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 知识点梳理 ‎1.《春》  朱自清 一、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其中,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9、‘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10、“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1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1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3、“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24‎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1、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词语回答)‎ 温晴(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3、文章是怎样描写山的?‎ ‎①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③城外的远山   ——淡雅 ‎4、文章是怎样描写水的?‎ ‎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暖 ‎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绿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清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写得活灵活现。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7、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9、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10、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 一、作者 ‎ ‎ 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24‎ 二、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 6.“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  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四、回答问题:‎ ‎1.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4分)‎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的?(3分)‎ 24‎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4.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请从第5段中摘录一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句子,并谈谈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4、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4‎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 ‎《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次北固山下》‎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4‎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5、《秋天的怀念》‎ 一、文学常识 ‎ 体裁:散文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 ‎1. 文章几次写到秋天? ‎ 答: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 2. ‎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 3.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 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 ‎4.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 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 ‎5.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 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 6.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 ‎ ‎7.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扑”和“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 8.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 ‎ “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 9.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分析这句话。 ‎ 答:“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 ‎10.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祥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 答: “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淡雅.高洁.深沉。同时也表明了“我”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 11. ‎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 答:可以看出母亲觉得自己很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情绪。 ‎ 12. ‎ “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  ‎ 24‎ 愧疚 怀念:怀念亲爱的母亲;  ‎ 热爱:对生活充满 希望:为自己的任性和无理感到懊悔;‎ ‎6、《散步》‎ 一、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 1. 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换成“度过”?为什么? ‎ 答:(1)不行(2)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 ‎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 ‎ 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着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3.人物性格: ‎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 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 ‎ 回答1:老人家和儿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 回答2: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谐.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7、《散文诗两首》‎ 一、作者简介 ‎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24‎ ‎ 4、《金色花》中心思想 ‎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5、 ‎《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 ‎6、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 7、 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 ‎8、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 ‎9、《荷叶 母亲》中心思想  ‎ ‎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世说新语》二则 一、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 ‎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引用。‎ ‎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 ‎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 2、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 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24‎ 2、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 点拨:聪明有才学。 ‎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 ‎5、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 ‎6拓展延伸: ‎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 ‎ 答: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岳柱八岁指瑕 24‎ 第三单元 知识点梳理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 ‎“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1、 ‎ “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2、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 24‎ ‎10、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   、 地点    、  工具   、 条件   、 方法 、收获 。‎ ‎11、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12、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13、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14、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15、“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 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16、描写雪地捕鸟这段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走、拉、罩住 一连串的动词,清楚、准确、细致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及对捕鸟的喜好 ‎17、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猜测、疑问的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 ‎18、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并且有着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建保守观念 ‎19、作者描写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候的哪些是?‎ 拜孔子行礼、问先生“怪哉”虫的问题、读书习字对课、在书屋后面的小园子里做游戏、在课堂上画绣像。‎ ‎10、《再塑生命的人》‎ ‎1、题目解说:‎ ‎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在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我”体验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 ‎ 2、主题探究: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24‎ ‎11、《窃读记》‎ 特色句(修辞手法、中心句、关联词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句等)修辞手法:‎ ‎1、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排比)‎ ‎2、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双重否定)‎ ‎3、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对比)‎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想象)‎ ‎7、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引用)‎ ‎8、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转折)‎ ‎9、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因果倒装)‎ ‎10、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因果倒装)‎ ‎11、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盘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因果倒装)‎ 标点符号的用法:‎ ‎1、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破折号:表示解释、补充 )‎ 心理活动:1、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2、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再昨天的地方了。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4、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盘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其实,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的理解: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恶狼进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的理解: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只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24‎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我的理解:‎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的理解:这句通过一个动作描写,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5、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我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写作结构(写作顺序、 文体的特点、段落划分等)‎ ‎1、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还插入两个场景描写。‎ ‎2、段落划分:(1)第1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描写放学后作者急匆匆地赶往书店,突出了书对自己的巨大吸引力。‎ ‎(2)第2-9自然段:以时间为序,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窃读的真实情景,揭示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3)第10自然段:作者晚上离开书店时的心情以及借用国文老师鼓励的话进行自勉。‎ ‎3、自语式独白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4、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主要内容 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2、《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4‎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 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纪念白求恩》‎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 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 每段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 24‎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4、《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这句话运用动作、外貌描写,表现牧羊人生活中一丝不苟,做事干净利落的特点。 ‎ ‎3.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5.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牧羊人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6.作者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包含赞美之情。‎ ‎7.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 活 动 段落 时间 牧羊人活动 环境变化 一访牧羊人 ‎2--12‎ ‎1913‎ 为“我”打水捡橡子 种橡树 荒野无际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二访牧羊人 ‎13--17‎ ‎1919‎ 改养蜜蜂 一直在种树 绿树成荫 重见溪水 三访牧羊人 ‎19--20‎ ‎1945‎ 种树 微风飘香 树林唱歌 泉水冒出 村庄富饶 24‎ 人口增加 ‎15《走一步,再走一步 》‎ ‎1、标题的含义: ‎ 表面上是指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悬崖。实际上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孤独,极度恐惧的心理。 ‎ ‎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 答:这是景物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高不可攀,为下面写我的恐惧做铺垫。 4、赏析下面的句子。 ‎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里为什么用“探”这个词?   答:这个词有“试探”的意思,(这句话是动作描写),作者用这个词是表达下石架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惶恐、紧张的心情。 ‎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 答:这是心理描写,我”鼓足勇气往上攀爬时内心的恐惧。 (3)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 ‎5、第14段说我听见有人啜泣,第22段说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两个啜泣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 答:不一样。前一个写出了这一句写出了我身处绝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极度绝望,恐惧到了极点,(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以致于听到哭泣声竟然不知是自己正在啜泣。)后一个啜泣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脱离险境之后悲喜交集的心情。一方面,他为自己曾经遇到的危险而哭泣,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战胜了险境、战胜了怯懦而骄傲激动的心情。 ‎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 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 ‎7、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 ‎8找出文章中的伏笔(前后照应)的两处。 ‎ 答: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的伏笔与小朋友都能爬上悬崖,而我却困在岩石架上相照应。 当小朋友嘲笑我时,杰利看来好像有些不放心的伏笔与后面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相照应。 ‎ ‎9、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答: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 分析: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学到经验。 ‎ ‎10、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 有一位美国的老教育家来中国考察。这位老教育家选了三个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实验:一个是两岁的女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一个是十二岁的女孩。她把一个瓶子作“井”,用三个小球分别代表这三个孩子,让他们各自用绳子牵着小球。然后讲了游戏规则:“你们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们必须在三秒钟内逃离险境。”游戏的结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岁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离开险境,所用时间没超过两秒钟。这个实验结果让这个老教育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同样的实验在别的国家都失败了。 ‎ 答:材料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遇事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这是成功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24‎ ‎16、《诫子书》‎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 才与学、学与志。 ‎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三、按要求背默: ‎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四、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八阵图》 ‎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 24‎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17、《猫》知识点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 、 学者、 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 ‎ 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 ‎“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3、 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24‎ ‎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 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示例)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待我?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为什么?你们人类是怎么了?为什么像恶魔?‎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因为这是一只捡来的猫,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烧脱后就更难看了。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因此,它没有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 ‎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依次可以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的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至于疑云当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才使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1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 ‎“似乎”一词不能删。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 。 ‎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18、《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  ‎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目的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24‎ ‎19、《动物笑谈》‎ ‎1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 本文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语言诙谐,充满情趣,有力地体现了题目《动物笑谈》中的“笑”字,请举例赏析。 ‎ 示例①:“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用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小鸭对母亲的需索不休和“我”哭笑不得的心理。 示例②:“我跑到‘犯罪’现场一看,果然,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活化出鹦鹉可可聪明、调皮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3.本文多处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衬托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动物)的形象特征,凸显了文章的主旨。请任选一处简析。 ‎ ‎①作者用外地来的观光客的震惊,侧面烘托了“我”这个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为了科学研究不顾尊严的优秀品质。‎ ‎②用小鸭子和大鹦鹉对“我”的亲热态度来衬托“我”对动物的爱心。‎ ‎③用老教授的“生气”和客人们的疑惑来衬托大鹦鹉的聪明、机智。‎ ‎20、《狼》‎ 一、文学常识 ‎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 二、通假字 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 三、古今异义词 ‎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 ‎1、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 ‎2、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 3、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 五、n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 n 豺狼当道 、杯盘狼藉 、狼烟四起 n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狼狈不堪 n 狼奔豕突、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 六、译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 24‎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论句)‎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启示 ‎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21、《皇帝的新装》‎ ‎ 1、安徒生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 ‎2、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3.本文主要表现哪些人物?集中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 主要表现的是皇帝和大臣、官员。 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愚蠢、虚伪和自欺欺人。 表现了大臣、官员的阿谀逢迎,愚蠢和虚伪和自欺欺人。 ‎ ‎4.本文在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什么特点? ‎ 丰富想象 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表现皇帝和大臣们自欺欺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 ‎5.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 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 ‎6.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由于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被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被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他们都不敢说真话。 ‎ ‎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 ‎“仍 24‎ 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是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资格做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和虚伪。 ‎ ‎8.“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 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 ‎9.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 ‎ ‎22《诗二首》‎ 一、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主题和写法 ‎1、《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像天上的街市,想像天上美丽的景色,想像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及其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2、找出诗人由街灯依次想到的事物。板书:‎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生活 联想(由此及彼) 想象(无中生有)‎ 介绍联想和想象概念并联系本诗理解。‎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可由相关、相似、因果关系。如诗中街灯和明星就是相似联想,流星和灯笼也是。‎ 想象: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诗中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物品、牛郎织女的生活。‎ 三、《太阳船》‎ ‎1、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2、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 24‎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3、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 ‎4.“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5.“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 ‎6.“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7、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3、《女娲造人》‎ ‎1.《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是袁珂。‎ ‎2.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24、《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24‎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2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