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 课件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 课件二

21 《 孟子 》 二章 孟子(前 372- 前 289 ),名轲,字子舆。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作品简介 《 孟子 》 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合称四书。 重点词语 居 ①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②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③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 淫: 使昏乱 。 ② 得: 实现。 ① 居: 居住 。 富贵不能淫 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 《 孟子 》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居广居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立正位 行大道 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 孙叔敖 舜 1.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 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译文 ]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间被推举,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成为大夫。 ① 发: ② 畎亩: ③ 举: ⑤ 市: 起, 被任用。 田间、田地。 被任用,被选拔。 集市。 ④ 士: 狱官。 重点词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译文 ]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② 是: 指示代词,这。 ③ 苦: ④ 劳: ① 故: 所以。 ⑤ 饿: 重点词语 使 …… 痛苦。 使 …… 劳累。 使 …… 饥饿。 ⑥ 空乏 : 使 …… 受到贫困。 ⑦ 曾益 : 增加, 曾通“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译文 ]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这个国家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② 然后: ③ 衡: ④ 作: ① 过: ⑤ 拂: 重点词语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这样以后。 通“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 通“弼”,辅佐。 ⑥ 出 : 指在国外。 第 1 段: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 2 段: 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握结构思路,归纳段意。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 3.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困 境 造 就 人 才 安 乐 毁 灭 国 家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反面 正面 列举六个事例说明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从正面论述饱受磨炼的好处 —— 担当大任 从反面论述不受磨炼的危害 —— 国恒亡 总结全文,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般 4. 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个人 正面 国家 反面 客观 个别 主观 5.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 6. 这两则短文提出论点、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孔子厄而作 《 春秋 》 。 韩非囚秦, 《 说难 》《 孤愤 》 。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 《 史记 》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 《 红楼梦 》 。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道理论证) 从 正面 论证 个人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 反面 论证 国家 无忧患易灭亡 得出结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 —— 贺拉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