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 ‎ 今天用了两节课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新的教材,新的班级,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触总有很多不足。‎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开学第一课,班里21个孩子对课文做了多次朗读,我组织齐读五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若干次,这个班的孩子相对内敛,比较乖巧,读课文声音不响,课上课下都比较安静。第一堂课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钟进行生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齐读生字词、组词读、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开火车读,拓展与“绚丽多彩”相类似的词语。遗憾的是,我忘记了进行生字书写指导,在后续的字词抄写作业中,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我的教学方式还是偏向于高年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太适应。‎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重新梳理:‎ 第一步:单元导读;‎ 第二步:学习课文:1.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读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有哪些自己认为特别的地方;3.欣赏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所小学的(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哪些写法给人新鲜感),一读代讲,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品味;4.说一说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三步:拓展阅读《走月亮》《山沟里的孩子》;‎ 第四步:吴然儿歌散文推荐或朗诵欣赏。‎ ‎2 花的学校 ‎ ‎ 教学反思:‎ ‎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随着作者的语言嬉闹,生长。这应该是我们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反思:‎ 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到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 题。我借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向孙中山学习,不要害怕被责备,不懂就要大胆地问。同时我也反思自己平时有没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在无意间扼杀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积极性。‎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 进一步让学生在观图说图的过程中唤醒了更多的生活积累,并让他侗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了流畅表述的信心。主要通过评选班级口才最好的同学这一富于竞争性的活动,有效搭建了展示平台,自然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在参与表述、点评的互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了清楚、流畅表达的能力。‎ 习作 猜猜他是谁 语文园地一 教学反思:‎ ‎ 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在调研课中,我选择了上语文园地一,这是一个挑战。上完课下来,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如何把“设疑、探究、生成、评价、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需要继续探讨。从园地内容看,有“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对于这两个内容,如何连接、如何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节完整的课,这是不行的。从这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掌握。在背诗歌环节,我按照三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读,大致说诗句意思,比赛背诵,说背诵方法。在“读读背背“内容上,把重点放在了认字上,应该是把重点放在区别形近字上,可通过组词形式区别。备课,还是备课,钻研,继续钻研,学习,永无止境,才能实现活力课堂。‎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此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在初读诗歌的过程中,扫清字词认读障碍,将诗歌读通读顺,并能够解决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教学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引导学生跟随他一起边走边赏秋色,让学生巧妙地融人到了诗歌意境中,既受到了审美熏陶,同时也准确感知了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有效实现了认知内化,同时,通过句式说话训练的形式,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苏轼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强烈欲望。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达到将诗歌读通、读顺的学习目的,同时,对诗歌中描述的画面建立粗浅的认知。‎ ‎ ‎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成功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去感受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由衷的喜爱之情。‎ ‎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水泥道的变化,描写了雨后水泥道的变化,特别是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不足之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用微笑来面对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6 秋天的雨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由于执教的是课文的第一课时,主要是从秋天的雨带来色彩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丰收、欢乐。‎ ‎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方面是这样预设的:‎ ‎ .1、随文识字,认读轻声词语,理解“频频点头”“五彩缤纷”等词语,能仿照课文第二段的句子,说几句话。‎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想象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秋天。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教学重点:品读课文第二段,理解“五彩缤纷”。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下面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执教后个人的感受和反思:‎ ‎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 开课时通过听课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激发学生想要阅读文本的欲望。在通读全文后,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为题,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在音乐的陪衬下,让孩子进行朗读。在下面的教学中,让孩子自主选择最想去哪个地方看看景色,从而带着学生细细欣赏了枫树、田野、果园中的果树和菊花的优美景色,各个击破,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 二、想象阅读,方法引领 ‎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仅仅通过阅读而体会、感悟文字背后秋天优美的风景。所以在阅读中指导中,当学到“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版块时,记得当时有个学生把“飘哇飘哇”‎ 读得特别慢,我便向他询问这样读的原因,并让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再一听,学生都能把“飘哇飘哇”的样子读出来了。再加上,之前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在班里让孩子们欣赏了一番,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相信孩子们在美美地朗读课文时,脑海中将会出现一幕幕极富秋季特色的优美图片。‎ ‎ 三、内化知识,读写结合 ‎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都是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堆砌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优美的词句,并在有意无意的过程中进行内化。例如:在让学生感受秋天色彩美、多的时候,说到秋天有那么多的颜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并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又顺势积累了其他表示颜色多的词语,如: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等。引导学生一遍遍地朗读、感悟中,学生也自然而然积累了不少句子。除了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积累之外,我还结合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像什么”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以达到内化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的目的。‎ ‎ 四、质疑发难,咬文嚼字 ‎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中“邮”用词的准确性,我在课堂上把“邮”换成了“带”,接着向学生质疑发难:“如果老师把这个‘邮’换成‘带’好不好?”学生能够体会到“带”不及“邮”好,可惜的是,学生在分析“邮”为什么比“带”‎ 好的时候,分析得不够到位,也在反思老师是不是引导得不够到位,感悟得不够深刻。也看到了和水老师班级学生的差距。‎ ‎ 反思语文课堂,老师还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年级定位,也许第一次带中段,教学方法还没来得及进行变更。说实话,和其他老师同上一节课的压力也不小,同一篇课文,班级学生不同的听讲习惯、朗读水平、认知能力、语言发展水平的演绎,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在本班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朗读方面的确存在进步,但是和其他班级相比,发现读得好的人还不够多,学习的榜样比较匮乏,朗读方面的指导还须落实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中。‎ ‎7* 听听,秋的声音 本单元都是以“秋天”为主题来组织的,《听听,秋的声音》是本单元中一篇和秋天有关的现代诗,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讲这一课时,我是按照以下思路开始授课的.‎ 一、创设情境 ,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组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到秋天的各种景色,感受到秋天的美,并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想象画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欣赏,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说说都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哪些是具体描写秋天声音的拟声词。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度,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 三、想象创作,读写小诗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装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图片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振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感觉不足的地方是前三小节是一个整体,让学生放在一起读要好的多,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是一节一节的读,这样浪费了时间,最后的配乐听读课文没有时间进行。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习作 写日记 ‎ 第一次试上之后,我心中对目标的定位很清晰了,但是在细节环节上,还是理不出头绪。‎ ‎ 对于我之前课堂上设计的游戏环节,我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告诉我,这个环节要完全摈弃,写日记教学不能上得像作文指导课,不能让学生的日记千篇一律?另一种声音告诉我,游戏环节可以,能够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能快速找到想写的内容。综合两种声音,我觉得“游戏环节”是把“双刃剑”,端看自己如何把握。前思后想,决定把游戏环节放在导入部分,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游戏过程,以感受真实为出发点导入新课,进入写日记教学。‎ ‎ 教学设计的定位是孩子们刚刚接触日记,因而,日记格式的教学也不能忽略。以例文为抓手,带着孩子们认真阅读过后,谈谈自己的发现。在孩子们的交流中,逐步呈现出:日记的格式、日记的内容等。然后抓住“内容”,让孩子们畅谈,日记可以写写哪些内容,最后归纳总结。‎ ‎ 接下来,就是让孩子们动手写一写,这节课,最想写的话,在课堂上完成一篇日记。这个过程,大概是15分钟左右。之后,就是当堂点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星级标准,只要达到了要求,就可以得到星。‎ ‎ 在孩子们写好日记并点评过后,对写日记有了新的体会,此时,让他们说说“写日记”的好处,水到渠成。整节课的教学也进入尾声,拓展说说,日记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 ‎ 将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梳理出来了,但是,每个环节如何落实,也是令人焦灼的。改好教学设计之后,又将配套课件重新制作好,准备按照这个设计来试上,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上完课之后,同事们告诉我,这次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环节设计清晰,是可行的。但是,就是具体细节问题还需要自己去优化设计。我也感觉到,课堂上,孩子们交流的部分还是不够活跃,思维有些局限,该如何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如何引导他们去思考,是我下一次教学的方向。‎ ‎ 改进教学,我在路上……‎ 语文园地二 教学中,我针对内容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词语认知的交流与拓展,进行句子的仿写及应用文体的写作。在此过程中我真正做到了适度“退位”,只在学生需要点拨、指导的关键时刻才予以讲解归纳。这样,孩子们真正发挥了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不再由老师牵引着被动学习,因而他们才能轻松地实现认知构建。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予以必要的规范指导,让他们不仅更好地掌握了汉字书写要领,同时掌握了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但是,在本节课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我的讲解还是稍微多了一点。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弱化了学生的主角地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交流,从面真正提升他们自主感悟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三单元 ‎8 去年的树 ‎ 第三组的课文,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好的情景。《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候,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这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读文的过程中我们抓住四次对话。课堂的引入就是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诵读的过程中想象鸟儿和树的友谊之深厚。在想象的过程中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没有描写鸟儿和树的外貌,没有描写鸟儿和树的友谊之深。在读每一次对话的过程中回顾鸟儿和树的约定---“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唱歌给你听。”想象鸟儿的每次寻访的心里的紧张,担心,体会鸟儿寻访过程中对话的语气。当鸟儿看着灯火的时候,当鸟儿唱歌给灯火听的时候,它会想什么?‎ ‎ ‎ ‎ 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大量的想象的空间,想象鸟和树的样子,想象鸟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树什么时候听鸟唱歌,鸟儿在一次次寻访树的过程中的焦急,心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担心如果孩子们会不会体会不到他们友情之深厚,故事中透出的无奈,孩子们会不会不明白,那些不写友谊之深厚,不写树之茂盛,鸟可爱,不写鸟儿寻访之急切.......浅显的表达,深厚的友谊,浓浓的悲伤......其实一切都是多余的,在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情境中加上想象的读,感受到了。‎ ‎9* 那一定会很好 今天我执教了《9*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9*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 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 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有反刍现象。‎ ‎ ‎ ‎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通过活泼、童趣的语言,将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同时文章有机地渗透了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要比上《那一定会很好》一课轻松得多。之所以会有这种轻松的感觉,全归功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前,有老师特意提醒我: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口语训练,预设前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点……可以说,这一席话让我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方向与思路,因此才会有如此的进步。但仍有诸多不足: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活动量不足,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等。‎ ‎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要比上《那一定会很好》一课轻松得多。之所以会有这种轻松的感觉,全归功于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前,有老师特意提醒我: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口语训练,预设前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点……可以说,这一席话让我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方向与思路,因此才会有如此的进步。但仍有诸多不足: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活动量不足,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等。‎ ‎11* 一块奶酪 ‎ ‎ 我在教《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蚂蚁搬奶酪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有见过,让学生通过一段小视频,*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过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年的学生要能清地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十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些不足之处 ‎ 在个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语更加丰富,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习作 我来编童话 ‎ 儿童对童话故事有特别的偏爱,在作文起步阶段,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本次教学设计,我十分注重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漫游于童话王国,学生在情境中看故事,明白童话特点;编故事,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写故事,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学生从读到说从说到写,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课堂的主人。‎ ‎ 本节课教学设计体现出了趣味性、综合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学生“快乐着有所收获”。在课堂开始,我让学生回顾读过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王国。接着通过排列句子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写好童话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让别人弄明白;在读《狐狸和猫》的童话故事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要抓住了童话中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而且用词要丰富,才能把童话故事写得生动、具体。‎ ‎ ‎ ‎ 写童话需要想象,童话中的事物可以不完全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要受它们的制约不可胡编乱造。因此要指导学生在构思童话情节时,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生活常理,符合事物特点,使儿童的想象合情合理。所以我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几种小动物,开动脑筋,展开合理的想象,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小组同学听,让小组同学给自己提提建议。组织学生编写童话,都按照先说后写的顺序进行。学生口头编童话可以不受汉字的约束想象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就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由说到写,学生编写童话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同时同桌互说,既可以给每个小朋友说话的机会又能让相对较弱的学生从同学的思维中得到启发,从而拥有自己的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评作文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学生作文老师评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自己讲评价的准则,自己评作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评价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汇报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让三种不同程度的学生上台汇报,这样给在写作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与人分享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写好改好童话后,我发动学生编写《童话集》,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他们创造精神又得以展示。‎ ‎ 不足之处:感觉本次作文指导存在的问题是预留给学生说、写的时间少了。学生在品读范文的精彩之处花了太长的时间,导致在分组编童话之后没有时间再进行写作了。看来,在授课环节设计上尚有欠缺。今后在作文备课时将多多锤炼。‎ ‎ 总之,习作指导课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老师在课上应通过各种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作文指导来说,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这两条是最主要的。‎ 语文园地三 本次语文园地看起来内容板块不多,只有三部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但是实质上需要掌握的东西并不少,甚至说容量相当大。“交流平台”是对于本组课文内容的复习,从课文片段中学会观察;“语句段运用”着重于词语的恰当应用;“‎ 日积月累”是谚语的积累——关于秋天的民谚。‎ ‎1.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是提供给学生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教学平台。语文园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既发端于整组教材,又对教材做了相应的拓展延伸;既沟通了课内外学习,又架起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桥梁。‎ 学生通过园地的学习,对于本组课文的内容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片段中学会细致观察、学会连续观察、学会多角度观察。‎ 关于“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学生非常感兴趣,这道题目并不难,但是考察的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因为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对于“猪圈”“马厩”这些东西是相当陌生的。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特点。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创设“过关游戏”等情境,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链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略知识的要点,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可以适当拓宽一些,让学生能够涉猎更多的知识和领域。‎ 关于秋天的谚语,熟读成诵,简单了解,但是在运用方面会有一定难度。‎ ‎2.教学收获 ‎(1)学会观察。在课文学习的时候,学生虽然对于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经过学习园地的学习,学生对于“观察”‎ 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而且要充分利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心想,这不仅对于学生的生活是个指导,对于学生写作也有很大作用。‎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时注意不将学生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是把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比如“逐渐”“最多”这样的词语看着简单,但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在哪个环节,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遇到问题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解答,而是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3.不足之处 本学习园地看着内容很少,但是这节课的学习并不轻松,所以教学过程显着有点匆忙,学生掌握得不深不透。尤其是“语句段运用”部分,学生有点一知半解的感觉。‎ ‎4.改进措施 如何让学生把感兴趣的事物写得有趣,这是老师需要思考的地方 。日积月累环节,老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只需要学生美美地读,静静地悟,在朗朗的读书中就可以完成语言的积累 。‎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在“交流平台”‎ 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完成填空,让他们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美中不足的是,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谚语很陌生,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快乐读书吧 快乐读书吧是语文园地一一个很小的板块,也是最后一个板块。很多人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忽略这个版块。‎ ‎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对阅读量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积累词汇和语言。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 基于此,本课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所以,我在本课主要以学生交流和分享为主。‎ ‎ 一、交流阅读场所和阅读方式。‎ ‎ 二、重申阅读姿势。‎ ‎ 三、评选班级“故事大王”。‎ ‎ 四、鼓励学生分享图书,建立和完善班级“悦读吧”。‎ ‎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让学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为他们以后的情感表达、语言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 ‎ 第四单元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故事。本课教学时,要珍视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中的一些线索,建立起预测的意识;然后借助旁批,培养学生主动预测的能力。‎ 一、课前游戏,无痕渗透 本课的课前游戏,我借助不久前写过的单元作文《猜猜他是谁》,让孩子们根据外貌、身高、性格等线索,大胆猜出的同学。有了前期的作文铺垫以及大家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的了解,设想是在玩中无痕渗透给孩子们猜测要有依据的意识。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太紧张了,在试教的时候那种活跃的、孩子们争着抢 着提问的气氛没有呈现出来。‎ 二、依托初始体验,培养预测的意识 与往常的课不同的是,本课我没有安排学生预习,目的是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始体验,这种体验是预测的基础和前提。教学之初,我利用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预测老屋究竟会不会倒?为什么?学生在感受老屋的古老与破旧,体会老屋的孤独与寂寞的基础上,再度预测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二、根据旁批,渗透预测的方法 在学生对预测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比如,教学中我利用“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的语言张力,结合第一、二自然段对老屋形象和心理的描写,感受老屋之老,进而预测打算倒下的的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依据什么来预测。比如,针对题目处的旁批,告诉学生这是一位小朋友阅读后的做出的预测,让学生讨论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做出的预测。学生一定看过与魔法有关的神话、童话。这就是依据阅读经验来猜测的。另外,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插图、故事的内容等处的旁批,告诉学生各处旁批预测的依据。比如第三自然段,“我猜到了老屋是怎么回答的。”就是通过联系前文内容而做出的预测。‎ 最后,引导学生对预测内容进行审视。让学生回顾自己的预测和与故事的内容一样吗?无论预测的结果是否与后面的内容一致,都要思考自己预测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只要有依据,预测的正确与否都值得肯定。‎ 四、小结课堂,巩固对预测的认知 帮了小猫之后,老屋又一次想倒下了。这次有没有倒呢?你又是根据线索来预测的?学生谈到了“题目、上下文的内容等”‎ ‎。这其实是对前面预测方法的一次回顾。在孩子们交流后教师总结:预测是阅读的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我们预测。最后,我出示本单元的导语,让学生明白,本单元都要用预测的方法来读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要用“预测”的方法来学课文,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学习会大大降低猜测的趣味性,所以这一课,我一直在无痕渗透,到课堂的最后才总结阅读方法,出现“预测”这一概念性的词语和句子。‎ 三、回归整体,识字写字 在三年级的起始阶段,我认为作为语文学习基础的字词教学还是不能放松的。本课,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在写字方面,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比如“暴啊”“准啊,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写的时候特别注意什么。‎ 在今天的上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预测单元的课文是不用预习的,但不预习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说,不预习对于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要求就有点高了。对于班级里相对后面的那些学生,可能在短时间连课文意思都没有读懂,让他们猜什么都不是很清楚。第二、对于第一次接触旁批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一开始就让他们写,可能难度偏大了,很多孩子不知道要怎么写,写在什么地方。第三、我们的日常课堂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我们的孩子似乎习惯于对标准答案的一种期待,在预测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时,大部分孩子都是顺着情节往下猜。其实猜测可以是很大胆的,可以是天南地北,与别人不同的,只要说出自己的依据即可。这也让我反思,是不是平时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泯灭了孩子们的童心?‎ 在这个童话中,有几处写了"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但是要学生真正理解或者说说老屋给他们的印象,也许他们还体会不出来,也说不会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老屋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想象表演来体会,例如:第一次,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我让学生做出老屋将要倒下,放弃一切时的表情,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全文学完后,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故事情景表演,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学生和我一起朗读课文,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  ‎ 经历四次磨课,终于呈现了一堂师生互动的课堂,里面有很多新的尝试,从我大胆选择预测的课文开始,带着大家的期待,终于结束了。‎ ‎       回顾今天的课堂和评课,做一下几点反思:‎ ‎      一、夯实基本功 ‎        1.朗读研究。‎ ‎        今天的范读和师生读,比较少,应该多一些朗读的研究,把朗读变成文本的传递。‎ ‎        2.语言精炼。‎ ‎        因为紧张,一些过渡语不是很准确,要多练习。而且在第一个因果的提问,不够明确,学生没有找到答案,找了类似“常常”“浓密”,提问不够精准。‎ ‎      二、点面相结合 ‎      1.关注点的呈现。‎ ‎      在引导学生做导图,我让孩子个人做,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发言,有层次。对于究竟鸟太太会不会选择胡子当晾衣绳,孩子们也说得很棒,比我预设都要出彩,而且去找依据。这是我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初步尝试。‎ ‎      2.追求面的广度 ‎        猜测故事最后的结局,他们写完就分享了两个,可以让没有分享的同学,互相再说一说,讲一讲。这样能够做到点面结合。‎ ‎      今天总体的设计和呈现,都是比较满意,都会有不足,不理想的地方,但是经过磨课,我对文本有了更深的体会。‎ ‎        论文,要开工了-‎ ‎14 不会叫的狗 成功之处:‎ 一、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狐狸对狗的嘲笑、看不起;杜鹃对狗的怜悯、关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狗的内心世界。‎ 二、巧借课文空白,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三种结局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三种结局续编完整,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不足之处: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来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口语交际 名字里的故事 ‎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来体会名字中包含的意义,以及父母为我们起名字时寄托在里面的希望和对我们的爱。并且能够了解一些名人的名字的含义,以此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 成功之处:‎ ‎ 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 2.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让学生讲自己、讲家人、讲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尊重,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轻松地与别人交流。 ‎ ‎ 不足之处:‎ ‎ 今后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 续写故事 ‎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续写故事。这次习作是对本单元故事预测的延伸,从整个单元设计来看,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看、想、说、写”的思路,要求学生能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但想象要基于观察,基于生活,因此观察与联系生活实际是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编写情节完整、合理的故事是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乐于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简单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 成功之处:‎ ‎ 引导学生了解续编故事首先要弄清三幅图画写了些什么,接着根据三幅图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预测故事进一步的发展,续写接下来的故事,然后连贯地把故事写下来。不论故事按照什么情节续编,都要注意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总之,一个故事一定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续编故事,还要注意与开头部分紧密相联,展开想象的部分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整个故事的意思。‎ ‎ 不足之处:‎ ‎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语文园地四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交流预测的好地方;“识字加油站”复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词句段运用”分别出示了多音字、带数字的成语及提示语的三种情况,学会认读词句,积累语言,学会感情朗读句子;“日积月累”学习四句关于团结的谚语,充满哲理,要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背诵谚语,理解和积累谚语。 ‎ 一. 教学效果:1.注重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构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有了尊重和赏识,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易于激发,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树立。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天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 二.成功之处: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而,“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握训练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写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课文中第一个练习侧重比较各个标点;第二个练习侧重说写实践。如果单出示带标点的句子的练习,那么也许课堂上知道了怎样填标点符号,回家写日记时还是没有正确运用的意识。若和平常的语文园地一样把标点练习和写话练习分开,学生对标点的感觉就是脱离文章的,不真实的。为此笔者设计时将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说话前做标点练习,写话前提醒用对标点符号,写话后又要求检查标点。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在写话中更好地认识、使用标点,并在平时的日记中更留意标点符号。可见语文园地中各个版块的内在联系可以挖掘得很深。(标红部分与课文不符,删去) 三.不足之处: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改进措施: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要敢于进行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值。   ‎ 第五单元 ‎15 搭船的鸟 ‎ 《搭船的鸟》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来写自己观察到的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两点是做得较好的:‎ ‎ 一、目标明确,方法有效 ‎ 本篇课文是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有两个学习要求: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而这篇精读课文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接下来的习作打好基础。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环节: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先从整体入手,了解作者观察到了哪些事物;二,聚焦外形,习得方法。整堂课,以第二自然段的外形描写为主,通过抓关键颜色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在观察时抓住了外形中最有特点的颜色。而后,通过交换语句,联系图片,进一步理解作者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最后拓展《翠鸟》片段内容作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顺序地观察。通过以上种种方法,步步紧扣,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理解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并将观察所得写下来。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于作者使用的观察方法理解较好,也能使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一课一得,参与性较高。‎ ‎ 二、联系字源,理解字义 ‎“翠”字是本课教学中要掌握的一个生字,学生要正确书写理解。在指导书写时先让学生通过字源认识“翠”,而后对比理解“翠”字。在理解“翠”原义基础之上,扩展为生活中见到的与“翠”相关的事物,将课内与课外进行迁移整合。‎ ‎ 但回顾整节课,预设的东西还是有点多,忽视对学生的生成性指导,当学生提到“鹦鹉”这个词语也能让他感受到美丽时,急于下定论,而没有静下心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明确以后在备课的时候不只要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更上新台阶。‎ ‎16 金色的草地 ‎《金色的草地》首先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小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那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文章接着写了窗前的草地上有许多蒲公英,每当它开放时,草地就变成了金黄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早晚是合拢的,只有中午才张开黄色的花,草地因此而变成金色。从那时起,‎ ‎“我们”更加喜爱这种花,意识到草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课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 ‎  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边读边进行表演,我鼓励学生在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但略有遗憾的是,在这个环节里,因为学生好动的孩子居多,导致表演过程中时间上有点拖长。‎ ‎  课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写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草地一片金黄,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读着这个内容,看着孩子空洞的表情,我明白,这草地到底有多美?由于距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是他们想象不到的。教学伊始,我运用课件的演示,引入情景。于是,我借助电脑课件演示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一片片金色的草地……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了这一情景,当孩子们亲眼看到金色的草地时,不时发出惊讶声、赞叹声:“太美了!”“哇,好棒哦!”……接着让他们在美的情境的烘托下,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并说说自己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孩子们个个神情激动,跃跃欲试:“我想在草地上打滚儿,睡觉。”“我想在草地上和爸爸、妈妈照相。”“我想和老师、同学们在草地上做游戏”……‎ 恰当地使用课件,不但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帮助他们很好地感悟了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孩子们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又让他们通过读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到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这种直观手段的运用,激起了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学生的精彩语言远远超过平常之语。真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的某些想象有了具体实际的展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来兴趣盎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孩子们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时,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因为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我想这就是窦桂梅老师说过的:“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的真谛所在吧!‎ 习作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 本次习作要求写“我眼中的缤纷世界”‎ ‎,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都要求学生能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用语言去交流去表达。作文前的辅导应该以鼓励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有正能量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 ‎ 成功之处:‎ ‎ 习作指导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们都在探索,我也一直在尝试。本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观察、描写、布局谋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学生们学到了一些写作知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 小学写作教学往往会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用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将学生们引领到我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当中去,再让学生们去回想并感受他们新的发现,继而把它写出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美,传递美,做学生们的榜样。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爱和热情也难以对写作产生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们吧,这是一条捷径。‎ ‎ 不足之处:内容的讲解过于繁多,对于三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过于繁杂。最好选择其中的一类(如描写事物)来学习、分析、写作。‎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 ‎《饮湖上初晴后雨》: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 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  ‎ ‎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线条清晰,结构明显,全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题目中的“富饶”读文来解释,大部分同学一下就能找到全文的中心句。学习中就围绕中心句来具体说明,充分朗读。‎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 一、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 ‎ 二、潜心涵咏,体会字句。‎ ‎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 (1)“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大小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有的同学说有的贝壳像珊瑚,有的贝壳像蝴蝶等等,这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 教学比喻句不能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 三、运用文本,感悟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读书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作文时,采用各种句群的表意功能,写好片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总句群,属总分句群的一种。在学文时,我让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再读最后的自然段,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在课堂上用“头、身子、尾”来解释“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 整节课教学思路很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都体现得很突出,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板书的设计也很新颖,紧扣文意也吸引学生的注意。‎ 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 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描写鱼的这一小节。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虽然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我在本堂课中问题设计地过于细碎,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 ‎ 二、语言训练的力度不够。‎ ‎ 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两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但在第二小节中安排的“因为 ,所以 。”的句式训练力度不够,只是形式性的带过,没有让学生加强反复训练。‎ ‎ 多学习,多思考,让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引导自己在教学中走向完善。‎ ‎19 海滨小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考量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明确了作者描写的几个场景以后,我有意识地将课文分割成两个大的部分,一方面教学描写“海滨”的场景,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探究“小城”的特色。学生可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运用前面品读重点段落的方法,去自学并找到相应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这样“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还注重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表达与仿写上,不加引导、不讲方法而单纯让学生模仿表达,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表达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两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抓住课文留白,例如海滩上的“喧闹”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学生只要在第一课时完成了了解“海滨城市”的预习任务,在这里就会有话可说。二是学完课文之后,我创设了“小导游”的情境,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介绍景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过渡到“小练笔”的仿写环节,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总的来说,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但在课堂上,我还要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该尽量多元化,从而调动起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热情。‎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这篇文章,我在三年级两个班分别执教,二班讲完,在学校领导 和听课老师的指导下,又完善了教案,在一班又讲了一次。下面说一下我执教本课的感受。‎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对于北方的孩子出去游玩也很少去小兴安岭这样的森林地带,应该说很多孩子都没有去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小兴安岭特有的美丽,上课伊始,运用电教手段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他们看得非常投入,被小兴安岭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于是趁热打铁,谈感受引出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内容的时候,有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感受“汇”、“浸”、 “千万缕”、“利剑”的用字优美时,学生对这些词语难以抽象想像,运用多媒体,学生在享受美图的同时又理解了课文难以理解的词语,一举两得!‎ 二、学习写法,先教后放,循序渐进。‎ 这节课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写作方式上基本一致,于是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主要指导教学“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再通过找关键词和句子理解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读出感受、积累语言,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两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指导,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并对重点词句加以指导点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学习方法体现“教、扶、放”‎ 的原则,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三、抓关键词,以读促悟,读中悟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教学本课时,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指名读、评价读、表演读、齐读等,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了小兴安岭的美。如:在指导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让学生加动作读出小鹿的可爱,在情境中,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鹿,入情入景。再如:在指导读“…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的…。”让学生读出树木的茂盛,并配上遮天蔽日、像绿色的海洋一样的树木,入情入景的以朗读来体现树木的特点。‎ 四、重视积累,学以致用,提升素养。‎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示范,所以学习秋天的小兴安岭的时候,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我们校园的秋天,出示图片和文字来仿写片段:“秋天, 和 变黄了, 显得 。秋风吹来,落叶 。这时候,校园向我们献出了 。”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到达学以致用,为本单元的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不足之处:由于两个班的预习情况不同,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二班的孩子预习的时间长,充分,课文朗读的很熟练了,学习起来就轻松一些,课堂比较活跃。一班预习了一次,课文读得次数少,对于文本不是很熟练,学生学习兴趣欠缺一点,而且在课堂展示学生的自学卡,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内容没有完成,拖后了一点时间,又到了下课,学生注意力也分散了。值得思考:教师的课堂语言值得精炼;对于一节的容量还要合理安排;对于学习的指导还要扎实一些。有付出就有回报,今后还要在教学上好好钻研,多参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 习作 这儿真美 ‎ 本节课教学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阅历和体验较少,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但缺乏顺序重点,所以把“一句话表达一段的主要意思”,也就是写关键句列为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列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即是运用教材所学到的内容,围绕“关键句”来写,尽可能使用最近学到的描写景物的词语。考虑到学段的要求,可能拔高了,所以定为“把想到的内容通过说表达出来”,从教学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在观察方面,我把能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改为“能按一定的顺序”等。一节课下来,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设计上的定位,再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指导,没有课改的新理念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很难把握得住。‎ ‎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 ‎ ‎ 第一,选好你要介绍的一处景物。身边一定有许多美丽迷人的风景奇观、名胜古迹,但是在一次小小的作文中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去介绍,因此在习作前先让学生想想印象最深的或感情最深的一处景物是什么。这就解决了习作“写什么”的问题。‎ ‎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那就是这种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有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表现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第三,写景一定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照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 ‎ 不足之处:‎ ‎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语文园地六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交流中心句在文中的不同位置;“识字加油站”出示了6个表示动物的词,两种偏旁,进一步巩固形声字的知识;“词句段运用”出示了8个ABB式词语,训练用词造句能力和根据提示写片段的能力;“日积月累”部分学习李白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 一.教学效果:《语文园地》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既关注了字词句的训练,也关注了积累和阅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汉字学习语文,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了将枯燥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本课教学尤为关注兴趣的激发。整个教学设计以畅游语文乐园这一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 ‎ 二.成功之处:(一)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我要交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四步法。 2.什么是“四步法”呢?第一步是熟读古诗;第二步是理解诗意;第三步是想象意境;第四步是练习背诵。 (二)学生按照“四步法”开始学习诗句。 1.老师指名读古诗,检查发音 ①强调字音:帝(dì) 辞(cí) 陵(línɡ) 还(huán) 猿(yuán) 啼(tí) 2.同桌互相读古诗,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交流,互相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4.老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同学们自学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师点拨。 1.指名读,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听画节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理念和方法。 (四)拓展应用。 1.出示古诗《华山》,结合“四步法”自学。 2.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 四步法”学习古诗,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掌握这种方法来学习更多的古诗。 (2)填空。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所写,通过从(白帝城)到(江陵)途中行船的(轻快)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 三.不足之处:词语积累环节,只是单纯的积累词语效果不是很大,如果能把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会更好。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将游戏或活动融入到枯燥的练习中。 四.改进措施:本语文园地,交流了中心句的问题,教学时出示了大量的例文片段,来形象地说明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下面的教学,不论是“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还是古诗的学习,都展示了充足的材料和例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 第七单元 ‎21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四个自然段,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22 父亲、树林和鸟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四个自然段,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 ‎;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23 带刺的朋友 ‎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学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 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 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教学:‎ 第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刺的朋友是谁,它做了什么”自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 第二,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刺猬偷枣”的内容,同桌讨论,借助“爬”“摇”“晃”“掉”“扎”“跑”等动词,梳理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让学生读一读“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句话,再细读全文,画出能体现刺猬“高明”的语句,自读自悟,感受生动的语言。比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新月斜挂”等语句,想象环境,体会刺猬选择偷枣时机的高明。借助第十自然段的“长”,想象朦胧月色下刺猬“驮着满背的红枣”的样子,体会生动语言塑造的形象。‎ 第三,通过朗读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号、感叹号,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好奇和赞叹,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3个连用的问号中,体会作者对刺猬浓厚的兴趣。‎ 第四,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口语交际指导,选题要精心思考,其中的道理应尽量的深入浅出,老师的范例也要精心准备。在课堂外,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要多观察多积累,丰富自己口语交际的内容。‎ ‎ 不足之处: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 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课堂上,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围绕题目要求放 开思路,大胆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树 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教师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 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 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二、注重作文的评价,让学生乐写。‎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 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 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三、注重作文修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 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 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 的真正主人。‎ 不足之处: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 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 有序、有效地进行。‎ 语文园地七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总结交流如何做摘抄及摘抄的好处,“词句段运用”是学习带“得”的句子,并仿写,以及读句子,仿写;“书写提示”‎ 部分,出示了8个带有撇捺的字,学会把撇捺写舒展;“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古诗《采莲曲》。 ‎ 一.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课堂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实践中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通过创设和字宝宝游戏的情境,带领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识字、写字,紧扣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生字,会用生字,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写字教学环节,引导学学生观察生字的书写笔顺和间架结构的特点,发现规律,触类旁通,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成功之处:本堂课,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他们自主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自主交流“摘抄”的知识,学会如何摘抄;自主交流“写字”的结构和规则,学写生字;自主读读背背《采莲曲》,理解诗句大意,积累诗句。 三.不足之处: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比如撇捺的写法、摘抄的方法、“得”的用法等,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拔,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再通过读写练习,效果较好。本课未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评价方面也有所欠缺。 四.改进措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他们自主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自主交流“摘抄”的知识,学会如何摘抄;自主交流“写字”‎ 的结构和规则,学写生字;自主读读背背《采莲曲》,理解诗句大意,积累诗句。‎ 第八单元 ‎24 司马光 第一次教学小古文,这也是选题的最主要原因,一直想上这样一节课。但是真正上下来,却发现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节小古文教学,短短30字看似思路清晰、简单,看似章法明显、易教,其实并不容易。‎ ‎ 司马光这节课在语文教学系统中是第一次出现的小古文,因此,认识小古文、初步了解它的语言特点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这样一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着眼于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设置了“课前准备”环节,让孩子们温习背诵日积月累里优美的词汇和谚语,然后以“优美的语言犹如悦耳的铃铛,唤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开场引领孩子们齐读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力量和希望”,然后切入课题,引出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司马光。本节研讨课主题是“传统文化”,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加入了“司马”——复姓——温习姓氏歌以及介绍历史上这一姓氏名人的环节。‎ 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之——“读”的环节了。但是,读有读的难处,越是简单的读,越要把读的层次掌握好。本单元要求孩子们初步掌握“默读”,因此,我在“初读课文”前出示自读提示,对“默读”作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教师范读,生字读写教学,层次分明,由浅至深逐步过渡。在设计第二个环节读出节奏的时候,我先以第一个环节的最后一句话“光持石击瓮破之”‎ 引出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停顿符号,从而发现不同停顿符号停顿时间不同的特点,然后让他们依据这样的规律来练习朗读。课后题中明确提出让孩子在跟读的过程中读好小古文,但是我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准确把握住学情,直接指名生起来读,又跟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顺序是错误的。看似这样不起眼的一个读,但是错误的顺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舒适的朗读体验,这是我在细节处理方面的顾虑不周。读的体验里,我加入了配乐诵读,带给孩子们“古典文章+古典乐曲”的美的感受。‎ ‎ 为了让孩子们结合情境体会这篇首次接触的小古文,我精心准备了“连环画”,设置了游戏环节,并用事先分发的连环画卡片教具引导孩子们结合课文注释分组探讨故事内容。小组讨论后派代表给大家逐张讲述图片内容。接下来我设计的师“我是故事大王”环节,这是引导孩子们完整陈述故事内容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前面过于冗杂拖沓,造成时间比较紧,而我对学情把控和教材的解读不足,居然临时起意删除这个环节。‎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我还有很多的缺陷,我会在磨练中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将每一节课都当作优质课来上,将每一次反思后的发现作为再起航的动力,不断蓄力,不断成长。‎ ‎25 掌声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第一课时重点指导两次次掌声,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这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在感悟掌声的内涵教学中,通过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掌声,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体会,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26 灰雀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儿童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我课后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同学间交流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我把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上课伊始,抓住时机问学生,本节课,你们最想学会什么问题,同学们一听自己有了发言权,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我帮助同学选择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 新课标中也提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的要求。同学们因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之中,同时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孩子怕开口,有疑也不敢问,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唤醒他们沉睡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我把整节课交给了学生,课堂中他们非常活跃,思维敏捷,敢想敢说,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提高,久而久之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得以发展。‎ 为了突出课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直接进入文章重点段落进行分析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的第二教时时,抓住白求恩说的三句话,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2、3、4自然段进行分析,不仅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以往惯例我会把课后的表格作为重点进行逐句分析。‎ 但仔细阅读课文后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学生在书上轻而易举地找得到。只要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险,但白求恩仍然坚持做手术,看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白求恩三句话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直接围绕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学着提问如:白求恩沉思什么?为什么不肯离开手术台?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通过这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蕴含在话中的思想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指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要的反复尝试这种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口语交际8 请教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过向别人请教的经历,但在请教过程中, 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需要教师引导。教师需让学生 在请教过程中注意要有礼貌,要知道给别人带去愉悦,别人才会愉快 地帮自己解决问题。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请教当学生在生活 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别人请教。请教不仅能让学生解决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会一项技能。‎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练说、讨论、角色体验、评价等方式来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时,引导 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和技 巧,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带来的愉悦,培养交际的能力, 体会交际的意义。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与人交 流,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要密切联 系生活情境,为生活实际服务。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交际的情境,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编故事,演故事。我把生活中的场景搬到教室,为交际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 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轻松 的活动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成功之处:‎ 1. 课前准备。小学生常常是凭借直观形象来思维,看见什么说什 么,怎么做的就怎么说,因此,要上好口语交际课,课前的实践活动 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口语交际课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观察实践,‎ 搜集资料,或者体验生活等等,尽量使学生能胸中有物,说有依据。‎ ‎2.导入情境。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 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口语交际活动的强烈欲望。所以,在课前 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要利用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 示等手段,迅速把学生带入一个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的轻松愉快的口 语交际情境中。‎ ‎3.模拟交际。在学生进入口语交际情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 据要求,展开互动的口语交际活动了。如:先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进行 口语交际示范,接着放手让学生自选对象或小组展开口语交际练习, 最后选择典型口语交际范例,引导集体评议。或者,教师先放手让学 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自主交际,然后再抽取典型,进行示范表 演,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第八单元习作指导 那次玩得真高兴 ‎ ‎ ‎《那次玩得真高兴》是部编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个习作。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于是,我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交流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余生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 阅读例文,师生交流,把握技法。使学生明白集体活动有很多,要抓住其中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一次来写。活动中的人物多,事情中有自己也有他人,应抓住突出的人物写,写出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特点。突出的人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如果活动的内容多,要按一定顺序写。在描写中要懂得使用些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让你的文章更有条理。写活动首先要叙述完整。可简要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其次要突出重点,把过程写具体。写好自己,写出感受,如做事粗心,吸取教训;做事要讲究方法,总结经验;不到最后不放弃,做事要善于动脑;要有小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让人分享活动的快乐,感悟活动的收获。‎ ‎ 不足之处:‎ ‎ 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习作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