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专项训练卷五(附参考答案)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专项训练卷五 1.读图,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部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②地跨热带、温带、寒带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东亚 ④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东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自然原因是( ) A.多火山、土壤肥沃 B.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水平高 C.热量高,水分充足 D.对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3.中南半岛地区的地形和河流流向的特点是( ) A.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向东流 B.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向北流 C.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间向四周流 D.河流由北向南流,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4.图中海峡a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它是( )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霍尔木兹海峡 D.马六甲海峡 5.巨型油轮从波斯湾运输石油驶向西欧,应选择的航线是( ) A.波斯湾→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西欧 B.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西欧 C.波斯湾→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西欧 D.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 6.下列关于世界区域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亚洲地势西高东低,受地势影响河流由西向东注入海洋 B.中东地区以波斯湾为中心石油资源富集;地跨三洲、两洋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因此成为西方大国争夺之地 C.美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能够自给自足,优越的自然条件是该国发达经济的保障 D.欧洲西部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发展种植业,居民饮食结构与发达的种植业有密切关系 7.下列有关非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B.非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C.非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和盆地 D.非洲有“高原大陆”“热带大陆”之称 8.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极点位于厚厚的冰层上,该处海拔2000多米 B.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 C.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属白色人种 D.北极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不像南极洲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 9.关于南极洲的“世界之最”叙述错误的是( ) A.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一洲 B.气候最寒冷、最干燥的一洲 C.淡水资源最丰富的一洲 D.动物资源最丰富的一洲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B.科学技术发达 C.资源丰富 D.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 11.出国旅游,能看到风车和埃菲尔铁塔景观的国家是( ) A.荷兰、法国 B.意大利、丹麦 C.英国、比利时 D.德国、西班牙 12.下列有关欧洲西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稀少 B.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工业发达 C.畜牧业不发达 D.旅游业落后 13.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B.出口商品以初级农矿产品为主 C.资源贫乏,导致经济落后 D.黑种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14.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B.地形以平原为主 C.人口稀少的岛国 D.矿产资源丰富 15.日本耕地面积小,但稻米的产量已基本自给,其主要原因是( ) ①围海造地,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大提高 ②重视生物技术和水利发展,单位面积产量高 ③人口密度小,粮食需求量小 ④位于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的生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发展的具有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等特点的产业是( ) A.钢铁工业 B.服务外包产业 C.汽车工业 D.纺织工业 17.俄罗斯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高原山地气候 D.寒带气候 18.关于俄罗斯地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主要是平原,东部是高原和山地 ②平原主要有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 ③从勒拿河向东是中西伯利亚高原 ④乌拉尔山介于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澳大利亚可分为三大地形区,东、西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②有许多古老的生物物种,如鸭嘴兽、考拉、袋鼠等 ③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④因为出口羊毛、小麦、煤、铁等初级农矿产品,所以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关于澳大利亚人口分布集中在东南沿海,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南沿海交通便利,港口众多,对外联系方便 B.东南沿海地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于人类居住 C.东南沿海为地势开阔的大平原,地势平坦 D.英国移民最先到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了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人口稠密区 21.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因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其开发与保护一直备受世界关注,该雨林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有( ) ①提供大量木材,增加收入 ②调节全球气候 ③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④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有关美国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 B.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C.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农产品出口国 D.耕地面积狭小,实行精耕细作 23.美国“硅谷”形成的优势条件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矿产资源丰富 C.海运交通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24.关于巴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B.巴西白种人占一半以上,还有大量的混血人种 C.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D.巴西以黑种人为主,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25.以下有关世界各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实现地区专门化和生产机械化 B.我国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明显,造成了“南方面食、北方米饭”的不同饮食习惯 C.非洲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农牧业发达,粮食大量出口 D.欧洲西部农业发达,咖啡、香蕉、水稻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26.读图1、图2将企鹅与骆驼的对话补充完整。 (1)企鹅:你好,我是企鹅,来自 洲,这儿大部分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带,好冷啊! (2)骆驼:我来自中东,气候特点 ,这儿 (自然景观)广布。 (3)骆驼:这里的人普遍富裕,主要得益于 资源的开采和出口。 (4)企鹅:我这里的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 资源,正是你们那儿所严重缺乏的。 (5)企鹅:欢迎来做客,但是最好选2月份来,因为 。 (6)骆驼:谢谢,今年全球气候变暖,对你那儿有什么影响? 企鹅: 。 27.读澳大利亚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1月份,澳大利亚为 (季节),昼夜长短状况是 。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地;澳大利亚中西部人口稀疏,原因是 。 (3)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最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原因是 。 (4)澳大利亚大陆的地理位置特点是 。 28.读图1、图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水稻生长需要较高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 (1)印度中部是 平原,南部为 高原,耕地面积广,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2)印度年降水量大于1 0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部及西部沿海,丰沛的降水主要由 (风向)季风带来,乞拉朋齐因地处山地 (“迎风坡”或“背风坡”),成为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称为“世界雨极”。 (3)图1中A、B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的是 地区,原因是 。 (4)印度季风不稳定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易造成 灾害。 29.读俄罗斯和美国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海港的名称:A ;B 。 (2)俄罗斯工业基础雄厚,其中 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其中 工业和尖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中最有可能的是 。 A原油 B钢铁 C轻工业产品 D机械产品 (4)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 。 30.如图为某岛国工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岛国是东亚的 ;该国海岸线 ,多优良港湾,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 海沿岸。 (2)A是 岛;该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D 6.B 7.B 8.B 9.D 10.C 11.A 12.B 13.B 14.A 15.D 16.B 17.A 18.D 19.C 20.C 21.C 22.A 23.D 24.D 25.A 26.(1)南极 南寒 (2)终年高温少雨 沙漠 (3)石油 (4)淡水 (5)2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有极昼现象 (6)冰川融化、导致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失去理想的生存环境 27.(1)夏季 昼长夜短 (2)④ 气候干旱 (3)海运 运量大 (4)半球位置:位于南半球、东半球;纬度位置:中低纬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 28.(1)恒河 德干 (2)东北 西南 迎风坡 (3)A A地区地形平坦,降水多 (4)旱涝 29.(1)摩尔曼斯克 圣弗朗西斯科 (2)核 军事 (3)C (4)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城市、人口密集,交通便利 30.(1)日本 曲折 濑户内 (2)北海道 亚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