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十一、春 ‎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赏析课文优美的语言,能品味比喻句等句式表达的精妙。‎ ‎△ 过程方法 ‎1、有感情的诵读。‎ ‎2、感悟春天的基础上再创造。‎ ‎△ 道德情感价值观:‎ 感悟春天、赞美春天、热爱春天 ‎[教材分析]‎ ‎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美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怀着赞美、热爱之情,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 ‎[教学方法]‎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情境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导语创设情境、以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诗图文相结合使学生入境、动情。此外,还采用“举一反三法”,在老师导学基础上,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自主地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背景音乐轻微。‎ ‎[导入] ‎ 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绚丽的春光里陶醉,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春天,吟诵春天,现代作家朱自清用诗一般的笔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好吗?‎ ‎2、出示课题和作者简介。‎ 二、整体悟情,梳理思路。‎ ‎1、感知性听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①这篇散文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②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迎春图(人迎春)——颂春 ‎ 春雨图——雨润春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③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三、自主探究 ‎(一)教师导学 以第2节春草图为例,也可以以春花、春风、春雨图为例。‎ ‎1、师:春天的草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背出古诗里描写春草的诗句么?‎ 生自由回答,第一问如:嫩、软、绿、富有生机等等。‎ 第二问如: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2、作者笔下的春草是怎样的?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指名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学生体会写法。‎ ‎3、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冲破泥土阻隔的惊喜。‎ ‎4、语言品赏,设计两题。(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 ‎②比读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第1题意在使学生领悟“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大大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2题欲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一些叠词、数量词在语言中的独特魅力,通过比读,体会语句节奏。‎ ‎5、男女看画面赛读、背诵。‎ ‎(二)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自主探究4-7节。‎ ‎1、你最喜欢哪幅图画?说说原因。‎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问题2:其他四副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问题3:美句赏析:主要引导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①句中修辞方法及作用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 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四、开拓延伸 ‎1、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 色,颇具匠心。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2、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也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互评。‎ ‎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五、板书设计:‎ 春 ‎         朱自清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春花图(花争春)‎ 味:甜(果实)‎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二)绘春 触:抚摸 泥土气息 春风图(风唱春) 味: 草味 花香 ‎ 鸟声 清脆 宛转 声:‎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 “美”‎ ‎“力”‎ 十一、课后小结:‎ 本文的教学,重在感受而不在于分析,所以把几个图的分析用了较少的时间。而用了较多时间处理练习与阅读。‎ 十二、济南的冬天 ‎                老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2.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3.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能力目标 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3.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 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前一篇课文《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打印好的《清泉赞》及习题设计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文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 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给出一个评判。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济南(jǐ) 伦敦(dūn)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济南冬天的“温晴”。)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 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4.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 1.B 2.ABCD 3.C 4.D 5.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的奉献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2.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 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2.“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 5.“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 ‎(投影显示)如: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 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五、布置作业 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 十三、山中访友 ‎              李汉荣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精彩段落]‎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大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 ‎1.这段文字运用了 、 、 、 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精彩段落]‎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人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详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 ‎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 ‎ 作用: ‎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 ‎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 ‎ ‎(四)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要做到要言不烦。‎ ‎1.排比、拟人、比喻、设问。2.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山泉:清澈。溪流:潺潺有声。白云:洁白。瀑布:雄浑而且高亢。悬崖:无言静默。云雀:叫声清纯。3.悬崖 无言静立 ‎1.柏树下避雨的情景。2.拟人、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间景物的美丽情态,更能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赞美之情。3.这里指老柏树的恩赐惠及作者,如雨泽润物 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及山间万物的感激之情。4.因为我和蚂蚁一起在大树下避雨,所以说是患难的兄弟,更能突出题目中的“友”字。5.不行,本文结尾用省略号,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绝,给人回味的余地;用句号则不够深远。‎ ‎(五)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要点,按照“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写出学习心得。‎ ‎(六)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七、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                  李汉荣 山中的朋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 柏树、蚂蚁 十四、秋天 何其芳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 ‎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三)简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9年他与卞芝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四)老师讲解全诗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比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五)课堂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 )②鳊鱼( )③寥阔( )④梦寐( )‎ ‎2.解释词语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 , 。‎ ‎4.诗人何其芳,现代 、 家。本诗选自《 》‎ 二、阅读 ‎(一)‎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 ‎ ‎(六)教师讲解:‎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丁丁(zhēng zhēng)②鳊鱼(biān)③寥阔(liáo)④梦寐(mèi)‎ ‎2.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填空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4.诗人何其芳,现代 诗人 、 评论 家。本诗选自《 预言 》‎ 二、阅读 ‎(一)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 答: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6.文章的语言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 答: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 ‎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答:喜爱和赞美之情。‎ ‎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能写出秋天的特点即可)‎ ‎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品析: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八、课后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十五、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请一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 ‎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 ‎ ‎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 七、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