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16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导学案合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
1.消息二则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文本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3) 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 目标导引: 1.消息的特点和知识 2.渡江战役的相关背景知识 (二) 预学检测: 1.了解新闻有关常识: 新闻,又称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166 五部分。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新闻结尾,又叫做结语,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它是新闻事实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 、 、 、 、 、 。 新闻的特点是观点 、内容 、报道 、语言 。 2.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溃( )退 荻( )港 歼( )灭 芜( )湖 要塞(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负隅( )顽抗 锐不可当( ) 3.请解释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研学】 (一) 合作探究与展示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两则消息分别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166 3.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讨论: ①标题有何特点? ②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 ③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 ④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 (一) 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各组词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遗憾(hàn) 舆论(yú) 荻港(dí)B.泄气(xiè) 溃退(kuì) 签订(qiān) C.歼灭(qiān) 区域(yù) 阻遏(yè) D.绥靖(suí) 大厦(shà) 芜湖(wú) 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荻港 扩展 拒绝 毫无斗志 B.微弱 抵抗 胁定 横渡长江 C.督战 击溃 恢复 枝叶茂盛 D.消耗 执行 俘虏 弃城逃窜 第二课时 【预学】 166 (一)目标导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学习。 2.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预学检测: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我们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讨论: 1.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3.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进一步品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概括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166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新闻拟标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9日致电阿根廷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祝贺阿根廷共和国独立200周年。 习近平表示,自1816年实现国家独立以来,阿根廷人民发扬民族精神,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方对此表示祝贺。相信阿根廷将在国家建设事业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我高度重视中阿关系发展,愿同你一道,推动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六)拓展延伸 运用所学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新学期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洁明了,字数在200左右。 166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知识链接】 166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3) 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4) 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5) 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了解诺贝尔奖的相关知识。 2.感悟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预学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颁发( ) 挪( )威 遗嘱( ) 渗透( ) 炸药( ) 仲( )裁 卓( )有成就 2.解释下列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66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5.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请完成下列表格。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发现X射线 霍夫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血清疗法 文学 诗歌创作 邓南特 和平 帕西 法国国际仲裁会 (六)拓展延伸 你还了解哪些诺贝尔奖的得主?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哪些人生启迪。 166 3.“飞天”凌空 【知识链接】 1. 课文背景:《“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 新闻特写(feature story)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166 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3)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 (4)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新闻特写的特点,培养快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 目标导引: 1.了解并感受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2.感受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 (二) 预学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酷似( ) 轻盈( ) 由衷( ) 缭乱( ) 2.解释下列词语: 【凌空】 【屏息】 【悄然】 【眼花缭乱】 【如梦初醒】 【震耳欲聋】 166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老师范读或播放音频朗读,思考:这篇新闻特写报道的主要事实是什么?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文章开头写她站在10米高台的姿态,为什么还要写“白云”、写“飞鸟”? 4.在这篇新闻特写中,作者扣住吕伟跳水时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 (1)作者分三步描写了吕伟跳水的动作,哪三步? (2)选用准确的动词,口述吕伟跳水的过程。动词的选用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紧接着,向前翻腾一周半,在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 (3)“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 ①“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66 ②本段中写到了观众的反映,还写了“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有什么作用? 5.课文结尾写到一个外国记者的表现、观众的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有什么作用?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下列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优雅(yǎ) 掠过(lüè ) 翘首(qiáo ) B.屏息(píng) 收敛(liǎn) 酷似(kù) C.敦煌(dūn) 绷直(bēng) 缭乱(liáo) D.悄然(qiǎo) 高潮(cháo) 沸(fèi)腾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 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非常惊讶。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因为她的这个动作,从 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的高分。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B.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C.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像轻盈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 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 面水花悄然不惊。 D.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六)拓展延伸 请你运用本文新闻特写的方法,抓住校运会上的精彩瞬间,给为本班争光的运动健儿写一篇新闻特写,不少于300字。 166 4.一着惊海天 【知识链接】 1.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 166 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改装后中国将其称为001型航空母舰。 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首次着舰并成功起飞。 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 2.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从时效性看,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 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从篇幅上看,消息一般篇幅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3)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4)在大声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把握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2.感受舰载机着舰时激动人心的情景,感受我国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 166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二)预学检测: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桅杆( ) 浩瀚( ) 娴熟( ) 咆哮( ) 紧绷( ) 镌刻( ) 默契( ) 着陆( ) 舰艉( ) 湛蓝( ) 澎湃( )( ) 凛冽( )( ) 殚精竭虑( )( ) 一丝不苟( ) 【娴熟】 【镌刻】 【浩瀚】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殚精竭虑】 3.预学质疑: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速读课文,概括通讯报道的主要事件。 2.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讯报道虽然在时效性上不及消息,但也要求迅速及时。本文的时效性表现在哪里? 4.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常对新闻事实的有关细节进行描写,请找出来, 166 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5.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找出议论的文字,分别说说其作用。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ēi) 着陆(zhuó)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 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 D.镌刻(juān)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B.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D.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六)拓展延伸 166 你了解我国海军的发展史吗?你知道我国的海军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海军节的由来吗?作为一名爱国少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了解中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展望未来,将来为我国成为军事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请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中国海军的光辉发展历程: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东海舰队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成立,张爱萍将军任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在命名典礼上,张爱萍在司令舰上授予各舰艇以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命名状、军旗、舰长旗、舰首旗等。然后,张爱萍健步走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像前,带领全体水兵庄严宣誓:“我们是中国人民的海上武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起来。今天,蒙受中央人民政府颁给我们庄严的旗帜、光荣的称号,我们感到无限光荣和责任的重大……我们保卫这光荣的旗帜和称号,永远像保卫祖国的尊严一样。”从此解放军开始有了自己的海军。 在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海军,立即投入解放沿海岛屿、剿灭海匪、打击敌空、海袭扰的战斗中。组建以来,人民海军同国内外敌人作战达1200余次,击沉、击伤和俘获敌舰船400多艘、击落、击伤敌机204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战绩。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和指挥的海军部队最高领导机关,肖劲光任司令员,刘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为副司令员,罗舜初为参谋长,后相继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海军舰艇部队,为5艘舰艇写下了5张同样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军队!”。 50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海军不断发展壮大。陆续组建了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海军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五大兵种体系。 海军水面舰艇兵力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艇、鱼雷艇和各种勤务舰船等。海军潜艇兵力包括常规动力潜艇、核潜艇等。海军航空兵作为重点发展的兵力之一,至1955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为主的海空作战防御体系。海军岸防部队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参加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海军陆战队是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成为海军第五个兵种。此外,海军还陆续组建了各种专业勤务部队,包括观察、侦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气象、防险救生、防化、后勤供应和装备修理等部队,其任务是保障海军各兵力顺利进行战斗活动。 从1978年开始,人民海军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领导我军建设完成了战略性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海军建设的根本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的海军建设与发展更予以高度重视,号召要“建设祖国的海上长城”。1995年10月,军委主席江泽民等军委领导集体视察海军部队、观看海上演习并作重要指示,进一步为新时期的海军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66 首先,在武器装备建设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以新型驱逐舰、新型潜艇、新型战斗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战装备,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新型导弹、鱼雷、舰炮,电子战装备等武器系统陆续交付使用。中国海军已拥有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护卫艇、导弹快艇、猎潜艇、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等主战舰艇,质量不断提高。 海军航空兵现已装备了轰炸机、巡逻机、电子干扰机、水上飞机、运输机等勤务飞机。海防导弹形成系列,不仅有岸对舰导弹、舰对舰导弹,还有舰对空导弹、空对舰导弹、空对空导弹等。 其次,在后勤保障方面已初步形成现代化保障体系,已建成一批“军港城”、“机场网”、“仓库群”。完成了潜艇基地、水面舰艇基地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驻香港舰艇大队后方基地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海军后勤部队拥有的大型油水船、测量船、打捞救生船、运输船、拖船、医院船等多种勤务舰船的吨位比70年代增加了2倍。 再次,科研成果大量应用于装备建设中。改革开放后,海军积极利用国内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新技术,对现役装备加以改进,提高研制装备的起点,取得科研成果8000多项。这些科研成果被应用到装备建设当中,实现了直升机上舰、电子战上舰、新型舰炮上舰、战术软件上舰、深水炸弹反潜武器系统化、舰舰导弹超视距、鱼雷加装智能头、护卫舰全封闭等几十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海军装备的战斗力水平成倍增长。 同时,人民海军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支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中亦起到重要作用。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海军先后出动舰船20多万艘次,完成了大量海上抢险救灾、护渔护航、保障海洋科研、支援海上运输和海洋工程建设、进行海洋测量和海洋大气观测、建设无线电导航系统和其他各种助航标志等任务,为国家海上交通、海洋开发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20年来,人民海军还参加抢险救灾12000多次,援救人员6万多人次,救助国内外遇险船只7600多艘。 人民海军由最初的单一兵种已发展为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海军岸防部队等诸兵种组成的现代化军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军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代,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等不断增强,标志着人民海军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从此,中国海军建军节就定在了4月23日。 人民海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斗史,在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海军,立即投入解放沿海岛屿、剿灭海匪、打击敌空、海袭扰的战斗中。取得了在1275次战斗中击沉击伤敌舰418艘、击落击伤敌机574架的辉煌战绩,锻造出“海上猛虎艇”“海上先锋艇”“海空雄鹰团”等一大批能打胜仗打硬仗的部队。 166 第一单元作文:新闻写作 【知识链接】 一、新闻的分类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有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有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有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有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二、新闻报道的形式 一般情况可归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四类写作型式。 ①折叠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这种模式写作的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出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 166 ,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②折叠正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③折叠折衷式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这种写作方式将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两者进行了折衷,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下来则依照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这种模式的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然后,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接着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④折叠平铺直叙式 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 、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 复习消息的基本特点、要素和结构。 (3) 理解新闻的相关常识,贯穿于新闻写作中。 (4)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消息写作。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从结构上依次把握新闻的写作,各个击破。 2.从新闻六要素的角度把握主体部分的写作。 (二)预学展示: 1. 回顾新闻相关知识。 ①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②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什么?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 、内容 、报道 、语言 。 166 2.预学质疑: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一、如何写作新闻消息 (一)制作醒目的标题: ①拟写标题有哪些要求? ②新闻标题的四种形式分别是?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①导语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②导语写作的四种方式分别是?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①新闻主体写作的顺序有哪两种?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①背景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②背景的内容可以是哪三类? 166 ③结语的三种方式是?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作文训练。 1、前面,我们已经讨论学习了“消息”的写法,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所出示的内容,写一则消息。 (1)参加班上或学校最近开展的某项活动,写一则消息。 (2)观察学校、村寨以及附近企业的生活,写一篇消息。 明确: ①所写内容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体现消息及时性。 ②所报道的人或事必须是真实的,要体现消息的真实性。 ③所写的篇幅要短小精干,要适合消息简洁性。 ④要注意列好消息的提纲,严格按照消息的要求和格式进行规范写作。 如果同学们做到了以上几点,再加上你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经常写作,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成为一名很了不起的记者,祝大家成功! 166 5.藤野先生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 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166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4.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第一课时 【预学】 (一) 目标导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 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 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主积累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相干( ) 解剖( ) 油光可鉴( ) 订正( ) 和蔼( ) 畸形( ) 杳无消息( ) 匿名( ) 教诲( ) 瞥见( ) 深恶痛疾( ) 2. 整体感知。 (1)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别是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请找出这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找出文中表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① 时间: ② 地点: 166 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预学质疑: 【研学】 (三) 合作探究与展示 1. 阅读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内容,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并概括出“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并,从而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和崇高品质。 2. 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3.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感激和怀念。试找出相关的词句朗读,品味和感受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深厚的感情。 (四) 自探质疑 166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烂漫(màn) 驿站(yì) 诘责(jí ) 深恶痛疾(wù) B.畸形(qí) 发髻(jì) 瞥见(piě) 抑扬顿挫(yì) C.解剖(pāo) 匿名(nì) 教诲(huǐ) 油光可鉴(jiàn) D.绯红(fēi) 订正(dìng) 不逊(xùn) 杳无音信(yǎo) (六) 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第二课时 【预学】 (一) 目标导引 1.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 【研学】 166 (三) 合作探究与展示 1. “我”抱着怎样的目的去东京?为何又离开东京去仙台?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这些体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文中许多词句具有丰富深刻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1)东京无非也就是这样。 (2)他们也何尝不喝醉酒似的喝彩 (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阳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除了犀利的言辞,文中还有多处使用反语,使讽刺意味更加强烈,请从课文中找出反语来分析,从而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情。 (四) 自探质疑 【评学】 166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句子中,使用反语修辞的是哪一项?( )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六)拓展延伸 1 .阅读文章,了解“鲁迅风骨” 鲁迅风骨 中国文人,古代称之谓“士”,现代则称“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代的士,不仅是称谓的变化,而且在社会地位上也大有区别。马克思在论述现代工人阶级的形成时,指出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有劳动力可以出卖;二是摆脱了对于土地的依附,可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工人阶级所不同的只是劳动力的性质的差别,即前者是从事脑力劳动,后者是从事体力劳动,而其形成条件则是相同的。 我国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文人们不断地张扬个性,鼓吹性灵,大抵也就是要摆脱从属地位,追求独立性的表现。但现代知识分子阶层的正式形成,是在五四时期,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则是鲁迅。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改造社会和国家为己任,敢于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志趣并不在文学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来改造国民性。所以,他无论是写小说或者是写杂文,都着重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但对社会一进行批评,社会就会反过来对他进行压迫。是屈服,还是进行斗争?这就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来了。鲁迅正是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表现出他的硬骨头精神来的。 鲁迅一向认为,一个国家若要生存世间,角逐列国,首先要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坟•文化偏至论》)他还说:“地球上至强之人,至独立者也!”(《坟•摩罗诗力说》)鲁迅是生活中的强者,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生活中的强者不是以多制寡、党同伐异的人。鲁迅反对跟在众人后面鼓噪,蹲在影子里面摇舌的“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者,因为这些人的心理是很卑劣的。“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毛泽东称颂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认为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两句诗,也正是这种强者辩证法的体现。 166 对于孺子,鲁迅是爱护备至,充满牺牲的精神。他在《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里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决不是空言者,他为青年做的许多事,就是明证。 对于强暴者,对于压迫者,他敢于挺身而出,进行斗争。在女师大学潮中,他仗义执言,和名流学者评理,和权力者对抗,在被无理免职之后,他又敢于控告顶头上司,终于取胜。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指出“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预言“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即使自己被通缉,最后只好走出北京,也决不后悔。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面前,他敢于揭露残杀真相,悼念被害战友,敢于“怒向刀丛觅小诗”。 中国人由于状元瘾太重,什么都喜欢追求第一,追求卓越,追求辉煌,而不愿做平凡者,更耻笑落后者,蔑视失败者。“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这样的国民,在平时则附炎趋势,若遇到敌人,必然是“土崩瓦解”。有鉴于此,所以鲁迅提倡韧性的战斗精神,鼓吹“不耻最后”的思想。他说:“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见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鲁迅自己就是这样追求平凡的韧性的战斗者。他在《过客》里,塑造了一个蓬面垢首,衣衫褴缕,不受布施,而永远向前行进的老人的形象;在《这样的战士》中,塑造了一个不受敌人迷惑,能够掷中敌人心脏的高举投枪的战士。他们都体现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风骨。 鲁迅是中国的光荣,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精神,高扬鲁迅风骨! 166 6.回忆我的母亲 【知识链接】 1. 作者及生平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同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领袖,他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2、介绍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任务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166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第一课时 【预学】 (一) 目标导引: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回忆录的语体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及其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主积累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出正确的字形。 韶关( ) 仪陇( ) 祖籍( ) 妯娌( ) 溺水( ) 私shú( ) 佃农( ) 横蛮( ) 勉强( ) 和蔼( ) 不辍( ) 管束( ) 2.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好劳动: 周济: 为富不仁: 166 聊叙: 不辍劳作: 慰勉: 节衣缩食: 2.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母亲是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谈自己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跳读课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作者对这位平凡而有伟大的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文章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的。 思考:(1)文章围绕母亲的哪个特质来叙写了她的一生?分别经历了哪些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2)课文是用怎样的顺序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的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2. 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理解和体会。 166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辍(chuò ) 佃农( diàn ) 勉强(qiáng ) B. 外甥(shēng ) 妯娌(zhóu ) 祖籍(jiè ) C. 规律(lǜ ) 迁徙(xǐ ) 溺死( nì ) D. 劳碌(lù ) 慰勉(wèi ) 差役(chā ) (六)拓展延伸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呢?请写下你感受至深的一个片段。 第二课时 【预学】 166 (一)目标导引: 1、品析文章语言,感受朴实真挚的语言所表达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研学】 (二)合作探究与展示 1. 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说说它好在哪里。 2.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方法。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3. 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朱德同志如何报答母亲深恩的呢?朗读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然后讨论、交流,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三)自探质疑 【评学】 166 (四)达标检测 作者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这给我们哪些启示? (五)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邹韬奋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166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166 7.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166 第一课时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 熟练掌握课后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主积累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黝黑( ) 滞留( ) 禁锢( ) 甲胄( )锃亮( ) 炽热( ) 广袤( ) 长髯( )粲然 ( ) 一绺( ) 藏污纳垢( ) 正襟危坐( ) 黯然失色( ) 广袤无垠( ) 2、解释下列词语: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颔首低眉: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3. 整体感知: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应当怎么分才恰当?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166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精研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的,突出了他怎样的外貌特征?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3.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表对塑造托尔斯泰这个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与下文赞美这个大文豪有没有冲突?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课内语段阅读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 166 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hàn)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1.本文段的中心句是: 2.托尔斯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而他的真实面貌又是怎样的? 3.“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这句话突出人们怎样的心情? 4.“美髯公”一词在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分别出现,他们是谁? (六)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世界级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我们能否学一学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来描绘我们身边熟悉的同学呢? 第二课时 166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托尔斯泰进行眼睛的重点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作者为何要重点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2. 揣摩品味重点词句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偶一百只眼珠。 (2). .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准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3.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 166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 ” (六)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思考: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166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66 8.美丽的颜色 【知识链接】 1. 作者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 兰著名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了解相关背景及文学常识 2.概括故事内容,了解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 3.了解并学习玛丽的科研精神和乐观精神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主积累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出正确的字形。 炽热( ) 猝死( ) 窒息( ) 吹嘘( ) 沸腾( ) 咽喉( ) 溶液( ) 踱步( ) 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166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 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此句中的“艰苦”和“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结合全文分析。 2. 结合全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 3.标题“美丽的颜色”有什么含义?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几方面? (六)拓展延伸 《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结尾: 166 她(居里夫人)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第二单元作文训练:.学写传记 166 【知识链接】 1.了解传记文学及特点。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传记文学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 学习传记的体例特点,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 2. 回顾本单元传记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结构布局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3.在写自传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在给他人立传的过程中发现美德。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以《美丽的颜色》为例,说说这篇文章体现了人物传记的哪些特点? (提示:文章如何进行选材?如何进行的谋篇布局?它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研学】 (四)合作探究:写作要求及方法指导 166 1.明确传记基本内容和结构 (1)自传类: 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和成长经历 结构:①基本情况介绍 ②成长中的主要经历及典型事例 ③明确自己的有关态度及看法 (2) 评传类 内容:展示人生经历及人格魅力(人生觉悟,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闪光的思想和高贵的品质等) 结构:①基本情况和主要经历的介绍 ②重要时段或重点事例概述 ③简要的评论 2. 遵循传记基本原则 (1)内容真实 (2)材料典型,详略得当 (3)线索清晰 (4)语言灵活 3. 深入了解所写对象的事迹,注意对材料的选择和分析,写出人物个性和风貌 任何文章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写。为此,首先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然后认真地分析其特点,确定写作中心。围绕中心选择与组织材料,不要面面俱到。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同学们千万注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来贯穿,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样写小传是不成功的。 4. 要有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文章流于一般化与浅薄。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 166 【评学】 (五)达标检测:任选一 一.从呱呱坠地,到翩翩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做父母的不知要在子女身上花费多少心血,倾注多少情和爱。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自己,子女生病,父母日夜守护;子女外出,父母牵挂担忧。父母总是与子女共甘苦,同欢乐。 二. 在我们出生后,接触最早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我们进行生活规范教育,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三.用欣赏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择一位深入交流,为他写一篇小传。 第二课时 (一) 作文讲评 (二) 范文展示 同桌小传 他高,至使许多同龄人站在他身边都会带有点自卑感;他爱笑,即使在阴天见到他也会觉得眼前一亮,瞬间一片灿烂阳光;他眼睛大,而且绝对醒目;他“苟言笑”,而且有能力让大家都“苟言笑”。 这样说我的同桌你可能不太会相信,但是,有许多人会告诉你:这一点都不过分。 马锐是我们班的一大笑星――说笑星似乎有点夸张,说活宝确是把班上同学全票通过――他喜欢逗大家发笑,并且视规章制度如无物(这到有点儿夸张了),这一点有点儿像小说中的“独行大侠”。可两者显然无可比性,不光因为他的性格,还在于,大侠都是行侠仗义,他却是“为非作歹”。 166 一次上政治课,老师讲到陶冶高尚的生活情趣,问同学们在课外养些什么小动物、搞些什么科研、小发明的,写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只见他一个箭步就迈到讲台上,郑重其事地写了起来。等他写完了,同学们一看,顿时哄堂大笑,他在搞科研那一栏写的是“开飞机、乘火箭、坐飞碟”。再看养动物的那一栏,更让人笑得不行了,“养狮子、老虎、大象、蛇”。他养得起吗?即使养得起,他也没有这个胆呀。他好不容易写了个“兔子”,唉,可却把“兔”写成了“鬼”。什么,养“鬼子”?!没听说过。这下,前面没笑的同学现在全笑翻了。我担心恐怕再笑下去,这屋顶该塌了吧?真不知道这个大马锐是故意写错字还是真的一时粗心写错了,反正,我只知道当时政治老师是哭笑不得了。 马锐常喜欢来点恶作剧,冷不丁捉弄你一下,倘若被发现了,他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你若没发现是他干的,他就一脸茫然地走过来,关切地问道“怎么回事儿呀?”,你说这人,只会把你急得肚子疼。 很多时候,马锐的确让同学们恨得牙痒痒,但是,大家都不得不承认,他并没有任何不受欢迎的理由。 他的优点真的不少: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勤奋好学。班上有什么活动,他都想冲在最前面。班上需要什么东西,他都乐于奉献。我们班每个星期的矿泉水,不都是他去抢着抬来的吗?学习的时候,他总是特别虚心地向同学请教。虽然上课时和课堂纪律总是不太好对付,可他学习的劲头却没人怀凝。他是个热心肠,特爱帮忙的人。 还有,我特佩服马锐的乐观和坚强。他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嘛,雄健的身影经常在足球场和篮球场之间灵活的穿梭。 我下午放学是不回家吃饭的,在学校吃完饭,就回到教室看书。离上晚自习还有大约半个小时,风风火火地冲进一个人来:“快,快,马锐不行啦,他受伤了!”我和几个好奇者马上冲下了楼。只见马锐被几个同学扶着,他浑身上下全是伤口,还流着血,左腿上还有一条三十多厘米的口子,听说马锐是去捡足球从墙上摔下来成这样的。大家马上跟上晚自习的英语老师请了假,由马锐的一位好友带他去医院。 看着身边空荡荡的座位,我在想:马锐大概不会来了吧,看他那浑身是血的样子,也要在家修养几天吧? 正想着,只见那位同学扶着一 刍瘸一拐的马锐进来了。原以为他会满脸痛苦地呻呤着,谁知他还笑容灿烂地对关心他伤情的同学们说:“没事儿的,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的。”见此情形,同学们不禁鼓起掌来。 还说算不了什么,整个晚自习,他的伤口一直渗着血水,不过马锐够坚强,没听见他哼一声;小女子实在佩服,佩服矣。不过后来,马锐满脸可怜地对我说:“糟了,这几天不能蹦蹦跳跳的了,那感觉多不好啊!” 这就是我的同桌马锐,非常高、搞笑、乐于助人、好学却又好动、乐观、坚强的马锐,也是独一无二的马锐。 166 166 9. 三峡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郦道元(?— 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本文作者是 (填朝代) 学家 ,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 、 和 的总称。 2.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结合注释、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处( ) 重岩叠嶂( ) 襄陵( ) 曦月( ) 御风( )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 166 长啸( ) 属引( ) 涧 ( ) 飞漱( ) 4. 结合注释、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的意思: 略无阙处( )(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 夏水襄陵( )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结合预学2有感情地吟读课文,小组展示,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2.分小组翻译全文,组内讨论疑难句子。然后展示有关段落的翻译及有关词语的积累。 3、熟读成诵。(全文共155字。)同桌或小组互查,老师抽查。自主自觉,互促互助。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通假字:略无阙处—— 2.古今异义: 自 : 古 今 或: 古 今 虽 : 古 今 属: 古 今 3.词类活用: 奔: 湍: 166 清: (六)拓展延伸 1、在笔记本上分类整理本课的词语积累笔记(通假字、重点实词、词性活用、一词多义) 2、完成下面一词多义的填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君有疾在腠理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第二课时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写出了山和水的什么特点?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66 1.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2.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3.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啊?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四)自探质疑: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其他质疑: 166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用课文内容填空: A、总写三峡春冬季节景色特点的句子: 。 B、最能写出夏水的流速之快的句子是: 。 2、试概括三峡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的美: (六)拓展延伸 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66 4.请写出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10. 短文两篇 【知识连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166 (一)目标导引: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 夕日欲颓 沉鳞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再读:自读3—5遍,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书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 青林翠竹,四时_ __俱 备。 晓雾将歇_ _,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_,沉鳞 竞跃_ ___。 实是欲界__ _之仙都_ 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 __其奇_ _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166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4、找出文章用得特别精妙的词语,加以品析。 (四)自探质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其他质疑: 166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 (3) 文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句子有: 。 (4)背诵短文。 (六)拓展延伸 试着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处你认为最美的景致。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散文 166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 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背景介绍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注音:柏( ) 藻荇(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⑵欣然起行 : 166 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⑸相与步于中庭 :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⑺水中藻、荇交横 : ⑻盖竹柏影也 :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译讲课文,讨论解疑。 2、文本解读 (1)找出写作者看到的夜下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写得好在哪里。(注意要读出韵味) (2)作者最后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自己是“闲人”,说说哪些文中地方看出作者的“闲”。 166 (3)说说文中作者最后一句话含蓄表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苏轼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豁达的苏东坡,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帮他说说看。 (六)拓展延伸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犹烧火,甚俛仰[10],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166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俛仰:指壮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为宫室、器皿……(《核舟记》)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的感情较复杂,请从不同角度写出两个要点。 166 11、与朱元思书 【知识链接】 166 1、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朝,盛行于隋唐时的一种文体,以四、六句为主,注重藻饰、讲求平仄,韵律和谐,词句整齐,惯用对仗与声律,通常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2、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吴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撰《齐春秋》,武帝以其不实,焚其稿,免其职,于是他遁隐山林,避世归山水。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了解骈文常识与作者吴均。 2、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读出节奏与感情。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一读任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 ) 急湍( ) 泠泠( ) 轩邈( ) 嘤嘤( ) 鸢飞( ) 戾天( ) 窥谷( ) 横柯 ( ) 千转( ) 经纶( ) 2、(二读任务)结合上下文与注释写出下列加点词义。 (1)风烟俱净( )(2)从流飘荡( )(3)任意东西( ) (4)一百许里( )(5)奇山异水( )(6)天下独绝( ) (7)水皆缥碧( )(8)急湍甚箭( )(9)猛浪若奔( ) (10)皆生寒树( )(11)负势竞上( )(12)互相轩邈( ) 166 (13)争高直指( )(14)泉水激石( )(15)泠泠作响( ) (16)千转不穷( )(17)百叫无绝( )(18)鸢飞戾天者( ) (19)望峰息心( )(20)经纶世务者( )(21)窥谷忘反( ) (22)横柯上蔽( )(23)在昼犹昏( ) (24)有时见日( ) 3、(三读任务)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骈文朗读方法指导: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试着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 (请用文中一个四字短语填空),文章重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对这一带景色特点作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结构特点是: 。 (2)找出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态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的句子: (4)作者因景生情,因情明志,发出了怎样的感悟: (5) 本文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山和水的奇异?并说说作者描写山水之景时用到哪些方法? 教师指导——景物描写方法可以从虚实相生,形声兼备,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声显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多角度描写等方面考虑) 166 水“异” 山“奇”: 写景的手法有: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蝉则千转不穷。 B. 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下列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蝉则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B. 猿则百叫无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C. 急湍甚箭 渔人甚异之 D.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六)拓展延伸 阅读吴均小品文《与施从事书》,完成文后练习。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注释】 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汉:银河。③翼:鸟儿。④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 ⑤春罗:即绿萝,一种爬蔓植物。 ⑥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昏的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晦,黑暗。⑦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 166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B. 绿嶂∕百重 C. 企∕水之猿 D. 信足∕荡累颐物 2、解释下列加点词义。(4分) (1)绝壁干天( ) (2)清川万转( ) (3)春罗被径( ) (4)鸡鸣不已( ) 3、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4、本文以精美的语言,展示了雄奇秀美的山间景象。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青山”的变化多姿的?(2分) 5、面对作者笔下如此秀美的山川景象,你读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第二课时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预习指导(骈文四字短语的结构分析:主谓结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并列结构:奇山异水、望峰息心、;偏正结构:任意东西、千丈见底、泠泠作响;动宾结构:经纶世务、述补结构:直视无碍、千转不穷、百叫无绝)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请指出下列四字短语的结构类型。 窥谷忘反 嘤嘤成韵 互相轩邈 急湍甚箭 千百成峰 游鱼细石 2、试找出例句,分析本文语言藻饰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至少找出四种) 166 3、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画面推进法”,背诵全文。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本文题为书信,但全文不着一字琐事与问候,全篇皆为写景小品文,试想:作者吴均写这封信给朱元思的用意何在? 教师指导:要明确这封书信的意旨可从两个方面作思考:一是借景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二是找到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进行分析。 2、 关于本文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精妙之语,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请查找工具书,写出含下列加点词并与其在句中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④横何上蔽,在昼犹昏── 166 (2)下列加点词不全是活用的一项是( ) A. 负势竞上 任意东西 B. 横柯上蔽 互相轩邈 C. 猛浪若奔 渔人甚异之 D. 皆生寒树 有时见日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精练的语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富春江上富阳至桐庐雄奇秀丽的风光,今天,富春江仍然以其奇山异水、珍禽佳木展示着“天下独绝”的风景,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往驻足欣赏,请你写一段解说词,进行导游。(200字左右) 12. 唐诗五首 【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和律诗叫近体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 颈联和尾联,两联尽可能是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2.走进作者 王绩(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 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166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 3.背景介绍: 《野望》选于《王绩诗注》。诗人于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实行大作,写下此诗。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第一课时 《野望》《黄鹤楼》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诗歌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3)想象诗歌所表现的画面与意境。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 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 166 崔颢( ) 萋萋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薄暮望: ②徙倚: ③驱犊返: ④唯落晖: ⑤黄鹤去: ⑥历历: ⑦萋萋: ⑧乡关: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野望》《黄鹤楼》两首诗歌并背诵。 (2)概括《野望》《黄鹤楼》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研读《野望》,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2)“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研读《黄鹤楼》,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意思是此诗达到了写景诗的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超越),本诗的妙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你作探究。 166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评学】 (五)拓展延伸 背诵并默写《野望》《黄鹤楼》。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诗歌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3)想象诗歌所表现的画面与意境。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品味优美的语言。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候骑( ) 燕然( ) 征蓬 ( ) 都护( ) 荆门( ) 166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征蓬: ②候骑: ③来从: ④大荒流: ⑤结海楼: ⑥仍怜: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歌并背诵。 (2)试着概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研读《使至塞上》,品评探究,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研读《渡荆门送别》,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描绘一下颔联与颈联诗所表现的意境。 166 (2)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评学】 (五)拓展延伸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三课时 《钱塘湖春行》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诗歌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3)想象诗歌所表现的画面与意境。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写法。 2.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品味优美的语言。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66 白沙堤(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渐欲: ②迷人眼: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并背诵。 (2)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哪些景物? 1. 请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或颈联。 3. 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 【评学】 (五)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写景小短文,题目自拟。 166 第三单元作文训练:学习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地描写景物。 2.学会调动五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表现手法来写景。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学】 (一)情境创设 《送别》视频导入,让学生从优美的景物画面和动人的旋律中去感知情景交融的情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内心的共鸣。 (二)独立预学及展示 1.分享。为什么送别会打动你? 情感 画面 音乐…… 2.为什么都喜欢朱自清的《春》?情感,画面,语言…… 3.探究《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写景技巧方面值得借鉴的有哪些? 【研学】 (三)合作探究 1.分享《春》《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写景技巧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166 2.评价以下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走近一瞧,银灰色的 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 【评学】 (四)达标检测 读一读,背一背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写作启发。 166 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第二课时 一、当堂演练: 围绕你印象最深刻的某一处景观,写一个片段,尽可能绘形绘神,不少于300字。 二、当堂评价。 1、小组内推举,评价 2、班级范围内展示优秀作品,集体评价。 13.背影 【知识链接】 166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中。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3)品读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体味父亲的形象。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 目标导引 1、识记文中的重要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二) 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 给加点的词注音或写出正确的字形。 交xiè( ) 奔丧( ) 踌躇( ) 166 迂腐( ) 颓唐( ) 蹒跚( ) suǒ屑( ) 狼jí( ) 簌簌( ) 拭( ) 晶莹( ) 差使( ) 栅栏 ( ) 举箸( ) 1. 查阅工具书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并选择其中的至少5个连词成段: 狼藉、簌簌、惨淡、赋闲、勾留、迂腐、颓唐、琐屑、触目伤怀、情郁于中: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说说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 【研学】 (一) 合作探究与展示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166 2、朗读“望父买橘”部分,赏析买橘时父亲的动作描写,说说你所体会到的父亲形象。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下列加点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卸( xiè ) 奔丧(sàng) 踌躇(chóu chú) 迂腐( yū ) B.颓唐(tuí)) 琐屑(suǒ xiè) 狼籍( jí ) 赋闲( fù ) C.簌簌( sù ) 拭泪( shì ) 蹒姗(pán shān) 触目伤怀 D.栅栏 ( zhà ) 举箸(zhù) 差使(chāi) 不能自已 (六) 拓展延伸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展示父亲挚爱儿子的深情。请你也找出一条线索贯来记录你的挚爱亲情。 示例:奶奶的爱 线索:毛衣 166 第二课时 (一) 目标导引 1、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2、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二)预学检测 背一背: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找出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分别说说其意蕴,再次体会父爱情深。 2、找出文中“我”四次流泪的语句,分别说说流泪的原因。 166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感知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结合自己的父亲实例谈谈你对“中国式父爱”特点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 下面是歌曲《懂你》的歌词,抽空听一听这首歌,感受浓郁的情思。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仿写。 《懂你》 啊,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166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166 166 14.白杨礼赞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 (3)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把握象征手法,品味精致凝练的语言,较好地欣赏文章之美。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 )目标导引 166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朗读课文二遍。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 ) 虬枝(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婆娑( ) 秀qí( ) 毡( )子 主宰( ) 参天( ) 倦dài( ) 旁yì( )斜出 纵横jué( )荡 3、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划在书上)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 4.整体感知: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166 2、你觉得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作者写白杨树到底是要赞美什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他们?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可以被赋予象征意义?试举一例说说。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下面这篇文章,说说其象征意义。 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166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66 15 散文二篇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2.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3.背景资料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理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预学】 预学指导 166 1.读熟课文,查清字音字义。 2.初步理解文章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一)目标导引 1.理解并积累“蔓延、濒临、震颤、俯瞰”等词语。 2.理解课文《永久的生命》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理解课文《永久的生命》所表达的主旨。 (二)预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臼齿( ) 茸毛( ) 蔓延( ) 凋谢( ) 洗涤(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蔓延: 凋谢: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166 【研学】 (三)合作发现,交流展示 1.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2.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伶”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4.文中提到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你是怎样理解其中含义的? 166 【评学】 (四)重点探究——句段赏析 1.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迹印。 2.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3.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166 (五)熟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读完本文后,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命。 (六)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臧克家的《有的人》、冰心的《谈生命》等作品。 链接一: 臧克家的《有的人》 有的人 作者:臧克家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66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链接二: 谈生命 (冰心,1947年作)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166 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的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经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166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风吹草动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尚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2.作者简介 166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3.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为晚年自传作的序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从中可以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做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为人共同的人生准则。 【预学】 预学指导: 1.读熟课文,查清字音字义。 2.初步理解作者人生的三钟强烈的感情。 (一)目标导引 1. 读熟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预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 )制 飓( )风 濒( )临 俯瞰(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遏制: 濒临: 俯瞰: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 166 (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研学】 (三)合作发现,交流展示 1.认真阅读课文2——4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寻求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追求的知识包括哪几个方面?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66 2.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2)如何理解第4段开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的深刻含义? 【评学】 (四)熟读课文,主题探究 1.作者的三种感情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作者的三种感情中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说说理由。 166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对比阅读余秋雨的《坦然看生活》,比较课文与该文在写作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坦然看生活 (余秋雨)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 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嘘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大篓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她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166 曾经看到了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过,这老伯可说是小城里生活得最不顺心的一个了?他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许多的选择如果能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一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相关链接]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散文家,曾获得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日“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因而受到读者喜爱。在艺术理论创作方面,他完成于1983年的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述世界各国自古代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理论著作;1985年创作的《戏剧审美心理学》为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这两部专著均曾获国家级奖励。 166 16.昆明的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作者简介 166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背景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浦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3.背景资料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春城之雨,润物细无声。本文写于1984年,是作者一篇充满回忆的叙事性散文。 【预学】 预学指导 1.读熟课文,查清字音字义。 2.初步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领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一)目标导引 1.理解并积累“避邪、鲜腴、篱笆、方比、吆喝”等词语,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二)预学检测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 ) 鲜腴( ) 篱笆( ) 扳尖( ) 炽红( ) 缅怀( ) 彩釉( ) 密匝匝(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 孟夏: 方比: 166 扳尖: 密匝匝: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文章写的仅仅是雨吗?写了哪些的内容?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何开篇要写给宁坤作画?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和不同,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一句话。 (3)画中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研学】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课文第2段和最后一段,都只有“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66 2.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的特点? 【评学】 (四)熟读课文,品味语言,体悟感情 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第二课时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细琐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散文风格和语言特色。 (二)预学检测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家长签名,当堂朗读) 2.品味语言(举例展示) 【研学】 (三)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炼,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句段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66 (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3)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晏的。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 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166 3.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四)熟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作者在文末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 2.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中“沉沉”所表达的情感?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评学】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能给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166 2.作者想念的不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六)延伸拓展 1.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2、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166 3、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第四单元写作 语言要连贯 第一课时 目标导引: 1.了解“连贯”这个概念,学会判断语句是否连贯。 2.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使说话和写作语言连贯,衔接紧密。 166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语言祖国语言的习惯。 一、新课导入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不能颠三倒四,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前后照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几种方法。 二、探究语言连贯的方法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无论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如果这些句子不连贯就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语言连贯呢? 1.要保持话题的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一个中心,语意才能顺畅。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达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否则,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例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等,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采鸡枞的笑话。虽然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表述角度要一致 在写作的过程中,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地点转移的空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人称的角度,只有表述角度前后一致了,语言才会连贯。例如下面一段文字:“他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书香门第,5岁时就在私塾读书,12岁时适逢辛亥革命,便又进了新式学堂,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他的学问正是在新旧冲突、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造成的。”这段文字前后都是从“他”的角度叙事的,只有“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一句转换了陈述对象,从“他父亲”的角度叙述,应改为“刚满18岁被他父亲送到欧洲留学”就连贯了。 3.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166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提示语或过渡语,可以帮我们衔接句子。例如《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我寻找爱情”一段,作者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些提示语,由主到次地表明追求爱情的原因。 写作时,要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安排,言之有序,句段之间也要讲究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有的语段出现话题的转换,需要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词或过渡句。 4.语境要和谐一致 语境和谐一致,即前后事理相符,情景相宜。尤其是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如景物有远近动静之分,色彩有明暗浓淡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等,都必须和谐一致。 5.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包括词语的衔接与呼应、句式的统一、语意的呼应、问答的衔接与呼应、文章结构的衔接与呼应。 词语的衔接与呼应,包括关联词语的连贯、指示代词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语言内容的呼应、近义词的互相照应、标点符号的提示等。如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要在上文出现。 句式的统一,主要看是长短句,还是散句,是单句还是复句等,句式应尽量统一,保持语意连贯,语势畅达以及表达方式的对应等。 语意的呼应,即如果前面有伏笔,后面就要在适当地方加以点明或详述。 问答的衔接与呼应,指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的问题,后句便要作出回答。如果存在多个问题,也需要兼顾两个问题作答,不能答非所问或者片面回答。 文章结构的衔接与呼应,指文章结构衔接上要注意过度和照应。过度就是要注意在文意不同的两个层次之间通过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将意思紧密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照应就是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密,一篇文章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如果不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166 三、课堂演练 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见教材第90页“写作实践”部分) 第二课时 目标导引 例文赏析,构思作文 一、文题展示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1.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3.注意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二、审题指导 三、构思作文 四、佳作评析 节 日 在一阵阵爆竹声中,一阵阵欢歌笑语中,我们终于迎来了春节!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家家张灯结彩,街面上修饰一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爸爸妈妈也早早地把家里布置一新,置办了年货,我眨着幸福的眼睛,穿着新衣服在大衣柜镜子前照来照去,真是美极了! 大年三十,爸爸领着我把鲜红的对联贴在院门上,那喜庆的金字映衬得我家满院都生辉了。最温馨的是除夕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心中感到是那样的温暖,看着异彩纷呈的春晚节目…… 166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轰”的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 大年初一上午,亲戚朋友们都赶来拜年了。大家相互问候,热闹非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爷大娘还给我压岁钱了呢!中午时分,亲戚朋友们欢聚一堂,大家平时难得见上一面,和他们在一起吃饭真是高兴极了!餐桌上摆满各色美食,鸡、鸭、鱼、肉丰盛极了,还有我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呢!大家举杯同庆,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提议拍张合影留作纪念吧,爸爸拿起照相机拍照,大家立刻欢笑起来,大声喊道:“茄子!”镜头里映出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庞…… 晚上,在美丽的月光下,我和姐姐们一起点燃了手中的烟花,夜空中顿时就喷出了美丽的火花,漂亮极了!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听着一阵阵火花声,别提有多开心了! 崭新的一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增加一份动力,收获满满的喜悦! 点评:文章围绕着春节期间放烟花、拜年等有趣的几件事情,表达了小作者节日的感受,抒写了小作者喜悦的心情,衔接自然,语言连贯。特别是放烟花的场面描写,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可见小作者写作功底不错。 五、交流学生作文 166 第17课 中国石拱桥 【知识链接】 (一) 作者介绍 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二) 说明文的知识介绍 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引用)等10种。 3.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 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类型。 程序顺序: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 5.说明文的结构: 166 总分总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为总-分式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层剖析事理 6.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简明、周密。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了解茅以升的有关资料。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语句,自主进行批注解释。 (3)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了解文中介绍的石拱桥的知识。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 目标导引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本文作者茅以升的基本情况。。 2、了解并概括有关石拱桥的知识,理解怎样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按时间先后说明事物的顺序。学会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的方法。 4、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生难字词 (1)字音 弧形( ) 拱桥( ) 推崇( ) 匀称( ) 洨河( ) 桥墩( ) 河堤( ) 混凝土( ) 漳州( ) 饮涧( ) 惟妙惟肖( ) 张鷟( ) (2)词义 长虹卧波: 雄跨: 古朴: 巧妙绝伦: 166 推崇: 初月出云: 交头接耳: 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 独一无二: 奇观: 胜景: 序幕: 就地取材: 2、整体感知。 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 作者分别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请说明理由。 166 1. 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说明理由。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根据课文填空。 ①《中国石拱桥》是一篇________说明文,文章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两座桥的具体而生动的说明,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________。 ②介绍我国石拱桥时,是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顺序;介绍桥梁结构的顺序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介绍石拱桥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则是以________为顺序。 第二课时 【研学】 (一)合作探究与展示 1、品读课文,句段赏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能否调整顺序?) 166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4)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二)自探质疑 【评学】 (三)达标检测: 1、赏析句子。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②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来源:Zxxk.Com] 166 芝加哥目前拥有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心。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著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105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120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西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他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塔顶”。 目前,这一高层建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3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该建筑总高为914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15层,但占地面积仅为150万平方英尺。西尔斯塔高1552英尺,占地面积420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英尺,将要建筑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6500至8000平方英尺。整个建筑呈火箭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层次。 1、 为什么“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不能去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句中“将”说明________________。“矮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第一个“建筑”是指________;第二个“建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通过西尔斯塔和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两者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方面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有了深刻的了解。 166 第18课 苏州园林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二)课文资料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了解作者及背景,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划出好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了解本文作者叶圣陶的基本情况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66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生难字词 (1)字音 轩榭( ) 池沼( ) 丘壑( ) 模样( ) 相间( ) 嶙峋( ) 庸俗( ) 镂空( ) 蔷薇( ) 斟酌( ) 重峦叠嶂( ) (2)词义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败笔: 重峦叠嶂: 阅历: 胸中有丘壑: 俯仰生姿: 嶙峋: 珠光宝气: 蔓延: 诸如此类: 斟酌: 别具匠心: 1、 整体感知。 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166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行文结构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2、 第二段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轩榭( ) 叠嶂( ) 镂空( ) 斟酌( ) 相间( ) 模样( ) 对称( ) 庸俗(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16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研学】 (一)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的特点。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种形吗?) 2、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是什么?请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说明。 (二)自探质疑 【评学】 166 (三)达标检测: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2、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 (四)拓展延伸 写一个片段,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200字左右。) 166 第19课 蝉 【知识链接】 (一) 作者介绍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二)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资料。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划出好句。 (3)注意文中体现的人文主义关怀 ( 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166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准确认读并理解“干燥、抵御、纤弱、罅隙”等词语。 2、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生难字词 (1)字音 罅隙( ) 喧嚣( ) 蚋( ) 臃肿( ) 鳍( ) 涂墁( ) 蜣( ) 窠( ) 无动于衷( ) 寻觅( ) 跳蚤( ) 钹( ) (2)词义 窠: 涂墁: 纤弱: 曝: 喧嚣: 匹敌: 罅隙: 开合自如: 倒楣: 无动于衷: 3、整体感知。 (1)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2)读过文章,你知道蝉从产卵到成虫,其生长要经历哪些过程吗? 166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通读全文,课文两大部分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课文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2、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请说明理由。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六)拓展延伸 简单说明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落叶乔木。叶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 166 余年。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 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 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 与本文相比,语言缺少生动性。 166 166 第20课 梦回繁华 【知识链接】 (一) 作者介绍 毛宁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的博士,年轻有为。所写的《梦回繁华》是其颇出名的一篇文章,形象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二)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 (1)了解作者及背景,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圈出好词,划出好句。 (3)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4)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3、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66 1.生难字词 (1)字音 汴梁( ) 田畴( ) 跋涉( ) 漕运( ) 舳舻( ) 握篙(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 长而不冗( ) 遒劲( ) (2)词义 题跋: 自成一家: 内忧外患: 遗民: 绢本: 设色: 慢板: 料峭: 簇拥: 跋涉: 孔道: 舳舻相接: 车水马龙: 无暇一顾: 脚店: 一应俱全: 3、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研学】 166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就整篇文章来说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说说自己的理由。 2、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3、以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简析课文第2段第一句话中的“主要”、第三句话中的“相传”、第四句话中的“可能”这三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166 第五单元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2、能够围绕事物特征,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并运用合理的说明方法对事物进行说明。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要想清楚地说明一个事物,就必须准确把握它的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重点抓住了我国石拱桥的两个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苏州园林》则突出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整体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达到了写作目的。 二、写法指导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抓住事物的特征,离不开仔细观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十分相似的事物,他们在外在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一定也有差异。可以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观察,比如,叶圣陶拿图案画与美术画进行比较,从而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征。可以通过实地测量、计算,进行精细观察,比如,一些说明文中常用到数字,这往往就是精细观察的结果。 有些事物的特征不是单靠眼睛观察就可以抓住,还需要借助相关的资料,比如,要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就需要借助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事物的特征是有层次的,比如主要特征、次要特征,一般特征、本质特征,外在特征、内在特征,局部特征、整体特征。 2、说明时要讲究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原因到结果等,这样会介绍得更清楚。语言也要求准确、严密。比如"……'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若说成"……'旅人桥'……是最早的石拱桥",就不符合事实了。 3、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求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地方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语言要准确,更可以进行生动的描写。 166 《蝉》中为了突出蝉脱壳的特征,作者对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蝉脱壳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 在说明中合理使用限定词语。比如: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光滑等。 第二课时 一、作文题目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观察物品的外形,想一想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这个物品有什么用途等。从中选取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重点说明。 2.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比如写手机,可以先写外形、尺寸,再写手机的制造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的特点,之后写手机的操作特点等。 3.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恰当运用其他写作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 二、审题关键 1、首先审清题目的重点--"题眼",即文题中的关键词。在"我的生活少不了它"这个题目中,"它"就是"题眼",它直接点明了本次写作的对象。 2、其次审清题目中的限制成分--"我的""生活"。"我的"表明是自己身边的,"生活"表明是与生活有关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3、最后要特别注意其他重要信息。如"最熟悉""一种物品""说明文""不少于600字"等关键性词语。 4、抓住物品的特征说明事物。对你所熟悉的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说明方法,来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的说明,让人们清楚地了解事物。 三、范文赏析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 有一个谜语:“新时白头发,旧时变黑发,闲时戴帽子,忙时把帽摘。-- 166 打一物”。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吗?对!是毛笔。 笔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人类发明了许多可代替笔进行交流的工具,可笔仍以它方便、简单、种类多而深受人们喜爱。 毛笔,可算是笔中的元老了。我国古代有许多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书籍就是靠它写成的。毛笔以大小分,有大号、中号、小号等种类;以笔头的制料分,又有羊毫、狼毫等。毛笔结构简单,分笔杆和笔毛两部分。笔杆大多由竹子做成,表面光滑。常见的羊毫笔笔毛是纯白的,柔而不软。正如其写出的字一样,柔中带着刚。 多少年过去了,钢笔开始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并以其有贮水功能、方便快捷的特点迅速代替了毛笔。钢笔的结构比毛笔复杂许多,大体由笔套、笔芯、笔杆组成。笔套起着保护笔头的作用,是一层"保护组织"。笔芯由笔头、贮水管组成。笔头自然是墨水和纸张接触的"介质",墨水就是通过光滑的笔尖在纸张上自由舒展着蓝色或黑色的"躯体"。贮水管是中空的,利用气压的原理使墨水进入贮水管,写字时所需的墨水便是由它源源不断供应的,但这并不是无限量供应,过不了几天,钢笔就再也写不出字了。这时打开笔芯,你会发现贮水管空了,需要"加油"了。 正因为这一缺点,接下来,在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新秀--圆珠笔。因它比钢笔更方便、轻巧而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我们这些学生。圆珠笔分笔杆、笔芯、笔帽三部分。在中空的笔杆中,是一支纤长的笔芯,它十分方便,没有随时会没有墨水的烦恼,减少了写字中途没水的尴尬。笔芯用完了,可以再换一支。笔杆上套着个灵巧的小帽--笔帽,它是保护笔头的。圆珠笔,顾名思义,笔头是由圆珠构成,书写时是靠圆珠的滚动带出笔油在纸上留下印迹,因而润滑流畅。 人们不是常说"笔墨惊天地,文章泣鬼神"吗?相信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笔的家族还将不断地得到改造、更新、发展,其功能也会越来越齐全,在人类的文明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备选文题 1.你所在地方的建筑特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围绕家乡的建筑特色或者你印象深刻的特色建筑,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600字。 2.中国是个美食的国度。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云南的过桥米线、南京的鸭血粉丝汤……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美食?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不少于600字。 166 21.《孟子》二章 【知识链接】 166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预学】 预习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熟读文本,并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预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衍( ) 丈夫之冠也( ) 往之女家( ) 富贵不能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岂不诚大丈夫哉(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父命之( ) 以顺为正者( ) 居天下之广居( 166 )( ) 与民由之( )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3.翻译下列句子。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丈夫之道”的不同。 3.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 (四)自探质疑 【评学】 166 (五)拓展延伸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熟读文本,并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预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拂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所以动心忍性( )( )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 ) 衡于虑( ) 征于色( ) 而后喻(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6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本文语言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找出你认为蕴含深刻道理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并赏析。(可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内容启迪等方面任选一角度) (四)自探质疑 【评学】 166 (五)拓展延伸 1.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你还能举出哪些处于困境而奋发有为的例子?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亡国的例子? (六)达标检测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诚自古所希(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1)国恒亡 (2)河曲智叟亡以应 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君谓计将安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4.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166 22.愚公移山 【知识链接】 166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 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第一课时 【预学】 预习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二)预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仞( ) 惩( ) 塞 ( ) 迂( ) 荷( ) 箕畚 ( )( ) 孀妻(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 ) 惩山北之塞( ) 毕力平险 ( ) 杂然相许 ( ) 损:( ) 寒暑易节 ( ) 固不可彻( ) 何苦不平 ( ) 166 (2)通假字 始一反焉。( )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一厝朔东。(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无陇断焉。( )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焉: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之:出入之迂也:(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跳往助之:( ) 其: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而:面山而居:( ) 笑而止之:( ) 聚室而谋:( ) 而山不加增:( ) 于:达于汉阴:( ) 告之于帝:( ) (4)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 ) 帝感其诚 ( ) 毕力平险 ( ) 箕畚 166 运于渤海之尾( )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1)惩 山 北 之 塞。 (2)曾 不 能 损 魁 父 之 丘。 (3)遂 率 子 孙 荷 担 者 三 夫。 (4)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5)命 夸 娥 氏 二 子 负 二 山。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2.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且焉置土石?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66 ④告之于帝。 ⑤帝感其诚。 第二课时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 理解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二)预学检测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请结合本文展开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2.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166 3.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4. 文中有多处对比、衬托,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166 (六)拓展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23.周亚夫军细柳 166 【知识链接】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到宫刑。出狱后,满怀悲愤,以极大的毅力,继续《史记》的编写,公元前91年书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又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预学】 预习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预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棘门( ) 彀( ) 弓弩( ) 诏( ) 按辔( ) 揖( ) 胄( ) 曩(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军霸上( ) 已而( ) 之细柳军( ) 军士吏被甲( ) 鋭兵刃( ) 居无何( ) 上乃使使持节( )( ) 按辔徐行( )( ) 166 天子为动( ) 曩者( )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可得而犯邪(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③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④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乃 以 宗 正 刘 礼 为 将 军 (2)已 而 之 细 柳 军 (3)军 中 闻 将 军 令,不 闻 天 子 之 诏 (4)于 是 上 乃 使 使 持 节 诏 将 军 (5)壁 门 士 吏 谓 从 属 车 骑 曰 5.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66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2.请分析周亚夫和文帝的人物形象。 3.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处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⑥,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浸、蘸。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⑥服:认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实不敢与( ) ②左右莫不惊悚( )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易知耳 ②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B、①向求,实不敢与 ②寻向所志 C、①令.鼠矢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 D、①必是黄门所为 ②项为之强 166 3、翻译“向求,实不敢与”一句。 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孙亮是如何证明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 166 24.诗词五首 【知识链接】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今江西九江人。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世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李贺(790~816 166 ),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后人称为“诗鬼”。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第一课时 《饮酒》《春望》 【预学】 预习指导:(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熟读此诗,注意朗读节奏,达到背诵的程度;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预学检测 (一)《饮酒(其五)》 1.解释下列词语: 尔: 悠然: 相与: 2.理解诗词大意 166 (二)《春望》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烽火(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全诗以一个“望”字统领全文,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什么?《饮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名句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想象《春望》中勾画的几幅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春望》一诗中抓住了哪些意象或词语表达情感?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拓展延伸 1.历来评论者对《饮酒》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166 (六)达标检测 1.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 【预学】 预习指导:(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预学检测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黑云压城城欲摧(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理解两首诗词大意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166 《雁门太守行》一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和“开”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好在何处。 2.《雁门太守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杜牧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背诵两首诗 第三课时 《渔家傲》 【预学】 预习指导:(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166 (一)目标导引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预学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 《渔家傲》全篇写梦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想要借此梦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思呢?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对比阅读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回答下面的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渔家傲 李清照 166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________派,后一首属于________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 (2)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请作出具体解释。 2.背诵《渔家傲》 写作:表达要得体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写作目的选用不同的言语方式、言语态度来适应特定的需求,使文章表达得体。 2.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学会得体地表达。 3.学会准确地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子,得体地表达。 4.学习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 【学习重难点】 1.学会根据写作目的选用不同的言语方式、言语态度来适应特定的需求,使文章表达得体。 2.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学会得体地表达。 3.学会准确地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子,得体地表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66 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运用得体恰到好处的话,可以化解心灵的寒霜,温暖冰冻的心灵,甚至可以化解一触即发的矛盾。“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要根据说话的场合决定说什么样的话,如喜庆的场合要说吉利话,说令人高兴的话;悲伤的场合要说安慰的话,说鼓励的话;娱乐场合要说有趣的话,说能引人发笑的话等。一个人说话如果不顾场合,那么不但达不到说话的目的,而且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祸。 二、例文引路 感受技法 感谢信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 您们的爱心与捐款我如数收到,衷心地感谢您们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在我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相信爱就是幸福的主宰,相信爱就是改变的力量,相信爱会有无限的希望。 ××年5月2日,病魔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我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IV期”,消息传给您们,您们对此十分关心,在此,我及其我家人,向关心和帮助我的徐总、楼总表示最真诚 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我本是不幸的,在这人生最灿烂时却要面对病魔折磨,除了精神上的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压力,每当我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很低落,甚至想放弃。但我又是最幸运的,当风雨淋湿梦想的翅膀时,当生命发出求救时,有亲人和您们纯洁的爱为我加油,陪我一起面对,每一滴爱心甘露都汇入爱的海洋,真爱瞬间汇聚,您们就是我心灵上的支柱,让我重拾信心,是您们伸出援助之手,让我在困境中看到——生命的曙光、生命的希望。 感谢您们伸出仁爱之手,让我增添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感谢您们伸出博爱之手,让我们全家感受到您们的真情与真爱 !感谢您们伸出关爱之手,让我体验了天下一家亲的温暖与牵挂! 此时此刻,我唯一能用语言表达的就是感谢,在您们爱的庇护下,我一定坚强面对,我一定不会辜负您们的期望,争取早日康复。谢谢您们真切的问候与祝福!感谢您们慷慨与真爱! 祝: 全家平安、开心、幸福、快乐! 此致 敬礼! ××× ×××年××月××日 【点评】这封感谢信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即向关心帮助自己的领导表达深深的谢意。用语恭敬,言辞诚恳,感情真挚。如:称呼领导为“尊敬的领导 ”“您们”。多次用“感谢”一词从多个方面表达谢意。还用“衷心”“最真诚”“最崇高”等词表达自己的心情。总之,是一封表达得体的感谢信。 166 三、写法指导 语言表达得体是指根据表达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使用语言,也就是根据交际的外部语境(各种情境条件)、内部语境(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看准交际对象,掌握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例如:“神舟五号”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记者采访公众,谈谈对此事的感想。 如采访对象是中学生,就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侧重谈未来憧憬:“‘神舟五号’上天极大激发了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好好学习,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让我们的神舟系列遨游太空。”如采访对象是中学教师,就应突出职业的特殊性,侧重谈理想任务:“‘神舟五号’上天鼓舞了中华儿女的士气,这表明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交际对象有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的差异。在运用语言作文交际时,应该切合实际。当然,注意交际对象,首先应尊重对方。 2.适应交际场合,巧妙用语。 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在喜庆的场合谈令人伤感的话,在庄重的氛围中“搞笑”,都是不得体的。所以写作时,人物处于什么场合就要使用什么场合的语言,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3.把握不同语体,用语准确。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法律、请柬)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转述、通知、广播稿)中经常使用。 4.明确交际目的,有的放矢。 166 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有的放矢。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同样要到电视台去应聘,假如你想应聘记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侧重于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应变等能力。因为这几方面的能力是作为记者必须具备的。如果你要应聘电视节目主持人,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突出自己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相貌端庄等。因为主持人既要用口语向观众传播信息,又要将个人形象展示在荧屏上,必须具备这几方面的素质。 5.注意谦词谦词,恰如其分。 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第二课时 一、文题展示 1.下面这段话是班长准备的班会发言稿中的一段,写得不够得体,请你试着修改一下。 我们班最近变化很大,卫生好了,纪律好了,学习成绩也好了,本月获得了年级“流动红旗”。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认为主要归咎于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管理很严格,很到位,很负责,我很欣赏,要充分肯定。 2.在“环境保护月”活动中,你所在的班级将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请以班级的名 义写一份倡议书。不少于500字。 提示:(1)应介绍发出倡议的 背景、目的,这样更让人们理解和信服。 (2)明确倡议书的主题,如“节约新风尚,环保小卫士”“低碳生活我行动”等主题,并提出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注意倡议书的使用场合、对象,做到表达得体。 二、例文引路 保护环境倡议书 亲爱的全校老师和同学们: 你们好! 环境是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一学期我们将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做地球小主人”活动,在此,我们八年级三班班委会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一、节约水资源,随手关上水龙头,发现滴漏,及时报修,打扫卫生时用桶接水,做到一水多用。 166 二、节约用电,随手关闭不需要使用的电灯。 三、节约粮食,不挑食,不剩饭菜,与父母外出吃饭时,饭菜点得适量,如有剩余,打包带回家。 四、珍惜纸张,保护森林,节约使用练习本,用过一面的纸可装订成草稿本,用过期的挂历纸包书皮,不送精美的贺卡,积极宣传使用再生纸。 五、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六、做环保的宣传者。认真学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向我们的家人、邻居和朋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环保常识。 七、做环保的执行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认真搞好校园以及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净化、清除工作,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 八、做环保的小卫士。我们不但要宣传环保,在以身作则、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督,坚决制止破坏环境的坏人坏事。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我们少先队员“小宣传员”“小监督员”的作用,广泛带动家庭、社会加入到我们的环保行动中。 16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