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自主练习题 高二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本次考试不用条形码)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菌种保藏是一切微生物工作的基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B.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 C. 临时保藏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D.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置于低温-20℃的冷冻箱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菌种保存 临时保存法 甘油管藏法 适用对象 频繁使用的菌种 长期保存的菌种 培养及类型 固体斜面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 29 - 温度 4℃ -20℃ 方法 菌落长成后于冰箱中保存,每3~6个月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 将培养的菌液与等体积灭菌后的甘油混合均匀后于冷冻箱内保存 缺点 菌种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详解】A、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A正确; B、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B错误; C、临时保藏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C正确; D、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置于低温-20℃的冷冻箱中,D正确。 故选B。 2. 埃博拉病毒(EBOV)呈纤维状,EB0V衣壳外有包膜,包膜上有5种蛋白棘突( VP系列蛋白和GP蛋白),其中GP蛋白最为关键,能被宿主细胞强烈识别。2014 年首个埃博拉疫苗成功通过临床试验,接受疫苗的志愿者均产生了抗体,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疫苗种类有:灭活疫苗、DNA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 可利用埃博拉病毒的RNA逆转录合成DNA以获得编码GP蛋白抗原的 DNA疫苗 C. D. 以GP蛋白制作的病毒样颗粒疫苗比利用毒性减弱的埃博拉病毒作为疫苗更安全 E. F. 为了获取乳汁中含有GP蛋白的转基因牛,在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前,必须使目的基因的首段含有仅能在牛的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如: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才能驱动目的基因只在牛的乳腺细胞中转录的过程 G H. 产GP蛋白的转基因牛是否培育成功,可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从个体水平进行检测 I. 【答案】D 【解析】 【分析】 - 29 - 埃博拉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埃博拉疫苗进入志愿者体内,通过体液免疫产生了抗体;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 A、疫苗种类有灭活疫苗、DNA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因此可以利用埃博拉病毒的RNA逆转录合成DNA以获得编码GP蛋白抗原的DNA疫苗,A正确; B、以GP蛋白制作的病毒样颗粒疫苗比利用毒性减弱的埃博拉病毒作为疫苗更安全,其原因是GP蛋白自身没有感染能力,但保留有抗原性,B正确; C、为了从牛分泌的乳汁中生产GP蛋白,在目的基因导入牛受体细胞前,基因的首段必须含有使其仅能在牛的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才能驱动转录过程,C正确; D、产GP蛋白的转基因牛是否培育成功,可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从分子水平进行检测,D错误。 故选D。 3. 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或结构)进行改造 B. 直接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或结构)进行修饰改造,是蛋白质工程的范畴 C. 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与蛋白质(P)的结构相同,功能不同 D. 蛋白质工程已被广泛发展应用,极大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 29 - 【分析】 蛋白质工程的过程为: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即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后,其功能发生了改变,而蛋白质是基因控制合成的,因此该功能的改变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实现。 【详解】A、从题干信息可知,该蛋白质功能的改变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实现的,A正确; B、蛋白质工程直接改造的是基因,B错误; C、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与蛋白质(P)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C错误; D、蛋白质工程并没有被广泛发展应用,D错误。 故选A。 4. 下图表示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做的研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过程表示基因工程,其核心步骤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B. b过程可增加ES细胞的数量,并且维持细胞不分化的状态 C. c过程表示早期胚胎培养,发育到囊胚期的细胞尚未发生细胞分化,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D. d过程移入代孕小鼠的胚胎能够存活,是因为胚胎尚未与母体建立组织上的联系,处于游离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做的研究,其中a - 29 - 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b表示胚胎干细胞的培养, c表示早期培养培养过程,d表示胚胎移植。 【详解】 A、a过程表示基因工程,其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A错误; B、 b过程可增加ES细胞的数量,并且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可维持只增殖不分化的状态,B正确; C、囊胚期的细胞开始发生细胞分化,C错误; D、d过程移入代孕小鼠的胚胎能够存活,是因为受体的生理环境与供体相同,且受体不会对移入的胚胎产生排斥反应, D错误。 故选B。 5. 世界各地都有泡菜的影子,风味也因各地做法不同而有异,其中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泡菜。关于泡菜的制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泡菜坛内有时会出现一层白膜,这是由于酵母菌繁殖所致 B. 泡菜腌制中加入的香辛料可起到调节风味、防腐杀菌的作用 C. 随着泡菜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D. 在腌制过程中为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要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盐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3、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十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详解】A、泡菜坛内有时会出现一层白膜,这是由于酵母菌繁殖所致,A正确; B、泡菜腌制中加入的香辛料可起到调节风味、防腐杀菌的作用,B正确; C、随着泡菜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 D、在腌制过程中为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要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盐的含量,D正确。 故选C。 6. - 29 - 在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多次讲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来制作美味食品。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下列是对以鲜蓝莓为原料天然发酵制作果酒和果醋的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榨出的果汁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装进发酵瓶密闭发酵 B. 果酒发酵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C. 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20℃和30℃ D. 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榨出的葡萄汁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否则会杀死菌种,A错误; B、果酒发酵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B正确; C、果酒和果醋发酵所需的温度不同,后者较高,两者的温度可以分别控制在20℃和30℃,C正确; D、醋酸菌是好氧菌,其在有氧条件下可利用乙醇产生醋酸,D正确。 故选A。 7. 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如: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现有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固氮细菌四种微生物混杂在一起,利用上述方法能分别分离出( ) A. ④②③ B. ④①② C. ④③②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9 - 选择培养基的原理: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有的适于酸性环境,有的适于碱性环境;不同微生物对某些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不同。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可配制出适于某些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详解】(1)固氮菌的氮源是氮气,所以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是④固氮细菌可以生长; (2)霉菌是真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后,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如大肠杆菌、固氮细菌)和放线菌,但是不抑制真菌,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出②霉菌; (3)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如大肠杆菌、固氮细菌)和霉菌,所以可以筛选③放线菌。 故选A。 8. 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利用PCR技术将某DNA分子进行体外扩增n代的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温解旋过程中,需用到耐高温的解旋酶使氢键断裂 B. 需要消耗dNTP合成子链,并需不断添加ATP为反应供能 C. 适温延伸过程中,用的Taq酶在高温下仍保持活性,可以一次加入,不需添加 D. 体外扩增n代的过程中,共有2n+1个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已知DNA两端的碱基序列,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高温解旋过程中,高温会使氢键断裂,不需要解旋酶,A错误; - 29 - B、需要消耗dNTP合成子链,但不需要添加ATP为反应供能,B错误; C、适温延伸过程中,用的Taq酶在高温下仍保持活性,可以一次加入,不需添加,C正确; D、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体外扩增n代的过程中,只有亲代DNA的两条单链不含有引物,共有2n+1-2个引物参与子代DNA分子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9. 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如图为实验室的部分操作步骤,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的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 B. 步骤④中接种环需在每次划线前灼烧处理,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培养 C. 灭菌处理后的土壤样品经②③④步骤操作后可获得纯化的苯酚降解菌菌落 D. 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苯酚的浓度,获得高效苯酚降解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1)全程要求无菌操作,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地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2)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3)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到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2、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 - 29 - (1)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2)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3)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 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 min。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本实验是研究降解苯酚的微生物,为排除其它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培养基中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A正确; B、每次划线接种结束后必须灼烧接种环,这样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能够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培养基倒置能够防止培养基的水分蒸发、形成的冷凝水滴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倒放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菌落蔓延,以利于形成单个菌落,利于计数,故步骤④中接种环需在每一次划线前灼烧处理,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培养,B正确; C、菌种的纯化必须保证菌株具有活性,经过灭菌的土样中,菌株已经失去活性,不能再进行纯化操作,故灭菌处理后的土壤样品经②③④步骤操作后不会获得纯化的苯酚降解菌菌落,C错误; D、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苯酚的浓度,这样降解苯酚能力强的菌株能够存活下来,经过重复培养,便能获得高效苯酚降解菌,D正确。 故选C。 10.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下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 29 - 成分 (NH4)2PO4 KH2PO4 Fe2SO4 CaCl2 H2O 含量 0.6g 5.0g 0.7g 0.7g 100mL A. 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看,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 B. 加入的KH2PO4即可从养分上提供P和K,又可缓冲培养基的pH C. 若要观察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培养基中还需添加葡萄糖 D. 如果再加入指示剂,该培养基既属于选择培养基,又属于鉴别培养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三类,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可以制作固体培养基;培养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详解】 A、根据表格分析,该培养基中含有氮源、无机盐、水,没有碳源,可以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A正确; B、表格中的KH2PO4可以为微生物提供P和K元素,还可以缓冲培养基的pH,B正确; C、若要观察微生物的菌落特征,需要使用固体培养基,应该加入琼脂,C错误; D、该培养基中没有碳源,属于选择培养基,若再加入指示剂,还可以作为鉴别培养基,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相关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连接酶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脱氧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B. 现已分离出的限制酶有约4000种,限制酶广泛分布在大多数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中 - 29 - C. 据酶的功能不同,可以将DNA连接酶分为两类:E. 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 D. 细菌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的双链DNA分子,用作基因工程载体的质粒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载体。 【详解】A、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DNA片段,A错误; B、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B错误; C、据酶的来源不同,可以将DNA连接酶分为两类:E. 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C错误; D、细菌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的双链DNA分子,用作基因工程载体的质粒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生物技术操作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改造,不会遗传给子代的是( ) A. 用经过修饰的腺病毒做载体将治疗遗传性囊性纤维病的正常基因转入患者组织中 B. 将治疗乙型肝炎的重组人干扰系a-1b基因转入大肠杆菌,筛选获得基因工程菌 C. 将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番茄,获得耐寒的番茄植株 D. 将外源生长素基因导入鲤鱼受精卵,培育出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鲤鱼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治疗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将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导入患者的淋巴细胞,治疗复合型免疫缺陷症。 2、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外源基因需要导入细胞核内才能随着细胞增殖传递给子代细胞。 【详解】A、因为将治疗遗传性囊性纤维病的正常基因转入患者的体细胞中使其正常表达,因此不会通过遗传传递给子代,A正确; - 29 - B、将治疗乙型肝炎的重组人干扰素a-1b基因转入大肠杆菌,筛选获得基因工程菌,重组质粒能随细菌分裂而遗传给后代,B错误; C、将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番茄,培育出的耐寒的番茄植株细胞中都含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因而能遗传给后代,C错误; D、将外源生长素基因导入鲤鱼受精卵,培育出转基因鲤鱼细胞中都含外源生长素基因,因而能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A。 13. 在微生物的培养和研究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实验室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灼烧、干热灭菌、紫外线照射等几种灭菌方法,可分别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 A. 培养基、接种环、接种室、吸管 B. 吸管、接种环、培养皿、接种箱 C. 吸管、接种环、培养基、双手 D. 培养基、接种环、吸管、接种箱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化学药物消毒、紫外线消毒。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 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 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 min。 【详解】A、培养基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应该进行灼烧灭菌、接种室采用紫外线照射,吸管采用干热灭菌,A错误; B、吸管采用干热灭菌、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培养皿用干热灭菌、接种箱采用紫外线照射, - 29 - B错误; C、吸管采用干热灭菌、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培养基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双手采用酒精消毒,C错误; D、培养基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吸管采用干热灭菌、接种箱采用紫外线照射,D正确。 故选D。 14. 为探究矮牵牛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能力,某研究小组的实验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获得的原生质体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 B. 愈伤组织细胞处于分生状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突变,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C. 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因素,过程②需提高生长素的比例 D. 过程③需诱导再生细胞壁,原生质体由于含有一整套的遗传物质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①表示去壁制备原生质体,②表示脱分化,③表示再分化。 2.在植物组织培养时,植物激素的使用: 激素使用情况 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 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且比例适中 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生长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 29 - 同时使用,且细胞分裂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详解】A、原生质层的结构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后剩余的结构,A错误; B、愈伤组织处于分生状态,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突变,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B正确; C、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因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比例适中,利于脱分化过程,C 错误; D 、过程③表示再分化细胞已经具有细胞壁,不需要诱导再生细胞壁,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原因是含有一整套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网传“酵素能够减肥、美颜”,某同学搜索“水果酵素”得到下面的信息:①酵素本义是酶的别称。②《酵素产品分类导则》中将酵素定义为: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的产品。③把水果小块和水按比例放入容器,密封,注意容器内留下20%空间;置于阴凉处6个月后,过滤得到的滤液即为“酵素”。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酵素”中多种有益微生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是发挥功能的有效成分 B. 在酵素制作时容器内留下20%空间有防止发酵液溢出造成杂菌污染的作用 C. 由于水果酵素富含蛋白酶、脂肪酶,因此酵素被人体吸收后具有减肥功能 D. 发酵装置在阴凉处放置时,需要间隔一定时间放气,后期间隔时间可适当缩短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酵素是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的产品,利用的主要是微生物的发酵,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酵素”中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是其发挥功能的有效成分,但微生物不是,A错误; - 29 - B、水果发酵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在酵素制作时容器内留下20%空间以防止发酵液溢出造成杂菌污染的作用,B正确; C、根据《酵素产品分类导则》可知,酵素是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的产品,并不是酶,C错误; D、发酵装置在阴凉处放置时,发酵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需要间隔一定时间放气,后期代谢强度减弱,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D错误。 故选ACD。 16. 甲、乙是严重危害某二倍体观赏植物的病菌。研究者发现抗甲基因、抗乙基因可分别表达合成相应的蛋白质抑利甲、乙的细胞增殖,并获得了抗甲、乙的转基因植株,再将二者杂交后得到F1,结合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出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上述材料可知,基因工程中用的目的基因都能编码蛋白质的合成 B. 将F1的花粉经组织培养获得二倍体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培育出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需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 可通过接种病原体对抗甲、乙的转基因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单倍体:体细胞中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个体发育的起点是配子。获取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花药离体培养和加秋水仙素处理。 2、基因工程的步骤: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A、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不一定能表达,A错误; B、经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均为单倍体植株,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同时抗甲、乙的植物新品种是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的,因此不需要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错误; D、可通过接种病原体对转基因的植株进行个体水平抗病性鉴定,D正确。 故选D。 17. 颜色反应是生物学上常用的鉴定方法,关于颜色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9 - A.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成蓝色 B. 粗提取的DNA与二苯胺在沸水浴中加热后变灰绿色 C. 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 D. 细菌分解尿素后,使培养基中的酚红指示剂变红色 【答案】CD 【解析】 【分析】 1、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呈现灰绿色。 2、在添加有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3、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成灰绿色,A错误; B、粗提取的DNA与二苯胺在沸水浴中加热后变蓝色,B错误; C、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C正确; D、细菌分解尿素后,使培养基中的酚红指示剂变红色,D正确。 故选CD。 18. 右图为杂交瘤细胞制备示意图。骨髓瘤细胞由于缺乏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在HAT培养液中不能正常合成DNA,无法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诱导细胞融合的试剂有电激、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产生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B. 诱导细胞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两两融合的杂交细胞都能在HAT培养液中生长 C. 在HAT筛选培养液中筛选出的融合的细胞,即是符合生产要求的杂交瘤细胞 D. 符合生产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 【答案】ABC 【解析】 - 29 - 【分析】 (1)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增殖,诱导手段有电激、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等,结果产生杂交细胞,主要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2)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包括:①免疫理: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②细胞融合原理:利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穿透性使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③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对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体外培养。 (3)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的几种细胞:①免疫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单一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②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③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 【详解】A、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电激、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如灭活的仙台病毒)等,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产生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A错误; B、两两融合的细胞包括免疫B细胞与免疫B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免疫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虽然能无限增殖,但缺乏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免疫B细胞虽然有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但不具有无限增殖的本领,所以在HAT筛选培养液中,两两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无法生长,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B错误; C、因每个免疫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因此在HAT筛选培养液中筛选出来的众多的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抗体,不一定都是人类所需要的,还需要进一步把能分泌人类所需要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C错误; D、符合生产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无限增殖,D正确。 故选ABC。 19. 下图是“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几个重要操作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①操作使NaCl溶液浓度降至0.014 moL/L,析出DNA B. 经①②操作,DNA留在纱布上;经③②操作,则DNA留在滤液中 - 29 - C. 图④是用预冷的体积分数95%的酒精来进步纯化粗提取的DNA D. 图①③和④都需要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拌,以防止破坏DNA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DNA粗提和鉴定 (1)实验原理: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对于DNA的粗提取而言,就是要利用DNA与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 (2)DNA的溶解性:①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0.14mol/L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②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 (2)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是对DNA没有影响。大多数蛋白质不能忍受60-80℃的高温,而DNA在80℃以上才会变性。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没有影响。 (3)DNA的鉴定: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2、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① - 29 - 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详解】A、DNA的粗提取实验原理是0.14mol/LNaCl溶液中DNA溶解度最低,用蒸馏水将2mol/LNaCl溶液浓度调制0.14mol/L,析出的是DNA,丢弃的是滤液,故通过①操作使NaCl溶液浓度降至0.14moL/L,析出DNA,A错误; B、经①操作DNA已经析出,再经过②操作后,DNA留在纱布上;经③操作细胞中,细胞会破碎,DNA会释放到滤液中,再经过②操作过滤,将杂质过滤掉,DNA留在滤液中,B正确; C、图④是用预冷的体积分数95%的酒精来进一步纯化粗提取的DNA,C正确; D、图①、③④都需要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止破坏DNA,但③要求快速搅拌,以使红细胞破裂,D错误。 故选BC。 20. 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不断向内凹陷,形成具有外、中、内三个胚层的原肠胚。将早期原肠胚的细胞从一个部位移植到另部位时,被移植的细胞能适应新的部位并参与那里的器官形成;但如果在原肠胚的末期,把未来发育为蝾螈后肢的部分移植到另一蝾螈胚胎不长后肢的部分,将发育为条额外的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顺序是: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的分化 B. 原肠胚的早期出现了不同的胚层,但是细胞并未分化 C. 原肠胚的末期组织和器官并未形成,但是出现了细胞的分化 D. 原肠胚的末期,把未来将发育为蝾螈下肢的部分移植到另一个蝾螈胚胎不长下肢的部分,发育为一条额外的腿,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受精场所是母体的输卵管。 - 29 - (2)卵裂期: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3)桑椹胚: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 (4)囊 胚: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而滋养层将发育为胚胎的胎盘和胎膜。 (5)原肠胚: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 【详解】A、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体(组织器官的分化),A正确; B、原肠胚的早期出现了不同的胚层(三个胚层),但是细胞并未分化,B正确; C、原肠胚的末期组织和器官并没有形成,但是已经出现了细胞分化,C正确; D、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必须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此原肠胚的末期,把未来将发育为蝾螈下肢的部分移植到另一个蝾螈胚胎不长下肢的部分,发育为一条额外的腿,并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A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21.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2018年1月25日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此项成果。 自1997年首个体细胞核移植克隆动物“多莉”羊出生以来,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不仅诞生出包括马、牛、羊、猪和骆驼等在内的大型家畜,还诞生了包括小鼠、大鼠、兔、猫和狗在内的多种实验动物,但与人类最为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体细胞核在受体细胞中的不完全重编程导致胚胎发育率低。同时,用作受体的细胞数量有限,而且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操作技术尚不完善,也是影响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重要因素。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的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_。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性状______________(填“完全”或“不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细胞克隆猴过程中,用于核移植供核细胞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9 - ;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不对动物细胞进行脱分化处理,所以在选材上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细胞克隆猴过程中,用于核移植的受体细胞一般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移植技术使“克隆人”成为可能,该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对此中国政府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的早期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 (2). 不完全 (3). 克隆猴的细胞质基因与核供体的细胞质基因不同 (4). 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5). 选取的组织是幼龄动物组织或者是胚胎组织 (6). 这样的组织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 (7).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MⅡ期卵母细胞) (8). 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解析】 【分析】 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 【详解】 (1)“中中”和“华华”都是克隆猴,其培育涉及到的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的早期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由于克隆猴的细胞质基因与核供体的细胞质基因不同,所以其与核供体相比性状不完全相同。 (2)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能够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常用于核移植的供核细胞;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一般不对动物细胞进行脱分化处理,所以选取的组织是幼龄动物组织或者是胚胎组织,因为这些组织细胞的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 (3)体细胞克隆猴过程中,一般选择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中国政府对于克隆人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点睛】 - 29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的相关知识点,识记克隆猴培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分析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的选择原因,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2. 下图是某基因工程中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示意图,载体质粒P0具有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请回答下列问题: (1)EcoRV酶切出的线性载体P1的末端为,属于______________末端,由此可判断EcoRV酶识别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在PCR扩增仪中设定目的基因片段n次复制的时间,需加入______________种引物。有人认为下面的表达式不能反映Taq酶的功能,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筛选出含重组质粒P3的菌落,采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平板进行筛选,得到A、B、C三类菌落,其生长情况如下表(“+”代表生长,“-”代表不生长)。 菌落类型 平板类型 A B C 无抗生素 + + + 氨苄青霉素 + + - 四环素 + - - 氨苄青霉素+ + - - - 29 - 四环素 根据表中结果判断,应选择的菌落是______________(填表中字母)类,另外两类菌落质粒导入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平 (2). ...GATATC...(或...CTATAG...) (3).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4). 2 (5). Taq 酶能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DNA链的3’端(或Taq酶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续结合到双链DNA片段的引物链上或Taq酶需要以DNA链为模板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子链的3’端) (6). B (7). A类菌落含有P0 (8). C类菌落未转入质粒 【解析】 【分析】 分析上图: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但没有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 【详解】 (1)EcoRV酶切出的线性载体P1的末端为,属于平末端;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一般为回文序列,由此可判断EcoRV酶识别的碱基序列为…GATATC…(或…CTATAG…)。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PCR技术扩增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一对引物( 2种引物)。Taq酶能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DNA链的3’端(或Taq 酶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续结合到双链DNA片段的引物链上或Taq酶需要以DNA链为模板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子链的3’ 端),因此图2的表达式不能反映Taq酶的功能。 (3)由图 1可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但没有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则导入重组质粒 P3的微生物不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上生存,在能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因此应选择的菌落是B类;A类在含有四环素或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都能生存,说明两种标记基因都没有被破坏,即导入的是 P0质粒;C类在含有四环素或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存,说明未转入质粒。 【点睛】 - 29 -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 马铃薯是我国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它的产量高、用途广、适应性强。但是,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会被病毒感染,导致产量降低,品种退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马铃薯的脱毒方面有重要应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建立无菌体系:即外植体及培养基的消毒、接种,获得愈伤组织; ②增殖和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不定芽胚状体及新的植株; ③生根培养:将植株转入生根培养基,也可以直接切取进行扦插生根; ④试管苗过渡:即试管苗出瓶后进行一定时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 (1)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对马铃薯脱毒,宜选用马铃薯的______________(填“茎尖”或“叶片”)部位进行组织培养,不选另外一个部位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培育成功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无菌体系时,通常使用_________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后要用___________清洗。 (3)以增殖和分化阶段产生的不定芽、胚状体为材料,通过人工种皮(人工薄膜)包装得到人工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同样能够萌发长成幼苗。人工种皮的成分中,除了有机碳、无机盐外,还可添加______________等物质,以促进人工种子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抗病菌的能力。与天然种子相比,人工种子的显著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答案】 (1). 茎尖 (2). 叶细胞带病毒(病毒载量大),细胞的全能性低 (3).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 体积分数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0.1%的氯化汞 (5). 无菌水 (6). 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和农药(抗生素) (7). 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一般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能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方便贮存和运输 【解析】 【分析】 1、植株组织培养的原理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 - 29 -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再分化形成的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体。 3、外植体消毒:选取合适的外植体,用流水冲洗后可加少许洗衣粉,用软刷轻轻刷洗,刷洗后在流水下冲洗20min左右。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的水分,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立即将外植体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取出后仍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放入质量分数为0.1% 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取出后,在无菌水水中至少清洗3次,漂净消毒液。 4、制备人工种子 (1)概念:人工种子是指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2)人工种子的结构:由胚状体、作为保护外壳的人工种皮和提供发育所需营养的人工胚乳三部分构成。 (3)与天然种子相比较,其优越性有:可使在自然条件下不结实或种子昂贵的植物得以繁殖;固定杂种优势;是一种快捷高效的繁殖方式;可人为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 【详解】(1)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对马铃薯脱毒,宜选用马铃薯的茎尖部位进行组织培养,不选另外一个部位的理由是叶细胞带病毒且细胞的全能性低,而茎尖细胞一般没有病毒积累,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其培育成功所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建立无菌体系时,通常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立即将外植体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取出后仍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放入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 。取出后,在无菌水水中至少清洗3次,漂净消毒液。 (3)人工种子种皮中的成分有适量的养分、无机盐、有机碳源以及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抗生素、有益菌等,以促进人工种子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抗病菌的能力。与天然种子相比,人工种子的显著优点有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一般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能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方便贮存和运输。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旨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学知识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解答。 - 29 - 24. 科研人员偶然从土壤中筛选出一种可以“吃塑料”的细菌,它能够在30℃下经过6个星期完全降解PET薄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细菌使用PET作为能量源,其中的ISF6酶在降解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研人员为进一步检测土壤中“吃塑料”的细菌数量,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该实验所采用的是涂布接种,采用该种接种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接种培养后获得图D所示效果,接种时可能的失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三位同学各取0.1 mL的培养液接种培养,得到以下统计结果:甲同学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57和63;乙同学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53、57和61;丙同学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11、52和65.在三位同学的统计中,只有___________同学的统计是正确的。另两位同学的统计为什么不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以上分析,每克样品中细菌数的理论值为______________。除了上述的计数法外,还可采用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在相同条件下,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同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在操作和计算均正确的前提下,发现前者计数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个的菌落 (2). 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3). 涂布不均匀 (4). 乙 (5). 甲同学只涂布了两个平板,实验数据说服力不够;丙同学其中一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说明操作过程出现错误,数据缺乏正确性。 (6). 5.7×107个 (7). 前者只能统计活菌的数量(或前者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解析】 【分析】 1、纯化菌种 (1)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单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 29 -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在接种前需要检测使用的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有没有被污染,可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将温度设置为37℃或适宜的温度,倒置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菌落生成,若有菌落生成,则说明培养基已经被污染。 【详解】(1)该实验所采用的是涂布接种,采用该种接种方法的目的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获得单个的菌落。在接种前需要检测使用的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有没有被污染,被污染的培养基将会影响实验结果。观察图D可发现,培养皿中菌落分布不均匀,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接种时涂布不均匀。 (2)菌落计数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分析3名同学的数据可知,甲同学只涂布了两个平板,实验数据不足,说服力不够,丙同学的涂布平板中有一个平板计数的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说明操作过程出现错误,数据缺乏正确性,能够作为正确实验结果的是乙同学的涂布结果。 (3)由稀释液梯度图可知,经过步骤①~②后,土壤中细菌稀释倍数是102,②过程重复3次后的细菌稀释倍数为105,菌落数=(3个平板平均菌落数÷涂布取样量)×稀释倍数,3个平板平均菌落数为(53+57+61)÷3=57个,则菌落数为(57÷0.1)×105=5.7×107个,故每克样品中细菌数的理论值为5.7×107个,显微镜直接计数时,能够观察到死菌和活菌以及连在一起的菌落,而平板计数只能观察到活菌,且平板计数时相连的菌落会被计算为一个菌落。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微生物培养基础知识,掌握菌落计数的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解答。 25. 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实验室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小鼠孤雄(雌)单倍体干细胞和大鼠孤雌(雄)单倍体干细胞融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干细胞——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这是首例人工创建的、以稳定二倍体形式存在的异种杂合胚胎干细胞,为研究进化上不同物种间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和X染色体失活提供了新型的有利工具。 (1)材料中小鼠孤雄(雌)单倍体干细胞,最可能是由小鼠 - 29 - ______________发育而来,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______________,自然情况下哺乳动物远亲物种间的配子往往无法完成受精作用,或者即便能完成也不能发育。但是人们为了生物学研究的便利,创造出了各类远亲物种间的杂交细胞,如小鼠-大鼠、人-鼠等杂交细胞,由于这些细胞都是由体细胞融合产生,因此杂交细胞中通常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2006年山中伸弥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Sox2,c-Mye,KIlf4”导入已分化完全的小鼠纤维母细胞中,将其重新编排变成全能性的类胚胎细胞,这些重编排的细胞被命名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即iPS细胞。目前iPS细胞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iPS细胞的增殖难以控制,即iPS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细胞的特征,结合山中伸弥的研究过程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精细胞(卵细胞) (2). 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3). 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4). 4 (5). 癌 (6). 逆转录病毒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可通过感染小鼠的纤维母细胞,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小鼠的纤维细胞中,诱发细胞癌变 【解析】 【分析】 1、胚胎干细胞 (1)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从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 (2)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2、癌细胞具有恶性增殖的特性。 【详解】(1)小鼠孤雄(雌)单倍体干细胞,最可能是由小鼠的精细胞(卵细胞)发育而来,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2)由于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自然情况下哺乳动物远亲物种间的配子往往无法完成受精作用,或者即便能完成也不能发育。但是人们为了生物学研究的便利,创造出了各类远亲物种间的杂合细胞,如小鼠-大鼠、人-鼠等杂交细胞,由于这些细胞都是由体细胞融合产生,因此杂交细胞中通常含有4个染色体组。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恶性增殖。而iPS - 29 - 细胞的增殖难以控制,说明了具有癌细胞的恶性增殖的特征。产生的可能的原因是逆转录病毒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将其基因组重新编排整合进入小鼠的纤维细胞中,诱发细胞癌变。 【点睛】 本题考查胚胎干细胞、生物进化、动物细胞融合、癌细胞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干细胞特点,了解物种形成标志,掌握动物细胞融合,了解细胞癌变的原因和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29 -查看更多