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_鲁教版
杜 甫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 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题名为“歌”或“行” 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 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 由,富于变化。 解题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 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 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 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 称为“诗史”。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 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 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 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 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 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 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 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 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1、了解写作背景及“歌”的体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感情。 教学目标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qǐng xiàn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qīn ào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 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 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 臆部分。 (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 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感知内容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期盼广厦 感知内容 写 景 记 事 直抒胸臆 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 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 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 的凄苦情境? 表现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 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是更 深重的人祸”。 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 何种精神境界?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 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 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 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 大声疾呼。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现实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 心 民 生 忧 国 忧 民 推 己 及 人 水 到 渠 成 风 白天 屋外 事 雨 黑夜 屋内 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 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 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 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 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 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 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 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 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 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 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 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