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八)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八)‎ ‎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科书11~13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的: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学情分析: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2.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 ‎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 ‎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       59+40=           25+34= 35+53=   31+12=                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   3 5   +   2 ‎ ‎  ------   35+32=67(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