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 马说 部编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 马说 部编人教版

‎23 马 说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难点:‎ 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来源:Zxxk.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昨晚亚运会110米栏是哪个国家夺得金牌吗?(中国运动员)谁?(刘翔)对,刘翔以13秒09的成绩摘金。‎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我们记得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刘翔所取得成绩,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孙海平)‎ 身高1.89米的刘翔,因为“腰长腿短”被认定无法在跳高项目上有所作为,但孙海平却看中了他的节奏感。刘翔的踝关节支撑力强,节奏感极好,过栏时间短,跑动时的前冲力与跨越时的上升力被他融合得自然流畅。1999年,孙海平将其收入门下。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它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马说》。‎ 二、解题:‎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爱莲说》、《捕蛇者说》等。知道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写作背景[来源:学科网]‎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五、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注意个别字读音,通假字等)‎ 六、具体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并思考: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源:学科网ZXXK]‎ ‎3.提问 ‎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源:学,科,网Z,X,X,K]‎ ‎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千里的食量如何?(一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那么“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说(天下无马)‎ 教师:作者在这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4.小结如下:[来源:Zxxk.Com]‎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祗辱于……;骈死于……)。‎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七、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八、拓展延伸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九、老师寄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