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大地艺术创造活动。并根据各组讨论结果分配各组下节要准备的工具材料。‎ 活动五:‎ 将冻好的小冰花小心的取出,大家一起玩一玩,并把它吊到学校里的松树上,再运用带来的其它材料,把松树打扮成圣诞树。‎ 活动六:‎ 收拾整理,整队回班。‎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带队来到校园里。将材料工具放好。‎ 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动物是怎样在雪地里作画的。利用带来的工具在沙地上仿造一下各种小动物的脚印。体会造型的快乐。‎ 活动二:‎ 各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组上节课讨论得要进行的艺术活动的创作思路,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使其思路更趋合理。可以根据造型内容交换各组需要的工具、材料。‎ 活动三:‎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要指导组长分配任务,鼓励每个人都要发扬合作精神,还要注意安全。‎ 活动四:‎ ‎“大地艺术展”,互相参观。‎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是否能与学生团结合作。‎ ‎2、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 ‎ 札记:‎ 在上这一课的头一个星期五下了一场罕见的冬雪,但星期一上课时,雪却化的干干净净。这让我懊悔极了:为什么不能灵活的请教导处调整课时,充分利用最适宜上这一课的时间?!却让孩子们只能用沙子假装堆雪人!好懊悔,好懊悔!如果再这样抓不住机会,孩子们也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了。‎ ‎ ‎ ‎ ‎ 课题:花地毯 课时:一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来设计一小块地毯,然后再拼成一块大地毯。‎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毯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2、 引导学生运用剪贴及绘画方法来设计一块小地毯。‎ ‎3、 指导学生用许多“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从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创作出富有特色的图案。‎ ‎2、 能否积极参与讨论、绘画、拼贴、欣赏等活动。‎ ‎3、 在拼贴“大地毯”的过程中,是否发扬合作精神,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准备若干绘画和剪贴的小地毯的范例及各种颜色的纸。‎ 学生带一块泡沫拼图地垫。准备旧挂历纸、画报纸、油画棒、剪刀、水彩笔、胶水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地垫拼图游戏:由一个小组的同学一人拿一块地垫,拼插起来,看拼成的大地垫的图案是不是更美,更富有变化。‎ 活动二:‎ 出示一幅大地毯,然后把它拆成小块,分发到各组,小组欣赏交流。‎ 讨论:“小地毯”图案是怎样组成的,“小地毯”都有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它美在哪里?‎ 集体交流,再把发到手中的“小地毯”拼成大地毯,反复体会形式美。‎ 活动三:‎ 利用实物投影仪具体展示、分析设计“小地毯”的方法:剪贴、绘画,懂得选择不同的图案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独特的设计。‎ 按设计方法不同学生自由组合,互相交流设计构思。学生运用间或绘画的方法设计一块“小地毯”。‎ 活动四:‎ 分组把做好的“小地毯”拼成“大地毯”,小组互评。‎ ‎“地毯展销会”展示所有的地毯。‎ 收拾与整理:提醒学生收拾好学习用具。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旧材料,如布、线、绳、绒线等来设计制作“小地毯”。‎ 教学评价:‎ ‎1、 是否创作出富有特色的图案。‎ ‎2、 能否积极参与讨论、绘画、拼贴、欣赏等活动。‎ ‎3、 贴“大地毯”的过程中,是否发扬合作精神,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札记:‎ 由于教学设计上的失误,上第一个班时一部分学生把本课设计地毯与幼儿园时的设计手绢混淆了,虽然做出来的效果很漂亮,但是当与别人的拼在一起时就显得很单薄、很纤弱。所以在上另两个班时,我先将手绢与地毯的图案进行了比较,使学生对二者的图案风格有一个直观地认识,这样再做设计时就再没出现手绢式的小地毯了。‎ ‎ ‎ ‎ ‎ 课题:分蛋糕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的题目是“分蛋糕”但实际是圆形的分割、重组。‎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 ‎2、 激发学生想象,并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 ‎3、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描绘出新颖独特的蛋糕。‎ ‎2、 在重组画面时要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蛋糕的范图、各种颜色的纸、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和吃过的蛋糕的种类。‎ 活动二:‎ 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的范画。请学生先讨论再说一说,还可以设计出什么样的蛋糕,蛋糕上还可以画什么?‎ 教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几种描绘蛋糕的方法,并说明绘画要求。‎ 活动三:‎ 各组将教师发的范画按本组的人数做随意形状的切分,要每人分到大小基本一样的蛋糕,看哪一组分的巧妙。‎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表演“切蛋糕”及切开后蛋糕重新排列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活动四:‎ 分组做画蛋糕、切蛋糕、重组蛋糕的游戏。‎ 做得快的小组还可以做分西瓜、分菠萝等切分圆形物体的游戏。‎ 活动五:‎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收拾整理。‎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回家后利用废旧纸盒制作立体的蛋糕。‎ 教学评价:‎ ‎1、 是否大胆想象,描绘出新颖独特的蛋糕。‎ ‎2、 在重组蛋糕时能否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3、 能否在课堂上和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具有合作精神。‎ 札记:‎ 一年级的学生好像对于蛋糕味道的记忆更深刻,对外形的记忆还比较清晰,但具体的花纹就不太清楚了。所幸我找到了几幅好利来蛋糕的宣传图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蛋糕的大照片,甚至有六层的结婚蛋糕。这些图片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启示,而且在演示怎样“分”、再组画面时就用这上面的图片来示范,学生感觉就像在分真的蛋糕一样,心情很激动。在创作时也能够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欣赏作品,这些欣赏作品从哪里来,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生活中许多的画报、宣传图片甚至是报纸、杂志上的彩色大幅广告都是我们用来欣赏的好资料,只要教师肯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搜集,就不愁找不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欣赏资料了。‎ ‎ ‎ ‎ ‎ 课题:有趣的半圆形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认识半圆形、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对半圆形进行艺术改造,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景物。‎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尝试把半圆形进行添加、组合,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景物。‎ ‎2、 通过对半圆形的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将半圆形变化出各种景物。‎ ‎2、 引导学生将剪贴出的景物组成有趣的画面。‎ 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半圆形的教具若干,展示作品、制作工具。‎ 学生: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半圆尺、剪刀胶水、水彩笔、旧挂历、画报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通过教师的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半圆形,并认识到其他半圆形的物体:‎ 实物投影仪展示:半个月亮爬上来了,老师为它添上几笔,它会变成什么?(学生提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半圆形变成各种图案。)出示课题:有趣的半圆形 活动二:‎ 看书,分析平面的、立体的半圆形的做法。‎ 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办法及可以利用哪些工具。‎ 总结:剪、画、综合 教师把做好的各种颜色的半圆形贴到黑板上,请学生根据颜色说说这些半圆形都可以变成什么?‎ 活动三:‎ ‎ 以小海龟为例先分析再示范如何用半圆形的纸片制作。‎ ‎ 最后将做好的小海龟选择合适的背景粘贴。‎ 活动四:‎ 你想运用半圆形做什么?怎样做?想好了就动手吧!‎ 活动五:‎ 学生将制作好的半圆形物体选择适合的背景组成有趣的画面。‎ 活动六:‎ 收拾整理。‎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利用其他形状变化出各种动物或物品。‎ 教学评价:‎ ‎1、 是否用半圆形变化出许多景物。‎ ‎2、 能否把剪贴出的景物组成有趣的画面。‎ ‎3、 能否设计制作出半圆形的立体玩具。‎ 札记:‎ 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时已接触过半圆形,如果利用工具来画半圆再制作,他们的作品很精致;如果让他们自己徒手画半圆再制作,作品就会歪歪扭扭,却也富有一种儿童情趣。这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低年级的美术制作课,究竟是需要学生的作品达到一种“精致的工艺品”的效果,还是“富有儿童情趣的”、“不太精致的效果”呢?‎ ‎ ‎ ‎ ‎ 课题:摸一摸,画一画 课时: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要让作业富有游戏形式,但必须将基本方法和要求渗透于造型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戏中自然的接受到美术知识。‎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 ‎2、 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 ‎3、 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对对象产生知觉,自觉地采用不同的线条、色彩、采用不同的笔触,进而产生新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表现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不同的材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水彩笔、绒线、棉花、石头、木片、胶水、彩色纸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你来猜猜我带的是什么?”游戏,选一位同学将自己带来的东西装到布袋里,另外一位同学将手伸到袋子里,说说自己摸到的东西的触觉感受,从而引导大家判断出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活动二:‎ 想想如何描绘表现出刚才的触觉。‎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表现触觉的大师作品,让学生了解运用各种造型语言表现触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活动三:‎ 由学生表述自己的触觉,教师实际操作示范各种用笔方法,做出不同的笔触效果和肌理效果以表现不同的触觉 活动四:‎ 鼓励学生自己选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拼贴等造型手段表现出自己对不同触觉的感受。‎ 在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通过多次实践,力争表现出对某一种触觉的独特感受。‎ 引导学生上访设法突破平面的绘画形式,将绘画与制作结合起来。‎ 活动五:‎ 作业完成后展示在教室里,又学们互相猜一猜对方画的是什么触觉。‎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做一些触摸实物的游戏,并与家长一起感觉与表现,提高造型语言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 ‎1、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 ‎2、 能否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 札记:‎ 这一课的作业效果好的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虽然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触觉时不够到位,但却能用生动的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如: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运用不同节奏的的波浪线表现出了“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感觉,虽然不是触觉,但这种感觉却是人人都有过的,但一般人没有用绘画形式来表现的。还有“烫得直跳”、“心怦怦跳”等感觉,孩子们表现得都很好。这说明本课的教学目的已达到,学生已能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 ‎ 课题:小挂饰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可以用来再组、加工,成为与众不同的小挂饰。‎ 教学目标:‎ ‎1、 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 ‎2、 将收集、加工后的饰物穿起来,制作1-2串挂饰。‎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 ‎2、 启发学生就作品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3、 安全熟练的使用工具。‎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麦秆、果核、果壳、钮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等材料。‎ ‎2、 教师收集各种挂饰的照片,准备胶水、针线等材料。实物投影仪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出示“diy首饰屋”的宣传图片,请学生看上面人们自己选用各种珠子、小石子等材料串制的小挂饰。欣赏小挂饰,体会其装饰美感,了解挂饰的形式与种类。‎ 活动二:‎ 启发学生思考:你想做一件什么挂饰?生活中还有那些垂首可得的材料可以来制作小挂饰?‎ 引导学生从书包里、教室里、操场上收集制作材料。‎ 活动三:‎ 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东西随意的用针线串起来,展示给大家看好不好看。从而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穿在一起都好看。‎ 引导学生按小组将有联系的材料归类放置到不同的袋子里,再观察、讨论:像纸片这样的材料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串起来才好看?小石子等较硬的、无法穿孔的材料可以用什么办法连起来?各组可以试一试。‎ 以“新专利发布会”的形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说说自己组尝试的结果。‎ 将已分好类的材料用不同的袋子装好,收拾起来,准备下节课用。‎ 第二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欣赏优秀的挂饰作品,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直接串上,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装饰好小挂饰。(如将彩纸剪成穗状粘到被穿的东西之间)‎ 小组讨论、试验,交流结果。‎ 活动二:‎ 运用讨论好的方法,用线串联整理好的材料,做一件小挂饰。‎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运用的材料的大小、形状引导学生将挂饰做成项链、手链、腰带、包饰、钥匙链、风铃等多种形式。‎ 活动三:‎ 拓展:出示用自制小挂饰加工的学生卡、班牌、小信插等,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将小挂饰于什么相联接,制成为生活服务的工艺品?‎ 活动四:‎ 将自己制作的小挂饰送给同学或老师,共同体会创造的乐趣。‎ 收拾整理。‎ 札记:‎ 下课的时候,一年级一班的胡誉川一下子把一串自己做的小挂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一串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片串成的项链,中间还穿了一颗红色的扣子,配着我的黑毛衣非常别致。整整一天我都戴着它,谁看了都说好看,胡誉川更是美得不得了,放学的时候还领着它的家长来看看“赵老师戴着我做的项链呢,带了整整一天!”别的孩子不服气地说:“明天我要做个更好的,让赵老师戴一星期!”我被孩子们的创造热情深深感动,更体会到了,教给学生“创造”等于是教给学生快乐,教给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 ‎ ‎ ‎ ‎ 课题:瓢虫的花衣裳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  前面学习了半圆形的造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画、做瓢虫的花衣裳来接触半圆形的造型。‎ 教学目标:‎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 ‎2、能过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来做瓢虫。‎ ‎2、引导学生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及各种资料 学生:收集瓢虫的资料,收集半球形的物体,各种透明的包装纸,准备透明胶带、彩色纸、剪刀、金属丝、笔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见过的瓢虫有什么颜色、花纹的,说说它的生活习性,知道那些瓢虫是益虫。‎ 观察瓢虫的图片,先说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并找一找它的特点。(从光泽、斑点、对称方面说)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瓢虫,比比谁画得快、画的圆。‎ 活动二:‎ ‎  瓢虫的花衣裳很美丽,请学生想一想准备如何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表现它的花衣裳。(主要从色彩搭配方面谈)‎ ‎  建议学生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甚至可以改变瓢虫的固有色,或者一边用一种色彩。‎ 学生试着用绘画、剪贴的方法表现瓢虫。‎ 拓展:‎ 学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的样子,并像“切蛋糕”一课学得那样用切开再组的圆来表现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 布置学生下一课时带瓶子盖等半球形的东西和其他材料。‎ 第二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猜猜作者是怎样做的,并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制作方法。‎ ‎1、在一个圆形的瓶子盖上画上或贴上斑点,再粘上触角。‎ ‎2、将一团纸揉成圆球形,用透明包装纸或彩色纸将它包起来,用一根金属丝将开口处捆扎起来,使金属丝成为触角。‎ ‎3、用乒乓球作为瓢虫的身体,再粘上足与触角。‎ ‎4、用纸盒作瓢虫 ‎5、用橡皮泥捏瓢虫。‎ 活动二:‎ 请学生自己试着用一种方法做一只瓢虫。鼓励学生想出与教师介绍的不一样的方法。‎ 对于动作快的学生,可让它们为画好的瓢虫绘画或制作一个相称的背景。‎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观察对象,用制作或绘画的方法将观察结果表现出来。‎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做瓢虫。‎ ‎2、是否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札记:‎ 学生告诉我,在幼儿园时他们就画过瓢虫,所以我就没在瓢虫的外形、花纹的分析方面多下功夫,而是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运用多种手法来“做瓢虫”,提出了“比比谁的脑筋灵”、“比比谁的手儿巧”。这使得学生感到作业很有挑战性,设计出了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和表现方法的瓢虫。有的学生运用了前面“分蛋糕”一课中学的圆形的分割再组的方法,剪贴出了展开翅膀飞的瓢虫;一年级一班的李华容同学剪贴了许多只瓢虫后,运用了在“小挂饰”一课中学的穿的方法,把小瓢虫和小叶子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促使孩子们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法来进行创造,我骄傲的对这些孩子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成为知识的主人了!”孩子们受到了感染,创造的劲头更足了,下课时,教室里的展板上爬满了色彩鲜艳、姿态各异的瓢虫。在我眼里,这不光是一份成功的美术作业,更是孩子们一颗颗要求进步、追求创新的心。‎ ‎ ‎ 课题:生活中的趣事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趣的事是数不清的,比如说出去玩、做了个奇特的梦……能够把它画下来,那就更有趣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各种奇闻趣事,体验生活中点滴乐趣。‎ ‎2、 指导学生创作一幅表现生活中趣事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现清楚。‎ ‎2、 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3、 能否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儿童画作品,各种颜色的制、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油画棒、水彩笔、图画本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小组交流生活中的趣事,派代表把最有意思的事向大家讲一下。‎ 教师出示一幅学生的绘画作品,启发学生看看、说说图上表现的故事。‎ 活动二:‎ 教师放课件,展示多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分析与对比了解创作的方法:明确主题、确定人物,添画相应的背景。‎ 教师为每一组发一幅儿童绘画作品,学生分析与讨论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 教师归纳学生的评述,提出创作要求。‎ 活动三:‎ 学生进行创作,创作完后,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同学。‎ 课后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 教学评价:‎ ‎4、 能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现清楚。‎ ‎5、 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6、 能否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札记:‎ 在引导阶段,个别学生把吓唬别人、恶作剧也当成了趣事来说。对于这些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不准画这样的题材”。而是诱导他们:这样做你感觉有趣,可是被你捉弄的人感到有趣吗?你被别人捉弄时感觉怎样?学生很快明白了捉弄别人不好的道理。也就不再画这样的题材了。其实在画创作画时,常常有学生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不良现象当成有趣的事画下来,我认为这时老师不应该不管不问,也不能劈头盖脸的训一顿拉到,因为教师的职责不光是教书,还应该育人。所以应该耐心的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画出内容健康的画。‎ ‎ ‎ ‎ ‎ ‎ ‎ 课题:泡泡飞呀飞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吹泡泡是小孩子喜欢的活动,表现泡泡,表现于泡泡有关的想象中的情景,也是学生乐于去做的。‎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边吹泡泡边观察泡泡飞起来的情景。‎ ‎2、 引导学生想象泡泡飞起来的时候,透过泡泡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形成有创造性的构思。‎ ‎3、 引导学生试着用各种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及泡泡与人、建筑、动物等各种物体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表现自己的想法。‎ ‎2、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使用新材料中有创意。‎ ‎3、 引导学生在泡泡装饰上能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新颖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大瓶洗洁净调成的肥皂水,彩色纸、图钉、气球等。‎ 学生每人带一小瓶泡泡水、吸管、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塑料袋。‎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组织学生到校园里,在愉快的游戏中观察泡泡飞动的情景,激发表现这一情景的兴趣。‎ 要求学生边游戏边思考通过透明的泡泡可以反映那些景物,除绘画外,还可以运用哪些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 活动二:‎ 回到教室,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作品是怎样透过泡泡反映出各种自然美丽的景色和梦想的,使用了哪些新材料?‎ 启发学生讨论:如果让你表现“泡泡飞呀飞”,你会运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什么情景?‎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教师建议:可以运用气球,塑料袋、图钉等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还可以在这些材料上装饰、美化,表现各种泡泡新颖有趣的特点。‎ 活动三:‎ 表现“泡泡飞呀飞”,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边欣赏边评一评谁设计的泡泡有新意,谁画的图想象力丰富。‎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同学富有创意的构思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尝试,用各种材料及表现形式,用画泡泡或做泡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评价建议:‎ ‎1、 是否能大胆的想象和表现自己的想法。‎ ‎2、 是否能开动脑筋,在使用新材料中有创意。‎ ‎3、 是否能在泡泡装饰上能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新颖的特征。‎ 札记:‎ 在画泡泡时来讲涂色技巧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幼儿园时孩子们就知道了太阳有七种色彩只要物体表面光滑,就能反射出绚丽的色彩,所以在阳光下泡泡是五颜六色的。我在黑板上示范了一种运用涂色技巧表现泡泡质感的方法,并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涂?孩子们的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他们涂出来的效果更丰富。相信他们对自己摸索出来的这些涂色技巧会运用的更自如,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也会灵活的运用。‎ ‎ ‎ ‎ ‎ ‎ ‎ ‎ ‎ 课题:太空里的植物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2、 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3、 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3、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太空的课件、彩纸、吸管、橡皮泥、kt板等各种材料。‎ 学生:彩纸、吸管等各种材料。‎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放音乐及课件创设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做一位太空人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在太空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植物,互相交流想象中的太空植物。‎ 要求学生想象出太空植物与常规植物的异同。‎ 活动二:‎ 每位学生在小纸上画出想象中太空植物的草图,并在小组内交流、修改。‎ 老师和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共同制作一棵太空植物。‎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创作方式,通过大胆的想象与构思,制作或画出一种太空植物。‎ 在作业过程中肯定学生大胆构思、激励学生打破常规,自由的创造和表现。‎ 活动三:‎ 作业完成后,以“探空植物博览会”的形式展出学生作品,让学生欣赏、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并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太空植物”。‎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弃材料,化废为宝,进行创作,正当环保小卫士。‎ 教学评价:‎ ‎1、 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 是否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3、 学生是否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札记:‎ 太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是很具体,但科幻卡通片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巨大的,好些学生的作品怎么看都是卡通片的布景。学生在这一课里想象力的发挥还不如前几课。卡通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当然也有正面影响。可是在童年时期对想象力的扼杀,其后果也是不堪想象的。‎ ‎ ‎ ‎ ‎ 课题:香甜的水果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各种水果造型,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 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突破水果常规的造型和色彩,谈谈感受。‎ ‎2、 引导学生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垫板、尺、铅笔、剪刀、牙签、彩泥等材料和一些新鲜水果。‎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的造型与色彩,谈谈自己的感受。‎ 分组展示,观察课前准备的新鲜水果的造型与色彩,引导学生讨论制作方法,尝试用彩泥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造型。‎ 活动二:‎ 展示尝试制作的作品,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怎样利用彩泥制作出香甜的水果。(提示:可以从色彩的搭配、造型拟人化等方面引导学生的想象。还可以介绍一些团、搓、压、接、印、刻等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制作一两件有趣的水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水果店”、“水果吧”等形式展出作品,并可以通过“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运用学过的制作方法制作不同的水果。运用其他材料(陶土、纸张、布等)制作水果。‎ 教学评价:‎ ‎1、 是否突破水果常规的造型和色彩,谈谈感受。‎ ‎2、 是否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 ‎3、 是否团结协作。‎ ‎4、 是否在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材料。‎ 札记:‎ 这样的课,运用实物投影仪来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先请学生自己试着做几个水果,互相参观,大家可以向做得好的学生提问,然后由他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这样由学生来教学生,技法问题迎刃而解。教的学生有成就感,学的学生没有距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 ‎ 课题:运动场上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可惜今年学校修草场不举行校运会了,不然的话让孩子们看过运动会再上这一课,效果一定好。但他们在幼儿园里参加过运动会,尤其是趣味运动会,这更适宜于用彩泥来表现。‎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用彩泥表现具有动态的人物造型。‎ ‎2、 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对运动中的人物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2、 引导学生掌握泥工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师生共同准备垫板、尺、铅笔、剪刀、牙签、彩泥等材料和一些运动场上的各种人物造型的照片、录像。‎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幼儿园时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运动场上发生的事情。‎ 欣赏教师带来的运动场上的各种人物运动的照片、录像,丰富学生的形象记忆。‎ 活动二:‎ 针对跑步的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制作跑步的人?‎ 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尝试制作一个跑步的人。‎ 展示尝试制作的作品。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怎样利用才你制作出更多不同造型的运动的人物造型(可以从色彩搭配、立体造型、半立体造型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 为每组提供一幅运动场上的各种人物运动的照片和相应的运动骨式图。‎ 活动三:‎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制作与众不同的运动的人物造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可以通过创设“小小运动会”的情景等方式对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1、 运用所学到的制作方法制作出不同的人物造型 ‎2、 用其他材料如:陶泥、纸、布等制作运动场上的人物。‎ ‎ ‎ 札记:‎ 有的小组的学生象上学期做“我的好朋友”那样将运动场上的人做成可以站立的立体的小人,脚上粘上一小团橡皮泥来固定。大家做好后把各种动作的人摆到一起,真的很像一个运动场,有趣极了。我表扬了这个小队的大胆创新及团结协作。在他们的带动下,别的小队也做出了一个个的小运动场。‎ ‎ ‎ ‎ ‎ 课题:乘上大船游世界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选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各种船的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撕、画、剪、拼贴纸工制作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 引导学生认识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通过想象大胆表现各种轮船的造型。‎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想象,并画出、做出与别人不同的轮船造型或画面情景。‎ ‎2、 引导学生能够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于作业中。‎ 教学准备:‎ ‎1、 教师制作展现各种轮船的课件,准备图片、录像资料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2、 布置学生回去搜集各种轮船的照片。学生准备铅笔、蜡笔、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轮船的图片,说说自己从家长口中、电视、书本中得到的关于轮船的知识。‎ 活动二:‎ 教师通过课件、图片、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各种轮船的造型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启发学生想象祖国现代化蒸蒸日上,同世界各国交往与日俱增,水上交通日益繁忙的情景,想象自己乘着大船游世界的美好情景。‎ 活动三:‎ 你想乘一艘什么样的船来游世界呢?‎ 参考着图片来画一艘大轮船,也可以想象着画。‎ 活动四:‎ 将大家画的轮船贴到一起组成一支船队。‎ 布置下节带多种材料、工具来运用多种手段表现轮船。‎ 第二节:‎ 活动一:‎ 出示纸折船,问学生:“你还会别的纸折船的方法吗?”启发学生回忆并向大家介绍自己会的、看到过的纸折船的方法。‎ 活动二:‎ 欣赏书上的范作,启发学生思考:除了用纸来折,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船?‎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利用多种造型手段大胆、自由的表现立体的船。引导学生合理分工集体制作,如在一个组中,有做船身的,有做船帆的,有做桅杆的,有做其他设施的……‎ 活动三:‎ 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提醒学生收拾工具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的整洁。‎ 课后拓展:‎ 回家收集一些表现水上交通工具的图片,通过想象自己设计未来的轮船。‎ 教学评价:‎ ‎1、 是否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并激发出对想象、创作的热情。‎ ‎2、 是否积极的动脑筋,大胆想象,并画出、作出与别人不同的轮船造型或画面情景。‎ ‎3、 是否能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于作业之中。‎ 札记:‎ 由于前几节课一直使用橡皮泥作东西,所以这次有不少的学生仍然使用橡皮泥来做船。在我稍加引导之后,孩子们将纸、数学学具盒里的小棒、花片等与橡皮泥结合着来做船,效果还真不错。这样,学生在愉快的造型游戏中自然的理解到了“综合材料”的使用可以使作品的效果更加丰富、多变。这比老师去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 ‎ ‎ ‎ ‎ ‎ 课题:打开的冰箱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材简析:‎ 冰箱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在利用纸盒子改造冰箱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认真地去观察冰箱的内、外结构,然后利用食品包装纸来做成冰箱里的食物。‎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选用画、撕、剪、拼贴、纸工制作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 引导学生认识冰箱的造型特征,通过想象大胆表现各种冰箱及其内部的结构。‎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冰箱造型或画面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冰箱的图片及作业范作等资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生:回去观察冰箱的内外结构,查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有关冰箱的情况,准备盒子、包装纸、剪刀、水彩笔、胶水、广告宣传纸等。‎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通过交流课前查到的、了解到的关于冰箱的情况及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冰箱的知识及其发展历史、造型特征、内、外结构的共同特点。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启发学生讨论冰箱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设想未来的冰箱是什么样子。‎ 活动二:‎ ‎“变魔术”:教师用清晰、简洁的手法在实物投影仪下将一个小盒子变成一个双开门的、能打开的、有隔板的冰箱。学生通过观察,说说教师用了那些技法,怎样制作的。并分小组讨论还可以怎样制作。‎ 交流讨论结果。‎ 活动三:‎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撕、剪、贴等造型手法表现出冰箱的造型和自己对冰箱的想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高效合作。‎ ‎(本课时主要完成冰箱的毛胚形及内、外结构的制作)‎ 活动四:‎ 各组展示自己组设计的各种形状、结构的冰箱。表扬大胆创新、制作精美的作品。‎ 布置学生回去搜集“家乐福”等超市的宣传广告画、带彩色纸、双面胶和彩色笔。‎ 第二节 活动一:‎ 欣赏老师带来的“画王子”冰箱,请学生猜猜老师用什么材料包装的。(彩色包装纸)再打开冰箱们请大家看看冰箱里储存着什么“食物”,把“食物”发给大家,看看是怎么来的(利用超市宣传资料上的小图片剪贴)‎ 活动二:‎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剪贴,还可以用什么手法表现冰箱里的食物?‎ 试着做一下。‎ 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包装纸、食品广告资料等材料,将绘画、纸工、橡皮泥雕塑等学过的技法结合起来,诞生独特的作品。‎ 活动三:‎ 做完后将作品布置在教室一角,同学们有秩序的打开冰箱请大家“享用”自己冰箱里的“食物”。‎ 提醒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课后拓展:回去试着用纸盒做一下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教学评价:‎ ‎1、 是否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并表现出对想象、创新的热情。‎ ‎2、 是否大胆想象,做出、画出与别人不同的冰箱造型或画面情景。‎ ‎3、 是否能在作业中合理利用各种包装纸盒、食品宣传资料等。‎ ‎ ‎ 札记:‎ 偶尔在储藏室里找出自己小时候用火柴盒作的写字台、钢琴,勾起了对童年的无限回忆。我把它们带到了课堂上,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但竟有一半的孩子没见过火柴和火柴盒。 ‎ 我引导他们把找到的各种形状的盒子放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选用不同的盒子组合成大衣橱、电脑桌……甚至是想象中的或是自己设计的家具、家电。在无限空间的联想与创作当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制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许多谈不上完美但充满了童趣的作品。但愿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从储藏室里找出这些小制作时,也能为童年时的创造力没有受到压抑而感到自豪。‎ ‎ ‎ ‎ ‎ 课题:会摇的玩具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上学期做了会滚的玩具,这学期再来做会摇的玩具。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想象与积极思考。‎ ‎2、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体验创造的乐趣。‎ ‎3、 培养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积极的思考,利用不同材料独立的完成与别人不同的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具、工具和废旧材料,如弹簧、抽空的蛋壳、乒乓球、纸杯、图画纸、废旧报纸、纸筒、吸管、颜料、剪刀、胶水等 学生:图画纸、废旧画报、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时曾作的滚动的玩具是靠什么来滚动的?(靠圆柱体或圆的外形)‎ 展示学生熟悉的不倒翁玩具,请学生通过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等实践活动找出其摇动的原因。‎ 从老师带来的玩具中找出那些是会摇的,在找的过程中总结出会摇的玩具共同的规律。‎ 活动二:‎ 教师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工具和废旧材料,请学生从中找出可以改造成会摇的玩具的,师生共同思考、设计方案,由教师迅速的将其改造成会摇的玩具。‎ 学生以一组为单位,将自己找来的材料集到一起,制作会摇的玩具。‎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积极大胆的创造,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活动三:‎ 把大家制作的会摇的玩具放到一起,摇一摇、玩一玩,看谁做的摇的好,做得最合理。‎ 出示会转的玩具,布置学生回去找找家中会转的玩具,搜集做会转的玩具的材料。‎ 第二节:‎ 活动一:‎ 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会转的玩具,通过玩一玩、研究一下,找出这些玩具会转的原因。‎ 活动二:‎ 教师以“风车”为例,与学生一起研究性的学习会转的玩具的制作方法。‎ 学生开动脑筋,做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风车。教师引导学生尽量的研究好风车的连接点,使其能够较灵活的转动。‎ 活动三:‎ 根据自己找到的材料,充分利用资源,动脑筋做一个会转的玩具。‎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将想象中的东西通过实践和改进变成现实。‎ 活动四:‎ 展示作品,同学们之间互相评一评,共同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评价:‎ ‎1、 是否能标新立异,大胆、积极的思考。‎ ‎2、 是否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造。‎ ‎3、 能否独立完成作品。‎ 札记:‎ ‎ ‎ 好多孩子运用在做“有趣的半圆形”时学过的将一个圆形对折的方法用彩色的卡纸做出了会摇的半圆形,但再怎么办他们就不知道了。我适时地引导他们:有哪些会摇的东西象半圆形?这一下子,孩子们有办法了,通过改造与加工,骑着小人的小木马、露出半个婴儿头的小摇篮……这些会摇的玩具真不比商店里的玩具差!我用纸条折出了一个半圆形,贴上马头,再做了一个小人贴上,也做了一个会摇的小木马,请学生玩一玩。结果他们发现:怎么这个小木马光倒呀?“是呀,谁来帮帮老师?”我想他们求助。通过讨论与试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重心问题:在半圆的圆弧里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放上一块橡皮,用双面胶固定,小木马终于在一定的范围内摇来摇去了。聪明的孩子们又把这种方法用来为蛋壳不倒翁等自制会摇的玩具的设置重心。“我们的玩具都能‘听话’的摇了!”成功的喜悦绽放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在这一节课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而且这种贯彻是无痕的,是学生自己要求的。通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们已经适应了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我希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够充满创造热情的走向人生之路。‎ ‎ ‎ 课题:电脑美术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上学期也学习过电脑美术,但这学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画图程序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游戏。‎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板程序的界面。‎ ‎2、 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游戏。‎ ‎3、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上机操作,并能利用矩形、椭圆形等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准备:‎ 准备电脑演示操作示范作品及电脑软、硬件设备。教育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专用教室的教学设备。‎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做好学生进电脑教室上课的组织工作,安排好每位学生的座位及上机的电脑。‎ 引导学生正确的开机,进入windows 画图程序,复习上学期填色知识。‎ 活动二:‎ 通过大屏幕欣赏一些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并当场演示一幅电脑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打消学生对用电脑作画的恐惧。‎ 教师清晰的演示如何利用画图程序界面中的各种工具组合成有趣的画面。‎ 请学生随意的使用一下各种工具,熟悉工具的使用。‎ 教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些电脑绘画的操作。‎ 活动三:‎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电子画笔和颜色,通过想象与构思,利用矩形工具和椭圆形工具设计并画出一幅有趣的电脑绘画作品。‎ 在作业重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和绘制。‎ 活动四:‎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屏幕上互相欣赏、评述其他同学的作品。‎ 安全关机,有秩序的离开电脑教室。‎ 第二节 活动一:‎ 电脑大屏幕出示教师用画图软件制作的《拔萝卜》童话故事的连环画。‎ 请学生具体分析画面中的人物、背景等分别用了哪些工具,怎样进行组合的。‎ 请学生照老师做的试着用各种工具组合一下。‎ 活动二:‎ 教师出示画在纸片上的小猫、小熊、兔子、猪、熊猫等小动物的头像,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选择画图软件中合适的形状工具画出来。‎ 选取最漂亮的颜色涂色,使画面更丰富。‎ 用画笔、喷壶等工具装饰背景。‎ 鼓励有基础的或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自由的发挥,大胆的创作。‎ 活动三:‎ 在大屏幕上互相欣赏作品,体会成功的愉悦。‎ 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关闭电脑,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鼓励学生回家积极的寻找上机的机会,去创作更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教学评价:‎ ‎1、 是否积极大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上机操作。‎ ‎2、 能否利用矩形、椭圆形等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3、 是否对电脑绘画产生兴趣。‎ 札记:‎ 我在课前作了一个统计:一个班中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占了约百分之七十,曾经用过画图软件的学生占了半分之五十,能熟练运用的约占半分之三十。所以我将这三种学生和基本没接触过电脑的学生搭配着分组,请能熟练运用的学生来帮助其他的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来讲结和示范。没想到孩子们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示范更简单明了,教学效果很好。看来我该多向他们学习,让自己的语言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 ‎ ‎ ‎ 课题:化妆舞会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材简析:‎ 本课比起以前课本上的《做头饰》、《做面具》更具人文性,更贴近学生心灵,而且加上了服装、海报、背景,化妆,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表演,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1、 运用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综合性的活动方式,体验“综合*探索”课的乐趣。‎ ‎2、 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 ‎3、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头饰形象的设计,大小、比例合适。‎ ‎2、 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 ‎3、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形象的头饰范作,示范工具。‎ 学生:图画纸、颜料、剪刀、胶水、化妆品、表演的服装,简单的布景。‎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教师化妆成森林通讯员小百灵,放动画片请同学们猜小动物们都去干什么了。出示课题:化妆舞会。‎ 继续看动画片,体会童话世界的化妆舞会的神奇与美妙。‎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揭示课题:我们今天也来营造一个童话世界的化妆舞会。‎ 活动二:‎ 教师改扮成大魔法师,向大家介绍参加化妆舞会的三个诀窍:1、灵活的大脑 2、灵巧的双手 3、团结协作。‎ 请学生复述这三个诀窍。‎ 电脑出示化妆的三件法宝:‎ ‎1、变头 2、变脸 3、变身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多种多样的头饰的形象,启发学生谈谈还可以表现那些形象。‎ 教师用哑剧形式表现制作头饰的几个步骤,请学生总结出来:‎ ‎1、构思 2、绘制 3、剪 4、贴 5、加上带子 活动四:‎ 请学生运用三个诀窍来制作头饰,为下一节进行化妆舞会做准备。‎ 学生制作,教师辅导,重点是启发学生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制作时比例要合适,带子可做成插接式可调节的。‎ 布置带好下节课要用的服装、佩饰、背景、海报材料。‎ 收拾整理。‎ 第二节 活动一:‎ 请大家戴上头饰,看看大家表现的都是什么形象?‎ 提问学生我们还需哪两件法宝才可以举行化妆舞会?‎ 活动二:‎ 以四位学生为例,启发学生来说说根据他们扮演的形象特征、性格,应如何的来变脸、变身。将四位同学分配到各组,大家一起运用各种化妆品来为它们变脸,再挑选合适的服装或用布、纸、小佩饰等来为它们变身。‎ 请这四位打扮好的同学到讲堂上来随着音乐表演自己的角色,大家评论他们化妆的好不好。‎ 活动三:‎ 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资源共享,互相帮助,来为自己变脸、变身。另外小组中有布置环境的,还有制作海报的。‎ 活动四:‎ 放音乐,各组用海报来介绍自己的节目,在布置好的情景中开化妆舞会。最后全班一起联欢、表演。‎ 表演完后,可互相谈谈体会和感受。‎ 收拾整理。‎ 课后拓展:‎ 学生表演完后,写一写参加化妆舞会的过程。‎ 教学评价:‎ ‎1、 是否积极的参与整个活动。‎ ‎2、 能否大胆的表现自己。‎ ‎3、 能否与同学合作。‎ 札记:‎ 在上这一课时,我感觉如果让我准备那么多的教具和范作比较困难,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先将教参中附的这一课的优质课的光盘放给学生们看,让他们“跟着电视里的老师、小朋友一起上课”在看的过程中,电视上的老师提问,由我们的学生来回答,也可以跟电视上的同学一起讨论。因为光盘中这一课展示了大量的动画片和范作,情节设计的也很吸引人,所以学生们自始至终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其中。看完后,第二课时我问学生:“大魔法师送给了你哪几件法宝?”“要想参加森林舞会要打开宝箱找到哪几件法宝?”学生马上就答了出来,然后再将做的步骤理顺一下,学生就能很快的做出非常棒的头饰,并且利用带来的围裙、纱巾等等吧自己按照想象中的样子打扮起来。表演时我请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扮演的形象编一个小情节剧来表演。孩子们兴趣盎然,表演的相当的出色。下课了,他们还不舍得将自己的“行头”撤下来,一直戴到放学。“和电视上的老师、同学一起上课”时我的一个大胆尝试,起初心里也没有底,经过实践,效果还真不错。其实,这和电视教育、远程教育的原理是一样的,学生能够利用媒体来进行自主学习,这不正符合新教改的要求吗?但是教师在备课,与教学媒体的交互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不能完全依靠媒体,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 ‎ ‎ ‎ 课题:有趣的汉字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将象形文字纳入美术教学中,是新教材的一个大胆尝试。其实在上学期的语文课上学生已经初步、浅显的了解了象形文字了。美术课上设立这一课,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方面入手。‎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激发爱国热情。‎ ‎2、 引导学生用图画形式表现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对象形文字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象形的造型方法,较明确的表达词语的意义。‎ ‎3、 培养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 教学准备:‎ 学生:回去搜集有关象形文字的资料。带绘画工具。‎ 教师:光盘《文字国》、电脑多媒体设备、有关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示范操作的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展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一段象形文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争辩。‎ 教师公布答案,告诉学生这是象形文字。‎ 教师讲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将自己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了解祖先创造、运用象形文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和表现欲望。‎ 活动二:‎ 教师播放光盘《文字国》,向学生展示象形文字的演化轨迹使学生得到启示。引导学生寻找象形文字是怎样抓住实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特征,略去细节的。‎ 活动三:‎ 学写象形文字。‎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色彩来临摹象形文字的演变,可以给每一组字画上漂亮的边框。‎ 活动四:‎ 试着自己造一个象形文字,指导学生大胆的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力争表现出词语的意思。‎ 作业完成后又学生来向大家进行介绍。‎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运用象形文字在黑板上写一段祝福的话给学生,请学生根据每个字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特征情况猜猜老师写的是什么祝福。‎ 出示几段学生运用自造象形文字写的话,请学生欣赏、评述。‎ 活动二:‎ 想象自己是原始人,要用象形文字来记日记。‎ 老师在黑板上写几句简单的话,请学生选择一句用自造象形文字来表现。‎ ‎1、 今天天气真好,我和爸爸去森林打猎,打到一只羊,我们把它烤着吃了。‎ ‎2、 今天我和姐姐去河边捕鱼,一共捕了三条。‎ ‎3、 下雨了,我们住的屋子漏雨了。‎ ‎4、 晚上,我和哥哥坐在石头上看月亮。‎ 在作业过程中激励学生自由的创造表现,通过多次实践,力争表现出词语的意义。‎ 活动三:‎ 引导学生用图画形式表现一段话,内容不限。‎ 告诉学生象形文字能用容易、准确的表现实际的具体形象,但对抽象的概念很难准确的表达,提醒学生注意选择那些可以表达的词语进行作业,增加成功的机会。‎ 活动四:‎ 将做好的作业展览在教室的展板上,互相欣赏、评述。‎ 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多看一些古代文字资料,尽可能寻找可以辨认的象形文字,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评价:‎ ‎1学生对象形文字的内容和学习过程是否产生兴趣。‎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象形的造型方法,较明确的表达词语的意义。‎ ‎3是否激发出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 札记:‎ 我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时并没有想到学生能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一年级三班的同学拿来的这张《文字国》的光盘对我这节课的帮助很大。鼠标经过光盘上的每一个字时,这个字就由象形文字慢慢的演变为现在的文字,还配有这个字的实物原型,非常的形象。这张光盘帮了我的大忙。凭借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找不到那么多的资料的,而借助于学生的力量不仅渠道丰富,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