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有关实验和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相似之处 B.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可同时对DNA、RNA进行鉴定 C. 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中每个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不一定相同 D. 调查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应在广大人群中随机取样进行调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多倍体的人工诱导是通过一些方法阻止其纺锤丝的形成; 2、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4、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 【详解】A、秋水仙素与低温都通过抑制纺锤丝的形成诱导染色体加倍,A正确; B、对DNA、RNA进行鉴定是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B正确; C、不同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不同,所以质壁分离程度不同,C正确; D、调查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教材的实验,需要考生牢记实验的原理,试剂和实验现象及材料。 2.溶酶体参与了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噬作用,作用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4 - A. 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才有自噬作用 B. 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和细胞器是通过自噬作用完成的 C. 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各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不变 D. 营养物质缺乏时,细胞可通过加强自噬作用降解非必需物质以维持基本生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外物质后,在与溶酶体结合后被消化处理,细胞自身衰老的细胞器也被溶酶体结合后,最后被清除。 【详解】A、据题图可知,溶酶体参与了细胞的自噬作用,并不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才有自噬作用,A错误; B、据图可知,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是通过自噬作用完成的,清除衰老和损伤的细胞是通过吞噬作用实现的,B错误; C、溶酶体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呈酸性,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左右,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各种酸性水解酶在细胞质基质中活性会发生变化,C错误; D、在应对生存压力,如营养缺乏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真核细胞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D。 3.龙须菜是生活在近岸海域的大型经济藻类,某小组研究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已知大气CO2浓度约为0.03%,实验过程中温度等其他条件适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34 - A. 实验中CO2浓度为0.1%的组是对照组 B. 增加CO2浓度能提高龙须菜的生长速率 C. 高光照强度下龙须菜生长较快从而使光反应速率快 D. 选择龙须菜养殖场所时需考虑海水的透光率等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研究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自变量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生长速率。 【详解】A、大气CO2浓度约为0.03%,实验中CO2浓度为0.03%的组即为对照组,A错误; B、在高光强和低光强下,增加CO2浓度均不能提高龙须菜的生长速率,B错误; C、高光照强度下光反应速率远高于低光照强度,从而使龙须菜生长较快,C错误; D、不同的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不同,所以选择龙须菜养殖场所时需考虑海水的透光率等因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在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催化丙酮酸分解的有关酶 B. 细胞器种类和数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细胞功能的差异 C.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也属于生物膜系统 D. 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的指令,主要是依赖于核膜的流动性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 【答案】D - 34 -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都在其内进行。 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由双层膜、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构成,类囊体是一种扁平的小囊状结构,在类囊体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和酶,许多类囊体叠合而成基粒,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3、核膜是双层膜,有核孔。核膜使细胞的核质分开;核孔使细胞的核质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如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氨基酸、葡萄糖、离子和小分子等可通透核膜。由于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可进行各种生化反应。 【详解】A、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所以含有催化丙酮酸分解的有关酶,A正确; B、细胞器是细胞内执行功能的结构,所以其种类和数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细胞功能的差异,B正确; 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叶绿体膜属于细胞器膜,也是生物膜系统,C正确; D、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的指令,主要是经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不是依赖于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器和生物膜系统的知识,识记各种细胞器的功能,细胞核控制细胞质的功能是通过mRNA进行的。 5.下图是研究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催化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底物浓度高低不会影响酶的活性 - 34 - B. 增大底物浓度不能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 C. 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 D. 物质B能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而降低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催化活性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释放加入物质A、B,因变量是反应速率,该题是用反应速率代表酶活性。 由题图曲线可知,与不加A、B只加酶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物质B,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降低,说明物质B抑制酶活性,加入物质A,反应速率都高于对照,说明物质A提高酶活性。 【详解】A、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等条件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A正确; B、物质A可以提高该酶的活性,所以增加底物浓度不能消除对该酶的影响,B正确; C、底物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B的曲线重叠,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C正确; D、由曲线分析知,物质B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活性使反应速度降低,但增加了底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说明物质B抑制酶的活性不是使酶发生发生变形,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学会对实验曲线进行分析、获取结论,并结合选项进行推理、判断。 6.下图是某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生出孩子的可能基因型的遗传图解,图示过程与基因传递所遵循遗传规律的对应关系是( ) A. 仅过程Ⅰ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 过程Ⅰ和Ⅱ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仅过程Ⅱ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过程Ⅰ和Ⅱ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 - 34 -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类ABO血型系统遗传受一对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都是杂合体,过程Ⅰ表示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体现了基因传递所遵循的分离定律;过程Ⅱ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受精卵,不能体现基因传递所遵循的遗传规律。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C. “设计测交实验及结果预测”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D. “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核心内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没有说明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B错误; C、设计测交实验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期结果为高茎∶矮茎=1∶1属于推理内容,C正确; D、分离定律的是实质是指等位基因分离,所以“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核心内容,D正确。 - 34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采用的方法,掌握各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性状的表现型不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 C. 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紫色甜粒纯合个体 D. 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不能得到紫色籽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据此可知,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B),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甜。 【详解】A、据分析可知,紫色与白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根据F2性状分离比可知,F1为AaBbCc,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故亲本表现型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B错误; C、F1为AaBbCc,可产生ABc的配子,故利用F1的花粉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可获得AABBcc的个体,表现型为紫色甜粒纯合个体,C正确; D、F1为AaBbCc,F2中的白色籽粒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为:Ab、ab、aB,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可以得到紫色籽粒(A_B_),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关键是从27∶9∶21∶7的比例中分析出1对性状受2对基因控制,另一对受1对基因控制,3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9.甲→丁为某二倍体生物生殖器官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 34 - A. 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依次为乙→丙→甲→丁 B. 甲、乙、丙、丁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依次为4、2、1、1 C. 若乙图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aBb D. 乙是初级卵母细胞,丁一定为卵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分析可知,甲图是有丝分裂后期,乙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图是减数第二分裂末期。 【详解】A、在生殖器官中性原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然后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顺序依次为甲→乙→丙→丁,A错误; B、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携带此生物的全部遗传物质。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两条染色体只有构成一组染色体组;丁细胞中两条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构成1个染色体组,B正确; C、由乙到丁的过程是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开,所以生殖细胞中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丁的基因型是AB或ab或Ab或aB,C错误; D、乙是初级卵母细胞,从染色体的形态来看,丁来自上面的细胞,所以丁是极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解答D选项时,需要结合染色体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 10. 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 34 - A. 甲图中生物产生一个aaD的精子,则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B. 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 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 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 、aY四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图中生物产生一个aaD的精子,则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A错误。 B、乙图细胞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B错误。 C、丙图中,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C错误。 D、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 、aY四种,D正确。 故选D。 【定位】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人类遗传病 【点睛】学生易对遗传病的判断方法存在误区 遗传病类型的判断方法 11.图中,甲、乙表示两个水稻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⑤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34 - A. ④和⑤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B. ①→②过程操作简便,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③→④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 ③→④过程与⑤过程的利用的变异原理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④和⑤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 【详解】A、④和⑤的原理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A错误; B、①→②过程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育种时间比较长,B错误; C. ③→④过程的育种过程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错误; D、⑤表示多倍体育种,该过程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和③→④过程的育种过程原理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12.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有DNA→DNA、DNA→RNA→蛋白质 B. 不同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的遗传信息不同,但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 基因表达的过程就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 遗传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大分子之间 【答案】C - 34 -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噬菌体将自己的DNA注入到大肠杆菌体内;噬菌体的DNA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复制出DNA和合成蛋白质外壳;新合成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装成子代噬菌体;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详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中的脱氧核苷酸、酶、ATP等复制形成大量的噬菌体DNA。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接着以RNA为模板,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因此,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有DNA→DNA、DNA→RNA→蛋白质,A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能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C错误;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有DNA→DNA、DNA→RNA→蛋白质,DNA、RNA、蛋白质均是生物大分子,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分析噬菌体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13.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 ②是生殖隔离 C.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34 -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所以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14.生物体内某基因被选择性表达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在解旋酶作用下DNA分子双螺旋解开 B. 转录区城DNA的U应与RNA的A配对 C. 该过程不可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 D. 该mRNA翻译出的两条肽链氨基酸数量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几种tRNA,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A、此过程表示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中DNA分子双螺旋解开不需要解旋酶,A错误; B、DNA分子中没有U,B错误; C、由图示可以看出,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由于有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隔开,该过程不可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C正确; D、该过程是以一条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相同mRNA合成出的多肽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C。 - 34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的知识,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理解多聚核糖体的形成。 15.人的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的眼睛也可能失明。在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对此现象的推导正确的是( ) ①这是机体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②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进入血液 ③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会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④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引起另一只健康眼睛失明属于自身免疫病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干分析,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 【详解】①由题干信息“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知把自身的健康眼睛中的成分当成“异物”进行攻击,依据自身免疫病的定义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①错误; ②两只眼睛都正常时不会出现眼球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②正确; ③只有浆细胞(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③错误; ④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引起另一只健康眼睛失明属于自身免疫病,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结合题干进行分析,得出自身免疫病的结论。 1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消化液都是体液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酸碱度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 家兔、鱼类、鸟类、草履虫都是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 人体红细胞内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通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D 【解析】 - 34 - 【详解】A、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错误; C、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红细胞内的氧气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进入线粒体内被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即6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D。 17.图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B. 细胞外液是机体进行正常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以存在于①中 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的体积会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 B、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 34 - C、①是组织液,组织液中可以存在少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则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C中植物细胞依靠胞间连丝交流信息,但不能交换物质 B. ①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可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 C. ③若是效应T细胞膜表面结构,该过程可裂解靶细胞而彻底清除入侵人体的抗原 D.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信息交流方式与图A所示类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图A表明,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行信息传递。 2、B表示的是细胞膜直接接触,③表示的是信号分子,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就是细胞膜直接接触。 3、图C表示,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传递信息。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间可以依靠胞间连丝交换某些物质,A错误; B、①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但不一定都是蛋白质,例如:性激素,B错误; C、效应T细胞可以将靶细胞裂解,但不能将抗原彻底清除,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组织液),神经递质再经过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类似A图的形式(经过体液运输至相应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 34 -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信息交流)相关知识,识别图中三种交流的方式,再结合选项中的过程进行分析。 19.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中松果体属于效应器 B.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 D. 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 【详解】A、在褪黑素的分泌过程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属于效应器,A正确; 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 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褪黑素可促进动物睡眠,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了下丘脑的功能,使褪黑素分泌减少,不利于动物睡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34 - 20.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 处形成 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当手被物体刺激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 C、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正确; D、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 故选C。 21.组织液中K+浓度急速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B. 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 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 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答案】D - 34 -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组织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 【详解】A、当受刺激时传出神经元兴奋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变小,A错误; 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对Na+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 C、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C错误; D、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细胞内K+外流量增加,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理,结合本题中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的条件进行解答。 22.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T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抗体 B. 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C. 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 D. 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 34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效应器,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来发挥作用,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淋巴因子,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 B、神经元兴奋时,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系统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关激素也可作用于免疫细胞,因此可以由神经和激素调节,C正确; D、靶细胞的裂解是由效应T细胞执行的,属于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图中免疫细胞受神经和激素的控制是本题的难点。 2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从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IAA)能进行极性和非极性运输 B. α-萘乙酸(NAA)属于生长素类似物,能从植物的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 C. 赤霉素(GA)属于植物的内源激素,但并非只有植物能产生 D. 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与脱落酸(ABA)的调节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也有非极性运输。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 【详解】A、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IAA)能进行极性和非极性运输(成熟部位),A正确; B、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B错误; - 34 - C、赤霉素(GA)属于植物的内源激素,但并非只有植物能产生,如赤霉菌也可产生赤霉素,C正确; D、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与脱落酸的调节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识记几种植物激素的产生、运输及分布,掌握生长素的作用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植物叶片脱落酸积累会导致气孔关闭。大豆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开放程度、脱落酸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第1~4天持续干旱,第5天测定后浇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干旱会延迟叶片的脱落 B. 随干旱时间延长,气孔关闭,叶片光合速率降低 C. 浇水前,叶片脱落酸含量随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 D. 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能增加叶片水分散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第1~4天脱落酸含量增加,脱落酸可促进叶片脱落;第5天浇水后,叶片含水量逐渐增加,而脱落酸含量逐渐降低 【详解】A、由图可知,第1~4天脱落酸含量增加,由此可推测干旱引起脱落酸含量增加,脱落酸可促进叶片脱落,A错误; B、由图可知,干旱时间延长,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 C、浇水前,叶片脱落酸含量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C错误; D、由图可知,脱落酸含量增加,可导致气孔关闭,故喷施脱落酸会引起气孔关闭,会减少叶片水分散失,D错误。 - 34 - 故选B。 【点睛】本题以脱落酸为核心分析探究曲线,重点是结合教材对脱落酸作用的降解和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选项。 25.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将生长一致的草莓植株分为四组,对照组S0不作处理,S1、S2和S3组植株上的幼果去除瘦果,再在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 B. 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可能是由来源于其他组织的IAA引起的 C. 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 D. S3组成熟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总是呈正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有瘦果的草莓可以正常发育成熟,当将瘦果去除后,幼果就不能正常发育,用IAA喷施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时,其又能膨大,说明瘦果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据此分析。 【详解】A、据图可知,未摘除瘦果的幼果正常发育,去除瘦果的幼果发育都受到影响,说明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A正确; B、据图可知,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很可能是其他组织产生的IAA对幼果的果实生长产生了影响,B正确; C、向S2组叶片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S2组的果实比S1组发育要好,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促进果实的生长,C正确; D、由于题干未给出喷洒一系列浓度IAA的数据,故无法得知S3组成熟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之间是否成正相关,D错误。故选D。 - 34 - 26.研究人员调査了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内8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 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 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 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种群数量变化不呈现S型曲线,C错误; D、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N0,则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同理,第8年种群密度为0.25N0×0.75×1.25×1.5=0.345N0,即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27.如图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34 - A. 7月5日后飘虫数量下降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降低 B. 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目测估计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 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正反馈调节 D. 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瓢虫和棉蚜是捕食关系,瓢虫数量上升在前,瓢虫数量峰值在后,棉蚜种群的数量增多,进而使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棉蚜种群的数量降低,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 【详解】A、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但是该群落中动物的物种数目(物种丰富度)并没有降低,A错误; B、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B错误; C、棉蚜种群的数量增多,进而使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棉蚜种群的数量降低,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C错误; 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重点注意几个名词,“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目测估计法是在统计群落丰富度时使用的方法。 28.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4 - A. 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B. 蜘蛛吃下的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C. 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若蜘蛛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储存量=同化量-呼吸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详解】A、依题意可知:蜘蛛为肉食动物,因此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 B、蜘蛛吃下的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B正确; C、蜘蛛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外,余下的能量用于蜘蛛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 D、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确定猎物种群的同化量,因此不能计算出猎物种群与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D选项中特别注意储存在生物中的能量不是其同化的能量。 29.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34 - A.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图中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 C. 碳元素在B、C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和大气中的CO2一起构成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 【详解】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过程可以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正确; B、图中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B正确; C、A、B、C属于生物群落,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不仅仅是CO2,还有光照和水分等,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知识,识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分析清楚图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30.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B. 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 该山区由于地形的变化导致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 34 -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垂直结构是由于不同植物对阳光利用的不同而出现的分层现象。 【详解】A、退耕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则退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喜阳植物比较高大,在其下方形成一定的遮阴环境,为耐阴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环境,B正确; C、山区从低到高的植被分布是由于地势高低引起,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减少水土流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提供简单信息,考察了群落演替、垂直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识记其基本内容即可。 二、非选择题 31.图甲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其中①-⑧表示不同生理过程;表乙列出了在不同光照强度与温度条件下该植物所在环境中O2的变化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O2变化量(mg/h) 光照强度(klx) 0 5 10 10℃ -0.5 +3.0 +4.0 20℃ -1 +2.0 +5.0 - 34 - 表乙 (1)该植物叶肉细胞在表乙中的0klx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图甲中的_______(填数字序号)过程。 (2)CO2浓度属于表乙所示实验中的______变量。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浓度突然降低,将导致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降低,结合图甲⑤⑥中过程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植物在10℃、10klx的条件下培养4h共产生O2_____mg,若此植物在20℃、5klx的条件下培养4.8h后转入10℃、黑暗环境中继续培养19.2h,在此24h中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③④⑦⑧ (2). 无关 (3). CO2浓度突然降低,导致⑤过程减弱,使C3产生量减少,而短时间内⑥过程正常进行,C3继续被还原,所以将会导致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降低 (4). 18 (5). 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等于黑暗环境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所以不能正常生长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光反应,②表示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③表示ATP水解,④表示合成ATP,⑤表示CO2的固定,⑥表示C3的还原,⑦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二阶段,⑧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 光照强度为0测定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详解】(1)在光照强度为0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同时生命活动需要ATP功能,所以图甲中能够发生的是②③④⑦⑧。 (2)表中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所以CO2浓度属于无关变量,植物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突然降低,导致⑤过程减弱,使C3产生量减少,而短时间内⑥过程正常进行,C3继续被还原,所以将会导致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降低。 (3)该植物在10℃时的呼吸强度是0.5,在10℃、10klx的条件下净量为4.0,所以培养4小时共产生氧气(4.0+0.5)×4=18mg。植物在20℃、5klx条件下培养4.8小时净光合作用=4.8×2=9.6mg,转入10℃、黑暗环境中继续培养19.2h,消耗的有机物为0.5×19.2=9.6mg,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等于黑暗环境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所以不能正常生长。 - 34 -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理解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结合解答。 32.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素分泌增强,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此过程属于______调节。 (2)胰岛A细胞能接受的刺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项)。 (3)有研究者通过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了中药方剂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模型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含量增加,这是由于构建糖尿病模型时,注射的药物破坏了胰岛B细胞,_______________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②中药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研究者推测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检测四组大鼠血液中_______的含量。 ③依据上述结果,研究者认为与西药相比,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有优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神经递质、血糖浓度变化和胰岛素 (3). 胰岛B细胞面积比 (4). 胰岛素 (5). 中药组控制血糖效果与西药组相近,但中药组的胰岛B细胞正常比例高于西药组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 34 - 【详解】(1)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素使血糖降低属于体液调节,所以整个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A细胞可以直接接受神经的控制,同时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胰岛素可以抑制其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能接受的刺激有神经递质、血糖浓度变化和胰岛素。 (3)①这是由于构建糖尿病模型时,注射的药物破坏了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面积比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靶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减少,使血糖明显升高。 ②中药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研究者推测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检测四组大鼠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中药组大鼠空腹胰岛素含量高于模型组,则中药具有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③依据上述结果,中药组控制血糖效果与西药组相近,但胰岛B细胞面积比显著高于西药组,说明中药组的胰岛B细胞正常比例高于西药组,与西药相比,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更有优势。 【点睛】本题借助于中药方剂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影响,考查了考生分析柱形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的分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__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2)本实验中,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_______通过的情况下,起到防污染的作用。 (3)图2数据显示,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______作用,GA3的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4)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或细胞长度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控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_______。 - 34 - (5)从图2中B组和C组数据可知,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_______的关系。 【答案】 (1). 信息 (2). 种子 (3). 色氨酸 (4). 气体通过 (5). 促进 (6). 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细胞伸长 (7). 协同 【解析】 【分析】 图1: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液污染培养物; 图2是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关系的探究的考查;分析图2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GA3和IAA的离体茎芽的生长较快,说明二者均能促进生长;分析图2中的B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9,GA3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2.5,IAA单独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0.5,因此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3.6倍、IAA单独处理的18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协同关系。 【详解】(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2)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起到防污染的作用。 (3)根据分析,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促进作用。 (4)药物抑制了DNA的复制即抑制了细胞的分裂,而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54%的抑制作用是细胞不能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的结果,46%的促进作用则是促进细胞伸长的结果,因此该事实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细胞伸长。 (5)从B组和C组数据可知GA3和IAA共同使用比单独使用的促进作用更强,说明存在协同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图示,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分析图2中的数据,得出二者之间是协同作用,同时在解答(4)时,注意题干中的陷阱。 34.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病毒,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而吸植物汁液。某科研团队培育了携带新型共生菌的白纹伊蚊,其中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该团队在试点小岛上大量释放携带新型共生菌的雄蚊,降低了野生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 (1)研究人员释放雄蚊后连续监测白纹伊蚊种群数量 - 34 - 变化,以检验实验效果。该实验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试点,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考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担忧降低白纹伊蚊数量后,会对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多年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 (3)雄蚊可通过感知雄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雄蚊的方位,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4)该团队另还探索出防治白纹伊蚊的新途径,其细胞中能产生酶R,该酶能识别并切割白纹伊蚊X染色体上特定的DNA序列,使X染色体断裂。为控制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减少登革病毒传播,科研员对雄蚊进行基因工程改造。科研员将酶R基因转入野生型雄蚊体内,使酶R基因仅在减数分裂时表达。由于转酶R基因雄蚊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只能为______,推测种群中_______(填“雌”或“雄”)个体数量明显下降,种群的_______失衡,达到降低种群数量的目的。 【答案】 (1). 可防止白纹伊蚊的迁入和迁出,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干扰实验 (2). 自我调节 (3). 信息传递 (4). Y (5). 雌 (6). 性别比例 【解析】 【分析】 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题中密闭小岛为研究对象,可避免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2、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实现生物防治。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基础是负反馈。 【详解】(1)封闭性好小岛,可防止白纹伊蚊的迁入和迁出,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干扰实验。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可抵抗一定的外界干扰。 (3)雌蚊翅膀振动发生的声波属于物理信息,上述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4)雄蚊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而酶R能识别并切割白纹伊蚊X染色体上特定的DNA序列,使X染色体断裂,所以雄蚊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只能为Y,由于雄蚊只能产生Y染色体的精子,正常雌性只能产生X染色体的精子,所以后代只有XY(雄性),则雌性个体的数目大幅度下降,种群性别比例失衡。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等知识,难点是(4)中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理解防治的原理,结合减数分裂和种群性别比例的特征进行解答。 - 34 - 35.天津独流老醋历史悠久、独具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 (1)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通气能提高______的数量,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 (2)在醋酸发酵阶段,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30d。工艺如下。 ①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密度变化,趋势如下图。据图分析,与颠倒前相比,B层醋酸杆菌在颠倒后密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由此推测,影响醋酸杆菌密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 ②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发酵过程中,发酵缸_________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 【答案】 (1). 酵母菌 (2). 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 (3). 氧气、营养物质、pH (4). 颠倒前的B层和颠倒后的A(或不翻动,或下)层 【解析】 - 34 -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即在有氧呼吸的条件下能够大量繁殖,在无氧呼吸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在酒精发酵阶段,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通气的目的是提高酵母菌的数量,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 (2)①醋酸菌属于需氧型细菌,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时候能够大量繁殖并能产生醋酸。据图3分析,与颠倒前相比,B层醋酸杆菌能够接触到氧气,所以密度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氧气、营养物质、pH。 ②乳酸发酵是乳酸菌进行的无氧呼吸,因此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中颠倒前的B层和颠倒后的A(或不翻动,或下)层接触氧气少,是无氧的环境,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 【点睛】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掌握相关技术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34 - - 3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